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编辑出版的初兴时期(魏4.ppt

上传人:scg750829 文档编号:7415464 上传时间:2019-05-17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2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编辑出版的初兴时期(魏4.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编辑出版的初兴时期(魏4.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编辑出版的初兴时期(魏4.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编辑出版的初兴时期(魏4.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编辑出版的初兴时期(魏4.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编辑出版的初兴时期(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这是一个充满着纷争、战乱的大动荡时期。这一时期的编辑出版业出现了几次较为繁荣的局面,类书、文集、佛教翻译及文艺理论著作都在这一时期出现的新的著作、出版形式。一批出版商也应运而生,图书贸易也呈初兴景象。 社会文化背景:政治集权削弱,自然主义活跃;儒道释的汇流魏晋玄学兴起;南北经济文化的大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出版管理,对出版的社会功能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三国志魏书中说“以为可大收篇籍,明先圣之教,以易民视听,使海内斐然向风,则远人不服,可以文德来之。”曹丕典论“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

2、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从西晋到南北朝时期,曾出现过几次较大规模的禁书活动。禁书的对象,除了佛道经典而外,主要是针对谶纬之书。 十六国北朝书禁不断,主要是禁谶和佛典。,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出版管理,一方面是由于认识到了出版业对社会思潮和国家政治的影响,为维护国家统一,更多地是为了维护皇权尊严而采取的措施;另一方面是为了破除迷信,并加快少数民族文化的汉化过程而采取的手段。这种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社会秩序,增进了文化交流,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另一方面又钳制了出版自由,对文化事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破坏。,魏晋南北朝的政府编纂机构,秘书监的主要活动,在校理典籍、编纂群书等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 1、

3、编制书目。书目的编制工作一般是与政府大规模的校理藏书活动一起进行的。中经新簿在编排上采用了四分法,比较符合中国古代书籍及文化的内在体系。沿用千年。 2、编修史书。晋以后,编修史书成为秘书监著作局的主要职责,所修史书既有当代的,也有前代的。三国志在当时的史学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北朝专门设立了修史局。北齐改修史局为史馆。此外,魏晋以来,常以著作郎兼修起居注,以记录君王的日常言论和行事。,3、编辑类书 类书就是将文献资料原文按类编排在一起,并注明其引文出处,以供读者寻检使用的图书形式。大大方便了文人的文学创作,类书出现以后,历代的编纂活动都十分频繁,尤其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中国第一部类书是皇览,此

4、书共分40部,每部收数十篇,计八 百余万字。其书“撰集经传,随类相从”、“包括群言,区分义别”,便于文学创作时引经据典,因此一出现便受到人们的欢迎。进入南朝以后,秘书监已无编纂类书的职责,类书由帝王召集当时知名人士为某殿学士进行编纂,直到隋代,才恢复又秘书省编纂类书的制度。,新型编著形式的涌现,1、别集与总集大量产生 别集是指总汇一个人多篇著作的书,也称集或诗文集。总集是指汇集多人著作为一书。集开始逐渐取代赋,成为四部分类法中的一大类。 当时总集的编辑大都以文体分类,每类文体之下再按作者的时代排序,同时有叙或论介绍各类文体发展的源流并阐明编者的编辑意图。这样,通过一部总集便可大致知道诗文的类别

5、和各类问题的发展过程,同时可以欣赏到不同作家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文学作品。 这一时期的总集大多流失,只流传下来文选、玉台新咏等少数几部。,举例,萧统在编选文选时大体采取两点编辑原则:一是重文轻义,以作品的文学性为衡量尺度,经、子书中以义见称的名篇一概不选。二是详今略远。重要是晋以后的作品。不足在于较为严重的唯美主义与形式主义倾向。 徐陵编选玉台新咏诗歌总集。分10卷,按文体编选。在编辑上也存在较为严重的唯美主义倾向,在形式上多取“绮罗脂粉之词”,在内容上“大抵皆缘情之作”。,2、韵书的出现,韵书是按照声、韵、调的关系将汉字组织起来的字书。韵书大约出现在三国时期,现知最早的韵书为曹魏时期李登所编的声

6、类。现已经亡佚。“以五声命字,不立诸部”。 西晋吕静所编的韵集,仿照声类体例编辑的一部韵书,不但将每字按其发音归纳到一起,而且将归纳在一起的单字分别按“宫商角徵羽”等五音各分为一篇,这在韵书的编辑体例上是个重要的创新。 韵书的编辑出现了一个小小的高潮,据考证这一时期出现的韵书至少在17种以上,但编辑水平较为原始。,3、姓氏谱、地方人物传与地记的产生和发展,在门阀和士庶制下,士族为了维护自己的特殊地位,往往采用编制姓氏谱的方法,用于严别士庶界限。姓氏谱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先秦的帝王世系谱。 东晋之后,姓氏谱的编纂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除了数量增多以外,在编排上又出现了一些新方法。有郡谱,即将一郡之内士族

7、大姓按地位等级编排起来,其下再按人物辈分编排;有家谱,即将某家(族)士族之人按辈分编排起来。 随着门阀制度的发展,士族阶层已经不满足于单凭姓氏分别贵贱,因为同姓旁支的人很多,为了在同姓中表示自己的尊贵,又出现了所谓地望,即将其生活区域的地名放在姓前,以示区别。如王氏有21望,以琅邪王氏最贵。,地望的产生使地方人物传及地记的编纂繁荣了起来。 地方人物传的产生最早起源于东汉初年,光武帝曾命将南阳地区的著名豪族人物汇为一书。三国至隋,仅隋书经籍志就著录了近40部,多称为“*先贤传”或“*耆旧传”。 地记源于远古的图经。秦汉以前,国家都藏有全国图经,记载各地山川、户口、经野、风俗、物产等项,以作赋税及

8、军事等用。史记河渠志、汉书地理志之作皆取材于此。东汉以后,开始出现单独的地记,但记载简单,仅存州郡之名。至晋代挚虞作畿服经170卷,始详载各地分野、沿革、山川、乡亭、城郭、道里、土田,物产、风俗、先贤等项,地记的体例至此初具,但在编排上仍较冗杂。 到南齐时,陆澄汇集160种地记作地理书149卷,其书在编排上依前后远近为序,并分为各部,地记的体例方大致完备。,4、翻译文献佛经的出现与发展,在佛教传入中国的同时,佛教弟子就开始将梵文佛经翻译成汉文,这样一种新的著述形式翻译文献开始出现了。 最早的佛经译品为四十二章经。佛经的翻译在东汉一直都没有中断过,但其活动极为零星,规模很小,所译佛经多为短篇小文

9、,不成系统。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发展十分迅速,佛经的翻译事业得以飞速发展。代表为鸠摩罗什,天竺人,待以国师之礼,带领其他僧人翻译佛经经典,译作文词流畅,通达宏旨,质量有较大提高,被称为“新译”。 通观魏晋南北朝,虽然译经工作达到一个高潮,但有一个较为严重的缺陷,因为缺少通晓汉、梵文的人,翻译步骤极为复杂,一般是经过口译再由通晓汉文的人润色成文,辗转相译,容易出现疏漏,“文句简略,意义未周”,因此也出现了不少从晦涩的译经文句中阐释佛经原义的所谓义解大师。 早期的译经在编译体例上显得较为粗糙,仅仅分为若干章。,5、专业论著的出现,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逐渐衰退,它对各学科的控制也随之减弱,人们在

10、观念上突破儒家的“六艺”全面发展的限制,开始根据个人爱好独立发展,在学科研究上也开始注意对专业自身规律的探索,这样,一批专业的理论论著涌现了出来。 在文学方面,三国时期开始出现论述各种文体及其艺术特色的论著。现知最早的文学论著为魏文帝曹丕的典论论文。现存最早的为刘勰文心雕龙,不但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及艺术性,而且结构清朗。钟嵘诗品,以诗作者为主体,将汉魏至当时较为著名的诗人按艺术造诣分为上、中、下三品。每人之后,都有编者为其所作的创作渊源考订及艺术品评。 在艺术方面,梁代谢赫撰的古画品录一卷及庾肩吾撰的书品一卷。这两部书在编辑手法上都与诗品相仿。,在科技方面,以农学、医学的发展最为突出,农学论著的

11、撰写自先秦便已开始,但多为散见于其他著作中的只言片语或零星篇章。后魏时期,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一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论述。编辑意图明显,“资生之业,靡不毕书”,介绍普通百姓谋生的重要方法。在具体编辑方式上将此书10卷92篇,并且在每卷卷首都附有此卷内容的详细目录,便于查检,实用性强。 医学论述的撰写编辑成果,比较丰富。西晋时,著名医学家王叔和将古代医书中有关脉学的记载汇集,结合时间加以论述,整理编辑成脉经。皇甫谧,编纂了中国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皇帝三部针灸甲乙经。 数学著作,魏国刘徽算经十书、九章算术、海岛算经等。北周有五经算术。祖冲之。 以人类自身进行研究的理论书籍,北魏刘邵所撰人物志,分3卷

12、,12篇,从各个方面分析了怎样识别一个人,并将各类人进行归纳论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旧有的编著形式有比较大的发展。在学术价值上也超过原有著作。 郭璞与尔雅注。坚持两项原则,一是对于原著明白易懂的文句不加注;二是对自己也不懂的原著晦涩之处不强加注,而是注明“未详”。 郦道元与水经注。在内容上远远超过了原著。 水经注全书40卷,较原书增加了20倍,叙述详细,对每条河流的沿革、流经区域、沿途风光等都有记载。而且纠正了原书不少错误的地方。 陶弘景和本草经集注。打破原书结构,按照自己设计的框架重新进行编排,将原分的上中下三品分为玉石、草木、虫鱼、禽兽、果实、米食及有名无用七大类,之下再分类,特别注明哪些

13、是原有的,哪些是新增的,在编辑体例上是创举,使得注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编辑形式上,都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再创作体裁。,旧编著形式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图书的收藏与复制,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学术在原有基础上得到相当的发展,而且纸张的出现与普及使书籍在种类和数量上有了急剧的增长。 西晋统一天下后,收集图书,编制目录,完成一部综合性政府藏书目录中经新簿。北魏也很注意图书的收集与整理,政府藏书有所增加,但并未有系统的藏书目录。在这一时期内,私人藏书有了发展。由于私人藏书的发展,对藏书进行整理和编纂目录的活动也多了起来。南北朝时期产生了两部重要的私家藏书目录,王俭的七志和阮孝绪的七录。王俭的七志40卷,

14、将图书分为经典志、诸子志、文翰志、军书志、阴阳志、术艺志和图谱志。另附道经、佛经两类。七录经典录、纪传录、子兵录、文集录和术技录(以上内篇)佛法录和仙道录(以上外篇)。,手抄复制的兴盛,纸张被普遍应用之后,从民间到官府,抄书的风气更为兴盛。 北魏的秘书省甚至设立了抄书的专职官员“正字”和“弟子”,弟子专门负责抄书,正字负责校对弟子所抄的书。手写实物文献的出土也印证当时手抄本书的众多。,文献复制技术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纸的推广使用及制墨工艺的不断改进,文献复制技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捶拓技术、水色印章等相继产生,这为印刷术的发明在技术上创造了条件。 1、捶拓技术。也称拓印,把石碑或器物

15、表面上刻的文字或图形复印到纸张上的一种方法。石经。隋代收藏有六七世纪的拓本,拓印技术最迟在4-6世纪已经出现。 2、印章。制造印章是从新石器时代制造陶器时使用印模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自纸通用以后,封泥失去效用,水色印章代之而起,提供了一种利用反刻阳文取得复制本的方法。 正是印章和拓印方法的结合,是印刷术发明的技术上的条件。,魏晋南北朝时期图书发行事业,佣书和经生:西汉时期产生的图书贸易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又有新的发展,已经发展成为新兴的文化行业。人们对于书籍的需求量大大增加了,书籍作为商品在市场上交换、出售。社会上出现了专门以抄书为业的“经生”,代人抄书已经成为专门的职业,“佣书”是这一时期向社会

16、提供书籍的一支重要力量。 魏晋南北朝时期,书籍商品流通不断扩大,书肆也相当普遍。民间书籍市场开始成为皇家补充藏书的重要渠道。另外,北方街市上有出售通俗读物的书铺。有送书上门的“货鬻”。 不少士人通过书肆购书,丰富私家藏书,推动图书发行业的进一步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图书形制,纸写本的普及从简策时期演进到纸写本时期是经过了相当长的时期。东晋桓玄(4世纪)称帝后下令:“古无纸故用简,非主于敬,今诸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从此,简策开始废除,简帛时代结束,图书进入了纸写本时期。 2-3世纪是纸写本书的初期阶段,简帛纸并行,仍以简帛为主;4-8世纪为中期阶段,是纸写本书的主要阶段,并发展到高峰。8世

17、纪以后,为纸写本书的后期,此时印刷术已经发明,纸写本书与印本书共同存在了一段时期后,因印刷术的普遍使用而为印本书所代替。,纸写本的形式完全模仿帛书。纸被大量应用后,从抄写到制卷、逐渐改进、发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卷轴制度。 纸张的规格。晋代的纸23-24cm,长26-27cm;唐的纸高25-26cm或26-27cm,长40-43cm或44-51cm,五代时期的纸大小规格不等。 抄写时,第一张起首空两行,先抄书名,另起一行正文。每抄完一书,在末尾另起一行在写书名、字数、抄书人姓名、抄写时间、抄写目的,用纸数字、甚至连校书人、审阅人、制卷人的姓名也一一附记。 一部用多张纸写完的书,按顺序接成一张长纸

18、。为保护纸卷不褶皱和损毁,最后一张纸上粘接一根木条,称为轴。为保护内容不受污损,第一张前粘空白纸,称为包头。为发表书卷的保存,每五卷或十卷用帙包裹起来,或盛之以囊。 存放方法是在书架上平放,把轴的一端向外,取阅时抽出,归还时插入,在轴的一端系上书签,标明书名和卷次。,纸张的修染加工,古代写书时多经过染色。主要是为了使纸不受虫蛀,防止腐朽。3世纪后,普遍用黄色染纸。 入潢:根据齐民要术记载,将黄檗浸入水中,得新鲜汁液,再将泡过的黄檗捣碎煮开。倒入布袋,挤出汁液。经过三次捣煮,将捣煮的汁液和新鲜汁液混合在一起,成黄色液体,用以染纸,可以防止虫蛀。宋代之后经过入湟处理的纸张就减少了,直接在造纸原料中增加防腐剂、防虫剂了。 粘连。用白芨等做糊剂。,复习思考题,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编纂机构及编纂活动? 2.这一时期新的编辑形式有哪些?有哪些代表作? 3.注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哪些发展? 4.魏晋南北朝时期文献复制技术的发展。 5.图书发行事业的概况及其作用。 6.什么是卷轴制?纸写书的格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