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南嵩县“伟人仰卧”石之质疑图 1 河南嵩县“伟人仰卧”石“伟人仰卧”石位于河南嵩县天池山飞来石风景区,是一座大山的模样,因形象酷似伟大领袖卧像而得名。其山体长约一百米,主体由两部分巨石组成,人物神态安详,比例匀称,被当地政府和百姓称为“奇观” (图 1) 。历史地理学是逝去岁月的记忆,如同给一个三维的地理空间加上了时间轴。随着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和对“伟人仰卧”研究的深入,已经对这一流行的说法提出了深刻的质疑,乃至于彻底的颠覆。第一, “伟人仰卧”石并不是自然形成的。人像是新石器时代遗存,属于“中三皇”时期(距今约 18000-8000 年) ,前山海经时代,是一处史前人工建筑的遗址。第二,神像
2、的性别是女性。其胸前的两块石头表示双乳,腹上的“飞来石”表示长发的女子(面部已磨灭) ,表达了母女之间的深厚情谊。第三,神像的身份是侍者。神主是一个服侍主神的女神,并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神,古时的地位不是最高。以上三点,均与“伟人仰卧”的领袖形象不符,其历史文化价值也与伟大领袖卧像的主题明显不合。如果从山的另一侧观察, “伟人仰卧”石呈现出了完全不同的另外一番景象。伟人的头部此时是一男子的鼻子,胸口上的两块巨石(女子的双乳)是男子的上下嘴唇。腹部突起的巨石(即飞来石)实际上是男子翘起的胡须。 “伟人仰卧”石是一男子头像的一部分,在伟人头的上方,是男子犀利的眼睛(图 2) 。(如果有人刚刚接触这类
3、事物,还不习惯看仰卧的人像,可将照片竖起来,人物的形象即可鲜明显现出来。 )图 2 另一角度所见之“伟人仰卧”石飞来石上有很多上下结构的凹槽,为人工的开槽,有两个功能。一是表示女神腹上女子的长发。女神腹上的女子,表达了母与女的亲密关系,是“中三皇”时期的思想。在“中三皇”鱼妇祭祀区,有一鱼妇之神,女子的头、胸、腹的轮廓鲜明,腹部有一长发的女子,深情望着自己的母亲。鱼妇的双脚之处并不是一双人脚,而是一条人鱼的尾巴,故知主神为鱼妇之神,是上古时期的重要图腾,表达的是母系氏族社会的思想(图 3) 。图 3 “中三皇”鱼妇祭祀区内的母与女之山(河北邯郸涉县)飞来石上的凹槽,另一个用处是表示主神的胡须。
4、胡须之处的女子,为须神,是为男子整理胡须的侍者。而置于鼻子之处的女子,为五官神,是男子的下属。五官,原指眼、耳、齿、鼻、舌五种人体器官。五官之名起源古远,中国至少在 4 万年以前就有了五官的称谓。上古没有现代的政府机构,五官于是衍化成了政府机构的代名词,代表了相应的政府职能。人形山虽同为人形,社会地位却不同。部族的首长(主神)往往配有五官神,起着侍者的功能,因此,主神的五官之处有五官神。此外,还有发神(梳头的) 、衣神(整理衣物的) 、须神(梳理胡须的) 、心腹神、臂膀神,等等,都是部族首长的下级官员。因此可知, “伟人仰卧”石涉及的两位女子,都是主神的侍者。三者应是父亲、女儿、外孙女的关系,
5、也可能是丈夫、妻子、女儿的关系,是一处上古遗存,反映了上古时期的家庭关系。翘起的胡须,是古人的一种装饰。无独有偶。在湖北宜宾,也有一座人形山,是一个秃头的男子,面部肥短,鼻子挺拔宽大,样子如同是领袖列宁的头像(图 4) 。神主的胡须翘起,但要短小一些。图 4 翘胡须的男子(湖北宜宾)人形山是新石器时代的历史文化遗存,以人形山为中心,并有服饰、姿仪、神态、陪祀、祭坛、神庙、聚落、墓葬、岩画、遗物等文化衍生物,形成了丰富的文化群落。对人形山的研究,是我国远古历史文化研究的核心内容,其重要性日益凸显。目前,中国境内已经发现人形山 2 万尊,全境遗存的人形山总量估计在 10 万尊以上,充分展示了中国作为文明古国的文化实力。在已发现的人形山中,有不少形象与领袖人物形象相近。除了河南嵩县的“伟人仰卧”之外,广西马山的人头山,整体形象如同是一个巨大的毛主席像章(图 5) ;安徽黄山有“伟人峰” ,神主也被附会成了当代的伟人(图 6) 。实际上,这些人物形象都是上古遗存,是人工修凿的古人的形象。他们一般都是部族的领袖,后世为了纪念他们的丰功伟绩,把他们的形象雕凿成了大山的模样,以使后世纪念和凭吊。图 5 广西马山县的人头山(形态酷似一枚毛主席像章)图 6 安徽黄山“伟人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