1、古诗题型训练,古诗解决步骤 一、确定题型,明确分点 二、读懂诗歌,全面把握 三、根据题型,分点作答,1、 设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 设问变式:诗中某句某字(词)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2)从那两句中分别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词)。(3)此诗某联某句中的某个宇(词)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字l词)中哪个更好,为什么?(4)某字(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什么? 3、步骤:含义景象手法+氛围、意境思想感情 (1)解释该字(词)在句中的含义(字面意义和实质意义) (2)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3)点出该字(词
2、)烘托了怎样的氛围、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可以从该字(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一、分析“诗眼”型或炼字型,题型:炼字题含义景象手法思想感情,答:“暗”是昏暗、暗淡之意。形象传神地描绘出黄梅时节杭州城细雨纷飞,暗淡凄迷的景象,渲染低回迷茫的气氛。为全诗定下惜别伤感的基调。,1 设问方式这句诗好在哪里? 2 设问变式:(1)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或第四句的理解或赏析。(3)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和作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3 步骤:句意+作用+情感+艺术效果 (1)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2)分析诗句在描写或抒情方面的表达作
3、用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和旨趣。(3)简要说明艺术效果。,二、分析句意型,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释: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的斗争中。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中的“肝胆”和“阅”在这里各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肝胆指自己的爱国之志,或对于故国的赤胆忠心。阅见证。表达了作者虽已衰老,且明知复国无望,仍然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三、分析语言风格型,1、
4、设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妙处是什么?) 2、 设问变式: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或语言艺术)。 3、术语 如: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炼传神、凝练沉郁、炼字精巧、一字传神、对仗工稳 4、 步骤:特色分析思想感情 (1)用一两个词或一两句话,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阐述诗中用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江 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 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 微躯此外更何求? 提问: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突出的语言特点。
5、,题型:语言题特色分析思想感情,答:这首诗语言清新自然、质朴无华。描写夏日江村的自然美景,幽雅恬淡的田园生活,给人清新之感。“自去自来”“相亲相近”等词语,质朴无华又富有表现力。很好地表现作者历经颠沛艰辛后,对安定生活的欣喜。,四、分析主旨型,1 设问方式: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主旨? 2 设问变式:(1)关于这首诗(词)的内容,有人认为是这样,有人认为是那样,也有人认为是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2)这首诗(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的沧桑。就诗(词)中有关句子,结合全诗(词)加以赏析。(3)请分析某句诗蕴含了作者当时何种心情。 3步骤: (1)分析具体诗句写了什么,(2)抒发了
6、什么情感,暗寓了什么。,登金陵凤凰台 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风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答案:(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了对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五、分析技巧型:,1 设问方式: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设问变式:诗人是怎样抒发情感的? 步骤:技巧(手法)阐析思想感情 常见手法: (1)表达方式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 (2)抒情方式 有直接抒情和间接
7、抒情两种方式。间接抒情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讽今、叙事抒情、乐景抒哀情,哀景写乐情。,(3)表现手法 主要有渲染、烘托(包括正衬和反衬)、白描、悬念、赋比兴、联想想象、动静相衬、以动写静、虚实结合、欲扬先抑、明褒实贬、言此意彼、换位思考、画龙点睛、以小见大、语序倒置,等等。 (4)行文结构 常见的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承上启下、起承转合、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衔接、铺垫、伏笔、照应等。 (5)材料取舍 有主次、详略、繁简等等。 (6)修辞手法 主要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对比
8、、起兴、反复、设问、互文、用典、象征、寄寓、寄托等。在实际运用中,多种修辞往往是交叉在一起的。,水口行舟 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蓬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提问: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现了怎样的人生哲理?,题型:技巧题技巧阐析思想感情,答:这首诗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写昨夜小舟上遇到大雨,风急浪高,充满危机。到了今朝却依旧是风平浪静,山青树绿,一派生机。 表现的人生哲理是,身处逆境,要以平常心面对现实,保持达观态度。,六、一词领全诗型,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提问变体:1)人们认为某词是这首诗的诗眼,原因是什么?2)诗中几次提到“某”字,请就此赏析。
9、步骤:1、词在诗中的寓意2、突出了什么样的主旨3、对诗结构的作用,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笛声,何人不起故园情? 问:“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答:(步骤)“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 (步骤)诗歌的主旨是思乡之情。 (步骤)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七、意境题型,分析意境型(意境意象情感)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某首诗或词作一赏析。 步骤:
10、画面(景)特点(境)艺术效果+思想感情 或描图景+点氛围+析感情,术语链接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 思想感情术语: 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例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关城:潼关、函谷关。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提问:首联、颔联的
11、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题型:意境题画面特点思想感情,答:首联、颔联“微霜”“鸿雁”写的是深秋景色。景色具有萧瑟凄凉的特征。表达诗人送别时的伤感情绪。,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针。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断茶,诗酒趁年华。 注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问: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答:(步骤)作者通过细风、斜柳,烟雨中春水和城中之花这些意象,描绘了一幅
12、暮春时节江南烟雨图。 (步骤)江南暮春时节,春意仍在,细风吹动斜柳。从超然台上放眼望去,春水潺潺,满城之花虽未凋谢,但烟雨已隐约挡住城中人家。 (步骤)这是一幅孤寂冷清的暮春图。 (步骤)作者把他的细腻难以察觉的郁郁之情巧妙的融合在景物与动作的描写中,使全词勾勒的画面都隐隐浮现,这种淡淡却无法排遣的情感。,八、分析人物形象型,诗歌塑造了怎样的形象? 步骤:本诗塑造了的形象。 点特点:用一句话概括形象特征。 析例句: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特点。明作用:形象的典型性或代表意义,对表现主题和作者感情的作用。 常见的人物形象有以下8类:(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13、。(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8)爱恨情长的形象。,诉衷情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心老沧州。简析上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参考答案】本词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步骤一)。词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步骤二)。本词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感慨(步骤三)。,九、观点不同型,提问方式:
14、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觉得呢? 步骤:找要点(找到原诗句中的关键点)+分条述(用翻译的形式),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问: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答: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找要点、分条述) 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
15、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找要点、分条述) 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十、对比欣赏型,提问方式:对这两首诗进行内容与主题等方面对比鉴赏。 提问变体:请说出两首诗在某方面的相同点或不同点。 步骤:(1)确定问题角度(2)找相关比较点(如思想内容、情感、手法)(3)结合原句分析、分条答。 相同点作答,应从诗词中找出有共同点的相关原句或关键字眼(有时也可对句子或词语作一 解释)来说出他们共同的地方; 不同点作答,关键是抓住其能体现或说明不同点的相关语句或字眼,让原句中的词语去说话, 体现或说明不同之处。,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别董大 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问: (1)送魏二全诗四句都有写景,一二句和三四句所写之景有何不同? (2)试比较分析两首诗的作者所抒发的离别之情是否相同。,答:(1) 前两句写眼前实景,后两句写分别后想像的虚景(未点明是分别后想象之景不得分)。 (2)送魏二一诗表现了作者离别时的惆怅哀婉之情;别董大中的离别之情则于慰藉中寄希望,带有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