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地理野外实习考察之——土壤调查.doc

上传人:fmgc7290 文档编号:7393591 上传时间:2019-05-1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野外实习考察之——土壤调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地理野外实习考察之——土壤调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地理野外实习考察之——土壤调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地理野外实习考察之——土壤调查.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地理野外实习考察之——土壤调查.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地理野外实习考察之土壤调查一、土壤调查的目的与任务1.通过实地调查了解土壤形成发展的过程及分布的规律;2.掌握观察和描述土壤剖面的基本方法;3.根据成土因素,综合分析成土过程和土壤性质,鉴定土壤发生类型,诊断土壤肥力水平,评价土壤质量。二、准备工作1.人员组成级地理专业学生;指导教师 。2.实习计划的拟定2.1 地点:三清山2.2 时间: 年 月 日 月 日。2.3 路线:以金沙为基地,进行四条路线的土壤勘察(1)金沙地震台岭头村玉帘瀑布;(2)金沙西坑村紫湖镇中学;(3)金沙玉灵观风门三清福地玉京峰;(4)金沙西坑村南山乡(枫林) 。2.4 内容:本次考察的主要内容有两项(1)三清山水稻土

2、类型与特点,分布状况,土壤质量评价,利用改良措施等。此项主要结合上述第一、二两条路线进行。(2)三清山自然土壤的发生学分类,各类型的剖面特点,土壤分布规律与垂直带谱。此项主要结合上述第三、第四两条路线进行。2.5 主要观察剖面点的选址范围:01 号点:金沙断桥处,实习考察方法与程序的训练;新生体观察:铁、锰结核的特征及分布层的位置关系;冷浸田特点及改造、农耕措施的理论解释。02 号点:三清山山门处,自然土壤的发育程度:母岩矿物组成与土壤矿物组成的关系;根据水稻土的水热条件、地形、母质来源等的综合影响进行分类、分布的考察研究,并绘制路线分布草图。03 号点:西坑村,自然土壤:丰厚均质土状堆积物,

3、淀积层特点、剖面中粘粒含量情况,基岩与母质的关系等;水稻土:平田、冲田的物质组成特点,访问农户作社会经济条件调查04 号点:紫湖镇中学,自然土壤:剖面颜色特点,利用现状观察;水稻土:平田特点,访问农户作调查;等高线种植方式的考察。问题与讨论:(1)山地红壤与基带红壤的区别与联系;(2)成土因素在地带性土类形成过程中的作用;(3)不同母质的红壤剖面形态的特殊性;(4)不同水稻土类型的分布规律;(5)等高线种植方式与水土保持的关系。05 号点:金沙原锯木厂,花岗岩母质山地红壤剖面特点观察。06 号点:石鼓岭电站,粗骨性土剖面特点观察。07 号点:吊桥与岭头山分叉路口,山地黄红壤的剖面特点观察。08

4、 号点:距岭头村 300 米处(油茶林下) ,砾质石灰土剖面特点观察。09 号点:岭头村旁(银杏树旁) ,山地红壤的剖面特点观察,诊断土层:网纹层特点与成因;水稻土各类型的分布组合模式考察,并绘制草图。210 号点:岭头村内,山地红壤剖面特点的进一步观察验证,问题与讨论:(1)地带性土类分布带中出现非地带性土类原因;(2)灰岩母质上发育的不同土壤类型;(3)母质因素在土壤微域分布中的作用;(4)垂直带谱中相邻两土类的镶嵌式分布模式。11 号点:山门旧址上方休息亭,山地红壤剖面特点观察。12 号点:玉灵观,山地黄红壤剖面特点观察。13 号点:风门下方,山地黄壤剖面特点观察;沟谷地带埋藏剖面构造观

5、察。14 号点:神龟探海,山地黄壤剖面特点观察。15 号点:三清福地,山地黄棕壤剖面特点观察。16 号点:三清福地净衣池,泥炭沼泽土观察及成因分析。17 号点:玉京峰顶,山地矮林灌丛草甸土及成因分析。问题与讨论:(1)各种土壤类型有机质含量的比较分析;(2)各种土壤剖面中粘粒层间分布与迁移情况的比较分析;(3)各种土壤类型的主导成土过程;(4)各类土壤垂直分布带上下界线的确定。 (5)沼泽土、草甸土的命名;(6)三清山土壤垂直带谱的建立与图式绘制。18 号点:南山枫林处,不同母质的山地红壤剖面特点观察;水稻土类型及剖面特征观察;访问农户调查社会经济条件。19 号点:里、外双溪,灰岩母质上山地黄

6、红壤剖面特点观察。20 号点:南山山门下方,花岗岩母质上山地黄红壤剖面特点观察。问题与讨论:(1)与 01、02、03 号点相衔接比较各点土壤剖面特点是否有变化;(2)各类土壤间的分布关系;(3)土壤微域分布模式。3.各类资料的收集3.1 有关成土条件的资料地质与地貌:(1)地貌和第四纪地质:调查地区的地貌及第四纪地质的类型描述和区划等;(2)地质:该区的岩性分布;(3)水文地质方面:本区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地下水埋深、矿化度及水化学类型,地下水的流向、流速、年变化规律以及含水层的特性等。植被:在具有天然植被的地区(特别是林区) ,水土流失的地区,应注重其类型及保持水土的主要植物等。气象水文

7、:主要是通过气象站、水文站观测的记录及访问等,包括气温、降水及蒸发等资料。3.2 有关土壤与农业方面的资料要尽可能收集已有的土壤图、土壤调查报告、土壤改良和肥料试验结果等资料。在农业生产方面:(1)调查区内的主要作物种类、种植面积以及作物配置的资料;(2)本地农业生产上的突出问题;(3)分析调查区内农业产量的逐年变化规律;(4)调查当地突出的丰产经验,并总结其与当地自然条件及生产条件的关系;(5)调查区内目前的生产条件,如水、肥、劳力、农机具等等。资料的收集可通过实地调查、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进行。4.实习工具的准备:罗盘、海拔表、土铲、土壤刀、手锯、卷尺、放大镜、标本盒、标本袋、标签、记录表格

8、、文具,以及其他仪器(如盐分速测仪、土壤养分速测仪、渗水速率测定仪)和化学试剂等。3三、土壤的野外调查和研究1.踏勘与访问在进行详细的野外土壤调查前,必须作路线踏勘,以便对整个调查区的地质地貌、植被、土壤、农业等有一个总的概念。在进行踏勘时,可以采用查、访结合的办法,进行调查访问,以便了解当地有关改造自然和利用土壤方面的经验、教训。2.土壤剖面的设置与挖掘对土壤剖面形态和性状特征进行详细的观察和描述,是研究土壤形成、演化和环境因素的关系,以及了解土壤的农业生产特性的重要手段,为此,就要设置有代表性的土壤剖面进行观察。2.1 土壤剖面类型土壤剖面一般分为主要剖面,检查剖面(对照剖面)和定界剖面。

9、主要剖面,或称基本剖面,是为全面研究土壤而设置的,一般要求选择在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地方。剖面的深度是自地表向下直达母质或基岩为止。检查剖面,是为检查、修正基本剖面所确定的主要土壤特征的变化程度和稳定性而设置的。它比基本剖面要浅,但数目要多。定界剖面,是为检查和修正土壤的边界而设置的,其深度一般低于一米或更浅,只要能观察出主要特征就可以了。它的剖面数比上述两者更多。一般采用以下比例,即主要剖面检查剖面定界剖面=125。2.2 土壤剖面的选择与挖掘土壤剖面的选择,主要是主要剖面的选择问题。它一方面要满足一定比例尺的工作量的要求,依土壤、自然条件的复杂程度而定;另一方面要求每一种土壤类型均有其代表

10、性的主要土壤剖面。因此在本次大比例尺的土壤调查时,应当注意一切可能引起土壤发生变化的因素,如考虑不同的坡度、坡向而分别设置主要土壤剖面。在剖面位置选好后,就开始进行剖面的挖掘,挖掘的工具目前主要是铁铲,有些检查剖面或定界剖面可借助于土钻。主要剖面也可以先挖到一定深度后再进行钻孔。土壤剖面一般为宽 1 米,长 2 米。 。其深度则视土壤情况而定,一般为 1.52.0 米。粗骨性土则较浅,一般到基岩、风化壳,通常只有几十厘米。挖掘土壤剖面应注意以下几点一般要使剖面观察面垂直并向着太阳光线,以便观察。在山区或林区,由于山地坡向或条件限制不可能见到直射光线的则为例外。挖出的表土和底土应分别堆放在土坑的

11、两侧,不要相混,以便观察完毕后分层填回,不致打乱土层,影响肥力,特别是农业耕作区更应如此。观察面的上方不应堆土或任意走动踩踏,以免破坏表层结构,影响剖面形态的描述及取样。3.土壤形态特征的研究土壤形态特征,一方面表现了它和周围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所进行的物理的、化学的以及生物化学的变化。判断土壤形成过程的方向,进而也就能决定其农业生产特点和改良途径;同时凭借于土壤剖面形态的研究,对每种土壤特性认识以后,才能有根据的找出它们之间分布的界线,绘制出土壤图来。所以对土壤形态特征的研究是土壤野外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土壤形态的主要特征有:土壤剖面构造、土壤颜色、土壤质地、

12、土壤结构、新生体、侵入体及层次的过度特点等。3.1 土壤剖面的分层野外土壤发生学层次主要是根据形态特征来划分的,它是检验一个土壤工作者对土壤4发生学分类掌握的熟练程度,也是野外土壤调查的基础工作之一。如果层次划分得不正确,那么,取样、室内分析化验以及对土壤类型的确定都会产生错误。以下就土层的划分进行讨论。(1)按土壤形态的主要特点,把整个土壤剖面划分成不同的层次,如,A、B、C 层或A、C 层等层,层次的组合不同,表示剖面构造不同。(2)在单一的母质上发育的土体,根据其发生学特点来划分土层是比较容易的,但当其中夹有复合的母质层时,就使土层划分复杂化了,对这种情况的处理原则是:第一,由于 A 层

13、的土壤形成过程较强,一般根据其发生学特点来进行划分,但当母质的机械组成产生明显的变异时,则可根据机械组成划分亚层。第二,当土体的机械组成变化大时,则在 B、C 层中也可以根据机械组成划分亚层。(3)在土壤形成较弱或由于土壤侵蚀而使土壤层次不明显,因而产生分层的困难。可根据其综合特征,如植物根系、土壤湿度、土壤结构和松紧度等来划分。(4)为了表示土壤层次分异的明显与否,可按过渡程度划分以下几级:过渡非常明显过渡明显过渡清楚过渡不清楚过渡不明显。(5)在土层过渡比较明显,但由于母质、地形或其他原因,使土层与土层之间产生各种形态,如舌状过渡(由腐殖质漏痕产生的) ,倾斜过渡(地形或母质的影响) ,直

14、线的水平过渡(母质的沉淀因素影响)等等,在描述和研究中也应加以注意,把它们记录下来。3.2 湿度对土壤形态特征进行研究时,应注意土壤湿度。土壤含水的高低,对土壤颜色、结构等方面的观察和影响极大,从剖面中土壤湿度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土壤地下水的高低和土壤墒情的好坏等等。必须指出,土壤湿度是土壤极不稳定的特征之一,它最易受气候、地形起伏、人为耕作灌溉等技术措施的影响。当然,对土壤水分状况的详细研究,必须通过长期的定点观察和系统的分析才能完成。但野外的简单测定,对了解土壤水分状况同样是重要的。在野外工作中,对土壤水分情况的描述,一般分为五级:干(是比较容易鉴别的,用嘴吹气,有尘土飞起)润(比干土的含

15、水量略高,用手试之,有凉的感觉)湿润(用手可捏成团块,放在纸上,很快使纸变湿)潮湿(使手湿润,并可能粘在手上)泞湿(这时水分饱和,可以看出水分从土粒中渗出而土体平滑、反光) 。3.3 土壤颜色土壤颜色与湿度、明度(明暗) 、彩度(色的强弱、鲜明的程度)都有关系。要正确的判断颜色,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由于湿度不同,颜色深浅表现上就有很大差异,在含水量较高时土壤颜色较深;观察时光线强弱不同,土壤质地,颗粒大小的不同,都会影响我们准确的反映土壤颜色。因此,在观察土壤颜色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除在野外土壤湿度条件下观察土壤颜色外,还要取土壤在室内风干情况下记载土壤颜色。(2)研究土壤颜色,必须在

16、散射光线下进行,避免因照耀太阳光和人为光线而使色泽变假。(3)观察土壤颜色,应尽量保持土块的自然状态,而不能把土壤弄得过于细碎。具体描述土壤颜色时,除了表明它的颜色外,各人眼力误差也很大,因此同为一个颜色,因人不同而有很大差异。为此,最好用“涂泥法”制成卡片,即将不同颜色的土和水调成泥状,涂于白色卡片上,或人工配制土壤颜色卡,便于野外携带作为土壤颜色描述的标准。3.4 土壤质地土壤质地影响土壤肥力性状,对土壤分类,土壤剖面层次和土地利用都有重要的意义。5比较精确的土壤质地鉴定,是在室内采用机械组成分析的方法进行,在野外一般都采用比较简单的手测法,如研碎法和卷搓法。此外可以用放大镜的观察,来鉴定

17、土壤质地。(1)研碎法(干法)在自然湿润的状态下,将土粒放在手指间摸摸试试,根据其粗糙的程度大致可定出质地的粗细。(2)卷搓法(湿法)将土壤湿润到可塑性范围以内,把它卷搓成不同形状,来确定质地。在野外工作中, “湿法”比较可靠, “干法”往往由于土质干,有小的团聚体存在而增加粗糙程度,致使质地有偏粗的感觉,但在“湿法”中在鉴定粘土时,往往由于土条外部是泥浆状态,而内部水分不够,产生质地偏粗的感觉。所以,最好是两者结合起来测试,可以得到较好的效果。土壤质地野外鉴定的标准质地名称 卷 搓 性 状砾质土轻砾质土中砾质土重砾质土砂土砂壤土轻壤土中壤土重壤土粘土肉眼可看出土壤中含有很多石块石砾(山地多为

18、砾质土) ,砾石直径3mm。砾石含量 515%砾石含量 1530%砾石含量30%干时将小块置于手中,轻轻的便可压碎,所含细砂粒肉眼可见;湿时可搓成小块,但稍加压即散开湿时可搓成圆球,但不能成条湿时能搓成条,但裂开湿时能搓成完整的细条,如果弯成环时即裂开能搓成细土条,并可弯成带裂缝的环干时有尖锐棱角,不易压碎,湿时可搓成光滑的细土条,并能弯成完整的环,压扁时也不产生裂缝,还似有光泽3.5 土壤结构野外鉴别土壤结构的标准结构类型 结构名称 大小 直径(mm)实物比拟块状结构(面、棱不明显)大 20 小于拇指团块状结构(面、棱不明显)大中小2010101105胡桃黄豆胡桃小米核块状结构(面、棱明显)

19、大中小201010775小栗子蚕豆玉米粒块状、粒状结构粒状结构(面、棱明显) 大中小5331105高粱米黄豆绿豆小米小米棱柱状结构 棱柱状结构(面、棱明显)30 大于二指柱状结构 柱状结构(面、棱不明 大 50 大于三指6显) 中小50308mm(2)孔隙的多少可用孔隙间距离来衡量,一般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况:少孔隙:孔隙不多,孔隙间距离约 1.52.0cm;中孔隙:约 1cm;多孔隙:0.5cm (3)根据土壤结构单位间裂隙性质,其裂隙度可分以下几级:小裂隙:裂隙宽度10mm在野外,孔隙的多少也可用如下标准估计:个/10 平方厘米 个/25 平方厘米少 150 137中 51200 414多 2

20、00 14以上量的统计包括质地孔隙、构造孔隙(结构及龟列等) 、特殊孔隙(根孔、动物孔、气孔等)的总量。通常在观察和描述时,不是从某一方面或某一单个性质,而是综合全面考虑,采用三角法描述。如疏松、多小孔、有裂隙,这就表明这种土壤,按照坚实度分是疏松的,而结构单位内部是多小孔的,结构单位之间是有裂隙的。3.8 新生体对它的形态、数量和出现的部位进行深入地描述和研究。为了测定新生体的化学组成,在野外可进行简单的定性试验。可用小刀将新生体刮在表玻璃上,滴加蒸馏水,取出一部分加 AgNO3 鉴定 Cl-,另一部分加 BaCl2鉴定 SO42-。如新生体不溶于水,则用 5%的 HCl 处理,如有泡沫反应

21、,即为 CaCO3。石膏不起泡沫反应,但可溶于盐酸中,并可用 BaCl2鉴定SO42-。3.9 侵入体侵入体与土壤形成过程本身的关系不大,只是由于机械作用而使某些物体混入土中。经常发现的有石块、砖瓦片、陶瓷片、碳片、贝壳等。在观察时应记载某种类及数量,借以了解侵入体的来源和成土环境的某些特点。3.10 植物根系植物根系的发育情况,往往是土壤环境的直接指标,如土壤肥力条件较好,则根系一般发育正常,相反,根系发育瘦弱。土层坚硬时,根系就难以穿插,如土壤的地下水位较高,则根系只在表层发育等等。在草原土壤或森林土壤调查等专门性的工作中,进行根系的定量调查,绘制根系分布形态图等。一般的土壤调查,只要观察

22、记载根系发育的情况。3.11 动物活动调查土壤中动物活动,可以作为我们判断土壤肥力的间接指标,如蚯蚓、田鼠、蚂蚁,各种昆虫及幼虫等。还可以结合特殊的病虫害防治而配合进行特殊的土壤调查。4.土壤剖面的描述和样品、标本的采集4.1 描述记载按照剖面的要求挖掘土坑后,将坑壁削平,然后用小刀或小铲修整新鲜的土壤剖面壁,从上往下,分别观察各种结构单位的自然断口,研究土壤剖面的整体构造并划分土壤剖面的发生层次,然后加以详细描述和记载。在描述土壤剖面之前,应尽可能准确的记载土壤剖面的地理位置,把图例画在底图上,并标上顺序号。在野外土壤剖面的记载,应根据调查目的而记载着不同内容。一般按下表进行记载。土壤调查记

23、载表日 期 剖面号码 调查人观察地点 海 拔 母 质地 形 侵蚀状况 地下水埋深植 物 土壤名称 利用现状发生层次土壤剖面深度采样深度剖面说明(颜色、质地、结构、松紧度、湿度、新生体、层次过渡等)8在描述和记载了土壤剖面以后,为了对土壤费力性状及发生学特点有全面深入的了解,还应分层采取土样进行定量分析。取样的正确与否,关系到对土壤的认识及判断是否正确。否则,无论分析化验进行得多么精细和准确,都将是徒劳无益的。4.2 样本采集根据不同研究目的,土壤取样有如下几种方法:4.2.1 土壤学取样(1)柱状取样法:将已经整理好的土壤剖面中间划两条相距 510 厘米左右从上到下的平行线,刮去其表层,然后自

24、下而上在每一个土层内挖取一定量的土,一般在一公斤左右,但要保证足够分析所有项目,然后装入布袋内,以备分析;(2)典型取样法:为了研究土壤的生成发育,研究土壤剖面中物质的移动,如胶体、重金属、碳酸钙的移动等,一般是在剖面中有代表性的典型部位取样,而不要在过渡层上取样。为了避免污染,要刮去其表层,从下而上的逐层取样,一般上层取样较密,下层较稀。取样后应按层次用铅笔写好标签,一式两份,分别放在袋内、袋外,以备查考。4.2.2 土壤农化取样为了解调查区内土壤耕层的养分状况,作为正确分配肥料,合理利用土地或绘制土壤农化图,一般采用土壤农化法取样分析,其特点是:不是从整个剖面分层取样,而是在耕层取样;不是

25、单点取样,而是多点取样,加以混合取其平均值,进行分析。这种取样方法,可以避免典型取样波动性较大的弱点,而且有普遍的代表面较广的优点。4.2.3 整段标本的采集在观察一般土壤剖面时,并不采集整段标本,但为了详细观察研究,与陈列标本及教学示范等需要,在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剖面上,采集整段标本。采集前,首先要准备好符合规格的(一般 100258 厘米)土壤标本盒。采集时先用刀或铲将剖面修整成一突出的土柱,大小与标本盒相符,然后将盒套在土柱上,再将剖面切下,加以修整,装好盒盖,注明号码,土壤名称,采集地点等,以备装运。整段取样一般比较笨重,亦有用胶布粘取薄层土样代替,运输及存放均较轻便,但技术要求高,粘

26、合剂也要求严格,否则容易脱落,不易保存。4.2.4 标本盒取样为了进行土壤分类的讨论和拼图,把调查区有关主要制图单位的土壤标本分层装入土盒内,土盒一般是 325 厘米,取样时应分层自下而上,分别装入盒中每一格内,以便在室内进行比较。土盒盖上应写好采集地点、土壤名称及编号等。4.2.5 物理取样如果为了做土壤水分或者土壤容重、比重、孔隙率、结构等物理性状的分析时,应保持土壤原状。采集标本时,一般要用特制的标本匣严加密封,注意安全运输,妥为保存。5.土壤野外理化性质的测定在野外土壤调查时,除研究土壤形态外,还应定性地、简捷地、定量地测定土壤的某些性状,如碳酸盐、PH 值、亚铁盐等。95.1PH 值

27、的简易测定在野外一般用普通式酸度指示剂测定,取黄豆大的土块,放在蜡纸或瓷盘上,滴加24 滴指示剂,稍加摇动,一分钟后与比色卡片比较,其读数即为 PH 值。5.2 碳酸盐反应的测定用 10%的稀盐酸直接滴在由各发生层上所取出的小土块上,如有碳酸盐存在,则发生CO2 的泡沫,其反应式为:CaCO 3+2HClCaCl 2+H2O+CO2 根据泡沫发生情况可判断石灰反应的程度,从而知道土壤中含碳酸盐的多少。反应 反应现象 表示符号无微中强没有气泡发生缓慢发生小气泡有明显气泡发生,但很快消失如沸腾状发泡,延续时间较长+5.3 可溶性盐的简易测定应用定性反应来测定土壤中的氯化物硫化物和碳酸钠的存在,测定

28、方法如下:在试管中放入土壤 23 克,用蒸馏水浸透,土水比为 15,经强烈振荡 12 分钟,在水浸提液中加入 KNO30.5ml(1015%的浓度) ,使试管静止,然后将澄清液转移至干净的试管中,以备测定。加入硝酸银(AgNO 3)后,如有絮状沉淀产生就证明土壤中有氯化物。加入氯化钡(BaCl 2) ,如有硫酸钡(白色)沉淀产生,就说明土中含有硫酸盐。加入几滴酒精酚酞溶液后,如呈樱桃红色,就可确定有碳酸钠(Na 2CO3)的存在。在备有土壤养分速测箱的情况下,在野外进行土壤、植株中的速效性养分(N、P、K等)的测定,可以为初步摸清土壤的简单理化性状及肥力状况提供资料。6.土壤微形态的观察与研究

29、土壤独特的形态与物质的分布状况,从宏观与微观角度都可以判断出来。作为一个完善的土壤调查,把微形态分析与剖面形态鉴定、腐殖质类型鉴定结合起来使用,从各个角度进行系统的观察、记载,可对土壤的实质提供全面的认识。实际上,微形态已成为土壤分类的重要标准。所谓土壤的成土过程,就是指在土壤的各微小部位进行着多种物质的迁移、变化的总和,它充分反映了土壤的化学、物理、生物的各种性质。因此,对土壤微形态的观察与记载是加深土壤形成过程的理解。宏观与微观的界限,是以肉眼能否识别作为分界,大致以 0.2mm 作为微观的上限,因此,要进行微形态的观察,就必须借助与放大镜、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来进行描述和记载。6.1

30、 野外观察、取样、记载在野外首先利用放大镜进行微结构的观察,观察原生矿物有没有被次生矿物所覆盖,斑纹形态、微细结核的存在,肉眼难以辨认的植物残体的形状,土壤小动物种类,菌丝、假菌丝等,根据这些观察,选取典型部位采集样品。采样的要求,不破坏土壤剖面的自然状态,保持原形态,不受其他物质的污染,因此一般采用容重筒或特制采样筒采样,现场封存,带回室内,再进行详细的观察与研究。6.2 室内光学显微镜与电子显微镜观察取样保持原状态,用显微镜观察微结构,如斑纹粘土微结构等,有些微结构,在天然状态下是有水存在的,当土壤风干或人工干燥后,就脱水,可能发生变化。因此,应尽量保持在天然湿润状态下进行观察;通常情况下

31、,土样风干观察是可以的;有一些还可加入试剂使其在显色、发泡、溶解的状态下观察。在上述观察分析的基础上,选其重点、特殊的样品进行详细观察。为此,应将土壤样10品制作成薄片,然后用偏光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进行观察、分析,以确定各种微结构、各元素的分布状况等。利用其微形态特征的区别,以确定土壤类型,寻求其分布规律。7.土壤分类、分布的野外研究7.1 成土因素的观察和成土过程的分析土壤地理学是研究土壤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因此仅仅观察和研究土壤的形态特征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把这些形态特征和环境条件联系起来。在野外调查中,也应描述和记载各种成土因素,从而进一步研究它们对土壤发生和发育的影响。7.1.1 成

32、土因素的研究包括如下的内容:(1)自然植被和栽培作物:研究自然土壤时要记载植物群落名称和主要种属组成。对森林群落,要记载高度、郁闭度、林下层与地植物情况。对灌木草本群落,则需记载高度和盖度。在研究耕地土壤时,要记载作物种类及其生长情况和轮作制度等等。(2)母质:除了确定岩石类型以外,还要确定成土母质的成因类型,如残积的、坡积的、洪积的冲积的、冰碛的、风积的等等,必要时还要收集成土母质的样本,进行室内分析。(3)地形:要记述观察地点的地貌类型、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坡度、坡向、坡长以及小地形的情况、土壤侵蚀情况、地形破碎程度等。(4)水热条件:应向气象与水文部门了解气象与水文资料,在路线调查时,可

33、进行小规模的气象观察,一般应根据地形、植被等情况的观察,记述当地小气候条件的分异。有时在土壤调查时还进行地下水埋深及成分的观察,以及水井与机井的调查及访问等。(5)社会经济活动:社会经济活动对自然土壤的性质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在野外调查时,要充分了解土壤农业生产历史、土地利用现状、耕作、施肥和灌溉制度等。要特别注意不同农业技术措施和耕作历史与土壤熟化的关系。7.1.2 成土过程的分析:研究土壤必须研究土壤的成土过程,同时找出其中的主要过程和次要(附加)过程,从而确定调查区内的土壤类型,并深入揭露土壤的利用和改良问题。成土过程的分析可从下列几方面入手:(1)根据成土因素的综合分析,初步推断可能出现

34、的成土过程。(2)根据植被类型和土壤腐殖质层厚度、颜色、过渡情况及分解程度,来判定生物累积过程的主要特征以及发展方向。例如有无泥炭化、生草化以及它们表现的程度。(3)根据土壤质地、土体化学成分、结构以及新生体的特点,来确定物质在土体中的淋溶、移动和淀积过程。如土体中有石灰质新生体,则可以断定有钙化过程;有蓝色斑块、铁锰结核、锈斑,则可以肯定有潴育或潜育化过程;心土粘重、紧实、结构体大、有大量胶膜,反映物质有强烈的淋溶淀积过程;亚表层出现白色 SiO2 粉状或片状层次,反映有灰化或白浆化过程;土层有易溶性盐富集,反映有盐渍化过程。(4)根据野外简易理化分析,如碳酸盐反应,PH 值测定,亚铁及盐分

35、测定等,也可辅助说明成土过程。(5)根据耕作层性状和作物生长情况,可以判定土壤的熟化程度和肥力水平,以及有无次生盐渍化等等。根据上述几点的综合分析,找出其中主要成土过程,就可以大致判定土壤形成特点,为进行土壤分类和土壤利用改良提供重要依据。7.2 土壤的分类与分布 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7.2.1 野外土壤分类的研究:土壤分类应与比土、评土工作同时进行。经过土壤分类,可以正确的认识与区分各类不同性质的土壤,进一步找出各种土壤之间的相互联系、形成、演变规律。一般来说,土壤分类工作,可按下列程序进行:先将已有土壤进行全面的排队,采取11自下而上的归纳方法,把土壤性态相似、肥力水平相近、适种作物相当、

36、改良措施相同的土壤合并成各种不同的组,作为基层分类单位(如土种或变种) ,再根据各组土壤的发生联系,合并成高一级的分类单位(如亚类或土类) ,并归入一定的土壤类别。同时要从上而下的进行检查,使各种土壤所属的分类单位,都符合土壤发生学的原则。7.2.2 分布规律的野外研究:首先搞清楚地区内地带性土壤分布规律,然后再查明各种土壤发生系列的分布规律及各土类之间的相互衔接。其次要搞清楚非地带性土壤的分布规律及它们之间的演化规律。四、土壤调查报告的编写提纲(仅供参考)1.总论1.1 总的说明调查地区的地理位置、行政区划和面积。1.2 过去在调查中所进行的土壤调查及其有关资料的简述。1.3 此次调查队的组

37、成、成员、工作方法及完成工作的时间。2.土壤形成的自然地理条件2.1 气候:包括调查区的气温、降水量(全年及各月的分配情况)蒸发量(年、月) 、降水与蒸发的对比关系、无霜期的长短及有效积温。以上这些气候要素对当地土壤、植被、农业生产的影响。2.2 地质、地貌:包括本区的地质构造、地貌单元和类型分布的规律以及对当地土壤形成的影响,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潜水的变化规律。在可能的条件下应附地貌、母质、地下水、土壤和农业利用等之间关系的综合断面示意图或各个因素的示意图。2.3 植被:天然植被的形成以及对土壤形成的影响。2.4 人类活动:人为的熟化措施对土壤形成的影响。3.土壤3.1 土壤概况:包括土壤类型及其分布规律。3.2 分类原则及分类系统。3.3 各种土壤的分别描述。3.4 土壤质量评价。4.土地利用和土壤改良的综合建议4.1 本区目前土地利用状况,包括土地利用现状评价。4.2 农用土地方面的主要经验及存在问题。4.3 对本区土地利用及改良方面的建议。5.结束语包括对调查区土壤情况的小结,调查队的收获及体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