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徐克:香港地区著名电影导演、编剧、监制、演员。生于越南西贡市的他,祖籍广东省海丰县,出身自华侨的大家庭,共有 16 名兄弟姐妹。1966 年移居中国香港,后到美国学习电影课程。1977 年回港后,在佳艺电视从事编导工作。佳视倒闭后加盟无线电视。后转入电影圈发展,凭借蝶变一片崭露头角。1984 年与妻子施南生组建电影工作室,凭英雄本色 、 倩女幽魂 (1987 年) 、 黄飞鸿 (1991 年电影)等片蜚声海内外,为香港电影开创了新的时代。在现今香港电影界的幕前幕后人物中,徐克是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而他的第四部作品鬼马智多星 ,叫好又叫座,摩登豪华的流线型喜剧蔚然成风,更为他赢得 1981 年
2、第十八届金马奖最佳导演的殊荣。其后的最佳拍档之女王密令更创下了三千万的票房纪录。而 1983 年为嘉禾所拍的新蜀山剑侠传 ,不但轰动一时,更在当时引进了好莱坞特技专家,培训出一批属于本土的电影特技人,奠定日后香港动作特效的成熟发展。首部电影上海之夜即将徐克的理想实现了,电影公映后叫好叫座,在艺术及商业上都取得极高的成就,获选为 1984年香港国际电影节十大最佳电影,并获邀参展十多个海外大型影展。徐克亦曾参与打工皇帝 、 超级警察和最后胜利等多部电影的演出。而最后胜利更令他获提名 1988 年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配角。同年由他监制的英雄本色亦取得票房新高, 刀马旦 更取得国际性的好评。前者还掀起
3、了“ 英雄片”小马哥的热潮,更捧红了日后红透半边天的国际级大导吴宇森、国际巨星周润发两人。80 年代末,徐克以精进的视觉技术及成熟的叙事技巧,完成了名作倩女幽魂 。 在徐克心目中,一代宗师胡金铨曾是他最景仰的导演,他的第一部武侠片笑傲江湖 ,就请了胡金铨执导,不过最后胡却因理念不同而退出。1992 年,徐克凭黄飞鸿夺得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殊荣,而倩女幽魂 II:人间道则夺得葡萄牙 Oporto 电影节最佳特技奖。2005 年,徐克率大队人马,远赴新疆拍摄,带回了七剑 。 七剑改编自武侠名家梁雨生的作品七剑下天山 ,讲述古时七名剑客为逃避朝廷禁武令,隐匿山中,直至村民被屠杀后方重出江湖的故事。
4、电影七剑获第 42 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动作设计奖。2 电影的诞生1895 年,法国的奥古斯特卢米埃尔和路易卢米埃尔兄弟,在爱迪生的 “电影视镜”和他们自己研制的 “连续摄影机 ”的基础上,研制成功了 “活动电影机”。 “1895 年 3 月 22日,他们在巴黎法国科技大会上首放影片卢米埃尔工厂的大门获得成功。同年 12月 28 日,他们在巴黎的卡普辛路 14 号大咖啡馆里,正式向社会公映了他们自己摄制的一批纪实短片,有火车到站 、 水浇园丁 、 婴儿的午餐 、 工厂的大门等 12部影片。卢米埃尔兄弟是第一个利用银幕进行投射式放映电影的人。卢米埃尔兄弟自然当之无愧地成为 “电影之父 ”。 无声
5、有声彩色数字3D无 声 电 影概 念 : 亦 称 “默 片 ”, 是 对 有 声 电 影 发 明 之 前 所 有 电 影 的 统 称 。有声电影概念:观众既能在银幕上看到画面,又能同时听到剧中人的对白、旁白,以及解说、音乐的一种影片。时间:产生于 20 世纪 20 年代影响:这一放映模式的出现对电影进一步走进人们的生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极大的促进了电影产业的发展。数字电影概念:以数字技术和设备摄制、制作存储,并通过卫星、光纤、磁盘、光盘等物理媒体传送,将数字信号还原成符合电影技术标准的影像与声音,放映在银幕上的影视作品。从电影制作工艺、制作方式、到发行及传播方式上均全面数字化。可视为完整意义上
6、数字电影。 时间:诞生于 20 世纪 80 年代。意义:数字化电影技术极大地拓宽了艺术家的创作天地,给正在衰落的电影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数字化电影为电影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数字化电影是电影艺术展开创造翅膀的新天地。3D 电影时间:1953 年 5 月 24 日立体电影首次出现,为了把观众从电视夺回来,好莱坞推出了一种新玩艺儿-立体电影。戴着特殊眼镜的观众像在观看布瓦那魔鬼及蜡屋这类惊险片那样,发现自己躲在逃跑的火车及魔鬼的后面。从而为我们带入了立体电影的时代。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背 景 : 新 现 实 主 义 是 西 方 现 代 电 影 流 派 之 一 。 受 19 世 纪 末 作 家 维
7、 尔 加 所 编 导的 “真 实 主 义 “文 艺 运 动 影 响 , 是 批 判 现 实 主 义 在 特 定 条 件 下 的 发 展 。 多 以 真 人 真 事为 题 材 , 描 绘 法 西 斯 统 治 给 意 大 利 普 通 人 民 带 来 的 灾 难 。 表 现 方 法 上 注 重 平 凡 景 象细 节 , 多 用 实 景 和 非 职 业 演 员 , 以 纪 实 性 手 法 取 代 传 统 的 戏 剧 手 法 。 首 部 影 片 是 罗 马 -不 设 防 的 城 市 。 (1945), 代 表 作 有 偷 自 行 车 的 人 (1948),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形式特征: a) 纪录性b)
8、实景拍摄c) 长镜头的运用d) 关于非职业演员的运用3e) 结构形式f) 地方方言的运用意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创作口号既走出摄影棚,到故事的实际发生地去拍摄,多拍实景和外景不用或少用人工搭制场景,取消舞台化的照明技术和摄影陈规,并注意让演员保持自然状态,充分调动演员的创造性,尽力去掉“表演“ 的痕迹,这一系列的坚持写实主义的美学原则和方法,使意大利电影抛开了过去那种浮夸的形式,转向了真实的社会生活内容,对于世界电影艺术朝着更加切近生活的方向迈进,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作为电影历史长河中的一个流程,虽然早已结束了,但是它所倡导的纪实主义和让普通人成为银幕的主人公等美学思想
9、将是永存的,它具有革命意义的美学观念将长久地影响电影艺术的发展。 法国电影新浪潮背景:新浪潮” 的产生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这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长期制度僵化的社会造成了青年一代的幻想破灭。首先,法西斯的垮台,历史性的审判,使得国际上的左派势力受到严重打击。其后,斯大林的去世,对他的重新评价,这时,整整一代青年人视政治为“滑稽的把戏” 。当时的文艺作品开始注意这些年轻人,描写这些人成为这一时期文学艺术的特殊现象,在美国被称作“垮掉的一代” ,在英国被称作“愤怒的青年 ”,在法国 则被称作“世纪的痛苦”或 “新浪潮”;因此,在“ 新浪潮”的影片中,从主题到情节,从风格到表现手法都带着这种时代的
10、印痕。后 现 代 主 义 是 对 现 代主 义 的 解 构 , 是 对 现 代 主 义 的 怀 疑 , 是 基 于 迷 茫 困 惑 后 的 发 泄 , 在 某 种 意 义 上 来 讲是 解 放 。“新浪潮之母 ”阿涅斯瓦尔达, 1958 年是“新浪潮”的诞生年,有两部处女作问世:特吕弗的淘气鬼与夏布罗尔的漂亮的塞尔其 ;1959 年是“新浪潮” 的幸福年:特吕弗凭四百下在当年获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特征:电影采用低成本制作:启用非职业演员;不用摄影棚而用实景拍摄;不追求场面刺激和戏剧化冲突。影片在表现方法上,广泛使用能够表达人的主观感受和精神状态的长镜头、移动摄影、画外音、内心独白、自然音响,
11、甚至使用违反常规的晃动镜头,打破时空统一性的“跳接” 、 “跳剪”等。还采用一些以人物为对象的使用轻便摄像机完成的跟拍,抢拍以及长焦、变焦、定格、延续、同期录音等“纪实” 手法,将“主观写实”与“客观写实”相结合。电影带有强烈个人传记色彩。描写人的责任心和自罪心,记忆总与历史事件相联系。作品有:特吕弗四百击 (1958)戈达尔精疲力竭 (1959) ,相对于特吕弗,戈达尔的革命性,侯麦则比较温存。代表作:春季的故事新浪潮运动的流派 1、巴赞(电影评论家) 电影手册第一,对新现实主义纪实美学的成就给予高度评价。 第二,提出电影应该表现人的内心生活。 (包括离奇,幻想) (与好莱坞电影是用来讲故事
12、的有本质的区别) 2、 “新浪潮”电影主张:提出“ 作者电影” 的口号,即 “拍电影,重要的不是制作,而是成为电影的制作者”。 特征: 电影采用低成本制作:启用非职业演员;不用摄影棚而用实景拍摄;不追求场面刺激和戏剧化冲突。影片在表现方法上,广泛使用能够表达人的主观感受和精4神状态的长镜头、移动摄影、画外音、内心独白、自然音响,甚至使用违反常规的晃动镜头,打破时空统一性的“跳接” 、 “跳剪”等。还采用一些以人物为对象的使用轻便摄像机完成的跟拍,抢拍以及长焦、变焦、定格、延续、同期录音等“纪实” 手法,将“主观写实”与“客观写实”相结合。电影带有强烈个人传记色彩。 代表作家,作品有:特吕弗四百
13、下 (1958)戈达尔精疲力竭 (1959) 3、 “左岸派”电影创作特征:作品大多把人的内心现实与外部现实结合,表现人的内心与现实的差距和矛盾。 在剪辑上采用跳剪,循环剪辑等手法,破坏影片的时空;重视自然音效、台词和音乐;采用舞台职业演员;摄影讲究构图与布光。电影带有强烈文学、戏剧色彩。代表作家、作品有:阿伦 雷乃广岛之恋 (1959) 去年在马里昂巴德 (1961)高尔比 长别离 意义: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是二十世纪世界电影史上规模最广、影响最深、作用最大的电影运动。这场运动为法国乃至世界留下了宝贵的电影文化遗产,影响波及许多国家,这场运动被公认为是传统电影与现代电影的分水岭。 它是继欧洲先
14、锋主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以后的第三次具有世界影响的电影运动,它没有固定的组织、统一的宣言、完整的艺术纲 领。这一运动的本质是一次要求以现代主义精神来彻底改造电影艺术的运动,它的出现将西欧的现代主义电影运动推向了高潮。中国电影1、电影传入中国电影是怎样传入中国的1895 年 12 月 28 日,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卡皮辛大街首次放映电影,人们将这一天定为电影的诞生日。1896 年,电影就传入中国。最早来中国放映电影的是一位美国商人,此人的姓名,一说雍松,一说詹姆士 里卡顿。从 1896 年到 1898 年,他先后在上海福建北路唐家弄的徐园、泥城桥下的奇园以及天花茶园等处,短期放映美、法等国的
15、短片,如俄国皇帝游历法京巴里府等,并在当时申报上刊登电影广告,引起轰动,上海滩报纸给予了绘声绘色的报道。当时观众发现,这种西洋的新发明,与中国古老的皮影戏很相似。于是,人们就自然地把这种艺术形式叫做“影戏” 或“活动影戏”了。但由于它放映是用电作光源的,故又称做“电光影戏 ”。此后,就慢慢简化成 “电影”了。电影最初多在茶馆、酒楼放映。1899 年,西班牙商人加伦白克带了一台简陋的电影放映机和几本电影的残旧片断来到上海,借当时四马路的“四海升平楼” 茶馆的一角首次放映。内容是高山、流水、火车飞奔、轮船行驶、大火烧、人物鸟兽的新闻片和风景片,大部分是法国百代公司的出品。每场放映十几分钟,每位观众
16、收 30 文铜钱。不久,他换了八本完整的短片,迁移到虹口乍浦路口的跑冰场放映,门票涨到铜钱 100文,生意十分兴隆。但时间一长,观众看厌了,只好停演,最后盘给了西班牙商人雷玛斯。清廷内也曾放过电影。1904 年,慈禧太后七十寿辰,英国驻北京公使送了她一架放映机和几套影片祝寿,不料只放映了三本,摩电器就炸裂了,把老佛爷吓了一跳,清宫从此不准再放映电影。1905 年,出国考察的端方带回一架放映机,但在宴请宾客时,电影机又猝然爆炸,将担任电影说明的何朝桦通判等人炸死。因为这两次事故,5王公大臣们都认为电影不吉利,但在民间,电影的放映却日渐增多。雷玛斯 1904 年来到上海放映电影,他借四马路的“青莲
17、阁” 茶馆楼下的一间房子,设了一个影戏部。影戏部的门上挂着黑布门帘,门外贴有红纸广告,还雇了中国人站在门口收票和吹打洋鼓洋号,以招徕观众。他不断更换新片,同时演出魔术,入场券高达每位 120 文,满 20 人就放映一场,营业始终不衰,1911 年辛亥革命爆发才停业。这是当时外国人在上海放映电影时间最长的一家。人们逐渐对电影这种新鲜玩意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其中有两位青年,便产生了要亲自拍电影的强烈愿望。他们如饥似渴地边学习,边实践。这就是张蚀川(后改名张石川) 和郑正秋。1913 年,他们同当时来中国拍摄电影的美国人依什尔合作,从另一个美国人布拉士其手里接办了他于 1909 年创办的“亚细亚影片
18、公司 ”,并改名“亚细亚中国影戏公司”,这是我国第一家摄制影片的公司。由美国商人出钱和发行、亚细亚公司摄制的第一部影片,就是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的难夫难妻(又名洞房花烛)。这是我国自己摄制的第一部故事片。2、中国电影五代导演*第一代电影导演中国电影的拓荒者第一代导演指默片时期的电影导演,大致活跃于 20 世纪初叶到 20 年代末。这一代导演约一百人左右,代表人物有郑正秋、张石川、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等,其中尤以郑正秋、张石川的成就为大。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 、第一部长故事片黑籍冤魂 、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 、第一部武侠片火烧红莲寺 、第一部劳工片劳工之爱情 、第一部体育片二对一
19、、第一部系列电影火烧红莲寺 (共 18 集) 。1、郑正秋(1888 1935) ,原名郑芳泽,号伯常,笔名药风。广东潮阳人,集编、导、演于一身。郑正秋有感于清廷的腐败、民生的困苦,主张改良旧戏,提倡新剧,反对“为艺术而艺术”和“为恋爱而恋爱” ,强调电影的教化功能,提倡“有主义”的影片。难夫难妻 、 孤儿救祖记 、 妹花 。2、张石川(1889 1953) ,原名伟通,字蚀川,浙江宁波人。他较多地偏重于商业利益,以娱乐片为主。他一生导演长短事故片近 150 部。1928 年后导演神怪武侠片火烧红莲寺 ;又以蜡盘配音的中国第一部有声影片歌女红牡丹 。三笑 、 夜深沉 、 金粉世家 、 啼笑因缘
20、*第二代电影导演第一个黄金时代的创造者中国第二代导演主要活动时间是在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部分导演一直到五六十六代甚至八十年代,仍工作在电影岗位上。这一代导演主要有程步高、沈西苓、蔡楚生、史东山、费穆、孙瑜、袁牧之、应云卫、陈鲤庭、郑君里、吴永刚、沈浮、汤晓丹、张骏祥、桑弧等。1、蔡楚生(1906 1965 年) ,广东潮阳人,参与了 27 部影片的创作,其中任编导的有 10 部,被誉为“中国进步电影的先驱者” 、 “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奠基人” 。其成名作是都市的早晨 ,代表作有新女性 、 迷途的羔羊 、 孤岛天堂 、 前程万里、 渔光曲 、 一江春水向东流 。 渔光曲和一江春水向东流 (与
21、郑君里合作导6演)分别创造了当时国产影片最高上座纪录。1935 年 2 月, 渔光曲在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荣誉奖” ,这是中国电影首次享誉国际影坛。建国后拍摄的南海潮 ,曾获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影片。2、郑君里(1911 1969 年) ,原籍广东中山,生于上海,演员、导演、电影理论家。1930 年,参加左翼戏剧家联盟,曾在大路 、 迷途的羔羊等片中扮演重要角色。其后与蔡楚生合作导演一江春水向东流 ,独立导演乌鸦与麻雀 、 枯木逢春、 林则徐 、 聂耳 。1936 年出版中国第一部电影史著作现代中国电影史略 ,论著有角色的诞生 、 画外音等,译著有演讲六技 、 演员自我修养等。3、费穆(1
22、906 1951) ,生于上海,祖籍江苏吴县。他擅长以生动的细节描绘人物的心理活动,调动电影的各种元素为塑造人物服务。1933 年其导演处女作城市之夜公映,轰动上海。1935 年与罗明佑合作导演的天伦开创中国电影的两项第一:第一部从头至尾配上音乐的影片,第一部采用中国传统古乐和民间音乐的影片。1936年导演的狼山喋血记 ,被认为是国防电影的代表作,1947 年他执导的由京剧大师梅兰芳主演的戏曲片生死根 ,成为中国第一部彩色影片。代表作城市之春是一部具有高度艺术性和电影化的作品,20 世纪 80 年代被海外影评家评为中国电影十大名片之首,为中国电影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4、孙瑜(1900 1990
23、) ,曾留学美国,是我国第一个在国外受过专业教育的电影艺术家。其影片借鉴西方戏剧结构和新颖的电影手法,重视镜头的美感和剪辑的流畅,被尊为“电影诗人” 。是中国最早使用升降机的导演,也是中国电影歌曲的首创者。编导的故事处有风流剑客 、 故都春梦 、 小玩意 、 大路 、 长空万里 、 火的洗礼等。1951 年因武训传遭到批判,后来又执导了乘风破浪 、 鲁班的传说 、秦娘美 。著有孙瑜电影剧本选集 、 银海泛舟 。5、汤晓丹(1910 ) ,生于福建华安。1932 年开始执导影片,是国内最早一批拍摄有声商业片的导演,其代表作是南征北战 、 红日 、 渡江侦察记等。1977 年先后导演了祖国啊,母亲
24、 、 南昌起义 、 廖仲恺等影片,2004 年,他获得第 24 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终生成就奖,是目前第二代导演中唯一健在的导演。6、吴永刚(1907 1982 年) ,生于江苏吴县,1932 年后,参加影片三个摩登女性 、 母性之光拍摄工作。1934 年,编导处女作神女 ,一举成名。他一生共拍摄了 27 部影片,有忠义之家 、 终身大事 、 迎春曲等。*第三代电影导演春华秋实两辉煌1、谢晋(1923 2008 年) ,浙江绍虞人,他执导了 36 部影片,先后获得国内大奖23 次,国际大奖十余次,许多国家和地区为他举办过个人电影回顾展。1947 年,开始电影导演生涯,代表作品有女篮五号 、 红色娘
25、子军 、 啊!摇篮 、 天云山传奇 、 牧马人 、 高山下的花环 、 芙蓉镇 、 最后的贵族 、 清凉寺钟声 、 老人与狗 、 鸦片战争等,其中女篮五号 (1957 年兼编剧)是他的成名作,也是中国第一部彩色体育故事片。 红色娘子军是他前期的重要作品,1997 年导演的鸦片战争是一部气势磅礴的历史题材影片。谢晋导演的电影几乎都是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他也被海外影评家誉为“当今国际影坛最有名望的中国人” 。共 6 次获得“大众电影百花奖” ,这在中国电影史上是绝无仅有的。2、凌子风(1917 1999 年) ,原名凌颂强,生于北京。1948 年开始执导影片,主要作品有中华儿女 、 光荣人家 、 陕
26、北牧歌 、 春风吹到诺敏河 、 母亲 、 深山里的菊花 、 红旗谱 、 春雷 、 李四光 、 骆驼祥子 、 边城 、 春桃 、 狂等。3、谢铁骊(1925 2008 年) ,江苏淮阴人。从影五十余载,编导影片二十余部,7代表作品有暴风骤雨 、 红楼梦 、 海霞 、 早春二月 、 清水湾,淡水湾 、 知音 、 大河奔流 、 包氏父子 、 月落玉长河等。其中暴风骤雨 、 早春二月堪称新中国电影的经典之作。20 世纪 80 年代,谢铁骊把鸿篇巨制红楼梦分为六集搬上银幕,以细致入微的表现手段再现了封建制度的挽歌。90 年代,先后导演了月落玉长河 、 天网等优秀影片,获得第十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
27、中国电影世纪奖导演奖。4、崔嵬(1912 1979 年) ,原名崔景文,作品有青春之歌 、 北大荒人 、 小兵张嘎 、 天山上的红花等。先后还导演了杨门女将 、 野猪林等戏曲艺术片。5、成荫(1917 1984 年) ,原名成蕴保,出生于山东曹县。一生共编导二十余部影片,以拍摄革命战争题材和革命历史题材影片著称。代表作有钢铁战士 、 南征北战 、 万水千山 、 拔哥的故事 、 西安事变等,其中西安事变标志着成荫导演艺术的高峰。6、水华(1916 1997 年) ,原名张毓番,湖北钟祥人。20 世纪 30 年代投身左翼戏剧运动,1949 年后转入电影界任导演,共拍摄白毛女 、 林家铺子 、 烈火
28、中永生 、 革命家庭 、 鸡毛信 、 伤逝 、 蓝色的花等 7 部影片,作品不多却部部精彩。他的成名作是白毛女 ,别具匠心的银幕显现,使原剧固有的民族特色更为鲜明生动。 林家铺子是水华的巅峰之作,曾于 1983 年在葡萄牙第 12 届菲格拉达福兹国际电影节获“评委奖” 。7、王苹(1916 1990 年) ,原名王光珍,出生于江苏南京,作品有柳堡的故事 、永不消逝的电波 、 槐树庄 、 霓虹灯下的哨兵及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等。晚年又成功地执导了另一部音乐舞蹈史诗中国革命之歌 。 柳堡的故事突破了以往表现战争题材只描写战斗的框架,像一首清新、优美的抒情诗,显示了导演的艺术胆识和追求。影片的音乐
29、也十分优美,尤其是插曲九九艳阳天 ,直至今天仍广为传唱。*第四代电影导演在夹缝中探索奋斗1、谢飞(1942 ) ,湖南宁乡人,出生于延安。1965 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是第四代导演中最有成就的导演之一,代表作品有我们的田野 、 湘女萧萧 、本命年 、 香魂女 、 黑骏马等。教师职业是谢飞与其他第四代导演的重要不同之一,也是他的作品贯穿着严肃的哲理思考和人文精神的重要原因。2、吴贻弓(1938 )浙江杭州人,1960 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1980 年与第二代导演吴永刚联合执导巴山夜雨 ,其后开始独立导演生涯。主要作品有我们的小花猫 、 姐姐 、 少爷的磨难 、 巴山夜雨 、 城南旧事
30、、 阙里人家 、海之魂等,其中城南旧事为中国的散文电影提供了一个难以企及的范本。3、黄蜀匠(1939 ) ,广东番禺人,1964 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代表作品有人鬼情 、 画魂 、 童年的朋友 、 青春万岁 、 嘿,弗兰克 、 我也有爸爸等。4、吴天明(1939 ) ,陕西三原人。1979 年与滕文骥联合执导生活的颤音崛起影坛。其后,独立执导没有航标的河流而受人注目。 人生 、 老井 、 首席执行官 、 变脸 、 非常爱情 。5、翟俊杰(1941 ) ,河南开封人。1963 年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表演系,1982 年进北京电影学院编导进修班学习。1986 年执导影片血战台儿庄是国内首次表现国民
31、党军队正面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影片,影片强调在纪实的风格中塑造出血肉兼备的人物,在战争影片史上取得了艺术的突破。1988 年,他编导并出演了影片共和8国不会忘记 。1989 年,翟俊杰担任大决战第五摄制组导演,真实地再现了决战之际国民党统帅部的情景特别是蒋介石的形象,再次证明了他深厚的艺术功力。代表作有大决战辽沈战役 、 大决战平津战役 、 大决战淮海战役 、 金沙水拍 、长征等。*第五代电影导演承前启后1、陈凯歌(1952 ) ,1982 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自 1984 年至今,他导演了黄土地 、 大阅兵 、 孩子王 、 边走边唱 、 霸王别姬 、 风月等作品,大多作品入围重要国际电影
32、节并获奖。2、张艺谋(1950 ) ,1982 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最初担任摄影,在一个和八个 、 黄土地 、 大阅兵中,以追求画面造型的力度和象征性,广受赞誉。1981 年,独立执导红高粱 ,之后连续执导菊豆 、 大红灯笼高高挂 、 秋菊打官司 、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 有话好好说等作品。3、吴子牛(1953 ) ,1982 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吴子牛的代表作基本都属于战争题材,有喋血黑谷 、 晚钟 、 欢乐英雄 、 阴阳界 、 南京大屠杀等。他创作的一个重大特色,就是对战争的思考。4、田壮壮(1952 ) ,1982 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先后执导影片九月 、 猎场
33、扎散 、 盗马贼等。田壮壮创作的突出特点是对人的心灵、对大自然的关注。后来拍摄的鼓书艺人 、 摇滚青年 、 大太监李莲英等。5、黄建新(1954 ) ,1983 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进修班。1985 年以处女作黑炮事件震动影坛。其后,陆续执导错位 、 轮回 、 五魁 、 背靠背,脸对脸 、 红灯停,绿灯行 、 埋伏等。*第六代电影导演抗拒归纳的一代1、张元(1963 ) ,满族,生于江苏连云港,1989 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1999 年,张元拍摄的过年回家获得了第 56 届意大利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从此获得了国际地位和认可。2、贾樟柯(1970 ) ,生于山西汾阳,1997
34、 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凭借小武在国际影坛一举成名,成为中国青年导演中后来居上的代表人物。1995 年的短片小山回家 、1997 年的小武 、2000 年的站台 、2002 年的任逍遥 ,描写的都是小人物的生存困境。2001 年,拍摄公共场所 (纪录片) ,获 2002 年法国马赛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大奖。2006 年,拍摄三峡好人 ,以平民史诗的方式讲述了在三峡勤劳工作的工人,获得了第 63 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3、娄烨(1965 ) ,出生于上海,1989 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1990 年,拍摄第一部电影周末情人 。他的作品主要有周末情人 (1993) 、 危情少女(1996)
35、 、 苏州河 (2000) 、紫蝴蝶(2003) 、 颐和园 (2004) 。4、霍建起(1958 ) ,生于北京,1978 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1982 年至 1992 年,在十余部影片中担任美术师。1995 年,独立执导第一部影片赢家 。这部以残疾青年生活为主题的影片,获得了当年中国电影金鸡奖导演处女作奖。1998 年,拍摄影片那山那人那狗 ,获得巨大成功。影片没有激烈的感情冲突和曲折的情节变化,贯穿整部影片的是父子情。这是一部关于美的片子,是自然的美,更是人性的美。他的作品主要有歌手 (1996) 、 那山那人那狗 (1998) 、 九九艳阳天 (1999) 、蓝色爱情 (又名以刑
36、警的名义 ,2000) 。5、胡雪扬(1963 ) ,生于上海,1989 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后分配到上海电影制片厂任导演。1990 年,在校短片童年往事获当年美国奥斯卡学院电影节最佳影片奖。1991 年,拍摄留守女士 。1994 年,自导自演湮没的青春 ,获9第 15 届夏威夷国际电影节导演特别荣誉奖。6、王小帅(1966 ) ,山东人,1989 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后分配到福建电影制片厂。电影处女作冬春的日子是一部关注人们精神世界的电影,被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收藏,被 BBC 评为电影诞生以来的 100 部佳片之一,同时也是唯一入选的中国影片。2005 年,拍摄青红 ,获戛纳
37、电影节评委会大奖。7、管虎(1969 ) ,1999 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1993 年,拍摄头发乱了 。2002 年,拍摄西施眼 。8、路学长(1964 ) ,1989 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1990 年到北京电影制片厂导演室。1994 年拍摄长大成人 。1999 年拍摄非常夏日 。2002 年编剧并导演了电影卡拉是条狗 。9、姜文(1964 ) ,1984 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同年进入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主演了家庭大事等优秀剧目。1993 年,首次自编自导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 。2007 年,执导电影太阳照常升起 。10、何建军(1960 ) ,又名何一,生于北京,1990
38、 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进修班。1982 年,开始接触电影,先后做过黄土地 、 大阅兵 、 孩子王 、 蓝风筝等多部影片的副导演。1993 年拍摄悬念 (又名世纪末的对话 ) 。1994 年拍摄邮差 ,获得了荷兰鹿特丹电影节金虎奖。以后的作品还有风景 、 蝴蝶的微笑、 蔓延 、 奖金等。11、施润玖(1970 ) ,1992 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1998 年,执导第一部电影美丽新世界 ,成为国内潮流派新锐导演群体中的一员。2000 年,执导故事片走到底 ,号称中国第一部公路电影,参加了荷兰鹿特丹国际电影节。2002 年拍摄DV 纪录片敬大爷和他的老主顾们 ,获得中国纪录片学术奖长片类
39、大奖、长片类编导奖、录音奖。其他作品有陕北 、 东北 、 上海 、 家 、 中国火演唱会 、 安定医院等。12、张扬(1965 ) ,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1997 年执导处女作爱情麻辣烫 。1999 年拍摄洗澡 。3、台湾电影:台湾乡土电影香港电影:香港武侠电影4、世界三大电影节: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中国:张艺谋 红高粱)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戛纳电影节(法)金棕榈奖(中国:陈凯歌 霸王别姬)奥斯卡(美)风向标金球奖中国电影节:大陆:金鸡奖(中国电影家协会)百花奖(老百姓投票)华表奖(中国政府) 香港:金像奖 台湾:金马奖 上海:金爵奖戏 剧外国戏剧1、希腊戏剧诞生起源:雅典最早的戏剧
40、传统起源于祭奠酒神狄奥尼索斯的宗教活动。这一起源经考证证实准确,因为雅典最早的戏剧表演便出现在一年一度的酒神节上。特征:亚里斯多德将古希腊戏剧的特点归纳于三一律,即时间的一致,地点的一10致和表演的一致。古希腊戏剧的情节通常只发生在一天之内,地点也不变换。在情节上也往往只有一条主线,不允许其他支线情节存在。亚里斯多德的提出“三一律” 理论的初衷在于描述一种客观的形式,而非规定一种理想状态。并非所有的古希腊戏剧都遵循刻板的“ 三一律” ,但这一理论适用于绝大多数情况。亚里斯多德在诗学中提到剧场的六大元素,分别为情节(plot) 、角色(character) 、思想(thought) 、语言(la
41、nguage) 、音乐(music) 、与景观(spectacle) 。2、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以及欧洲最重要的作家。他出生于英格兰中部斯特拉福镇的一个商人家庭。少年时代曾在当地文法学校接受基础教育,学习拉丁文、哲学和历史等,接触过古罗马剧作家的作品。后因家道中落,辍学谋生。莎士比亚幼年时,常有著名剧团来乡间巡回演出,培养了他对戏剧的爱好。1585 年前后,他离开家乡去伦敦,先在剧院打杂,后来当上一名演员,进而改编和编写剧本。莎士比亚除了参加演出和编剧,还广泛接触社会,常常随剧团出入宫廷或来到乡间。这些经历扩大了他的视野,为他的创作打下了基础。莎士比亚经历的三个时期
42、:一、历史剧、喜剧时期1590 年到 1600 年是莎士比亚创作的早期,又称为历史剧、喜剧时期。这一时期莎士比亚人文主义思想和艺术风格渐渐形成。当时的英国正处于伊丽莎白女王统治的鼎盛时期,王权稳固统一,经济繁荣。莎士比亚对在现实社会中实现人文主义理想充满信心,作品洋溢着乐观明朗的色彩。这一时期,他写的历史剧包括理查三世(1592)、亨利四世(上下集)(15971598)和亨利五世(1599)等 9 部。剧本的基本主题是拥护中央王权,谴责封建暴君和歌颂开明君主。比如,亨利四世展现的是国内局势动荡的画面,贵族们联合起来反叛国王,但叛乱最终被平息;王太子早先生活放荡,后来认识错误,在平定内乱中立下战
43、功。剧作中,历史事实和艺术虚构达到高度统一。人物形象中以福斯塔夫最为生动,此人自私、懒惰、畏缩,却又机警、灵巧、乐观,令人忍俊不禁。这一时期创作的喜剧包括诗意盎然的仲夏夜之梦(1596)、扬善惩恶的威尼斯商人(1597)、反映市民生活风俗的温莎的风流娘儿们(1598)、宣扬贞洁爱情的无事生非(1599)和歌颂爱情又探讨人性的第十二夜(1600)等 10 部。这些剧本基本主题是爱情、婚姻和友谊,带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表现了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生活理想。与此同时,他还写了罗密欧与朱丽叶(1595)等悲剧 3 部,作品虽然有哀怨的一面,但是基本精神与喜剧同。莎士比亚还写有长诗维纳斯和阿多尼斯(15921
44、593)、鲁克丽丝受辱记(15931594)和 154 首十四行诗。二、悲剧时期17 世纪初,伊丽莎白女王与詹姆士一世政权交替,英国社会矛盾激化,社会丑恶日益暴露。这一时期,莎士比亚的思想和艺术走向成熟,人文主义理想同社会现实发生激烈碰撞。他痛感理想难以实现,创作由早期的赞美人文主义理想转变为对社会黑暗的揭露和批判。莎士比亚创作的第二时期(16011607),又称悲剧时期。他写出了哈姆莱特(1601)、奥瑟罗(1604)、李尔王(1606)、麦克白(1606)和雅典的泰门(1607)等著名悲剧。奥瑟罗中出身贵族的苔丝狄蒙娜不顾父亲和社会的反对,与摩尔人奥瑟罗私下结婚,表现了反对种族偏见的主题,
45、而导致他们悲剧的原因不仅是奥瑟罗的嫉妒,而且是以伊阿古为代表的邪恶势力的强大。奥瑟罗临死前的清醒,包含着人类理性的胜利。李尔王中展现的则是一个分崩离析的社会,李尔王因为自己的刚愎自用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也给国家和人民带来11了巨大的灾难。主人公从具有绝对权威的封建君主变成了一无所有、无家可归的老人,人物命运和性格发生巨大的变化,这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最具特色。麦克白中,一位英雄人物由于内在的野心和外部的唆使,成为个人野心家和暴君。其悲剧意义在于,个人野心和利己主义可以毁灭一个原本并非邪恶的人物。总体而言,这些悲剧对封建贵族的腐朽衰败、利己主义的骇人听闻、金钱关系的罪恶和劳动人民的疾苦,作了深入的揭
46、露;风格上,浪漫欢乐的气氛减少,忧郁悲愤的情调增加,形象更丰满,语言更纯熟。三、传奇剧时期1608 年以后,莎士比亚进入创作的最后时期。这时的莎士比亚已看到人文主义的理想在现实社会中无法实现,便从写悲剧转而为写传奇剧,从揭露批判现实社会的黑暗转向写梦幻世界。因此,这一时期又称莎士比亚的传奇剧时期。这时期,他的作品往往通过神话式的幻想,借助超自然的力量来解决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作品贯串着宽恕、和解的精神,没有前期的欢乐,也没有中期的阴郁,而是充满美丽的生活幻想,浪漫情调浓郁。暴风雨(1611)最能代表这一时期的风格,被称为“用诗歌写的遗嘱”。此外,他还写有辛白林和冬天的故事等 3 部传奇剧和历
47、史剧亨利八世。莎士比亚的作品从生活真实出发,深刻地反映了时代风貌和社会本质。他认为,戏剧“仿佛要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貌,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马克思、恩格斯将莎士比亚推崇为现实主义的经典作家,提出戏剧创作应该更加“莎士比亚化 ”。这是针对戏剧创作中存在的“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的缺点而提出的创作原则。所谓“ 莎士比亚化”,就是要求作家象莎士比亚那样,善于从生活真实出发,展示广阔的社会背景,给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提供富有时代特点的典型环境;作品的情节应该生动、丰富,人物应该有鲜明个性,同时具有典型意义;作品中现实主义的刻画和浪漫主义的氛围要巧妙结合;语言要丰富,富有表现力;作家的倾向要在情节和人物的描述中隐蔽而自然地流露出来。3、博马舍的喜剧博马舍(1732-1799)法国喜剧作家,出生于一个钟表匠家庭。曾在王宫任职。受启蒙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