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陕西理工学院教师备课纸1第一章 绪论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及方法,理解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和应用范畴,了解心理学的历史沿革,形成科学的心理观和心理学观,初步建立对心理学的整体认识。教学重点:心理学的性质与特点教学难点:心理学的基本内容课时数: 3举例说明师范生学习教育学科(主要是心理学、教育学)的必要性。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应具有的基本理论素养和基本技能。本章主要介绍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性质、学科内容结构、主要分支,心理学产生发展的历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以及学习心理学的意义等。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性质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的“灵魂”的学问,使它在人们的印象中带有一些“神秘”的色彩。有人认为它是不可能去研究的。随着科学的发展,对心理的研究并非不可能,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1).心理无论怎样复杂,都是由一定刺激引起的,我们了解刺激的状况,就可以了解其内心活动;(2).心理活动总伴随一定的外部表现,通过外部表现就可推知其内心活动;(3).人的内心活动与客观条件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这种联系是有规律的,掌握这些规律我们就可以了解其内心活动(需要与情绪,意志与行为等) ;(4).内心世界的变化受人的世界观、信念、理想、人生观的制约,而这些是较稳定的,通过长期观察、了解以上方面,就可以知道其心理状况;(5
3、).测谎仪、微电子仪器测定情绪变化仪、对脑电波密码的破译等先进科技,对了解人的内心世界带来了美好的前景。总之,人的内心世界是可以了解的,心理学正是科学地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学问。心理学一词源于希腊语,原指关于灵魂的学问。我国古代,许多学者也提到了“灵魂” 、 “心” 、 “思” 、 “神”等类的词,也都是指心理的含义。 “心理学”这陕西理工学院教师备课纸2个专门术语,是 16 世纪在欧洲出现的。得到公认的是德国 C沃尔夫的经验的心理学 (1732 年)和理论的心理学 (1734 年)问世后,心理学一词便被广泛运 用。19 世纪末,科学的心理学产生,不同的心理学家对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的理解与主张
4、不同。 (简要介绍一下冯特、詹姆斯、华生、精神分析学派等的观点)我们认为,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不仅人有,动物也有,但有着质的区别。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同时,为了了解人类心理的起源和发展,也对动物心理进行研究。二、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早期的心理学研究多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后来,鉴于心理学研究的是人的意识、心理与社会、文化的密切关系,有些人又将心理学视为社会科学或人文科学。还有些人认为上述两种极端看法都不妥,便把心理学看作一门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中间学科、综合学科或边缘学科。人的心理活动受生物和社会双重因素的制约,所以,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为交叉、边缘性学
5、科。既涉及到自然科学知识(生理、生物工程、物理等) ,又大量渗透社会科学知识(哲学、文学、社会学、人口学等) ,它是一门理论性很强、应用范围很广的科学。虽然关于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到目前仍有争议,但心理学具有边缘科学的特点是完全可以肯定的。三、心理学的内容与基本结构心理现象主要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心理过程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基本形式,也是人的心理活动表现的主要方面。由于人的学科过程的性质和形式不同,又可把它分为认识、情感和意志等三个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过程。个性心理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综合,包括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如下表:心理现象 心理过程(认识 情感
6、意志)个性心理(个性倾向 个性心理特征)(一)心理过程1.认识过程: 是指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各种心理活动过程。(1)感知觉:人脑多直接作用于感受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或整体的反映。(2)记忆: 对过去经验的反映。(3)思维: 人脑对世界间接的、概括的反映。(4)想象: 对旧形象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2.情感过程: 人们对事物是否满足自己需要而产生的内心体验。3.意志过程: 人们根据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陕西理工学院教师备课纸3自觉克服困难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现象。心理过程离不开注意,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一种伴随心理过程的心理状态,
7、它保证人对事物的反映更清晰更完整。知、情、意是人统一的心理过程的三个方面,它们互相联系又互相制约。认识是基础,情感、意志是将认识化为行动的动力,从而进一步推动认识的发展。(二)个性心理1.个性倾向:指心理活动趋向于什么方向。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2.个性心理特征:指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地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性格、气质等。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密不可分。个性是在心理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个性又影响心理过程,两者有机地组成人完整的心理面貌。第二节 心理学的历史与现状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我们经常会说,心理学有漫长的过去,却只有很短的历史。有关心理学思想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哲学思
8、想,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子、王充等都有不少关于心灵的论述。从欧洲文艺复兴到 19 世纪中叶,人的心理特征一直是哲学家研究的对象,心理学是哲学的一部分,以后出现了“心理学”一词并得到了公认,但,一形成一门独立的科学,仍属于哲学范畴。到了 19 世纪中叶,自然科学,特别是生理学的迅速发展,科学成果不断涌现,为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而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心理学应运而生。1860 年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纲要为实验心理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1879 年冯特在莱比锡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成为独立的科学。二、当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心理学的产生有一
9、百多年的历史,在这期间,关于心理学研究对象的讨论有过几次大的反复,影响较大的有以下学派。(一)行为主义心理学1913 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为代表。认为心理学是研究行为的科学。20 世纪40 年代前后出现了新行为主义,主要偏重在学习、动机、社会行为以及行为异常等方面的研究,代表人物是斯金纳。行为主义在美国影响很大,从 20 世纪 50年代,行为主义一直统治着美国心理学,50 年代以后,行为主义的研究对程序学习、行为治疗、生物反馈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产生了重要影响。陕西理工学院教师备课纸4(二)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学派)在行为主义兴起的同时,在欧洲又出现了两大心理学派别:一个是格式塔学派,另一个是精神分
10、析学派。格式塔心理学诞生于德国,代表人物有科夫卡、柯勒等。主张心理学研究人脑的内部过程,认为人在观察外界事物时,所看到的东西并不完全决定于外界,而是在人脑中有某种“场”的力量把刺激组织成一定的“完形” ,从而决定人看到的外界东西是什么样的。认为人和动物解决问题是靠突然发生的“顿悟” 。(三)精神分析心理学精神分析心理学包括早期的弗洛伊德及其弟子的理论。主要偏重身心发展、动机、遗忘、人格发展、行为异常以及心理治疗等方面。简要介绍弗洛伊德的观点。(四)认知心理学派认知心理学是 20 世纪 50、60 年代新兴起的心理学方向。认知心理学是用信息加工的观点说明人的认知过程的科学,主要侧重学习、智力发展
11、、情绪、心理治疗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代表人物有早期的皮亚杰和布鲁纳、奥苏贝尔、加涅等。认知心理学是从反对行为主义发端的,同时继承了格式塔心理学的观点,研究以高级心理活动,特别是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为主要目标。(五)人本主义心理学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于 20 世纪 50 年代所创立的一个心理学流派,主张研究人的价值和发展潜能。(六)生理心理学的研究现代生理心理学用神经生理学、生物物理学和生物化学的手段来研究感知、学习、记忆、思维、情绪等过程,目的是阐明各种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研究的主要问题有:脑功能的定位、心理免疫学、遗传在行为中的作用等。在心理学的发展上,巴甫洛夫专门研究条件反射,并
12、促进了美国行为主义的兴起,对前苏联和我国心理学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七)中国心理学的发展中国现代心理学开创于 1917 年,在北京大学首先建立心理学实验室,1920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心理学系,1921 年中华心理学会在南京正式成立,1922 年心理杂志出版。国外的一些理论都被介绍到中国,开始有了自己的心理学研究。新中国成立以后,主要是改造苏联的心理学,于 1951 年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但“文革”心理学被认为是“伪科学” ,研究被迫中断。“文革”之后,心理学得到恢复,出版发行心理学刊物,积极与国际心理学界交流。1981 年之后进入稳定的发展阶段:机构壮大、人才数量和质量
13、跨越式发展、国际影响扩大等,心理学的研究在更广阔的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第三节 研究与学习心理学的意义与方法(略)陕西理工学院教师备课纸5一、学习心理学的意义(一)理论意义:为辩证唯物主义提供科学依据,对临近学科的研究也有理论意义。(二)实践意义:掌握了人的心理规律,就可以有意识地促进人的某些心理因素的发展,控制和改造某些心理特征,提高实践效率。(三)教师、师范生学习心理学的意义1.了解教师应具备的心理品质,努力做一名合格的教师2.为学习教育学、各科教学法打下基础3.对组织自己的学习、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有直接意义。4.是现代教师提高教育工作自觉性、科学性和时代性的基础。二、心理学的研究方
14、法(一)研究步骤和类型1.心理学研究的步骤一般步骤是:课题与变量的选择、确定研究设计、实施研究、研究结果的分析和总结等2.心理学研究的类型有因果研究、相关研究、个案研究等(二)心理学研究的水平有描述心理现象、解释心理现象、预测心理现象、利用和控制心理活动等即实现的研究任务:对心理现象的正确说明、准确预测和有效控制。(三)心理学研究方法1.观察法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判断心理活动的方法。简要介绍自然观察法和控制观察法、参与观察法和非参与观察法。2.实验法就是在严密控制的条件下,有组织地逐次变化条件,根据观察,记录、测定与此相伴随地心理现象的变化,确定条件与心理
15、变化之间的关系。3.心理测验法是指用一套标准化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一般有智力测验、成就测验、态度测验、人格测验、健康测验等。4.调查法是以被调查者所了解和关心的问题为范围,预先拟定问题,让被调查者表达其态度或意见的一种方法。有几种方式:问卷法、谈话法、作品分析法等。另外还有个案法、教育经验总结法等。第四节 心理学的研究领域陕西理工学院教师备课纸6近百年来,心理学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一方面是由于实际生活的需要。在现代生产、商业、交通、企事业管理工作中,人们的心理因素的重要作用越来越为人们府哦重视,智力开发、人才培养也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另一方面,由于临近学科(如生理学、生物学、逻辑学
16、、社会学、教育学和 技术科学等)的发展及其与心理学的相互影响,在心理学与这些学科的交界处形成了许多新兴的学科分支,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日渐扩大。一、基础心理学是在对心理学的基本主题的深入与扩展的基础上分化形成的学科。主要有: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理论心理学等。二、应用心理学是指心理学在一下应用领域中所形成的分支学科。主要有教育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工业心理学、商业心理学、法律心理学(司法心理学) 、军事心理学等。(对各分支做简要介绍)第二章 心理的实质教学目的与要求:理解心理的实质,了解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教学重点: 心理的实质教学难点: 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
17、课时数 3第一节 心理的实质概述心理的实质是什么是心理学界早期较有争议的问题。有的把心理看成是至高无上的灵魂活动,认为心理是由灵魂主宰的;有的认为心理是心脏的产物;有的庸俗地认为,人脑产生心理如同肝脏分泌胆汁一样;有的认为心理像照镜子,是陕西理工学院教师备课纸7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机械反映;有人把人和动物的心理等同,忽视人的社会本质等。这些都不能正确解释心理的实质问题。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心理意识是由物质派生的。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一、心理是人脑的机能一度以为心脏是心理产生的器官(与心理有关的字词大都带有“心”部) 。随着医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巡逻队额器
18、官是脑不是心脏。黄帝内经中关于脑与心理的关系已有认识:“诸髓者,皆属于脑” ;李时珍明确指出:“脑为元神之府” 。可以找到许多脑与心理密切相关的例证生理解剖学的实验得以证明从个体心理发生发展来看,心理与脑的发育有关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一)反映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无机物生物动物人类,反映形式越来越高级、复杂。(二)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人的心理无论怎样复杂,都可以从现实中找到它的源泉。即使是神化传说,文学中虚构的、现实中不存在的形象,构成它的原始材料也来自于现实。客观现实是人类心理活动的物质内容。人的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实践活动是联系客观现实与人脑的桥梁。没有实践活动,就不可能有人
19、的心理;心理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变化着;心理不仅在实践中产生发展,而且在实践中表现。举例:狼孩的例证,丹尼斯的实验等(三)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心理来源于客观现实,其反映方式却是主观的,是主客观的统一体。人的心理不是机械、消极地反映外部世界,而是通过自己适应与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服务、指导实践,这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同样的刺激,不同人有不同的反映;同一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状态下对同一刺激也会产生不同的反映;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以主体已有的主观世界为中介,通过折射而进行的。(四)意识是心理发展的高级形式它是心理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现象。意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自觉反映,是人类特有的反映形
20、式,也是人心理最集中、最本质的体现。意识一经产生,又反作用于现实,对人的活动有重大的调节作用。意识具有自觉性、能动性、社会制约性等特点。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陕西理工学院教师备课纸8心理活动是以神经系统为生理基础的。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要通过神经系统的解剖学变化和生理活动状态改变来实现。此外,内分泌激素及人体内其他一些化学物质等也与人的心理活动有关。一、神经系统的结构神经系统是人体基本结构的一部分,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所组成。(一)神经元又称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由胞体、轴突、树突三部分组成。神经元通过树突接受外来刺激,由胞体对信息进行处理,再由轴突传出。神经元接受
21、刺激会产生一定的兴奋性,这种兴奋可由一个神经元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这种现象称为神经冲动的传导。神经元的轴突与其他神经元的接触点称为突触,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是通过大量的突触进行的。 (画一个简易的图或看教材)(二)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分布于全身。分为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性神经。主要有两种神经纤维,传入神经纤维和传出神经纤维。周围神经系统主要起着通讯作用。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脑包括脑干(延髓、脑桥、中脑) 、间脑、小脑和大脑。 (图)脑干是大脑、小脑和脊髓联系的通道,它与机体的基本生命活动(心跳、呼吸、循环、吞咽)的调节有关。间脑:由丘脑和下丘脑组成。丘脑是重要的传入转换站
22、,皮层下感觉中枢(除嗅觉) 。下丘脑主要是调节内分泌活动和内脏活动,并参与情绪反应。小脑:具有调节骨骼肌运动,保持身体平衡的作用大脑:是中枢神经系统最重要的部位,分左右两个半球,重大约 1400 克。大脑表面覆盖的灰质称为大脑皮层,是重要的心理活动发生的主要场所,是大脑最重要的部分。大脑表面由三条沟裂(大脑外测裂、中央沟、顶枕裂)将皮层分为几个区域:额叶、顶叶、颞叶、枕叶。 (图)大脑皮层的主要机能有:躯体运动中枢 中央前回躯体感觉中枢 中央后回视觉中枢 枕叶听觉中枢 颞叶的颞横回嗅觉中枢 海马回沟附近语言中枢 额下回(运动性语言) 、颞上回(听性语言) 、角回(视性语言) 、中央前回(书写)
23、内脏调节中枢 边缘叶注:简要介绍一下内分泌系统陕西理工学院教师备课纸9二、高级神经系统的活动机能(一)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反射1.反射和反射弧反射是指有机体借助神经系统对刺激所作的一定的有规律的反应。 (例子)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叫做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现有人提出反射环、反射圈等概念。神经冲动由中枢传到效应器,引起活动,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又形成对有机体的刺激,引起传入神经冲动,叫做“反馈” ,有正负之分。有机体正是借助反馈,不断调节自己的行动以适应外部环境。2.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反射按其发生方式分为两类: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与生具有的反射,是由低级
24、中枢(脊髓)实现的。有食物性反射、防御性反射和性反射。条件反射是后天获得的,经过学习才会的反射。介绍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形成机制皮层形成兴奋灶和暂时神经联系。 (巴甫洛夫的实验)刺激经过多次反复作用和强化,就会在大脑皮层形成一种巩固的暂时神经联系,促使人们产生一些习惯化、模式化的行为动作动力定型。介绍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两种条件反射的区别:经典性条件反射 操作性条件反射动物被动 主动操作 主试控制 动物反应决定不随意的 随意的条件反射的抑制:简要介绍无条件抑制(外抑制、超限抑制) 、条件抑制(消退抑制、分化抑制)3.两种信号系统条件反射系统又称为信号系统。作为条件刺激的信号有两种:现实刺激和言
25、语刺激。由具体事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称为第一信号系统;由语词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称为第二信号系统。人一般都是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活动者。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往往受第二信号系统的调节。人类可以借助第二信号系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更深入、更全面。(二)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和规律1. 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两种:兴奋和抑制兴奋过程是跟有机体某些活动的发动或加强相联系的神经过程。抑制过程是跟有机体某些活动的停止或减弱相联系的神经过程。两者相互依赖、相互对立、相互转化。某一区域有时兴奋占优势,有时抑制占优势。陕西理工学院教师备课纸102.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
26、:兴奋和抑制不会停滞不动而局限在原发点,它回向临近部位传播开来,使这些部位也出现同样的过程,这就是扩散;当兴奋或抑制在大脑半球上产生后,在初期扩散的基础上,必然要逐渐向原发点聚合,这就是集中。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有同时诱导、继时诱导、正诱导、负诱导之分。同时诱导:当某种神经过程发生在皮层某一点时,与其相邻的区域就发生相反的神经过程。继时诱导:当皮层某一点或某一区域的一种神经过程停止以后,在该点或该区域也可能继而出现相反的神经过程。负诱导:由兴奋过程引起周围或同一部位的抑制过程。正诱导:由抑制过程引起或加强周围或同一部位的兴奋过程。举例说明。第三节 大脑的功能及理论一、大脑的基本功能大脑是人神
27、经系统的最高统帅,是心理活动的最高指挥机构。大脑左右半球既有所差异和分工,又高度协调。(一)大脑左右半球功能的非对称性大脑左右半球的结构存在差异:右半球略大于左半球,而左半球的灰质多于右半球。功能上:左半球在言语表达、抽象思维、逻辑分析、数学计算以及完成许多复杂的连续性活动方面优于右半球;而右半球在空间知觉、图形建构、音乐、绘画、形象思维、发散思维、直觉思维等方面优于左半球。(二)大脑两半球的协同活动大脑两半球是依靠胼胝体相连的,到达大脑任何一侧的信息会迅速经过胼胝体传达到另一侧,两个半球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两个半球总是息息相通,高度协调统一的,是一个处于“共生”之中的整体。大脑具有重新调整和代
28、偿机能。切除动物大脑一部分组织,经过一段时间后,前期出现的心理异常会逐渐消逝,基本能恢复到接近正常状态。所以,大脑功能具有整体性。二、脑功能的各种学说(一)脑功能定位说加拿大著名外科医生潘非尔德在 20 世纪四五十年代德研究证实,记忆可能定位在颞叶;20 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著名脑科学家斯佩里提出的“左右脑分工理论”陕西理工学院教师备课纸11(二)整体说整体说是与定位说相对立的抑制脑功能学说。认为大脑是以整体进行活动的,即使切除少部分皮层,其功能也不会消失,会及时补偿。(三)机能系统说前苏联神经心理学家鲁利亚根据研究提出脑是一个动态结构,是一个复杂的机能系统。大脑皮层的机能定位也是动态和系统的机
29、能定位。他把脑分成三个紧密联系的机能系统:动力系统、信息接收、加工、储存磁头、行为调节系统。这三个机能区既各自有所分工,又彼此作用、协调活动。(四)模块说是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出现的一种理论。认为人脑在结构和功能上是由高度专门化并相对独立的模块组成。20 世纪兴起的脑科学,使心理学的研究建立在更加科学的基础上,也同时带动了相关学科的发展。第三章 意识和注意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注意的概念、分类、外部表现及功能,了解有关注意的理论,能够分析自己或他人的注意品质,针对注意的不良品质寻找原因,提出改进方法,积极培养良好的注意品质。教学重点与难点:注意的理论教学时数:3学时第一节 意识概述一、意
30、识的概念(一)概念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级心理活动,指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人、事、物的变化的觉知。(二)意识的特征1意识的觉知性是意识的本质特征。在觉知自己和客体的关系后,把个人的意志和愿望通过行为主动的作用于客体上。2意识是反映观察者与现象之间关系的一种属性,即“某人”觉知了“某事” 。3意识是一种高级心理官能,对个体的身心起着统合、管理和调控作用。4意识具有社会历史性。仪式是心理反应的最高形式,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二、意识水平和意识状态陕西理工学院教师备课纸12意识是一种多维度、多层次的最高级的心理反映形式,
31、存在各种不同的水平。(一)焦点意识焦点意识指个人全神贯注于某个事物时得到的清除明确的意识经验,它是个体可以觉察的、受人控制的意识状态。焦点意识充分体现出人类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使人们从事工作和学习等活动的基础。(二) 无意识无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是个体不曾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常见的无意识有无意识行为、对刺激的无意识等等。无意识行为是指人类许多已经自动化了的行为,这些自动化行为不受人的意识控制。对刺激的无意识是指在人活动时有时没有觉察到对自身行为产生了影响的事件,但是这些事件实际上对自身的行为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影响。(三)前意识前意识指保持在人脑中的过去的经验或信息,平时虽不倍觉知,但可
32、由需要时再复现或提取而达到觉知的意识状态。处于这一意识水平的信息数量要比在任何时刻的意识水平上的信息数量大得多。三、几种特殊的意识状态(一)睡眠与梦睡眠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生物现象,人的一生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通过分析人在睡眠过程中的脑波及其变化,人的睡眠过程可以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混合的、频率和波幅都较低的脑电波。持续 10 分钟。第二阶段:出现“睡眠锭” (一种短暂爆发的,频率高、波幅大的脑电波)脑电波。持续 20 分钟。第三阶段:脑电波的频率会继续降低,波幅变大,出现波,有时会有“睡眠锭”波。持续 40 分钟。第四阶段:称深度睡眠,个体肌肉近一步放松,身体功能的
33、各项指标变慢,梦游、梦呓、尿床等发生在此。第五阶段是快速眼动睡眠。这一阶段存在着一种特殊现象,就是眼球快速作上下左右跳动。梦是一种特殊的无意识现象。关于梦的产生和功能,有不同的解释。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梦是潜意识过程的显现,是通向潜意识的最可靠的途径。生理学观点认为,梦是在睡眠中大脑的少量神经元随机活动的结果。认知观点认为,在睡眠中,人的认知系统依然对大脑内贮存的信息进行各种认知加工,这些加工活动的一部分会进入到意识,成为梦境。(二) 催眠催眠是一种类似睡眠又不同于睡眠的意识状态,个体进入催眠状态后好像是睡着了,但催眠时的脑电记录与个体在清醒状态时是一样的。在催眠状态下,个体失去了独立思考和行动
34、的能力。具有喜欢幻想、依赖性强、对催眠好奇、爱获得新鲜经验等特点的人就容易被催眠。陕西理工学院教师备课纸13催眠解释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催眠是人在催眠活动中扮演了一个顺从催眠师指挥的角色;另一种有影响的观点认为,人的意识的两种基本功能执行功能和监督功能在催眠过程中失去清醒时的统合性,执行功能正常,而监督功能不起作用或者弱化。(三)白日梦白日梦是意识的自发漂移状态,通常表现为漫无边际的遐想。白日梦的内容一般包括成功或失败、攻击或敌意、性幻想或浪漫奇遇等。第二节 注意一、注意的概述(一)概念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活动的调节机制。注意的两大特征:指向性与集中性。注意不是
35、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它是心理过程的一种特征。它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共同特征。(二)注意和意识的关系注意不等于意识。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 ,而意识主要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注意是决定什么东西可以成为意识的一种机制。另一方面,注意与意识密不可分。人注意所指向的内容,一般处于意识活动的中心。意识中心的转移又是靠注意这种机制来实现的。(三)注意的功能1选择功能,即选择有意义的、符合需要的和与当前活动相一致的刺激,避开与之无关的、干扰当前活动的各种刺激并抑制对它们的反应。2保持功能,即使注意对象的映象或内容维持在意识中,得到清晰、准确的反映。3调节和监督的功能,即控制心理活动向着一定的方向或目标
36、进行。(四)注意的外部表现1适应性动作。2无关动作的停止。3呼吸运动的变化。人在注意时,呼吸变得轻微而缓慢。 4在紧张注意时,还会出现心跳加速、牙关紧闭、握紧拳头等现象。二、注意的种类(一)无意注意无意注意,又称为不随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做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1 刺激物的特点。包括强烈的刺激物;刺激物之间显著的对比关系;刺激陕西理工学院教师备课纸14物的活动和变化;刺激物的新异性。2人本身的状态。情绪、需要、兴趣、情感等等(二)有意注意有意注意,又称为随意注意,是事先有预定的目的,同时需要做出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主动地服从于既定的目的任务,受人的意识的自
37、觉调节和支配,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活动。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原因和条件:1加深对任务的理解,不断合理地组织自己的活动。2消除与活动任务无关的干扰,并加强对抗干扰的意志努力。 3培养稳定的间接兴趣。 (三)有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又称为随意后注意,是指事先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后注意既服从于当前的活动目的与任务,又能节省意志的努力,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一种高级类型的注意。三、注意的特征(一)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稳定性是衡量人的注意品质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指注意保持在某个认识客体或活动上的时间特征。制约注意稳定性的因素:1注意的稳定性与注意的对象的特点有关。2注意的稳定性
38、还与人的主体状态有关注意的分散,也称为“分心” ,是注意稳定相反的状态,就是注意离开了当前应当指向和集中的对象,而把注意指向于与此无关的对象上。(二)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意识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1知觉对象的特点。2个人知觉的活动任务和知识经验。(三)注意的分配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将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或活动上。注意的分配最重要的条件是,在同时进行的几个活动中至少有一种活动时非常熟练的,甚至是自动化的。在注意的分配上存在着个体差异。不同气质类型的被试在注意分配时,他们的神经系统对信息选择的偏好不同,神经产生的激活水平不同
39、,因而注意分配的结果上不同。(四)注意的转移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任务的变化,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或活动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活动上。陕西理工学院教师备课纸15注意转移的速度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1原来注意的紧张程度或者专注程度。2新对象或活动的特点。3体神经过程的灵活性。注意的转移同注意的分散的区别:注意的转移是人们有目的地转向新的对象,这个过程是主动的、受人控制的,来源于实际活动的需要;而注意的分散是需要注意稳定时,个体的注意不由自主地离开了需要注意的对象。第三节 注意与教学一、注意与学习的关系注意作为人心理活动调节与控制的心理特性,在教育教学中有重要的意义。注意与学习的密切关系体现在以下几个层
40、次:1注意与辨别、记忆的关系。2对刺激的注意,必须在选择后把信息保持一定的时间以用于加工和处理。3要把对刺激信息的关键部分进行有意注意,才能进行有效学习。4提高一个人在从事学习活动时的注意动机,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进学习和记忆效率。二、教学中学生注意涣散的表现和控制(一)课堂上学生注意涣散的表现由于教学上的原因造成注意力涣散的主要表现有:1厌烦。2情绪急剧波动3反抗或淡漠4寻求注意和承认(二)课堂上学生注意涣散的控制在教学中对学生注意涣散的控制,主要是对学生的有意注意进行控制。控制学生有意注意涣散的方法有:1给予信号。2提出问题。3临近控制。4提出批评。三、运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一)运用无意注意
41、的规律1要控制环境中与教学无关的、容易引起无意注意的刺激的作用。2在教学活动中将学生注意的对象和操作活动尽量赋予它们无意注意的特性。3由于无意注意对个体的一些主观因素如需要、兴趣等有一定的依存作用,陕西理工学院教师备课纸16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学习是一种自觉的、有目的地、以一定方式组织起来的活动。因此学生的学习不能只以依赖于兴趣,还要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有意注意。1是提高教学活动的目的性。2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三)运用两种注意转化的规律高度集中注意要消耗大量的体力和脑力。在教学中如果要求学生长时间的地集中注意(有意注意)来学习,容易引起疲劳和注意的涣散。
42、但是如果只让学生依靠无意注意来学习,则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因此无论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还是在一节课内,都应当考虑使学生的两种注意作有规律的交替和转换。四、多媒体教学设计与“认知负荷” 认知负荷是指人的注意资源是有限的,这种注意资源的有限性使得人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只能进行有限的认知加工。教学中存在错误的观念:认为多媒体教学界面越丰富、越多、越复杂和美观,就越能使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更为有效的认知。事实上在教学中学生会将大部分注意分配给学习活动,这样做则会使得学生的注意对教学内容和相关活动的选择和组织的难度加大,出现认知的超负荷。五、教学中学生注意力的培养 (一)对学生的元认知进行指导元认知与意识和
43、注意有密切的关系。所谓元认知,就是对认识的认识,它是以自己的认知过程和结果为对象的意识与注意控制。在教学中,可以提示学生用出声思维、策略提示等方式较强对学生元认知的培养。(二)优化学生的注意品质优化学生的注意品质就是优化学生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转移四个方面。优化学生注意品质取决于在教学中训练学生良好的注意习惯。训练良好的注意习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能高度集中注意而不分心和能迅速转移注意而减少惰性。第四章 感觉教学目的与要求:理解感觉的概念、意义、感觉的编码,了解视觉、听觉的生理机制及其他感觉,掌握感觉的规律及其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教学重点:感觉的规律教学难点:感觉的规律教
44、学时数: 3 学时陕西理工学院教师备课纸17第一节 感觉的一般概念一、感觉的概念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和其它的心理现象一样,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然而所反映的只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个别属性。例如,在我们面前有一块黑板,它有特定的颜色、硬度和光洁度等,这些都是黑板的“个别属性” 。我们看到它的颜色是黑的;我们用手去摸,觉得它是硬的、光滑的。这块黑板直接作用于我们的眼睛和手,于是在我们的头脑里,就产生了对它的颜色、硬度和光洁度的反映。这种当前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就是感觉。感觉是最简单、最基本的心理活动。通过感觉,不但能分辨外界各种事物的颜色、声音
45、、软硬、粗细、涩滑、重量、温度、气味和滋味等外界特征,而且通过感觉也能反映人体各部分(眼、耳、鼻、舌、身、四肢)的运动和人体内部五脏六腑的情况。例如,我们有“心跳动”的感觉,这是因为心的搏动在头脑里得到反映。又例如,我们有“肚子饿”的感觉,这是胃的蠕动及血糖变化在头脑里的反映。我们通过某一种感觉,只能认识事物的某一外部特点或某一种情况。如视觉只能认识颜色,听觉只能辨别声音,对身体内部的感觉只能感受某一种内部情况。二、感觉的意义感觉虽然简单,是基本的心理过程,但它却是一切高级、复杂心理活动的基础。没有感觉,环境中的信息就不可能进入人脑,也就不可能有记忆、思维、想象、情感和意志等心理过程;更不会形
46、成兴趣、理想、能力和性格等个性心理。感觉虽是认识活动的初级形式,仅是对客观事物外部特征的反映,但为理性认识提供了丰富的直观感性材料,它是一切理性认识的源泉和基础。列宁曾指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现实的辩证途径。在此,列宁充分肯定了感觉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实践中的巨大作用。感觉不仅是高级复杂心理活动的基础和认识过程的重要阶段,而且是调节和维持正常心理活动不可缺少的因素。 “感觉剥夺”的实验证明,在近乎完全的感觉隔离情况下,人的注意、记忆、思维等心理功能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产生幻觉和强迫观念等反常心理现象,失去对周围世界的平衡。所以,
47、感觉对维护正常心理功能,保证人与环境的平衡也是极为重要的。第二节 感觉的种类人的感觉依据刺激的来源和反映事物个别属性的特点,可以分为两大类: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外部感觉接受外部刺激,反映外界事物属性,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触压觉、温度觉、痛觉等) 。内部感觉接受机体内部的刺激并反映它们的状态,包括动觉、静觉和肌体觉。这类感觉的感受器位于内脏器官和身体组织内。陕西理工学院教师备课纸18一、外部感觉1、视觉视觉(visual sense ) ,是可见光波刺激分析器而产生的。眼睛是我们的视觉器官,其构造颇似照相机,具有较完善的光学系统及各种使眼球转动并调节光学装置的肌肉组织。视分析器的
48、感受器是眼睛的视网膜。在视网膜上有两种感光细胞: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视锥细胞分布在视网膜中央部分,是明视器官,它对彩色发生反应,能分辨物体的细节。视杆细胞分布在视网膜的边缘,是暗视器官,它对弱光很敏感,却不能分辨颜色和物体的细节。这样,我们的视觉可以区分为色觉和非色觉。视觉是我们认识外部世界的主导感觉,一个正常的人从外界接受的全部信息中,有 80%90%是通过视觉获得的。同时,视觉在参与知觉物体的大小、方位、形状和距离等过程中都起着巨大的作用。2、听觉人类的听觉(auditory sense )器官是耳朵,听觉是由振动频率为 1620000赫兹的声波作用于内耳的柯蒂氏器官的毛细胞所引起的。听觉
49、可分为三种形式:言语听觉、乐音听觉和噪声听觉。在这些感觉中,我们能分辨出声音的四种属性:音调(高音低音) 、响度(强音弱音) 、音色(不同乐器或人所发声音的特色)和持续性(音响的时间) 。对于连续的声音,我们还能分辨它们的节奏旋律的变化。通常人们认为,听觉的重要性仅次于视觉。如果在视觉和听觉并用以接收信息时,视觉显得尤为重要,这种看法,自然是正确的,但如两者单独使用时,听觉的重要性,并不亚于视觉。在亮度不足的情景下,视觉功能失效,而听觉则不受影响;在空间受限制时(如隔离视线) ,视觉功能受阻,而听觉仍可发挥功效。尤其是人际关系间的社会关系,主要靠听觉作为沟通管道。听觉障碍者,社会关系孤立,在人际适应上,较之视觉障碍者更为困难。3、味觉和嗅觉这两种感觉时常联系在一起。味觉(taste)的适宜刺激是能溶于水的化学物质。它由作用于舌头和软鹗上的味蕾所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