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近现代思想潮流的演变发展在中国近代,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逐渐的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在这一过程中,为了强国御侮,实现国家的富强,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不懈的努力。表现在思想领域,就是思想界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热潮, 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洋务思想、维新思想和民主共和先后成为主流思想。特别是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成为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得到广泛传播。 中国共产党把它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的了重大的胜利。一、中国近现代史上思想潮流的演变发展鸦片战争以前,在思
2、想理论界占统治地位的是被封建统治者极力推崇的程朱理学,加上清朝统治者的文化专制政策,当时中国的思想界死气沉沉从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思想界开始出现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从而揭开了近代中国向西方探求救国救民道路的序幕。导致新思潮萌发的原因主要有:随着清朝末年民族危机的出现和封建统治危机的日益加深,以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人为代表的一部分封建士大夫中的有识之士,开始主动面对社会现实,揭露腐败现象,呼吁革除弊端,提倡“经世致用” ,引导人们挣脱程朱理学的枷锁,这就为“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的萌发奠定了思想基础;鸦片战争中英国侵略者的坚船利炮,使一些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他们开始抛弃
3、虚骄自大的陈腐观念,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关心时局,寻求强国御侮之道。这样,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了。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中国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到“中体西用” ,到自由平等博爱,再到民主和科学,最后学到了马克思主义,并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结合起来,最终找到了一条真正的救国救民的道路。1、19 世纪四五十年代思想领域的探索主要活动或主张 认识地主阶级抵抗派,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即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武装自己,以抵御外国的侵略,使国家走上富强的道路。其中,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开了中国近代由爱国而研究、
4、学习西方的先河;魏源依据四洲志而编写的海国图志是当时影响最大、最为详实的介绍西方的历史地理专著。此外,姚莹的康輶纪行和徐继畬的瀛环志略影响也很大地主阶级抵抗派的主张揭开了“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序幕,但是他们的基本着眼点在于学习西方的先进的军事技术,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保留了浓厚的纲常色彩。他们对西方知识的认识尚处于模糊状态,还未涉及政治制度洪秀全为代表提出了天朝田亩制度 ,主张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建立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是历史上农民阶级反封建思想和平均主义思想的发展,其最终目的是要建立一个小农社会,这违反了社会的发展规律农民阶级洪仁玕为代表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资政新篇 。其
5、主要内容如下:统一政令,以法治国,各省设新闻官,听取社会舆论,设投票箱,由公众选举官吏;发展工商业,奖励发明创造,兴办保险事业;反对迷信,提倡兴办新式学校、医院和慈善机构,严禁买卖人口和吸食鸦片;主张同外国自由通商,交流以洪仁玕为代表的先进的中国人目睹了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先进性,最早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但是,它既不是农民革命的产物,又缺乏必要的经济基础和与之相应的文化,平等往来,但不准外国干涉中国内政 社会条件,所以没有产生实际的政治影响。但同时也说明了农民阶级也可以接受资本主义的方案2、19 世纪六七十年代思想
6、领域的探索主要活动或主张 认识地主阶级洋务派,以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人为代表继承和发展了地主阶级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中体西用”的思想,即主张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来维护中国落后的封建和封建纲常名教这一主张突破了封建顽固势力陈腐守旧的观念,成为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客观上有利于西学的传入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早期维新派,以王韬、郑观应为代表在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和外国进行商战;在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在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这都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这些思想在当时
7、的中国是进步的,他们的一些观点为以后的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3、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思想领域的探索主要活动或主张 认识资产阶级维新派,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为代表主张进行维新变法,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度。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结合起来,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是他的代表作,从而奠定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译等论文。猛烈抨击封建顽固派的因循守旧,阐述变法图存的道理,指出只有变法才是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严复在介绍西学方面成就最突出,他翻译介绍了许多西方社会科学和政治理论的名著,其中以天演论最重要。它宣传社会进化理论,呼吁救亡图
8、存,自强保种。 天演论的出版对维新变法运动起了巨大推动作用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是在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充分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和要求。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在形成和发展以后,得到迅速传播,极大的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以章炳麟、邹容、陈天华、孙中山为代表章炳麟、邹容、陈天华思想的核心就是以武力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孙中山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进一步总结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是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
9、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三民主义集中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但它没有明确提出反帝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任务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以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为代表前期大力宣传民主和科学,猛烈的冲击了儒家思想和封建纲常伦理,鼓吹文学革命;后期传播马克思主义,宣传十月革命的道路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极大的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形成了思想解放的潮流;推动了五四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以上是近代前期中国思想界的探索情况,是近现代思想
10、史的复习重点。除了上述的知识要点总结以外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总结如下:(一)19 世纪 4060 年代:主要学习西方物质文明。(1)内容: 魏源、林则徐主张“向西方学习” ;洪仁玕主 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洋务派与顽固派论战。(2)特点: 先 进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和农民革命领袖探索救国道路;向英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显 示出中国 现代化历史进程的起步; “师夷长技”、深受工业革命的影响; 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二)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进入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新阶段。(1)内容: 19 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顽固派进行论战 ,实质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
11、思想的正面交锋,使一些知识分子摆脱封建思想束 缚,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推 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19051907 年,资产阶级革命派与立宪保皇派之 间展开论战,争 论的核心问题是要不要以革命暴力推翻清政府。结 果,民主革命思想得到 进一步 传播,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二次思想解放潮流,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高潮的到来。(2)特点: 中国先 进分子在认识西方问题上进入到了一个更深的层次;由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学 习西方的 经济、政治制度已从 书本和口头上变为了资产阶级的实际行动,相 继兴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 从学习日本走改良道路转变为学
12、习欧美走革命道路。(三)新文化运动前期:发展到学习西方民主精神与科学思想。(1)内容:1915 年开始的民主科学与尊孔复古的论战,陈独秀等 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以西方民权、平等和进化论思想为指导,大力宣 传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精神和科学 态度,极大地 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形成中国近代第三次思想解放潮流,为中国革命新时期的到来准备了条件。(2)特点: 矛 头直指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思想,从而使新文化运 动在批判封建主义问题上比维新派和革命派更为彻底;既是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又是一场文学革命; 在对待东西方文化的态度上存在着绝对倾向。注意: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要用批判的
13、继承的观点,大胆 扬弃,剔除传统文化中的封建落后因素,吸收合理因素,作到古为今用对待世界文化首先要有理解、 宽容和尊重的态度,反 对盲目排外;其次要善于吸收外来文化,作到洋为中用近代前期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的三步曲自鸦片战争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二十余年间,这是第一阶段。这一时期中国思想界探索西学的热点在“师夷长技” 的“ 技”上,即学习西方制造坚船利炮的工艺技术。只有个别人开始接触到机器生产上的技术。从 19 世纪 60 年代起到 80 年代,探索西学的热点转移到“格致之学”上,即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理论。这是第二阶段。从 19 世纪 60 年代中叶到 70 年代,是围绕军事技术摸索西学的时期。
14、这一时期,洋务派在“求强” 口号下开始兴办军事工业, 为了制器而不得不翻译西学。通过翻译,数学、声、光、化、电等学问开始渐入中国。近代著名的科学家徐寿、李善兰、华衡芳等,其科学事业都与译书有不解之缘。从 19 世纪 7080 年代,随着民用工业的大量兴办, “西学 ”的内容越出了军事技术的狭隘范围,西方科技知识开始大量传入。从 19 世纪 90 年代以后,向西方学习开始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层次。这是第三阶段。先是维新派思想家日益认识到西学体系不仅包括自然科学, 还 包括社会科学和政治制度,主 张既要学“ 西艺”,又要学“西政”。向西方学习开始由科技学问推而及于上层建筑的教育政治体制。此后,
15、革命派也在这一层次上进行了不懈努力。接着,激进民主主义者向西方学习又深入到比政治体制和教育更深一层的哲理学说。中国近代前期文化是在中西文化的矛盾冲突与不断融合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其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三个层次。两个阶段:从鸦 片战争后到甲午战争前为第一 阶段,主要学 习以“ 船坚炮利”为核心的西方物质文明;从甲午战争后到五四运动前是第二阶段,主要学习以政治制度、思想文化 为核心的西方精神文明。三个层次:技术成果(器物 层);相关社会支持系 统(制度层);人们的价值观念、思 维方式、文化气质等(思想层)。近代前期思想发展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及其发展特点(1)影响: 两次鸦片 战争时期,地主阶级改革派本着
16、“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爱国思想,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引导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和面对现实。其 对中国的影响重在思想,没有具体实践改造。 洋务思想付 诸实践,创办近代军事、民用企业、新式学校,是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但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具体表 现在:引进一些西方近代的科学技 术和先进工具;培养了一批初步掌握近代科技的知识分子和技术工人;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诱导和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早期发展;在改革封建文化和教育制度上打开了缺口;促进了早期维新思想的产生。 维 新变法思想的发展直接导致了百日维新的发生。其伟大作用在于掀起了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第一次潮流,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17、。 资产阶级 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导致辛亥革命的发生,推翻中国近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是近代思想解放的第二次潮流。 前期的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深刻的思想启蒙运 动,它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并为后来马克思主义传播 创造了条件。 中国近代前期思想并未与中国社会的具体实践真正结合起来。这一任务是由中国共产党最终完成的。(2)特点: 是在侵略与反侵略的特殊背景下展开的,学 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是紧密相联的,体现出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 是在西学影响下进行的,以向西方学习为主要途径,以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为主流。 随着 对西方文化认识的不断加深而逐步
18、推进, 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由初期模仿西方的科学技术到后来逐渐领悟到学习西方的政治、 经济 、教育制度等。近代前期的思想演进遵循着这样的轨迹:器物层次(师夷长技和洋务运动)制度层次(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文化层次(新文化运动)。用陈独秀的话说,就是“学术觉悟、政治 觉悟、理论觉悟”;用梁启超的话说,就是“先从器物上感觉出,再从制度上感觉出,再从文化上感觉出”。 每一步新的探索都吸收了前面探索的得失而有所发展;每一个新的探索又为后面的探索提供了借鉴经验,都有继承和发展的联 系;每一步探索都集中体现了 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由于民族救亡的需要,几乎都 进行了社会实践,但各种思想演
19、变剧烈,没有形成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成熟的理论体系,没有为 中国革命找到正确的方向和出路。 中国人 对西方文化的认识走了一条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道路,其中最重大的选择是将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土地,使中国有了最先进的革命指导思想。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认识(1)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这是经济基础,是最根本的原因;二是西方 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的传 入;三是先进分子积极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 与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2)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传人中国后,都有一个中国化的 过程,使民主思想在中国形成中西 结合、中西交融的局面。如康有
20、为将西方 资产阶级政治理论与中国 传统儒家思想结合起来;孙中山在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中加入了平均地权、节制资本等基本内容,这与西方资产阶级理论有较大区别。(3)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范围日益扩大内容日益深化,并与封建思想和其他思想进行了激烈斗争,在斗争中不断发展。同时,内部也分成一些流派,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实业救国”等是主要流派,民主共和影响最大。(4)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在中国并不完全符合国情因此用它指 导的中国革命或改革并没有取得成功。(5)虽然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日益广泛,但居于 统治地位的思想在整个近代仍然是儒家思想这是由当时的社会性质所决定的。(6)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
21、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连,体现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学习西方是一个由浅人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 “文化“的不断深化的复杂历程。甲午 战争失败,宣告了 单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是不能挽救中国的,而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失 败说明了完全照搬西方政治制度同 样不能挽救中国。中国人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实 践证明,真正适合中国国情的就是社会主义道路。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正如洋务思想付诸实 践,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思想的发展直接导致了戊戌变法的发生;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传播,推 进了辛亥革命的爆 发;民主和科学的提
22、倡, 动摇封建思想统治地位,呼唤了五四运 动的到来;马克思主义 的传播及其中国化,成 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强大中国的思想武器。4、20 世纪 20 年代,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孙中山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并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一定的胜利,后来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并以法西斯主义作为其统治思想;同时马克思主义传入我国,并为先进分子接受,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并以此为指导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5、新中国成立以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中国共产党进行了积极探索,在克服了“左”倾错误后,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
23、表重要思想近代后期思想领域的探索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进行总结,联系上一部分内容具体表现如下:(四)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日益传播。(1)内容: 十月革命 给中国送来马克思主义; 李大钊开始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传播成为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的主流;“问题”与“主义”之争,是马克思主义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诞生了中国共产党;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体 现了当时的时代潮流。(2)特点: 由学 习西方转向“以俄为师”;由学习资本主义文明转向接受社会主义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新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广泛流
24、行。(五)中共成立以来:由照搬苏联模式到“走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逐渐摆 脱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 错误指导,走井 冈山道路,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取得民主革命 胜利。(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逐 渐摆脱“ 苏联模式”的束缚,探索适合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六)改革开放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二、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思想解放运动鸦片战争后出现的新思潮 突破了传统的虚骄自大的陈腐观念,揭开了“向西方学习”的序幕戊戌变法,特别是在变法中,资产阶级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进行的思想方面的论战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西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抨击,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
25、的作用,成为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辛亥革命,特别是在这个过程中资产阶级革命派与保皇派之间在思想方面的论战使民主共和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1942 年整风运动这是中共在全党范围内开展的一次普遍的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运动,从思想上清算了“左”的和右的错误,使中共达到空前的团结和统一,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整风运动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有关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重新
26、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这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在复习中,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是近代中国重要的三次思想解放运动,需要重点掌握以下几个方面:1、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作为思想解放运动三者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1)相同点:都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用西方思想武器反封建的斗争;都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都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基础(2)不同点: 直接斗争对象不同:第一次为外国侵略者,第二次为清政府,第三次为北洋军阀政府及儒家思想 领导力量不同:第一次为维新派,第二次是革命派,第三次是激进的民主主义者 主要内容不同:第一次
27、是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希望走君主立宪道路;第二次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希望走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第三次是民主科学思想,希望实行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 作用不同:第一次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第二次为辛亥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第三次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2、对三次思想解放运动的评价(1)局限性:维新思想未能把封建制度改革同改造封建经济基础结合起来;民主革命思想缺乏对封建思想的彻底批判;新文化运动虽补上了这一课,但未同群众运动相结合,也就不能指明革命的真正道路(2)作用: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辛亥革命使资产阶
28、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促使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3、1942 年整风运动和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的比较(1)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思想解放运动(2)都批判了党内存在的“左”倾错误,打破了教条主义的束缚(3)都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4)都为中国革命或建设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奠定了思想基础三、20 世纪以来重大的思想理论成果(一)三民主义20 世纪初,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同时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资产阶级日益。1894 年兴中会首次提出资产阶级革命思想
29、;1905 年,孙中山在民报上将同盟会的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1924 年,国民党一大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1、新旧三民主义出现的背景:(1)旧三民主义:政治上,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寻求救国之路;鸦片战争后许多先进的中国人提出的救国方案不断碰壁。主观上:孙中山等人不断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不断调整思想,实现转变(2)新三民主义:孙中山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的资产阶级革命以失败而告终;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1924 年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改组了国民党,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2、新旧三
30、民主义的内容及作用民族主义 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统治民权主义 推翻清朝君主专制统治,建立国民的政府,国民 一律平等旧三民主义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民族主义 中华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境 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主义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 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新三民主义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3、对新旧三民主义的认识和评价(1)区别新三民主义突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而旧三民主义主要强调反对满清统治,具有狭隘性;新三
31、民主义强调普遍的、平等的民权,而旧三民主义只提出“国民一律平等”的空洞口号;新三民主义以“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为两大原则,具体提出了农民的土地问题和工人生活的问题,与“扶助农工”的政策紧密联系,而旧三民主义只空洞的提出了“平均地权”(2)认识旧三民主义集中代表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孙中山以三民主义思想为指导,制定颁布了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于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新三民主义是三民主义在 20 世纪 20 年代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和
32、发展,是指导中国民主革命的思想理论体系,具有鲜明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血,体现了共产主义运动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政治纲领,成为国共两党和各革命阶级的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是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核心,是依据和体现这一思想理论体系所确定的重要政策原则。孙中山实行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实现国共合作,有力地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注意: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关系:三大政策是在新三民主义理论指导下制定的,是实践新三民主义的正确方法,是新三民主义 的核心。 孙中山实行新三民主 义和三大政策,实现国共合作,有力地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新三民主 义是纲领,是 奋斗目标;三大政策是 实现纲
33、领和目标的方法和手段,两者紧密联系(二)毛泽东思想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接受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政权的唯一正确的革命道路和建立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等主张。中共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定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1956 年,毛泽东总结中国建国以来的经验,并借鉴苏联的经验教训,在实践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推动了民主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完成,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使 20 世纪的中国社会发生了历史性巨变1、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以及新
34、民主主义革命运动的展开;国民革命时期,党的主要领导人放弃对革命的领导权,尤其是对革命武装的领导权,使中国革命遭受重大损失,中国共产党人面临探索适合中国实际的革命道路和革命方略的历史任务。2、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发展过程(1)毛泽东思想的产生: 国民大革命时期由于共产国际与当时党的领导人陈独秀等人犯了右倾错误,丧失了对革命的领导权,致使国民大革命惨遭失败 1925年冬至1927年春,毛泽东针对陈独秀的右倾错误,先后发表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阐明了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农民问题的重要地位和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的极端重要性(2)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大革命失败以后,毛泽东建
35、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探索出了中国式的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即著名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这一思想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也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3)毛泽东思想的成熟:从遵义会议到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展示了高超的领导艺术和理论水平,如毛泽东提出的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论持久战等;1940年1月,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标志着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和成熟。他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解决了革命的领导阶级、革命目标、革命前途的一系列重大问题;1945年春,中共七大正式确认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4)毛泽
36、东思想的继续发展:解放战争时期是毛泽东思想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丰富和完善。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等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系统地阐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理论和政策,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1956年以后又明确提出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任务,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作了初步总结和理论概括。其具体表现如下:解放战争时期,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和中国由农业国转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提出人民民主专政理论。过渡时期,从理论和实践上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开辟了一条是和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社会主义建
37、设时期,中共“八大”上毛泽东科学分析了当时的国内主要矛盾。提出一系列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建设方针,科学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1957年,毛泽东又提出了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发展我们的经济和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战略思想。3、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1)毛泽东思想的内容构成:一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中国革命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步走;二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创立了人民民主专政;走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
38、矛盾;三是其它方面的理论:各时期的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思想政治和文化工作。 (2)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它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3)毛泽东思想的特点: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毛泽东思想始终贯穿着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毛泽东思想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其精髓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其中,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路线,独立自主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4、毛泽
39、东思想的历史作用: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光辉成就;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也是中华民族团结振兴的精神支柱,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历史地位。(三)邓小平理论1978年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人,总结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决定
40、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中共十三大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在中共十四大上,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辉煌成就,推动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文革结束,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必须科学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问题。2、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酝酿:1975 年,邓小平复出,针对“文革
41、”错误,提出了全面整顿的思想,系统的纠正“文革”错误 开始产生: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确定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逐步发展:1978 年1982 年进行了全面拨乱反正。改革开放迈开步伐,主要是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沿海兴办经济特区 进一步发展:19821987 年改革开放全面展开,改革从农村推广到城市,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走向成熟:中共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形成:中共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3、邓小平理论的理论要点
42、:明确“三个有利于”是判断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强调两个文明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邓小平还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和解决港澳台问题的“一国两制”理论4、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性质: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改革开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邓小平理论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开创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把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了思想基础。附:
43、1、邓小平理论和毛泽东思想的相同点: 都是马列主义 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都是 坚持实 事求是,冲破教条主义束缚产生的;实践的具体道路都是从农村取得突破的,都注重统一战线的作用;从根本上说都是一个开放发展的体系,随着实践的发展都要不断发展; 都是党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集体领导和集体智慧的结晶;从根本上说都是历史的飞跃和革命,都极大的推动了革命和建设事业2、邓小平理论与毛泽东思想是 继承、 发展和创新的关系。这种继承性表现在:思想路线上的继承性。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灵魂,毛 泽东依据实事求是的思想路 线将中国革命从教条主义和机会主义的统治下拯救出来,走上了正确的道路。邓小平继承了实
44、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才领导党和国家摆脱教条主义和“左”的束缚,走上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具体道路的选择上的继承。邓小平领导的中国改革实际上走的也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然后推向城市; 统一战线政策的运用上具有继承性。毛 泽东的统一战线思想不仅对 民主革命的胜利,而且 对人民民主专政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和平 实现社会主义革命起了重要作用。邓小平在改革实践中继承和推进了统一战线,如发展完善了人民民主 专政和政治协商制度,提出“ 一国两制”, 设立经济特区,实行对外开放等(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即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坚持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
45、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推动实现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三大任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三个代表”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国际上,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以经济为基础、以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更为激烈;从国内看,一方面。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和分配方式多样化;另一方面,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从党内看,新党员增加,干部队伍新老交替;新形势下需要回答许多新的理论问题。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创立经过:创立于2000年,江泽民在江苏、浙江、上海等地考察时指
46、出,“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2001年,在庆祝中共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全面而深刻地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在党的十六大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了党章3、地位影响:(1)“三个代表”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在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2)对党的建设的指导意义:始终做到“三个代表”, 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也是我们在新世纪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不断夺取建设中国特色
47、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的根本要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的根本原则,同时进一步回答了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条件下,应该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党的问题。进一步指明了实现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总目标的方向和途径,对保持党的先进性提出了新要求。(3)对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指导意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基本问题,使我们党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升华到新的高度。科学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历史经验。以最概括的形式表达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的发展最终由先进生产力决定、由先进文化引导、由人民群众
48、推动的基本原理,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物质基础、文化支撑和社会基础方面揭示了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只有具备雄厚的物质基础、强大的文化支撑和广泛的群众支持,才能确保正确方向并得以实现。附: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其在中国的发展的认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实质上说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与中国国情的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 进一步发展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阶级 基础是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及其知 识分子队伍的形成:外部条件是十月革命的影响:直接原因是先进知识分子的宣传;以前各种救国救民方案的失败是中国先进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因。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 程
49、中,逐步与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就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七大”、“ 十五大”、“ 十六大”分别将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了党章,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 实践相结合过程中的里程碑。3、毛泽东思想主要解决了“ 中国的社会性质是什么,中国革命的性质是什么,中国怎 样进行革命”的问题,它是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 胜利的行动指南;邓小平理 论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课题,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武器;“三个代表”主要回答了 21 世纪“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 党“的课题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的全面纲领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武器。4、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 导思想,它只有与中国 实 践相结合,才能引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走向胜利之途,实践证明把马克思主 义神圣化、教条化,必将导致中国革命和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