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修辞艺术在秦腔唱词的表现摘要:秦腔是流行于西北地区的一个古老剧种,作为我国戏曲大花园中独树一支的奇葩。秦腔虽然在西北地区备受欢迎,但是他并不被其它地区的人们所接受。其原因是秦腔的豪放、悲壮、哀伤等特点决定了它只能迎合西北民众的心理,其它地区的人们则未必能适应这种风格。秦腔的特色主要是由秦腔的语言风格决定的。本文试图运用修辞学的基本理论来阐释秦腔语言豪放、悲壮、哀伤的语言风格;从而进一步说明秦腔语言风格形成的原因。关键字:修辞理论;秦腔语言风格;豪放;悲壮;哀伤人们怕听秦腔,因为秦腔听起来撕心裂肺,哀伤感人。然而,西北地区的人们爱秦腔,因为它能很好地表达西北民众的心理,秦腔以其强烈的抒情方式,
2、特有的演唱风格以及独特的戏曲语言吸引着西北民众。人们学秦腔、唱秦腔,将这重古老的戏曲发扬光大、代代相传。然而,这种豪放、悲壮、哀伤是怎么表现出来的?一般认为秦腔之所以豪放、激昂是因为它是吼出来的,是由其急促的音乐所决定的。但是,我认为这一切都是由秦腔的语言所决定的。是秦腔的语言风格决定了秦腔的豪放、悲壮、激昂、哀伤,同时也决定了其音乐的急促、哀伤。王希杰先生在汉语修辞学中说:“语言风格就是运用语言时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特点的总和。语言材料和修辞方式本身,是全民共有的财富。它对社会的一切成员都是共同的。但是说出来的话写出来的文章,却是千差万别的,各有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的总和便构成语言风格。 ”1
3、作品的语言风格往往是通过语言材料和修辞方式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具有整体性和反复性两个基本特点,因此,本文紧紧抓住语言风格的两个基本特征,引用周仁回府 、 白逼宫 、 窦娥冤 、 下河东等优秀秦腔剧目的唱词入手,从修辞学的角度阐释秦腔唱词的语言风格,从而探讨秦腔语言悲壮,激昂、哀伤风格产生的原因。秦腔语言采用呼告、排比、比喻、回叠、重叠、等修辞手法来实现其语言的悲壮美,形成秦腔豪放、悲壮、哀伤、如泣如诉的语言风格。一、重叠手法所产生的悲壮、哀伤秦腔周仁回府 夜祭一折中,周仁和他嫂嫂用凄惨的唱词来祭奠周仁之妻李兰英,整个唱段都用了重叠的手法。 两年来随兄弟东藏西躲 日隐身夜潜行受尽奔波 思官人想妹
4、妹心中难过 孤雁哀鸣泣长空 昏沉沉更深夜已静 忽闪闪眨眼满天星 恍荡荡磷火多不变 唧唔唔鸱枭声乱鸣 弱怯怯双足多疼痛 病奄奄衣宽带又松 扑漱漱泪珠如泉涌 意悬悬心神多不宁 乱纷纷村庄犬声送 絮叨叨雄鸡报五更 痴娇娇红颜多薄命 哭啼啼不觉到天明 战兢兢过桥心惊恐 2泪汪汪好似哭长城 雾腾腾望见松柏影 挣扎扎来到妹坟茔 哭妹妹叫人肝肠痛 悲凄凄力竭哭无声 嫂嫂 你快站起来 见嫂嫂直哭得悲哀伤痛 冷凄凄荒郊外哭妻几声 怒冲冲骂严年贼太暴横 偏偏的奉承东卖主求荣 咕哝哝在严府贼把计定 眼睁睁我入了贼的牢笼 闷悠悠回家说明了情景 气昂昂贤德妻巧计顿生 急忙忙改行妆要把贼哄 哗啦啦鼓乐响贼把亲迎 恨绵绵暗
5、藏着短刀一柄 弱怯怯无气力大功难成 痛煞煞莫奈何自已刎颈 血淋淋倒在地严贼胆惊 哭贤妻哭的我悲哀伤痛 盼哥哥大功成衣锦回京 一声声重词叠唱,凄婉而缠绵,把主人公的生离死别之情刻画得真真切切。这两段唱词三十二个叠字的连续使用,使唱词的悲剧色彩更加浓重。第段周仁嫂嫂的唱词中明显地透露出一种哀伤,这种哀伤是通过运用“病奄奄、昏沉沉、弱怯怯”等叠字表现出来的。而第段周仁的唱词中“眼睁睁、怒冲冲、恨绵绵、痛煞煞”等叠字的使用将他内心的痛苦与悲愤真切地表现了出来。这些叠字的运用给人悲壮、哀伤之感。二、比喻、排比、回叠手法所产生的悲壮、哀伤白逼宫是秦腔传统戏,说的是汉献帝时伏皇后欲除曹操,事败,被杀。曹又用
6、药酒毒死了伏的两个皇子,并逼献其女为后的故事。这段唱词运用比喻、排比、回叠等修辞手法将一个傀儡皇帝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充分地体会到了秦腔悲壮、哀伤的语言风格。 欺寡人霸朝纲下压众僚 欺寡人每日里心惊胆跳欺寡人好一似猫追鼠逃欺寡人好一似众推墙倒欺寡人好一似囚犯坐牢欺寡人好一似金鹿遇豹欺寡人好一似霜打花凋欺寡人好一似乌云遮月海水倒流、天地昏昏、星光惨淡、日月颠倒欺寡人好一似鸠占鹊巢欺寡人好一似浪里孤舟、飘飘荡荡、荡荡飘飘、上下颠簸、左无依来右无靠欺寡人好一似雪压青松、日晒雪消、滴滴答答、答答滴滴犹如珠泪四下抛咱父子好比那笼中之鸟3纵然间有双翅也难脱逃眼看着千秋业寡人难保眼看着大厦倾风雨飘摇
7、忆往事思将来忧心如捣作天子反落个无有下梢唱词中使用了一连串的比喻句,这些比喻句的使用深入地刻画了汉献帝当时的心理。唱词中使用的比喻句新鲜、贴切、脱俗。它通过一组比喻描绘了一组画面,使本来难以表现的情思变得明白晓畅直达人心。这一组画面是悲壮的、哀伤的,给我们创设了一种“苦境” 。 “戏曲对苦境的偏爱,引导着戏曲取材的风格、品位、情感倾向。”2 “论传奇,乐人易,动人难”3 “文章之妙,不雅于令人笑,而难于令人泣。盖令人笑者,不过能乐人,而令人泣者实能以动人也”4 吕天成赞赏“境残情悲”“真情苦境”的剧作。所有这些道出了我国悲剧“苦戏”。对于苦境的偏爱,正是因为“苦戏”哀痛悲惋缠绵悱恻的审美效果更
8、具意境的特征。本段唱词通过猫追鼠逃图、众推墙倒图、囚犯坐牢图、雪压青松日晒雪消图、霜打花凋图、云遮月图、鸠占鹊巢图、金鹿遇豹图等八幅图画来比喻汉献帝当时的落魄遭遇,形象地刻画了汉献帝当时的心理。这些比喻可以激发欣赏者展开丰富的联想,在脑海中产生一种“苦境” 。由这一幅幅落魄凄凉的画面进而联想到汉献帝的落魄,让欣赏者自然而然地去体会这种悲苦与凄凉,产生悲壮、哀伤之情。唱词中十二个“欺寡人”形成了一组工整的排比,使语言畅达明快,富于节奏感,语气贯通、气势强劲。抒发了强烈的丧妻之痛、亡国之辱、处境之险,语言悲壮、哀伤,感人至深。 唱词中“滴滴答答、答答滴滴” “飘飘荡荡、荡荡飘飘”采用了回叠的修辞手
9、法表现了日晒雪消时的画面,使我们仿佛看到洁白的雪花在太阳无情地照耀下“滴滴答答、答答滴滴”缓缓滴落。用回叠的手法展示了冬雪化水的场面,用冬雪化水滴滴答答的凄凉之景来暗示国家正在逐步走向灭亡,同时寄寓着汉献帝看到国家将要灭亡无法扭转这一局面时的伤痛与忧伤。 “飘飘荡荡、荡荡飘飘”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孤舟行江、风浪击船摇摆颠簸的画面,预示着汉献帝当时孤苦无依、风雨飘摇和国将不国的艰难处境,音节上四字回环,节奏短促、铿锵有力,从而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当时的情境,给汉献帝的唱词增添了几分哀伤、悲壮。如祭灵的唱词中所使用的排比句:“再不能习武科场走,再不能当众占鳌头,再不能去见文武午门首,再不能班房会王侯,再不
10、能朝五三六九,再不能披星戴月五更头,再不能金殿三叩首,再不能描绘百鸟图,再不能饮王三杯酒, 再不能醉打臣揭贼短羞,再不能当殿拿本奏,再不能为国家多出头,再不能东华门外走,再不能西华门里游,再不能和主并肩走,再不能与主分忧愁,再不能军中为领袖,再不能郊外去越秋,再不能挂帅为魁首,再不能十里长亭别君候,再不能传艺众将来教授,再不能教场呼小卒,再不能校场重比武,再不能耀武扬威出京都。再不能兵扎军阵口,再不能和贼对交锋。再不能设谋把敌诱,再不能常看地理图。再不能忠心耿耿保疆土,再不能冲锋陷阵雄赳赳。再不能东杀平倭寇,再不能剑砍明华楼。再不能南征把江渡,再不能北战扫匈奴。再不能生擒敌元首,再不能齐唱凯歌
11、回京都。再不能犒赏三军鞍前和马后,再不能斩将立功封王侯。再不能交旨九龙口,再不能功劳簿上把名留。不能剿匪走山路,再不能搭箭射鸟鹿。再不能瑶琴乐闲诵,再不能相棋解我心忧。再不能春踏方格路,再不能夏口池边游。再不能秋饮黄菊酒,再不能冬饮雪梅盏不休。再不能私访民间苦,再不能与国多出头。再不能拜别老国母,再不能闲谈养老宫。再不能头戴三王纽,再不能身穿蟒袍挂丝绸。再不能玉带腰中扣,再不能粉底朝靴足下蹬。再不能与民把江渡,再不能与民分水流,再不能看民耕田土再不能与民庆丰收,再不能与民把饥荒度,再不能与民防涝又插秋,再不能还乡见长幼,再不能聚亲去会朋友,再不能举家谈家后,再不能举家论家族。再不能夫妻长行走,
12、再不能教子把书读。再不能祖先堂上三叩首,再不能春秋二季去祭坟头。再不能醉打马滦口,再不能打贼门牙丢。”4这段唱词中赵匡胤通过几十个“再不能” 的多项排比句来追忆往昔,铺陈叙述,周详的叙事体现他对损失大将的惋惜和愧疚之情,表达了他内心深处对失去忠臣良将的无比伤痛,大段的排比有助于抒发强烈的情感,更有助于大规模的叙事。三、通过引用典故渲染悲凉的气氛人们在写作时,往往根据自己写作的需要引用古人的事迹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秦腔 下河东叙宋太祖时,河东白龙谋反,赵匡胤御驾亲征,欧阳芳挂帅,呼延寿廷兄妹为先锋。奸贼欧阳芳阵前密信勾结白龙,黑夜偷营,并私斩呼延寿廷,夺走太祖印玺,行权篡位。赵匡胤河东巡营,呼延凤
13、英寻兄,被赵匡胤龙棍误伤致死。呼延风英之子呼延赞,得知舅死母亡,于河东赶驾问罪,欲为母、舅报仇。后经赵匡胤赔罪认错,呼延赞始愿护驾,与赵匡胤共诛欧阳芳的故事。 下河东 赵王祭灵中赵匡胤的唱词中采用了用典的修辞手法,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写出了从夏朝到唐朝许多君王因失去勇将或贤相而产生的悲痛之情,进而写到自己失去“御先行”的痛苦。唱词将赵匡胤的无限悲痛心理通过用典的手法充分地展现了出来,哀伤、凄凉之感随之而来。 在御营设灵堂把忠良祭奠,珠泪点点洒胸前。下河东把为王困住了, 这冰冻霜中何日消。日日夜夜不觉晓,夜夜日日鬼哭嚎。闪得王欲进不能欲退不得进退两难十五个春秋度日如年命难保, 这一场大祸王自找。
14、王好比虎离深山难展爪, 又好比大鹏展翅折翎毛。王好比蛟龙出海危运到, 王好比校场战马闪坏腰。河东的兵乱未平定, 闪得王进退难开交。自从把先行将为国丧命,无一日王不哭先行。 王好比轩辕黄帝哭苍圣, 又好比尧舜哭众生。 夏禹王哭父死非命, 夏桀王又哭关龙逢。商汤王哭的老伊尹, 纣王天子哭商容。周文王哭的伯邑考, 周武王又哭姜太公。成王哭的周公旦, 康王也曾哭召公。郑庄公哭的考叔勇,齐王又哭老晏婴。赵王哭的廉颇将, 魏王又哭孙百灵。5吴夫差哭的名辅将,哭王翦本是秦子婴。 吴广哭的是陈胜,楚霸王乌江岸边哭范增。 汉高祖被困荥阳哭纪信,汉文帝痛哭周勃老陈平。 汉武帝哭的霍去病,王莽又哭徐世英。 汉刘秀哭
15、的姚子况,汉献帝宫院哭董承。 曹孟德哭的典韦将, 江南孙权哭吕蒙。刘备哭的是关公, 小阿斗又哭诸葛孔明。隋文帝哭的太子勇, 杨广被困哭杨林。 唐李渊哭的元霸勇, 李世民又哭小罗成。李克用哭的打虎将, 黄巢寺外哭柳空。斩黄袍王哭郑三弟, 下河东王哭御先行。 耳内忽听得有人声禀。通过引用典故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赵匡胤当时内心的凄凉、落寞,选择用典的手法体现秦腔语言的风格,恰到好处。四、呼告、示现手法的运用“话中撇了对话的听者或读者突然直呼话中的人或物来说的话名叫呼告辞。”5 呼告辞发生在情感急剧处;“示现是一种把不见不闻的事物,说得如见如闻的辞格。所谓不见不闻,或者原本早已过去,或者还在未来,或者是说
16、者想象里的景象,而说者因为但是的意向极强,并不计较这种实际间隔,也许虽然计及任然不愿受它拘束,也许并非实际上并非身经亲历的一般,而说话里,便有我们称为示现的这一种超绝时地,超绝时限的非常辞格。”6 呼告和示现的辞格在秦腔周仁回府 悔路中运用得恰到好处,用这两种修辞手法来表现周仁进退两难的境地,从而使周仁内心的悲苦矛盾更加强烈。 我周仁才算是奇男子我周仁并非是忘恩负义 为救兄长我献他妻 这话儿向兄也说得去 我哥哥他必不怪我的 待我回上了太宁驿 倒退一步再筹思 纵然嫂嫂她愿去 哥哥回来我难辩白 我叫叫一声哥哥呀哥哥 6不明真相的兄长啊 是你怎得知晓 奉承东奴才陷害于你 又将我网罗在内 严贼勒要嫂嫂
17、做妾 吭的我无济奈间 我献了嫂嫂 才搭救你个活命 不 他必然说 我本是刑部开释与你何干 与你何及 奉承东奴才陷害于我 你又献了我妻我和你两个忘恩负义的奴才罢了不成老天爷呀那时节我周仁满腹含冤何人替我分辩了他必然怀着恨将我处治浑身有口难辩白忘恩献嫂流后世人人骂我无义贼嫂嫂不到严府去十个周仁难活一 嫂嫂若到严府去身入虎口怎脱离能不负哥哥托嫂意 我周仁才算是奇男子 剧中周仁采用预言示现的手法。虽然哥哥不在眼前,他却似乎看到哥哥已经站在他的面前深情地向哥哥苦诉衷肠,诉说自己内心的矛盾,把献了嫂嫂,哥哥回来以后责怪自己的情景说得像已经摆在眼前一样。唱词通过预言示现的手法写出了周仁当时左右为难、矛盾、痛苦
18、、恐惧的心情。无可奈何之下周仁又向天大声呼告:“老天爷呀”,将现实的矛盾转入对老天的呼告,呼告手法的运用充分体现了周仁的无奈,将人物的心理逼真地展示了出来,使得唱词声声酸楚、句句感人,体现了人物抉择的艰难。秦腔窦娥冤中也采用了呼告的手法:窦娥指天骂地,句句感天肺腑,表现了窦娥冤情的深重,同时也体现了窦娥的 反抗精神,使得该段唱腔悲壮、激昂、荡气回肠。 冤哪!没来由犯王法横遭刑宪放大声喊冤屈动地惊天。神与鬼却原来不灵不验,日和月又何必昼夜高悬;7良善人无故的身遭大难,该死的作恶人性命保全;怒狠狠睁眼把天怨,天哪!天哪!天哪!你不辨贤愚枉为天。地呀!你不分好歹何为地,辜负了苍茫茫绿水青山。爹爹!爹
19、爹!平日里盼只盼父女会面,到如今怕只怕爹爹回还。想起了老婆婆年纪高迈,从此后孤零零好不可怜。我这里泪涟涟弯身下拜;恳求二为大爷,少时我典刑之后,将我的尸首隐藏一边。怕只怕老婆婆一见心寒。咬牙关强挣扎将身立站,单等着时辰到头挂高竿。这段唱词采用呼告的手法恰当地展现了窦娥内心的悲愤以及她对天地的怨恨与控诉。天地,在古人看来是能够主宰世间万物包括人的命运的最神圣的东西,是不容侵犯的。但是,窦娥的冤情深重,用呼告的手法对天地进行强烈的控诉,使得悲剧色彩更加强烈,更能激起欣赏者内心的共鸣,同时也将窦娥的反抗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综上所述,秦腔语言风格豪放、悲壮、哀伤的特点是通过其采用的修辞方法实现的,通过
20、呼告、排比、比喻、回叠、重叠等修辞手法的使用,秦腔语言风格更加鲜明。如果没有这些修辞手法的使用,或许秦腔的语言风格就不能充分体现,因此我们可以说秦腔语言分割的成因很大程度上在于其修辞方式的使用。参考文献1 王希杰.汉语修辞学M. 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2 刘汉光.戏曲意境论概说J . 江苏:艺术百家,2000,3 钱南场(校注)元本琵琶记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4 秦学人、侯作卿.中国古典编剧理论汇辑M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19845 6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_Theory of Rhetoric Shaanxi Opera with th
21、e language of style Abstract: The Shaanxi opera is popular in the Northwest region, an ancient theatrical form, as Chinas unique position among a large garden opera of wonderful work. Qin Opera Although popular in the Northwest region, but he was not being accepted by people in other parts of. The r
22、eason is that Qin Operas bold, tragic, sad and so decided it could only cater to people in north-west psychology, people in other areas will not be able to adapt to this style. Qin Opera feature is mainly the language from the 8Shaanxi opera style of decision.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apply the basic theory of rhetoric to explain Qinqiang language, uninhibited, tragic, sad the language style; to further explain the reas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Shaanxi opera style of language. Keywords: rhetorical theory; Qinqiang language style; bold; tragic; gri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