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桶水”与“自来水”本报二版“走近网 络时代的士兵” 系列 报道,引起笔者的思考:面对网络时代的士兵,基层干部在思想政治教育上该如何应对?有人形象地说,过去干部要有一桶水,才能给战士一杯水;现在干部应该是“自来水” ,战士要什么,干部就能 给什么。互联网这扇大门打开后,打破了原来分级传达信息的方式,网络信息对所有人一视同仁,战士与干部同步获得信息,有的甚至比干部知道得更早、更多。信息不再被干部全部掌控,这对他们的权威是一个挑战:过去你讲的,对战士来说可能是新鲜的、未知的,而现在你讲的很可能是“旧闻 ”、“旧知”;过去你说什么战士听什么、信什么, 现在战士可能对你说的表示怀疑,因为他从网上能获
2、得不同的信息。如果干部拥有的还是多年未换的一桶“死水” ,战士恐怕连一杯水都不愿意要。干部只有努力使自己的知识储备像“自来水” 一样源源不断地得到补充,才能满足战士的需要。从“一桶水 ”到“自来水”的跨越,不仅意味着知识的增加,而且意味着教育模式的转变。过去的思想政治教育,干部将正确的理论、观点、思想等,有目的、有计划地灌输给战士,战士接受这些信息后,消化吸收并内化为个人意识。在这个过程中,干部处于支配地位,对教育内容具有选择权,对受教育者具有评价和塑造的主导权;战士处于被动的地位,缺少选择、判断和自觉性、主动性。然而,随着网络信息传播对思想领域的“入侵” ,单向的权威型教育模式越来越不能满足
3、战士的心理需求。战士习惯了网络这种双向甚至多向的沟通方式后,自然希望政治教育从内容到形式都能够更为平等、更为生动。从某种意义上说,网络的出现和普及消解了过去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为思想政治教育构建了一种新的教育环境。比如,以前是“我说你听”, 现在干部要 说得对、说得好战士才愿听;以前是“ 我高你低” 、干部俯视战士, 现在应“ 平起平坐 ”、干部平视战士;等等。要尽快适应这种新环境、新变化,干部就得掌握更多的信息,拥有更多的知识,具备更高的素质;深入了解网络,熟练使用网络,全面驾驭网络;调整自己的角色,树立平等观念,尊重战士的主体意识。不过,网络的普及不光是挑战,也是一种机遇。网络的快捷性提高了教育的快速反应能力,网络的广泛性开辟了教育的新天地,网络的生动性增强了教育的渗透效果,网络的互动性增强了教育的有效性。只要基层干部主动迎接挑战,就能把挑战变成机遇,从而摸索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规律,走出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