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岁 c% E/ 2 d; t4 4 e P如果当孩子被小朋友打了,父母给出的方法不是以武力还击,而是严肃地要求对方必须向自己道歉时,会使孩子明白:无论发生了什么事,打人都是不对的。( i( q/ w- l“ ; ; i3.千万不要因为孩子的哭闹而对他的无理要求妥协,强烈又明确的态度应始终如一。. o( 5 “ z9 A9 kW# 6 b9 h; C t3 H9 J/ M34 岁$ G0 K/ O C7 s% n“ D4 孩子容易这样做:3 岁的孩子开始有了自我意识,事事希望自己作主,对父母的要求喜欢说“不”,通常以任性的方式来表达对“自立” 的渴望。对父母立下的规矩,他们有时会主动表现出
2、合作的态度,但很少能持之以恒。4 h8 r8 Q. W, h4 u1 6 N$ j0 r4 S4 K* N6 r6 k# |( A- _1 S+ S父母的应对策略:1.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自己系扣子、将拖鞋摆放整齐或收拾玩具。适时夸奖他的乖巧行为是对他最好的鼓励,千万不要因为哪一点做得不好或没能坚持到底而批评他,那样做只能打消他的积极性。2 D8 M, n: L“ p“ l: _1 d2.对孩子的逆反行为,不妨用“正话反说”的方法,让他心甘情愿地步入规矩的“圈套”。6 e A7 ) z) P* o9 n比如孩子有边吃边玩的毛病,而你却希望他老老实实地坐在餐桌上吃饭,这时可以故意说:“
3、今天的饭特好吃。你先去玩吧,等我们吃剩下你再来。 ”孩子出于“和你对着干”的心理,常常会坚持把自己碗里的饭菜都吃光才离开。 l) P“ + w2 W$ Q V孩子容易这样做: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大多喜欢和小朋友玩,交往愿望强烈,但合作的意识还比较弱;能专注于喜欢的游戏,但对此缺少节制。他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所以,会想尽办法达到目的,有时甚至耍点小花招隐瞒事实,但他并不知道这样做是欺骗行为。父母的应对策略:7 M, N* B0 / j6 w4 V1 U% 1 5 N7 C y2 8 1.针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如没有时间观念、和小朋友打架、撒谎) 制定一份规则清单,条款最好不超过 5 项。#
4、o# S; z, a, 3 K1 i. h8 e9 O* a1 + W% 3 ?( n0 b; ?“ N/ F繁琐的规定孩子不容易记住,执行起来也比较困难。即便这样,父母也要做好反复重申规则的准备,向孩子讲明与人交往的规则,明确应该怎样做和不应该怎样做。比如,和小朋友一起玩的时候要懂得商量,不能什么事情都自己说了算;玩别人的玩具前,要征得玩具主人的同意后才能玩;答应小朋友的事情必须做到,让孩子明白履行承诺的重要;遵守游戏规则,不能耍赖。2.事先为孩子限定游戏的时间,在到规定的时间前 10 分钟提醒孩子一次,以便他有结束游戏的心理准备,养成遵守时间的习惯。, R5 ? S8 U0 C! N# s
5、* N3.这一年龄段孩子的谎言和欺骗行为与大孩子有本质的区别,他们还不能将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不真实的完全区分开,其谎言多半与品质无关。父母应使孩子明白事情的本来面目、指出其言行的正确走向,而不是简单地指责。8 _, 7 B7 g* p7 a o; j: Z/ N$ E i2 e, v4.孩子的眼睛是录相机,耳朵是录音机,头脑是电子计算机,这就意味着作为父母,你不得不一直保持良好的行为举止:经常说“请”, “谢谢”,排队等候,公众场合抑制自己的坏脾气,给孩子一个良好的示范。56 岁 3 Q: i e+ e2 i; r1 W( : g) h3 s/ T/ G/ R9 X* t! F6 Y. r,
6、 $ Y- _1 _1.对 56 岁的孩子,父母要做的不仅仅是设立规则,还要清清楚楚地写明,如果违反规则,将有怎样的后果.比如 3 天不能看动画片、取消周末去动物园的计划或者推迟一个星期去玩陶艺。一旦孩子违规,立即执行“后果” 。这个时候,无需警告,不用讨价还价,也没有第二次机会。如果你发“慈悲”原谅他一次,你的规则在他心里就会形同虚设。( L5 N 2 g0 z. % * z; b i, n1 j: W3 X5 W, L& W2 m7 O& E3.设置一些情景让孩子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比如问孩子:“如果姥姥只带你去天文馆,姐姐会怎么想?”碰到孩子夺了小朋友“宝贝”的时候,父母可以问孩子:“你喜欢别人这样对你吗?”然后告诉孩子他这种行为会给别人带来怎样的心理感受、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向孩子解释清楚为什么要遵守行为准则,使之明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的道理。4.“纪律严明”并不意味着对孩子苛求或一味地惩罚,父母心平气和与饱含关爱的实施态度更容易让孩子接受规则的条条款款,并从被动遵守走向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