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后的盛世”同课异构教学评析浙江省永嘉县瓯北镇中 汪丽洁 “同课异构”就是一种能提高老师教学水平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研形式。“同课异构”就是对同一内容,采取不同的构思、不同的教法,在比较中互相学习、扬长避短、共同提高的一种教研形式。这种教研模式促进了教师积极参与意识,通过对比操作,有利于教师对新课程理念与方法的把握,有利于教师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化为实际的教学行为。下面就我们领雁工程培训班教学观摩活动的两节课做简要点评。一、 不同的导入,同样的精彩课堂导入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起始环节中采用各种教学媒体和教学方式,向学生引入新知识,使学生迅速进入新课学习状态的活动方式,也是课堂教学的第一关。明代文学
2、家谢榛谈及文章的开头时说:“起句当如炮竹,骤响易彻。”那么一堂课的开始,也应该如此。也就是说教师应在很短的时间内使学生迅速地集中注意力,激发求知欲和思维活动,引起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两位老师在历史与社会八年级第五课面临挑战的中国之最后的盛世一课中的课题引入:A 老师:背景音乐:向天再借五百年营造一种气氛。先出示新闻:中新社巴黎二月二十五日电:中国圆明园流失文物鼠首和兔首铜像二十五日晚在巴黎被高价拍出。分别以一千四百万欧元被买家通过同一电话代理人买走。然后出示图片(鼠首和兔首铜像):圆明园兽首拍卖牵动华人心,再提问:兽首是我国哪个朝代的艺术品?B 老师:热热闹
3、闹的春节刚刚过去,春节期间,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么一个现象(出示幻灯“福”的图片),你们知道“福”字倒贴的来历吗?与哪位封建统治者有关?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简介来历。出示幻灯:“福”倒溯源(讲述朱元璋与福倒的来历)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中改进教学方法的第一点指出:尊重每个学生的心理需要,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学习环境。为每一位学生提供足够的思维和表现的空间,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兴趣,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A 老师选择与教材内容密切联系的歌曲营造一种气氛并有意识地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思维处于一种激活状态,产生一种非弄清不可的探究心理,而后自然导入新课学习的一种方
4、式。A 老师用最新的新闻“拍卖圆明园被掠走的兽首”导入,通过问题设计:“兽首是历史上哪个朝代的艺术品?”用清朝的艺术品来引出课题最后的盛世。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通过与学生身边发生的社会上的时政热点相联系,体现生活化。B 老师利用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先叙述一个与课文内容相联系的故事,以诱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活动,使学生产生学习新课兴趣的一种导课方式。B 老师用春节时中国人的风俗习惯贴倒“福”引入,通过问题设计:你们知道“福”字倒贴的来历吗?与哪位封建统治者有关吗? 引入本节课的课题。即联系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了解事物的来历。心理学研究表明: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事物的指向
5、和集中,它从参加到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中,虽没有自己单独的反映内容,但它是心理过程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引人入胜,“引”指的是“引出课题”和“进行指引”,“入”是让人处于某种状态或境界。“引”是手段,“入”是目的,体现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和谐统一。两位老师通过设计情景用悬念导入和故事导入的方式,从激发兴趣、动机入手,发挥学生认识客观世界方面的潜在能力。二、盛世的表现,把握重点的精彩本堂课的教学重点是盛世的表现,两位老师把握重点上体现了不同的精彩A 老师提问:盛世应该是怎么样的?学生从不同角度回答在学生的观念中盛世的表现然后老师出示幻灯最后的盛世五个方面的表现(:人口、农业、手工
6、业、商业、社会生活),让学生看书 33 页到 35 页,提出问题:请找出盛世现象及出现的原因。学生在看书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划出关键词,从五个方面利用材料和问题设计逐一解决和落实盛世的表现。如在落实手工业的表现中,老师通过三则史料:买不尽的松江布,收不尽的魏塘纱。 浙江通志杭州东城“机杼之声,比户相闻” 万鄂东城杂记民窑二、三百区,终岁烟火相望,工匠大夫不下数十余万。道光浮梁县志。通过让学生回答材料说明了什么?展现了什么?让学生自己分析材料,获取信息,了解当时手工业状况。B 老师提问:大家觉得盛世从哪几个方面来体现?要求学生结合书本知识并出示视频:历史与社会碟片:中国明清朝繁荣时期。落实观看任务:
7、明清盛世主要从哪些方面得到体现?(请结合书本 P34 最后一段的内容)让学生从视频和书本中获取信息,用慧眼来看这短片中从哪些方面体现?学生回答后出示表格,结合书本知识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表格如下:明清时期盛世的表现特 点 具体表现人口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社会生活的变化 备注:请各小组选一位组长,组织小组成员展开讨论,并汇总组员观点进行汇报。然后让学生从五个方面通过小组的汇报形式并结合老师提供图片和材料和问题设计加以落实五大方面的。两位老师都让学生阅读课本并指在教师的引导下,从书面材料中提取信息。阅读就是学习,没有阅读就没有学习。在阅读的过程中围绕目标,对相关知识进行纵横联系、互相贯通,提高了
8、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A 老师思路清晰,材料全面,让学生带着问题(请找出盛世现象及出现的原因)在看书的过程中进行学法指导,培养学生阅读的方法和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在看书时思考问题并划出关键词)。在盛世的表现这一教学重点的把握上,特别精彩之处在于重视创设情景和史料运用。如通过古代史料来证明古代手工业的发展,能做到论从史出,让学生获取信息,通过判断得出结论。史料教学,注重应用史料来进行学习,包括史料的收集、甄别和运用,把史料作为探究历史的证据,藉此来认识历史的本来面貌,寻找历史的规律。这样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而且在史料教学中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有助于学生习得历史方法,提高
9、历史思维能力。史料教学在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历史观的形成与历史方法的掌握中起着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B 老师通过让学生带着任务观看视频并让学生回答从视频中找到“明清盛世主要从哪些方面得到体现?”,不仅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和从资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而且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带着问题从课本中寻找信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体现“以人为本”理念,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主。这种学习方式通过组内学习主体之间互助合作,共同探讨与实践的形式,激发他们主动参与学习,乐于探究的兴趣。学生间积极的相互依靠、分工合作、互相帮助、互相激励促进彼此的学习,学生间相互交流、信任,运用各种社会
10、技能解决冲突。小组合作的方式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发展学生的高层次思维能力,有助于建立一个更加相互关心、支持的学习环境,增强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和社会能力。三、“最后”的盛世,处理难点的精彩A 老师落实明清时期盛世的表现后通过手工工厂、卢梭、攻占巴士底狱、新航路的开辟等图片,让学生思考,此时西方发生怎样的变化?引发学生对西方知识的回顾和对比,让学生体会当时明清的“盛世”是最后的盛世,然后用年代尺的形式让学生明确明清时期,西方各国在做些什么(手工工厂的兴起、文艺复兴活动,新航路的开辟,启蒙运动,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最后通过马戛尔尼的话点出盛世背后隐藏着危机,面临着挑战。(马戛尔尼在出使日记中说:
11、中国在过去 150 年里,没有前进,或者更确切地说反而倒退了;当我们每天都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前进时,他们实际上正在变成半野蛮人。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败、疯狂的战船。)B 老师通过视频鸦片战争和材料(1842 年,中国战败,被迫与英国在南京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南京条约签订后,美、法等国相继而来,强迫中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让学生思考:结合以上的材料,我们应该怎样看待明清的盛世?并让学生讨论“学习了最后的盛世这节课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借鉴?学生的回答非常积极,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和回答,如“要改革开放”“要取长补短”“要节俭”“要有危机感”“劳动创造财富”多角度的回答了这个创造性
12、的问题。以历史为鉴,让学生充分讨论,突出本课亮点,达到结尾的精彩。两位老师在课堂的教学设计都做到明确课标的基础上进行,A 老师通过图片分析、年代尺对比和马戛尔尼的话等多方面的展示,在比较中让学生自己明确当时的中面临着挑战,难点得以突破。B 老师通过视频鸦片战争的片段展示中国被欺凌的历史,也出示了南京条约签订的材料,由此让学生回答“我们应该怎样看待明清的盛世?”两节课的设计都突出了历史与社会编写的一个特点就是在世界视野下的中国。“同课异构”是一种多层面、全方位的合作、交流、提升、分享的教学研究模式,它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教学个性,促进了教师之间的教学交流,为我们领雁工程的培训班集体研讨提供了很好的研
13、究平台。AB 两位老师根据各自对教材的理解,以不同的方式诠释了自己对历史与社会八年级第五课面临挑战的中国之最后的盛世这一教学内容的理解。她们的课堂教学可谓是精彩纷呈,各有千秋,A 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和处理可谓游刃有余,她牢牢抓住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并提供丰富的史料素材选择,进行精炼地概括总结,给在场的每一位听课老师耳目一新的感觉。而 B 老师教学时,组织了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自主学习,把学生推上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同时她风趣幽默的教学风格也给与会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样的内容,不同的处理方式,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而每种设计方案都可以找到自己的理论依据,大家在交流时会发现自己的想法越辩越清晰,并由此打开了教师的教学思路,彰显教师的教学个性,真正体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同课异构”显精彩,“互动研讨”取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