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国翻译史及重要翻译家.doc

上传人:yjrm16270 文档编号:7420835 上传时间:2019-05-1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翻译史及重要翻译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国翻译史及重要翻译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国翻译史及重要翻译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国翻译史及重要翻译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国翻译史及重要翻译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林桦1927 年生于昆明。毕业于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在校主修英国语言文学。在国家外事部门工作三十五年,其中近十四年任职中国驻丹麦大使馆。1997 年,获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颁发的“丹麦国旗骑士勋章”,奥登塞市安徒生奖委员会“1997 年安徒生特别奖”,并被“冰岛冰中文化交流协会” 接受为荣誉会员。2000 年,出任“丹麦奥登塞安徒生奖执行委员会”委员。2002 年,获丹麦年度“伦斯特德隆奖”。2004 年,担任中国“安徒生形象大使” 。 主要译著有: 安徒生童话故事精选 关于尼耳斯玻尔的一些回忆安徒生童话故事全集丹麦概况 (1997) , 丹麦立宪史 (1998) ,冰岛埃伊尔萨迦 (1

2、999) ,及丹麦短篇小说、歌曲若干。主编丹麦凯伦布里克森作品四卷并翻译其中的七篇奇幻的故事 、 冬天的故事等两卷。著有北欧神话与英雄传说 。严 复是 中 国 近 代 翻 译 史 上 学 贯 中 西 、 划 时 代 意 义 的 翻 译 家 , 也 是 我 国 首 创 完 整 翻 译 标 准 的 先 驱 者 。 严复 吸 收 了 中 国 古 代 佛 经 翻 译 思 想 的 精 髓 , 并 结 合 自 己 的 翻 译 实 践 经 验 , 在 天 演 论 译 例 言 里 鲜明 地 提 出 了 “信 、 达 、 雅 ”的 翻 译 原 则 和 标 准 。 “信 ”( faithfulness) 是 指

3、忠 实 准 确 地 传 达 原 文的 内 容 ; “达 ”( expressiveness) 指 译 文 通 顺 流 畅 ; “雅 ”( elegance) 可 解 为 译 文 有 文 才 , 文字 典 雅 。 这 条 著 名 的 “三 字 经 ”对 后 世 的 翻 译 理 论 和 实 践 的 影 响 很 大 , 20 世 纪 的 中 国 译 者 几 乎 没有 不 受 这 三 个 字 影 响 的 。主 要 翻 译 作 品 : 救 亡 决 论 , 直 报 , 1895 年 天 演 论 , 赫 胥 黎 , 1896 年 1898 年 原 富 ( 即 国 富 论 ) , 亚 当 斯 密 , 1901

4、 年 群 学 肄 言 , 斯 宾 塞 , 1903 年 2 群 己 权 界 论 , 约 翰 穆 勒 , 1903 年 穆 勒 名 学 , 约 翰 穆 勒 , 1903 年 社 会 通 诠 , 甄 克 斯 , 1903 年 法 意 ( 即 论 法 的 精 神 ) , 孟 德 斯 鸠 , 1904 年 1909 年 名 学 浅 说 , 耶 方 斯 , 1909 年鲁 迅鲁迅翻译观的变化,从早期跟随晚清风尚以意译为主,到后期追求直译、反对归化。鲁迅的翻译思想主要是围绕“信“和“顺“问题展开的。他“宁信而不顺“的硬译观在我国文坛上曾经引发过极大的争议。鲁迅先生说过: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则当然力求

5、其易解,一则是保存着原作的丰姿。从实质上来讲,就是要使原文的内容、风格、笔锋、韵味在译文中得以再现。翻译涉及原语(source language)与译语(target language) 两种语言及其文化背景等各方面的知识,有时非常复杂。所以,译者要想收到理想的翻译效果,常常需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仅仅懂得一些基本技巧知识是不够的,必须广泛涉猎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必须在两种语言上下工夫,乃至独具匠心。鲁迅主张直译,目的是:在介绍外国思想以供借鉴的同时,还要通过译文改造我们的语言。鲁迅不主张译文完全中国化。不完全中国化的译本“不但在输入新的内容,也在输入新的表现法。”他认为中国语法不够精密。“这语

6、法的不精密,就在证明思路的不精密,换一句话,就是脑筋有些胡涂。”1909 年在鲁迅和周作人合作译印的域外小说集 。1921 年他翻译了俄国作家阿尔志跋绥夫的中篇小说工人绥惠略夫 。果戈理、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高尔基等一大批俄国重要作家的作品,都是通过鲁迅源源不断地输入到中国。鲁迅翻译的死魂灵 、 毁灭 、 浊流都是其中的代表作。鲁迅早期比较关注拜伦、雪莱、卢梭、尼采等西方作家。鲁迅等人集体编成了萧伯纳在上海一书。另外,他还组织翻译了马克吐温的夏娃日记 ,在简短的小引中,表达了自己对美国文学及其作家们的看法。还翻译了保加利亚作家跋佐夫的小说战争中的威尔柯 ,荷兰作家望蔼覃的小约翰 ,芬兰女

7、作家明那亢德的疯姑娘 等。许 渊 冲3说 过 : “理 论 来 自 实 践 , 又 要 受 到 实 践 的 检 验 。 他 正 是 在 继 承 前 人 学 说 的 基 础 上 , 集 毕 生 翻 译 之经 验 加 以 发 展 , 提 出 了 自 成 一 派 的 翻 译 理 论 “优 化 论 “, 用 “美 化 之 艺 术 , 创 优 似 竞 赛 “这 十 个 字 加以 概 括 , 并 且 在 翻 译 的 艺 术 ( 1984) 、 文 学 翻 译 谈 ( 1998) 、 文 学 与 翻 译 ( 2003) 等 著 作 中 ,对 形 似 与 神 似 , 求 真 与 求 美 , 翻 译 与 创 作

8、 , “翻 译 腔 “和 “四 字 成 语 “, 中 西 文 化 的 差 异 , 两 种 文 化 的竞 赛 等 问 题 进 行 了 具 体 的 论 述 , 归 纳 起 来 可 以 分 为 以 下 三 论 : “三 美 论 “( 意 美 、 音 美 、 形 美 ) 是译 诗 的 本 体 论 。 三 美 之 中 , 最 重 意 美 , 音 美 次 之 , 最 后 是 形 美 , 也 就 是 说 翻 译 是 美 的 创 造 , 所 以 神 似胜 于 形 似 , 要 在 传 达 原 文 意 美 的 前 提 下 , 努 力 做 到 三 美 齐 备 。 “三 化 论 “( 深 化 、 等 化 、 浅 化

9、) 是 译诗 的 方 法 论 。 分 别 利 用 加 词 、 换 词 和 减 词 等 方 法 , 通 过 意 译 来 努 力 达 到 神 似 的 境 界 。 “三 之 论“( 知 之 、 好 之 、 乐 之 ) 是 译 诗 的 目 的 论 。 知 之 是 使 人 理 解 , 这 是 翻 译 的 基 本 要 求 ; 然 后 要 求 好 之 ,能 使 人 喜 欢 ; 最 高 的 境 界 是 乐 之 , 能 使 人 愉 快 。他 以 古 稀 之 年 参 与 翻 译 普 鲁 斯 特 的 巨 著 追 忆 似 水 年 华 , 独 自 翻 译 了 福 楼 拜 的 包 法 利 夫 人 , 司 汤 达 的 红

10、与 黑 , 到 78 岁 时 还 出 版 了 罗 曼 罗 兰 篇 幅 浩 繁 的 长 篇 巨 著 约 翰 克 利 斯 托 夫 。英 文 译 著 主 要 有 西 厢 记 、 诗 经 、 宋 词 三 百 首 、 楚 辞 、 中 国 古 诗 词 六 百 首 、 汉 魏 六 朝诗 一 百 五 十 首 、 元 明 清 诗 一 百 五 十 首 、 唐 诗 三 百 首 和 新 编 千 家 诗 ) 等 。 的 长 篇 巨 著 约翰 克 利 斯 托 夫 。林 语 堂对中西方文化的了解以及其对中英两种语言炉火纯青的掌握为他在翻译方面的造诣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林 语 堂 认为翻译艺术所依赖的有三条:“ 第一是对原文文

11、字上及内容上透彻的了解;第二是译者有相当的国文程度,能写清顺畅达的中文;第三是译事上的训练,译者对于翻译标准及手术的问题有正确的见解。“林 语 堂 认为以前论述翻译问题的文章,大多或泛论译法,或单论译名,“ 都是直接出于经验的话,未尝根据问题上的事实做学理的剖析“。而他提出“ 讨论翻译须研究其文字及心理问题 “,换言之,即“翻译的问题,就可以说是语言文字及心理问题。“林 语 堂 是在中国译学史上第一个最明确地将现代语言学和心理学作为翻译立论的“学理剖析 “的基础的。他阐述了翻译的三条标准:忠实、通顺和美。他又从另一角度将这三重标准说成是译者的三种责任:译者对原著者的责任、对中国读者的责任与对艺

12、术的责任。“三样的责任心备,然后可以谓具有真正翻译家的资格。“他提出 “忠实标准“的四义:非字译、须传神、非绝对、须通顺。对于“ 通顺标准“ ,他认为要做到两点: “第一,须以句为本位;第二,须完全根据中文心理。“而4关于“美的标准 “,林 语 堂 认为“翻译于用之外,还有美一方面须兼顾的,理想的翻译家应将其工作当作一种艺术。以爱艺术之心爱它,以对艺术谨慎不苟之心对它,使翻译成为美术的一种。他赞同“翻译即创作“,认为翻译文学作品的人,“ 须把翻译自身事业也当作一种艺术 “。 林 语 堂 在翻译上的成就,也可以说是他中年顶峰时期旅居美国的成就。从 1935 年的吾国与吾民 ,到 1964 年的逃

13、往自由城和 1967 年的中国绘画理论 ,各种著作及译作一共三十二部,全是英文书:其中包括论述、散文、诗词、小说和传记,其中有翻译也有创作。从宏观的角度看,林 语 堂 在海外的这个时期,他本人就象征了“翻译 “。他的一言一语,一举一动都是翻译的化身。郭沫若郭沫若的翻译实践从 1919 年翻译歌德的浮士德开始,一直到 1947 年结束,历时约三十年的时间。 在翻译理论方面,郭沫若信奉严复的翻译标准(信、达、 雅) ,但他 更强调“雅”。就“直译”和“ 意译”的划分而言,他倾向“ 意译 ”。郭沫若“意译”倾向和对“ 雅”的强调主要体现在他的诗歌翻译实践中。另外,他在译诗理论方面坚持“诗人译诗,以诗

14、译诗”的观点,并提出了“风韵译” 的诗歌翻译方法。对于非诗人的诗歌译者,他建议使用“两道手”的翻译方法,即先由对译语熟悉的人将原诗翻译过来, 然后再请译入语的诗人对其进行润泽。郭沫若从事了大量的翻译实践,因此他的翻译理论都是从实践中提炼出来的。郭沫若提出了文学翻译工作者的先决条件:一 译者的语言知识要丰富; 二、 对于原书要有理解; 三、 对于作者要有研究; 四、 对于本国文字要有自由操纵能力。翻译作品有:菌梦湖(小说)德国少年维特之烦恼(长篇小说 )德国 雪莱诗选(诗集)英国 浮士德(诗)德国 石炭王(小说)美国政治经济学批判(理沦)德国战争与和平(长篇小说)俄国艺术的真实(理论)德国朱光潜

15、5朱 光 潜 熟 练 掌 握 英 、 法 、 德 语 , 几 十 年 来 , 翻 译 了 300 多 万 字 的 作 品 。 其 中 他 对 黑 格 尔 110万 字 的 巨 著 美 学 的 翻 译 , 为 他 赢 得 了 历 史 性 的 崇 高 声 誉 。 他 出 版 的 译 著 还 有 柏 拉 图 的 文 艺对 话 集 、 黑 格 尔 的 美 学 、 B.克 罗 齐 的 美 学 、 G.B.维 柯 的 新 科 学 、 爱 克 曼 的 歌 德 谈 话 录 、 莱 辛 的 拉 奥 孔 、 克 罗 齐 的 美 学 原 理 、 路 易 哈 拉 普 的 艺 术 的 社 会 根 源 和 柏 拉 图 文

16、 艺 对话 集 等 。 此 外 , 他 通 过 系 统 认 真 的 研 究 , 对 马 克 思 主 义 经 典 关 于 费 尔 巴 哈 的 提 纲 、 资 本 论 、 自 然 辩 证 法 的 一 些 译 文 提 出 了 具 有 重 大 价 值 的 修 改 意 见 。傅 雷傅雷认为,要忠实读者必须忠实于原著。忠实原作主要应做到两点:第一,理解要“化为我有” 。傅雷认为,首先要“事先熟读原著,不厌其烦,尤为要著。任何作品,不精读四、五遍决不动笔,是为译事基本法门。第一要求将原作(连同思想、感情、气氛、情调等等) 化为我有,方能谈到译”。第二,表达要“传神达意” 。傅雷曾说过:“领悟为一事,用中文表

17、达为又一事。 ”如何做到“传神达意” 应该做到以下三点:(1)进行中文写作。 (2)务必反复修改。 (3)重视译文其它附件部分,诸如索引、后记、注解和译文序等对于“传神达意 ”不可忽视的辅助作用,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内容和形式。傅 雷 翻 译 的 作 品 中 , 巴 尔 扎 克 的 作 品 有 : 高 老 头 、 亚 尔 培 萨 伐 龙 、 欧 也 妮 葛 朗台 、 贝 姨 、 邦 斯 舅 舅 、 夏 倍 上 校 、 奥 诺 丽 纳 、 禁 治 产 、 于 絮 尔 弥 罗 埃 、 赛 查 皮 罗 多 盛 衰 记 、 搅 水 女 人 、 都 尔 的 本 堂 神 父 、 比 哀 兰 德 、 幻

18、 灭 、 猫 儿 打 球 记 。 罗 曼 罗 兰 : 约 翰 克 利 斯 朵 夫 及 三 名 人 传 贝 多 芬 传 、 米 开 朗 琪 罗 传 、 托 尔 斯 泰 传 。 伏 尔 泰 : 老 实 人 、 天 真 汉 、 如 此 世 界 、 查 第 格 。 梅 里 美 : 嘉 尔 曼 、 高 龙 巴 。 莫 罗 阿 : 服 尔 德 传 、 人 生 五 大 问 题 、 恋 爱 与 牺 牲 。 此 外 还译 有 苏 卜 的 夏 洛 外 传 , 杜 哈 曼 的 文 明 , 丹 纳 的 艺 术 哲 学 , 英 国 罗 素 的 幸 福 之 路 和 牛 顿 的 英 国 绘 画 等 书 。钱钟书钱钟书梳理传

19、统译论中的“信、达、雅”原则,第一次系统论述了三者的辩证统一关系;旗帜鲜明地提出以诗译诗的主张,并以典雅文言的翻译风格独步当代译坛。钱钟书在译学方面的论述,在中国译界引起广泛关注,特别是他所标举的“化境”说,更产生了深远影响。但长期以来,不少人认为钱钟书的翻译理论特别是“化境 ”说抽象、玄妙、可操作性不强,对其称引颇多,全面系统的论述和阐发甚少。本文拟对钱6钟书翻译实践的不同层面进行梳理,以期为当今全球化语境下跨文化传通和文化转型提供有借鉴价值的思路。1955 年 翻译德国海涅的 精印本堂吉诃德 引言参与翻译毛泽东诗词 。辜正坤辜正坤前后共用了十八年时间来完成他这部专著中西诗鉴赏与翻译理论。在

20、这部著作里,他构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中西诗歌鉴赏和翻译理论体系,包括诗歌鉴赏五象美论、中西诗歌阴阳二极对立发展七大潮论、诗歌鉴赏五功能论、诗歌鉴赏十角度论、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音义同构现象论等颇具创新和令人信服的观点和理论。他的理论并不抽象或艰深难懂,而是十分具体和明确。他用中国读者比较熟悉的两大诗人李白和杜甫分别代表阳性诗歌和阴性诗歌两大类型,并用这两位诗人的各自特点来说明他的理论体系中的各个观点,帮助读者更清楚地领会他的理论。总起来说,这部学术专著颇能做到深入浅出,文笔生动、流畅,富于文采,可读性强。作品: 莎 士 比 亚 十 四 行 诗 集 林 肯 文 集 未 来 之 路 ( 比 尔 盖 茨 著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