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 新作文小学创新作文教学2009 年第 11 期上看到了何小波老师的 “ 作家”岂能“全民化” ?一文,甚感欣慰。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中说得好:“凡有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 ,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我如今可以不感到寂寞了!“作家全民化”乍一听,是有点偏激了毕竟我们中国人是提倡“中庸”的。但只要稍微大胆地把眼光向前看得远一点,也许就不这么认为了。记得我刚工作的时候,有一个同学买了一个摩托罗拉中文传呼机(当时相当先进,得一千多元),兴致勃勃地拿给我
2、看,并很坚定地对我说:“ 我以后就用这个,不买手机啦!”我说:“不会吧!”“真的,不信你看着!” 说着从我手里拿过传呼机挂在腰上得意地走了。没过两年,传呼机全面下市,连传呼台也没有了。这只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但它告诉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作家学者化”与“ 作家全民化”著名作家王蒙曾提出“作家学者化 ”,批评当代作家的非学者化倾向。这是把作家和做学问相提并论,把文学变成了学者的专利。这显然是与时代的潮流相悖的,所以这个问题提了二十多年仍然受到大多数人的非议。我不敢说王蒙先生没有发展眼光,但至少可以说在这个问题上没有理清思路。大作家毕竟是大作家,王蒙先生清楚地看到了,近来很多不知名的小辈们
3、因为写了几篇文章,出了一两本书便摇身一变成了作家。这种作家泛滥的现象似乎很大程度上威胁到了这些大作家们的地位与这些不知名的小辈并肩齐躯,着实有点掉身价,毕竟“作家 ”的大名,历来在人们的眼里是相当神圣的。所以, “作家学者化”的提出,无非是为了跟这些后生小辈们划清界限,告诉他们:作家可不是好当的!其实大可不必,在时代的潮流面前,这种做法不说是螳臂当车,至少是不够理智。我个人认为:作家的概念不应该是被某人或某个机构某个团体规定了的,而是在约定俗成的情况下,由某人或某个机构某个团体进行科学的描述。在当今社会,随着教育的普及和语文教学的逐步成熟,人们的文化程度普遍提高,尤其是语文素养的提高,每个人都
4、读过不少文学作品,甚至不少人已经把读书当成一种生活需要,并一直在尝试写作。所以作家已不再是过去那个遥不可及的梦,它似乎触手可及。这是一种好现象,是社会的巨大进步,文明的高度发展使然,也是一种必然。所以,“作家全民化”是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一种必然。而“作家学者化” 只能是“作家 全民化” 衍生出来的一种现象。因为艺术必然会有高低之分,大作家毕竟是大作家,依然是人们追求的目标,是人们心中的明星。但是,你只管做你的大作家,他们也只管做他们的小作家;你写你的大境界,他写他的小天地;你耍你的大手笔,他弄他的小笔墨。两者并不冲突,都是时代所需,何以非要逆时代潮流而上,一方令一方无一席之地!
5、当然,若以发展的眼光来看,作家全民化以后,这个作家还能不能叫作家,那就难以说清了,就像“大哥大”“全民化 ”后变成了“手机” 一样。所以我这里的作家加上了引号。“作家全民化” 立足于语文这门学科应用的广泛性何小波老师可能觉得我太大胆了(但碍于面子,很委婉地说:“真是够大胆的!”在此一方面表示感谢,另一方面请何老师不必有此顾虑,研讨就是要撕破所谓的面子,各抒己见!),因为按照我的说法推开去“ 我们还可以全民培养成生物家、化学家、物理学家”所以 “到时一出门就可以碰见的全民都是这家 那 家 ,并且是几家兼于一身。” 何老师擅长推理,但推理是要视情况而推的,不能不分情况地见什么都推,这样的结果只能是
6、要么推进死胡同,要么推到茫然无措。“作家全民化”立足于语文这门学科应用的广泛性。试想有哪一门学科从幼儿园到大学一直开设,甚至到参加工作还在学?恐怕只有语文!(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应该更适合语文的学习)有哪一门课程会像一日三餐一样不可或缺?恐怕也只有语文!何老师不是说:“现代汉语词典对文学的解释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社会生活斗争的艺术”吗?撇开文字不谈(文字只是表现语言的符号而已),单就语言来说有谁能离得开这个交际工具呢?这是“作家全民化” 的前提基础,是任何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再者,艺术只是美的代名词,任何技能达到一定高度,能给人以美感,都可以叫做艺术。管理达到一定高度叫管理艺术,把管
7、理做成艺术的人被称为管理学家。教学达到一定高度叫教学艺术,把教学做成艺术的人被称为教育家,那么,语言文字的运用达到一定高度并能形象化地反映社会生活斗争的人不就是文学家或作家吗?人人都会使用语言文字,何以就不能用得美一点,艺术一点呢?“作家全民化”与“ 语文的回归”叶老说:“ 好文章是深度生活的产物”,所以上面谈到的“美的语言”与叶老所说的“深度生活” 都是成为作家的必要条件。生活是人人都有的,佛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哲学家说:“世界因我而存在”。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丰富多彩的,也是与众不同的。但我们大多数人都孤零零地生活在自己丰富多彩的世界里,偶尔也到别人的世界里转转(这就是阅读)。但
8、作家却不同,他们的世界里热闹非凡,有无数的俊男靓女或者白发翁媪,他们有的行色匆匆,貌似过客;有的有备而来,像是到菜场买菜;还有的陶醉其中,不停地喝彩叫好。而作家就是这个世界的主人,他时而是演员,在演一出自编的戏;时而是个商人,在向人们销售自产的货品;有时候又像一个师长,在向人们传授他的生活经验。其实写作无非就是敞开自己世界的大门,让更多的人走进来。这个大门是什么?就是写作!所以“作家全民化 ”就是让我们所有人都学会用语言文字表现自己的丰富多彩而又独特的生活。但是很多人有生活却不会用语言文字表现生活,这是语文教育的失败!好在目前的语文教育界已经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所以“新课标” 明确指出:能主动
9、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第 5 条)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第 8 条)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第 9 条)从这些条目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现在的语文教学对语文实践的重视,这是语文的生活化,也是语文的回归 语文本该与生活紧密相连,让语文为生活和表现生活服务,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用语文。学生习作的定性对于学生习作的定性,很多人似乎都毫无疑问地认为它不同于文学作品
10、,对此我颇感困惑。何小波老师也说了:“这种练习离文学 和创作都有很大的距离,也有着很大的区别。”这话我认同,但并不全部接受。“ 离文学和创作”有很大距离,是必然现象,任何一种技能的训练或练习都是由起步开始一步一步达到目标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关键问题是,我们能否把学生习作和文学作品画成两条永远不能相交的平行线?前两年有一件事传了很长时间,说有一篇高考作文,写的是主人公父母双亡,如何如何可怜,自己又是如何如何坚强。改卷老师看后大受感动,后来一调查,这个同学的父母健在。于是,此事引起轩然大波。暂且不说这个同学的作文算不算刻意编造,也不论这样做的后果如何如何,单说这个同学的作文竟然能使评卷老师大受感动
11、,能不能说这个同学的写作能力比较强呢?我们语文教学培养的是什么?难道这不能算是一种语文能力吗?当然有人会说语文除了工具性外,还有人文性,语文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还要学习做人。所以就有人指责这个考生,说谎话,不诚实,做人有问题。我认为这样的指责实在是太武断了。但归根结底,出现这样的看法,还是因为对学生习作没有一个正确的定性。记得在上小学时老师就告诉我们: “读课文时,遇到我字,不要认为是作者本人,他只是作者文中的主人公,所以我们在写的时候这个我字应该加上引号。”现在我们教学生时仍然在说着这样的话。可是,当我们在批改学生习作时却总是一厢情愿地把其中的我字当成学生本人。这是不是让人很费解呢?难道学生写
12、这样的作文就一定是在说谎话吗?就一定能说明这个学生的人品有问题吗?当然,有一句话说得好“同样一句话,第一个说的是天才,第二个说的是蠢材”,近年来,一直有评卷老师称很多学生都以“父母双亡 ”来企图打动评委老师,从而获得高分,这就要另当别论了,不过这样的作文是万万不能让评卷老师“大受感动” 的。所以,学生习作与文学作品不该是两条不能相交的平行线,学生习作应该是文学创作的初级阶段,是文学作品的“幼虫”,就像鸡蛋和鸡,我们不能强迫鸡蛋永远不能变成鸡,更不能把偶尔提前破壳而出的鸡雏强行塞回蛋壳里去。目标与目标的分解“分解目标”是何小波老师在文中提到的,我不反对,因为这和我的“作家全民化”并不冲突。分解目
13、标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策略,可以广泛地应用。但是无论怎么分解,总目标总是要了然于心的,否则就是为分解而分解,毫无意义。我的“作家全民化”是作为语文教学的总目标而提出的,至于怎么分解,“ 课程标准” 已经做得很好,也可以说“作家全民化”与新课标也是不相冲突的。何老师说我的“ 作家全民化”是一种很好的激励方式,这并没有错,但这并不仅仅是激励方式,更是一个目标,就像你拿一块糖,告诉学生完成任务就赏给他,结果学生完成任务了,你一定要把糖赏给他,否则就是许空头愿,相信我们所有老师都不会吝啬这一块糖的吧!记得有一部电视剧中有这样一个情节:乾隆皇帝拿着一支单筒望远镜朝远处看了一会,说:“这玩意儿看得确实远”,旁边的和珅接道: “据说在洋人的国内还有什么天文望远镜,连天上的星星都能看得很清楚呢!”乾隆爷不屑地说:“切,看那么远干什么? 好高骛远!”我觉得我们乾隆爷口中的这个“好高骛远” 是极富讽刺意味的。但乾隆爷毕竟是生活在一个闭关锁国的时代,而在高举“ 与时俱进”大旗的今天,何老师再次使用这个词来指责我的“作家全民化”,恐怕就有点“近视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