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石泉县预防接种实施方案一、目标为适龄儿童和其他重点人群接种国家铝制规划疫苗,预防和有效控制国家免疫规划疫苗针对传染病的发平凡,保护人民群众健康。二、服务对象辖区内 06 岁儿童和其他重点人群三、服务内容(一)儿童预防接种证(卡)管理。及时为辖区内所有居住满3 个月的 06 岁儿童建立预防接种证和预防接种卡等儿童预防接种档案。(二)根据国家铝制规划疫苗铝制程序,对适龄儿童进行常规接种。在重点地区,对重点人群进行针对性接种、包括肾综合征出血热疫苗、炭疽力钩体疫苗。根据传染病控制需要,开展乙肝、麻疹、脊灰等疫苗强化免疫查漏补种和应急接种工作。(三)采取预约、通知单、电话、手机短信、网络、口头、广播通
2、知等适宜方式,通知儿童监护人,告知接种疫苗的种类、时间、地点和相关要求。在边远山区等交通不便 的地区,可采取入户巡回的方式进行预防接种。在流动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可设立临时接种点,适度增加辩论开放的频率和服务时间等,提供便利的接种服务。(四)接种前的工作。接种工作人员在对儿童接种前应查检儿童预防接种证(卡、薄)或电子档案,核对受种者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及接种记录,确定本次受种对象、接种疫苗的品种。询问受种者的健康状况以及是否有接种禁忌等,告知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所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林场、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要采用书面或(和)口头告知的形式,并如实记录告知和询问的情况。(五)接种时的工作。接
3、种工作人员在接种操作时再次检验核对受种者姓名、预防接种证、接种凭证和本次接种的疫苗品种,核对无误后严格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规定的接种月(年)龄、接种部位、接种途径、安全注射等要求予以接种。(六)接种后的工作。告知儿童监护人,受种者在接种后应留在室观察 30 分钟。接种后及时在预防接种证、卡(簿)上记录,有条件的地区录入计算机并进行网络报告。与儿童监护人预约下次接种疫苗的种类、时间和地点。(七)处理、报告和登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如发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接种人员应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的要求进行报告和处理。同时应及时向县卫生行政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并填写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卡。四
4、、服务流程建档、确定接种对象 通知儿童监护人 实施接种 留 观1、建立预防接种证和预防接种卡2、对适龄儿童进行常接种。3、在重点地区、对重点人群进行针对性接种。4、根据传染病控制需要,开展乙肝、麻疹和脊灰等疫苗强化免疫、查漏补种和应急接种工作。1、采取预约、通知单、电话、手机短信、网络、口头、广播通知等适宜方式,通知儿童监护人,告知接种疫苗的各类、时间、地相关要求。2、在交通不便的地区,可采取入户巡回的方式进行预防接种。3、在流动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可设立临时接种点,适度增加辩论开放的频率和服务时间等,提供便利的接种服务1、接种前,查验儿童档案,核对受种者信息;询问健康状况以及是否有接种禁忌等
5、,告知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所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如实记录告知和询问情况。2、接种操作前,再次查验核对受种者相关信息,核对无误后严格按照规定予以接种。1、接种后,告知在接种现场观察30 分钟,及时在档案中做好记录,预约下次接种疫苗事宜。2、如发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的原则进行处理。填写相关记录表并向相关部门报告。五、服务要求(一)接种单位要求。接种单位必须为县卫生局指定的预防接种单位,并具备有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规范规定的冷藏设施、设备和冷链管理制度并按照要求进行疫苗的领发和冷链管理,保证疫苗质量。(二)接种人员要求。承担预防接种的人员应当具备执业
6、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执业护士或者乡村医生资格,并经过县经或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预防接种专业培训,考核合格后持证方可上岗。(三)主动发现预防接种对象。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要积极通过民政、公安部门等多种渠道,采取各种办法,主动发现未建卡建证的儿童。(四)接种服务。至少每半年对责任区内儿童的预防接种卡时行一次核查和整理。合理安排接种门诊日,有条件的机构每周至少开展 2 次接种服务。六、组织实施(一)各级职责1、县级:本项目同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具体负责组织实施。(1)组织实施上级制定的免疫规划、策略和技术规范;制定和实施预防接种年度工作计划,并对计划的落实情况,定期检查、督导和反馈。(2)根据本规范
7、及其有关规定,协助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对指定的接种单位和接种人员的资质进行认定,并提核批导。(3)提出第一类疫苗使用、分配计划,进行疫苗管理。(4)协助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冷链设施和接种器材更新、补充计划,指导乡级、村级冷链设施裙物理和温度检测工作。(5)指导实施预防接种安全注射,开展接种率常规报告,评价预防接种工作实施质量。(6)组织开展国家免疫规划疫苗针对传染病疫情报告、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疫情自理 协助省级或市级开展免疫成功率和人群免疫水平监测工作。(7)武艺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调查和处理,参与其他与预防接种活动相关突发事件的处理工作。(8)开展预防接种健康促进、健康教育活动,对乡
8、、村级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对儿童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提供技术指导。(9)收集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基础资料。(10)定期向上级报告预防接种工作实施情况,并提出改进建议。2、乡镇卫生院(1)根据上级要求,组织开展或实施预防接种工作,保证预防接种注射安全。(2)提出国家免疫规划使用计划,建立健全疫苗领发登记,做好疫苗管理。(3)开展冷链温度监测,指导村级冷链设备的使用与管理。(4)进行常规接种率、国家免疫规划疫苗针对传染病和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5)开展预防接种促进、健康教育活动和对村级人员进行培训。(6)收集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基础资料。(7)以乡镇为单位负责预防接种服务的乡级单位,同时应
9、承担本章中接种单位的职责。3、村卫生室(1)根据责任区域内预防接种工作需要,按照各项技术规范要求,具体实施预防接种工作。(2)制定第一类疫苗使用计划和第二类疫苗购买计划,做好疫苗管理,保证疫苗冷藏。(3)按照有关规定对新生儿建立预防接种卡(证),及时发现流动人口中的儿童并按规定建卡给予接种或补种。(4)开展接种率常规报告和国家免疫规划疫苗针对传染病的报告工作。(5)开展和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对预防接种后的一般反应进行处理。(6)开展健康教育和有关咨询活动。(7)收集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基础资料。(二)资金安排预防接种服务项目经费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经费中列支。资金拨付采用预付制,即年初给各
10、个公共卫生服务机构拨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总额的 50%,年底经过考核兑现剩余部分。七、监督考核县卫生局适时对各级预防接种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每半年组织人员对预防接种情况进行考核和评估,评估结果作为划拨经费的重要依据。考核指标(一)建证率=的度辖 区内建立预防接种证人数/ 年度辖区内应建立预防接种证人数100%。(二)某种疫苗接种率=年度辖区内某种疫苗年度实际接种人数/ 某种疫苗年度 应接种人数100% 。八、附件1、疫苗免疫程序2、预防接种卡。附件 2 预 防 接 种 卡姓名 编号:性别: 出生日期: 年 月 日临护人姓名: 与儿童关系: 联系电话: 家庭现在住址: 县(区) 乡镇(街道)户
11、籍地址:1、同家庭地址 2、 省 市 县(区) 乡镇(街道)迁入时间: 年 月 日 迁出时间: 年 月 日 迁出原因: 疫苗异常反应史: 接种禁忌: 传染病史: 建卡日期: 年 月 日 建卡人: 疫苗与剂次 接种日期 接种部位 疫苗批号 有效日期 生产企业 接种医生 备注12乙肝疫苗3卡价苗123脊灰疫苗4123百白破疫苗4白破疫苗麻风疫苗1麻腮风疫苗2麻腮疫苗1麻疹疫苗21A 群流脑疫苗21A+C 群流脑疫苗 21乙脑(减毒)活疫苗 2123乙脑灭活疫苗4甲肝减毒活疫苗1甲肝灭活疫2二类疫苗填表说明:1、姓名:根据儿童居民身份证的姓名填写。可暂缺,儿童取名后应及时补充记录。2、出生日期:按照
12、年(4 位)、月(2 位)、日(2 位)顺序填写,如19490101。3、临护人姓名:只填写一个,并在“与儿童关系” 中注明母亲、父亲或其他关系。4、家庭现住址:只填写至乡级。5、户籍住址:若同家庭现住址,则在“同家庭现住址” 前数字 1上划“” ,若不同,请 具体填写只填写至 乡级。6、异常反应史、接种禁忌和传染病史:在每次接种前询问后填写。7、每次完成接种后,接种医生应将接种日期、接种部位、疫苗批号、生产企业、接种单位等内容登记到预防接种证中,并及时每分钟 同 时将接种日期、接种部位、疫苗批号、日期、生产企业、接种医生等内容登记到儿童预防接种卡中。其中, “接种部位” 只填写注射用疫苗的接种部位:左侧用 1 表示,右侧用 2 表示;“有效日期”指有效截止日期。8、“备 注” 栏 用于记录 某疫苗某剂次接种的其他重要信息,例如:接种乙肝的种类(酵母苗/CHO 苗)、接种百白破疫苗的种类(全细胞苗/ 无细胞苗)、特殊情况下的不同接种剂量等等。9、接种二类疫苗时,按上述内容进行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