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1 章 汉祚岌岌民病疠,医星冉冉诞宏论伤寒论的诞生汉族的称谓,是因为汉代的国力强大,在周围那些弱小国家的人们的眼里,汉人是非常不得了的人,后来就叫汉族了。汉朝中期的时候,有个皇帝的亲戚叫王莽,他是汉平帝的岳父,后来篡夺了刘姓的江山,建立了一个兔子尾巴一样短命的叫做“新”的朝代,前后总共在位 15 年。就是这个短暂的“新”朝,把汉朝从中分开一分为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西汉和东汉。王莽以前叫西汉,王莽以后叫东汉。东汉到了末年汉桓帝、汉灵帝、汉献帝的时候,汉朝衰败,乱得已经不成个样子,就是后人所说的“汉将不汉”了,皇帝朝廷软弱无能,宦官、外戚争权夺利,互相残杀,轮流坐庄;老天也不作美,水、旱、蝗、
2、疫交替发生;汉书五行志记载,三年两头发生疫疠,流行热病又加上灾害饥荒,导致人民流离失所,哀鸿遍野,饿殍满地。当时有一种被称作伤寒的流行病,肆虐得厉害,夺取了无数人的生命,曾以“七步诗”而闻名的神童曹植就描写当时的惨景:“家家有僵尸之痛,户户有号泣之哀” ,就是说当时每一家都有死人的事情发生;被称作“建安七子”之一的文学家王粲的七哀诗 ,对当时社会惨状的描述,让人每每读后,不禁潸然泪下。伤寒的流行,不仅让穷苦人死亡无数,就连贵族富豪也难以幸免。中兴帝王汉光武皇帝是从南阳起家的,跟随他南北征战、出谋划策的很多南阳人,后来都成了功臣,所以南阳当时有很多达官贵人。其中的一个张姓家族,据说是汉文帝时期朝
3、中掌管司法的最高官吏(廷尉) ,相当于现在的最高法院院长,叫做张释之的后裔。在公元 150 年前后,这个张姓大家族又添了一个男丁,取名张机,并按照当时的习惯取了个字叫“仲景” 。张机出生的时候,他们的家境已经大不如前,成了个没落的贵族,混同于普通百姓的行列。家族没落、世道战乱、疫疠流行、灾荒频频,使得张机失去了读书做官的基础,所以在张机十几岁的时候,就跟随同族的一个伯父叫张伯祖的郎中学习医学,时光荏苒,岁月变迁,寒暑更替,物换星移,不知不觉中张仲景已到了弱冠(20 岁)的年龄,开始独立行医、支撑门面了。出师之后,仲景就一直忙于给乡里乡亲治病,医学水平随着时间的推移、经验的积累,理论的深入,渐渐
4、地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晚年还招收了卫汛、杜度两个热心医学的年轻人作为徒弟,传授自己的生平所得。仲景生活的时期,正是东汉桓、灵、献三帝的衰落期,也是战乱频繁和疫疠猖獗的时代,特殊的时代背景和疫疠流行的现实,为造就一个伟大的医学家创造了条件。仲景在日常行医的闲暇时间,阅读了大量的医学和与医学有关的书籍,并积累了大量的民间秘方、验方和单方。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包括医学最早的理论性专著黄帝内经 、 难经 、 神农本草经以及汤液经等医学类著作,还有易经 、尚书以及河图洛书等等一些当时颇有影响的社会学书籍,对这些著作的学习,使张仲景的医学理论更加深入,极大地提高了临床的治疗水平。晚年在行医、教授徒弟的同时
5、,仲景花费了近十年的时间,将自己的研究所得和临床经验进行总结,通过十二次反复修改,大概在公元 205 年终于完成了他一生唯一的一部著作伤寒杂病论 。这部书既是张仲景临床治病经验的总结,也是医学理论体系的总成,是利用比较系统的医学理论和临床上认证治病的方法也就是辨证方法,将典型的案例串连起来,有理有据地介绍了流行热病和日常杂病的治疗方法、所用方剂和药物,包含了医学理论、治疗方法、使用方剂、选择药物、煎煮措施、服用规定、护理条件(理、法、方、药、煎、服、护)等多个方面。该书的医学理论来源于黄帝内经 、难经 ,方药理论来源于神农本草经 、 汤液经 ,而作为中国医学的理论架构,或者叫说理工具哲学理论则
6、来源于易经 、 尚书以及河图、洛书,是综合前人成果的产物,把理论、方药和临床具体运用糅合到一起的一本实用读物。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写成后,他写了一篇序言,介绍了写作这本书的起因、目的以及参考资料,并对当时的社会风气、医疗环境进行了评述,反映了仲景的世界观、人生观和职业道德观,他在序言中这样写道:我每次读书读到史记扁鹊传中秦越人到虢国去给患尸厥的虢太子治病、在齐国望齐桓侯面色诊断疾病的记载,没有一次不激 动地赞叹扁鹊的过人的才 华。于是就 对当今生活在社会上的那些读书人感到奇怪,他们竟然都不怎么重 视医药方术,从不花心思研究医方医术以便对上能够治疗国君和父母的疾病,对下能用来解救 贫苦人的病灾和困苦
7、,对自己则能保持身体长久健康,以保养自己的生命;只竞相是争着去追求荣华富贵,踮起脚跟仰望着 权势豪门,匆匆忙忙只是致力于追名求利;只是重视那些次要的身外之物, 轻视乃至抛弃养生的根本之道。虽然使自己的外表显得华贵,却让自己的体力憔悴。皮都已经不存在了,那么原本长在皮肤上的毛发将依附在哪里呢?如果突然遭受到外来致病因素的侵袭,被 顽固疑难的疾病 缠绕,病患灾 祸临头,方才吓得发抖,于是就不得不降低身份,卑躬屈膝,低头哈腰乞求巫婆神汉的求神祷告,希望能够使自己的疾病痊愈,百法使尽无济于事,就只好听天由命,束手无策地等待死亡。把本来可以活到很长久的寿命和最宝贵的身体,交给平庸无能的草莽医生,任凭他
8、摆布处置。呜呼哀哉!他们的身体已经死亡,精神也随之消失了,变成没有生命的物体,深深地埋在黄土之下,尽管别人为他死亡伤心哭泣也毫无用处。惨痛啊!整个世上的 读书人都稀里糊涂,没有人能够清醒明白。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像 这样地轻视自己的生命,他们还谈 什么荣华权势呢?而且,他们即使做官了不能爱护别人,顾及别人的疾苦;不做官也不能爱护自己, 预防自己的隐患,遇到灾难,碰上祸患,身处在危困的境地,糊涂愚昧,蠢笨得就像没有头脑 的废物。悲哀啊!那些在社会上奔波的读书人,追逐着去争夺表面的荣华,不保重身体这个根本,忘记了身体却为权势名利而死,有如站在薄薄的冰面上、悬崖边一样,竟然到了这步田地!我的同宗同族的
9、人口本来很多,从前有二百多人。自建安元年以来,还不到十年,其中死亡的人,有三分之二,而死于伤寒的要占其中的十分之七。我为过去宗族的衰落和人口的骤减而感慨,为早死和枉死的人不得到被救治而悲伤,于是勤 奋研求前人的 遗训,广泛地搜集很多医方,选用素问九泉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书,并结合诊查脉象和辨别证候的体会,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共十六卷。 这些经验即使不能全部治愈各种疾病,或许可以根据书中的原理,在看到病证的时能够知道发病的根源。如果能运用我 编写的 这本书的有关内容,那么,对于伤寒病的问题,大多数能弄通解决了。自然界分布着金、木、水、火、土等五行之气,五者的运转化生了万事万物。人体也禀受着这
10、五行之气,因此才有了五脏的生理功能。经、络、府、 俞,阴阳交会贯通,这里面的道理玄妙、隐晦、幽深、奥秘,其中的变化更是 难以穷尽,假如不是才学高深,见识精妙的人,怎么能探求出其中的道理和意趣呢?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等,中古有长桑君、秦越人,汉代有公乘阳庆及仓公,自此往后到现在,还没听说过有比得上他们的人呢。看看当今的医生,他们不想思考研求医学经典著作的旨意,用来 扩大加深他 们所掌握的医学知识;只是各自依仗着家传的医技,始终沿袭旧法;察看疾病,询问病情时,总是致力于花言巧语,只图应付病人;对着病人诊视了一会儿,就仓促的处 方开药;诊脉的时候按了寸脉,没有接触到尺
11、脉,按了手部脉,却没有按足部脉;人迎、趺阳、寸口三部脉象不互相参考;诊察病人脉搏跳动的次数,不到五十下就草草结束;病人已经到了垂危濒死的时候了还不能够确诊,人迎、寸口、趺阳三部脉象的浮中沉脉候竟然没有一个大概的印象。鼻子眉额等面部,没有全面 详细 的查看,这真像人们所说的“坐井观天”似的很不全面罢了。这样就想要辨 别疾病的轻重缓急, 实在是很 难呀! 孔子说:生下来就懂得事理的人是上等的,通过学习而懂得事理的人是第二等的,多方面地聆听求教,广泛地记取事理的人,又次一等。我素来爱好医方医术,请允许我把“学而知之”和“多闻博识”这样的话 作为我的座右铭吧!那么伤寒杂病论是一部什么样子的医书呢?如果
12、你喜欢翻阅古书,还有可能见到伤寒卒病论 ,其实是同一本书,只是朝代不同,刻印的时期有所不同罢了。伤寒杂病论可以说是一本张仲景记载他自己平生治疗疾病的笔记,就像现在所说的“医案医话” 。所不同的是:一般的笔记只是随手而记的日常琐碎杂事,心灵轨迹;一般的医案医话也只是对平时治病的记述或者是对某一个问题的讨论发挥。而伤寒杂病论是把临床上积累的众多医案,分门别类,以一种成熟的比较系统的理论或者认证的方法,将其串联、贯通起来,从前到后形成一个整体,不像现在的医案医话是相互独立,互不牵连的,所以说给伤寒杂病论下一个定义的话,那就是一部理论化、系统化了的外感热病和内伤杂病的医案医话。伤寒杂病论包括伤寒、杂病
13、两个部分。什么叫“伤寒”?什么叫“杂病”呢?这里所说的“伤寒”和现在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定为“乙类传染病”中的伤寒、副伤寒不是一回事,但也有一点点联系。说不是一回事,是因为它们本质上是不同的,说有一点点联系,是因为在疾病的过程中又有个别类似的地方。这里所说的“伤寒” ,它有一个大概念或者叫广义的概念,还有一个小概念或者叫狭义概念。广义概念上的“伤寒” ,是指在不同季节感受了外在的太过或者不及的气候,俗称“邪气”之后,发生的各种发热性疾病;而狭义的伤寒,指的是着凉受风之后所出现的众多不同表现中的一种,有它独有的外在表现和脉象。而伤寒杂病论中的伤寒,就是记述了伤寒热病的发病原理、主要表现、
14、治疗方法、如何护理、预后情况,同时也包括了疾病过程中出现的并发症、后遗症以及它们的诊断、治疗方法。所以中医古书难经中就有“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前一个“伤寒有五”的“伤寒” ,就是广义的伤寒;后一个“伤寒”指的就是狭义的伤寒。“杂病”的含义就很容易理解了,人吃五谷杂粮,谁个会不生七灾八病。这个七灾八病实际就是杂病。所谓内伤杂病,是说这种病是人体本身产生的,跟外在的气候关系不大,或者说是以人体本身内在原因为主要原因的,尽管有些有外在的诱发因素,但还是以内在的原因为主,这种杂病多是长期积累,缓慢发生的,与伤寒外感随时发病大不相同。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写成之后,由于当时的
15、印刷条件的匮乏,基本上是以手抄或刻成竹简流传的。华佗因故待罪曹操,在被杀前交给狱卒一叠书简,并说“此书可以活人” ,据说这本书简就是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所以后人有将该书称作活人书的。由于当时人们思想的狭隘和战乱的原因,仲景的医书被秘藏起来而不外传,医学史上所谓“江南秘仲景方不传”指的就是这件事。到了晋代,有一个太医令,类似于现代卫生部长的人叫王叔和,见到了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一书,但因为当时记载内容的竹简经过流传,散乱无序,王叔和就借助自己对医学的造诣,对伤寒杂病论进行了编纂,得以流传至今。伤寒杂病论传到宋代,被人一分为二,一部分叫伤寒论 ,一部分叫金匮要略 。 伤寒论就专讲外感热病的防治了,而金匮要略就专讲内伤杂病。要学好中医,要想临床上疗效明显,要想做一个名中医,就必须读熟、读透这两本书。它们既是中医的经典著作,也是中医的临床指导书;既是理论基础,又是临床总结,所以伤寒杂病论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伤寒论的版本有多种,而目前最为流行的还是由宋代林校正过的,又经过明代赵刻美再一次刻版印刷的裸本伤寒论更受欢迎。所谓裸本,就是只有 398条原文的版本,本书即是基于这个裸本伤寒论而展开表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