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七章 脉管系统学习目标1.熟悉脉管系的组成及其功能。2.掌握心血管系统的组成,体、肺循环和血液循环的概念。3.掌握血管的吻合及侧枝循环的概念。4.掌握心脏的位置、外形,各心腔的形态结构,房间隔、室间隔的形态结构及其临床意义。5.熟悉心传导系的组成,窦房结和房室结的位置。6.熟悉左、右冠状动脉的起始、行程、主要分支和分布。7.掌握心包的形态、结构、分部,心包腔的概念。8.掌握肺动脉干的起始位置、行径,动脉韧带的位置及临床意义。9.掌握主动脉的起始位置、行径、分部及各部主要分支。10.熟悉颈总动脉起始、行程、分支,颈动脉窦、颈动脉小体的概念、位置、功能,颈外动脉的主要分支及分布。11.熟悉锁骨下
2、动脉的起始、行程、位置及主要分支及分布。12.掌握腋动脉、肱动脉、尺动脉、桡动脉的位置、行程及掌浅、深弓的组成及重要分支与分布。13.掌握头、颈部及上肢出血压迫止血点的部位。14.熟悉胸主动脉的行程、毗邻及肋间后动脉的行程。15.掌握腹主动脉的行程、位置,腹腔动脉、肠系膜上、下动脉的分支及分布情况。16.熟悉髂内动脉脏支及其分支供血部位,子宫动脉与输尿管的位置关系,髂内动脉壁支的分布。17.熟悉髂外动脉、股动脉、腘动脉、胫前、后动脉的位置、行程和供血部位。18.掌握下肢出血压迫止血点的部位。19.熟悉静脉的结构特点及分布规律、静脉的分部。20.掌握上腔静脉系的主要属支及其收集范围,上腔静脉、颈
3、内静脉、颈外静脉、锁骨下静脉及奇静脉的起止、行程、位置和主要支属。21.掌握上肢浅静脉的位置、行程及流注关系及临床应用。22.掌握下腔静脉系的组成及收集范围,下腔静脉的位置、行程及主要支属。23.熟悉下肢浅静脉的名称、起始位置、行程、流注关系及临床应用。24.掌握门静脉系的组成、收集范围,门静脉的结构特点、主要属支及其与上、下腔静脉之间的吻合关系,了解其临床意义。25.掌握淋巴系统的组成。26.掌握胸导管,右淋巴导管的组成、位置、行程及收集范围和汇入静脉处。27.掌握脾的位置、形态、毗邻及其功能。脉管系统 由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组成,是一套分布于全身密闭的连续管道系统。心血管内充满血液,在心脏
4、的作用下,周而复始地定向流动着。淋巴管道内充满淋巴,最后由淋巴导管汇入静脉。因此,可将淋巴系统视为静脉的辅助管道。脉管系统的主要功能:一是将消化系统吸收的营养物质和呼吸系统摄入的氧,运送达全身各处,供组织器官和细胞代谢所需,同时将代谢产物二氧化碳、尿酸、尿素和肌酐等,分别送到肺、肾和皮肤等处排出体外;二是运输内分泌系统分泌的激素及生物活性物质,参与人体的体液调节;三是淋巴系统是心血管系统的辅助系统,又是机体防御系统。此外,脉管系统还有重要的内分泌功能。因此,脉管系统对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有着重要作用。第一节 心血管系统概述一、心血管系的组成心血管系统 由心、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组成。(一)
5、心心是中空的肌性器官,是连接动、静脉的枢纽和心血管系统的动力装置。心有 4 个腔,即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和右心室。房间隔分隔左、右心房;室间隔分隔左、右心室,因此,房间隔和室间隔将心分为互不相通的左、右两半。同侧的心房和心室借房室口相通。心房有静脉的入口,心室有动脉的出口。在房室口和动脉口处均有瓣膜,它们似阀门,顺血流开放,逆血流关闭,以保证血液定向流动。在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下,心有节律地收缩和舒张,像泵一样不停地将血液从静脉吸入,由动脉射出,使血液在心血管内周而复始的循环。心脏还有内分泌功能。(二)动脉 动脉 是输送血液出心的血管,由心室发出,在行程中反复分支,最后移行为毛细血管。动脉按其管
6、径的大小分为大动脉、中动脉和小动脉。人体某些浅表部位的动脉可作为止血部位和切脉点。(三)毛细血管毛细血管 是介于动脉与静脉末梢间的管道,彼此吻合成网,分布于人体除被覆上皮、软骨、角膜、晶状体、毛发、指甲和牙釉质以外的全身各处。毛细血管是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毛细血管数量多,管壁薄,通透性大,血流缓慢,有利于组织液的生成和回流。(四)静脉 静脉 vein 是输送血液回心的血管,始于毛细血管的静脉端,在向心回流过程中不断接受属支,管径由细变粗,逐渐汇合成中静脉、大静脉,最后注入右心房。二、血液循环在神经体液调节下,血液由心室射出,经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再返回心房,如此周而复始地循环流
7、动称为血液循环。根据循环途径的不同,血液循环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个循环同时进行,并相互连通。(一)体循环体循环 由左心室射出的动脉血,经主动脉及分支到达全身各部的毛细血管,血液在此与周围的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再经各级静脉,最后经上、下腔静脉及心冠状窦回到右心房,这种循环称为体循环又称大循环。此循环路径长、流域广、流速快、流量大。其主要功能是将含氧高和营养物质丰富的血液营养全身组织器官,并将代谢产物运回至心。(二)肺循环肺循环 由右心室射出的静脉血,经肺动脉干及其分支达肺泡毛细血管网,在此进行气体交换,静脉血变为动脉血,再经肺静脉流入左心房,这种循环为肺循环又称小循环。此循环路程短、流域面
8、积小,仅通过肺,其主要功能是为血液加氧和排出二氧化碳。三、血管吻合人体血管除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互相连通外,动脉与动脉、静脉与静脉、动脉与静脉之间,彼此连接,形成血管吻合。(一)动脉吻合动脉吻合是指动脉之间借血管支、吻合支或交通支互相吻合成动脉网、动脉弓或动脉环,如关节网、掌深弓、掌浅弓、脑底动脉环等。常见于经常活动或易受压的部位和时常改变形态的器官。(二)静脉吻合静脉吻合是指多支静脉之间彼此互相吻合,如静脉网、静脉弓、静脉丛和交通支等。在浅静脉间常吻合成静脉网或静脉弓;在深静脉间常吻合成静脉丛,如直肠静脉丛、食管静脉丛;浅、深静脉之间的交通支等。(三)动-静脉吻合动静脉吻合是指微动脉与微静脉
9、之间借交通支彼此吻合。此种吻合分布于体内多个部位,如指尖、肾皮质、生殖勃起组织等处。这种吻合具有缩短循环路径,调节血液供应的作用。(四)侧支吻合侧支吻合是指由血管主干两端发出的侧副管形成的吻合。在正常情况下,侧副管比较细小,当动脉主干阻塞时,因血流量增多,侧副管逐渐扩大,代替主干向远端供血,这种通过侧支吻合建立的循环称侧支循环。在病理状态下,侧支循环的建立对保证器官的血液供应有重要意义。第二节 心一、心的位置和外形(一)心的位置心位于胸腔的中纵隔内,外包有心包。约 2/3 在正中线的左侧, 1/3 位于正中线的右侧。心前面大部分被肺和胸膜遮盖,仅小部分借心包与胸骨体下部左半和左侧第 46 肋软
10、骨相贴,此区为心包裸区。因此,在左侧第 4 肋间隙胸骨左侧缘旁开 2.0cm 处进行心内注射,以免伤及胸膜和肺。后方邻食管、胸主动脉和迷走神经。两侧与纵隔胸膜和肺相邻。下方为膈的中心腱。上方连有出入心的大血管。正常心的位置可因体型或体位的不同有所改变。当一侧胸膜腔内的压力改变时,心的位置亦可改变。(二)心的外形心呈前后略扁的圆锥体,大小约与本人握拳相当。心的长轴自右上斜向左下,与身体的正中线形成约 45角。心有一尖、一底、两面、三缘和四沟。心尖 圆钝朝向左前下方,主要由左心室构成。在左侧第 5 肋间隙、左锁骨中线内侧 1cm2cm 处,活体在此可扪及心尖搏动。心底 朝向右后上方,连有出入心的大
11、血管,主要由左心房和小部分右心房构成。前面又称胸肋面 朝向胸骨和肋软骨,大部分由右心室和右心房构成,一小部分由左心耳和左心室构成;下面又称膈面,朝向后下方,贴于膈的上面,大部分由左心室,小部分由右心室构成。右缘垂直圆钝,由右心房构成,向上续为上腔静脉;左缘钝圆,主要由左心室及小部分左心耳构成;下缘接近水平位,由右心室和心尖构成。在心的表面有 4 条沟。冠状沟位于心底部,近似环形,呈冠状位,前方被肺动脉干中断,是心房和心室的表面界线;在心的胸肋面和膈面上分别有前室间沟和后室间沟,为左、右心室的表面界线。前、后室间沟在心尖右侧的汇合处略凹陷,称心尖切迹。在心底,右心房与右上、下肺静脉之间有一浅沟,
12、称后房间沟,是左、右心房的表面界线。上述各沟内有心的血管和脂肪组织充填。后房间沟、后室间沟与冠状沟的相交处称房室交点,是心表面的一个重要标志。二、心腔的形态心被房间隔和室间隔分隔成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 4 个腔。每侧心房与心室间以房室口相通。(一)右心房右心房 位于心的右上部,壁薄而腔大,厚约 2mm,收纳体循环回心的静脉血。右心房分为前部的固有心房和后部的腔静脉窦,两者之间以右心房表面的上下纵行的界沟为界。与界沟相对应的心腔面有纵行肌隆起称界嵴。固有心房前部呈锥形向左前方突出的部分称右心耳,遮盖主动脉根部的右侧。右心耳的腔面有许多大致平行排列的肌束称梳状肌。当血流淤滞时,易在此形成
13、血栓。右心房有 3 个入口,即上腔静脉口、下腔静脉口和冠状窦口。上腔静脉口开口于上部;下腔静脉口开口于下部,其前缘为下腔静脉瓣;冠状窦口位于下腔静脉口与右房室口之间。右心房的出口为右房室口,右心房的血液经此流入右心室。右心房内侧壁的后部主要由房间隔形成,在房间隔右侧面中下部,有一卵圆形浅窝,称为卵圆窝,是胎儿时期卵圆孔闭合后的遗迹。此处薄弱,是房间隔缺损的好发部位。(二)右心室右心室 位于右心房的左前下方,构成心的胸肋面的大部分,是最靠前的一个心腔,壁厚约 3mm4mm。右心室以位于右房室口和肺动脉口之间横行的肌隆起室上嵴为界,将室腔分为流入道和流出道两部分。流入道 又称窦部。室壁内面有交错排
14、列的肌隆起,称肉柱,故腔面凹凸不平。其中,在室间隔下部有横行的隔缘肉柱,又称节制索。室壁上有突入室腔的锥体形肌性隆起,称乳头肌,有前、后、内 3 个(或 3 组) 。在房室口周围有致密结缔组织构成的纤维环,环上附着有 3 个三角形的瓣膜,称三尖瓣。根据其位置分别称为前尖、后尖和隔侧尖。每个瓣膜的游离缘借腱索连于乳头肌。每个乳头肌尖端发出数条腱索分别连于相邻两个尖瓣上。纤维环、三尖瓣、腱索和乳头肌在结构和功能上作为一个整体,称三尖瓣复合体,以保证血液的定向流动。流出道 又称漏斗部或主动脉圆锥。位于右心室前上部,是右心室腔向右上方的延伸部分,室壁光滑,形似倒置的漏斗。上端为肺动脉口,通肺动脉干。肺
15、动脉口周缘有肺动脉纤维环,环上附有 3 个半月形肺动脉瓣 ,每个瓣膜游离缘的中央有一个半月瓣小结,在右心室舒张时,有利于肺动脉口的闭合。(三)左心房左心房位于右心房的左后方,构成心底的大部分,壁厚约 2mm3mm。左心房向右前方突出的部分称为左心耳,内有与右心耳相似的肌隆起,因其与二尖瓣邻近,为心外科常用的手术入路之一。左心房有 4 个入口、1 个出口,即左肺上、下静脉口和右肺上、下静脉口,出口为左房室口 ,通向左心室。(四)左心室左心室位于右心室的左后方,构成心的左缘和心尖。室腔呈倒置的圆锥体形,壁厚 9mm12mm,约是右室壁的 3 倍。室腔以二尖瓣前尖为界,分为左后方的流入道和右前方的流
16、出道两部分。流入道的入口为左房室口,其周缘的纤维环上附有二个三角形的瓣膜,称二尖瓣。二尖瓣依据部位,分为前尖和后尖。前尖较大,位于前内侧;后尖较小,位于后外侧。左心室室壁上也有乳头肌,二尖瓣前尖和后尖借腱索连于乳头肌上。纤维环、二尖瓣、腱索和乳头肌在结构和功能上也是一个整体,称二尖瓣复合体,以保证血液的定向流动。流出道 又称主动脉前庭,位于室腔右上角、二尖瓣前瓣与室间隔之间,室壁表面光滑。左心室的出口为主动脉口,在口周缘的纤维环上附有 3 个袋状并朝向上的半月形瓣膜,称主动脉瓣。瓣膜游离缘中央也有半月瓣小结。每个瓣膜与相应的向外膨出的主动脉壁之间形成主动脉窦,依据其部位分为左、右、后 3 个窦
17、。其中左窦和右窦的动脉上壁分别有左、右冠状动脉的开口。主动脉瓣顺血流开放逆血流关闭,阻止血液逆流入心室。临床联系:左心耳覆盖于肺动脉干根部左侧及左冠状沟前部,与二尖瓣邻近,此 处为心外科最常用手术路径之一。左心室前壁介于前室间 沟、左房室沟和左冠状 动脉旋支三者之 间的区域内血管较少,是左心室外科手术的入路部位,称外科手术壁。心尖处的心室壁最薄,临床外科手术可在此插入器械或引流管,此处也是室壁瘤的好发部位。三、心的构造(一)心壁的构造心壁主要由心内膜、心肌层和心外膜构成。1.心内膜 是被覆于心腔内面的一层光滑的薄膜,由内皮、内皮下层和心内膜下层构成,与血管的内膜相连续。心内膜向心腔内折叠形成心
18、瓣膜。2.心肌层是构成心壁的主要部分,由心肌和心肌间质组成。心肌细胞分为普通心肌细胞和特殊心肌细胞。普通心肌细胞构成心房肌和心室肌。心房肌较薄,心室肌较厚,左心室肌最厚。心室肌可分 3 层,其走行方向是内层纵行、中层环行、外层斜行。心房肌和心室肌附着于心纤维骨骼上,心房肌与心室肌不连续,因此,构成了心房肌和心室肌运动不同步的基础。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构成心的传导系统。3.心外膜 epicardium 是被覆于心的表面和大血管根部表面的浆膜,为浆膜心包的脏层。(二)房间隔和室间隔1.房间隔由又称房中隔,由左、右心房的心内膜层夹心房肌和结缔组织构成,位于左、右心房之间,厚 3mm4mm,卵圆窝处最薄
19、,厚约 1mm。2.室间隔又称室中隔,位于左、右心室之间,分为膜部和肌性部两部分。膜部为不规则的膜性结构,位于心房和心室交界处,紧靠主动脉口的下方;肌性部由肌组织被覆心内膜而成,较厚,占室间隔的大部分。室间隔膜部是室间隔缺损的好发部位。(三)心纤维性支架心纤维性支架又称心纤维骨骼,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位于房室口、肺动脉口和主动脉口周围(图 7-12) 。心纤维性支架主要包括左、右纤维三角和 4 个纤维环等。右纤维三角位于二尖瓣环、三尖瓣环和主动脉后瓣环之间;左纤维三角位于主动脉左半瓣环和二尖瓣环之间;4 个纤维环为二尖瓣环、三尖瓣环、肺动脉瓣环和主动脉瓣环。心纤维支架质地坚韧而富有弹性,提供了
20、心肌纤维和心瓣膜的附着处,在心肌运动过程中起支持和稳定作用。四、心传导系心传导系是由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构成,具有自律性和传导性,主要功能是产生和传导兴奋,控制心的节律性活动。主要包括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左右束支及 Purkinje 纤维网。(一)窦房结窦房结 位于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的心外膜深面,多呈长梭形或半月形,窦房结动脉一般沿其长轴贯穿其中央,是心的正常起搏点。窦房结产生的冲动一方面传导至心房肌,使心房肌收缩;另一方面传导至房室结。(二)房室结房室结 呈扁椭圆形,位于房间隔右侧面下部,冠状窦口的前上方的心内膜深面,下方续为房室束。主要功能是将窦房结传来的冲动,短暂延搁后再传向心室,
21、以保证心房收缩后心室再开始收缩。关于窦房结产生的兴奋是怎样传导至心房肌和房室结的问题至今尚无定论,有学者认为是经窦房结与房室结之间的节间束传导的,并从生理学上得到了证实,但在形态学上的证据至今尚不充分。(三)房室束房室束 又称 His 束,从房室结发出后,下降至室间隔肌性部上缘分为左束支和右束支,分别沿室间隔左、右侧心内膜深面下行,并交织于普肯野纤维,分布于左、右室壁及室间隔。(四)Purkinje 纤维网左、右束支的分支在心内膜下层交织成心内膜下 Purkinje 纤维网。纤维网再发出分支,进入心室壁内,构成心肌内 Purkinje 纤维网,与心室肌相连。由窦房结发出的节律性冲动,经心房肌、
22、房室结、房室束及左右束支和Purkinje 纤维,传至心室肌,分别兴奋心房肌和心室肌,从而引起心的节律性搏动。临床联系:正常情况下,房室束是心房到心室兴奋传导的惟一通路。心传导系统在形态上常发生异常,少数人除房室束外,还存在副房室束,可将心房的冲动过早传到心室肌某个部位,心室肌提前接受兴奋而收缩,与 预 激综合症有关。五、心的血管(一)心的动脉 心由左、右冠状动脉供血。1.右冠状动脉 起自主动脉右窦,经右心耳与肺动脉干根部之间入冠状沟向右行,绕过心右缘至膈面冠状沟内。右冠状动脉一般在房室交点附近分为左室后支和后室间支。左室后支向左行,分布于左室后壁;后室间支沿后室间沟走行,分支分布到后室间沟两
23、侧的心室壁和室间隔的后下 1/3,并与前室间支末梢吻合。右冠状动脉分布于右心房、右心室前壁的大部分、右心室侧壁、后壁的全部、左心室后壁一小部分、室间隔后下 1/3、窦房结和房室结。2.左冠状动脉 起自主动脉左窦,经左心耳与肺动脉干之间,随即分为 前室间支和旋支。前室间支沿前室间沟下行,分布于左心室前壁、心尖、室间隔前 2/3 和右心室前壁的小部分,其末梢与后室间支吻合;旋支沿冠状沟向左行,绕心左缘至左心室膈面,分布于左心房、左心室侧壁、后壁、左心室前壁小部分。左冠状动脉分布到左心房、左心室、室间隔前 2/3 和右心室前壁的小部分。(二)心的静脉心的静脉属支主要有心大静脉、心中静脉和心小静脉,此
24、 3 支静脉注入冠状窦。冠状窦位于心膈面,左心房与左心室之间的冠状沟内,以冠状窦口开口于右心房,收集心壁绝大部分的静脉血。冠状窦的属支有:1.心大静脉 在前室间沟中伴前室间支上行,斜向左上进入冠状沟,绕心左缘至心膈面,注入冠状窦左端。2.心中静脉 沿后室间沟伴后室间支上行,注入冠状窦的右端。3.心小静脉 伴右冠状动脉向左注入冠状窦右端或心中静脉。部分细小的静脉直接开口于各心腔,起于右心室前壁并跨过冠状沟注入右心房的称为心前静脉,通常有 1-2 支。六、心包心包为包裹心脏和出入心脏大血管根部的锥体形纤维浆膜囊,分为内、外两层,内层为浆膜心包,外层为纤维心包。(一)纤维心包纤维心包 由坚韧的纤维性
25、结缔组织构成,上方与出入心的大血管外膜相连续,下方与膈中心腱相愈合。(二)浆膜心包浆膜心包 薄而光滑,分为脏、壁两层。脏层即心外膜,紧贴心的外表面;壁层贴在纤维心包内面, 。脏、壁两层在出入心的大血管根部相互移行,共同围成密闭的潜在性浆膜腔隙,称心包腔,内含少量浆液,有润滑作用,可减少心搏动时的摩擦。心包腔在升主动脉、肺动脉干后方与上腔静脉、左心房前壁之间的间隙为心包横窦;在左心房后壁,左右肺静脉、下腔静脉与心包后壁之间的心包腔为心包斜窦;在心包腔的前下部,心包的胸肋部与膈部转折处的间隙为心包前下窦。人体站立时,心包前下窦位置最低,心包积液常积于此窦中,是心包穿刺比较安全的部位。临床上,常从左
26、剑肋角进行心包穿刺。心包横窦和心包斜窦在心外科手术中有一定临床意义。七、心的体表投影心的体表投影可分为心的外形和心瓣膜位置的体表投影。(一)心的外形体表投影心的外形在胸前壁的体表投影,通常采用下列 4 点的连线来表示:1.右上点 在右侧第 3 肋软骨上缘,距胸骨右缘约 1cm。2.左上点 在左侧第 2 肋软骨下缘,距胸骨左缘约 1.2cm。3.右下点 在右侧第 6 胸肋关节处。4.左下点 在左侧第 5 肋间隙,距左锁骨中线内侧 1cm2cm 处(或距前正中线 7cm9cm 处) 。左、右上点的连线即心的上界;左右下点的连线即心的下界;右上、下点向右微凸的连线即心的右界;左上、下点向左微凸的连线
27、即心的左界。(二)心瓣膜位置的体表投影1.肺动脉瓣 在左侧第 3 胸肋关节处。2.主动脉瓣 在胸骨左缘第 3 肋间隙处。3.二尖瓣 在左侧第 4 胸肋关节处。4.三尖瓣 在胸骨中线平第 4 肋间隙处。第三节 动脉动脉 artery 是导血离心的血管。由右心室发出肺动脉干及分支输送静脉血;由左心室发出的主动脉及各级分支输送动脉血。动脉在器官外的分布规律如下:左、右对称性分布;动脉常以最短的距离到达所分布的器官,配布的形式与器官的形态有关,管径的大小与器官的功能有关;动脉在行程中,多位于身体的深部、屈侧或安全隐蔽的部位;胸、腹、盆部的动脉有壁支和脏支之分;动脉在器官内的分布状况与器官的结构形式有关
28、。一、肺循环的动脉肺动脉干,是一粗短的动脉干,由右心室发出,在主动脉前方向左后上方斜行,至主动脉弓的下方,分为左、右肺动脉。左肺动脉稍短,经胸主动脉的前方向左达左肺门处,分为两支进入左肺上、下叶;右肺动脉 较长且粗,经升主动脉、上腔静脉的后方向右达右肺门处,分为三支进入右肺上、中、下叶。在肺动脉干分杈处稍左侧与主动脉弓下缘之间,连有纤维性结缔组织索,称动脉韧带,为胚胎时期动脉导管闭锁后的遗迹。若出生后 6 个月动脉导管尚未闭锁,则称为先天性的动脉导管未闭,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可予以结扎治疗。二、体循环的动脉(一)主动脉主动脉 aorta 是体循环的动脉主干,为全身最粗大的动脉。由左心室发
29、出,向右上方斜行,达右侧第 2 胸肋关节高度,再弓形弯向左后方至第 4 胸椎体下缘水平,沿脊柱的左前方下行,至第 12 胸椎体高度穿过膈肌的主动脉裂孔进入腹腔,继续沿脊柱左前方下行,至第 4 腰椎体下缘前方分为左、右髂总动脉。以右侧第 2 胸肋关节和第 4 胸椎体下缘为界,可将主动脉分为升主动脉、主动脉弓和降主动脉三部分。降主动脉又以膈主动脉裂孔为界,分为胸主动脉和腹主动脉。升主动脉 起自左心室主动脉口,向右前上方斜行,达右侧第 2 胸肋关节后方续为主动脉弓,在其根部发出左、右冠状动脉。主动脉弓 是升主动脉的延续,位于胸骨柄的后方,弓状弯向左后方,达第 4 胸椎体下缘,移行为胸主动脉。主动脉弓
30、的壁内有压力感受器,具有调节血压的作用。主动脉弓下方靠近动脉韧带处有 23 个粟粒状小体,称主动脉小球,属化学感受器,参与呼吸的调节。主动脉弓的凸侧向上发出 3 个分支,从右向左依次为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头臂干向右上斜行至右侧胸锁关节的后方分为右颈总动脉和右锁骨下动脉。(二)头颈部的动脉颈总动脉 是头颈部的动脉主干。右颈总动脉起自头臂干,左颈总动脉起自主动脉弓。两侧颈总动脉经胸锁关节的后方,进入颈部沿食管、气管和喉的外侧上升,至甲状软骨上缘水平,分为颈外动脉和颈内动脉。颈总动脉与外侧的颈内静脉及两者后方的迷走神经共同包被在颈动脉鞘内。在颈总动脉分杈处及附近有两个主要结构。在颈总动
31、脉末端和颈内动脉起始处的膨大部分,称颈动脉窦,壁内有压力感受器,可感受血压的变化,参与血压的调节。在颈总动脉分杈处后方有一扁椭圆形小体,称颈动脉小球 s,是化学感受器,可感受血液中氧和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参与呼吸运动的调节。1.颈外动脉发自颈总动脉,初居颈内动脉的前内侧,随后经其前方绕至其前外侧,继上行穿腮腺实质至下颌颈高度分为上颌动脉和颞浅动脉两个终支。主要分布于颈部、头面部和脑膜等处。其主要分支有:(1)甲状腺上动脉 在颈外动脉的起始部发出,向前下行,分布于甲状腺和喉。(2)舌动脉 l 平舌骨大角处发自颈外动脉,向前内行,分布于舌、舌下腺和腭扁桃体。(3)面动脉 平下颌角水平发自颈外动脉,
32、经下颌下腺深面前行,在咬肌前缘与下颌体下缘交界处至面部,沿口角、鼻翼外侧至内眦,称为内眦动脉。面动脉分布于腭扁桃体、下颌下腺和面部等处。当面部损伤出血时,可在咬肌前缘将面动脉压向下颌骨而止血。(4)颞浅动脉穿腮腺经外耳门前方上行,跨颧弓根部至颞部皮下,分支分布于腮腺和额、颞、顶部软组织。在外耳门前方可扪及其搏动,当头前外侧部损伤出血时,可在此压迫止血(5)上颌动脉 经下颌颈深面行向前内,至翼腭窝。分支分布于外耳道、鼓膜、口腔、鼻腔和硬脑膜等处。上颌动脉在下颌颈深面发出脑膜中动脉,向上经棘孔入颅腔,分前、后两支,紧贴颅骨内面走行,分布于颅骨和硬脑膜。前支经过翼点内面,骨折时易受损伤,引起硬膜外血
33、肿。上颌动脉还发出下牙槽动脉,经下颌孔进入下颌管,最后出颏孔,分布于下颌的牙和牙龈等处。此外颈外动脉还发出咽升动脉、枕动脉和耳后动脉,分布于咽、枕部和耳后部。2.颈内动脉 由颈总动脉发出后,垂直上行至颅底,经颈动脉管入颅腔,分支分布于脑和视器。颈内动脉在颈部无分支。(三)锁骨下动脉锁骨下动脉左侧起自主动脉弓,右侧起自头臂干。从胸锁关节后方斜向外上至颈根部,穿斜角肌间隙,呈弓状跨越胸膜顶前方,至第 1 肋外侧缘移行为腋动脉。其主要分支有:1.椎动脉 在前斜角肌内侧发自锁骨下动脉上壁,向上经第 61 颈椎横突孔及枕骨大孔入颅腔,分支分布于脑和脊髓(详见中枢神经系统) 。2.胸廓内动脉 起点与椎动脉
34、相对,向下进入胸腔,沿第 16 肋软骨后面距胸骨侧外缘 1cm 处直行下降,分支分布于胸前壁、心包、膈和乳房等处。胸廓内动脉分为肌膈动脉和腹壁上动脉两终支,后者穿膈进入腹直肌鞘,在腹直肌深面下行并与腹壁下动脉吻合。分支分布于腹直肌和腹膜。3.甲状颈干 为一短动脉干,在椎动脉外侧发自锁骨下动脉,其主要分支有甲状腺下动脉和肩胛上动脉。分布于甲状腺、咽、食管、喉、气管、肩颈部肌肉、脊髓及其被膜等处。 (四)上肢的动脉1.腋动脉)是锁骨下动脉的直接延续,经腋窝至背阔肌或大圆肌的下缘处移行为肱动脉。腋动脉在腋窝深部伴行于臂丛和腋静脉,其主要分支有:(1)胸肩峰动脉 在胸小肌上缘处发出,分支分布于胸大肌、
35、胸小肌、三角肌和肩关节。(2)胸外侧动脉 沿胸外侧壁走行,分布于胸小肌、胸大肌、前锯肌和乳房。(3)肩胛下动脉 在肩胛下肌下缘附近发出后行向后下,分为旋肩胛动脉和胸背动脉。前者穿三边孔至冈下窝,营养附近诸肌;后者至背阔肌和前锯肌。后者分部于背阔肌和前锯肌。(4)旋肱后动脉 伴腋神经穿四边孔,绕肱骨外科颈分支分布于三角肌和肩关节等处。(5)旋肱前动脉 绕肱骨外科颈前方,向后外与旋肱后动脉吻合。2.肱动脉) 是腋动脉的直接延续,在肱二头肌内侧沟伴正中神经下行至肘窝,平桡骨颈高度分为桡动脉和尺动脉。在肘窝内上方,肱二头肌腱内侧可触到肱动脉的搏动,此处为测量血压时听诊的部位。肱动脉的主要分支为肱深动脉
36、,该动脉伴桡神经沿桡神经沟下行,分支分布于肱三头肌和肱骨,终支参与肘关节网的构成。3.桡动脉 radial artery(图 7-21) 起自肱动脉,先行于肱桡肌和旋前圆肌之间,后在肱桡肌腱和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伴桡神经浅支下行,在桡腕关节上方,肱桡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位置表浅,可扪及其搏动,是诊脉的常用部位。桡动脉经桡骨茎突远端至手背,穿第 1 骨间背侧肌至手掌深面,与尺动脉掌深支吻合成掌深弓。主要分支有:(1)掌浅支 在腕关节处发出,下行至手掌,与尺动脉的终支吻合成掌浅弓。(2)拇主要动脉 在手掌深部发出,分为 3 支,分布于拇指掌面两侧缘和示指桡侧缘。4.尺动脉起自肱动脉,在尺侧腕屈肌与指
37、浅屈肌之间伴尺神经下行,经豌豆骨外侧至手掌,其终支与桡动脉掌浅支吻合成掌浅弓。主要分支有:(1)骨间总动脉 在肘窝下方发出,下行中发出骨间前动脉和骨间后动脉,分别沿前臂骨间膜的前、后面下降,分支分布于前臂前、后群诸肌和尺、桡骨。(2)掌深支 穿小鱼际肌至掌深部,与桡动脉的终支吻合成掌深弓。5.掌浅弓位于掌腱膜与屈指肌腱之间,由尺动脉终支与桡动脉掌浅支吻合而成。自弓的凸侧发出 3 支指掌侧总动脉和 1 支小指尺掌侧动脉。每一支指掌侧总动脉行至掌指关节附近,又分为 2 支指掌侧固有动脉,分别分布于第 25指相对缘;小指尺掌侧动脉分布于小指掌面尺侧缘。手指出血时可在指根部的两侧压迫止血。6.掌深弓)
38、 位于屈指肌腱的深面,由桡动脉的终支与尺动脉的掌深支吻合而成。自弓的凸侧发出 3 支掌心动脉,行于掌指关节附近,分别与相应的指掌侧总动脉吻合。掌浅弓和掌深弓及其间的交通支保证了手在抓握物体时的血液供应。(五)胸部的动脉胸主动脉是胸部动脉的主干,于第 4 胸椎体下缘续于主动脉弓,先沿脊柱的左侧,后转向前方下行,至第 12 胸椎高度穿膈肌主动脉裂孔移行为腹主动脉。其分支分为脏支和壁支,脏支细小,壁支粗大。1.壁支 主要有肋间后动脉、肋下动脉和膈上动脉。(1)肋间后动脉 共 9 对,行于第 311 对肋的肋沟内,分布于胸壁、腹壁上部、背部和脊髓等处, (第 1、2 肋间隙的动脉为锁骨下动脉的分支)
39、。(2)肋下动脉 1 对,行于第 12 肋下方,分布于相应部位。(3)膈上动脉有 23 支,分布于膈上面的后部。2.脏支 较细小,主要分支有支气管支、食管支和心包支,分布于气管、支气管、食管和心包。(六)腹部的动脉腹主动脉是腹部动脉主干,续于胸主动脉,沿脊柱前方下行,在第 4 腰椎体下缘分为左、右髂总动脉。腹主动脉的右侧紧邻下腔静脉,前方有肝左叶、胰、十二指肠水平部和小肠系膜根等。腹主动脉发出脏支和壁支,壁支细小,脏支粗大:1.壁支 主要有膈下动脉、腰动脉和骶正中动脉。(1)膈下动脉 1 对,分布于膈下面和腹壁,并发出肾上腺上动脉至肾上腺。(2)腰动脉 4 对,横行向外分布于腰部、腹壁肌、脊髓
40、及其被膜。(3)骶正中动脉 1 支,沿骶骨前面下降,分布于骶骨及其周围组织。2.脏支 分为成对的脏支和不成对的脏支。成对的脏支主要有:(1)肾上腺中动脉 约平第 1 腰椎高度,发自腹主动脉侧壁,分布于肾上腺。(2)肾动脉 较粗大,约平第 1、2 腰椎体高度发自腹主动脉侧壁,横行向外经肾门入肾,入肾门前发出肾上腺下动脉至肾上腺。(3)睾丸动脉 又称精索内动脉。细而长,在肾动脉起始处下方,发自腹主动脉前壁,在腰大肌前面向外下斜行,穿腹股沟管,分布于睾丸及附睾。女性为卵巢动脉,经卵巢悬韧带入盆腔,分布于卵巢和输卵管。不成对脏支主要有:(1)腹腔干为一短干,在膈的主动脉裂孔稍下方发自腹主动脉前壁,随后
41、分出胃左动脉、肝总动脉和脾动脉。胃左动脉 向左上方斜行至贲门部附近,沿胃小弯两层腹膜之间转向右行,与胃右动脉相吻合,分支分布于食管腹段、贲门和胃小弯附近的胃壁。肝总动脉 向右走行,至十二指肠上部的上缘进入肝十二指肠韧带内,分为肝固有动脉和胃十二指肠动脉。肝固有动脉行于肝十二指肠韧带内,分出 胃右动脉,胃右动脉在小网膜内行至幽门上缘,沿胃小弯向左行,与胃左动脉相吻合,分支分布于十二指肠上部和胃小弯附近的胃壁;主干在入肝门前,分为肝左支和肝右支,分别进入肝左、右叶,分布于肝。肝右支在入肝门前发出胆囊动脉,分布胆囊。胃十二指肠动脉向下经十二指肠上部和幽门后方,至幽门下缘处分为胃网膜右动脉和胰十二指肠
42、上动脉,前者在大网膜之间沿胃大弯向左行,与胃网膜左动脉相吻合,分支分布于胃大弯侧胃壁和大网膜;后者分支分布于胰头和十二指肠。脾动脉 为腹腔干最大的分支,在胃的后方沿胰的上缘左行至脾,进入脾门前发出胰支、胃网膜左动脉和胃短动脉,其终支经脾门入脾。胰支分布于胰体和胰尾;胃短动脉经胃脾韧带分布于胃底;胃网膜左动脉在大网膜两层之间沿胃大弯向右行,与胃网膜右动脉相吻合,分支分布于胃大弯侧胃壁和大网膜。(2)肠系膜上动脉约平第 1 腰椎高度发自腹主动脉前壁,经胰头和胰体交界处后方向下行,跨十二指肠水平部前方进入小肠系膜根,斜行至右髂窝,其分支分布于胰头、空肠、回肠和部分大肠。主要分支有:空肠动脉和回肠动脉
43、 共有 1316 支,发自肠系膜上动脉左侧壁,行于小肠系膜内,分支吻合成多级动脉弓,由最后一级弓发出直行血管进入肠壁,分布于空、回肠。动脉弓在空肠常为 13 级,在回肠多为 35 级。回结肠动脉 为肠系膜上动脉的终支,斜向右下至盲肠附近,分支分布回肠末端、盲肠、阑尾和升结肠。并发出阑尾动脉,走行在阑尾系膜游离缘至阑尾尖端,分布于阑尾。在切除术中,要在阑尾系膜根部结扎阑尾动脉。右结肠动脉 向右走行,分支分布于升结肠,并与中结肠动脉和回结肠动脉的分支吻合。中结肠动脉 向前进入横结肠系膜,分布于横结肠,并分别与左、右结肠动脉的分支吻合。胰十二指肠下动脉 分支分布于胰和十二指肠。(3)肠系膜下动脉 约
44、平第 3 腰椎高度发自腹主动脉前壁,行向左下方达左髂窝。其分支有:左结肠动脉 横行向左,分支分布于降结肠,并与中结肠和乙状结肠动脉分支吻合。乙状结肠动脉 有 23 支,斜行向左下方进入乙状结肠系膜内,互相吻合成动脉弓,分支分布于乙状结肠。直肠上动脉 为肠系膜下动脉的终支,经乙状结肠系膜内下行至直肠后面,分为 2 支,沿直肠两侧下行,分支分布于直肠上部,并与直肠下动脉的分支吻合。(七)盆部的动脉髂总动脉 在第 4 腰椎体下缘发自腹主动脉,沿腰大肌内侧下降至骶髂关节处,分为髂内动脉和髂外动脉。1.髂内动脉是盆部动脉的主干,沿盆腔侧壁下行,发出脏支和壁支。壁支主要有:(1)臀上动脉经梨状肌上孔穿出骨
45、盆腔至臀部,分支分布于臀中肌、臀小肌和髋关节。(2)臀下动脉 经梨状肌下孔穿出骨盆腔至臀部,分支分布于臀大肌、髋关节和股后部皮肤。(3)闭孔动脉 沿盆腔侧壁行向前下,穿闭膜管至大腿内侧,分支分布于大腿内侧群肌和髋关节等处。脏支主要有:(1)脐动脉 为胎儿时期的动脉干,出生后远侧端闭锁形成脐内侧韧带,近侧端未闭与髂内动脉相通,发出 23 条膀胱上动脉,分布于膀胱尖和膀胱体。(2)膀胱下动脉 男性分布于膀胱底、精囊和前列腺等。女性分布于膀胱底和阴道。(3)子宫动脉 沿盆腔侧壁下行,进入子宫阔韧带两层腹膜之间,在子宫颈外侧 2cm 处,跨过输尿管前方达子宫颈,并沿子宫颈上行,分支分布于子宫、卵巢、输
46、卵管和阴道。在子宫切除术中结扎子宫动脉时,要注意该动脉与输尿管的关系,勿伤及输尿管。(4)直肠下动脉 分布于直肠下部,并与直肠上动脉和肛动脉分支吻合。(5)阴部内动脉 穿梨状肌下孔出骨盆腔,经坐骨小孔至坐骨肛门窝,发出肛动脉、会阴动脉和阴茎(蒂)动脉等分支,分布于肛门、会阴部和外生殖器等处。2.髂外动脉 在骶髂关节前方由髂总动脉分出后,沿腰大肌内侧缘下行,经腹股沟韧带中点深面至股前部,移行为股动脉。髂外动脉在腹股沟韧带中点稍上方发出腹壁下动脉,经腹股沟管深环内侧斜向内上进入腹直肌鞘,分布于腹直肌,并与腹壁上动脉吻合。(八)下肢的动脉1.股动脉 是髂外动脉的直接延续,在股三角内下行,经收肌管出收
47、肌腱裂孔至腘窝,移行为腘动脉。股动脉在腹股沟韧带下方2cm5cm 处,发出股深动脉,行向后内下方。股深动脉发出旋股内侧动脉分布于大腿内侧群肌;旋股外侧动脉分布于大腿前群肌;34 条穿动脉分布于大腿后群肌、内侧群肌和股骨。股动脉在下行过程中,还发出腹壁浅动脉、旋髂浅动脉和阴部外动脉,分别至腹前壁下部、髂前上棘附近及外阴部皮肤和浅筋膜。2.腘动脉) 在收肌腱裂孔处续于股动脉,在腘窝深部下行,至腘窝下角处分为胫前动脉和胫后动脉。腘动脉在腘窝内发出分支分布于膝关节及附近的肌肉,并参与膝关节动脉网的组成。3.胫后动脉沿小腿后群浅、深层肌之间下行,经内踝后方至足底,分为足底内侧动脉和足底外侧动脉。其主要分
48、支有:(1)腓动脉 起于胫后动脉上部,沿腓骨内侧缘下行至外踝,分布于胫、腓骨及附近肌肉。(2)足底内侧动脉 沿足底内侧前行,分布于足底内侧。(3)足底外侧动脉 沿足底外侧前行,并与足背动脉的分支间吻合形成足底弓,分布于足底外侧和足趾。4.胫前动脉 向前穿小腿骨间膜至小腿前面,沿小腿前群肌之间下行,至踝关节前方移行为足背动脉。胫前动脉分支分布于小腿前群肌,并分支参与膝关节动脉网的组成。5.足背动脉 为胫前动脉的延续,分支分布于足背和趾背。思考题 1.简述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和特点。2.描述左、右冠状动脉的起止、行程、分支及分布。3.描述主动脉的起止、行程及分部。4.简述胃的血液供应。5.归纳全身
49、各部动脉的体表触摸点及压迫止血部位。 第四节 静脉一、概述静脉 vein 是将血液运回心脏的血管,起始毛细血管,终于心房。全身的静脉分为肺循环的静脉和体循环的静脉。肺静脉运输动脉血,体循环静脉运输静脉血。体循环的静脉与动脉比较,有以下特点。1.体循环的静脉比动脉多,分浅、深两类。浅静脉位于皮下浅筋膜内,称皮下静脉。无伴行动脉,最后注入深静脉。深静脉位于深筋膜的深面或体腔内,多数与同名动脉伴行,故称伴行静脉,其收集范围、行程、名称与伴行的动脉大致相同。2.静脉的吻合比动脉多。浅静脉之间,深静脉之间,浅、深静脉之间有着广泛的吻合。体表的浅静脉多吻合成静脉网(弓) ,深静脉在某些器官周围或壁内吻合成静脉丛,如椎静脉丛,直肠静脉丛等。3.静脉瓣,由血管内膜返折形成的半月形小袋,袋口朝向心,是防止血逆流的重要装置。瓣膜多成对,其数目的多少与静脉血受重力影响的大小有关。如四肢的静脉瓣膜多,而躯干较大的静脉其静脉瓣少或无瓣膜。4.静脉管壁薄、弹性小,其管腔较同级动脉大,属支多,血管总容积大于动脉的 2 倍以上。故血流缓慢,压力较低。5.特殊结构的静脉包括:硬脑膜窦、板障静脉和骨松质。硬脑膜窦为颅内硬脑膜两层之间形成的腔隙,窦壁无平滑肌层,窦腔无静脉瓣,常处于开张状态。一旦破裂,往往需开颅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