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我市城乡一体化发展关键问题的对策研究市委统战部课题组一、关于我市农业的发展问题(一)农业的边缘化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视。2007年,农业占城市 GDP 的比重只有 2.7%,并呈逐年下降趋势;本地农业对城市的农副产品供应不到 10%,90%以上需要“ 第三地” 输 入;农业生产仍然 处于自然经济状态。农业的边缘化,已严重地威胁到城市的农副产品供应安全;直接抬高了城市的生产要素配置成本,削弱了城市的“聚集性 ”;使从事 农业生产的农 村人口无法由农致富,对“ 提前八年全面 实现小康社会 ”的战略目标形成制约。(二)我市农业发展亟需解决的几个问题。一是我市农业严重边缘化的重要原因,是长期以来对农业
2、在城市“ 系 统” 中作用 认识 不到位。二是课题组认为 :我市农业的发展必须以首先满足我市的“菜篮子 ”供应、生态建设、城市休闲等日益扩张的城市需求为导向,这应该成为我市农业发展的根本市场取向。三是消除土地利用、土地流转、农村金融支持等体制约束,采取积极的财税政策,并辅之以系统的产业引导,降低农业的生产要素配置成2本,通过营造政策的“洼地” 效应,促进 社会生产要素向农业领域流入,增强农业的内生性自我发展能力。(三)对策与建议1、制定发展规划,深度对接市场,找准发展模式。一是将农业的市场取向与城市的消费需求结合起来,将农业的功能区划分与农业的自然条件结合起来,将农业的发展模式与农民增收就业结
3、合起来,将农业农村的发展与城乡一体化战略和提高城市的聚集性结合起来,尽快制定切合铜陵实际的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引领和指导农业的发展。二是发展“菜篮子” 农业 ,恢复本地农副 产品在我市农副产品供应链中的主导作用;瞄准城市休闲需要,发展生态型的休闲观光农业,开发立体农业,发展苗木花卉产业;做好独具铜陵地方特色的牡丹、生姜等产业。三是在自然条件较好的洲圩区,围绕“米袋子” 建设,通过拆庄并村集中居住、土地整理改造、土地经营权流转,推行适度的规模生产和经营。在城市近郊区,围绕“菜 篮 子” 建 设,采取城山 农业园区发展模式,以 龙头公司为主导,采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模式。在丘陵地区采取公司加农户
4、形式,实行规模化经营和农户协约化3生产。2、消除体制障碍,强化政策引导,促进要素流入。一是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建立集体建设用地、农村宅基地流转制度,消除撤庄并村集中居住和规模经营在土地流转利用方面的制度障碍。建议建立全市统一的市级农村土地流转、宅基地转换市场。二是建立适合“三 农 ”需要的新型金融机构、金融产品和服 务方式。重视解决农业企业的贷款抵押问题。引导鼓励农户建立“承包制+ 合作社+ 互助基金 ”的发展模式。三是在财税方面给予更加的优惠。对农业生产的各项补贴应发放到土地的事实经营者手中。对“菜篮子” 企业 土地租赁费按一定比例给予财政补贴,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给予贷款贴息。3、强化农
5、业基础,建设服务体系,开辟绿色通道。强化农业基础设施投入迫切需要政府加大对为农业直接服务的灌网、路网、电网的“三网 ”投入力度,大幅度提高政府土地出让收益、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比例。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目前我市应重点围绕“ 菜篮 子” 工程,建立从 “基地建设、市场建设、储运4销售、质量检测、开放窗口”等生产销售整个流程的专项服务体系。建议在我市的大型超市开辟我市地产的农产品专柜,对相关的税费实行减免。在大型菜市场建立地产农副产品批发零售专区,开辟农副产品的绿色零收费通道。二、关于城乡一体化的载体建设问题( 一 ) 东 部 、 南 部 城 区 及 中 心 镇 发 展
6、缓 慢 的 原 因 分 析目前的现状: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产业聚集难,人口聚集难。主要原因:一是基础设施投资渠道单一,投入强度不足。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的单一渠道,社会资本投入不足。两个副城区及其它中心镇产业薄弱,缺乏内生性投入。 二是没有有效破解集体建设用地在使用方面的体制性障碍。缺少必要的建设用地储备,使建设大框架难以拉开。三是政策引导不够,农民宅基地无法流转,“村改居” 安置点建 设 和城镇建设没有有机 结合,导致人口聚集缓慢,小城镇的吸附能力差。四是由于基础设施滞后,服务业支持不足,金融上对集体建设用地形成资产的融资不支持等因素,使生产要素配置成本较高。(二)对策与建议1多渠道筹集资金,破
7、解投入不足的难题。强化两5个副城区及重点镇的公共资源配置力度,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建议对两个副城区,赋予类似于“开发区” 融资及管理模式和权限,并利用财税杠杆,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2开源节流,解决城镇建设用地不足。一是及时出台我市集体建设用地的管理和使用办法。除主城区外,其它城镇的建设用地基本上应以集体建设用地的形式利用。二是利用国家“ 占补平衡” 土地政策,加大复 垦、荒滩造地、空心村宅基地复垦和农田整治的力度。建议政府尽快成立土地复垦机构,统一规划协调土地整理复垦和利用工作。三是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建议对工业用地提高单位土地投资强度和建筑容积率。对商住用地实行弹性容积率。3、推拉结
8、合,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一是加大公共资源向城镇配置倾斜和加大生产生活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增强城镇对农村人口转移的“ 牵引力” 。二是运用规划和行政的手段,将“村改居” 安置点和城 镇的建设结合起来,并将失地农民的留地安置,以集体建设用地置换的形式流转到城镇,增强失地或即将失地农民向城镇转移的“ 推动力” 。三是采取天津 华明模式,允 许农民6以放弃宅基地或直接换房,或换取镇集体建设用地,或换取主城区经济实用房指标,以减少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摩擦力 ”。4、多管齐下,降低城市生产要素配置成本。一是在城市发展的战略层面,城市的功能配置由产业型城市向区域中心城市转变。使城市能够在更广的范围内配
9、置生产要素,从城市“系 统” 的层面降低生产 要素的成本。二是发展都市农业,加强“菜篮子” 工程和构建 绿色通道,通过降低过高的副食品价格来降低劳动力的生活成本。三是引导房地产业的发展,使房价水平与城市家庭的收入比保持合理水平, 降低居住成本和劳动力进城门槛。四是通过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如,现代物流业和现代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等来降低企业的商务成本。五是以园区为平台,引导产业集群发展,通过“集群效应”形成的正相激励,降低企业生产要素配置成本。三、关于我市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转移问题的对策与建议1、以政策创新为手段,促进失地或将要失地农民就业转移与安置。一是积极探索“留地安置”模式。此比较适合园区
10、用地所产生的失地农民安置。这种方式对政府7而言节约了用地指标;对园区企业而言减少了配套支出;对失地农民而言提供了就业平台和稳定收益。是三方共赢的模式。二是引导失地农民就地创业。以发展园区服务业和社会服务业为主要取向,引导村级组织利用存量集体资产,失地农民利用补偿金采取股份制或独资的形式,创办企业,政府在土地供给,税收方面给于政策扶持。三是给予失地农民享有与城市下岗职工同等的就业优惠政策。2、以消除体制障碍为手段,促进离土未离乡的农民融入城市。重点要在入城居住门槛上有所突破。允许农民用放弃宅基地换取在小城镇的住宅,或住宅建设用地,或换取主城区经济实用房优先安排指标。3、以定向培训为手段,促进无法
11、转移出去的农民转变就业方式。通过定向农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在种植、养殖、为农服务的技能水平,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实现由就业不充分的农业低技能、低收入劳动者向高技能、高收入的农业产业工人的转变。4、以教育为手段,促进农村新增劳动力从源头实现就业转移。一是加大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加快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特别是在师资力量配备上采取硬性指标8和灵活的办法,适应培养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才的技能要求。二是让市内示范中学在农村合适的地方设立分校,或对农村定向扩招。扩大农村高中教育普及率。三是强化职业教育。建设一所面向区域农业发展的农业职业学校。尽快在全省率先启动城乡免费职业教育行动计划。建议对不能上高中的农村学生免费提供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享受助学金;在农村高中实行“2+1”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调研组成员:李明龙、黄玲、孙晓红、李克柔、盛鑫玉、王昌平、胡大强、郑立人、蒋文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