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外感病因外感病因,是指来源于自然界,多从肌表、口鼻侵入人体,引起外感疾病的致病因素。外感病因主要包括六淫、疫气两大类,涉及季节气候、地理环境,以及生物等多方面的因素。六淫(一)六淫的概念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总称。淫,有浸淫、太过之意。六淫是引起外感疾病的主要病因。一般认为,六淫与六气有密切联系,六气是指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正常的自然气候变化,它与一年季节的更替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如春风、夏暑(火)、长夏湿、秋燥、冬寒。而气候的变化总是以消长盛衰的规律交替进行着,这是自然界本身所固有的客观规律。人类在长期的生命演化过程中,通过自身的调节对自然界的气候变化产生了
2、一定的适应能力,因此,一般情况下,六气变化不容易使常人发病。当自然界气候发生异常变化,出现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以及气候变化过于急骤,而机体不能与之相适应时,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此时的六气便成为“六淫”。但在正常气候条件下,也会有人因自身调节能力低下而发生外感病,那么这时正常的“六气”变化,对于患者而言也称为“六淫”。由此可见,六气是否成为六淫,关键取决于个体正气的强弱。任何气候变化,都具有致病和非致病的双重性,而决定发病与否,则常在于个体的适应及抵抗能力。中医学将凡能致病的六气,即称为六淫。六淫概念的确立,究其实质,则是采用把致病因素与机体反应结合起来研究病因的方法,是以自然界风、寒
3、、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变化的不同特征,与人体疾病情况下的临床表现相类比,寻找二者之间的相似关系,以确立病因的名称,虽然仍然包含着六种气候因素的意义,但从主要方面来看,它是标示能够使人体产生六类证候的病因符号,是依据人体证候特点对多种实体病因的六种综合归纳,是以机体整体反应性为基准的关于外界病因的综合性功能模型。因此,从临床实践看,六淫致病除气候因素外,还包含了生物(如细菌、病毒等)、物理、化学等多种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所引起的病理反应。(二)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六淫侵袭人体,尽管随季节气候变化的不同而各有其致病特点,但作为一类外感性病因,又有其共同的致病特点。1外感性六淫邪气自外而来,多从肌表、
4、口鼻侵袭人体,引起外感疾病。六淫致病初起多为表证,常以发热、恶寒、舌苔薄、脉浮为主要临床特征;表证不除,多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传变。正如素问缪刺论所说:“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阴阳俱感,五脏乃伤。”2季节性六气的变化有一定的季节性,而不同的气候变化,对于致病因素的滋生、传播流行均有不同的影响,故六淫致病常有明显的季节性。如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多湿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等。但是,此致病特征并非绝对不变,因为同一性质的病邪,虽然多见于相应季节,但其他季节亦可发生;加之不同体质对外邪的易感性差异,
5、所以同一季节也可有不同性质的外感病发生。3环境性六淫致病常与生活、工作的区域和环境密切相关。如久居潮湿之地或水中作业之人,易患湿病;高温环境下工作,常见火热燥邪致病;西北高原地区天气寒凉,多见寒邪、燥邪为病;东南沿海地区气温偏高,湿度偏大,常见湿邪、热邪为病。4相兼性六淫邪气既可单独伤人致病,如伤风、伤寒、伤湿、伤燥等;又可多种邪气相兼而侵犯人体致病,如风热犯肺、风寒束表、湿热中阻等,甚或三种邪气相合致病,如痹症中有风寒湿或风湿热三邪相兼为病。 5转化性六淫致病在一定的条件下,其证候的性质可以发生转化。如感受风寒之邪,初起多表现为风寒表证,但也可以入里化热而转变为里热证等。故温热经纬卷三指出:
6、“六气之邪有阴阳不同,其伤人也,又随人身之阴阳强弱变化而为病。”病邪的转化总是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的,多与体质和邪郁有关。一般来说,阴虚阳盛体质,感邪后易于化热、化燥;阳虚阴盛体质,感邪后易于化寒、化湿。应该注意的是,这里所讲的转化,并不是六淫中一种邪气变成了另一种邪气,而是邪气所致疾病的证候性质随体质、治疗等因素的转化,表现出的病证特征与最初感受之邪所致病证的性质有所不同。六淫邪气侵入人体,多在感邪之后,很快就发病;但也有不立即致病,而是郁伏于体内,在适当的时节发病,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可称此为六淫的“郁发性
7、”。另外,在人体病理变化过程中,由于脏腑气血阴阳失调可以导致类似风、寒、湿、燥、火致病特性的病理反应,但并非六淫外感所致,不属于外感致病因素的范围,故称为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即“内生五邪”,以便与外感病因相区别。有关“内生五邪”的内容,将在病机一章中予以介绍。(三)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2风、寒、暑、湿、燥、火(热)各自具有不同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根据其性质及致病特点,又可以将其划分为阴邪、阳邪两大类,即风、暑、火、燥为阳邪,寒、湿为阴邪。1风邪凡致病具有自然界风之善动不居、轻扬开泄、向上向外等特性的外邪,称为风邪。由风邪侵袭人体引起的疾病,称为外风病。自然界的风是气温和气压变化引起
8、大气流动形成的,其流动性大,变化多端,无孔不入,穿透性强,易向上、向外扩散。风为春季的主气,故风邪引起的疾病以春季为多,但又终岁常在,不限于春季,其他季节也可有风邪为病。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如下:(1)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风邪具有轻扬、升散、向上、向外的特性,故风邪致病常侵袭人体的上部、肌表、腰背等属阳的部位。如风邪上扰头面,可见头项强痛、口眼歪喎等症。肺为脏腑之盖,外合皮毛,风邪外袭,常伤于肺,使肺气不宣,而见鼻塞流涕、咽痒咳嗽等症。风邪客于肌表,可见恶风、发热等表证。风邪袭于阳经及背部,则见腰背疼痛等症。风性开泄,是指风邪具有疏通、透泄之性,故风邪侵袭肌表,使腠理开泄,而出现汗出
9、、恶风等症状。故素问太阴阳明论说:“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伤于风者,上先受之。”(2)风性善行而数变:“善行”,是指风邪具有善动不居、游移不定的性质,故其致病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的特点。如风寒湿三气杂至而引起的痹证,若见游走性关节疼痛,痛无定处,则属于风邪偏盛的表现,称为“行痹”或“风痹”。“数变”,是指风邪致病具有发病迅速、变幻无常的特点。如小儿风水病,初起仅有表证,但短时间内即可见头面一身悉肿。又如荨麻疹,中医认为是风邪所致,正是因为其具有发作无常,瘙痒不已,小如麻粒丘疹,大如豆瓣,甚则融合成片,发无定处,此起彼伏的特点。总之,以风邪为先导的外感性疾病,通常具有发病急,变化多,传变快
10、,病位不定等特点。(3)风性主动:风邪致病具有动摇不定的特点,常表现为眩晕、震颤、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目睛上视等。如风中经络,而见颜面肌肉颤动,或口眼喎斜;因外伤再受风邪,出现的四肢抽搐、挛缩、角弓反张等症状,也属于风性主动的临床表现。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风胜则动。” (4)风为百病之长:风为百病之长,是指风邪为六淫之中最为常见、最易中人的邪气,其致病极为广泛。究其原因,一是风邪为外邪致病之先导,寒、热、湿、燥等邪常依附于风邪侵袭人体,而见风寒、风热、风湿或风寒湿等多种外感疾病。诚如临证指南医案卷五所说:“盖六气之中,惟风能全兼五气,如兼寒则曰风寒,兼暑则曰暑风,兼湿曰风湿,兼燥曰风燥,兼
11、火曰风火。盖因风能鼓荡此五气而伤人,故曰百病之长也。其余五气,则不能互相全兼,由是观之,病之因乎风而起者自多也。”故称“风为六淫之首”。二是风邪致病最多。风邪终岁常在,四季皆可发病;风邪无处不在,各种生活状态下均可侵袭人体,且致病部位较广,表里内外均可遍及,可引起多种病证,并易变生他病。古人甚至把风邪当作外感致病因素的总称。故素问风论说:“风者,百病之长也。”2寒邪凡致病具有自然界寒之阴冷、凝结、收引特性的外邪,称为寒邪。寒为冬季的主气,故寒邪为病多见于冬季。此外,其他季节气温骤降,或涉水淋雨,汗出当风,贪凉露宿,饮食过于寒凉以及空调致冷等,均可成为感受寒邪的原因。外部寒邪侵袭人体引起的病证称
12、为外寒病。根据寒邪侵犯部位的不同,有伤寒、中寒之别。寒邪伤于肌表,郁遏卫阳,称为“伤寒”;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称为“中寒”。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如下:(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属阴,“阴胜则阳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寒邪伤人,最易遏制或损伤人体阳气,使其温煦气化作用减弱,导致机体产热不足和脏腑机能衰退,而出现局部或全身明显的寒象。如寒邪束表,卫阳被遏,可见恶寒、发热、无汗、鼻塞、流清涕等表实寒证;寒邪直中于里,损伤脾胃之阳,初见呕吐清水、腹泻、脘腹冷痛等里实寒证,继则见食欲不振、肢冷、神疲等虚寒之证;寒邪直中少阴,心肾之阳受损,可见精神萎靡、形寒踡卧、手足厥冷、下利清谷、小便清
13、长、脉微细等心肾阳虚证候。(2)寒性凝滞:凝滞,即凝结、阻滞不通。人体气血津液的运行,全赖阳气的温煦推动。寒邪侵入人体,使阳气受损,经脉气血失于阳气的温煦、推动,则运行迟缓,甚则凝结阻滞,涩滞不通,不通则痛,故疼痛是寒邪致病的重要特征。正如素问痹论所说:“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寒邪所致疼痛的特点,多为局部冷痛或剧痛,痛势较重,痛位固定,得温痛减,遇寒加重。由于寒邪侵犯的部位不同,所以表现的病状各异。如痹证中的寒痹,为寒邪客于肢体关节,表现为肢体关节疼痛剧烈,因而又称为“痛痹”;寒客太阳肌表,则头身疼痛;寒邪直中胃肠,则脘腹冷痛,甚或绞痛;寒客肝脉,则见少腹或阴部冷痛。寒性凝滞还可变生气
14、滞、血瘀、痰浊等,日久可形成癥积,故灵枢百病始生说:“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3)寒性收引:收引,即收缩牵引。寒性收引,是指寒邪具有收引拘急之特性。故寒邪侵入人体,可表现为气机收敛、腠理闭塞、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的致病特点。如寒客肌表,则腠理收缩,汗孔闭塞,卫阳郁遏,可见发热恶寒,无汗等症状;寒舍经脉,则血脉挛缩,表现为头身紧痛,脉紧;寒客筋脉,筋脉拘急,则肢体关节屈伸不利,拘挛作痛,或冷厥不仁;寒滞肝脉,则见少腹拘急、牵引睾丸,或阴囊冷缩等症状。寒邪致病的伤阳、凝滞、收引三个特点,在病理过程中常相互影响。伤阳可加重凝滞、收引;凝滞、收引常同时并作,又可加重阳气的损伤,三者常互为因果,
15、恶性循环,导致病情加重。 3暑邪3凡在夏至之后,立秋以前,致病具有自然界暑气之炎热、升散、兼湿等特性的外邪,称为暑邪。暑邪独见于夏季,是夏季的火热之邪,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如素问热论所说:“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即在夏至以后,立秋之前感受自然界火热外邪引起的疾病称为暑病。暑病只有外感,而无内生之说。暑邪致病,依据起病的缓急,有伤暑、中暑及暑厥之分。起病缓慢,病情较轻者为伤暑;发病急骤,病情较重者为中暑;伴有神昏、肢冷、抽搐者为暑厥,乃暑病中的危证。暑病又有阳暑、阴暑之分。盛夏之日,气温过高,或曝晒过久,或工作场所闷热,感受热邪所导致的暑病,即为阳暑;暑热时节,过食生冷,或贪凉露宿
16、,或冷浴过久,感受寒邪所导致的暑病,即为阴暑。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如下:(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为盛夏火热之气所化,具有酷热之性,故属性为阳。其炎热之性,较其他季节之热邪更盛。因此暑邪侵犯人体,可使机体阳气偏盛,出现一系列明显的阳热症状,如高热、面赤、肌肤灼热、舌红、脉洪大等。夏气通于心,故暑邪易上扰心神,出现心烦,甚至神志昏迷等症。暑热之邪,又易引动肝风,而见四肢抽搐,颈项强直,甚则角弓反张,古人称为“暑风”、“暑痫”。(2)暑性升散,易伤津耗气:升散,即上升发散。暑邪上升,侵犯头目,常见头昏、目眩、面赤等症。暑邪发散,可使腠理开泄而多汗。汗出过多,不仅伤津,而且耗气,故临床除见口渴喜饮
17、、唇舌干燥、小便短赤、大便干结等伤津之症外,往往可见气短、乏力、精神疲惫、脉虚等气虚之症。严重者可出现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等气随津脱的危重证候。故素问举痛论说:“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矣。”(3)暑多挟湿:暑热季节,不仅气候炎热,而且常多雨潮湿,热蒸湿动,湿气弥漫,所以暑邪致病,常易兼挟湿邪侵袭人体,形成暑湿夹杂证候。临床除发热、烦渴等暑热症状外,常兼见身热不扬、四肢困倦、胸闷呕恶、食欲不振、大便溏泄不爽、舌苔腻而脉濡等湿阻气机的症状。此虽为暑湿并见,但一般以暑热为主,湿邪次之。4湿邪凡致病具有自然界水湿之重浊、黏滞、趋下等特性的外邪,称为湿邪。湿为处于夏秋之交的长夏主气,此时阳热尚
18、盛,又多阴雨连绵,氤氲熏蒸,潮湿充斥,故为一年之中湿气最盛之时。外感湿邪引起的疾病称为外湿病,外湿病多发生在长夏季节。此外,淋雨涉水,水上作业,或久居潮湿之地,或长期在潮湿环境中工作等,均可导致湿邪的侵袭,故四季均可见湿邪为患。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如下:(1)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性类水而属阴,在六淫之中相对而言属有形之邪,其侵犯人体,常易留滞脏腑经络之中,阻遏气的正常运行,导致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常。如湿阻胸膈,气机不畅则胸部满闷;湿阻中焦,脾胃气机升降失常,纳运失职,则纳谷不香,不思饮食,脘痞腹胀,大便不爽;湿停下焦,气机阻滞,气化不利,水行失常,则小便短涩;湿蒙清窍,清阳不升,
19、则头目昏重;湿阻经络,则关节肿胀沉重疼痛。由于湿为阴邪,“阴胜则阳病”,故湿邪为害,易伤阳气,而有“湿胜则阳微”(外感温热篇)之说。脾为阴土,主运化水液,性喜燥而恶湿,对湿邪有着特殊的易感性。故湿邪侵袭人体,常先困脾,使脾阳不振,运化无权,而致水湿停聚,发为泄泻、水肿、尿少等症。故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湿胜则濡泻,甚则水闭胕肿。”湿邪与寒邪,致病均有损伤阳气的特点,但两者又有区别。就损伤方式和程度而言,寒邪是损耗阳气,其伤阳较重、较急;湿邪是困阻阳气,易致阳气温运失司,程度较轻、较缓。就部位而言,寒邪伤及全身之阳,如卫阳、心阳、肾阳等;湿邪易困阻脾阳。就临床表现而言,寒邪侵袭,多表现为全身或局
20、部明显寒象;湿邪外袭,多致脾失温运,而见脘腹胀痛、泄泻等症,寒象不明显。 (2)湿性重浊:“重”,即沉重、困重。六淫之中,唯湿为重浊有质之邪,故湿邪致病,临床症状以沉重为特点。如湿邪客于肌表,阻滞气机,困阻清阳,可见头身困重,四肢酸楚沉重,头重如裹等;湿邪留滞经络关节,阳气布达受阻,则可见肌肤不仁,肢体关节酸重疼痛等,称之为“着痹”或湿痹。“浊”,即秽浊、垢浊。湿邪为患,临床上常见排泄物或分泌物秽浊不清的现象。如湿浊在上则面垢如油,眵多;湿滞大肠,则大便溏泄,或下痢脓血黏液;湿浊下注,则小便浑浊,妇女黄白带下量多腥浊;湿邪浸淫肌肤,则可见肌肤疮疡、湿疹之脓水秽浊等。(3)湿性黏滞:黏滞,即黏腻
21、、停滞。湿邪黏腻停滞的性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症状的黏滞性。湿病症状多黏滞不爽,如大便黏腻不爽,小便涩滞不畅,以及分泌物黏浊和舌苔黏腻等。二是病程的缠绵性。因为湿性黏滞,易阻气机,胶着难解,故湿邪为病,起病缓慢隐蔽,病程较长,往往反复发作,缠绵难愈。故医原说:“湿为阴邪,凝滞难驱。”如湿温的发热症状,往往时起时伏,缠绵不愈,具有明显病程长、难以速愈的特点。其他如着痹、湿疹等均因湿邪为患,而多表现出缠绵难愈的特点。(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湿与水同类,具有向下流注的特点。故湿邪致病,一般多从下部侵袭人体,如素问太阴阳明论所说:“伤于湿者,下先受之。”因此,湿病的临床表现以下部为多见,如淋浊
22、、带下、泄泻、下痢、下肢浮肿、阴部湿疹等,多由湿邪下注而致。但是,湿邪致病也较为广泛,一是从病位而言,湿邪浸淫,上下内外,均可侵袭,湿性趋下,易袭阴位,仅言其较显著的特点而已;二是湿邪亦常兼夹他邪致病,或郁久而随体质产生从化,形成风湿、暑湿、寒湿或湿热等证。5燥邪4凡致病具有自然界燥气之干燥、收敛等特性的外邪,称为燥邪。燥为秋季的主气,由于秋季阳气收敛,影响津液输布而致干燥,故燥邪虽四季均有,但多见于秋季。燥邪伤人,多从口鼻而入,首犯肺卫,发为外燥病。其中初秋夏热之气未退,久晴无雨,气候干燥,燥与热合,侵犯人体,发为温燥;深秋之时,冬寒之气来临,燥与寒合,侵犯人体,则发为凉燥。燥邪的性质和致病
23、特点如下:(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干,干燥、干枯,涩,涩滞、不光滑。燥邪侵犯人体,极易耗伤机体津液,出现各种干燥、涩滞不利的症状,病变部位多在头面官窍、皮肤、毛发等。如口鼻干燥,咽干口渴,两目干涩,干咳少痰,皮肤干涩,甚则粗糙脱屑、皲裂,毛发干枯不荣,小便短少,大便干结等症。故素问玄机原病式说:“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2)燥易伤肺:燥为秋令主气,与肺相应。肺为娇脏,喜润而恶燥;肺开窍于鼻,直接与自然界相通,且外合皮毛。燥邪伤人,多从口鼻而入,故最易耗伤肺津,从而影响肺气之宣降,出现干咳、少痰或痰黏难咯、胸痛喘息等;甚则损伤肺络,而见痰中带血。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津耗伤,大肠失润,传
24、导失司,则可出现大便干结等症。6火(热)邪凡致病具有自然界火热之炎热、升腾等特性的外邪,称为火热之邪。火热均为阳盛所化,故常可混称。火热邪气虽为六淫之一,但其季节性并不明显,一年四季均可见火热为病。感受火热邪气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的疾病称为热病。火、热、温、暑都是阳热邪气,致病后均表现为一派热象,且都可由外感而生,故火热、温热、暑热常并称。但四者之间同中亦有异: 程度差异:温为热之微,热为温之甚;热为火之渐,火为热之极;暑乃火热所化。来源之异:温、热、暑均指病邪而言,温病学中所说的温邪,一般泛指一切温热邪气;暑纯属外邪,热多外感,而火常由内生,是体内阳盛的表现。火可由风、寒、暑、湿、燥邪转化而来
25、,称“五气化火”;也可由情志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化火,称“五志化火”;此外亦可由痰、瘀等病邪郁滞而成。发病之别:温邪多在冬春致病,起病较缓;火、热、暑邪均发病急骤,暑邪只在夏季致病,火热之邪则无明显的季节性。症状差异:外感温热多表现为全身性的阳热亢盛症状,如发热、口渴、大汗、脉洪大等;火邪致病多表现为某一脏腑的功能亢进,并有上炎、动血及易致肿疡的特点。火有正邪、虚实之分。生理之火又称少火,是指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须的阳气,谧藏于脏腑之内,具有温煦生化作用,属于正气范畴。病理之火即邪火,又有虚实之分。实火又称壮火,即体内阳热亢盛之邪火;虚火则指由阴精亏损而致的阳热偏盛。另外,需要说明的是热虽未被
26、列入六淫之一,但六淫之中的火,实际上涵盖了热。因此,在六淫外邪中,火与热常可混称。火热之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如下:(1)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火与热同属,其性燔灼炎上,故属阳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阳胜则热”,故火热致病多呈现出一系列阳热征象,如高热、恶热,肌肤灼热,面目红赤,烦渴,脉洪数等。火性炎上,易伤人体上部,故以头面部的火热症状表现尤为突出。如风热上壅,可见头痛,耳鸣,耳内肿痛或流脓,目赤肿痛,咽喉红肿疼痛等症;阳明火盛,则见牙痛,齿衄,齿龈红肿;心火上炎,则见口舌生疮、糜烂等症。(2)火热易伤津耗气:火热之邪具有发散之性,易使腠理开张,蒸迫津液外泄;另一方面直接消灼煎熬阴津,从而耗伤
27、人体阴液。故火热致病除见明显热象外,往往伴有口渴喜饮冷,咽干舌燥,小便短少色黄,大便燥结等津伤阴亏的表现。由于阳热亢盛,机体代谢增强,易于消耗正气,所谓“壮火食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加之热迫汗出,气随津泄,致使热病患者多见气阴两伤之证,从而出现倦怠乏力,少气懒言等气虚症状,甚则因津液大量外泄,造成津气脱失之证。故素问举痛论说:“炅则腠理开,营卫通,汗大泄,故气泄。”(3)火热易生风动血:生风,即火热引动肝风,又称“热极生风”。火热之邪侵犯人体,燔灼肝经,劫耗津液,筋脉失去津液的滋养濡润,而引起肝风内动的病证,临床表现为高热,神昏谵语,四肢抽搐,目睛上视,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等症。动血,是指火
28、热之邪侵犯血脉,轻则加速血行,甚则灼伤脉络,迫血妄行,而引起各种出血病症,如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皮肤发斑、妇女月经量过多,甚则崩漏等。其出血特点为血色鲜红,质黏稠,量多。(4)火热易扰心神:心在五行中属火,火热之性躁动,与心通应,故火热之邪入于营血,尤易影响心神,引起神志失常。轻者表现为心神不宁,烦躁失眠;重者神志错乱,出现狂躁不安,或神昏、谵语等症。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躁狂越,皆属于火。”(5)火热挟毒,易致肿疡:火热毒邪入于血分,结聚于局部,阻碍气血运行,使气血壅聚不散,热毒蕴蒸,腐蚀血肉,发为痈肿疮疡。故医宗金鉴痈疽总论歌曰:“痈疽原是火毒生。 ”其临床表现以疮疡痈肿局部红、肿、热、痛为特征。疫气疫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感病邪。又称为“疠气”、“疫毒”、“戾气”、“毒气”、“异气”、“杂气”、“疫疠之气”、“时行疫气”、“乖戾之气”等。疫气可通过空气、接触等途径,经口鼻、皮肤侵入人体而致病,如饮食、血液、虫兽叮咬、皮肤接触、性传播等均可成为感染疫气的途径。由疫气引起的疾病称为“疫病”、“瘟病”、“瘟疫病”。疫气引起的疾病种类很多,如天花、鼠疫、霍乱、结核病、大头瘟、虾蟆瘟、疫痢、白喉、烂喉丹痧、黑热病、斑疹伤寒、回归4热、性病、血吸虫病等等,实际上包括了现代医学的许多传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