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Sui_4Symbols.doc Alan Chu Page 1 of 17 2005 Nov 02 中國古代的星官和曆法 星官中國古代把恒星或星組通稱為星官,取 ”官” 字可能是它們的命名偏重帝王百官有關,但亦有名叫積屍、廁、屎的。星官裡的星數不定,多者如 “翼” 含二十顆星以上,少者甚至只有一星,例如大角 (Arcturus,牧夫 )、天狼 (Sirius,大犬 ) 和老人 (Canopus,船底 )。星官在現代星圖的位置可參考香港太空館出版的中國古星圖 。 三垣二十八宿三國 (約公元三世紀) 之前,中國一直流傳巫咸、甘德、石申夫三家星官,他們的星官有同有異,没有統一標準。到了三國時期
2、,吳國太史令陳卓將這三家星官綜合整理,得到 283 個星官,包括1464 顆星。唐代出現的步天歌又將天空分成31 個大區,即黄道、赤道及兩旁的二十八宿,北極天區的紫微垣 ,翼、軫、角三宿以北的太微垣和房、心、尾、箕、斗五宿以北的天市垣 ,總稱三垣二十八宿 。這種天區劃分法一直延續到了清代。 入宿度和去極度 首先在二十八宿 (上圖) 的每一宿中選擇一顆代表星,稱作距星 ;然後測量天體和距星之間的赤經差,稱作入宿度 。例如說織女星入斗五度就是說織女星距離斗宿距星的赤經為五度。如果這顆天體正好也是二十八宿中的距星,那麼這顆距星到下宿距星之間的赤經差被稱為距度 。 去極度是天體距離天球北極的距離,相當
3、于現代天文學中赤緯的餘角。利用入宿度和去極度,古人就可以確定天體的位置。這就是中國古代天文學中廣泛使用的赤道座標系統。留意古人將周天分成 365 又 1/4 度,? 2005.11.02垣是圍牆;宿是宿舍,象征月亮每夜留宿之所。28Sui_4Symbols.doc Alan Chu Page 2 of 17 2005 Nov 02 因此中國古時的“一度”等于西方天文的 0.9856 0 。28Sui_4Symbols.doc Alan Chu Page 3 of 17 2005 Nov 02 以下是二十八宿距星的距度和去極度:(宿的星數、距星、距度和去極度參考陳美東主編的中國古星圖第六章 -天
4、文匯鈔星表研究,星等參巧 The Sky 天文軟件。)宿的距星宿 星數 星名 距度 (度)去極度 (度)現時星等角宿 2 角宿一 (Spica , Vir) 12.1 99. 2 1.0亢宿 4 南第二星 ( Vir) 9.2 70.0 4.2氐宿 4 西南星 (2 Lib) 16.3 104.5 2.7房宿 4 南第二星 ( Sco) 5.6 115.6 2.9心宿 3 前星 ( Sco) 6.5 115.3 2.9尾宿 9 西第二星 (1 Sco) 19.1 128.2 3.0箕宿 4 西北星 ( Sgr) 10.4 121.6 3.0斗宿 6 魁第四星 ( Sgr) 25.2 118.9
5、 3.2牛宿 6 中央大星 ( Cap) 7.2 108.0 3.1女宿 4 西南星 ( Aqr) 11.3 103.0 3.8虛宿 2 南星 ( Aqr) 8.9 99.7 6.5危宿 3 南星 ( Aqr) 15.4 94.5 3.0室宿 2 南星 ( Peg) 17.0 79.3 2.5壁宿 2 南星 ( Peg) 8.6 79.6 2.8奎宿 16 西南大星 ( And) 16.6 69.9 4.9婁宿 3 中央星 ( Ari) 11.8 73.4 2.6胃宿 3 西南星 (35 Ari) 15.6 66.10 4.6昴宿 7 西南第一星 (17 Tau) 11.3 69.10 3.7
6、畢宿 8 右股第一星 ( Tau) 17.4 73.5 3.5觜宿 3 西南星 (1 Ori) * 0.5 82.5 4.1參宿 10 中央西星 ( Ori) 11.1 92.3 2.3井宿 8 西南第一星 ( Gem) 33.2 68.4 2.9鬼宿 5 西南星 ( Cnc) 2.2 71.0 5.3柳宿 8 西頭第三星 ( Hya) 13.3 83.3 4.1星宿 7 中央大星 ( Hya) 6.3 97.5 2.0張宿 6 前第一星 ( Hya) 17.2 103.5 3.1翼宿 22 中央西第二星 ( Crt) 18.7 106.5 4.1軫宿 4 西北星 ( Crv) 17.3 10
7、5.5 4.1距度總數 = 365.3 ( = 西方的 3600 )* 根據 The Sky 模擬,在宋代時,1 Ori 是在 Ori 之西,到了明代 1 Ori 卻在 Ori 之東,換言之,觜宿的實際距度在明清兩代應為負數。二十八宿體系有兩個特別令人迷惑不解的特點:一是不均勻的劃分 - 各宿有寬有窄,而且相差懸殊,最大的達到三十三度 (井宿) ,小的則只有半度 (觜宿),二是各宿的距星大多是中等偏暗的恒星,幾乎沒有亮星,角宿一 (Spica,室女 ) 算是最亮的距星了。古人既已不作均勻劃分,沿線不乏亮星可選,為什麼要捨亮就暗? 各宿度如此參差不齊,究竟出于什麼考慮 ? 這些疑問,迄今未有令人
8、滿意的解答。至于二十八宿體系的地源問題 (古代印度、阿拉伯等處也有這樣的體系) ,更是一個未解之謎。蘇頌撰寫的新儀象法要 ,書中敘述他制作的水運儀象台,並附星圖共五幅,這是其中一幅,縱線通過各宿的距星,線頂有宿度對應。28Sui_4Symbols.doc Alan Chu Page 4 of 17 2005 Nov 02 (12 宮與 28 宿-世界歷史上的星占學,江曉原著,遼寧教育出版社,2005 年版 p.219)28Sui_4Symbols.doc Alan Chu Page 5 of 17 2005 Nov 02 蘇州石刻天文圖註:歲差使春分點和秋分點每一百年向西移 1.400。請啟動
9、或下載這 Quicktime 動畫 (6 MB) http:/ ,它模擬了北京在初春時份 (陽曆 3 月23 日至 4 月初) 晚上八時的夜空,第一格是公元前 2000 年,中間的一格是公元 1 年,末格是公元 2000 年。這動畫每隔四十年轉格一次,前後經歷四千年,請留意北極星 (小熊 ) 和秋分點 (即黃道與通過東西方向赤緯線的交匯處) 是怎樣漂移的。世界現存最早星圖之一,制于南宋中期,原物是石碑,寬一米,高二米,附碑文,天文圖含星 1435 顆,附銀河,外圈邊有二十八宿的宿度及其他方位序列,由南宋學士黃裳據北宋時 (公元 107885) 一次測天資料繪制。這圖繪刻比較工整,很有參考價值,
10、例如可以研究宋朝觀天的技巧及精密程度,並且可以校正中西星名的異同。但圖中的黃道位置有偏差,最明顯是春分點和秋分點竟然不是 180 度對應 ! 不對應的程度頗大 (相差約七、八度,拿尺在相片上量量便知道),看來此圖沒有足夠考慮或忽略了歲差因素。其他古星圖都有不同程度的失真,例如常熟石刻天文圖 ,見陳美東主編的中國古星圖 p.130。 (中國文明圖庫 - 中國天文,潘鼐崔石竹著,上海三聯書店,1998 年版 p.59。)28Sui_4Symbols.doc Alan Chu Page 6 of 17 2005 Nov 02 福建省葡田市天后宮星圖再看幾份古星圖 (蘇州石刻、北京隆福寺、蔡汝南天文略
11、和福建莆田市天后宮的星圖),它們都有一些共同特點,就是以紫微垣 (天球北極區) 為中央作一內圓圈,直徑相當于赤緯 +50 550,圈內都是在華北地區 ”永不沒落”,出身貴顯的星官,故稱 “恒顯圈”。這圈之外則依二十八宿的位置劃分為 28 個不等份的扇形區,向心的界線剛好經過各宿的距星,最窄的扇形區與觜宿對應,而且併合在參宿 (獵戶座) 的扇形區之內,見下面示範的天后宮星圖。古人說的一宿實際佔天球面積多少 ? 制圖的人 (甚至文獻) 也沒有說明,看來宿名是指某組用線串連起來的恒星位置而矣,不像現代星座有法定的邊界。參宿觜宿軫宿斗宿角宿奎宿天后宮星圖28Sui_4Symbols.doc Alan
12、Chu Page 7 of 17 2005 Nov 02 四象二十八宿又按四季出現的方位均分為四個天區,各用一 “神獸” 來稱呼,它們是:東方蒼龍- 包括 角、亢、氐、房、心、尾、箕 七宿及其附近的天區。南方朱雀- 包括 井、鬼、柳、星、張、翼、軫 七宿及其附近的天區。西方白虎- 包括 奎、婁、胃、昴、畢、觜、參 七宿及其附近的天區。北方玄武- 包括 斗、牛、女、虛、危、室、壁 七宿及其附近的天區。出土的四象圖 (中國科學技術史天文卷,陳美東著 2003 年版 p.68)高魯 (1877-1947) 設計的四象圖 (中國天文學家的故事,陳遵媯、湛穗豐著 p.84)28Sui_4Symbols.
13、doc Alan Chu Page 8 of 17 2005 Nov 02 四象地平方位是以古代春分前後黃昏時的天象為依據的,這時朱雀七宿正在南中天,它的東面是蒼龍七宿,北面 (北方地平線以下) 是玄武七宿,西面是白虎七宿。古人觀四象在黃昏時,那一象出現在東方的地平線上,便知道了春夏秋冬那一季節的來到,以安排農事活動。 註:以朱雀為例,它在夏季黃昏時出現在東方的地平線上,所以朱雀是夏季之象。若在春分前後的黃昏看,朱雀則在南方,故它又被稱為南方朱雀或南方七宿。四象在我國起源很早, 尚書堯典四仲中星已有周天恒星分為四方的意思。戰國初年左傳昭公四年有西陸、北陸的說法,1978 年湖北省隨縣戰國初年古
14、墓 (葬于公元前 433 年) 出土的漆箱蓋上有與二十八宿相對應的蒼龍和白虎的圖象,証實了四象起源于公元前五世紀或更早。戰國時代的著作周禮中即有四象的文字記載,但它與後世所載還不太一樣。到了西漢淮南子、天文訓(公元前二世紀) 則有現存較早的關于四象的文字記載,它與後世所傳完全一致。而東漢天文學家張衡在靈憲中還用生動的語言描述過它: ”蒼龍連蜷于左,白虎猛踞于右,朱雀奮翼于前,靈龜圈首于后” 。四象按陰陽五行方式配色 - 蒼龍是青色,朱雀是紅色,玄武是黑色,白虎自然是白色。 (簡明天文學詞典,葉叔華主編, 1984 年版 p.196, 267)( http:/ 黄道十二宫 黄道十二宫起源于古巴比
15、倫,後傳入古希臘,公曆紀元左右從希臘傳入印度,隋代隨著佛經的翻譯傳入了中國。當時中國已經有了發展成熟的二十八宿體制,故此黄道十二宫傳入之後,對中國傳統天文學並没有產生多大的影響。直到明末,耶稣會士把大量西方天文學引進中國,黄道十二宫才逐漸被認識。由于歲差的影響,古希臘時代的黃道十二宮,現時已變成十三宮了 (太陽每年經過在黃道上的十三個西洋星座,包括被星占學刪除的蛇夫座 Ophiuchids 在內)。西方的黃道十二宮與中國的二十八宿有些不同,前者的十二星座全在黃道上,張衡 (公元 78 139)28Sui_4Symbols.doc Alan Chu Page 9 of 17 2005 Nov 0
16、2 而二十八宿中卻有部份離開黃道頗遠。28Sui_4Symbols.doc Alan Chu Page 10 of 17 2005 Nov 02 天干和地支除了 ”一二三四 ” 數目字之外,古代曆法慣用 天干和地支來標記日子、時間、方位甚至事物先後的次序。天干象征天上的樹幹,地支是這些樹幹散佈在地上的分枝,古人認為天是主、地是從,天地互相依存像樹木一樣。天干包括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10 個序號,地支包括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12 個序號,合稱為干支。干支互相配對,可產生 60 個順序: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
17、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干支紀年法 以 “甲子年” 為始,跟著是 “乙丑年”,60 年後以 “癸亥年” 為終,周期結束之後干支可以循環使用。它大約在東漢初期 (公元一世紀) 開始出現、後來的史學家更用干支來突出某年出現的事件,例如 1898 年的戊戌政變和 1911 年的辛亥革命,據記載,戰國時的夏曆(古代六曆之一) 已實
18、行地支紀月法,一周期分為 12 個月份,先以地支的 “子” 配在冬至所在的月份 (夏歷的冬至在十一月),稱為 “子月”,隨後的十二月稱為 “丑月” ,正月稱為 ”寅月”,以此類推,但 殷曆(另一古曆) 的地支紀月法以 “丑月 ” 為正月,另一古曆 周曆則以 ”子月” 為正月。到了漢代,干支紀月法開始出現,順序如上表,即是由 “甲子月” 開始,跟著是 “乙丑月” 和 ”丙寅月”,一直到 ”癸亥月” 結束,周期為 5 年共 60 個月 (閏月的月份沒有干支)。干支亦可以循環使用。要留意的是中國歷史上出現過百種不同皇朝修定的曆法,每種歷法的 “正月” 定位 (一年裡的第一個月份) 可能有別,因此在不
19、同曆法環境下用地支或干支紀月會產生不一致的結果。干支紀時法是固定不變的,但是也經過一段長時期才發展成熟。它將太陽的周日運動平分為十二個時段 (時辰)。每段等于西方的兩小時,分別以地支的 “子丑寅卯亥” 為序號, ”子” 時是晚上的 11:00 pm - 1:00 am, ”丑” 時是 1:00 am - 3:00 am, ”午” 時是11:00 am- 1:00 pm,餘者類推。一時段內的前一小時稱為 “初” ,後一小時稱為 “正”,因此 “午初” 必定由 11:00 am 開始, ”午正” 必定由 12:00 pm 開始,後人又將 12:00 pm 說成正午。若再配以天支,順序由 “甲子時”
20、 開始,到 ”癸亥時” 結束,周期為 5 天共 60 個時段。在東漢初期,地支又用來表示地面上的十二方位,而且一直沿用至近代。它其實與上面所說的 “地支紀時” 互通,如右圖: 子是北方,卯是東方 (太陽在卯時從東方升起),午是南方 (華北地區的太陽在午時經過南中天),酉是西方 (太陽在酉時從西方落下),故此十二方位的順序必定和十二時辰對應,即是由北開始從東向西環繞觀測者一周,但這種順序28Sui_4Symbols.doc Alan Chu Page 11 of 17 2005 Nov 02 與天文的赤經順序完全相反 (赤經的度數是從西向東遞增)。干支紀年在現在的華人社會仍然普及,干支紀月則絕跡
21、了。干支代表時間和方位只在講求命理風水的地方見到。28Sui_4Symbols.doc Alan Chu Page 12 of 17 2005 Nov 02 十二次和歲星、十二辰和太歲中國古代將周天沿黃赤道帶從西向東切成十二等份,像切西瓜一樣,稱為十二次 ,起源于春秋或更早年代對木星的觀測。木星亦是從西向東運行,周期 11.86 年,可以近似看作每年經過十二次中的一次,故此木星又稱為歲星 ,取其每歲 (年) 經過一次的意思。 次的名稱從西向東叫玄枵、娵訾、降婁、大梁、實沈、鶉首、鶉火、鶉尾、壽星、大火、析木、星紀 ,但是木星周期不是 12 年整數,84 年後歲星紀年的累積誤差便達 1 次,誤差
22、相當明顯,終于不再使用了,代之是另一變型體制,辦法是先將周天沿赤道帶從東向西均分為十二辰 ,用子、丑、寅、卯 亥為序號並和十二次對應,見下圖,然後再假想一個叫太歲的行星,它沿著木星的軌道但反方向均速運行,周期是 12 年整數,這樣太歲就剛好每年從東向西經過一辰 ,務求十二辰和十二方位的順序 (地支) 一致。這辦法雖然被星占家受落,但用來紀年仍然要不斷修正,並不方便,到了東漢初期 (公元一世紀),太歲紀年在曆法中又棄而不用了,但十二辰和太歲的慨念在星占上還是照常應用。從這方面看,中國的十二次與西方的黃道十二宮 (星座亦是從西向東劃分) 有些相似 - 兩者都是依靠星體經過十二天區的時份定吉凶。在春
23、秋時代,星占家又利用 “天地配”來定各國的吉凶,通稱分野 。例如在黃河中游南面偏東的楚國 (今湖北省),方位屬巳 ,因此配對天上十二辰的巳 、十二次的鶉尾及 二十八宿的翼、軫 。在蘇州石刻天文圖近翼、軫兩宿外圍處亦有這樣的文字 (右圖): 州荊 野 楚 分 尾鶉 次 巳 辰 意思是天上的翼、軫兩宿、十二辰的巳 、十二次的鶉尾和楚國國都荊州互相對應。由此可見,天地對應一直支配著中國文化思想的發展。閱讀方向 )(28Sui_4Symbols.doc Alan Chu Page 13 of 17 2005 Nov 02 晨出東方從歲 (木 ) 星的觀測,中國古人也曾留意 12 年期內不同月份中偕歲星
24、 晨出東方 的宿,對應的次序如下表的第一和第二行。後來的星占家又借屍還魂,利用曆法已廢的十二辰名 (即是地支序號) 配對與歲星晨出東方的月份,並且加配十二生肖來從事占卜命理活動,下面表中第三、第四行便是配上十二地支和十二生肖的結果。到了明末清初,來華的耶稣會士為適應華人習俗,又將西洋黃道十二宮的星座按晨出東方的月份排列,如表中第五行所示。就是這樣,二十八宿、十二次、十二辰 (地支)、十二生肖和西方的黃道十二宮都因星占學的發展而拉上關係了。留意第二及第五行與月份的配對均合乎天象 (斗、牛、摩羯座都在正月晨出東方 ),但第三和第四行的配對純粹是占卜命理,沒有科學理據,也不合乎天象,例如崇禎四年 (
25、公元 1631 辛未年),這年的地支是 “未”,依星占的第三行配對歲星位處 鶉首並且在七月晨出東方,但事實上歲星已在該年三月偕室、壁兩宿晨出東方了 (由此可見,星占者所謂的某類天象只是一派胡言。) 十二次是把黃赤道帶從西向東均分為 12 份,二十四節氣 (下一頁題目) 則清楚地將黃小知識 太歲的迷信!- 太歲是民間傳說中的凶神。自西漢始,人們認為凡建築,遷徙,嫁娶等吉凶皆與其方位有關。若動土而犯之,等于挖去太歲一肉塊,將招致災禍。舊俗每有建築動土之事,必先探明其方位以避之。元明後設有專壇祭祀,後世亦以名凶惡之人。俗語竟敢在太歲頭上動土 ,即源於此。意為膽大妄為。道教的太歲神更演化成六十位,每一
26、位太歲神依六十干支年輪流掌管人間一年的禍福,稱值年太歲 。由於太歲位高權重,人人敬而畏之,為避免得罪太歲,因此在沖犯太歲之年,迷信者都在新春期間求取太歲符趨吉避凶。二十八宿、十二次、十二辰 / 生肖和黃道十二宮對應表月份 偕木星晨出 歲星所 太歲所在的 晨出東方(陰曆計 ) 東方的宿 在的次 辰 / 生肖 的星座正月 斗 牛 星紀 丑 / 牛 摩羯座二月 女 虛 危 玄枵 子 / 鼠 寶瓶座三月 室 壁 娵訾 亥 / 豬 雙魚座四月 奎 婁 降婁 戌 / 狗 白羊座五月 胃 昴 畢 大梁 酉 / 雞 金牛座六月 觜 參 實沈 申 / 猴 雙子座七月 井 鬼 鶉首 未 / 羊 巨蟹座八月 柳 星
27、 張 鶉火 午 / 馬 獅子座九月 翼 軫 鶉尾 巳 / 蛇 室女座 十月 角 亢 壽星 辰 / 龍 天秤座十一月 氐 房 心 大火 卯 / 兔 天蠍座十二月 尾 箕 析木 寅 / 虎 人馬座28Sui_4Symbols.doc Alan Chu Page 14 of 17 2005 Nov 02 道從西向東均分為 24 份,可以說後者是從前者發展出來的。28Sui_4Symbols.doc Alan Chu Page 15 of 17 2005 Nov 02 二十四節氣和閏月節氣是曆法為農業社會而設立的節令,在戰國時的呂氏春秋記載了八個節氣名稱,到西漢時的淮南子已有全部二十四節氣的記載,與現
28、代完全一致。清代農曆採用的二十四節氣以 “春分” 為開始 (約在陽曆的 3 月 21 日 ),以後按太陽在黃道運行的經度平均劃分,即是隨後有清明、穀雨、立夏,一直到雨水、驚蟄再回復至春分,見右圖,每個節氣名稱都含有當時氣候或物候的特徵。這種把黃道均分 24 份的方法稱為 ”定氣” ,但太陽並不以均速運行,所以 ”定氣” 使節氣相隔的日數互有長短,平均是 15.22 天。用陽曆推算,二十四節氣出現的日子大約是固定的,如下表:* 春季 * 立春 2 月 45 日 雨水 2 月 1820 日 驚蜇 3 月 56 日 春分 3 月 2021 日 清明 4 月 45 日 穀雨 4 月 2021 日* 夏
29、季 * 立夏 5 月 56 日 小滿 5 月 2122 日 芒種 6 月 56 日夏至 6 月 2122 日 小暑 7 月 78 日 大暑 7 月 2224 日* 秋季 * 立秋 8 月 78 日 處暑 8 月 2324 日 白露 9 月 78 日秋分 9 月 2224 日 寒露 10 月 89 日 霜降 10 月 2324 日* 冬季 * 立冬 11 月 78 日 小雪 11 月 2223 日 大雪 12 月 78 日冬至 12 月 2122 日 小寒 1 月 56 日 大寒 1 月 2021 日地球經過近日點是 1 月 34 日 (小寒前數天),經過遠日點是 7 月 34 日(小暑前數天)
30、 。農曆的四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這一天為開始,與現代天文學的四季定義不同。 農曆法則又將二十四節氣編成 “中氣” 和 “節氣” 兩大組,它們相間分佈在黃經度圈上。 “中氣” 組包括春分、穀雨、小滿、夏至 雨水 (圖中較大字體者), “節氣” 組包括清明、立夏、芒種、小暑 驚蟄 (圖中較小字體者),這種特別的十二 “中氣” 及十二 “節氣” 劃分是因為需要安排 “閏月”,使陰曆 (一年平均有 354.3671 天) 與陽曆 (一年平均有 365.2422 天) 和四季氣候同步,故此大眾慣稱的農曆或舊曆實際上都是陰曆和陽曆的綜合體。現時的農曆源自德國傳教士湯若望 (Johann Adam S
31、chall von Bell) 和明末大臣徐光啟編的西洋新法曆書 ,明亡後此書呈獻給清帝,改名時憲曆 ,並且在1645 年左右開始應用至今,期間略有修訂。簡略地說,現時的農曆是中西合壁的曆法,一年設十二個月份 (閏月除外),月的日數有 30 天 (大月),亦有 29 天 (小月),大月和十二中氣和十二節相間平均分佈在黃經圈上,圈內是黃道十二宮的對應圖。28Sui_4Symbols.doc Alan Chu Page 16 of 17 2005 Nov 02 小月的日數合計 354 天,這就與陽曆的一年差 11 至 12 天,與四季也不能時時吻合。為了補償這些差異,農曆規定每 19 年內加插額外
32、 7 個月份作為閏月,並且用 “中氣” 作為制定月序的標誌。通常以雨水定一月(正月),跟著以春分定二月 ,以大寒定十二月,若是閏年就加多一個閏月,但一年 365 天裡只能出現十二個中氣,所以就把沒有中氣的那個月份作為閏月,例如閏二月、閏三月 閏十月,但不會出現閏十一月、閏十二月和閏一月,因為這時地球位于近日點附近,太陽掃過的黃經度較其他月份多 (開普勒第二行星定律也 !),故此十一月、十二月和一月必有中氣和節氣出現,其他月份有機會無中氣。以過去的農曆甲申年 (公元 2004) 做具體說明 - 它是閏年,二十四節氣分佈如下:該年的地支是申,生肖屬猴,春分之後至穀雨長達 30 天,但這段日子內只遇
33、到清明這個節氣,沒有中氣,於是曆法就把這段日子當作閏二月,翻看月曆牌便更清楚了。從陽曆日子估計農曆初一至三十的方法請參考:http:/ 古語云: 織女星入斗五度 ,初時覺得奇怪,織女星在北天的天琴座,斗宿在南天的人馬座,它們的角距很大,何故說“五度”這樣少 ? 後來才知道,五度是指入宿度的數值,並非指兩者的角距離。有些古天文紀事更摸不著頭腦,後來用非理性(非科學)的星占觀點去推敲,問題才比較容易解決。到現在我仍然覺得中國古天文基本是星占和曆法的混合史,若單從現代天文學的態度去分析,收穫一定有限 .。 2005.07.29 天支和地干的應用,似乎到了無孔不入的地步。除了用來配對年份、月份、時間、
34、方位之外,古人又將它分配給地上各國,各州或各郡,用來占卜這些地方的吉凶。在天區分割法方面又使用十二辰來取代十二次 ,務求與地面上的十二方位和十二時辰的順序一致,整個機制 (也可以說是占卜的遊戲規則) 都是以天地對應為本,應用的後果是迷信和愚眛,但機制本身卻是有邏輯的,從這觀點看,中國的古天文學 (指各種曆法,量天技術、儀器制作和宇宙理論) 都是靠星占的滋潤而長大的,實際上星占學是古天文學之母 ! 可惜封建迷信又導致影響深遠的負面惡果,它排斥外族文化,也埋沒了同族不少有創見的科學發明,例如 11 世紀北宋的沈括 (夢溪筆談作者,小行星 2027),他提出先進的純陽曆十二氣曆 ,法則和現代通用的格
35、里曆幾乎一樣,不需加插閏月那麼麻煩,二十四節氣和月相盈虧在曆書旁註明就是了,這曆法比格里曆還要早五個世紀,但封建迷信的固有勢力將它埋葬了。 當看中國古天文學史時,略懂古人的星占和封建思想是有用的,這不是要讀者迷信占卜 (我本人就不信這套東西,看見電台出現信口開河的嘴臉就覺得好笑),但它會幫助讀者領會古人為什立春 - 雨水 - 驚蟄 - 春分 - 清明 - 穀雨 - 立夏 -(正月十四 ) (正月廿九) (二月十五 ) (二月三十) (閏二月十五) (三月初二) (三月十七)Feb 4 Feb 19 Mar 5 Mar 20 Apr 4 Apr 20 May 5相隔 15 天 15 天 15 天 15 天 16 天 15 天28Sui_4Symbols.doc Alan Chu Page 17 of 17 2005 Nov 02 麼需要這樣觀星,這樣紀事,這樣避忌和這樣收場。 2005.08.03 明清以後的中國天文學為什麼遠遠落後于西方? 不懂現代科學的書生往往胡講一通來蒙騙自己,這篇論文楊振寧論中國傳統文化與科學技術http:/ rs/2004/gaocheect.htm 提出一些較中肯的看法,楊振寧的論點並非新鮮,早在 1989 年席澤宗在他的科學史八講已有相同的觀點了。 2005.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