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六章 幼儿的生理发展,第一节 脑的发育,一 脑皮层的发展 二 皮层单侧化与利手的形成 三 脑的其他发展,第二节 幼儿身体的发展,一 骨骼发展 二 身体发展的不同步性 三 影响儿童早期身体发展的因素,第三节 幼儿动作的发展,一 大动作的发展 二 小动作的发展 三 动作发展的个体差异 四 促进儿童早期的动作发展,第七章 幼儿认知的发展,第一节 幼儿思维的发展 第二节 幼儿社会认知的发展 第三节 幼儿信息加工能力的发展 第四节 幼儿智力的发展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领域特殊性研究 第六节 幼儿语言的发展,第一节 幼儿思维的发展,一 象征机能形成 象征机能即用象征替代真实性的技能,如用自己代替妈妈,娃
2、娃代替孩子。 象征机能的出现说明儿童有心理表征能力,开始运用符号进行思维,又称符号能力。 在儿童的假装游戏、绘画、故事中,都可以观察到儿童的心理表征能力的发展。,二 幼儿思维的特征 自我中心性:儿童只注意自己的观点,不能接受他人的观点,也不能将自己的观点和他人的观点相区分和协调。 三山问题 泛灵论:认为周围物体都是有生命的、有意义的。 直觉思维:前运算阶段的幼儿对事物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受知觉到的事物的显著特征所左右,而不是经过逻辑或推理的思维过程。这时的儿童缺乏守恒。,三、幼儿思维发展研究的新进展,关于自我中心 关于泛灵思维 关于守恒 关于分类能力 关于符号与现实世界的关系 关于表象与真实
3、,第二节 幼儿社会认知的发展,一 儿童的自言自语 儿童的自我中心语言:不具备社会交往功能的独白。皮亚杰 这是儿童认知不成熟的表现,并且随着认知发展的社会经验的发展,自我中心语言逐渐减少并被社会化言语所代替。皮亚杰 自言自语:儿童自我指导的语言。,二、早期社会认知能力的发生与发展 儿童的许多重要的学习和发现并不是仅仅来自于个体的探索,而是产生于成人和儿童的合作。这种社会性的合作在最近发展区内进行不促进认知的发展。 社会相互作用的第一个特征是内部主观性:两位参与同一项任务而有着不同理解的参与者达成一种共同的理解的过程。 社会相互作用的第二个特征是支架:有能力的参与者在一个教育阶段内调整支持力量以适
4、应儿童当前的能力表现水平,这会逐渐提高儿童对问题的理解。,三、维果斯基和幼儿教育 强调给儿童提供积极参与的机会和接受儿童的个体差异,而且更强调儿童的支持发现。 儿童在教师和同伴合作下得到支持发现,提高其最近发展区的水平。 在儿童合作学习中,教师并不只是简单的指导者,同时还是积极的参与者。儿童早期的假装游戏是培养儿童认知发展的理想的社会背景,通过假装游戏,儿童发展了认知技能并且学习到其所处文化中的重要活动,而且在游戏活动中表现出其所处社会的文化内涵。,第三节 幼儿信息加工能力的发展,一、注意 注意是使心力有选择地、可转移地、可分配地集中于对象的能力,是信息加工的开始。 注意广度的变化:注意广度是
5、指将注意力保持在特定刺激或活动上的能力。幼儿的注意广度很小,他们不能长时间地把注意力集中于某一项活动上。网状结构尚未完全髓鞘化。,一、注意 选择性注意:筛选种种刺激,从而把注意力集中在特定的刺激上,而不顾别的刺激。这种能力在儿童期有稳定的增长。,二、记忆策略的发展 记忆策略包括存储信息时对信息的复述、组织、精细加工以及提取信息时的系统检索(再认、重组和回忆)等。 复述:一遍又一遍地重复材料。 组织:把材料序列化、模式化、范畴化的过程,提高记忆效果。 再认、回忆和重组:记忆提取的三种方法。 脚本记忆:是指对熟悉环境中重复发生事件的特定顺序和因果关系的概要性表征。 自传式记忆:儿童对发生在自己身上
6、的事情的记忆。,第四节 幼儿智力的发展,一、智力观与智力理论 (一)智力的定义:智力是适应环境的能力;智力是抽象思维的能力:智力是学习的能力;智力是一种综合的能力。,(二)经典智力理论 二因素论:一般因素 特殊因素(斯皮尔曼) 群因素论:七种基本能力言语理解、语词流畅、数字、空间、联想记忆、知觉速度、推理。(瑟斯顿) 层次结构模型:结合二因素论和群因素论(伯特、弗农) 三维结构模型;内容、操作、产物(吉尔福德),(三)当代智力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加德纳):语言、逻辑-数学、空间、身体-运动、音乐、人际关系、自我认识、自然观察者智能 三元智力理论(斯腾伯格):智力的情境亚理论、智力的经验亚理论、
7、智力的成分亚理论,二、幼儿的智力测验,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3-8岁儿童,语言和成绩 斯坦福-比纳智力量表:2岁-成人,字词推理、定量推理、空间推理和短是记忆 智商的稳定性:智力的绝对分数会随着人的年龄增长而增长。13岁前智力分数呈直线上升,以后开始减缓,到25岁时达到高峰,26-36岁为保持水平的高原期,36岁以后有所下降。智力的相对分数学龄前的IQ不能预测学龄期以及以后的测试结果。但是在6岁后,IQ有相当的稳定性。,三、影响幼儿智力发展的因素,遗传 家庭环境的质量和特点对儿童的智力表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智力发展良好幼儿:家里有丰富的教育玩具和书籍;他们的父母是温和的、充满爱的;父母可以给
8、他们提供丰富的语言和知识的刺激,并且鼓励他们的社会成熟行为;父母通过合理的方式解决冲突,而不是使用打骂和体罚。,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领域特殊性研究,一儿童早期的心理理论 对思想与信念的认识 对错误信念的认识 影响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因素,二、儿童的朴素生物学 儿童对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分 儿童对生长的认识 儿童对繁殖的认识,三、数概念的发展,记数能力的发展 集合比较能力的发展 初步数学运算能力的发展,第六节 幼儿语言的发展,一 语音的发展 4岁是语音准确性进步最快的年龄。 二、词义的发展 词义的理解是儿童正确使用语言和理解语言的基础,是语言发展中极为重要的方面。,三、句子和语法的发展 语法涉及我们将
9、词语与有意义的短语和句子联合起来的方式。 四、语用技能和沟通能力的发展 儿童与成人的交谈有助于促进儿童语用技能的发展。,五、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 增加儿童与成人之间以及与同伴之间的交往,是发展幼儿语言和提高沟通技能的有效方法。 给儿童提供丰富的信息,包括家庭中和社会上的信息,并在儿童学习这些信息时与儿童交谈,能够丰富儿童的语言。,第八章 幼儿社会性的发展,第一节 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 第二节 自我的发展 第三节 性别差异及性别角色的发展 第四节 同伴关系的发展 第五节 幼儿社会行为的发展,第九章 幼儿的游戏,第一节 幼儿游戏行为的概述 第二节 游戏的发展 第三节 游戏与儿童认知发展 第四节 游戏与
10、儿童社会性发展 第五节 游戏与心理健康,第一节 幼儿游戏行为的概述,游戏的功能性定义:游戏没有明确的结果和外在的目标 游戏的结构性定义:试图对发生在游戏中的行为或以游戏方式表现的行为进行描述。,第二节 游戏的发展,一 玩物游戏的发展 二 社会性游戏的发展,第三节 游戏与儿童认知发展,一 游戏帮助儿童获得对周围世界的理解 二 游戏促进儿童一般认知能力的发展 三游戏有利于儿童创造性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 四 游戏促进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 五 游戏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 六 游戏促进儿童身体健康,第四节 游戏与儿童社会性发展,一 游戏与儿童社会关系的建立 二 游戏与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 三 游戏与社会问题
11、解决技能的发展 四 打斗游戏与儿童攻击行为的控制,第五节 游戏与心理健康,一 游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二 游戏在帮助幼儿应付压力事件中的作用,第十章 家庭与儿童发展,第一节 家庭的意义与功能 第二节 亲子关系与儿童发展 第三节 教养行为与儿童发展 第四节 家庭结构与儿童发展,第一节 家庭的意义与功能,一 家庭的意义 二 家庭的功能 三 家庭是一个系统,第二节 亲子关系与儿童发展,一 幼儿对家庭的影响 二 父母对婴儿的影响 母子关系与婴儿的发展 父子关系与婴儿的发展,第三节 教养行为与儿童发展,一 父母的教养行为 二 父母教养行为对子女的影响 三 影响父母教养行为的因素,第四节 家庭结构与儿童
12、发展,一 手足关系与儿童发展 二 离婚的冲击,第十一章 家庭以外的环境与儿童发展,第一节 同伴关系与幼儿发展 第二节 电视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第三节 学前教育机构对幼儿发展的影响,论文范围,强化在婴幼儿教育中的运用 强化在婴幼儿教育中的误用 培养婴幼儿良好运动技能策略 促进婴幼儿语言发展策略研究 促进婴幼儿智力发展策略研究 克服幼儿入园焦虑个案研究,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策略研究 游戏促进幼儿心理健康个案研究 幼儿攻击性行为个案研究 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 教师与儿童发展,论文要求,字数:3500字左右 内容:题目 专业 学号 姓名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参考文献 上交内容:打印文稿一份 电子文档一份 上交时间:2013年1月13日中午12:001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