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七章 感官 第一节 视器 视器又称为眼,包括眼球和眼副器。 一、眼球 (一)眼球壁 眼球壁由外向内依次是:纤维膜、血管膜、视网膜。 1纤维膜 厚而坚韧,前 1/6 为角膜、后 5/6 为巩膜。 (1)角膜:无色透明,有折光作用。 (2)巩膜:呈乳白色,不透明。 巩膜静脉窦:为角膜巩膜交界处深部的环形小管。2血管膜 富含血管和色素,由前向后分为虹膜、睫状体、脉络膜。 (1)虹膜:圆盘状,中央为瞳孔,周围有瞳孔开大肌和瞳孔括约肌。 (2)睫状体:虹膜后方,为血管膜增厚部分,与晶状体之间有睫状小带相连。内含睫状肌,收缩时睫状小带放松,舒张时睫状小带拉紧。 (3)脉络膜:睫状体后方,巩膜内面。 3视
2、网膜 位于血管膜内层。主要结构有视神经盘、黄斑和中央凹等。 (1)视网膜分部 1)视部:衬附于脉络膜内面,具有感光作用。 2)盲部:衬附于虹膜、睫状体内面,无感光作用。(2)视网膜视部的组织结构 1)色素上皮层:内含黑色素。 2)神经部:内含三层细胞。 感光细胞:包括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视锥细胞感受强光和颜色,视杆细胞感受弱光。 双极细胞:连接视细胞与节细胞。 节细胞:轴突组成视神经。 (二)眼球内容物 眼球内容物包括房水、晶状体、玻璃体。是眼的屈光装置。 1房水 (1)产生部位:由睫状体产生。 (2)流通途径:房水后房瞳孔前房虹膜角膜角巩膜静脉窦眼静脉 2晶状体(1)形态:双面凸 (2)调节
3、 1)视近:睫状肌收缩睫状小带松弛晶状体变凸折光增强 2)视远:睫状肌舒张睫状小带拉紧晶状体变薄折光减弱 3玻璃体 为无色透明胶状物,是重要的屈光装置。 二、眼副器 (一)眼睑 分为上睑和下睑。 (二)结膜 分球结膜和睑结膜,二者转折处称结膜穹,闭眼时形成结膜囊。 (三)泪器 1泪腺:位于眼球外上方,分泌泪液。 2泪道:包括泪小点、泪囊、鼻泪管。鼻泪管开口于下鼻道。(四)眼外肌 共七块,名为上睑提肌、内直肌、外直肌、上直肌、下直肌、上斜肌、下斜肌。 第二节 前庭蜗器 前庭蜗器又称耳,分为外耳、中耳、内耳。 一、外耳 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鼓膜。 (一)耳廓 以软骨为支架,外被皮肤。 (二)外耳
4、道 呈“S”形,外耳道检查时,需将耳廓向外上方牵拉。(三)鼓膜 位于外耳道与中耳之间,呈椭圆形,半透明,向外下方倾斜。上部为松弛部,下部为紧张部,中央向内凹陷为鼓膜脐,前下有三角形的光锥。 鼓膜 鼓膜椭圆半透明 心向内凹外下倾 上部松弛下紧张 前下光锥三角形 二、中耳 中耳包括鼓室、咽鼓管、乳突小房。 (一)鼓室 鼓室位于颞骨内,鼓膜与内耳之间,内含听小骨。 1鼓室六壁 (1)上壁:为鼓室盖,经一薄骨板与颅窝相邻。 (2)下壁:为颈静脉壁,有薄骨板与颈内静脉相隔。 (3)前壁:为颈动脉壁,前下有咽鼓管开口。 (4)后壁:为乳突壁,通乳突小房。 (5)外侧壁:为鼓膜壁,经鼓膜与外耳相隔。 (6)
5、内侧壁:为迷路壁,有前庭窗和蜗窗。2听小骨每侧 3 块,共 6 块。分别为锤骨、砧骨、镫骨。连接方式为: 鼓膜锤骨砧骨镫骨前庭窗 听小骨 (二)咽鼓管 前借咽鼓管咽口与鼻咽相通,后通鼓室。小儿咽鼓管短、平、直,上呼吸道感染易经咽鼓管蔓延至中耳,引起中耳炎。 三、内耳 内耳位于颞骨岩部内,称迷路。包括骨迷路和膜迷路。骨迷路内含外淋巴,膜迷路内含内淋巴。内、外淋巴互不交通。 (一)骨迷路 分为骨前庭、骨半规管、耳蜗。 1骨半规管 为三个半环形互相垂直的小管。 2骨前庭半规管与耳蜗之间,外侧壁上有前庭窗和蜗窗。 3耳蜗 形似蜗牛壳,由一条蜗螺旋管环绕蜗轴而成。 (二)膜迷路 分为膜半规管、椭圆囊和球囊、蜗管。 1膜半规管 位于骨半规管内,也分为三个,膨大部称为膜壶腹,内有壶腹嵴是位置觉感受器。 2椭圆囊和球囊 位于前庭内,为互相通连的两个膜性囊。内有椭圆囊斑和球囊斑,也是位置觉感受器。3蜗管 是位于耳蜗内的膜性管,断面呈三角形,上壁为前庭膜,下壁为基底膜,基底膜上有螺旋器,是听觉感受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