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水肿.ppt.doc

上传人:11xg27ws 文档编号:7393850 上传时间:2019-05-1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6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肿.ppt.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水肿.ppt.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水肿.ppt.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水肿.ppt.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水肿.ppt.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节 水肿概述水肿是指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引起眼睑、头面、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 灵枢水胀篇对其症状作厂详细的描述,如“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 ”水肿的形成,总是因肺、脾、肾三脏功能障碍所致。 素问水热穴论篇指出:“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 ,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又指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 金匮要略对水肿称为“水气” 。以表里上下为纲,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等五种类型,又从五脏发病的机制及其证候,分为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 丹溪心法水肿将本病分为阴水、阳水两

2、大类辨证施治,指出“若遍身肿,烦渴,小便赤涩,大便闭,此属阳水” ;“若遍身肿,不烦渴,大便溏,小便少,不赤涩,此属阴水。”实证多由于风水泛滥、水湿浸渍、或湿热壅盛。虚证多由肺、脾、肾阳气之虚。 本病施治的关键,正如景岳所说:“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 ”因此治疗抓住肺、脾、肾,其余便迎刃而解。第二节 水肿医案一.王占玺医案二.杜雨茂医案三.施今墨医案一、王占玺医案1 医者简介:(同前)2 验案 占某,女,3 岁。1976 年 9 月 30 日初

3、诊。患儿于本月 13 日家长发现浮肿,17 日查尿蛋白(+),人某医院治疗。经用青、链霉素及中药治疗后,浮肿稍减轻,但面及下肢仍有浮肿。尿蛋白(+),颗粒管型(+),不愈邀诊。 舌苔薄腻,脉象小滑,面色白,食欲明显减少,大便时溏,此中虚水浸,拟扶土制水法,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味:太子参 l0g,白术 6g,茯苓 15g,生甘草 3g,生黄芪 15g,薏苡仁12g,砂仁 6g,木香 3g,每日煎服 1 剂。服 6 剂后浮肿全部消失,尿蛋白(-),白细胞01高倍视野。舌苔仍薄腻,脉仍有滑象,此尿蛋白虽转为(-),然脾湿未尽,又服前方12 剂,舌苔转净,复查尿蛋白 2 次均为阴性而治愈。3 评析 本案为

4、王占玺治疗水肿验案之一。本案患者面部及下肢浮肿,纳差,便溏,面色白,舌苔薄腻,脉滑。证属脾失健运,升降失司,水邪弥漫,属阴水范畴。治以健脾益气,扶土制水,香砂六君子汤加味而收效。 杜雨茂医案 1 医者简介 杜雨茂,1934 年生,陕西省城固县人,出生于中医世家。曾任陕西中医学院副院长,教授、主任医师。通晓诸家,尤专仲景之学,对中医肾病颇有研究。编著伤寒论六经辨证表解等专著 10 余部。发表学术论文 80 余篇。2 验案 袁某,男,20 岁,宝鸡红星化工厂工人。1977 年 6 月 28 日初诊。患者去年四月中旬病水肿,在宝鸡市某医院住院治疗。诊断为肾病综合征。给予环磷酰胺、泼尼松及中药治疗,共

5、住院 24 天,病情减轻,带药出院。6 月初病复加重,当地医院再用上药而乏效,故来求治。查患者面部及下肢浮肿,按之有轻度凹陷,自感头晕乏力,腰酸痛,小便黄少,脉细弦,舌红苔黄厚,面部有少数痤疮,面色发红。化验:尿蛋白() ,颗粒管型 58,脓球(十),红细胞少许,上皮细胞少许。中医辨证:久病水肿,病情起伏,肾阴亏虚,水湿留滞,夹有瘀热。治拟滋肾利水,清热化痰。处方:生地黄 12g,枸杞子 12g,丹皮 9g,泽泻 12g,茯苓 12g,车前子 12g,怀牛膝9g,鱼腥草 30g,连翘 18g,丹参 18g,当归 12g,益母草 30g,桑寄生 12g,白茅根 30g。水煎服, 日 1 剂。并令

6、其在 1 周内撤去西药,专用中药治疗。每周复诊 1 次,基本守上方,有时视病情增减一二味药。至 3 月 4 日,共服药 32 剂。肿全消,腰不痛,惟口干,稍劳后腰酸,余无明显不适,脉沉缓,舌淡红苔白微腻。化验:尿蛋白(-),上皮细胞及白细胞少许,余 (-)。宗前法,加重益肾,减少清利。处方:生熟地黄各 9g,山药 12g,女贞子 12g,枸杞子 12g,泽泻 12g,茯苓 12g,丹皮 9g,猪苓 12g,丹参 18g,当 归 9g, 鱼腥草 30g,白茅根 30g,生益母草 30g.水煎服。每周复查 1 次。基本宗此方稍事出入加减。至 9 月 28 日,共服 54 剂。其间因感冒 1 次尿蛋

7、白出现(+),数日后随又转为(-) 。近日化验:尿蛋白 (-),上皮细胞及白细胞少许,余(-) 。嘱其带方回家续服,以冀巩固。法以滋阴健脾为主,清利余邪为辅。处方:汤剂:六味地黄汤加黄芪。党参,白术,旱莲草,石韦,金钱草,生益母草。水煎服。丸剂:生地 60g,熟地黄 60g,山茱萸 60g,山药 45g,丹皮 45g,茯苓 45g,泽泻45g,党参 45g,黄芪 60g,旱莲草 45g,巴戟天 45g,石韦 60g,车前子 45g,茺蔚子45g。上药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日 2 次,每次服 9g。此后主要服丸药,汤药间断服,回厂后边上班边服药,半年之后一切正常而停药。19781982 年每年来

8、院复查 1 次,均正常,疗效巩固。3 评析 本案为杜雨茂治疗水肿验案之一。本案患者面部及下肢浮肿,伴头晕乏力,腰酸痛,小便黄少,脉细弦,舌红苔黄厚,面部有少数痤疮,面色发红等,杜氏诊为肾阴亏虚,水湿留滞,夹有瘀热。治拟滋肾利水,清热化痰。首诊以济生肾气丸加减治疗,二诊则用六味地黄丸加减。首诊用生地黄,因生地黄既可滋阴,又可清热、凉血,二诊则生熟地黄并用。杜氏喜用鱼腥草、白茅根、生益母草,且用量又每每在 30g 左右。他认为这些药物利水不伤阴,清热而不损胃气,且有入下焦为血分之妙用。这是从仲景猪苓汤中悟出,且更切合病机。其化裁经方,匠心独用。施今墨医案1 医者简介:(同前)2 验案:(1) 风热

9、外袭水肿案(急性肾炎 )王某,男,23 岁,病历号 52、6、185。发病二十余日,过午寒热,头面出汗,小便色赤,颜面四肢浮肿,口渴思饮,大便干,三、四日一行。经医院查尿有红细胞,蛋白及上皮细胞等。苔薄白,舌质红,脉浮数。辨证立法:外邪入侵,营卫痞塞,遂致水气不行,渗溢而为浮肿。正邪搏结,因发寒热,里热甚炽,口渴思饮,迫血妄行,热入膀胱,法当清热利尿,润燥止血治之。处方:白苇根 20 克 白茅根 20 克 大生地 10 克 鲜生地 10 克 冬葵子 12 克 云茯苓 l0克 冬瓜子 12 克 旱莲草 30 克 车前草 10 克 车前子 10 克( 布包) 朱茯神 6 克 朱寸冬 10 克 仙鹤

10、草 12 克 凤尾草 10 克 甘草梢 6 克 阿胶珠 10 克 瓜蒌子 10 克 瓜蒌根10 克。二诊:服三剂,尿中红细胞减少,小便量亦增多,大便仍燥,浮肿依然,寒热犹作。处方:前方加火麻仁 12 克,再服三剂。三诊:服药三剂,经检尿仍有细胞及蛋白,小便尚不通利,大便较干,下肢浮肿见轻。处方:白苇根 30 克 白茅根 30 克 大生地 10 克 鲜生地 10 克 酒黄柏 6 克 酒黄芩 6 克 炒香豉 12 克 山栀衣 6 克 旱莲草 12 克 车前草 12 克 冬瓜子 12 克 冬葵子 12 克 赤茯苓 10 克 赤芍药 10 克 瓜蒌子 10 克 瓜蒌根 10 克 郁李仁 6 克 炙草梢

11、 5 克 晚蚕砂(炒皂角子 10 克同布包)10 克。四诊:服药四剂,寒热已退,医院检尿仍有少量红细胞及蛋白,上皮细胞。浮肿虽渐消,而晨起面肿,晚间腿肿较重,口干舌燥尚未减退,拟猪苓汤、葵子茯苓散加味治之。处方:淡猪苓 10 克 赤茯苓 12 克 赤小豆 12 克 车前草 12 克 旱莲草 12 克 冬瓜子 12克 冬葵子 12 克 阿胶珠 10 克滑石块 10 克(布包) 炒泽泻 10 克 仙鹤草 15 克 炙草梢3 克。五诊:药服六剂,症状减除,饮食睡眠二便均已如常,经医院检尿仍有少量蛋白,拟予丸方常服。处方:每日早服六味地黄丸 1 丸,午服云南白药 03 克。3 评析:古人所谓风水、皮水

12、者,其症状多与现代医学诊断之肾炎相合,本案即是此类疾患。经治五次,症状基本消失,但蛋白尚未全除,故子常方六味丸治之。 云南白药可治肾炎后尿中蛋白久久不消者, 亦治肺结核阴虚潮热。急性肾炎是急性肾小球肾炎的总称。是一组不同的病因,通过免疫机制引起的肾小球急性炎症改变,主要表现为尿改变、水肿、高血压的综合征。属中医“风水” 、 “皮水 的范畴。本案即是此类疾患。经治五次,症状基本消失,但蛋白尚未全除,故予常方六味丸治之。云南白药可治肾炎后尿中蛋白久久不消者,亦治肺结核阴虚潮热。注:凤尾草为凤尾蕨科植物凤尾草的全草或根。味微苦、性寒。大肠、肾、心、肝经。有清热利湿,凉血止血,消肿解毒之功。白茅根白苇

13、根白茅根味甘而不腻膈,性寒而不碍胃,利水而不伤阴,善清血分之热;芦根味甘而不滋腻,生津而不恋邪,专清气分之热。二药伍用,一气一血,气血双清,发汗解表,清热退烧。茅根清里,芦根解表,二药参合,一清一解,解表退烧,利尿消肿之力益彰。鲜生地大生地鲜生地含水分较多,清热泻火,生津凉血力强;大生地所含水分较少,滋阴养血功最。二药伍用,其功益彰,养阴清热、凉血退热、生津止渴的力量增强。冬瓜子冬葵子冬瓜子甘寒, 本草述:“主治心经蕴热,小水淋痛。 山东中药:“治肾脏炎、尿道炎、小便不利、脚气、水肿” ;冬葵子隆冬不凋,气味俱薄,性寒质滑,通淋利尿、消肿,利湿排脓,滑肠通便。二药伍用,利小便、通大便,利湿排脓

14、之功益彰。冬葵子茯苓冬葵子、茯苓伍用,出自仲景金匮要略葵子茯苓散,用于治疗妊娠有水气,身重,小便不利,洒淅恶寒,起即头眩等症。冬葵子 500 克、茯苓 100 克,共研细末,每服 10 克,日服 3 次,白开水送下。冬葵子寒滑利窍,利尿通淋,滑肠通便,下乳消胀;茯苓甘淡渗利,健脾补中,利水渗湿,宁心安神。二药参合,利尿消肿之力益彰。急、慢性肾炎诸症均可选用。车前草旱莲草车前草、早莲草伍用,名曰二草丹。出自赤水玄珠 。治淋及尿血等症。车前草味甘性寒,功专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利水通淋,渗湿止泻,尤擅清无形之湿热;旱莲草甘寒滋阴泻热,酸寒凉血止血,若以鲜品入药,清热止血之力更强。二药伍用,相互促进,

15、利尿、行水,清热、止血的力量增强。诸凡急性肾炎、慢性肾炎、膀胱炎-及尿路感染诸症引起的小便不利、尿血等症,用之均有良效。车前子车前草车前子偏于行有形之水液,车前草长于利无形之湿热,兼能凉血止血,可治血尿诸症。二药伍用,清热利湿、通淋利尿之力增诸凡小便短少,小便不利,甚则癃闭,小便带血,甚或尿血,“及浮肿者 (急性肾炎、慢性肾炎、肾盂肾炎、膀胱炎)均可选用。赤茯苓一赤芍药赤茯苓甘淡,先升后降,上行清心火、生津液、开腠理、滋水源,下降利小便,引热外出。赤芍性专下气,善行血中之滞,而凉血热,通经脉,散瘀血。二药伍用,清热利水、活血祛瘀、消肿止痛之力增强。赤茯苓、赤芍伍用,为施师所习用,诸凡热夹瘀之小

16、便不利、浮肿、尿血,血热所致衄血、吐血,均有良效。麦冬茯神麦冬甘寒养阴,苦寒清热,清心除烦;茯神养心益智,宁心安神,清化湿热。二药以殊砂拌之,以引药力入于心经,而达养心潜阳、镇静安神、增进睡眠之力。阿胶仙鹤草阿胶味甘气平,色黑质润,为血肉有情之品,善补肝血滋肾水,润肺燥养心神;仙鹤草收敛止血,解毒疗疮,收缩内脏血管,升高血压,强心,兴奋呼吸。阿胶以补血养心为主,仙鹤草以强心、调整心律为要。二药伍用。补心强心、调整心律的作用增强。瓜萎子瓜萎根(天花粉)瓜蒌子又名瓜蒌仁,为葫芦科植物栝楼的成熟种子。 本草汇言:“栝楼仁,润肺消痰,清火止渴之药也。其体油润多脂。专主心肺胸胃,一切燥热郁热逆于气分,食

17、痰积垢滞于中脘。凡属有形无形,在上者可降,在下者可行。其甘寒而润,寒可以下气降痰,润可以通便利结。 ”瓜蒌根又叫栝楼根、天花粉。 为葫芦科植物栝楼的根。成无已曰:“栝楼根,润枯燥者也。加之则津液通行,是为渴之所宜也。 ”“津液不足而为渴,苦以坚之,栝楼根之苦,以生津液。 ”瓜蒌子以润肺,化痰,滑肠为主;瓜蒌根以生津,止渴,降火,润燥,排脓,消肿为要。二药参合,润肺化痰,生津止渴,降火通便之力益彰。栀子豆豉施师临证处方,习以山栀衣、炒香豉伍用。栀子味苦气寒,轻飘像肺,色赤入心,善泻心肺之邪热,使其由小便而出,又善解三焦之郁火而清热除烦。本品炒后入药,既能走血分,以清血分之热,又能出于气分,以清气

18、分之热,可谓气血两清是也;豆豉色黑,味苦气寒,经苏叶、麻黄煮水浸制之后,其气由寒转温,故能发汗开腠理,宣透表邪,散郁除烦。栀子突出一个“清”字。豆豉侧重一个“解”字。二药伍用,一清一解,清解合法,发汗解肌,宣透表邪,清泄里热,解郁除烦甚妙。急性肾炎,有表证者,实有良效。酒黄柏酒黄芩黄柏苦寒坚阴,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善退虚热;黄芩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黄芩以清肺火为主,黄柏以退肾火为要。二药酒制伍用,引药力直奔上焦,使水之上源得清,水之下源得畅,故泻火解毒之力倍增。赤茯苓赤小豆赤茯苓色泽淡红,以利窍行水,清利心、小肠、膀胱湿热为主:赤小豆苦、酸,性平,善于下行,既能清利湿热、行血

19、消肿、通利小便,令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出。二药伍用,相互促进,其功益彰,清热、渗湿、利尿消肿之功倍增。(2) 脾阳不运水肿案(慢性肾炎 )周某,男,20 岁,病历号 52、10、380。患肾炎已有九个月,初在县医院治疗,浮肿一度消退,嗣后回家调养,又渐肿胀,在乡多次服药未效,故来京求诊。现症:全身浮肿,小便不利,腹胀不思食,困倦无力。舌苔薄白,脉沉涩。辨证立法:原罹肾炎,调摄不当,遂成慢性疾患。肾气不充,脾运不健,水气泛溢,全身浮肿,经查亦有腹水现象,拟通肾阳,健脾行水法为治。处方:川桂枝 10 克 淡猪苓 10 克 建泽泻 10 克 赤茯苓 12 克 赤小豆 12 克 冬瓜子 30 克 冬瓜皮

20、30 克 杭白芍 10 克 野於术 6 克 川厚朴 10 克 车前草 12 克 旱莲草12 克 白通草 5 克 川萆薢 10 克 川石韦 10 克 炙草梢 3 克二诊:药服二剂,腹胀稍减,小便增加,浮肿未见消,药力未及,宜多服数剂观察。处方:前方赤小豆增至 24 克,加黄芪皮 12 克,冬葵子 12 克,炒韭菜子 6 克,益元散10 克(布包) 。三诊:药服六剂,小便量未见增多,而大便溏泻数次,腹胀减。处方: 前方黄芪增至 30 克,加党参 10 克,防己 l0 克,苍术 10 克,再服六剂。四诊:服药六剂,情况良好,又再服四剂,小便增多,浮肿消减,腹部胀满大为好转,食欲增强。处方:川桂枝 1

21、0 克 杭白芍 10 克 绵黄芪 30 克 炒苍术 10 克 炒白术 10 克 淡猪苓 6 克 川厚朴 l0 克 云苓块 15 克 汉防己 l0 克 炒泽泻 10 克 大腹皮 10 克 大腹子 10 克 冬瓜子 30 克 冬瓜皮 30 克 地篇蓄 10 克 炙草梢 5 克。五诊:又服十剂,浮肿全消,惟晨起颜面尚觉肿胀,腹部胀消,颇感轻快,食欲甚好。处方:前方加党参 10 克,再服十剂后,原方加五倍量制丸药,回乡常服,仍忌盐酱诸物。3 评析 本案为慢性肾炎,治之较难,施师始终以五苓散合防己黄芪汤为主方加味治之,黄芪用至30 克,前后数十剂共用二斤余,按冷庐医话曾记一医案,用生黄芪 120 克,糯

22、米酒一蛊治浮肿,前后共服数斤黄芪而愈,盖浮肿之形成,在于水聚于皮里膜外,使腠理紧固,水被驱逐,肿胀遂消,查黄芪有利尿作用,已经现代科学证实,其治慢性肾炎,疗效甚显,按黄芪不仅有利尿作用,且有补气之功,气足湿退,水肿得消。慢性肾炎是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简称。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原发于肾小球的一组疾病。临床特点为病程超过 1 年,多为缓慢进行性。其特点是有蛋白尿、血尿、管型尿、水肿及高血压等表现。慢性肾炎,治之较难,施师始终以五苓散合防己黄芪汤为主方加味治之,黄芪用至 30 克,前后数十剂共用 2 斤余,按冷庐医话曾记一医案,用生黄芪 120 克,糯米酒一盅治浮肿,前后共服数斤黄芪而愈,盖浮肿之形成,

23、在于水聚于皮里膜外,使腠理紧固,水被驱逐,肿胀遂消,查黄芪有利尿作用,已经现代科学证实,其治慢性肾炎,疗效甚显。按黄芪不仅有利尿作用,且有补气之功,气足湿退,水肿得消。杭白芍桂枝桂枝色赤,人于血分,可通血脉;白芍善走阴分,能益阴护里,缓急止痛。桂枝又能振奋脾阳,白芍又善养胃阴。二者相合,一阴一阳,共奏通调血脉、振奋中阳、调整脾胃、行水消肿之功能益彰。炒苍术炒白术苍术健脾平胃,燥湿化浊,升阳散郁,祛风湿;白术补脾燥湿,益气生血。苍术苦温辛烈,燥湿力胜,散多于补,偏于平胃燥湿;白术苦温性缓,健脾力强,补多于散,善于补脾益气,止汗。二药伍用,一散一补,一胃一脾,则中焦得健,脾胃纳运如常,水湿得以运化

24、,不能聚而为患,人则康复无恙。冬瓜子冬瓜皮冬瓜子甘凉,润肺化痰,利水消肿,散结排脓;冬瓜皮甘凉,利湿消暑,利水消肿,本草从新:“走皮肤,去湿追风,补脾泻火。 ”冬瓜子去里水为主,冬瓜皮去表水为要。二药伍用,利水消肿之力益彰。川石韦川萆薢石韦苦寒,上可清肺热,下能利膀胱,肺为水之上源,源清则流自洁;萆薛苦平,祛风除湿,利水通淋,泌别清浊。石韦以通为主;萆薢以利湿为要。二药伍用,利尿消肿之力益增。益元散韭菜子益元散清热去暑,渗湿利尿,镇静除烦;韭菜子温肾壮阳,固精缩尿。益元散以利为主,韭菜子以收为要。二药伍用,一散一敛,补肾利尿消肿之力增强。 黄芪防己黄芪甘温补中,补气升阳,补气行水,利尿消肿;防

25、己苦寒降泄,行经脉,通腠理,利九窍,利小便,消水肿。黄芪以升为主,防已以降为要。二药参合,一升一降,升降调和,故利水消肿的力量增强。黄芪、防己伍用,出自金匮要略防己黄芪汤,又名汉防己汤治风水脉浮,其人头汗出,表无它病,但腰以下当肿及阴,难以屈伸;亦治风湿脉浮身重,汗出畏风,还治湿痹麻木。 防己品种有二:一为汉防己,为防己科多年生藤本植物粉防己的根;一为木防己,为马兜铃科藤本植物广防己的根。汉防己利水消肿作用较强;木防己祛风止痛作用较好。治水肿者,宜选汉防己;疗痹证者,可取木防己。黄芪、防己伍用,善治肾炎诸症。属急性者,宜与麻黄、浮萍或与麻黄、石膏参合;属慢性者,可与血余炭、炒韭菜子、桂枝等药伍

26、用。另外,对变形性膝关节病,面色咣白,体胖虚证亦有良效。 大腹皮槟榔(大腹子)大腹皮质体轻浮,辛温行散,专行无形之滞气而行气宽中,利水消肿;槟榔质体沉重,辛苦降下,善行有形之积滞,以消积、行水。二药伍用,相互促进,行气消胀、利水消肿之力倍增。 (3)肾阳虚弱水肿案(慢性肾炎 )马某,女,46 岁,病历号 51、7、629。去年八月间曾患肾炎,经县医院治疗,肿消出院。返家后,经常发现颜面及两足浮肿,腰酸胀,头晕心悸,胸闷不思饮,大小便均不畅,周身无力,睡眠不宁。在乡间虽服中药及偏方,迄未见好。舌苔白腻,脉沉弦。辨证立法:前患肾炎,虽经治疗好转尚未彻底痊愈,以致病邪稽留遂成慢性疾患。肾阳不充心阳亦

27、损,浮肿、心悸、头晕、腰酸之症见,命门火衰,导致脾运不健,故有胸闷不食,四肢倦怠无力,拟温肾阳,强心、健脾、行水治之。处方:嫩桂枝 6 克 淡附片 5 克 川续断 10 克 川杜仲 10 克 赤茯苓 12 克 赤小豆 20 克 野于术 5 克 淡猪苓 10 克 炒远志 10 克 姜厚朴 5 克 冬葵子 12 克 冬瓜子 12 克 旱莲草 10 克 车前草 10 克 炙草梢 3 克金匮肾气丸 20 克(包煎)二诊:服药四剂,诸症均有所减轻,病程已久,非数剂即能显效,前方桂枝加至 10 克,增黄芪 25 克,再服六剂来诊。三诊:服药六剂,浮肿消,小便增多,心悸腰酸,均见好转,睡眠尚好,食欲稍强,惟

28、二便仍不通畅。处方:川桂枝 10 克 北柴胡 3 克 杭白芍 10 克 野于术 5 克淡猪苓 10 克 赤小豆 12 克 冬葵子 15 克 炒枳实 5 克 赤茯:苓 12 克 冬瓜子 15 克 车前草 10 克 旱莲草 10 克 风化硝 6 克 全瓜蒌 25 克 怀牛膝 6 克 炒皂角子( 晚蚕砂 6 克同布包)10 克 白通草 5 克 炙草梢 3 克。金匮肾气丸 20 克(包煎)四诊:前方仍服六剂,大小便均通畅,食欲增强,精神健旺,未见浮肿,但觉腰酸,近日返乡希予常方。处方:每日早服滋肾丸 10 克,晚服金匮肾气丸 10 克。3 评析 慢性肾炎,久久未愈,常致心脏亦受影响,按中医理论言之,君

29、相相资,肾病及心必助命火,相火旺则脾运亦健,浮肿自当消除,故治慢性肾炎往往以金匮肾气丸收功。(4)心阳不振心悸水肿案李某,女,56 岁,病历号 51、12、484。颜面四肢浮肿已有半年,时发心悸,胸闷气短,自觉躁热即汗出,足冷,大便不畅,小便短少。舌质淡,苔薄白,脉象沉缓。辨证立法:心气不足,阴不敛阳,症现心悸自汗。四肢浮肿而肢冷者,肾阳不足也,拟强心肾调阴阳为治。处方: 川桂枝 3 克 炒远志 10 克 酸枣仁 12 克 米党参 10 克 杭白芍 10 克 浮小麦25 克 炙黄芪 12 克 柏子仁 10 克 车前草 10 克 赤茯苓 12 克 火麻仁 15 克 赤小豆12 克 晚蚕砂(炒皂角

30、子 10 克同布包)10 克 旱莲草 10 克 桑寄生 15 克 炒桑枝 15 克 炙草梢 3 克。二诊:药服五剂,浮肿见消,自汗少,手足冷减轻,唯心悸气短依然。大便仍不通畅。处方:杭白芍 6 克 朱茯神 6 克 炒远志 10 克 川桂枝 3 克 朱茯苓 6 克 柏子仁10 克 全瓜蒌 25 克 薤白头 10 克 火麻仁 15 克 桑寄生 15 克 炒桑枝 15 克 浮小麦25 克 炙草梢 5 克。三诊:服六剂,浮肿全消,肢冷见好,心悸气短减轻,大便已通,前方加全当归 10 克,再服六剂。四诊:服药六剂,诸症明显好转,心悸未发,精神甚好,拟回张家口,要求服丸药。处方:按三诊原方,将剂量加一倍,

31、为蜜丸,每丸重 10 克,早晚各 1 丸。夜临卧时加服参茸卫生丸 1 丸。3 评析 心气不足,肾阳不充,水不化气,气不行水,遂致四肢颜面浮肿,病患半年而体质尚强,未予重剂,只取强心通阳之轻剂,见效颇速。农村妇女,平日劳动,体质素强,亦为速效之因。(5)心肾阳虚水肿心悸案张某,女,30 岁,病历号 50、12、126。 自幼劳苦,生活条件亦差,患心脏病已近十年,未曾适当治疗。后来京工作一年,屡经医院诊治,病情未见好转。最近一个月又现浮肿尤以下肢为甚,气短心慌,小便不利。舌润苔白腻,脉沉迟。辨证立法:病经十载,心气早亏,火衰水寒,遂见浮肿,拟强心健脾,温阳利水法为治。处方:川桂枝 5 克 汉防己

32、12 克 绵黄芪 20 克 炒远志 10 克 赤茯苓 12 克 赤小豆 25 克 川厚朴 5 克 糠谷老 15 克 旱莲草 10 克 白通草 5 克 车前草 10 克 炙草梢 5 克 黑豆衣 12 克(热黄酒淋 3 次)二诊:服药两剂症状如前。前方加附片 6 克,于术 6 克,金匮肾气丸 25 克(包煎) ,滋肾丸 12 克(包煎)。三诊:前方服六剂,见效,小便增多,浮肿见消,去糠谷老,黑豆衣加淡猪苓 10 克,冬瓜子 12 克,冬葵子 12 克。四诊:又服六剂,小便增多,浮肿大减,只足跗仍肿,晚间尤甚。心跳,气短均见好。唯感胸闷行动微喘,拟开肺气行水。处方:川桂枝 10 克 汉防己 12 克

33、 赤茯苓 12 克 赤小豆 25 克 绵黄芪 20 克 炙麻黄 3 克 川附片 6 克 淡猪苓 l0 克 野于术 10 克 炒远志 10 克 川厚朴 5 克 冬瓜子 20 克 冬葵子 20 克 车前草 10 克 旱莲草 10 克 炙草梢 5 克 金匮肾气丸 25 克(包煎) 滋肾丸12 克(包煎)五诊:服药十剂,除两足跗稍肿外,余无他症,拟服丸药巩固。金匮肾气丸 20 克,每日早晚各服 10 克,服一个月。3 评析 本案为心脏性水肿症,患者前后共服汤药四十二剂,始终以温阳利水为法,主方以防己茯苓汤,麻黄附子汤、防己黄芪汤,二草丹,葵子茯苓丸,并以金匮肾气丸及滋肾丸包煎,活用古方,疗效颇著,最后

34、以金匮肾气丸收功。在现代医学诊断为心脏病者,中医常从肾治而获效,其中机制,应于临床实践中科学地予以研究。(6)脾肾阳虚水湿泛滥案刘某,男,64 岁,病历号 51、7、713。久患心跳气短,行动即喘,去岁冬季发现足肿,经医院检查,诊断为心功能不全,左心室扩大。治疗后足肿消退,本年二月又现浮肿迄今已五阅月,浮肿由足至腿,渐及腹部,胀满不适,腹围增大,小便短赤,大便数日一行。舌苔白,脉沉实。辨证立法: 年事已高,患病日久,肾虚不能宣化水气,脾虚不能制水,水气盈溢,偏流下肢,逐渐及腹,前医屡进健脾温阳利水诸剂,未见少效,蓄邪实未去难取功效。治水之法,贵在因急通变,不可因噎废食,法宜补虚泻实,攻补交施,

35、拟行气活血利水治之。处方: 大腹皮 l0 克 蓬莪术 6 克 京三棱 6 克 大腹子 l0 克 广木香 3 克 嫩桂枝 5 克 猪茯苓 10 克 福泽泻 10 克 紫油朴 5 克 云茯苓 10 克 野于术 6 克 车前草10 克 车前子 10 克(包) 冬瓜子 12 克 冬葵子 12 克 甘草梢 3 克 黑白丑各 3 克( 研细面分二次冲服)。二诊:服三剂小便增多,腹胀稍消,大便日行二、三次,溏泻而不畅。前方加青陈皮各 5克,再服三剂。三诊:前方又服三剂,大便溏,小便多,腹部舒适,睡眠好,食欲增,再按原方服六剂。四诊:服药六日,肿胀大减,大小便均甚通畅。上方去二丑,剂量加一倍为蜜丸,每丸重 1

36、0 克,早晚各 1 丸,白开水送服。晚间加服桂附八味丸 1 丸。3 评析 本案患者已过六旬,前医以其年高,屡投温阳健脾之剂,终未能获效。施师审视其证,是属本虚邪实,腹水最不易治,不能久攻亦不能多补,温阳健脾只是治水之一法;水邪日盛,不攻则滞涩不通,肿满更甚。患者虽年事已高,但体力未衰,急则治标,先以行气活血利水之法攻其水,仿苏沈良方之天碍丸合五苓散意组织成方。一俟水道通利,腹水见消,即配丸剂加桂附八味丸以收功。(7)水气泛肺凌心案李某,女,37 岁,病历号 51、12、425。夙有心脏病,屡经医院及针灸医治,时轻时重,病历年余。近来颜面及周身均见浮肿,心跳过速,90100 次分。胸闷气短而喘,

37、小便少,大便溏泻每日五六次,全身窜痛。舌质红,苔白腻,脉沉弱。颜面四肢浮肿按之凹陷。辨证立法:久患心脏病,正气不足,脾运失职,水道不利,症现全身浮肿,大便溏,小便少。水气泛肺凌心,症现心动过速,气短而喘。舌质红,非阴虚有热而是水不化气,津液不能上承。拟健脾利水治之。处方:赤茯苓 12 克 淡猪苓 10 克 川桂枝 3 克 赤小豆 12 克 杭白芍 10 克 炒泽泻 10 克 野于术 6 克 米党参 10 克 冬瓜子 12 克 旱莲草 10 克 北沙参 10 克 冬葵子12 克 车前草 10 克 炒远志 10 克 白苡仁 12 克 白杏仁 10 克 苦桔梗 5 克 炙草梢 3克。二诊:服药二剂,

38、症状减轻,遂又再服四剂。现症大便一日二、三次,已非溏泻,小便增多,周身浮肿见消,窜痛亦见好,心悸气短亦减轻,希予常服方以便返乡休养。处方: 川桂枝 3 克 白木炭 6 克 川杜仲 l0 克 杭白芍 10 克 白苡仁 12 克 川续断 10 克 苍术炭 6 克 白杏仁 6 克 炒远志 10 克 旱莲草 10 克 冬瓜子 12 克 紫厚朴5 克 车前草 10 克 冬葵子 12 克 苦桔梗 5 克 云茯苓 10 克 云茯神 10 克 炙草梢 3克。3 评析 心脏病多见肢肿, 日久则水气不调,全身脉络皆受阻抑,遂见全身浮肿,而脾运不健是水肿之主因。初诊方以五苓散,二草丹为主方,用苦桔梗者升其清气则浊水

39、自降,服药六剂,见效甚速,遂予常服方返乡休养。(8)风湿入络身痛心悸案(风湿性心脏病 )朱某,男,52 岁,病历号 52、4、720。商业工作,平日站立较多,两年前发现两足浮肿,下午较甚,逐渐四肢酸楚,骨节疼痛,全身乏力,气短心悸,经同仁医院及北大医院检查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近四个月来全身疼痛,手臂不能高举,两足浮肿,心悸、小便少。舌苔白,脉沉涩。辨证立法:风湿为患,伤及经络,血流不畅,瘀阻不通,症现周身酸痛,手臂高举不能,经云:“不通则痛” 。拟活瘀通络利水祛风法为治。处方: 川桂枝 3 克 赤白芍各 lo 克 旋覆花(新绛 5 克同布包)10 克 川续断 10 克 川杜仲 10 克 金狗脊

40、 15 克 片姜黄 10 克 稀莶草 12 克 炒远志 10 克 炙草梢 3 克 炙草节 3 克炒桑枝 20 克 桑寄生 20 克 车前草 l0 克 旱莲草 10 克 冬瓜子 12 克 冬葵子12 克。二诊:服药五剂,周身疼痛减轻,腿肿亦见消,小便量增多仍色黄。处方:杭白芍 10 克 炙黄芪 15 克 汉防己 lo 克 川桂枝 3 克 功劳叶 15 克 片姜黄 6 克 沙苑子 12 克 炒桑枝 20 克 酒地龙 10 克 旋覆花(新绛 5 克同布包)6 克 桑寄生 20 克 旱莲草 10 克 车前草 6 克 冬瓜子 12 克 冬葵子 12 克 炒远志 10 克 炙草节 5 克 稀莶草 12 克

41、 炙草梢 5 克 鲜生姜 3 片 大红枣 3 枚。三诊:前方连服八剂,效果良好,自觉全身已有力气, ,心悸、气短均见减轻,手臂已能高举过头。处方: 米党参 6 克 汉防己 6 克 野于术 6 克 炙黄芪 15 克 炒桑枝 15 克 片姜黄6 克 川附片 6 克 桑寄生 15 克 酒地龙 10 克 左秦艽 5 克 炙草节 5 克 炒远志 10 克 川桂枝 5 克 杭白芍 10 克。四诊:服药情况良好,连服十剂,诸症均减,行动爽利,希配丸方常服。处方: 绵黄芪 30 克 汉防己 30 克 野于术 30 克 川桂枝 30 克 川附片 30 克 米党参 30 克 云苓块 30 克 福泽泻 30 克 淡

42、猪苓 30 克 片姜黄 30 克 稀莶草 30 克 金狗脊 30 克 功劳叶 30 克 白薏仁 60 克 酸枣仁 30 克 地龙肉 30 克车前子 30 克 旱莲草 30 克 炙草梢 30 克共研细末,蜜丸,每丸重 10 克,早晚各 1 丸。3 评析 本案为治风湿性心脏病之一法,以活瘀通络佐以祛风湿治之,先用旋覆花新绛汤,次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最后以防己黄芪汤,五苓散,四君子汤为丸剂巩固,先通后补,层次井然。风湿性心脏病简称风心病。是因溶血性链球菌感染而引起的心脏瓣膜的病变。临床表现:轻者可无明显症状,重者可见呼吸困难、咯血、咳嗽和急性肺淤血、肺水肿诸症。进一步则可出现右心衰竭。心力衰竭属中医学

43、的“心悸” 、 “怔忡” 、 “咳嗽” 、 “痰饮”等病证的范围。多由心脏长期受累,心气亏损,阴血不足,久虚不复使然。常因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劳累过度,妊娠分娩等因素诱发或加重。患者常有心悸、怔忡、气短、胸闷、头晕、乏力、失眠、多梦、尿少、下肢浮肿、两颧暗红、舌质淡黯、脉沉细,或有结代等症。其主要症机为气阴两虚,心血瘀阻。 “心主血脉” ,心脏的功能依赖心气的鼓动与心血的充盈。心气虚损,无力推动运血,遂有血行小畅、瘀滞。心血不足则血脉不充,亦使血行不畅。心阴、心血本为一体,可以互生,心血虚则心阴亦亏,故血瘀者多为气虚血少,阴液亏损是也。诚如张景岳所云:“凡人之气血犹源泉也,盛则流畅,少则壅滞,

44、故气血不虚则不滞,虚者无有不滞者。 ”其治疗大多当用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为宜。车前草旱莲草车前草味甘性寒,功专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利水通淋,渗湿止泻,尤擅清无形之湿热;旱莲草甘寒滋阴泻热,酸寒凉血止血,若以鲜晶入药,清热止血之力更强。二药伍用,相:互促进,利尿、行水、清热、止血的力量增强。冬瓜子冬葵子冬瓜子清肺化痰,利湿排脓;冬葵子寒滑利窍,利水消胀。二药伍用,相互促进,通利二便,行水消胀之力益彰。黄芪汉防己黄芪甘温补中,补气升阳,补气行水,利尿消肿;防已苦寒降泄,行经脉,通腠理,利九窍,利小便,消水肿;黄芪以升为主,防己以降为要。二药参合,升一降,升降调和,故利水消肿的力量增强。白术附片白术健

45、脾燥湿,附子温阳散寒、止痛,二药伍用,温经益气,散寒除湿,消肿止痛之力增强。旋覆花一新绛旋覆花辛散苦降下气散结,宣肺平喘,行水消痰;新绛为茜草:(有云:红花) 染的丝织品(如帽缨子),取其活血化瘀之功。旋覆花以凋气为主,新绛以活血为要。二药参合,一气一血,气血双调,行气散结活血化瘀之力益彰。赤白芍桂枝赤白芍养血敛阴,活血行瘀,柔肝止痛;桂枝色赤,温经通脉,宣通闭阻,散寒止痛。诸药参合,通调络脉,活血止痛之功增强。桑枝桑寄生桑枝横行四肢,行津液,利关节,清热去风,除湿消肿,通络止痛;桑寄生补肝肾,强筋骨,祛风逐湿,补血通脉。桑枝以通为主,桑寄生以补为要。二药参合,一补一通,相互为用,补肝肾、壮筋骨、祛风湿、通络道、止疼痛、降血压益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