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院志内容.doc

上传人:yjrm16270 文档编号:7417856 上传时间:2019-05-17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3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院志内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院志内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院志内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院志内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院志内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院志内容第二节 绿化卫生一、绿 化50 年代,医院设在城河下街西仓弄口时,占地面积小,空间少,只在房前屋后及围墙边栽种少量树木及沿界草(麦冬)。60 年代,医院迁入现址,空间扩大,绿化步伐加快。医院配花工 1 名,负责树木、花圃的栽培和管理。在院内道路两侧及楼幢之间,逐步种上龙柏、法国梧桐、桃树、枇杷等树木。还在老病房楼西侧一块面积为 700 余平方米的空地上,栽树、植草(中药草、种花、种菜,人称“百草园”、“大观园”。至 70 年代中期,在院内人行道旁、四周围墙沿及空隙地带,种上了大量水杉树。80 年代,调整植树结构,扩大花草品种,增设绿带、花坛,建造观赏、休闲性庭院。病区主要道路两旁及空间

2、,法国梧桐、水杉多数改为香樟树。门诊楼前的小广场,南北两侧各建一个休闲小庭院,内有假山、蘑菇亭、水泥桌凳等设施。中间建有一个直径为 14 米的圆形花坛,坛中耸立一株秀丽挺拔、高达 13 米多的大雪松。1984 年和 1985 年,由市政园林管理所行家规划设计,对院内池塘全面整修,砌石驳岸,增设池边栏杆,建造宽 3 米、长 50 余米的环形葡萄棚长廊。90 年代,绿化不仅为了净化空气,避光遮荫,而且讲究色、香、美,注重观赏性。医院结合建造新病房大楼,调整绿化布局,在新病房大楼四周、老病房楼与门诊楼周围,建成大批草坪、绿带、绿点和花坛,做到见缝布绿,有地种花。1999 年9 月,为拓宽市心南路,医

3、院大门内移,拆除了南北两个小庭院,建起一座宽 5 米、长 60 余米的沿街长花坛,坛内花团纷呈,绿草盖地。目前医院有专职花工 4 名,暖房 60 余平方米,花圃 350 平方米。树木以香樟为主,病区自北向南形成了一条宽 4 米、长 100 米的香樟林荫道,还有雪松、龙柏、桂花、水杉、海桐、火刺、罗汉松等品种。花草品广色多,有菊花、茶花、茶梅、金桔、石榴、木槿、吊兰、建兰、君子兰、米兰、石竹、棕竹、杜鹃、春芋、一串红、一叶兰、三色槿、鸡冠花、红枫树、彩叶草、玉吊钟、蟹瓜兰、仙人掌、景天木、铁树、橡皮树、扫帚草、矮牵牛、龟背竹、艳凤梨、马蹄莲、朱顶红、金莲花、六月雪、百日草、万年青、万寿菊、四季海

4、棠等。全院绿化面积达 13300 余平方米(含池塘 2 000 平方米,占总面积的 36%。从 1987 年起,医院被评为萧山市花园式单位。二、卫 生50 年代,医院把卫生工作列为日常工作之一,成立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制订卫生制度,采取突击与经常结合的办法,抓好环境卫生,保持医院整洁。期间,日常保洁工作由清洁工负责,医务人员每周搞一次大扫除,每年进行几次突击(一般在重大节假日前),全面清扫室内外,搞好卫生工作。1962 年医院迁入现址后,地域扩大,保洁任务加重。全院的环境卫生工作,实行划分地段、分片包干、定期打扫(每星期一)的制度。1977 年建立每天小搞、一周大搞、一月检查评比的卫生红旗循环

5、赛制度。是年,本院被评为杭州市学习小营巷爱国卫生先进单位。1985 年,健全医院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调整卫生保洁区域,坚持分片包干、责任到科(室)、每周大扫除、每月进行检查评比,评比得分情况通过医院简报公布,并作为年终考评的依据,奖优罚劣。从 1993 年起,萧山市开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活动,对医院的卫生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市人民政府关于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总体部署和医院的实际情况,每年由院长与各科室负责人签订“创卫”目标管理责任书,院、科室两级成立“创卫”领导小组,任务到科室,责任到人,除搞好日常工作外,一年组织几次突击,实行总动员,打整体战,创新水平。1995 年上级对萧山“创卫”工作进

6、行第三次检查验收,本院是每次检查的必查单位。是年,先后接受全国、省、杭州市、萧山市各级卫生检查考核 24 次,平均每月 2 次,均取得较好成绩,被萧山市人民政府命名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标兵单位,被省爱卫会命名为浙江省爱国卫生先进单位。1996 年至今,医院的室内卫生和环境卫生,做到常抓不懈,更趋经常化、制度化。硬件建设也有很大改善。各楼层都修建或新建了室内卫生间和洗手间。新投入使用的 11 层病房大楼,室内整洁明亮,大多数病房内设卫生间和盥洗室,有洗手盆和冷热水淋浴器。在公共场所建造了一座屋顶为金黄色琉璃瓦、墙为粉红色面砖、面积为 50 余平方米的公共厕所(位于急诊楼南侧)以及垃圾中转站专用房(

7、位于洗衣组西面,木制果壳箱均改为不锈钢、玻璃钢果壳箱,垃圾实行袋装化、日日清。现在全院有一支 120 余人的清洁工队伍(全系临时工),负责室内外日常清洁卫生工作;有近千名职工,坚持每周三早上清扫包干区的卫生制度。卫生工作和院容院貌,处于比较稳定的良好状态。1987 年以来,已连续 14 年被评为杭州市爱国卫生先进集体;1995 年至今,已连续 6 年荣获浙江省爱国卫生先进单位称号。第三节 治安保卫医院治保工作的任务是维持医疗秩序和院区秩序,保持医院文明、整洁、交通畅通、环境优美。50 年代医院没有专职治保人员,只设传达员兼门卫 1 名,由工友兼任。1962 年医院迁入现址后,新建传达室 1 间

8、,配专职传达员 1 名。1971 年 8 月 21 日,医院革委会决定成立治保组,由 9 人组成,黄明发为负责人。同时,医院始设住院部门卫,加强对病区出入人员的管理,配专职门卫 56 名。80 年代初,医院业务拓展,出入人员、车辆骤增。为加强治保工作,维护医疗秩序,医院成立治安保卫委员会,主任黄明发,副主任来才源、钱文龙,委员徐国强、蔡国胜、陈国兴、徐孝荣、来国立。制订、健全安全保卫制度和防火安全责任制,对门诊、病房、仓库、食堂、财务等部门和集体宿舍等,提出了安全保卫的要求,并规定了奖罚措施。加强了治保力量,除门卫人员外,建立由行政后勤科室人员参加的夜间值班保卫制度,并组建了一支由 12 名职

9、工参加的义务消防队。1982 年,杭州市人民政府命名本院为杭州市消防先进单位。1985 年 5 月,调整治保委员会组成人员,主任黄明发,副主任徐国强,委员李炳生、陈国兴、蔡国胜、钱文龙、何鹏飞。1986 年 2 月 28 日,黄明发免职,医院党总支决定任命傅祖林为治保委员会副主任。90 年代,医院人流量更大,出入车辆益增,特别是轿车、摩托车越来越多,治安保卫面临新的形势。为适应新情况,医院采取一系列措施:一是于 1992 年 7 月建立人保科,负责人事、保卫工作,俞兴泉任人保科副科长。次年 9 月单设保卫科,为院直属职能部门,负责全院的治安保卫工作,俞兴泉任保卫科副科长。1996 年 12 月

10、,俞兴泉升任保卫科科长。保卫科始设干部 2 名,1999 年增至7 名,其中科长 1 名。建立 24 小时安全保卫值班制,由保卫科人员和行政后勤科室人员轮流参加值班,进行夜间巡逻。二是在 1996 年成立医院保安队,建立 24 小时保安值班制,采取明查暗视方法,防盗窃,抓扒手,处理各种纠纷,加强车辆管理,维护医院秩序。保安队人员始为 6 名,1999 年增至 14 名。三是从 1996 年起,每年由院长与科室负责人签订治安保卫责任书,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层层落实治安、消防、防范工作责任制。四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防范能力。1989年西药库被盗,失窃药品价值 2 万余元。此案发生后,

11、医院吸取教训,在药库、财务、收款等要害部门,安装报警器和防盗装置。1996 年建成的 11 层新病房大楼,设置全套消防监控系统。1998 年 12 月,医院投资 25 万元,完善 110 报警系统,安装了 16 路闭路电视监控系统。五是建造职工停车棚 500 平方米,实行 24 小时专人管理制。对外来车辆加强指挥,定点停放,防止阻塞。六是建立消防中心 24 小时值班制,健全消防队伍,改善防火设施。有义务消防队员 58 名,配置泡沫灭火机 20 只,1211 灭火机 190 余只。1982 年和 1999 年,医院先后被评为杭州市消防先进单位、杭州市治安先进单位。医院保卫科被评为 1998 年度

12、萧山市先进保卫科。2000 年 7 月,保卫科与人事科合并,称人保科。俞兴泉任人保科副科长,主持保卫工作。第十章 基本建设第一节 基本建设管理本院基本建设办公室是基本建设的专门管理机构,成立于 1976 年 9 月,隶属总务科。基建办公室成立前,无专门的管理机构和专职管理人员,遇较大的基建项目,一般由副院长分管,并临时抽调人员做具体工作;小的基建项目和日常房屋维修工作由总务科负责,指定兼职人员具体负责管理。1960 年 3 月,经省计委批准,在县城南门新建规模为 300 张床位的医院院舍,县卫生科与医院建立了新医院建设工地指挥部。由副院长俞永芳担任总指挥,县卫生科袁修涛担任副总指挥,省卫生厅基

13、建处陈志祥工程师担任基建监理施工,并抽调党山镇卫生院沈东生担任基建工地财务会计。该项目由县卫生科委托县建筑工程公司建造。工地指挥部主要担任项目审批、材料采购、施工监理、财务核算等管理工作。1961 年 12 月院舍竣工后,指挥部撤销。1962 年至 1973 年间,因新医院刚启用不久,医院用房初具规模,基本适应当时的医疗需求,没有搞大的建筑项目,平时小修小补由总务科兼职人员分管。1974 年开始,总务科专设一人分管基本建设工作。 1976 年 9 月,医院决定对门诊楼、住院部楼作大规模翻建改造,基建任务繁重。为做好基建管理工作,成立了基建办公室。基建办人员始为 3 名,后视基建任务轻重有增有减

14、,1984 年减至 2 名,1990 年增至 3 名,1991 年为 5 名。1992 年 12 月,医院成立 11 层新病房大楼筹建领导小组,由医院领导、有关职能科室和基建办负责人组成。院长担任组长,加强对基建工作的领导。这是医院历史上最大的一个基建项目,故基建办人员增至 6 名。1995 年至 1999 年减至 4 名。目前基建办人员有 5 名,主要任务:负责基建项目的土建,水电工程的核算及监理施工,基建项目有关技术资料的整理、建档等管理工作。第二节 历年基本建设概况解放以前,据史料记载,医院规模较小,业务清淡,加之县政府财力奇缺,无力顾及医院基本建设。院舍或借用祠堂,或租用民房,没有一间

15、自建房。1949 年 5 月 5 日,萧山解放。是年 6 月,人民政府正式接管县卫生院,当时院舍仍借用蔡家祠堂,有前后二进平房以及东西厢房,共有房屋 8 间,约 200 平方米。该房系民间公房,医院属无偿使用。同年 9 月,医院迁址西河路陶唐弄口(今西河路 62 号,为二层楼木结构朝东墙门房,坐落原西河西坎。有正房 5 间,两侧厢房各 1 间,厨房 1 间,面积 300 多平方米。1950 年年初,因房屋年久失修,破烂不堪,县人民政府拨款 200 万元(折合现人民币 200 元,对院舍进行修缮,共修理面积 119.70 平方米。这是医院史料记载最早的一个基本建设项目。1950 年 8 月,医院

16、迁至仓桥下街西仓弄南端西首,原国民党县党部址(今市人民武装部址。该院舍系县人民政府无偿调拨使用,有平房 3 进,每进 5 间,另靠北面有平房 3 间,共计 18 间房屋,约 600 余平方米。为适应业务的拓展,1952 年至 1956 年,先后新建妇保所用房、住院部新病房、手术室、中医科、厨房等用房,共计 650 平方米。至此,医院共有房屋 1 200 余平方米。1959 年,医院病床增至 100 张,而病房量少质差,多数是砖木结构病房,部分为竹草结构病房。随着城厢镇人口增加,经济发展,原医院的规模已不能适应广大群众的医疗需求。为此,在省卫生厅的大力支持下,县人民委员会决定筹建一所 300 张

17、病床,1200 人次/日门诊的新医院。原址空间有限,故另辟蹊径,移地新建。1960 年 3 月,经省计委批准,在县城南门陆家河头动工兴建新院舍,共征用土地 6 万平方米,其范围是:西至菊花河(现市心路,南至环城南路,东至百尺磍,北至蔡家弄。原规划工程分三期进行,后因故只实施两期。先后新建二层门诊大楼 1幢,三层病房大楼 2 幢,以及会堂、食堂、厕所等业务用房和辅助用房,共计建筑面积 8 083 平方米,建房投资 45.81 万元,由省卫生厅拨款。1961 年 12 月竣工,1962 年 5 月投入使用。这是建院以来院舍全部新建,规模很大的一次基建项目,使医院空间大拓,用房骤增,硬件建设跃上新的

18、台阶。1968 年前后,经县有关部门同意,把原陆家河头东侧,现怡景花园住宅小区范围的土地(当时医院暂不使用),无偿划给商业部门使用。 1971 年经上级批准,又把医院小池塘东面,现怡景花园西面的空地,用于建造萧山制药厂。该厂由医院负责筹建,属县卫生局统一管辖,所以一度未办土地调拨手续。1984 年 4 月 16 日,县人民政府发出(1984)39 号文件,同意将萧山制药厂划归县经委领导和管理。从此,制药厂所辖的土地,正式移交归经委。经两次土地划拨,使本院的占地面积减少了 22000 余平方米。1970 年 2 月至 1977 年 6 月,本院共建造 5 幢职工宿舍和 1 幢省中医学院实习生宿舍

19、,合计建筑面积 3 458.94 平方米,总造价为 316138 元。70 年代后期,随着医院业务发展和人员增加,医疗业务用房紧张的矛盾日益突出,出现门诊排长队、急诊和住院病人常常人满为患的状况,急需增加门诊、急诊和住院业务用房。为此,决定对门诊楼的南北向楼和东西向楼进行扩建改建,由二楼加层至三楼,增加建筑面积 843 平方米,投入资金 34023 元。同时,对两幢三层楼的住院部楼房,由原建造时的竹筋水泥楼板,全部改建为钢筋水泥楼板。从而缓解了用房面积紧张的矛盾,并增强了房屋的牢度,改善了院容院貌。1978 年 10 月至 1982 年 5 月,先后新建了制剂室、洗衣房、锅炉房、传染病房、放射

20、科与检验科楼等用房,合计面积 3531.6 平方米,投入资金 298662 元。到 1982 年年底,全院已拥有房屋15965 平方米,房屋固定资产 724495 元。1983 年至 1998 年,医院业务发展迅速,基本建设连绵不断,而且建设项目较大。主要项目有:手术室加层,妇产科楼扩建,新建急诊科大楼,新建肠道门诊及人工肾室楼,新建中心血库综合大楼,新建食堂、信息科综合大楼,新建 11 层综合病房大楼及配套用房,新建供应室、西药库、行政办公综合大楼,以及卫生局与医院联建家属宿舍楼和主治医师宿舍楼等。这一时期共建房 31 817 平方米,投入资金 52302 756 元。其中 11 层综合病房

21、大楼于 1992 年 12 月开始动工,1995 年 12 月 8 日通过竣工验收,1996 年 1 月 28 日正式投入使用。总建筑面积 13500 平方米,建房投资达 40545090 元,系本院建院以来最大的一个基建项目。到 2000 年末,医院占地 37335 平方米,共有建筑面积 42262 平方米,其中医疗用房28965 平方米,辅助用房 6851 平方米,生活用房 6446 平方米。合计房屋固定资产达 51150198元。此外,因业务发展需要,还向外单位租用房屋 3388 平方米,其中原萧山制药厂用房 3088 平方米。表 10-1 1950-1997 年医院基本建设一览表 竣工

22、年份 房 屋 名 称 面 积 (平方米) 每平方米造价(元) 总金额(元) 备 注 1950 修建旧房 119.7 200 修建木结构房 1954 病房、妇保所、手术室、 650 30.00 19500 其中病房 8 间 厨房、厕所 1961 门诊楼、病房楼、会堂、食堂 8083 56.67 458064 1960 年 3 月新建二层门诊楼1 幢,三层病房楼 2 幢 1971 C 幢职工宿舍 178.20 32.39 5772 原设备科南面宿舍 1971 车库、老锅炉房 148 46.47 6878 1973 A 幢职工宿舍 489.74 37.24 18238 传染病房西面二层楼 1975

23、B 幢职工宿舍 492 37.24 18322 传染病房西面二层楼 1976 D 幢职工宿舍 881 37.40 32949 蔡家弄处,现已拆除 1977 E 幢职工宿舍 350 53.96 18886 与防疫站联建宿舍 1977 中医学院实习生宿舍 1068 39.30 41972 现总务科用房 1978 门诊三楼(加层) 843 40.36 34023 原二层楼,南北向楼和东西向楼 1978 幼儿园 165 37.22 6141 1978 厕所(2 只) 36.50 49.64 1812 1978 制剂室接间 42.8 37.56 1608 1978 理发室等 99 37.39 3702

24、1978 制剂室 428.60 37.56 16098 1978 修理组 181 36.60 6625 1978 洗衣房 228.40 38.21 8727 1978 老浴室 29.60 40.84 1209 1980 新锅炉房 117.30 67.72 7944 1980 洗衣房接间 57.10 38.21 2182 1980 木工间 112.90 36.60 4132 1980 动物室 75 36.60 2745 1980 A 幢前宿舍 124 36.60 4538 临时简易房 1980 商店服务部 60 56 3360 续表 10-1竣工年份 房 屋 名 称 面 积 (平方米) 每平方米

25、造价(元) 总金额 (元) 备 注 1980 中药加工部 150 25 3750 中药加工简易房 1980 托儿所宿舍 32 20 640 1980 发电房 51.10 36.60 1870 1981 A 幢职工宿舍接间 36 36.60 1318 1981 废铁库 56 18 1008 1981 汽油库 16.6 35 581 1982 传染病房 932 142 132344 1982 放射科、检验科 844 118 99592 1983 手术室加层 862.04 123.11 106126 1983 污水处理站及水池 100 189.42 18942 1984 主治医师宿舍楼 2927 1

26、64.21 480643 1984 老妇产科接间 1160 163.95 190182 老妇产科东面楼接出 7 间建三楼,现为十二病区。 1984 配电房(现机修组) 150 241.25 36188 1984 汽车库 252 550.00 137500 1985 卫生局、医院联建宿舍 1157.40 170.29 197094 不包括卫生局部分 1985 急诊室 810 164.68 133391 1988 肠道门诊及人工肾室 476.30 721.63 343712 1989 中心血库综合楼 1877 632.85 1187860 1993 急诊室加层 434 1500.00 651000

27、 原为二层楼 1995 新洗衣房、浴室、制剂室 901 496.43 447283 房屋连体建造 1995 食堂、信息、集体宿舍综合楼 3728.50 865.59 3227352 1995 高压配电房 629 769.63 484097 1995 锅炉房 190 193.94 36849 1995 11 层综合病房大楼 13500 3003.34 40545090 1997 供应室、西药库、行政办公综合楼 2665 1530.75 4079449 三层 表 10-2 2000 年年底医院房屋一览表(一)项目 分类 房屋编号(幢号) 房 屋 名 称 面 积 (平方米) 项目 分类 房屋编员(幢

28、号) 房 屋 名 称 面 积 (平方米) 1 南北向门诊楼 2105 13 综合病房大楼底层大厅等 1212 2 东西向门诊楼 559 13 病区西药房 251 2 感染门诊室 58 13 病区中药房 19 14 急诊楼 1244 13 住(出)院收款处 84 15 中医门诊 120 13 综合病房大楼手术室 1358 15 中药房、库 460 1 西药总库 720 15 西药房 145 2 CT 室 301 15 急诊收款处 21 3 放射科 729 18 肠道门诊 30 3 检验科 638 19 整形科 85 9 制剂室 231 20 妇科宣教室 46 14 门诊 B 超室 122 23

29、门诊挂号室 116 15 中心血库 338 3 老手术室 534 15 门诊收款大厅及楼梯 261 4 妇科病房 2371 16 中心供应室 659 5 老病房盘梯楼 871 18 血透室 186 医 疗 业 务 用 房 6 传染科、儿科、 2884 医 疗 业 务 用 房 18 动态心电图室 159 十二病区 13 一病区 345 18 磁共振室 115 13 二病区 787 19 碎石中心 85 13 三至十病区 7603 20 体外反搏室 46 13 十一病区 962 合计 28965 表 10-3 2000 年年底医院房屋一览表(二) 项目 分类 房屋编号(幢号) 房 屋 名 称 面

30、积 (平方米) 项目 分类 房屋编员(幢号) 房 屋 名 称 面 积 (平方米) 10 总务科 994 9 职工浴室 270 12 制冷机房 244 11 职工食堂 273 12 锅炉房 412 11 营养食堂 324 13 病房大楼电梯房 280 11 职工餐厅 715 13 病房大楼消防室 17 11 食堂附房 132 13 病房大楼地下室 832 11 食堂综合楼梯及厅 118 16 财务科 241 11 食堂综合楼三至六层集体宿舍 2289 17 高配电房 629 新 C 幢宿舍 1329 21 汽车库 252 商业城营业房 996 26 污水处理站 26 合 计 6446 8 太平间

31、 53 13 阳光商场 173 24 门诊厕所 33 25 传达室 66 13 阶梯教室 169 15 大会议室(多功能厅) 430 15 电脑培训中心 92 16 院办行政楼 1114 7 机修组 216 9 洗衣房 400 辅 助 用 房 合 计 6851 生 活 用 房 表 10-4 1963-2000 年医院房屋固定资产情况一览表 年 份 房屋固定资产(元) 年 份 房屋固定资产(元) 1963 50437 1982 7244951964 50437 1983 7244951965 50437 1984 7244951966 50437 1985 9910421967 50437 19

32、86 9910421968 50437 1987 22190001969 508477 1988 21686061970 508477 1989 27955381971 508477 1990 27955381972 508477 1991 27818471973 508477 1992 74327091974 508477 1993 76007031975 508477 1994 76007031976 508477 1995 76007031977 508477 1996 114534541978 508477 1997 117963941979 724495 1998 505216381

33、980 724495 1999 511501981981 724495 2000 53170622注:1961 年建造新院舍的投资,因决算延期,故在 1969 年的固定资产中才列入。第十六章 总 务第一节 科室设置本院从建院至解放初期,无主管总务工作的专门机构。民国 30 年(1941)年,县政府确认县卫生院为其所属机关之一,要求县卫生院设置总务、保健、医务三股,总务股设事务员 2 名。然而到解放前夕,一直未建立总务股机构。据史料记载,民国 33 年(1944 年) 县卫生院只设事务员1 人,执掌总务工作。直至 1949 年 6 月县人民政府接管县卫生院时,留用人员中也只有事务员1 名。解放初

34、期,总务工作仍由 1 名事务员担任,主要负责挂号、收费、膳食、文件收发等行政事务。50 年代至 60 年代初,配专职总务工作人员,与会计合署办公,统称会计室。1961 年 4 月,医院设总务室、会计室,两室由总务主任统一领导。总务主任始为陈忠庭,1962 年 8 月改为李永耕。1966 年 1 月,随着医院规模扩大,建总务科,由驻院“四清”工作队任命李永耕为总务科主任,并指定医院会计协助主任工作。1968 年 3 月,医院建立革命委员会后,总务科改称为后勤组,负责人为高云海、李永耕。1969 年 2 月,县人民医院撤销,建立县人民卫生防治院。人员按军队编制,设为四个排。一排为门诊科室,二排为病

35、房,三排为辅助科室,四排为行政后勤科室。四排设正副排长各 1 名,由高云海、邱家骝担任,辖生产指挥组、会计室、总务室、住院部收费、门诊收费、挂号室、食堂、洗衣房和维修组 9 个部门的人员。1971 年 1 月,县人民卫生防治院撤销,恢复县人民医院建制。不久,恢复总务科,下设总务组、财务组、生活组。总务科负责人为李永耕、高云海、来尔信。1979 年 1 月,中共萧山县委任命总务科主任 1 名,副主任 2 名,副院长宁冠五兼任主任,徐孝荣、高云海任副主任。此时总务科下设:总务组、财务组、生活洗衣组、修理组、托儿传达组、勤杂工组等 6 个小组。1980 年 1 月宁冠五不再任总务科主任,总务科工作由

36、高云海主持。1983 年 8 月,徐孝荣调离,周志贤任总务科科长。1984 年,总务科下属部门增多,有办公室、收发室、会计室、收款室、出入院处、挂号室、仓库、洗衣房、缝纫组、食堂、营养室、托儿所、门卫、器械修理组、锅炉房、基建办、理发室、花圃、驾驶组等 19 个部门。其中器械修理组下设木工、水电工、油漆、机修小组。1985 年 2 月,医院建立后勤处,设正副处长各 1 名,处长由副院长赵来信兼任。此时总务科分设为:总务科、财务科、膳管(食) 科、劳动服务部三科一部,隶属后勤处。来国立任总务科副科长。1985 年 10 月,劳动服务部撤销。1988 年 6 月,后勤处撤销,总务科、财务科分别恢复

37、和升格为院直属职能科室。周志贤任总务科科长。1993 年 1 月,蔡国胜任总务科科长,周志贤、来国立任副科长。1997 年 12 月,医院建立动力科,主管电梯、锅炉房、制冷组、高低配电房管理工作,隶属总务科。洗衣房开始配护士长,升格为总务科下属的二级科室。1999 年总务科有工作人员 92 名,其中临时工 35 名。下设办公室、会计室、仓库、基建办公室、动力科、膳食科、机修组、木工组、洗衣房、理发室、花圃、浴室、污水处理站等。2000 年 7 月,朱铭任总务科科长,蔡国胜、周志贤任总务科副科长。9 月,职工食堂由个人承包,膳食科撤销。11 月,浴室用房划归制剂室,未再建。至 2000 年末,总

38、务科共有工作人员 109 名,其中临时工 36 名。辖会计室、仓库、基建办公室、动力科、机修组、木工组、洗衣房、理发室、花圃、污水处理站等。第二节 医用被服布类供应医院医用被服布类包括住院病人床单元棉织品、医疗用各种敷料布、手术布、手术衣、窗帘、工作服等。由洗衣房统一管理,分洗涤、翻晒、缝纫制作等环节。一、被褥服装的变迁在民国时期及解放初期,因医院规模小,只设置若干简易病床,故病床用品配备简陋,一般只配草席、枕头、棉被。1951 年 8 月,医院设置病床 40 张,病床用品有了改善,每张床位配备棉花垫被、床单、枕头、棉花盖被。1962 年医院搬至新院舍后,病床增至 125 张,每张床位配置了蚊

39、帐、枕头、枕套、棕垫、棉花垫被、棉花盖被、棉毯、垫套、床单、被套等。1996 年,设有中央空调的新病房大楼投入使用,病床用品作了全面更新,淘汰了棉花被、蚊帐、棉毯,配备了海绵床垫、床垫护套、云丝被、腈纶毛毯、海绵枕心。以后陆续调换云丝枕心,床单元的用布改作漂白纱卡制作,十、十一病区的床单元用布为粉红色纱卡。劳动保护服装,分冬、夏季两种。款式:1998 年以前,医生为西式大翻领白大褂,护士为西式小翻领系腰带,工友为上下白衣裤,后勤人员为蓝色上下装和米色大褂。1998 年根据医院规范化管理要求,对工作服式样、规格、穿着范围重新作了规定,医生为西装领白涤卡长褂,护士为西装领系腰带长大褂,清洁工为草绿

40、色上下装,食堂人员为白的卡上装,下装为蓝裤子。二、洗 涤洗衣房的主要任务是洗涤住院病人床上用品、医用布类物品、职工工作服、值班室被套等。解放初到 60 年代初期,医院配备洗涤工 1 人。洗涤物品主要依靠手工搓、刷,无机械清洗设备。1962 年新院舍建成时,有洗涤工 1 名。不久,人员增至 3 名,建立了洗衣组。洗衣房设在医院池塘东面一座小屋内,有烘房 1 间,约 6 平方米。初期用煤饼烘被服,后增设烟道用原煤烧烘。1978 年 2 月,建造二层楼洗衣房,计 228 平方米。设有洗涤间、烘房、折叠间、仓库、晒场。配有 50 公斤、70 公斤洗衣机各 1 台,烘干机 1 台,脱水机 2 台,开始用

41、器械洗涤和整烫被服。并安装货物升降机 1 台。1992 年,洗衣房业务有了较大的发展,建造业务用房 400 平方米。1996 年装备 100 型自动烘干机 1 台。到 1998 年 3 月,又配备了 Y2-280 型自动烫平机 1 台,XGR-100 型全自动洗脱机 2 台,YTT-B 真空蒸汽烫台 2 台。这些设备的投放使用,减轻了洗衣工的劳动强度,提高了洗涤质量和速度,保证了临床第一线的需要。三、缝 纫缝纫组负责制作病人床单元布类、医疗用布制品、工作服等,共有 80 余个品种。缝纫组1997 年 12 月以前由总务科直接管理,12 月以后归口洗衣房护士长管理。医院缝纫工作始于 1967 年

42、上半年,当时由 1 名煎药工兼做缝纫工,工作内容主要是补旧,空闲时做洗衣工。1972 年起人员增至 2 名,配备了脚踏缝纫机 2 台,开始制作病床用品和工作服。1990 年以后人员增至 3 名,有缝纫机 3 台、烤边机 1 台。1993 年又配备了电动工业缝纫机3 台,提高了工作效率。2000 年末,洗衣房有职工 18 名,负责被服布类物品的洗涤、缝纫两项任务。第三节 水、电、气供应一、供水50 年代,医院的医疗用水和生活用水靠井水、河水。1962 年医院迁至现址后,医疗、生活用水依靠院内的陆家河池塘水。在住院部盘梯楼建水塔一座,用水泵把池塘水抽到水塔,再用水管引到各科室和生活区供水。1966

43、 年下半年,萧山自来水厂通水到医院,用直径 100 毫米水管单路引入。1972 年医院用水量增加,分别用 100 毫米水管双路接入医院。1996 年新病房大楼投入使用,用水量骤增。医院与自来水公司商妥,将原管线全部改装为直径 150 毫米水管,分三路接入医院。现用水量平均每月 2.5 万吨左右。为做好供水工作,医院配备专职管道工 1 名。 二、供电50 年代,医院的照明用电是通过接线入院通电的,只装电表,不配电工。1962 年医院迁至新院舍,单位用电使用地方公用变压器,容量为 40 千伏安。1964 年,医院从市心桥附近立杆放专线入院,并设置专用变压器 1 台,容量为 100 千伏安。随着医院

44、用电量的增加,于 1966 年下半年,更换为一台 160 千伏安专用变压器,并建造配电房 1 间。1979 年针对萧山县电力供需矛盾突出、城厢镇停电频繁的情况,医院购入并安装了 1 台 60千瓦的柴油发电机,以保证医疗用电的需要。1985 年医院对老配电房进行改造,新建了配电房一座。高压电源由单路改为双路进线。1992 年变压器扩容,更换为 1 台 315 千伏安变压器。1996 年新病房大楼启用后,用电量直线上升,新建与病房大楼相匹配的配电房一座,面积629 平方米。变电设备进行全面更新,新配置 2 台 800 千伏安变压器。10 千伏高压双路供电,分别从城东和溪头王变电所引入。医院目前用电

45、量平均每月在 21 万度左右。配备电工 9 人,负责全院电气设备的安装和维修。三、供气医院的供气用于医疗和生活两个方面。医疗方面,主要用于供应消毒和手术室取暖;生活方面,主要用于供应开水、蒸饭、浴室。1960 年医院首次装备一只 0.4 吨炮仗锅炉,主要为消毒室器械物品消毒供气。1964 年,又安装了一只 0.15 吨锅炉。1972 年淘汰了原使用的锅炉,更换为 0.5 吨锅炉。1986 年改为 1 吨卧式锅炉。以后装备了一只 2 吨卧式锅炉,供全院消毒、蒸饭、烧开水、手术室取暖。1995 年下半年,锅炉由 1 吨更换为 4 吨,供气范围扩大到住院大楼、新老手术室、产前病房、洗衣房、供应室、病

46、人食堂及职工食堂。1996 年原 2 吨锅炉更换为 4 吨锅炉,并有水幕除尘机 2 台、水处理离子交换器 2 台、操作台 2 台、调速箱 2 只以及鼓风机等配套设备。四、制冷与取暖70 年代,医院临床取暖,门诊科室主要使用木屑炉、白碳炉,并设置白铁管道于室外排烟;病房、手术室、放射科等科室使用电炉。夏天门诊、病房取冷,主要依靠电风扇,全院配置吊扇161 把,台扇 85 把。70 年代末至 80 年代,取暖、制冷设备开始有所改善。使用锅炉,安装管道供气。病房、手术室、妇产科分娩室、放射科等用管道暖气片散热取暖,门诊科室采用电油汀取暖。以后,有的临床科室逐步安装了窗式空调机。1995 年末建成医院

47、新病房大楼后,成立制冷组,设中央制冷机房 244 平方米,安装 150 万大卡制冷机组 1 套,用溴化锂制冷。新病房大楼、手术室、急诊大楼用中央空调设备取暖和取冷;妇产科、儿科、传染病房等老病区以及门诊、行政后勤科室,逐步使用窗式、分体式、立式等空调机取暖和取冷。到 2000 年,全院拥有各类空调机 636 台,所有办公、开会、诊疗场所及后勤单位,全部用空调取代了电风扇。五、氧气供应医院的氧气主要用于抢救病人。1983 年以前,用氧气瓶到有关工厂灌装氧气,后送到急诊室和病房,用氧气瓶直接给病人输氧。1984 年急诊楼建成使用后,逐步改用管道输氧。1995 年末新病房大楼建成,全部预埋氧气管道,

48、用管道输送氧气至各病区。各病床上方装置氧气接口,供病人吸氧。医院建立中心供氧站,设 2 名专职工作人员,每日 24 小时轮流值班。供氧站设置2 组输氧管道,每 10 瓶氧气为 1 组,轮流向病区输氧。新病房大楼每天用氧量 40 余瓶。老病区仍直接用氧气瓶给病人吸氧。六、电梯服务1990 年年初,医院在老病区盘梯旁安装湖州产 1 吨电梯 1 台,用于二、三楼病房送饭、送氧气瓶、装运其他货物等。1995 年,在新病房大楼安装了天津奥的斯产医用电梯 2 台、客用电梯 1 台,用于接送病人和探视病人的人员及职工上下班。1997 年,西药库安装了萧山产货用电梯 1 台。1998 年 10 月急诊大楼安装

49、客用电梯 1 台,用于病人输液、就诊。2000 年末,全院有电梯操作工 14 名,其中电梯保养工 1 名。第四节 机修、木工服务一、机 修 50 年代至 60 年代医院无机修组机构。当时医用推车、输液架、病床等医疗器械破损,主要依靠雇用临时工维修。难度较大,无能力维修的设备,拿到外单位修理。60 年代末,成立修理组,配 1 人负责一般器械维修工作。随着医院规模扩大,机修业务日益增多,1977 年 10 月建立器械修理组,由 6 人组成,其中临时工 1 人,隶属总务科。修理组内部不分小组,但人员按工作内容进行分工。修理组负责全院电器设备、管道设备的安装维修,简单医疗仪器的保养维修,木器家具的油漆、制作、修理以及钣金白铁制作,各类电焊、气焊等工作。1983 年器械修理组分家,分别建立机修组、木工组、水电组。医疗器械维修,划归药剂科器械组负责。但机修组仍承担简单医疗器械的维修。水电组到 1997 年划归动力科管理。1989 年 5 月建立医疗设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