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第三章 汉语方言形成的文化背景.ppt

上传人:hwpkd79526 文档编号:7414802 上传时间:2019-05-16 格式:PPT 页数:88 大小:13.2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 汉语方言形成的文化背景.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8页
第三章 汉语方言形成的文化背景.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8页
第三章 汉语方言形成的文化背景.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8页
第三章 汉语方言形成的文化背景.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8页
第三章 汉语方言形成的文化背景.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三章 汉语方言形成的文化背景,目录,第一节 方言的历史层次和文化浪潮的遗迹 一、汉语方言发展的历史鸟瞰 二、汉语方言形成的历史层次 三、汉语方言历史层次积压的辨认和分析 第二节 现代方言区划与历史人文地理(略) 一、现代方言地理和古代人口地理 二、现代方言地理和历史行政地理 三、现代方言区划和古代交通地理,第一节 方言的历史层次 和文化浪潮的遗迹,一、汉语方言发展的历史鸟瞰 秦汉以来,汉语保持了统一的局面,表现了极大的稳固性,这和汉语人民的历史是分不开的(袁家骅2001:16)。 (一)汉语保持统一的历史条件 1、长时期中央集权的统一政治体系(割裂和分立的状态是比较短暂的)。 2、文化传统富

2、于保守性。(殷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两宋、辽夏金元、明清),3、维系了书面语的统一。文字没有脱离意象体系,定型化以后没有改变,从古到今各地按照不同的方音认字和读书(优于拼音文字)。 4、汉族在历史上是先进民族,其语言和文化的影响力巨大。 周围的部落或部族不断地吸收汉族文化,他们的语言也不断地借入汉语词语。如日本语、朝鲜语和越南语以及国内少数民族语言,都保存了大量的汉语借词,给古代汉语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二)汉语史的历史分期 1、上古时期 (1)域界:上古时期包括周秦(公元前十一至公元前三世纪)和两汉(公元前二世纪至公元二世纪) 上古汉语(old Chinese/ar

3、chaic Chinese):上古时期的汉语,通常指见于先秦两汉时期文献的汉语语言。 上古音(old Chinese sounds):先秦两汉时期的汉语语音,一般以诗经押韵和谐声字所反映的语音系统为代表。,古音构拟(reconstruction of ancient pronunciation):又称“古音重建”。主要运用历史语音学理论和方法推测古代某一时期的语音情况。 (2)通语 通语(common language):在汉语史上指共同语。 原始汉语在周代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当时的共同语雅言。 雅言(anticent standard language):古代中原地区通行的汉语共同语。,

4、论语述而: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雅,假借为“夏”。 夏,最早是大禹的国号(“禹受封于夏伯”帝王世纪),汉许慎说文解字:“夏,中国之人也。” “夏”是西周王畿一带的古名。“雅言”即“夏言”,是王畿或周室所使用的语言。 雅言的代表作:诗经(构拟上古汉语最重要的材料)、易传、论语等先秦文献。 雅言的确立对于汉语的最终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3)方言 汉杨雄方言(輏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 方言所载包括周末和秦汉的方言资料。其词汇按照性质可以分为四类: 通语、凡通语、凡语、通名,是普遍通用的词语; 某地某地之间通语、四方之通语、四方异语而通者,通行区域很广,但并不普遍。 某地语、某地某地之

5、间语,通行区域狭小。 古今语、古雅之别语,是古语的残留,通行区域狭小。,其他文献对上古方言的记载 孟子滕文公上:“南蛮鴂舌之人”(孟子讥讽楚人许行说话如同鸟语,后用以讥笑操南方方言的人)。 孟子万章上:“此非君子之言,齐东野人之语也”(齐东:齐国的东部;野语:乡下人的话。 孟子把对尧舜君臣关系的不正确传说斥为“齐东野人之语”)。 礼记王制:“无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 汉许慎说文解字序:“言语异声,文字异形。”,齐楚方言的差别: 孟子滕文公下: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

6、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 秦晋方言的差别: 左传文工十三年:“春秋晋大夫士会因事奔秦 ,为秦所用。晋人患秦之用士会 ,乃使魏寿馀伪以魏叛而入秦 ,诱 士会返晋 。” 因秦伯欲取回魏降地,寿馀说:“请东人之能与夫二三有司言者,吾与之先。”秦便不得不派士会和他先行。寿馀和士会都是河东人,说乡音秦人听不懂(暗示了秦晋方言的不同)。,2、中古时期 (1)域界:中古时期包括隋唐宋三个朝代(公元七世纪十三世纪) 中古汉语(middle Chinese):中古时期的汉语。 中古音(middle Chinese sounds):中古时期的语音

7、。多以切韵(隋陆法言)音系为代表。 (2)过渡期 从上古到中古有一个很长的过渡时期:魏晋南北朝(公元三至六世纪),这期间五胡乱华(304-439年),对汉族和汉语来说,是一个空前重要的外来因素。,3、近代时期 域界:元明清(十四世纪十九世纪) 近代汉语(recent Chinese):也称为“近古汉语”。指近代时期的汉语。 近代音(recent Chinese sounds):也称为“近古音”。指近代汉语的语音,多以中原音韵(元周德清)音系为代表。 4、现代时期 域界:鸦片战争(1840年)以后(五四运动以后),二、汉语方言形成的历史层次 从方言发生学的角度看,同属某一种语言的不同方言形成的时

8、间并不相同,而是有先有后。 通过方言与方言的比较研究、现代方言与古代汉语的比较研究,并参考历史文献上的有关资料,可以分辨方言形成的历史层次。,(一)现代汉语的方言分区 1、20世纪50年代汉语方言分区 “1956-1958年汉语方言调查,在全国2300左右方言点中调查了1849点”(袁家骅2001:22)。 汉语方言分为七个方言: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闽方言。,2、20世纪80年代汉语方言分区 “按中国语言地图集(朗文,1988年),汉语方言分区的第一个层次分成十大方言区,即官话、晋语、吴语、湘语、闽语、粤语、赣语、客家话、徽语、平话”(游汝杰2004:4) 南方

9、方言有:吴语、湘语、闽语、粤语、赣语、客家话、徽语、平话。,(补充:晋语的归属),晋语的归属是近年来方言研究中争议较大的一个学术问题。我们本无意卷入这场战争,但是由于晋语所处的地理位置,又迫使我们对是否把晋语纳入本课题的研究范围作出抉择。方言的分区没有绝对的对与不对之分。同样的语言事实,由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着重点不同,有人认为该分,有人则认为该合,都有一定的道理,同样都应该尊重。我们的原始设想是,不论研究的结论怎样,首先将晋语纳入研究范围,对晋语进行详细描写,为晋语研究、晋语归属的讨论提供一份参考资料,这也是很值得我们做的。 通过几年来的研究,我们的初步结论认为,将晋语纳入官话方言的范围较好

10、。(钱曾怡汉语官话方言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10:6),(二)南方各方言的历史成因,秦汉以前,广大的江南地带,主要还是古越族的居住地,古越族使用古越语。古越语和古汉语相差甚远,不能通话。 秦汉以后的两千多年,北方汉人曾有几次大规模的南下,带来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北方古汉语,分散到南方不同的地域,逐渐形成了相互歧异的方言。(参考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9-10页),我国东南方言最为复杂,其形成背景有(一)原住百越部族或南蛮部族的语言底层不同。古汉语和古越语内部本来就有方言的差异。(二)楚国平蛮平越带来先期汉语。语言是不断发展的,北人南下的时间有先后,先后带来的北方话不仅有时间的差别,也有

11、地域的差别。(三)南方各方言内部独立发展出一些新的成分。(参考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9、10)侯精一现代汉语方言概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90),1、吴语的形成,(1)分布:现代吴语主要分布在江苏省南部、上海市和浙江省的全境,以及江西省、福建省和安徽省的小部分地区。 (2)特点:主要特点是中古声母“帮滂並”等今读音形成三分格局。,(3)形成: 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周太王的长子太伯和次子仲雍让贤,南奔到今天的江苏无锡、苏州一带,这是见于史籍的第一批移民吴地的北方汉人,他们带来的是三千年前渭水流域的汉语(远古)。 “太伯居梅里,在常州、无锡县东南六十里。至十

12、九世孙寿梦居之,号勾吴。寿梦卒,诸樊南徙吴,至二十一世孙使子胥筑闾都之,今苏州也。”(唐张守节史记正义),晋郭璞尔雅注、方言注中,说明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汉语方言的划分,如荆楚(楚)、关西、河北、齐(东齐)、江南、江东等都是较大的方言区。“江南”指长江中部南岸。“江东”是指长江下游南岸或东吴(即江左),相当于今日的吴语区(东晋南渡后的主要根据地,是郭璞和大批士族以及一部分平民南渡后侨居的地方)。(中古) 南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篇:“然冠冕君子,南方为优,闾里小人,北方为愈。易服而与之谈,南方士庶,数言可辨。隔垣而听其语,北方朝野,终日难分。而南染吴越,北杂夷虏,皆有深弊,不可具论。”,历史上北方

13、汉人移居吴语区有三次大浪潮: 第一次:三国时代,孙吴时期对江南的开发和经营吸引了大批北方移民。 第二次:两晋之交,北方人不仅因战乱逃难,大量移入江南的宁镇地区(以宁镇山脉和秦淮河流域为中心的地区),而且越过钱塘江,深入到浙东。 第三次:两宋之交,北方移民不仅造成了后世的杭州方言岛,而且继续大批南下,在浙南的温州地区定居。,(补充)方言岛(dialect island):由于移民、驻军等原因逐步形成的孤岛方言。方言岛分布范围往往较小,并且在地域上分布于另外一个方言的包围之中。例如“军话”。 从历史的角度看,吴语内部的复杂是有着悠久的历史背景的,历代北方移民带来的方言与吴语区原住居民的方言相融合,

14、逐渐形成了现代吴语。,2、湘语的形成 (1)分布:湘语主要分布于湖南的湘江、资江流域和沅江中游少数地区,以及广西省北部的兴安、灌阳、全州和资源四县(湖南洞庭湖以南的大部分地区)。湘语分老湘语和新湘语。游汝杰认为,新湘语可以看作西南官话。 (2)历史:古湘语的最早源头是古楚语。 楚语先秦诸子、汉扬雄方言、汉许慎说文解字、晋郭璞方言注等文献中皆有提及。 汉扬雄方言:南楚、沅湘之间、南楚江湘之间、九嶷湘潭之间、沅湘之会、江湘郊会 方言卷十:“崽者子也,湘沅之会凡言是子者谓之崽,若东齐言子也。” 称“子”为“崽”仍是现代湘语称谓的一大特色。有人称“崽”为湘语的一个核心特征词。,(3)形成:行政区划+历

15、代移民 历代行政区划对方言区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行政区划奠定了所属地域方言共同性的基础。 历代移民使湘语内部的发展呈现出不平衡的状态。本是湘语流行的地区出现了官话、湘语、赣语等方言。湘语的发展也出现了较大的分化,分为老湘语和新湘语。 历代北方移民,尤其中唐以来北方移民带来的北方话冲击,使湘语跟官话比较接近。,不同类型的文化从相互隔离进入渗透和交融状态,其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人口迁徙,亦即移民。移民一方面造成文化的传播,另一方面又使不同地域的文化发生交流,产生新的文化,推动文化向前发展。所以移民史在文化史上应占有重要的地位(周振鹤、游汝杰1986:15)。 五代以前,湖南的外地移民多来自北方;

16、五代以后,湖南的外地移民多来自东方。,北方移民南迁的三次浪潮对古湘语的冲击: 第一次浪潮发生在西晋永嘉年间(307-312年),历史上称为“永嘉南迁”。这次移民浪潮波及到今湖南境内的北部。(湘北部分地区,如桑植、慈利、临澧、张家界、沅陵等地皆属西南官话湖广片) 第二次浪潮发生在唐朝安史之乱以后。这次移民深入到湖南的纵深地带,乃至湘中、湘南等地。(湘南部分地区,如郴州、道县、桂阳、嘉禾等地皆属西南官话桂柳片) 第三次浪潮发生在北宋靖康之乱以后。位于洞庭湖西北岸的常德、澧县一带是移民南迁的必经之地,移民人数最多。(洞庭湖位于湘东南,桃源、汉寿、津市、澧县等地属西南官话湖广片),东部江西移民西迁的三

17、次浪潮对古湘语的冲击: 外省入移湖南者,五代以前大都来自北方。五代以后多为江西人迁入。 第一次西迁浪潮发生在五代至北宋,江西籍占迁入人口的9/10,该时期称为“纯江西时代”。 第二次西迁浪潮发生在南宋至元代,江西籍占迁入人口的5/6,该时期称为“初期混杂时代”。 第三次西迁浪潮发生在明代。明代为移民极盛时期,移民成分最为复杂,江西籍为178族,非江西籍为89族,该时期称为“大混杂时代”(亦称“后期混杂时代”)。 随着江西籍移民的大量涌入,赣语在湖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至在湘东由北而南形成了狭长的赣语区,或是在湘中、湘西南等其他地区留下了赣方言点,或是让一些其他地方方言带上了不同程度的赣语色彩。

18、,3、徽语(Hui dialect)的形成,(1)分布:分布于黄山以南,新安江流域的安徽旧徽州府全部,浙江旧严州府大部及江西旧饶州府小部分地区。共约3.2万平方公里。 徽语的中心是清代徽州府的绩溪、歙县、休宁、黟县、祁门、婺源六县。 (2)特点:古全浊声母清化,塞音、塞擦音声母不分平仄以读送气清音为主。声调以六调为主。古鼻韵尾及-i、-u韵尾大量脱落或弱化。,现在的分布范围包括:安徽宣州市绩溪县、旌德县,黄山市徽州区、屯溪区、歙县、休宁县、黟县、祁门县,黄山区东南,宣州市宁国县西南等;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德兴市一部分、婺源县;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建德市。 徽语在安徽南部方言中,是最有特色的土

19、著方言,北与吴语宣州片邻接(黄山以北,与屯溪同属黄山市的黄山区即旧太平县就说吴语),西面与南面都与赣语相接,东面则跟吴语的太湖片、处衢片相邻,边界地区的方言常带有吴语、赣语色彩称为过渡方言。 徽语是汉语方言中内部分歧最大,通话程度最低,且未能形成可以在方言区内通行的强势土话。,(3)形成: 旧徽州,秦汉以前是吴、越国的一部分,原为百越之地。唐宋以来多次中原衣冠南下,永嘉之乱、黄巢之乱、靖康之乱后大批汉人南迁。后越人与汉人同化。 徽商活动兴盛于明代江南商业经济发展的大环境。 徽语在隋之前大致与吴语同步,唐宋以来在封建宗法闭塞环境中,各族常一家一族自建村寨,排斥他姓,又黄山、天目山脉重峦叠嶂,峰险

20、湍急,各山坞老死不相往来。孤立发展不但使徽语形成与周围语言不同的方言,并且各县各自形成不能通话的土语,甚至达到各乡也不能通话严重分歧状态,有“十里不同音”“隔山隔水就隔音”之称。(侯精一2001:90、91),徽语区的对外交际只能出现双语(多语)现象,现在是学普通话,往年乡绅商人能说点官话或吴语,一般人也学说县城话和安庆话。在皖南,安庆人是原住地最靠近而人数最多的江北官话区移民,可作为徽州人学习官话的就近样本。 安庆话属于官话方言的江淮官话区。,4、赣语(Gan dialect)的形成,(1)分布:赣江中下游、抚河流域及鄱阳湖地区以及湘东、鄂东南、皖东南等地。 (2)主要特点:古全浊声母今读塞

21、音、塞擦音时,一般为送气音。 (3)形成: 春秋时代,江西省为吴、楚、越三国的交界处,汉代介乎荆、扬二州之间,但在汉杨雄方言中却未有此地域。,东晋末年,中原汉族受北方部族的侵扰,为避战乱大举南迁,到达江西中部。 客家人有两次大规模的迁徙(第一次西晋至隋唐、第二次唐末至宋代)皆以江西省中部为中心(赣客方言;参见客家方言的形成)。 赣方言由于长期受到姊妹方言(特别是江淮官话和湘语)的影响,其特征已经不是很突出,分布的疆界也不很明确。 罗常培(语言与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50“附录三”)认为:“我们可以从客家迁徙的踪迹找到他们和江西的关系。再从语音的系统来参证,我们就可以假定一部分江西话可以代表第

22、二期客家所遗留下来的语言。”,5、客家话(Hakka dialect)的形成,(1)分布:分布于广东、海南、台湾、广西、福建西部、江西南部、湖南东南部以及四川不分方言点。客家方言是以客家人为主要使用者的方言。 (2)特点:主要特点是古全浊声母今读塞音、塞擦音时,一般读为送气清音。,(3)形成 根据晚近学者(罗香林等)的考证,客家先民本来是古代中原一带的汉族居民,由于种种历史原因,逐渐向南方迁徙而形成今天的客家分布情况(袁家骅2001:145) 客家人的南迁始于东晋,“客”或“客家”的名称至宋代才出现,后来逐渐形成客家民系。 客家是中国汉族的一个庞大的民系共同体,形成历史悠久,人数众多,有关方面

23、介绍,客家人现有总人数5500万,其中中国约4500万,在海外客家人当中,大多数居住在亚洲的一些国家,其中马来西亚约125万、印度尼西亚约40万、泰国约37万、越南约30万、新加坡20万、缅甸10万,其他分布在美洲、欧洲、澳洲等地。,客家人的移民浪潮,迁徙次序,迁徙时代,迁徙原因,迁徙地点,到达地点,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东晋隋唐,唐末宋,宋末明初,康熙中叶 乾嘉之际,乾嘉 以后,匈奴族及其他外族 入侵,迫使汉族 南迁避难,黄巢起义, 为战乱所迫,蒙元南侵,客家人口繁殖,而 客地山多田少, 逐步向外发展,因土客械斗,调解后 地方当局协助一批 客民向外迁徙,并州、司州、 豫州等

24、地,河南西南部、 江西中部北部、 安徽南部,闽西 赣南,广东东部北部、 江西南部,粤中(如新兴、 恩平、台山、 鹤山等地),远者达江西中部, 近者达颍淮汝 三水之间,远者达广东、福建, 近者达江西中部 南部,广东东部和北部,四川、台湾、 广东中部和西部、 湖南、广西,近者达粤西、 远者达海南岛,(补充罗常培: 从客家迁徙的踪迹论客赣方言的关系),一、客家话和江西话的近似点 若拿临川话(江西省东部;临川音系)和可以代表客家的梅县话来比较,我们可疑指出下面几种相同点: (1)古浊塞音一律变送气的清塞音。古浊塞音並定诸纽,在官话系的方言里,平声变送气的清塞音,仄声变不送气的清塞音。临川话和梅县话却不

25、论平仄一律变送气的清塞音。例如:属于古並纽的b的“蒲”“部”,声母都念作p,属于古定纽的d的“徒”“度”,声母都念作t。,(2)古晓、匣两纽的合口变f。例如:属于古晓纽x的“呼”“火”“化”“忽”等字,属于古匣纽的“胡”“户”“活”等字,在别的方言里有的都变x,有的都变h;这两种方言把这些字都念成f声母。 (3)保存闭口韵尾-m、-p。例如“贪”“南”“三”等字都是-m韵尾。“答”“杂”“纳”等字都有-p韵尾。 (4)咸、山、蟹三摄在见系声母后残余一、二等分立的痕迹。 (5)鱼、虞两韵的精组、见系(见晓影组)、来纽字变i。例如:“居”“鱼”“句”“驱”和“饥”“尼”“冀”“欺”同音,“徐”和“

26、齐”同音,“驴”“缕”和“黎”“旨”同音。,(6)侯韵读u。例如:“头”“猴”“口”“走”的韵母,在外方人听来颇可以表现这两个方言的特别强调。 (7)庚、耕、清、青的话音读a或ia 。例如:“棚”“冷”“生”的韵母,这两个方言的话音都念a;“饼”“井”“晴”的韵母,这两个方言都念ia。 (不同):可是临川话的章、昌两纽字和知、彻两纽字同变t、t,以及来纽在今齐齿呼的前头变t之类,却是梅县话所没有的;梅县话的去声部分阴阳,声母n、l不混,模韵的精纽和鱼、虞的庄组韵母变z,以及宕、江、通三摄的入声保存-k尾之类,也显然和临川话不同。然而从音系的全部来看,总算是大同小异的。所以我颇疑心这两种话是同系

27、异派的方言。,二、客家迁徙的动因 客家迁徙的动因,据正史和客族宗谱的记载,在南宋以前主要的有三:第一次是晋永嘉乱后元帝的渡江;第二次是唐僖宗末黄巢起义;第三次是南宋末年元人的南侵。 三、客家三次迁徙和江西所发生的关系 东晋永嘉以后,中原流民逃到江西的,北自九江,东至上饶,南经吉安以达赣州、南康,都有他们的足迹。这就是客家第一次迁徙和江西所发生的关系。,客家巨族,或从赣北移到赣南(饶氏),或从赣南移到汀州(廖、卢、罗、钟诸氏),或从赣中移到广东(古氏和兴国罗氏),还有由外省移到赣南或赣东的(萧、吴二氏):这就是客家第二次迁徙和江西所发生的关系。 以上这五姓(魏、曾、徐、谢、饶)由赣中迁徙到附件西

28、南部或广东东部北部的,这就是客家第三次迁徙和江西所发生的关系。 从以上这些材料里,我们可以从客家迁徙的踪迹找到他们和江西的关系。再从语音的系统来参证,我们就可以假定一部分江西话可以代表第二期客家所遗留下来的语言。,四、结论 这个假定虽然只是一个问题的发端,可是很值得有人来继续探讨。我常说,如果有人把客家问题彻底地研究清楚,那么,关于一部分中国民族迁徙的途径和语言演变的历程,就可以认识了一半。从事这件工作,一方面固然可以拿语言的系统去推迹民族迁徙的途径,一方面也可以拿民族迁徙的历史去联络语言的关系。,6、粤语的形成,(1)分布: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等地。 (2)特点:主要特点是古全浊声母今读塞音

29、、塞擦音时,一般平声读送气清音,仄声读不送气清音。,(3)形成 上古时期:据民族学家的研究,粤语地区的古越民,主要是现代壮族、黎族人民的祖先。上古时期大概只通行壮族和黎族的语言。 秦之前,楚人南下,在广东建立统治权,最早的粤语雏形大概是南下楚语与古岭南地区土著越语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种方言。 秦:秦略扬越,出兵五十万,越平,置桂林、南海、象郡,与越杂处。(淮南子) 东汉初:东汉初马援出征南越,其士卒多留越不归。(淮南子),东汉末:东汉末士燮为交趾(中国古代地名,今位于越南北部)太守,兄弟雄踞两粤,中国人士多往归之。(资治通鉴) 三国时期,北方的战乱使北方民众越五岭而入粤,进一步加剧了当地语言向中

30、原汉语的靠拢。 宋代:因北方辽金的侵袭,大量汉人南下广东避难。粤语发展到宋代,与中原汉语明显存在相当大的差异,这时的粤语与现代粤语已基本相同,其语音和词汇已成为现代粤语的基础。 结论:宋代的移民带来的北方方言最后奠定了现代粤语的基础。,7、闽语的形成,(1)分布:主要分布于福建、台湾、海南三省以及广东潮汕地区。 沿海岸线分布(说明闽语的先民自古以来就有向海洋谋生的传统);在东南诸方言中分布最广(闽地是耕地缺乏的丘陵,悯人有向外移民的需求);闽语海外传播的人数最多。 (2)特点:主要特点是古全浊声母今读塞音、塞擦音时,一般读不送气清音。,(3)形成 上古时期:应为百越语。古越族与现代的壮侗语诸民

31、族应有血缘关系。古百越语在闽语中有所保留,这是许多学者的共识。现代闽语中有一些有音无字的无法用汉语来解释的语素经过比较已论证为古代壮侗语的“底层”。 东汉末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分裂(分三国),分裂持续的时间长、战乱不断(黄巾起义),人民灾难深重。汉人最早入闽开发是在闽北地区。当时入闽的应有江东的吴人和江西的楚人。从现代闽语中还可以找到一批古吴语和古楚语的常用词,如称呼人的“侬”(吴语)、指称竹皮的“箬”(楚语)等。,晋宋之后,从黄河流域的南渡的汉人经过江东之后又南移入闽。 六朝:汉人入闽除闽北地区外,而以福州、泉州为中心。至此数百年间,吴人、楚人、中原汉人及原来的土著经过融合奠定了早期闽语的

32、最初基础。 初唐、唐末:由于征战,两批中州人(今河南人)移居闽中。经过唐五代300年的发展,闽语已经定型,而且闽北的建州、闽东的福州和闽南的泉州也已显出了方言的差异。,唐末五代:基本整合成定型的闽语系统。并形成了闽语的语音的共同特征以及闽语共同的特征词。 闽语语音的共同特征,如古无轻唇音(非敷奉微)、古无舌上音(知徹澄)等,现代闽语仍具有这两个重要的特点。例如: 古“轻唇音”在现代闽语的口语中大面积读为“重唇音”(帮滂並明),如“分”puo 1(福州)pun1(厦门)、“浮”phu2(福州、厦门)、“味”mei6(福州)bi6(厦门)。(现代闽语反映了唐以前的语音特征),古“舌上音”现代闽语的

33、口语中仍有不少读为“舌头音”(端透定)。如,“直”ti?8(福州)tit8(厦门)、“柱”thieu6(福州)thiau6(厦门)、“茶”ta2(福州)te2(厦门)(现代闽语保留并反映了唐五代以前的语音特征) 两宋以后:闽南方言陆续向广东省扩展,散播到潮汕平原和雷州半岛,有的登上了海南岛。,现代闽语的综合成因,闽语的形成是多源流的,其中有原住民语言(古百越语)的底层,有上古时期吴楚方言的留存,更有六朝之后多次中原移民带来的北方共同语(侯精一2002:209)。 第一,不论进与出,经历过大批量的移民,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来人带来的母语在闽语中都有沉积的成分。而不同闽语区的人也把自己的母语带到新地

34、。 第二,境内多山,河流湍急。由于山川阻隔,交通十分不便,加以本土商业经济没有得到发展,形成共同闽语之后各地又产生新的方言差异。 第三,经历过多次民族的融合。秦汉之前的百越、唐代的畲民、宋元之后的阿拉伯回民等。 第四,多数闽人为中原汉人,有学习共同语的传统。,8、平话的形成,(1)分布:分布于广西桂林到南宁古官道沿线的乡村。柳州以南为南段,鹿寨以北为北段。 南段北部向西北方向沿融江一支地理上接近北段,但是从语言特点上接近南段。融江一支加上南段为桂南平话(原归为粤语),内部一致性较强。北段其他地区为桂北平话,内部一致性较差。,对于平话的方言分区存在学术分歧,侯精一主编的现代汉语方言概论中未专门讨

35、论“平话”方言。“地图集(中国语言地图集平话独立成区,我们考虑到对平话的研究还不够充分,平话的主要共同点古全浊声母今读塞音、塞擦音时一般不送气的现象在粤语的一些地区也存在。(李荣1989)所以,概论没有列出平话区。”(侯精一2002:1) 有的学者认为最晚到宋代、现代平话方言已经形成。,9、方言的历史层次和移民的历史层次,(1)各方言的不平衡性成因有二: 一是它们从共同语分化出来的时间有先有后,早分化的较古老;二是分化之后,各自的发展方向和演变快慢不同。 (2)同一方言的不同成分有时显示不同的历史层次,其成因有二: 一是移入该方言区的移民有先有后,先来的移民带来的成分较古老;二是该方言形成后,

36、某些成分受别的方言影响发展更快。 闽南(厦门)“石”,口语读tsio?,单用,指石头;在“石砚”中读sia?;文读为sik。“席”在“席仔”(草席或藤席)中读tshio?;“筵席”中读sia?、文读为sik。代表了三个层次:第一种为秦汉音,第二种为南朝音,第三种为唐宋音。,周振鹤、游汝杰(1985:51、52)认为:“第一层次:吴语、湘语;第二层次:粤语;第三层次:闽语;第四层次:客赣语。”(其层次关系用树形图表示),古汉语,北方官话,吴语,湘语,粤语,赣语,客话,闽语,游汝杰(2003:44)认为:“第一层次:吴语(以及闽语和徽语)、湘语;第二层次:粤语;第三层次:赣语和客话;第四层次:平话

37、。”,原始汉语,今北方官话,吴语,湘语,粤语,平话,客话,闽语,徽语,赣语,形成方言差异、促进语言分化的原因主要是社会的原因。就汉语方言的情况而论,形成方言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的分离、人民的迁徙、地理的阻隔、民族的融合和语言的接触。(人口迁徙只是社会因素之一) 移民是形成新方言的常见原因。几乎所有汉语方言的形成和人口的流动都有关系。移民要形成新方言要具备条件三:第一,要有批量的移民而不是零星的少数;第二,要集中聚居而不是插空散居;第三,移民的语言与原住地的语言或方言形成抗衡之势。,现代汉语方言的形成是多层次多来源的。 一个方言区的形成,要产生和积累相当数量的方言差异,要经过一定方式的整合,这就需要

38、相当的历史过程,稳定地分布在一定地域。 就东南部的各种大方言来说,其多源多层的形成是十分明显的。 每个方言的形成都有曲折的过程,特殊的道路,都有各自的形成史。(李如龙汉语方言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1),李如龙(2001)认为:我们绝不能用直线式、单线式的观点去考察汉语方言之间的关系。这些年来,有些学者喜欢说某方言是某方言的前身,为各汉语方言精心地勾画“树形图”,断定其分化的年代,分出不同的“辈分”。这种说法隐含着一种错误的假设:方言的形成是单线继承的,语言的分化只有母体的遗传,没有异体的接触和交配。事实上,语言是社会生活中活动最为广泛,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各个领域关系最为复杂

39、的社会现象。方言之间的关系远近和人种的血缘亲疏可能有松散的联系,但绝不是一回事,语言的亲缘关系是绝对不能用DNA去测定的。用生物学进化论的理论和方言去研究方言的“亲缘”关系,绘制树形图,显然很不合适。,三、汉语方言历史层次积压的辨认和分析,(一)底层成分和表层成分 底层语言理论(substratum theory)认为,某一地区被新来的民族占据以后,原居民族的某些语言成分有可能长期残留在新来民族的语言里。 底层语言(substratum):对占支配地位的语言成分发生影响的语言。例如殖民地国家中对于征服者的语言有所影响的当地人的语言。(原居民族的语言),汉语南方方言含有古百越语的底层成分。 古百

40、越民族的语言发展到现代,即是汉藏语系侗语支的各语言。 底层成分残留在表层语言的语音、词汇(尤其是地名)和语法等各个平面。 南方方言的古壮侗语底层成分,在语音方面有 b、 d等声母,在地名方面有“于”字冠首的地名等,在词汇方面有栏、舻、妳(ni,与“嬭”同),在语法方面有修饰语的前置等。(游汝杰2003:46),以“螳螂”一词为例,看底层成分的辨认 傣语m 2sa:p8 壮语 a:p8 厦门tsua 8 福州ka1la 8 广州ka6tsat8 温州ku 2za8,厦门、福州、广州、温州四地方言的“螳螂”一词本字无考,广州有人写作“曱甴”yuyu),温州人写作“蚻”等。,闽、粤、吴方言“蟑螂”一

41、词的音义并不相合。尔雅释虫:“蚻,蜻蜻。”郭璞注:“如蝉而小,鸣声响亮。”大戴礼夏小正:“四月,鸣札。”“蚻”是一种初夏开始鸣叫的似蝉的昆虫,并不是蟑螂。,四地方言的第二个音节完全可以和壮语、傣语相类比。它们都是入声,声母虽然有清浊的不同,但是古壮侗语和古闽、粤语都是有浊塞音声母的,只是后来清化了。,因此,我们认为吴语、粤语、闽语中的“蟑螂”一词是古壮侗语来源的底层词。,(二)混合型方言的两重或多重层次 混合型方言(mixed dialect)是指由两种或多种性质大不相同的方言杂交而成的方言。 两大方言的边界地区的方言接触可能造成混合型方言,但典型的混合型方言是文化史上较大规模的移民运动所造成

42、的。 混合型方言是一个在共时状态下相对的概念,从严格(绝对)的意义来说,任何方言都可以称为混合型方言。,杭州话是一种典型的混合型方言 杭州话居于北部吴语的范围之内,它的四周都被纯粹的吴语所包围,但杭州却是一个“半官话”的小区域,具有典型的方言岛性质。 杭州方言岛的分布地域大致相当于杭州市区的范围。 杭州话的“半官话”性质跟历史上宋室南移时的大批北方移民有关。北来移民主要只是集中在杭州城里,并不是分布在临安府的所有七个属县中。 北来的移民虽然在政治、经济上占优势,但在人口数量上,就整个府来说并不占优势,因此两种方言不可能产生一种被另一种替换或同化的现象,而只能产生融合的现象,从而形成混合型方言。

43、,杭州话的底层成分: 语音结构: 保留全浊声母,塞音、塞擦音有三级分法(帮滂並、端透定、见溪群三級分法为吴语的显著特征,最早是赵元任先生于1928年在现代吴语的研究中提出的。如p、ph、b); 保留入声,并且带喉塞尾( ); 鼻韵母只有一套,“因(臻)、音(深)、英(梗)”同音; 古咸、山两摄韵尾失落,如上海“甘”读k 、苏州“算”su 、温州“含”读 等(,舌面、前、半高、圆唇元音;,喉部浊擦音)。,杭州话的表层成分: 词汇特点: 缺少文白异读现象(上海话“味”vi/mi、温州话“问”va/ma ; 人称代词用“我、你、他、我们、你们、他们”; 结构助词用“的”(吴语用“个”); 否定词用“

44、不”等(吴语用“勿”“弗”)。,杭州话与官话、其他吴语区人称代词对照表,官话,杭州,余姚,上海,苏州,我,你,他,我们,你们,他们,我,你,他,我们,你们,他们,吾(待查),我u,吾u,尔n,侬,倷,夷(伊),夷(伊),俚/俚倷,倷,倷,伲/吾伲,a,阿拉,唔笃,俚笃,ia,夷拉,(三)文白异读 文白异读(literary versus colloquial distinction):方言中来历相同、意义相同而由于语体不同所产生的一字两读或多读的现象。异读音中往往一个是文读音,一个是白读音。 文白异读是方言读音中常见的现象,尤其是南方方言中的文白异读现象较多。 文读音又称为“读书音”,白读音又

45、称为“说话音”。,字音的文白异读反映了字音的不同层次。 方言中的白读音代表较古的层次,文读音代表较新的层次。文读音是唐宋时代施行科举制度以后,受当时考试取士文化浪潮的冲击而产生。 厦门话文读音接近中古音,白读音却接近上古音。上古音系端、知母不分,中古音端、知母分立,该种历史音变现象便反映在厦门话的文白异读中。,文读,白读,店站,短转,tiam5,tsam5,tai5,tiam5,tuan3,te3,tsuan3,t3,如果拿方言中的文读音和白读音与北方官话对比,很明显文读音更接近北方音,其原因在于施行科举制度的历代王朝以北方音为标准音。 北方地名的读音反映较古的层次,如“张家庄”“李家庄”写为

46、“张各庄”“李各庄”,“贾家胡同”(北京)现称为“嘎嘎胡同”。 郯城方言“逆”的文读音为ni,白读音为i,白读音反映了中古音的层次(同“迎”,中古声母皆为疑母),有一批中古宕摄开口三等药韵的入声字,在中原官话、冀鲁官话等官话方言中都有文白异读,如“削”“药”“钥(匙)”“勺”“芍(药)”“脚”“虐”“疟(疾)”“嚼”“(家)雀”等。另外一些宕摄开口三等药韵的入声字却仍然保留了较古的层次,不存在文白异读,如“爵”“鹊”“(附)着”“(斟)酌”。这些不同的读音也反映了不同的历史层次。 今天发音的不同也反映了不同层次互相叠置的现象。,中国的文化是从北向南发展的,长期以来,在北方形成的文物典章制度,北

47、方的文化,北方的方言对南方持续不断的越来越强的影响,也反映在文白异读的地位的微妙变化上。文读音虽然晚出(隋唐宋以后),但由于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书面语词汇和现代普通话词汇越来越多地渗透到方言口语中,文读音在方言中的分布范围和出线频率,特别是近几十年以来,大为提高。 另外,方言中的一字多音(如厦门话“石”)、异形词(的士、出租车)、叠义复合(如苏州话“母亲”称为“姆妈”)、多种语法格局(超市卖*,*超市有卖)等皆存在不同的历史层次。,作业,思考并撰写小论文 你的方言中是否在语音、词汇、语法诸方面是否存在文白异读、异形词、叠义复合、以及特殊的语法现象,是否能够反映不同的历史层次,尝试分析语言现象与文化现象的联系。 要求:1500字以上,可以仅分析一种语言现象。,参考文献,袁家骅等汉语方言概要(第二版),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 李如龙汉语方言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侯精一现代汉语方言概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游汝杰汉语方言学教程,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詹伯慧汉语方言及方言调查,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