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才竞争时代我谈应试教育(备注:本文章不参与任何政治评论或映射,希望诸多看官理性对待文章,妥善言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伴随着现今科技发展的不断进步,人才竞争无庸质疑是现今立足于社会的焦点主题。因此,更多的人都理性地选择了走求学路线,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基数较大的国家,国民素质水平的提高也一直是一个被广泛重视的主题。众所周知,应试教育就是我们国家作为人才筛选的基本路线。然而,在步入了这条理所当然的成才路线时,你可曾停下脚步正面审视应试教育体制的利弊?你又可曾认为如若没有收获一本学历证书,即便是拥有一腔热血的青年也将意味着脱轨于社会?看个究竟隋朝科举制的创立,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古代社会腐败盛
2、行的官场风气,也提升了在朝为官成员的要求和把关,同时又成为了许多贫困人民改变贫民状况的一条较为优越的途径。应试教育即起源于科举制。顺应着它的轨迹,很多古人便有了这样的学习作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自恢复高考以来,对大学生活的向往一直都是在校中学生的讨论焦点,一个不会疲倦的话题。排除一些保送生和天才学子以及其他特殊录取情况,高考则是绝大多数学子走进大学的必经途径。于是乎十年寒窗之行,能够收获一所重点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即堪称人生旅途中最靓丽的一道风景线。当然,这个过程必然要经过一定的艰辛耕耘。首先谈一谈学习时间的编排。从幼儿园起步,我们就背起了书包,背起了老师和家长的期望和名誉,相
3、对来说这时的功课还是比较轻松,伴随着学习阶层的提升,尤其到了高中,考试在即,任务便愈加繁重。许多学校连双休日也打了折扣,变成了单休,或者不休。清晨早读,白天上课,晚上还要自修,学习时间甚至超过了国际劳工时间。学生之辛苦,众人目睹,却都心有余而力不足。或许有人会说,学生这样不知疲倦地学习终究是为了成才,正所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但是,我们不要忽略了一个问题,应试教育的学习朝向始终在于如何于考场上获取分数,在还未真正运用实践的知识,就并不等同于掌握。除此之外,我们甚至无从考究学校的时间安排究竟是侧重于让学生掌握主观知识,还是在为领导创造政绩?所以,我始终希望,即便再用心良苦的学校,
4、也能够多多体谅学生,适当地调节好作息,别让学习成为了学生一个生活的阴影。其次是学习过程。我们知道,考试成绩渐渐演变成了社会选拔人才的核心,但是由于教科书上的内容和我们感官感受这个世界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或者说, 读书有时候都是把美丽的景点知识点化,比如彩虹属于光的折射,钻石的原形是金刚石,就连我们土生土长的家乡也是属于一片群落,这些原本赋予享受色彩的景物渐渐都演变成变了负担的记忆,于是学习变成了一个很艰苦的过程。在这之间,学生还需要面临许多超越心理承受能力的问题,诸如来自于学校、家庭等多方给予的学习压力。一些品学兼优的同龄人也时常会成为那些不太“上进”的学生的精神负担。在应试教育系统的编排下,成
5、绩始终是学生追求的归宿,甚至取代了尊严。班主任平常直面表扬的学生也是很有规律,大多都顺应着成绩的波动和朝向,很少听说倒数第一的学生也能握着一张“三好学生”的奖状来赋予这份风华正茂的青春年华,就连座号的编排也是按名次,我还记得郭敬明说过的一句话:“一个女生,用了我两倍的时间学物理,却考了我一半的成绩”。追随着应试教育的轨迹,学生的高考成绩似乎就等于一切,所以群众也自然只愿意接受分数,就像门只接受钥匙一样。于是“过程比结果重要”这个几乎无庸质疑的道理也从此被打上了问号。再者,就是学生的创造思维。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涵盖着这些关键词的辅导书:考试得分技巧、标准答题方式等等。我记得曾在不经意间看
6、到一个在校生朋友更新了这么一个有趣的签名:“为了保持卷面的清洁,试卷上的许多题目我都没答。”呵呵,卷面整洁确实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老师改卷的情绪,因此学生的学习朝向都紧扣着分数,疲于将知识点运用于解题,真正让他们自己驾驭这些学习知识到生活实践上,我想对于整天埋头于书本的学习方式来说,那将会是一个更加棘手的问题。我还想说,立足于固定答题思维的学习生活,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在不具备一定想象资源的情况下,创造基本就是无稽之谈。所以,学习生活除了记忆,我认为应该更加丰富一些实践的内容,才不会让文字搪塞了思想,谈及实践创造,美国著名发明家爱迪生仅在电灯的发明上他就实验了 1600 多种
7、耐热发光材料和 6000多种植物纤维,呵呵。最后,有关于学生的就学环境。伴随着紧张学习气氛的迫使下,很多学生局限于学习成绩的获取,甚至忽略了日常生活的兴趣。在这个年龄段,几乎不会再有人会再陪你一起吃五洋雪糕,也没有人会再讨论有关于葫芦兄弟和小糊涂神的故事,只依稀记得那年的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只是人们对完美家庭生活憧憬的一道产物。我前面说过,老师在对学生的重视程度和表扬的方向也是有规律的,大多都顺应着成绩的朝向,因此学习就变得很竞争,这是一场荣誉的较量。令我刻骨铭心的是这样一个亲身经历:那天班主任让名列班级榜首的同学分发试卷,他在将考卷送到了我的手里之后,却还在放学冠冕堂皇的询问我的成绩。于是我又
8、一阵坦然地将这一份对于他来说并不起眼的成绩重复了一遍,然后再木讷地对着他若无其事的眼神,又追随上其他同学的步伐延续着他的“关心”,直到消失在了我的视线之中。这就是物竞天择的生活环境。所以很多学生时常会感觉周边时常会涌现出一些令人敌友难分的竞争对手。更多的人倒是比较愿意和你分享学习心得,谈心的朋友则少之又少,至于家长, 现在独生子女比较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态度也自然比较强烈,所以真正拥有共同话题的朋友,应该说多在于同龄人,周边环境寻觅不到,上网聊天便成了学生倾诉的一个如火如荼的方式。可是,经常沉浸于虚拟世界,对身心的发展也并不是很有利的。介于这个问题,我们还是由衷期待更多的老师和家长能够真正走进孩子的心里,走进这些莘莘学子们的心里。更希望同学之间在寻觅共同进步的学习方式的同时,还能沉淀出一些生活的默契。让忙碌的学习生活也能收获片刻的轻松。我们都在为应试而学习,伴随着高考钟声的落幕,无形中也揭晓了谁家欢喜谁家怨。但我始终认为学历只是一个求学证明,并非就是成才的标志,真正的才能展现则在于后期的实践。我们耳闻能详的 80 后个性作家韩寒在接受采访时回忆道曾有过八门功课不及格七门的经历;即便是小学都未毕业的爱迪生据说在专利局登记过的发明就有 1328 种。但殊途同归都别有一番成就。所以,北京欢迎你唱得好,“有梦想谁都了不起”。只要心有所向,成才的途径是永远不会被局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