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设计第十四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西汉的和战顾红香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匈奴的兴起和对我国古代历史所做的贡献;匈奴与西汉的关系,包括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昭君出塞;初步掌握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正确认识我国古代民族关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归纳、识图和查阅能力,以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I. 使学生认识到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的是有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II. 昭君出塞促进了汉匈的友好的相处,受到后人的称赞。III.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教学思路 教学重点、难点的处
2、理方法I. :重点:匈奴与西汉的和战II. 难点:正确理解当时民族关系III. 教材整体处理:把“匈奴的兴起及与两汉的和战” ,根据重难点进行取舍确立“匈奴的兴起及与西汉的和战。 ”IV. 解决方法:教师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展示相关图画、地图、材料、问题;指导学生分组合作学习;问题教学法;情景创设教学; 课前预习I. .学生做新课导师 ,进行导入。II. 准备历史短剧冒顿统一草原 。III. 学生分组查阅匈奴、西汉的历史资料。IV. 搜集与本课有关的古诗。归纳有关思考题;总结、整理知识网络 教学渗透 教学渗透I. 学生可结合文学知识导入新课。I
3、I. 学生可用生动活泼的文艺形式深化本课知识,总结本课知识要点。学生联系现实,正确认识我国的民族关系。教学资源I 中国史话II 内蒙访古附录二III 上下五千年IV 历 史 学 习 网 站 http:/ 。学习目标:1.初步提高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的能力。课堂预期效果:如果学生不能很好引入,老师要及时做出引导。二、新课园地I. 冒顿的统一教师导学: 1.设疑:冒顿是如何统一草原的?2.策略:幻灯片展示草原、匈奴战士、匈奴人城堡等请匈奴组的同学表演历史剧冒顿统一草原 ,其他同学欣赏并捕捉信息。学生活动:分组:匈奴、西汉、西域1.学生承担了编写、导演、演出等任务
4、。2.剧中人物有 9 人,主要有冒顿、大臣、匈奴的士兵、东胡使者、冒顿王妃。3.具体过程(略)学习目标:使学生了解冒顿统一的原因:1.冒顿的作用 2.军纪严明 3.民心所向通过编排历史剧,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另一方面培养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课堂预期效果:1.老师可适当的指导学生查阅资料,排练历史短剧。2.学生表演完,老师应给予鼓励性的评价。II. 匈奴与西汉的和战教师导学:1.设疑:匈奴一组:匈奴历史上曾几次南下入侵中原?为什么?匈奴二组:以匈奴人的身份来制定一份作战计划书。为什么?西汉一组:西汉之初对匈奴采取什么政策?为什么?西汉二组:汉武帝对匈奴采取什么政策?为什么
5、?2.策略:幻灯片展示相关地图、材料,指导学生结合课本知识分析问题,概括知识要点。根据初一学生分析能力较弱的特点,采用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学生活动:1.创设历史情景,让学生以西汉人的身份来制定对匈奴的对策。2学生阅读课外两则文言文材料,然后结合课本知识回答。3.学生展开小组讨论。学习目标:1.西汉之初国力弱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2.汉武帝时期,西汉达到了昌盛,对匈奴采取了“战”的策略。3. “西汉与匈奴的和战”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友好交往永远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4初步培养学生比较、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5初步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课堂预期效果:1.当学生做出解答后,不论表达的是否准确
6、,老师都应给予鼓励性的评价。2.如果分组讨论的气氛不够活泼,老师应做出相应的指导。II.昭君出塞教师导学:1.设疑:昭君出塞与汉初和亲有何不同?昭君出塞你认为好,还是不好?2.策略:创设历史情景。幻灯片展示昭君图画及杜甫、翦伯赞两首诗作,引出学生对昭君的评价。学生活动:1.创设历史情景:一个匈奴人和一个西汉人2.学生集体朗诵”两首诗,进行感悟。3 两人小组合作讨论学习目标:1.认识到:此次是匈奴主动和亲,西汉实力强于匈奴。2.认识到:昭君出塞促进汉匈之间的友好交往与共同发展3.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及“论从史出”的能力。4.初步运用唯物主义来看待历史事物课堂预期效果:如果学生评价出现偏差,老
7、师应及时进行指导,强调要用事实来说话V.总结:教师导学: 1.设疑:这节课到底讲了哪些知识,它们之间的关系有如何?我们从中得到了哪些认识?2.策略:利用自制的幻灯片知识网络图,引导学生对本课的知识进行回顾、整理、总结学生活动:学生进行个体活动。有一或两名同学进行知识总结。(主要针对中下的学生)学习目标:使学生对这节课的知识脉络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培养学生总结、整理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课堂预期效果:如果学生有困难老师可以请好的同学进行帮助,也可以引导特困生读图,并给予鼓励。V. 思想升华:教师导学:1.这节课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2.策略:根据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应采取引导的方法,所以利用自制的幻灯片
8、进行填空学生活动:学生集体进行填空,来得出认识。学习目标:1.国力是决定西汉与匈奴关系的关键。2. “和亲” “战”都是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主流应是“民族友好交往”3.初步培养了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待历史事物;初步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课堂预期效果:如果学生不能正确总结,老师及时进行引导。VII.置作业:请课下查找资料,匈奴族为什么现在没有了?教学设计点评这份设计在 2004 年 12 月获得区教研室教学设计评比二等奖这份教学设计合理,能体现先进的教学理念,目标明确,思路清晰,使学生形成了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了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对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充分体现了三维目标的统一。此课的设计有一下几个特点:1准确理解分析和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通过对教材的整体处理,把匈奴的兴起及与西汉的和战,进行合理的取舍。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的历史是境内各民族共同缔造的。2关注学生学习需要,有学情分析和学法设计,让学生以西汉人的身份来制定对匈奴的对策,让学生承担编写、导演、演出等任务,重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性学习,实践性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各民族间的友好交往永远是民族关系关系的主流。3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开发教学资源。创设历史情景,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在教师导学的基础上设疑问难。并给予学生鼓励性评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