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ZZN政法干警攻略】地理[1].doc

上传人:yjrm16270 文档编号:7422768 上传时间:2019-05-17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20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ZZN政法干警攻略】地理[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ZZN政法干警攻略】地理[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ZZN政法干警攻略】地理[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ZZN政法干警攻略】地理[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ZZN政法干警攻略】地理[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地球和地图(一)地球在宇宙中(1)“宇“指空间,“宙“指时间.宇宙就是在空间上无边无际,时间上无始无终的,按客观规律运动的物质世界.宇宙概括宇宙是由空间、时间、物质和能量,所构成的统一体。是一切空间和时间的综合。一般理解的宇宙指我们所存在的一个时空连续系统,包括其间的所有物质、能量和事件。宇宙是万物的总称,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宇宙是物质世界,不依赖于人的意志而客观存在,并处于不断运动和发展中。宇宙是多样又统一的。它包括一切,是所有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体,没有时间和空间就没有一切。所以它包含了全部。宇宙中基本的天体1、恒星由炽热气体组成的,能自己发光的球状或类球状天体. 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其

2、次是处于半人马座的比邻星,它发出的光到达地球需要 4.22 年。恒星都是气体星球。晴朗无月的夜晚,且无光污染的地区,一般人用肉眼大约可以看到 6000 多颗恒星。借助于望远镜,则可以看到几十万乃至几百万颗以上。估计银河系中的恒星大约有一、二千亿颗。恒星并非不动,只是因为离我们实在太远,不借助于特殊工具和方法,很难发现它们在天上的位置变化,因此古代人把它们认为是固定不动的星体,叫作恒星。2、星云 (Nebula) 包含了除行星和彗星外的几乎所有延展型天体。它们的主要成份是氢,其次是氮,还含有一定比例的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近年来的研究还发现含有有机分子等物质。星云是由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结合成的

3、云雾状天体。星云里的物质密度是很低的,若拿地球上的标准来衡量的话,有些地方是真空的。可是星云的体积十分庞大,常常方圆达几十光年。所以,一般星云较太阳要重的多3、天体系统 宇宙间的天体都在运动着,运动着的天体因互相吸引和互相绕转,从而形成天体系统。 3。1 地月系地球与月球构成了一个天体系统,称为地月系。在地月系中,地球是中心天体,因此一般把地月系的运动描述为月球对于地球的绕转运动。然而,地月系的实际运动,是地球与月球对于它们的公共质心的绕转运动。地球与月球绕它们的公共质心旋转一周的时间为 27 天 7 小时 43 分 11.6 秒,也就是 27.32166 天,公共质心的位置在离地心约 467

4、1 公里的地球体内。 地球同它的天然卫星月球所构成的天体系统地球是它的中心天体。由于地球质量同月球质量的相差悬殊(成 81.1:1),地月系的质量中心距地球中心只有约21650 公里。通常所说的日地距离,实是太阳中心和地月系质心的距离;通常所说的月球绕地球公转,实是地球和月球相对于它们的共同质心的公转。由于这种公转,共同质心在地球内部有以地球恒星月为周期的位移。3。2 太阳系太阳系位于银河系边缘,银河系第三旋臂猎户旋臂上。太阳系是由太阳以及在其引力作用下围绕它运转的天体构成的天体系统。它包括太阳、八大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以及行星际物质。人类所居住的地球就是太阳系中的一员。3。3

5、银河系 在晴朗无云的夜晚,人们可以观察到太空有一条如云的光带,称为银河。这条光带实际上是由数以千亿颗恒星和星云组成。这些恒星分别组成许多恒星系。太阳所在的这个恒星系称为本星系。所有恒星系都围绕银河系中心转。 3。4 总星系 银河系、河外星系都是宇宙中的一部分,用最先进的观测手段观察宇宙,已经能够观察到距地球 200 亿光年的天体。以此距离为半径所绘的大圆球,就是目前人类所能观测到的宇宙范围。所有的星系和在一起,构成了最大的天体系统,称为总星系。但并非宇宙边界。 太阳系及其成员。太阳概况。太阳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的星球。1、太阳系就是我们现在所在的恒星系统。它是以太阳

6、为中心,和所有受到太阳引力约束的天体的集合体:8 颗行星、至少 165 颗已知的卫星,和数以亿计的太阳系小天体。这些小天体包括小行星、柯伊伯带的天体、彗星和星际尘埃。广义上,太阳系的领域包括太阳、4 颗像地球的内行星、由许多小岩石组成的小行星带、4 颗充满气体的巨大外行星、充满冰冻小岩石、被称为柯伊伯带的第二个小天体区。在柯伊伯带之外还有黄道离散盘面、太阳圈和依然属于假设的奥尔特云。依照至太阳的距离,行星序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离太阳较近的水星、金星、地球及火星称为类地行星)8 颗中的 7 颗有天然的卫星环绕着,这些星习惯上因为地球的卫星被称为月球而都被视为月

7、球。在外侧的行星都有由尘埃和许多小颗粒构成的行星环环绕着,而除了地球之外,肉眼可见的行星以五行为名,在西方则全都以希腊和罗马神话故事中的神仙为名。 太阳系内天体的轨道3太阳是太阳系的母星,也是最主要和最重要的成员。它有足够的质量让内部的压力与密度足以抑制和承受核融合产生的巨大能量,并以辐射的型式,例如可见光,让能量稳定的进入太空。 太阳在赫罗图上的位置2、太阳在分类上是一颗中等大小的黄矮星,不过这样的名称很容易让人误会,其实在我们的星系中,太阳是相当大与明亮的。恒星是依据赫罗图的表面温度与亮度对应关系来分类的。通常,温度高的恒星也会比较明亮,而遵循此一规律的恒星都会位在所谓的主序带上,太阳就在

8、这个带子的中央。但是,但是比太阳大且亮的星并不多,而比较暗淡和低温的恒星则很多。太阳在恒星演化的阶段正处于壮年期,尚未用尽在核心进行核融合的氢。太阳的亮度仍会与日俱增,早期的亮度只是现在的 75%。计算太阳内部氢与氦的比例,认为太阳已经完成生命周期的一半,在大约 50亿年后,太阳将离开主序带,并变得更大与更加明亮,但表面温度却降低的红巨星,届时它的亮度将是目前的数千倍。太阳是在宇宙演化后期才诞生的第一星族恒星,它比第二星族的恒星拥有更多的比氢和氦重的金属(这是天文学的说法:原子序数大于氦的都是金属。)。比氢和氦重的元素是在恒星的核心形成的,必须经由超新星爆炸才能释入宇宙的空间内。换言之,第一代

9、恒星死亡之后宇宙中才有这些重元素。最老的恒星只有少量的金属,后来诞生的才有较多的金属。高金属含量被认为是太阳能发展出行星系统的关键,因为行星是由累积的金属物质形成的。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3.1 太阳活动 太阳活动是太阳大气中局部区域各种不同活动现象的总称。包括: 太阳耀斑 太阳耀斑(Solar flare)是一种最剧烈的太阳活动。一般认为发生在色球层中,所以也叫“色球爆发”。其主要观测特征是,日面上(常在黑子群上空)突然出现迅速发展的亮斑闪耀,其寿命仅在几分钟到几十分钟之间,亮度上升迅速,下降较慢。特别是在,耀斑出现频繁且强度变强。 太阳活动 太阳活动是太阳大气中局部区域各种不同活动现象

10、的总称。包括: 4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的基本标志 光斑 谱斑 太阳风 太阳风形成的带电粒子流造成了地球上的极光 耀斑发出的强大的短波辐射,会造成地球电离层的急剧变化。对人类的影响很大。造成短波通讯中断。 日珥 太阳活动对于地震、火山爆发、旱灾、水灾、人类心脏和神经系统的疾病,甚至交通事故都有关系。因此也形成了太阳活动预报这门学问。 4、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的星球。(二)地球的形状、大小和运动(1)、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1、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1.2、第一个证明地球形状的人:麦哲伦(葡萄牙人)。1.3、地球大小:平均半径=6371 千米 赤道周长=4 万千米

11、 表面积=5.1 亿平方千米地球质量=60 万亿亿吨-有足够的引力吸引住厚厚的大气层(20003000 千2、地球仪地球仪是一个正圆的球体,是地球的模型。构成地球仪的要素有:2.1、地轴 地球自西向东地自转所围绕的一根假想的轴。2.2、南、北极 地轴同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叫两极,其中对着北极星的一端是地球的北极,另一端是地球的南极。2.3、赤道 在地球仪上,同南北两极距离相等的大圆圈,叫赤道。赤道将地球平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观察经纬网,分析比较经线、纬线、经度、纬度的区别:画辅助图:(1)经度(两面角)、纬度(线面角) ;(2)经线、纬线在侧视图、俯视图中的形

12、状;(3)从经度、纬度数值变化规律判断东经、西经、北纬、南纬。2.4、经线 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叫经线,也叫子午线。52.5、本初子午线 国际上规定,把通过英国首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那一条经线,定为 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2.6、经度 从 0经线算起,向东、西各作 180 度,以东的 180 度属于东经,表示方法:“120E”读做“东经 120 度”;以西的 180 度属于西经,表示方法:“20W”读做“西经 20 度”。2.7、东、西半球 习惯上,自 20W 经线顺时针地(或自东向西地)到160E 经线这部分叫做西半球。自 20W 经线逆时针地(或自西向东地)到 160E

13、经线,这部分叫做东半球。2.8、经线的特点 所有的经线都相交于南北极点;所有的经线长度相等;两条相对应的经线构成一个经线圈,且都可以把地球平分为两个半球。2.9、纬线 在地球仪上,同赤道平行的线叫纬线,纬线长度不等。所有的纬线都自成一个圆圈,叫纬线圈。2.10、纬度 由赤道到北极和南极分别作 90 度,赤道以北是北纬,赤道以南是南纬。北纬 90 度就是北极,南纬 90 度就是南极。表示方法:“22N”读做“北纬20 度”;“40S”读做“南纬 40 度”。赤道是周长最大的纬线圈,长度约 4 万公里。南、北极点是最短的纬线圈长度等于 0。此外,人们根据纬度的不同,称 030SN 为低纬地区;30

14、60SN 为中纬地区;6090SN 为高纬地区。2.11、经纬网 在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相交,就构成经纬网。经纬网的用途: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地理坐标,即具体位置。如: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北京,位于 40N、116E 的交点附近。确定两个地点的相对方向。如根据经纬网就可以看出拉萨城在南京城西边稍偏南一些。事实上,以上这些规定,大多是人为的制定,地球表面上根本就没有这些线和网。例题 1、地球上某点,它的北侧是热带,南侧是温带,东侧是西半球,西侧是东半球,该点是: A、23.50N,1600E B、23.50S,1600E C、23.50N,200W D、23.50S,200W例题 2、某人从

15、某地 A 出发,依次向南(B)、东(C)、北(D)、西(E)各行 200 千米,那么该人回到哪里?(考查了学生的方向和对经纬线特点的掌握情况)提示:A 地的位置有五种可能,(1)赤道 (2)北半球 (3)南半球 (4)北极点 (5)南极点各种位置情况下,经纬线的特点都不同,通过画图很容易能得出结论。3、地球上的时区和日界线地方时:经度不同,地方时也不同。每隔经度 15 度,时间相差 1 小时。东边的时间比西边的时间早。6时区:国际上划分时区的方法。(图略)规律:A、全球共有 24 个时区,东西各 12 时区,东西十二时区合为一个时区。B、每个时区都跨经度 15 度。C、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度数=

16、时区数15 度D、东边的时区比西边的时区时间早E、算时区:经度数/150 (四舍五入)区时:每个时区共同使用的时间称为区时。区时都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时间。北京时间: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但边远地区需调整作息时间)乌鲁木齐时间:新疆采用的东六区的区时。世界时:0 度经线上的地方时。日界线:是地球上新的一天的起点和终点。东十二时区比西十二时区早 24 小时,即早一天。但钟点相同。国际上规定以 180 经线作为日界线,但实际两者并不完全重合。中国跨五个时区:(东五-东九) (730E-1350E)例 1、一艘航行于太平洋的船,从 12 月 30 日 12 时(区时)起,经过 5

17、 分钟,越 过了180 经线,这时,其所在地点的区时可能是( )A、12 月 29 日 12 时 5 分 B、12 月 30 日 11 时 55 分C、12 月 30 日 12 时 5 分 D、12 月 31 日 12 时 5 分 例 2、当全球日期属于同一日期 时,北京 时间为:( )A、6 时 B、8 时 C、12 时 D、20 时例 3、某地北为中纬度,南为低纬度,用的是“北京时间”,该地的地理坐标是( )A、23026N,120 0E B、300N,1150E C、23026S,116 0E D、300N,1400E例 4、从甲地(70 0N,800E)到乙地(70 0N,1500E)

18、,若不考 虑地形因素,最近的走法是:A、一直向正东方向走 B、先向东南,再向东,最后向东北走C、先向 东北,再向 东,最后向东南走 D、先向东南,再向东北走(注:球面上两点间的最近距离是:以球心为球心,以大 圆半径 为半径, 经过两点的一段劣弧。)(2)、地球的运动(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一)自转运动: 1、方向、周期、速度:(1) 方向:三种方向在北极俯视地球,逆时针自西向东;7在南极俯视地球,顺时针自西向东;侧视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2)周期:两个周期(恒星日和太阳日)扩展思维: A、当自转方向为自东向西,公转为自西向东时:恒星日太阳日(23 小时 52 分 8 秒)B、当自转方向为自西

19、向东,公转为自东向西时:恒星日太阳日C、当自转方向为自东向西,公转为自东向西时:恒星日太阳日(恒星日永远是 23 小时 56 分 4 秒)。(3)速度:角速度:每小时转过的角度。 =360 0/24 小时 即 150/小时 1 0/4 分钟 南北极点除外处处都相等。线速度:每小时转过的弧长。 V= 2cos R(周长)/ 24 小时(时间)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结论:南北两极,既无角速度,又无线速度。 2、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作图判断:侧视、俯视、立体图、各种变式图等。判断晨线和昏线。(图略)(2)产生地方时差 (3)产生偏向作图分析:北半球、南半球、赤道地区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情况

20、。(图略)*分析偏向对地理事物产生的影响:A.影响大气环流和大气运动(举例说明:气旋与反气旋、大气环流) B.影响大洋环流(举例:太平洋) C.影响河流的冲刷、堆积 (4)影响地球形状:三轴椭球体(二)地球公转1、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速度 (1)方向:自西向东 周期:一个回归年 365 天 5 时 48 分 46 秒(2)公转轨道与速度 开普勒定律:等同的时间内所扫过的面积相等。特点:每年 1 月初过近日点,公转速度快,太阳照射南半球。每年 7 月初过远日点,公转速度慢,太阳照射北半球。8速度:平均角速度,约每日东进 10平均线速度,约 30 千米/秒影响:北半球夏半年的时间长于冬半年的时

21、间。北极点的极昼天数(186 天)比南极点的极昼天数(179 天)长 7 天。2、黄赤交角及其影响启发思考:地球直立公转、倾斜公转、横卧公转时黄道平面、赤道平面的关系,及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黄赤交角产生的原因:(1)地球倾斜着围绕太阳公转,倾斜角度为 66034。(2)地轴在宇宙空间的方向不因季节而变化。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以一年为周期)在各种图上会画出黄道、赤道,标出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移动路线。(图略)*训练 1、快速、正确地说出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移动方向2、极圈纬度与黄赤交角的关系:90 0黄赤交角=极圈纬度3、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4、想象思考:黄赤交角增大

22、或减小时,太阳直射范围、极圈范围、五带范围等。5、在各种变式图中,判读二分二至日。3、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1)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 (2)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 了解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正午太阳高度:在太阳直射点为 900;在晨昏线上为 00规律:随纬度变化规律:夏至日-H 由北回归线向南北逐级递减。冬至日-H 由南回归线向南北逐级递减。春秋分日- H 由赤道向南北逐级递减。随季节变化规律:每年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的纬度带 H 达最大。南回归线以南的纬度带 H 达最小值。每年冬至日,北回归线以北的纬度带 H 达最小。南回归线以南的纬度带 H 达最大值。结论:H=90

23、0-( 为某地的纬度, 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当地夏半年取+,冬半年取-)例题 1、计算南通 310N 二分二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2、计算 10 月 1 日时,澳大利亚悉尼 320S 的正午太阳高度。3、设 M(纬度 00,300E),N(23026S,30 0E)两地正午太阳分别为 Hm 和 Hn,判断下列四项中正确的是 ( )A、Hm 和 Hn 不可能在同一天达到最小值 (夏至日时,同时达最小值) B、每年有某一时刻 Hm=Hn (当太阳在 11034S 时) C、每年 约有 9 个月 HmHn (除太阳在 11034S23 026S 移动时) D、任何时候都 HmHn (当太阳在 2302

24、6S 时,Hn=90 0 Hm) 9(3)引起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 时段分析:北半球日期 太阳直射点 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春分日秋分日 北半球 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春分日夏至日 北半球 昼长夜短,且昼渐长,极昼范围扩大。夏至日 北回归线 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夏至日秋分日 北半球 昼长夜短,且昼渐短。秋分日春分日 南半球 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秋分日冬至日 南半球 昼短夜长,且昼渐短,极夜范围扩大冬至日 南回归线 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冬至日春分日 南半球 昼短夜长,且昼渐长。二分日 赤道 全球昼夜平分*晨昏线上除春秋分日,日出时刻处处不等。(4)引起四季更

25、替天文四季:夏季-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三个月(5、6、7 三月)冬季-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三个月(11、12、1 三月)传统四季:四立划分气候四季:春(3、4、5)、夏(6、7、8)、秋(9、10、11)、冬(12、1、2)(5)形成地球五带:回归线与极圈划分五带。* 公转地理意义间的相互关系:*补充:物体的影子公转 黄道面自转 赤道面斜身绕日方向不变 黄赤交角23026/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周年移动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五带形成季节变化 季节变化纬度变化纬度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0规律:北回归线以北地区,物体的影子永远朝北(除北极点朝南)南回归线以南地区,物体的影子永远朝南(除南极点朝

26、北)*学会绘制太阳日照图:掌握方法: 1、先确定直射光线位置(画奇数根)2、画出晨昏线位置(过地心)3、绘出夜半球练习题:习题1、读图(阴影部分为夜半球), 设北京为 7 月 1 日 20 时, 完成以下要求:(提示:先判定经线的经度)(1)在图上画出位于东半球、昼夜等 长的一点 A。(2)A 地日期为 月 日。 (3)A 地地方时应在 时 分至 时 分之间。习题 2、读某日地球光照图,回答有关问题:(1)此时太阳直射点为 。 (2)A 点位于 C 点的 方向。(3)这一天 B 点夜长 小时, D 点昼长 小时。(4)此时 H 点为 点钟 A 点为 点钟。(5)曲线 F-G-D 表示的是 线(

27、晨线、昏线)。(6)此时全球已有多少范围进入新的一天(一小半,一大半,一半,全部)? 。习题 3、(1)在同一经线上,相等的有_。(2)在同一纬线上,相等的有_。 (3)晨昏线与经线圈重合,意味着_。(4)晨线与西经 20 度重合,意味着_。(5)晨昏线与极圈相切,意味着_。(三)地图 :(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1、比例尺:也叫缩尺 公式略(1)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的详略:在同样的图幅上:比例尺越大,地图上所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小,但表示的内容越详细,精确度越高。比例尺越小,则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单,精确度越低。11规律: 大范围的地区多选用较小的比例尺地图。如世界政区图、中国政区

28、图等。小范围的地区多选用较大的比例尺地图。如平面图、军事图、旅游图等。(2)比例尺的缩放:A 比例尺放大:用原比例尺*放大到的倍数。 例如将 1/10000 的比例尺放大 1 倍,即比例尺放大到 2 倍,放大后的比例尺是1/5000,比例尺变大。B 比例尺缩小:用原比例尺*缩小到的倍数。(分数倍)。 例如将 1/50000 的比例尺缩小 1/4,即比例尺缩小到 3/4,缩小后的比例尺应为:3/4*1/50000=1/66500,比例尺缩小。C 缩放后图幅面积的变化: 比例尺放大后的图幅面积=放大到的倍数之平方如将比例尺放大到原图的 2 倍,则放大后图幅面积是原来的 4 倍。比例尺缩小后的图幅面

29、积=缩小到的倍数之平方如将比例尺缩小到原图的 1/3,则图幅面积为原图的 1/9例题 1、将 1:10000000 的地图 比例尺放大 1 倍后,下列 说 法正确的是 ( )A、新图比例尺为 1:20000000 B、新 图图幅面积比原图增加了 2 倍C、新 图表示的地理事物比原图简略D、在原图上淮河的长度为 10 厘米,在新 图上长 20 厘米例题 2、按照 1:50000000 的比例尺,绘制一幅中国政区图 ,图纸的长度不得小于_厘米,图纸的宽度不得小于 _厘米。 (10.4 厘米 11 厘米)例题 3、在 1:30000000 比例尺的中国地形 图上。用尺子量某条河流的长度为 21 厘米

30、,这条河流是我国的_。 (长江)例题 4、在比例尺为 1:140000000 的世界地图上,量得北京至莫斯科的图上距离为 4.4厘米,两地的实地距离是_ 公里。把原 图放大到 2 倍后,新 图的比例尺为_。在放大后的新图上,北京至莫斯科的图上距离是 _厘米。 (3)垂直比例尺水平比例尺2、方向:(1)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判读: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2)在有指向标的图上判读:指向标指示北方。 12(3)在没有任何标记得图上判读:遵循“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二、等值线图:(等高线、等温线、等压线、等震线、等降水量线)等值线的概念:是某地理现象数值相等的各点的连线。等值线图的一些特点:等值线

31、上注有数值,而且数值间隔是相等的。因此可以根据等值线的数值大小、疏密程度、排列方向、形状变化等,反映出该地理事物变化的缓急、递变方向及分布特点等。(一)等高线图的判读: 等高线图的高度注记为“海拔高度”(即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我国的海拔是高出黄海海平面的距离。)1、判读规律: (1)数值大小: 海拔 200 米以下,等高线稀疏,广阔平坦-为平原地形;海拔 500 米以下,相对高度小于 100 米,等高线稀疏,弯折部分较和缓-为丘陵地形;海拔 500 米以上,相对高度大于 100 米,等高线密集,河谷转折呈 V 字形-为山地地形;海拔高度大,相对高度小,等高线在边缘十分密集,而顶部明显

32、稀疏-为高原地形。(2)疏密程度:密集-坡度陡;稀疏-坡度缓。*有时候图上看不出密集与稀疏时,可根据坡度=垂直相对高度/水平距离来决定。例如 2000 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第 1 题:(图略) 如果几条不同高度的等高线相交在一起-表示陡崖。(3)形状特征: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山顶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升高-盆地或洼地两个山顶中间的低地,形似马鞍-为鞍部地形。如果没有数值注记,可根据示坡线来判断:(示坡线-为垂直于等高线的短线)等高线弯曲时,如果凸出部分指向低处-表示山脊如果凸出部分指向高处-表示山谷 (示意图如下)例题 2、98 年高考题:在等高距 为 50 米的

33、地形图中, 5 条等高 线重叠于某断崖处,该断崖处的相对高度可能为( ) ( 注:等高距- 两条等高线之间的 间隔距离。 )A、180 米 B、220 米 C、 320 米 D、 280 米2、实际运用: (1)与气候结合: A、海拔高的地区应考虑气温的垂直递减。0.6 0C/100mB、山区应考虑迎风坡和背风坡。(降水量的差异)C、盆地不易散热,又容易引起冷空气的滞留等。13例题 6、分析我国三大火炉(南京、武汉、重 庆)、火洲(吐鲁番)的成因。处于长江河谷的背风坡 处于吐鲁番盆地中(2)与河流水文结合:A 由山谷的分布,判断河流的位置及流向。 B 水库坝址的选择:*峡谷地段(水平距离窄,垂

34、直落差大) ;*峡谷上游要有蓄水库区。 (3)与地区规划结合:A.建铁路、公路应建在坡度平缓的地区。翻山时应选择缓坡,并通过鞍部。 B.港口应考虑:避风的海湾;避开含沙量大的河流(以免引起航道淤塞)。 C.平原地区发展耕作业,山地、丘陵发展林业。 3、地形剖面图: (用途:表示某条线上的地面起伏和坡度和缓。)由等高线地形图为基础转绘而成的,能更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画法:从等高线图上的剖面线与每条等高线相交的各点,分别向下引垂线,按下图的垂直标尺将各点转绘到相应的高度位置上,然后连成平滑的曲线,即得到该剖面线上的地形剖面图。 比例尺:垂直比例尺水平比例尺 *各大洲的

35、地形剖面图要基本掌握1.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地形剖面图 2.我国西部沿 87030E 的地形剖面图 3.美国地形剖面图 4.沿 00纬线所作的非洲地形剖面图 5.沿南纬 300某大陆附近地形剖面图 6.死海地区地形剖面图 (二)等温线的判读:目标:根据等温线的疏密、弯曲情况来判断气温的变化;根据气温分布的特点来分析影响的因素。1、判读规律: (1)等温线数值:(气温无论一月,还是七月,都是由低纬向两极递减。) 数值自南向北递增-北半球; 数值自北向南递增-南半球。(2)等温线疏密:等温线密集-气温差异大;等温线稀疏-气温差异大。14我国一月份等温线分布密集-冬季我国南北温差大(漠河最冷平均?30.

36、6 0C,海南岛160C 以上,温差达 480C。)分析原因:A、纬度因素:北方冬季太阳高度小,且昼短夜长。B、冬季 风因素:寒冷的冬季风加剧了北方的严寒。南方由于受重重山地的阻挡,受冬季风影响和降温的程度 远比北方小。一月份 00C 等温线为秦岭-淮河一线,为亚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我国七月份等温线分布稀疏-夏季我国南北温差不大,且普遍高温。(漠河 160C,海南 280C,南北温差只有 120C。)分析原因:北方虽太阳高度较南方小,但夏季昼 长夜短,得到的太阳光热不比南方少。夏季最冷出现在青藏高原 80C(地形因素)(3)等温线的弯曲分布规律: 等温线向高纬突出-表明气温比同纬高等温线向低纬

37、突出-表明气温比同纬低 (“高高低低”规律)等温线平直-下垫面性质单一。(如南半球 400-600 处的等温线较平直,说明海洋 面积大,性质均一。)思考:哪些因素影响等温线的弯曲分布?(冬夏季节、海陆状况、地势高低、寒暖流)例 2、读非洲赤道以北和以南地区年平均等温 线分布图(图见 初中第 2 册),分析回答:影响因素 比同纬度地区气温等温线弯曲状况影响因素 比同纬度地区气温等温线弯曲状况大陆夏季 气温高 向高纬凸出 大陆冬季 气温低 向低纬凸出海洋冬季 气温高 向高纬凸出 海洋夏季 气温低 向低纬凸出地势较低 气温高 向高纬凸出 地势较高 气温低 向低纬凸出暖流经过 气温高 向高纬凸出 寒流

38、经过 气温低 向低纬凸出总结:等温线弯曲分布规律-高高、低低规律15(1)等温线为什么在大陆内部向南向北弯曲? (2)非洲赤道以南的东海岸和西海岸,哪里气温高?为什么? (3)从等温线值来分析,说明非洲气温分布有何特点?(4)为什么非洲可以用年均等温线,而其他各大洲却要用 1 月或 7 月等温线图来说明气温分布特点? (三)等压线图的判读:(同一海拔高度民主上气压水平分布情况)目标:(1)根据等压线的排列和数值-气压场类型(高压、低压、高压脊、低压槽、鞍部)(2)判断风向(3)分析天气变化1、判读规律: (1)等压线的排列和数值: 低压中心-类似于等高线图中的盆地(*中心为上升气流)高压中心-

39、类似于等高线图中的山顶(*中心为下沉气流)高压脊-类似于等高线图中的山脊(脊线)低压槽-类似于等高线图中的山谷(槽线)(2)等压线的疏密程度:(决定风力大小)等压线的密集-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等压线的稀疏-气压梯度力小-风力小 (3)在等压线图上判定风向(任意点)和天气形势:判定风向规律:先明确高低气压;其次确定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最后根据南、北半球画出偏向风。天气:是指大气短时间内的物质状态,包括气温高低、湿度大小、风向、气压等指标。A、由高纬吹向低纬的风-寒冷干燥 B、由低纬吹向高纬的风-温暖湿润C、低气压过境时,多阴雨天气;高气压过境时,多晴朗天气。(四)等降水量线图的判读:把图上年平均降

40、水量相等的各点连成光滑的曲线。说明年降水量的分布情况等降水量线基本与海岸线平行,且能显著的反映经度地带性规律。例如: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见 初中地理第三册) ,根据 图中的等降水量 线分布情况,可看出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 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步减少。(五)海洋表面平均等盐度线图的判读:1、世界海洋表面盐度的分布规律:由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低纬和高纬递减。2、等盐度线的弯曲分布-暖流、寒流的影响。暖流经过-盐度增大-等盐度线向高纬凸出。寒流经过-盐度减小-等盐度线向低纬凸出。16(六)等震线的判读:等震线上地震裂度处处相等。(四)地壳和地壳运动火山。地震。地震的震级和烈度。火山、地震带的

41、分布规律。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地表形态在内外力作用下的变化。(1)见“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 。圈层 范 围 特 征 组成物质地壳地表以下很薄一层固体外壳平均厚度约 17Km,大陆部分 33Km,海洋部分 6Km厚度不一,大陆厚,海洋底薄地壳中有 90 多种化学元素,其中氧占一半,硅占 多。41地幔 介子地壳和地幔之间,深度570Km 至 2900Km。分上、下地幔,上地幔顶部有一软流层,一般认为是岩桨发源地,软流层以上至地壳为平常所说的岩不圈。主要为铁镁的硅酸盐类。地核 地下 2900Km 至地心处 外核为液态状,内核为固态。 铁、镍为主(2)1、陆地

42、陆地( Land)地球表面未被水淹没的部分叫陆地,由大陆、岛屿、半岛和地峡几部分组成。它的平均海拔高度为875米。人们在陆地上繁衍生息,用智慧和双手创造人类文明,建设美好的家园。地球表面未被海水淹没的部分。包括大陆和岛屿。总面积1.49亿平方公里,占地球表面积的29.2%。面积广大的陆地称大陆,全球有亚欧大陆、非洲大陆、北美洲大陆、南美洲大陆、澳大利亚大陆和南极洲大陆等六块,总面积为1.391亿平方公里,约占陆地总面积的93%;四周被海水包围的小块陆地称岛屿,总面积为970多万平方公里,约占陆地总面积的7%。陆地大部分分布于北半球,岛屿多分布于大陆的东岸。陆地表面起伏不平,有山脉、高原、平原、

43、盆地等。(三)内力作用的能量是来自地球内部、促使地球内部和地壳的物质成分、构造、表面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其能量主要包括来自地球自转产生的旋转能和放射性元素蜕变产生的热能。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地震等。内力作用的结果,使地球表面变得高低不平,形成高山和盆地。成为塑造地球表面形态的主力军,对地壳物质的形成和发展起主导作用,也是形成地形的基本力量。17地球的内力作用 (1)力的来源 地球内部作用力来自热能、化学能、重力能以及地球旋转能等。由地球内部这些力所产生的作用,称为地球的内力作用。大陆上的山地、盆地、高原等,大洋底部海岭、海盆、海沟等地形的形成过程中,内力作用起

44、着主导作用。 (2)内力作用主要表现形式 内力作用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地壳运动、地球深处岩浆活动和地震等。 1.地壳运动 地壳运动又称构造运动或大地构造运动,是指引起地壳结构改变和地壳物质变位的一种运动。例如,海侵、海退、隆起和拗陷,等等。根据地壳运动方向,可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基本形式。地壳物质大致平行于地球表面,即沿着大地水准面切线方向进行运动,叫水平运动。它主要是由于地球水平方向作用力引起的,表现为地壳岩层的水平移动,使岩层在水平方向上遭受不同程度的挤压力和引张力,产生褶皱和断裂构造。我国的昆仑山、祁连山等以及世界上许多山脉,就是通过挤压褶皱而形成的。所以,有人将水平运动称造山

45、运动。地壳物质沿着地球半径方向缓慢的升降运动称垂直运动。升降运动通常表现为大规模隆起和相邻地区拗陷,引起地势起伏或海陆变迁,故有人将垂直运动称造陆运动。水平和垂直运动虽有区别,但实际在时空上常有联系。 2.岩浆活动 地球内部能量的积聚和释放可能表现为岩浆活动。地球内部热能累积到一定程度,变为灼热的岩浆产生巨大压力,它冲破地壳薄弱常喷出地表,即为火山喷发。火山喷发物包括气体、熔岩、火山灰等,通过火山口喷出,其中大部分火山物质在火山口周围堆积,形成火山锥。如长白山顶部天池即为火山口积水而成,周围16座山峰都是火山岩堆积而成。大洋底部同样有火山喷发,有的火山物质堆积露出海面,形成火山岛,如太平洋中的

46、夏威夷群岛。 3.地震 地壳自然快速颤动叫地震,它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经常发生的有规律的自然现象。地下发生地震处称震源,它在地面下的深度即震源深度。和震源相对应的地面上的一点叫震中。地震引起的振动以波的形式从震源向四周传播,称地震波。质点振动方向与震波传播方向一致,称纵波,在地壳内波速约56公里/秒;质点振动方向与震波传播方向相垂直,称横波,在地壳内的波速约34公里/秒。由于地震波波形不同,波速不等,地震时纵波速最快,故人们首先感到上下跳动,而后横波到达,人们才感到左右摇晃。地震强度以震级和烈度来表示。震级是地震能量等级和释放能量的大小。烈度是地震在一定地点产生或可能产生的破坏程度的度量。 一次

47、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它是根据地震台站地震图上记录的最大振幅的地动位移与相应周期,参考有关数据,按一定公式计算出来的。震级与释放的震波能量密切相关,震级每增大一级,能量约增33倍。震级无上限。迄今记录到最大震级是1960年5月在智利发生的8.9级地震,它掀起的巨大海啸,推起10米余的波墙,震感波及到万余公里的日本海岸。多数地震人们无感受,称微震;人们可直接感受到的,称有感地震,约3级;57级地震,对地表和地物会有不同程度破坏,称强震或破坏性地震;7级以上为大地震,破坏性很大。同一次地震,各地破坏程度不一。一般离震中越近,烈度越大;离震中远,地震渐减弱,烈度减小。在震级相同下,震源越浅,破坏性越大;

48、震源越深,破坏减小。目前国际上通用的地震烈度分为12级,人无感的为1度,一切建筑物被毁为12度。强震是一种严重自然灾害。1976年7月28日,我国唐山发生7.8级大震,死亡24万多人。 地震的诱发因素有多种,由地下岩石的构造活动而引起的叫构造地震,最常见,波及范围广,并可造成巨大破坏;由火山喷发而引起的叫火山地震,一般影响范围和强度均不大;岩洞崩塌引起陷落地震;人们钻探、修水库等也可诱发地震,称人为地震。按震源深度可分为深源地震,深300700公里;中源地震,深70300公里,浅源地震,深70公里;其破坏性大。 18地震可能造成巨大灾难,故要做好地震预报工作实践证明,震前是有异常现象的,如地球磁场、重力场异常,地应力、地倾斜变化,地下水位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