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标准化考试可以休矣孙复初是清华大学外语系的退休教授。退休之前,孙老师在清华教了 48 年外语。一线的教学经验,让孙老师对英语教育及背后的教育体制中存在的问题积累下丰富的感观。学生负担过重、应试教育、以四六级考试为代表的标准化考试弊端重重,英语教育劳民伤财实际效果却并不明显孙老师观察到的都是一些重要的“常态”问 题,经常拿来与问题状态作对比的是他自己在 1950 年代在高中和大学的受教育经历。与此同时,孙老师这样强调当今教育“常态”问题的危急性:现在对应试教 育和标准化考试意见最大的 50 岁上下的老教师,因为他们有自己的学生时代作对比。如果这批人全都退休了,剩下来的全是标准化考试培养起来的年
2、轻教师,他们 就不知道除了应试教育和标准化考试还有什么别的教育方式。学校成了炼丹炉记者:您不教课已经四年了,估计您自己的子女也早过了受教育的年龄,您对当今教育问题的切身体验从哪里来?概括来说,问题出在哪里?孙复初:我认为教育问题是和农民问题、经济问题一样严峻的问题。我去了许多省市的中小学,看到小学一二年级学生背包有十几斤重,作业天天做到深夜十一二 点还做不完,家长给孩子们报各种辅导班。表面看起来是家长在给孩子加重负担,可是家长说:老师布置那么多作业,学校有那么多考试,每次考试还要按分数排 名,孩子要升学,不报班怎么行?有些地方的学校,我看跟炼丹炉没什么区别:全体学生都住宿,早晨六点钟之后锁校门
3、,学生不准出去,夜里十点之前不准进宿 舍,老师像监工一样陪着,没有双休日没有节假日,全关在教室里做题这样看起来,是老师在加重负担,但老师们在跟我座谈时诉苦说:我们是挂在应试列车上 的一节车厢,工资、奖金、职称评审、教育局排名都和学生成绩挂钩,对我们教师是实行末位淘汰。我们不这么做,最后工资、奖金、饭碗都要丢掉。你去问教育 局,教育局说高考指挥棒在排队看来问题的症结落在考试上。考试是一把尺子, 对教育来讲,考试有两个功能,一个是检验教学质量,另一个功能是选拔人才。现在考试被异化了,既无法准确检验教学质量也不能有效选拔人才:有些出题的老师 自己讲,我出基本的东西是考不住学生的,只能出一些偏题、难题
4、、怪题。在这样的命题思想下面,文学家李准参加语文考试也会考不及格,我们英语系的教授去参 加四六级考试也不见得考出高分。我在清华教书的时候,明显感觉到有些地区特别是有些学校的高分学生,大二以后就没有后劲了,而真正的好学生,往往不是高考 得高分的,而是成绩中等但是能力很强的人。标准化测试是一种落后的考试方法2记者:您说了一些现象,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孙复初:症结在于应试教育和标准化考试。对于语言类的标准化考试,社科院文学所胡明教授也早有批评:“标准化、机械化、公式化、概念化的语文考试指导下 的课堂讲解和课外作业只能窒息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和天赋才能,严重摧残他们的创造力。学生找不到自己的话语结构,忘记了
5、甚至丧失了自己的思维能力与表达能 力,渐渐磨就成一种虚伪应付的策略,一套应付测试包括作文立意的假话”把标准化考试的弊端体现得淋漓尽致的例子还是英语四六级考试。1980 年代早期,英国文化协会在清华办了个教师培训班,介绍标准化英语考试的方法,很多学校都派老师参加了。但那个时候,还只是对标准化考试的一种学 术上的探讨,真正动用行政的手段在全国推广这种考试是在教育部考试中心成立之后。英语四六级考试沿用了标准化考试的方法,经过二十几年的时间,证明是极不 科学的。我在清华教书的时候,每个期末都让学生对英语教学提书面意见,好多意见都是针对四六级考试的:“我通过四级,又过了六级,拿到证书,我为自己胜利 沾沾
6、自喜,仿佛可向世人炫耀,我考了高分,我能行。但碰到英文文章心中顿时务实起来,我不行,通篇都是生字,一小时只能看几行。写的英文论文,外国人看不 懂。学了一些日常口语,但老外来的电话不敢接。学校中实际生活如上机房、做试验、选课、搞课题研究都不会说,这就揭开我们四六级考试最虚伪的一面:过了六 级,不等于掌握了真本领。”“我们学习的目的就是考四六级。同学们疯狂地背单词、做模拟题,通过题海掌握了一些考试技巧,一考就过关,考完就忘记。实际上 培养了一种考试能力,对提高英语能力毫无帮助。标准化考试冲击着正常学习,使水平下降。”我把这些意见全部装订成册,交给学校的教务处长,教务处长整整看了两个星期,整理成 1
7、1 页简报。各系一线的老师们对四六级的意见一点也不比学生少,很多 老师一谈起来就骂:学生在专业课上做四六级的模拟题,过关之后,英文文献读不了,英文论文写得一塌糊涂。到了 1990 年代,很多学校的教务长来清华开会的 时候在一起议论,纷纷表示应该把四六级取消记者:有人说:标准化是一种科学的测试方法。它的最大优点就是公平性和科学性。您对此怎么看?孙复初:我举一个例子:我国一对外交官夫妇长期在美国工作,他们的孩子在美国上了高中,学习成绩优异,获得奖学金进了美国的大学。学完大学一年后,该学 生的父母离任回国,他也随父母回国插班上大二。插班考试,做了一套现行的标准化试卷,他的英语考了个不及格。一个能在美
8、国独立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英语水 平同美国学生差不多,居然通不过我们的标准化英语考试。而我们大学中那些标准化英语考试分数很高的学生有不少人却不具备真正的英语听说和读写能力。这种标 准化英语考试究竟是怎么回事?它有什么存在价值?3考试是一种计量手段,也好比是尺子和秤。对尺子和秤来说第一位的是计量的准确性,否则就失去其公信力。把四六级标准化考试这种“尺子和秤”拿到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国家质量监督检查总局去检验,我看只能宣布为“不合格”,必须淘汰“下架”。记者:既然大家对四六级考试的意见这么大,而且持续时间这么长,考试中心有没有针对这些意见对四六级做出某些改良?孙复初:据我所知,北京的英语老师给四
9、六级考试委员会提意见不是十年八年了,但是他们强调它最科学最客观、有强大的试题库、有丰富的经验当然局部的修修补补也是有的,比如偏题怪题没以前那么多了,作文也开始比较结合实际了,但本质上没有变化。教育部一位主管高等教育的前副部长曾经跟我讲:英语四六级是一种引进的落后考试方法,你们清华能不能带个头把四六级拱掉?结果在 1996 年,教育部选了包括清华在内的 8 个学校做试点,尝试大学英语水平考试和四六级脱钩。记者:1996 年到现在,近 9 年的时间了,这 8 个学校尝试得怎么样?它们离四六级的模式走了多远?孙复初:据学生反映,清华英语水平测试和四六级相比没有本质上的变化,因为它仍然走的是标准化测试
10、的路子。很多搞考试的人在大学里学的就是“英语测试”这门课,“英语测试”教的就是标准化考试。中国人学英语曾经不那么难记者:如果说标准化英语考试的模式有问题,您认为什么是理想的模式?孙复初:现在经常有这种情况,学生没有读懂原文却可以做对阅读理解的选择题。那能不能用直接让学生翻译原文的方式代替选择、填空?现在作文学生都可以提 前押题猜题,他总结各种类型的题目,每种类型背上一篇,考试的时候怎么都能套上点东西默写上去。那我认为,英文作文就不如改成中译英。学生自己写作文,遇 到表达不好的内容可以绕过去不写,可中译英是逃不过去的,哪怕这个单词不会写,得用同义词来表达,也一下子就能看出学生的英语水平到底怎么样
11、总之,在 命题的时候把所有可以让学生投机取巧、蒙或猜的成分都去掉。这样的考试没有题库,也没有模拟题。学生要准备考试就得大量阅读英文原著、报刊,听大量英语广 播,考试就真正成了督促学习的手段。英语现在可以说是各门基础课里学习时间最 长、投入最多的一门,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大学,再到博士,念到博士后了,还在背新概念打基础,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我们的英语教育是以考试为导向 的,而考试的方法又有严重的问题。把这个根本问题纠正过来之后,大家会发现:英语并不难学。4我们中国人是有学习英语的成功经验的,学生学得一点都不苦而且学得很好。在上世纪 30 年代到 50 年代初,我国学生在中学毕业时就能做到英语基本
12、过关。中 学英语词汇量达 50006000(甚至到 8000,目前我国中学英语词汇量只有 2000 多)。我是 1950 年高中毕业的,在高中我们就能用英语作为工具 阅读原版的英文数理教材,用英语做习题,写作文,也有一定听说能力。我们那个时候连短波收音机都没听说过,更不用说复读机、快译通、随身听。有人说那是半 殖民地时代,可我们生活在半殖民地的学生一年也看不了两场美国电影。记者:那你们是怎么学英语的?孙复初:学英语就要用英语。我们从上中学起,就把英语当作学习工具而不是考试工具。数学、物理、化学都用英文教材,英语课就是英文文学名著的选读。老师 在课堂上完全用英语讲课,既讲语言也讲故事,真正是把原
13、著吃透了。师生之间用英语对话。好文章让我们背。每天清晨,校园的操场上全是学生在高声朗读英文。 这成了校园一景。到高二的时候,我们已经把厚厚一本林肯传读完了。考试没有超过两小时的,就是四五十分钟,大多以问答题为主,譬如说,让学生用英语回 答林肯少年时的主要经历。根本没有现在标准化考试那种连蒙带猜的东西。我 1950 年考进清华,那时候清华根本不开设英语课。据我了解,在西方国家的大学,也没有什么大学(基础)外语课,有的也只是选修课,或开设第二、第三外 语。大学英语是什么?是“基础英语”,是“中学英语不过关然后到大学的延伸”。“大学英语”这一怪胎是我国英语教学由于应试教育标准化考试造成效率低下的 产
14、物。我上大学的时候,班上的同学不管来自沿海城市还是内陆小地方的,都能用英 文原版教材学习微积分,用英文做习题。现在我在大三的英语课堂上让学生用英语翻译:画一条线,平行于 AB 边,垂直于 CD 边且与 CD 边相交于 O 点,全班没有 一个人能写出来。为什么以前能做到的事情现在反而做不到了?那个时候师资也不见得高明到哪里去,硬件设施跟现在更没法比:语音教室听都没听说过,也没有整 天去看美国电影,大家就是读英文小说。记者:提到英文小说,我现在想在国内买英文小说都很难,翻来覆去就那么几本,你们那个时候英文读物很多吗?孙复初:很多!不要说我上学的时候,就是刚刚打倒“四人帮”的时候,书店里的英语书除了
15、工具书和语法书,全是从容易到难的童话选、故事选、古典文学名著 选读。现在这种书很难买,全是应试的题。前段时间,一家出版社开优秀作者座谈会,我去参加了。我在会上提议:我们能不能带头不出英语应试方面的书?出版社 方面说:不行,这是重要的收入来源。记者:我以前以为英文读物难买是因为经济的原因:引进一部原版书太贵,听您讲起来似乎是因为现在的英语教育和考试方法造就了一种虚假的语言环境,把这些读物都给挤掉了。5孙复初:这种书不是没有。你到商务印书馆去就会发现,过去引进的版本都还在,只要翻印一下就行了,但它不翻印,因为没有市场,现在学生不看这个,看这个 对他考试没有好处。现在学生书包里只有应试题;每天早上校
16、园里的英语朗读声听不见了,只有大大小小的考试。据我所知,很多老师都办过英语试验班:用原版读 物进行英语教学,孩子学得高兴得不得了,两个月下来就能开口了。但是这些班没有一个能办长久的,办着办着家长也不干了校长也不干了:这套方法应付中高考不 灵。我们国家不是没有针对考试或者教学环节的局部改革,但是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因为问题不是出在微观而是出在宏观。统一大纲、统一教材、统一考试是上世纪 50 年代学苏联的产物,是典型的计划经济的产物。1950 年代以前没有,现在西方国家也没有。我国经济已从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三统一”紧箍咒一解除,中国的老师一点都不笨。紧箍咒一解除,生产力大解放记者:破除了这
17、些紧箍咒,我们可以用什么来代替?比如清华从 1996 年就开始摆脱英语四六级模式的英语水平测试方法的尝试,但是听您讲起来效果似乎并不明显。孙复初:所以我建议在全国范围内再次开展教育思想、教育方法的大讨论:怎样把健康快乐丰富多彩的童年还给孩子,同时又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我们这代人是有 过那样的童年的。这就是教育问题的紧迫性所在,如果老教师都退休了,都是受应试教育培养长大的年轻教师,他们就不知道还有什么别的方法。现在对教育问题呼 声比较强烈的是学校里面 50 岁左右的老教师,因为他们经历过另外的学习方式和考试方式,有对比;年轻教师的抱怨就是累死了,天天早晨 6 点钟就要到学校去, 晚上 10 点钟才
18、能回家,没有时间管家务,没有时间进修写论文另外,鉴于教育问题事关千家万户,又盘根错节,应由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教育专家、人事专家、教师、家长代表和有关人士,根据调查报告重点讨论:教育行政管理制度改革、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试行方案、国家教育经费的投入、分配和监督管理方案等问题。记者:集思广益是一个好方法,您个人认为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孙复初:我认为,问题的最终解决办法是政校分开,教育部把办学自主权交给学校。数学课教什么,应该怎么考,让老师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决定,比如A 学校是重点学校,大部分毕业生都要进重点大学,它可以有一套教学大纲,另一所农村 中学,学生毕业之后大部分在当地就业,它的教学
19、大纲就可以是另外一套。用要求北京四中的标准要求农村中学是不现实的。这样一来,教育部就可以腾出手来,专 门负责教育方针的贯彻,教育质量、纪律的检查,校长和师资培训,教育资金的分配和监督至于数学三角函数这块教不教,英语一6课几个单词这种问题教育部门 就不要再管了,管也管不清楚。紧箍咒一解除,生产力大解放。你担心会不会乱?我 说不会,但要容许有一个过程。各个学校总有一些有经验有想法的老师知道该教什么该怎么教。教材也不一定由教育部统一,市场上可以买到很多种教材,哪个教材 好就选哪个,不好的再补充再改编。这样一来,出版社也有事干了:把有经验的教师组织起来编写各种不同类型的教材。考试也可以同类学校联合起来不断试验,关 键是这条:测试标准准不准,能不能把能力考出来。 作者: 石岩 来源: 南方周末 时间: 2005-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