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重刻赵州祖师语录序。闻夫破家散宅于十八上。而善舞太阿。纵宾夺主于贤圣前。而逢场作戏。一物不将来。便教放下著。不起一念时。向道须弥山。每拈一茎草。而唤作丈六金身。口惟一个齿。而尽知世间滋味。镇州萝卜。诸方谩云即是师承。青州布衫。学者休向言中取的。一个老实头。杀活临机。顿超他动棒用喝。三寸绵软舌。纵横自在。何尝用怪语奇言。其犹水上按葫芦。垂手东捺西捺。室中悬宝镜。任教凡来圣来。拈提向上宗乘。念佛则漱口三日。善解拖泥带水。随而问随答有无。南泉真子。马祖的孙。其惟此老一人而巳矣。其垂迹也。滕蚐入口。而糠食自安。转现报也。明珠出海。而二王供养。如此则宁非先佛示现利生者哉。惜其语录不能尽传。学者仅获一帙。
2、真如尝鼎一脔饮海一滴者矣。柰旧刻岁久。字迹糢糊。吾徒明声。发心重刻。诏示后来。真报祖师之恩。深惬老朽之意。因佳其志。聊缀数言。其会机大用。非予劣智能解。造渊洞微。自有通方作者。传曹洞正宗第二十七代云门显圣寺住持散木圆澄撰。南院和尚。亦云宝应。名慧颙。乡贯姓氏受业不载。得法于兴化奖和尚匠。临济第三世。后唐庄宗明宗时人首山和尚。名省念。莱州人。姓狄氏。南禅院受业。得法于风穴昭和尚。寿六十八。临济第五世。 本朝太宗淳化中示寂。叶县和尚。名归省。冀州人。姓贾氏。易州保寿院受业。得法于首山念。尚。临济第六世。 本朝太宗真宗时人。神鼎和尚。名洪諲。襄州人。姓氏受业不载。得法于首山念和尚。年八十余。临济第六
3、世。与叶县同时。承天和尚。名智嵩。亦云三交嵩。亦云唐明嵩。亦云铁佛嵩。三交即承天也。乡贯姓氏受业不载。得法于首山念和尚。临济第六世。与叶县同时。石门和尚。亦住谷隐。号慈照。名蕴聪。南海人。姓张氏。受业不载。得法于首山念和尚。寿六十八。临济第六世。 本朝仁宗天圣中示寂。法华和尚。名齐举。 【一本名全举】乡贯姓氏受业不载。得法于汾阳昭和尚。年七十余。临济第七世。 本朝真宗仁宗时人。大愚和尚。名守芝。太原人。姓王氏。潞州承天寺受业。得法于汾阳昭和尚。临济第七世。 仁宗嘉佑中示寂。云峰和尚。名文悦。南昌人。姓徐氏。龙兴寺受业。得法于大愚芝和尚。寿六十六。腊五十九。临济第八世。嘉佑中示寂。云峰悦禅师语录
4、序 无为 杨杰 撰。祖师门下。正令全提。坐断十方。壁立千仞。摩竭掩室。巳涉尘劳。净名杜辞。自彰瑕谪。别传一句。盗贼破家。不失本宗。狐狸恋窟。西山谷口。南岳峰前。有大沙门。曾行是令。丛林学者。辐凑景从。报缘将终。辞众坐逝。舍利充溢。激射宝龛。末后度人。不可胜数。后三十年。黄梅齐晓山主。求无为子序其录云。禅师讳文悦。钟陵人也。杨岐和尚。名文会。袁州人。姓冷氏。筠州九峰院受业。得法于石霜圆和尚。临济第八世。 仁宗庆历中。住云盖。道吾和尚。名悟真。乡贯姓氏受业不载。得法于石霜圆和尚。临济第八世。 仁宗时人。大隋和尚 巳有行状 马祖第四世。衢州子湖山定业禅院第一代神力禅师语录序。第三代住持传法赐紫 慧觉
5、 譔。昔神力禅师。讳利踪。有奇行。蔼然丛林。自唐迨今。仅于三百载。所居法席。废来久矣。所示徒语言。亦无闻于世。其所传者。惟犬话耳。余自元丰三年来。主是席。遂探讨其语。未之得也。一旦往大云置师院。乃获一小策。开览玩味。见其言直其理深。若醍醐之一滴。能散其六斛之驴乳。真南泉之的嗣也。文字讹舛固多。余遂逐一看详。改正镂板。传于世。不独显当时之盛事。贵有益于来者。时元丰六年癸亥岁五月十有二日序。赞神力禅师 住持传法赐紫【慧觉】譔。钦哉神力。真善知识。不住有无。宁拘顺逆。入门看犬。思量痛惜。上山见路。不妨径直。三截取人。一言最的。左右转时。湍流峻激。东西往来。庭趋愕立。清风千古振丛林。万里无云轰霹雳。洞
6、山和尚。名守初。凤翔人。姓傅氏。渭州崆峒山受业。得法于云门偃和尚。寿八十一。腊六十五。 本朝太宗淳化中示寂。智门和尚。名光祚。乡贯姓氏受业不载。得法于香林远和尚。云门第三世。 真宗时人。今刊古尊宿录目录。第一卷。序【误载第七卷之末】 南岳大慧行状。马祖大寂行状 百丈懹海语录。第二卷。百丈之余 黄檗断际语录。第三卷。黄檗断际宛陵录。第四卷。临济慧照语录。第五卷。临济之余 兴化语录。第六卷。睦州语录。第七卷。南院语要 风穴语录【与正灯所录大异】 。第八卷。首山念语录。第九卷。石门慈照凤岩集。第十卷。汾阳昭语录 承天嵩语录。第十一卷。慈明语录【与正灯录四大异】 。第十二卷。南泉普愿语要 子湖山神力语
7、录。第十三卷。赵州真际语录。第十四卷。赵州之余。第十五卷。云门匡真广录上。第十六卷。云门广录中。第十七卷。云门广录。第十八卷。云门广录下。第十九卷。杨岐会语录【序二首误安卷末道吾语之后】 。道吾真语要。第二十卷。海会演语录。第二十一卷。演和尚之余。第二十二卷。演和尚之余【东山录也】 。第二十三卷。叶县省语录。第二十四卷。神鼎諲语录。第二十五卷。大愚芝语录。第二十六卷。法华举语要。第二十七卷 到三十四卷。佛眼语录。第三十五卷。大随神照语录。第三十六卷。投子语录【大同】 。第三十七卷。鼓山神晏法堂玄要广集。第三十八卷。洞山初语录。第三十九卷。智门祚语录。第四十卷 到四十一卷。云峰悦语录。第四十二卷
8、 到四十五卷。真净语录。第四十六卷。琅琊觉语录。第四十七卷。东林云门颂古。第四十八卷。佛照奏对录。新刊增鼓山本撰二十家者。一十六家。总三十六家又新刊逸白云端录。又正灯录。 【五卷一丈】杨岐录所引。古尊宿录语。 【名文会又曰。筠州九峰院受业】此本及续刊杨岐录不载。然则东阳所览。又别刊也。续刊古尊宿语要目录 【龙华新写】 。天集 【总八十七丈】 。临济【序一丈二十九板藏古卷四】 汾阳昭【六板藏古卷十】 。琅琊觉【三板藏古卷四十六】 慈明圆【一十二板藏古卷十一】 。翠岩真【六板】 黄龙南【三板】 。死心新【五板】 晦堂心【三板】 。泐潭英【二板】 兜率悦【二板】 。草堂清【四板】 灵源清【三板】 。
9、湛堂准【五板】 长灵卓【三板】 。地集 【总八十七板】 。法眼益【一板】 云门偃【一十一板藏古卷十五至十八】 。法昌遇【五板】 雪窦显【四板】 。天衣怀【四板】 曹山寂【五板】 。投子青【八板】 芙蓉楷【六板】 。真歇了【三板】 宏智觉【九板】 。古岩璧【八板】 天章楚【一板】 。真净文【一十四板藏古卷四十二】 隐山璨【四板】 。妙湛慧【二板】 金粟智【二板巳庵深附】 。日集 【总八十七丈】 。杨岐会【四板藏古卷十九】 白云端【一十八板】 。保宁勇【一十三板】 五祖演【一十二板藏古卷二十至廿二】 。南堂兴【一板】 佛眼远【七板藏古卷廿七至卅四】 。圆悟勤【一十九板】 开福宁【三板】 。佛性泰【
10、四板】 月庵果【三板】 。复庵封【三板】 。月集 【总八十九丈】 。佛心才【六板】 山堂洵【九板】 。别峰珍【九板】 云盖本【六板】 。虎丘隆【二板】 应庵华【十八板】 。密庵杰【五板】 松源岳【九板】 。曹源生【四板】 铁鞭韶【四板】 。破庵先【六板】 笑庵悟【二板晦翁明附】 。无示谌【三板】 心闻贲【四板】 。慈航朴【二板】 。星集 【总九十二丈】 。大慧杲【七板】 晦庵光【四板】 。此庵净【九板】 懒庵需【一十五板】 。佛照光【八板】 谁庵演【四板】 。遯庵演【七板】 竹原元【四板】 。蒙庵岳【三板】 石庵玿【六板】 。退庵先【六板】 混源密【五板】 。空叟印【四板】 木庵永【五板】 。
11、柏堂雅【五板】 。辰集 【总八十六丈】 。雪堂行【一十板】 竹庵圭【八板】 。晦庵光【三板】 别峰印【一十三板】 。退庵奇【一十板】 东山空【七板】 。广鉴瑛【九板】 水庵一【三板】 。别峰云【一十六板】 或庵体【七板】 。右天地日月星辰六策目录毕。续古尊宿录目录【浓州细目乡临滹山大仙寺所藏】 。【享保七年。壬寅之秋。浓州北方邑。慈溪寺享宗和尚。轮住于妙心。与忠交承。忠预告慈溪。请借大仙本。七月廿六日。享宗和尚。亲持来附余矣。 】天集 【总八十七丈】 。临济慧照禅师语【序一丈廿九丈】 【卷一】摺题 【古天一至廿九】 。汾阳昭禅师语【六板】 同 【古天卅至卅五】 。琅琊觉和尚语【三板】 同 【古
12、天卅六至卅八】 。慈明圆禅师语【十二板】 同 【古天卅九至五十】 。翠岩真【六板】 黄龙南【三板】 。死心新【五板】 晦堂心【三板】 。泐潭英【二板】 兜率悦【二板】 。草堂清和尚语【四板】 【卷一】摺题 【古天七二至七五】 。灵源清【三板】 湛堂准【五板】 。长灵卓和尚语【三板】 【卷一】摺题 【古天八四至八六】 。【长灵终题】续开古尊宿语要集第一。【大仙本。草堂长灵摺题。有七十二八十四等。其脱翠岩等八家明矣。以八家纸数填之。则能吻。合摺题】 。【又长灵终。题续开第一。则此本亦天集。尽于长灵。全同心华本。次南泉巳下别卷也。余下辩之】 。地集。南泉普愿和尚语【十二板】 【全卷】摺题 南泉。投子
13、和尚语【十四板】 同 投子。睦州和尚语【十八板】 同 睦州。赵州真际语上【二十板】 同 赵上。赵州真际语中【十四板】 同 赵中。赵州真际语下【十一板】 同 赵下。【右总八十九丈 鼓山本撰第一卷】 。首山念和尚语【二十板 全卷】摺题 首山。叶县省禅师语【二十一板】 同 广教。神鼎諲禅师语【十六板】 同 神鼎。承天嵩师语【九板】 同 承天。石门慈照凤岩集【十七板】 同 石门。右总八十三丈 鼓山本撰第二卷 但本撰首山前。有南院颙。而大仙本脱。又大仙本。次第颠倒。今依鼓山本撰目录正之。其目录。心华本天集首载【今依杂华本移于正集首】 。大仙本。以叶县石门赵州【总八十三丈】加天集。以首山神鼎临济承天南泉投
14、子睦州。 【百十九丈】题裱纸为地集。盖大仙本。元失地集。又天集中脱八家。遂以鼓山本撰第一册第二册。填天地之阙而巳。摺题。亦异天集日集等。可知。相国本。自法眼益到金粟智。十六家。为地集。大仙本全脱。大仙本。自南泉愿到石门聪。总九家。相国本全不收。九家皆在今刊古尊宿录。固鼓山本撰者。而非续录。不可加于续古尊宿录也。日集 【总八十七丈日月二集与相国本全同】 。【首题】续刊古尊宿语要第三集目录 【日】 。杨岐会禅师语【四板】 【卷一】摺题 【古日一至四】 。白云端和尚语【十八丈】 同 【古日五至廿二】 。保宁勇禅师语【十三丈】 同 【古日廿三至卅五】 。五祖演禅师语【十二丈】 同 【古日卅六至四七】
15、。南堂兴和尚语【一丈】 同 【古日四八】 。佛眼远禅师语【七丈】 同 【古日四九至五五】 。圜悟勤禅师语【十九丈】 同 【古日五六至七四】 。开福宁和尚语【三丈】 同 【古日七五至七七】 。佛性泰禅师语【四丈】 同 【古日七八至八一】 。月庵果和尚语【三丈】 同 【古日八二至八四】 。复庵封禅师语【三丈】 同 【古日八五至八十七】 。月集 【总八十九丈】 。【首题】续刊古尊宿语要第四集目录 【月】 。佛心才和尚语【六板】 【卷一】摺题 【古月一至六】 。山堂洵禅师语【九板】 同 【古月七至十五】 。别峰珍禅师语【九板】 同 【古月十六至廿四】 。云盖本和尚语【六板】 同 【古月廿五至三十】 。
16、虎丘隆和尚语【二板】 同 【古月卅一至卅二】 。应庵华和尚语【十八板】 同 【古月卅三至五十】 。密庵杰和尚语【五板】 同 【古月五一至五五】 。松源岳禅师语【九板】 同 【古月五六至六四】 。曹源生禅师语【四板】 同 【古月六五至六八】 。铁鞭韶和尚语【四板】 同 【古月六九至七二】 。破庵先禅师语【六板】 同 【古月七三至七八】 。笑庵悟和尚语【二板】 同 【古月七九至八十】 。无示谌和尚语【三板】 同 【古月八一至八三】 。心闻贲和尚语【四板】 同 【古月八四至八七】 。慈航朴和尚语【二板】 同 【古月八八】 。星集 【总九十二丈星辰二集依大仙本写 兴圣寺本阙】 。【首】赜藏主【云云】序
17、。【首题】续刊古尊宿语要第五集目录 【星】 。大慧杲禅师语【七板】 【卷一】摺题 【古星一至七】 。晦庵光状元语【四板】 同 【古星八至十一】 。此庵净禅师语【九板】 同 【古星十二至二十】 。懒庵需禅师语【十五板】 同 【古星廿一至卅五】 。佛照光和尚语【八板】 同 【古星卅六至四三】 。谁庵演禅师语【四板】 同 【古星四四至四七】 。遯庵演和尚语【七板】 同 【古星四八至五四】 。竹原元庵主语【四板】 同 【古星五五至五八】 。蒙庵岳和尚语【三板】 同 【古星五九至六一】 。石庵玿和尚语【六板】 同 【古星六二至六七】 。退庵先和尚语【六板】 同 【古星六八至七三】 。混源密和尚语【五板】
18、 同 【古星七四至七八】 。空叟印禅师语【四板】 同 【古星七九至八二】 。木庵永和尚语【五板】 同 【古星八三至八七】 。柏堂雅和尚语【五板】 同 【古星八八至九二】 。【后附】南泉和尚名普愿【云云】 。辰集 【总八十六丈】 。【首序】敬览 晦室老人【云云】 。【首题】续刊古尊宿语要第六集目录 【辰】 。雪堂行和尚语【十板】 【卷一】摺题 【古辰一至十】 。竹庵圭和尚语【八板】 同 【古辰十一至十八】 。晦庵光禅师语【三板】 同 【古辰十九至廿一】 。别峰印禅师语【十三板】 同 【古辰廿二至卅四】 。退庵奇禅师语【十板】 同 【古辰卅五至四四】 。东山空和尚语【七板】 同 【古辰四五至五一】
19、 。广鉴瑛和尚语【九板】 同 【古辰五二至六十】 。水庵一禅师语【三板】 同 【古辰六一至六三】 。别峰云和尚语【十六板】 同 【古辰六四至七九】 。或庵体禅师语【七板】 同 【古辰八十至八六】 。【尾题】续开古尊宿语要集第六。右大仙之本尽于此。总五百八十四张。相国寺心华院。旧藏续古尊宿录。余尝访芳渚和尚于大光明寺。得览之。渚寂后。继席者亦亡。余语京北兴圣伯瑛和尚。以是事。瑛曰。余曾就芳渚借之。写得秘珍焉。余喜请之誊写。其本阙星辰二集。余疑懒废矣。享保七年壬寅之冬。杂华院别源座元。赎获古刊正续古尊宿录。而示余。其本每卷有心华所藏之印。余为之惨然。其续录阙星辰二集。乃知瑛之不写。为元本脱。非懒废
20、矣余适借浓州大仙寺本。别源转借补写星辰二集。余亦依心华本。完补大仙本地集全天集半之逸者。余亦以谓其正录虽皆北藏古尊宿录所收入。然是鼓山本撰。足见旧面。遂借杂华本毕写功矣。于是乎杂华龙华。各得古撰正续古尊宿录。岂不为奇哉。岂不为快哉 道忠 识。大仙本天地二集目录颠倒。天集 【百十一丈】 。草堂清【四板】 汾阳昭【六板】 琅琊觉【三板】 。慈明圆【十二板】长灵卓【三板】 叶县省【廿一板】石门慈照【十七板】赵州上【二十板】赵州中【十四板】赵州下【十一枚】 。地集 【百十九丈】 。首山念【二十枚】神鼎諲【十六板】临济照【序一丈廿九板】承天嵩【九板】 南泉愿【十二板】投子【十四板】 。睦州【十八板】 。
21、右。龙华所藏 古宿录 与鼓山旧撰本对挍者。睦州【在第六】 首山【在第八】 石门【在第九】 。承天【在第十】 南泉【在第十二】 赵州【在十三十四】 。叶县【在廿三】 神鼎【在廿四】 投子【在卅六】 。巳上总九家在大仙续宿中。龙华新写 续古宿 天集【全写】 未得挍 【大仙本脱此八家】 。翠岩真【六板】黄龙南【三板】 死心新 【五板】 。晦堂心【三板】泐潭英【二板】 兜率悦 【二板】 。灵源清【三板】 湛堂准【五板 巳上廿九板】 。俟得别本挍仇。龙华新写 续古宿 地集 写与未写并未挍。地集未写者。云门偃【十一板】雪窦显【四板】 曹山寂【五板】 。真歇了【三板】 宏智觉【九板】 真净文【十四板】 。巳
22、上未写者。四十六板 大仙本全脱地集后皆得心华本。挍于未挍。写于未写。完全无所阙。师讳义玄。曹州南华人也。俗姓邢氏。幼而颖异。长以孝闻。及落发受具。居于讲肆。精究毗尼。博颐经论。俄而叹曰。此济世之医方也。非教外别传之旨。即更衣游方。首参黄檗。次谒大愚。其机缘语句。载于行录。既受黄檗印可。寻抵河北。镇州城东南隅。临滹沱河侧。小院住持。其临济因地得名。时普化先在彼。佯狂混众。圣凡莫测。师至即佐之。师正旺化。普化全身脱去。乃符仰山小释迦之悬记也。适丁兵革。师即弃去。太尉默君和。于城中舍宅为寺。亦以临济为额。迎师居焉。后拂衣南迈。至河府。府主王常侍。延以师礼。住未几。即来大名府兴化寺。居于东堂。师无疾。
23、忽一日摄衣据坐。与三圣问答毕。寂然而逝。时唐咸通八年。丁亥孟陬月十日也。门人以师全身。建塔于大名府西北隅。敕谥慧照禅师。塔号澄灵。合掌稽首。记师大略。住镇州保寿。嗣法小师 延沼 谨书。古尊宿语录卷第一。大鉴下一世。南岳大慧禅师。讳怀让。金州人也。俗姓杜。于仪凤二年四月八日降诞。感白气应于玄象。在安康之分。太史瞻见。遂奏闻高宗皇帝。帝乃问。何祥瑞。太史对曰。国之法器。不染世荣。帝传敕金州太守韩偕。亲往存慰其家。家有三子。惟师最小。年始三岁。炳然殊异。性惟恩让。父乃安名怀让。至年十岁。惟乐佛书。时有三藏玄静。过舍见而奇之。告其父母曰。此子若出家。必获上乘广度众生。至垂拱三年方十五岁。辞亲往荆州玉泉
24、寺。依弘景律师出家。通天二年受戒。后习毗尼藏。一日自叹曰。夫出家者为无为法。天上人间无有胜者。时同学坦然。知师志气高迈。劝师同谒嵩山安禅师。安启发之。乃直诣曹溪礼六祖。六祖问。什么处来。师云。嵩山安和尚处来。祖云。什么物与么来。师无语。遂经八载。忽然有省。乃白祖云。某甲有个会处。祖云。作么生。师云。说似一物即不中。祖云。还假修证也无。师云。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祖云。只此不污染。是诸佛之护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西天二十七祖般若多罗谶汝曰。震旦虽阔无别路。要假儿孙脚下行。金鸡解衔一粒粟。供养什邡罗汉僧。 又谶传道一法心里能藏事。说向汉江滨。湖波探水月。将照二三人。祖云。先师有言。从吾向后。勿
25、传此衣。但以法传。若传此衣。命如悬丝。惟示道化。听吾偈曰。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萌。顿悟华情巳。菩提果自成。汝向后出一马驹。踏杀天下人。应在汝心。不须速说。师侍奉一十五载。唐先天二年。始往南岳居般若寺。示徒云。一切万法。皆从心生。心无所生。法无能住。若达心地。所作无碍。非遇上根。宜慎辞哉。僧问。如镜铸像。像成后光归何处。师云。如大德未出家寺相状。向什么处去。僧云。成后为什么不鉴照。师云。虽然不鉴照。谩他一点不得。马祖居南岳传法院。独处一庵唯习坐禅。凡有来访者都不顾。师往彼亦不顾。师观其神宇有异。遂忆六祖谶。乃多方而诱导之。一日将砖于庵前磨。马祖亦不顾。时既久。乃问曰。作什么。师云。磨作镜。马祖云
26、。磨砖岂得成镜。师云。磨砖既不成镜。坐禅岂能成佛。祖乃离座云。如何即是。师云。譬牛驾车。车若不行。打牛即是。打车即是。又云。汝学坐禅。为学坐佛。若学坐禅。禅非坐卧。若学坐佛。佛非定相。于无住法。不应取舍。汝若坐佛。即是杀佛。若执坐相。非达其理。马祖闻斯示诲。豁然开悟。礼拜问云。如何用心即合无相三昧。师云。汝学心地法门。如下种子。我说法要。譬彼天泽。汝缘合故当见其道。马祖云。道非色相。云何能见。师云。心地法眼能见乎道。无相三昧亦复然矣。祖云。有成坏否。师云。若以成坏聚散而见道者非也。听吾偈曰。心地含诸种。遇泽悉皆萌。三昧华无相。何坏复何成。马祖一蒙开悟。心地超然。侍奉十秋。日益深奥。师入室弟子六
27、人。各印可曰。汝等六人同证吾身。各契其一。一人得吾眉。善威仪。 常浩一人得吾眼。善顾盻。 智达一人得吾耳。善听理。 坦然一人得吾鼻。善知气。 神照一人得吾舌。善谈说。严峻一人得吾心。善古今。 道一后马祖阐化于江西开元寺。师问众曰。道一为众说法否。众曰。巳为众说法。师云。未见通个消息来。遂遣一僧去嘱云。待伊上堂时。但问作么生。记取答话来。僧如教回举似师。马祖云。自从胡乱后三十年。不曾少盐酱。师然之。师天宝三年八月十一日。示寂于南岳。敕諡大慧禅师最胜轮之塔。吏部侍郎归登。撰塔记。大鉴下二世(马祖大寂禅师) 。马祖大寂禅师,师讳道一。汉州什邡人也。俗姓马氏。江西法嗣布于天下。时号马祖焉。问如何是修道
28、。师云。道不属修。若言修得。修成还坏。即同声闻。若言不修。即同凡夫。云作何见解即得达道。云自性本来具足。但于善恶事上不滞。唤作修道人。取善舍恶。观空入定。即属造作。更若向外驰求。转疏转远。但尽三界心量。一念妄想。即是三界生死根本。但无一念。即除生死根本。即得法王无上珍宝。无量劫来凡夫妄想谄曲邪伪我慢贡高合为一体。故经云。但以众法合成此身。起时唯法起。灭时唯法灭。此法起时不言我起。灭时不言我灭。前念后念中念。念念不相待。念念寂灭。唤作海印三昧。摄一切法。如百千异流同归大海都名海水。住于一味即摄众味。住于大海即混诸流。如人在大海中浴即用一切水。所以声闻悟迷。凡夫迷悟。声闻不知圣心本无地位因果阶级。
29、心量妄想。修因证果。住其空定八万劫二万劫。虽即巳悟却迷。诸菩萨观如地狱苦。沉空滞寂不见佛性。若是上根众生。忽遇善知识指示。言下领会。更不历于阶级地位。顿悟本性。故经云。凡夫有反覆心。而声闻无也。对迷说悟。本既无迷。悟亦不立。一切众生从无量劫来。不出法性三昧。长在法性三昧中。著衣吃饭言谈祗对。六根运用一切施为。尽是法性。不解返源。随名逐相。迷情妄起。造种种业。若能一念返照。全体圣心。汝等诸人。各达自心。莫记吾语。纵饶说得河沙道理。其心亦不增。总说不得。其心亦不减。说得亦是汝心。说不得亦是汝心。乃至分身放光。现十八变。不如还我死灰来。淋过死灰无力。喻声闻妄修因证果。未淋过死灰有力。喻菩萨道业纯熟诸
30、恶不染。若说如来权教三藏。河沙劫说不可尽。犹如钩锁亦不断绝。若悟圣心总无余事。久立珍重。上堂。庞居士问。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师云。待汝一口尽西江水。即向汝道。又问。不昧本来身。请师高著眼。师直下。士云。一等没弦琴。唯师弹得妙师直上。士礼拜。师归方丈。居士随后云。适来弄巧成拙。问如何是佛。师云。即心是佛。问离四句绝百非。请师直指西来意。师云。我今日无心情。汝去西堂问取智藏。僧至西堂问。西堂以手指头云。我今日头痛。不能为汝说得。汝去问海兄。僧去问海兄。海兄云。我到者里却不会。僧回举似师。师云。藏头白海头黑。师采藤次。见水潦便作放势。水潦近前接。师即便踏倒。水潦起来呵呵大笑云。无量妙义百千三昧
31、。尽在一毛头上。识得根源去。师令僧驰书与径山钦和尚。书中画一圆相。径山才开见。索笔于中著一点。后有僧举似忠国师。国师云。钦师犹被马师惑。问:和尚为甚么说即心即佛。师曰。为止小儿啼。曰啼止时如何。师曰。非心非佛。曰除此二种人来。如何指示。师曰。向伊道。不是物。曰忽遇其中人来时如何。师曰。且教伊体会大道。问如何是西来意。师曰。即今是甚么意。师问僧:什么处来。云湖南来。师云。东湖水满也未。云未。师云。许多时雨水尚未满。 道吾云。满也。云岩云。湛湛地。洞山云。什么劫中曾欠少又问。如水无筋骨。能胜万斛舟。此理如何。师曰。这里无水亦无舟。说甚么筋骨。一夕,西堂百丈南泉随侍玩月次。师问。正恁么时如何。堂曰。
32、正好供养。丈曰。正好修行。泉拂袖便行。师曰。经归藏禅归海。唯有普愿独超物外。师问百丈。汝以何法示人。丈竖起拂子。师曰。祇这个。为当别有。丈抛下拂子。僧问。如何得合道。师曰。我早不合道。问如何是西来意。师便打曰。我若不打汝。诸方笑我也。有小师耽源行脚回。于师前画一圆相。就上拜了立。师曰。汝莫欲作佛否。曰某甲不解捏目。师曰。吾不如汝。小师不对。有讲僧来问曰。未审禅宗传持何法。师却问曰。座主传持何法。主曰。忝讲得经论二十余本。师曰。莫是师子儿否。主曰。不敢。师作嘘嘘声。主曰。此是法。师曰。是甚么法。主曰。师子出窟法。师乃默然。主曰。此亦是法。师曰。是甚么法。主曰。师子在窟法。师曰。不出不入是甚么法。
33、主无对。 百丈代云见么遂辞出门。师召曰。座主。主回首。师曰。是甚么。主亦无对。师曰。这钝根阿师。洪州廉使问曰。吃酒肉即是。不吃即是。师曰。若吃是中丞禄。不吃是中丞福。师入室弟子一百三十九人。各为一方宗主。转化无穷。师于贞元四年正月中。登建昌石门山。于林中经行。见洞壑平坦。谓侍者曰。吾之朽质当于来月归兹地矣。言讫而回。既而示疾。院主问。和尚近日尊候如何。师曰。日面佛月面佛。二月一日。沐浴跏趺入灭。元和中諡大寂禅师。塔名大庄严。大鉴下三世(百丈怀海大智禅师) 。百丈怀海禅师。福州长乐人也。师参马大师为侍者。檀越每送斋饭来。师才揭开盘盖。马大师拈起一片胡饼示众云。是甚么。每日如此。师经三年。一日随侍
34、马祖路行次。闻野鸭声。马祖云。什么声。师云。野鸭声。良久马祖云。适来声向什么处去。师云。飞过去。马祖回头。将师鼻便搊。师作痛声。马祖云。又道飞过去。师于言下有省。却归侍者寮。哀哀大哭。同事问曰。汝忆父母耶。师曰无。曰被人骂耶。师曰无。曰哭作甚么。师曰。我鼻孔被大师搊得痛不彻。同事曰。有甚因缘不契。师曰。汝问取和尚去。同事问大师曰。海侍者有何因缘不契。在寮中哭。告和尚为某甲说。大师曰。是伊会也。汝自问取他。同事归寮曰。和尚道。汝会也。教我自问汝。师乃呵呵大笑。同事曰。适来哭。如今为甚却笑。师曰。适来哭如今笑。同事罔然。明日马祖升堂才坐。师出来卷却簟。马祖便下座。师随至方丈。马祖云。适来要举转因缘
35、。你为什么卷却簟。师曰。为某甲鼻头痛。马祖云。你什么处去来。师云。昨日偶有出入不及参随。马祖喝一喝。师便出去。马祖一日问师。什么处来。师云。山后来。祖云。还逢著一人么。师云。不逢著。祖云。为什么不逢著。师云。若逢著即举似和尚。祖云。什么处得者个消息来。师云。某甲罪过。祖云。却是老僧罪过。师再参马祖。祖竖起拂子。师云。即此用离此用。祖挂拂子于旧处。良久祖云。你巳后开两片皮。将何为人。师遂取拂子竖起。祖云。即此用离此用。师亦挂拂子于旧处。祖便喝。师直得三日耳聋。后住洪州大雄山。以居处岩峦峻极。故号百丈。既处之未期月。参玄之宾四方麇至。沩山黄檗当其首。一日师谓众曰。佛法不是小事。老僧昔被马大师一喝。
36、直得三日耳聋。黄檗闻举。不觉吐舌。师曰。子巳后莫承嗣马祖去么。檗曰不然。今日因和尚举。得见马祖大机大用。然且不识马祖。若嗣马祖。巳后丧我儿孙。师曰。如是如是。见与师齐减师半德。见过于师方堪传授。子甚有超师之见。檗便礼拜。因僧问西堂。有问有答即且置。无问无答时如何。堂曰。怕烂却那。师闻举乃曰。从来疑这个老兄。曰请和尚道。师曰。一合相不可得。师谓众曰。有一人长不吃饭不道饥。有一人终日吃饭不道饱。众无对。云岩问。和尚每日区区为阿谁。师曰。有一人要。岩曰。因甚么不教伊自作。师曰。他无家活。僧问。抱璞投师。请师一决。师云。昨夜南山虎咬大虫。云不缪真诠。为甚么不垂方便。师云。掩耳偷铃汉。云不得中郎鉴。还同
37、野舍薪。师便打。僧云。苍天苍天。师云。得与么多口。云罕遇知音。拂袖便出。师云。百丈今日输却一半。 佛鉴云虽得一场荣。刖却一双足至晚侍者问。和尚被这僧不肯了便休。师便打。者云。苍天苍天。师云。罕遇知音。者作礼。师云。一状领过。有一僧哭入法堂。师云。作什么。僧云。父母俱丧。请师拣日。师云。明日一时埋却。问如何是奇特事。师云。独坐大雄峰。僧礼拜。师便打。西堂问师。你向后作么生开示于人。师以手卷舒两边。堂云。更作么生。师以手点头三下。上堂云。灵光独耀回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问依经解义三世佛冤。离经一字如同魔说时如何。师云。固守动静三世佛冤。此外别求如同魔说。马祖
38、令人驰书并酱三瓮与师。师令排向法堂前。乃上堂。众才集。师以拄杖指酱瓮云。道得即不打破。道不得即打破。众无语。师便打破归方丈。上堂。众才集。师以拄杖趁下。却召大众。大众回头。师云。是什么。沩山问仰山。百丈再参马祖竖拂因缘。此二尊宿意旨如何。仰山云。此是显大机大用。沩山云。马祖出八十四人善知识。几人得大机。几人得大用。仰山云。百丈得大机。黄檗得大用。余者尽是唱道之师。沩山云。如是如是。师因普请开田。回问。运阇梨开田不易。檗云。众僧作务。师云。有烦道用。檗云。争敢辞劳。师云。开得多少田。檗作锄田势。师便喝。檗掩耳而出。师问黄檗。甚处来。檗云。山下采菌子来。师云。山下有一虎子。汝还见么。檗便作虎声。师
39、于腰下取斧作斫势。檗约住便掌。师至晚上堂云。大众。山下有一虎子。汝等诸人出入好看。老僧今朝亲遭一口。后沩山问仰山云。黄檗虎话作么生。仰山云。和尚如何。沩山云。百丈当时便合一斧斫杀。因什么到如此。仰山云。不然。沩山云。子又作么生。仰山云。不唯骑虎头。亦解把虎尾。沩山云。寂子甚有险崖之句。师每日上堂。常有一老人听法。随众散去。一日不去。师乃问。立者何人。老人云。某甲于过去迦叶佛时曾住此山。有学人问。大修行底人还落因果也无。对云。不落因果。堕在野狐身。今请和尚代一转语。师云。汝但问。老人便问。大修行底人还落因果也无。师云。不昧因果。老人于言下大悟。告辞师云。某甲巳免野狐身。住在山后。乞依亡僧烧送。师
40、令维那白槌告众。斋后普请送亡僧。大众不能详。至晚参师举前因缘次。黄檗便问。古人错对一转语落在野狐身。今人转转不错是如何。师云。近前来向汝道。黄檗近前打师一掌。师云。将谓胡须赤。更有赤须胡。时沩山在会下作典座。司马头陀举野狐话问。典座作么生。典座以手撼门扇三下。司马云。太粗生。典座云。佛法不是者个道理。后沩山举黄檗问野狐话问仰山。仰山云。黄檗常用此机。沩山云。汝道天生得从人得。仰山云。亦是禀受师承。亦是自宗通。沩山云。如是如是。黄檗问。从上古人以何法施人。师良久。黄檗云。后代儿孙将何传授。师云。将谓你者汉。是个人。便归方丈。师与沩山作务次。师问。有火也无。沩山云有。师云。在什么处。沩山把一茎柴。
41、吹过与师。师接云。如虫蚀木。因普请锄地次。有僧闻鼓声举起锄头。大笑归去。师云。俊哉。此是观音入理之门。后唤其僧问。你今日见甚道理。云某甲早辰未吃粥。闻鼓声归吃饭。师呵呵大笑。问如何是佛。师云。汝是阿谁。云某甲。师云。汝识某甲否。云分明个。师竖起拂子问。汝见拂子否。云见。师更不管。师令僧去章敬处。见伊上堂说法。你便展开坐具礼拜。起将一只鞋。以袖拂却上尘。倒头覆下。其僧到章敬。一依师旨。章敬云。老僧罪过。广录夫语须辩缁素。须识总别语。须识了义不了义教语。了义教辩清。不了义教辩浊。说秽法边垢拣凡。说净法边垢拣圣。从九部教说。向前众生无眼。须假人雕琢。若于聋俗人前说。直须教渠出家持戒修禅学慧。若是过量
42、俗人。亦不得向他与么说。如维摩诘傅大士等类。若于沙门前。说他沙门巳受白四羯磨讫。具足全是戒定慧力。更向他与么说。名非时语。说不应时亦名绮语。若是沙门。须说净法边垢。须说离有无等法。离一切修证。亦离于离。若于沙门中剥除习染。沙门除贪瞋病不去。亦名聋俗。亦须教渠修禅学慧。若是二乘僧。他歇得贪瞋病去尽。依住无贪。将为是。是无色界。是障佛光明。是出佛身血。亦须教渠修禅学慧。须辩清浊语。浊法者。贪瞋爱取等多名也。清法者。菩提涅槃解脱等多名也。只如今鉴觉。但于清浊两流凡圣等法。色声香味触法。世间出世间法。都不得有绉毫爱取。既不爱取。依住不爱取。将为是。是初善。是住调伏心。是声闻人。是恋筏不舍人。是二乘道。
43、是禅那果。既不爱取。亦不依住不爱取。是中善。是半字教。犹是无色界。免堕二乘道。免堕魔民道。犹是禅那病。是菩萨缚。既不依住不爱取。亦不作不依住知解。是后善。是满字教。免堕无色界。免堕禅那病。免堕菩萨乘。免堕魔王位。为智障地障行障故。见自已佛性。如夜见色。如云佛地断二愚。一微细所知愚。二极微细所知愚。故云。有大智人。破尘出经卷。若透得三句过。不被三段管。教家举喻如鹿三跳出网。唤作缠外佛。无物拘系得渠。是属然灯后佛。是最上乘。是上上智。是佛道上立。此人是佛有佛性。是导师。是使得无所碍风。是无碍慧。于后能使得因果福智自由。是作车运载因果。处于生不被生之所留。处于死不被死之所碍。处于五阴如门开不被五阴碍
44、。去住自由出入无难。若能与么。不论阶梯胜劣。乃至蚁子之身。但能与么。尽是净妙国土不可思议。此犹是解缚语。彼自无疮。勿伤之也。佛疮菩萨等疮。但说有无等法。尽是伤也。有无管一切法。十地是浊流河。众作清流。说竖清相。说浊过患。向前十大弟子。舍利弗富楼那。正信阿难邪信善星等。个个有牓样。个个有则候。一一被导师说破。不是四禅八定阿罗汉等。住定八万劫。他是依执所行。被净法酒醉。故声闻人闻佛法。不能发无上道心。所以断善根人无佛性。教云唤作解脱深坑可畏之处。一念心退堕地狱。犹如箭射。亦不得一向说退。亦不得一向说不退。祇如文殊观音势至等。却来须陀洹地。同类诱引。不得言他退。当与么时。祇唤作须陀洹人。祇如今鉴觉。
45、但不被一切有无诸法管。透三句及一切逆顺境得过。闻百千万亿佛出世间。如不闻相似。亦不依住不闻。亦不作不依住知解。说他者个人退。不得量数。管他不著。是佛常住世间。而不染世法。说佛转法轮退。亦是谤佛法僧。说佛不转法轮不退。亦是谤佛法。僧肇云。菩提之道。不可图度。高而无上。广不可极。渊而无下。深不可测。语也垛生招箭。言鉴觉犹不是从浊辩清。许说如今鉴觉是。除鉴览外别有。尽是魔说。若守住如今鉴觉。亦同魔说。亦名自然外道说。如今鉴觉是自已佛。是尺寸语。是图度语。似野干鸣。犹属黐胶门。本来不认自知自觉是自已佛。向外驰求觅佛。假善知识说。出自知自觉作药。治个向外驰求病。既不向外驰求。病瘥须除药。若执住自知自觉。
46、是禅那病。是彻底声闻。如水成冰。全冰是水。救渴难望。亦云。必死之病。世医拱手。无始不是佛。莫作佛解。佛是众生边药。无病不要吃。药病俱消。喻如清水。佛似甘草和水。亦如蜜和水。极是甘美。若同清水边数。则不著不是。无是本有。亦云。此理是诸人本有。诸佛菩萨唤作示珠人。从来不是个物。不用知渠解渠。不用是渠非渠。但割断两头句。割断有句不有句。割断无句不无句。两头迹不现。两头提汝不著。量数管汝不得。不是欠少。不是具足。非凡非圣。非明非暗。不是有知不是无知。不是系缚不是解脱。不是一切名目。何以不是实语。若为雕琢虚空作得佛相貌。若为说道虚空是青黄赤白作得。如云法无有比无可喻故。法身无为不堕诸数。故云圣体无名不可
47、说。如实理空门难凑。喻如太末虫处处能泊。唯不能泊于火焰之上。众生亦尔。处处能缘。唯不能缘于般若之上。参善知识。求觅一知一解。是善知识魔。生语见故。若发四弘誓愿。愿度一切众生尽。然后我始成佛。是善萨法智魔。誓愿不相舍故。若持斋戒修禅学慧。是有漏善根。纵然坐道场。示现成等正觉。度沙数人。尽证辟支佛果。是善根魔。起贪著故。若于诸法都无贪染。神理独存。住甚深禅定。更不升进。是三昧魔。久耽玩故。至上涅槃离欲寂静。是魔业。若智慧脱若干魔网不去。纵解百本围陀经。尽是地狱滓。若觅如佛相似。无有是处。如今闻说。不著一切善恶有无等法。即为堕空。不知弃本逐末。却是堕空也。求佛求菩提及一切有无等法。是弃本逐末。祇如今
48、粗食助命。补破遮寒。渴则掬水吃。余外但是一切有无等法。都无绉毫系念。此人渐有轻明分。善知识。不执有不执无。脱得十句魔语。出语不系缚人。所有言说不自称师。说如谷响。言满天下无口过堪依止。若道。我能说能解说。我是和尚汝是弟子。者个同于魔说。无端说道目击道存。是佛不是佛。是菩提涅槃解脱等。无端说一知一解。见举一手竖一指云。是禅是道。者个语系缚人。未有住时。祇是重增比丘绳索。纵然不说亦有口过。宁作心师不师于心。不了义教。有人天师有导师。了义教中。不为人天师。不师于法。未能依得玄鉴。且依得了义教。犹有相亲分。若是不了义教。祇合聋俗人前说。祇如今但不依住一切有无诸法。亦不住无依住。亦不作不依住知解。是名大善知识。亦云。唯佛一人。是大善知识。为无两人。余者尽名外道。亦名魔说。如今祇是说破两头句。一切有无境法。但莫贪染及解缚之事。无别语句教人。若道别有语句教人。别有法与人者。此名外道。亦名魔说。须识了义教不了义教语。须识遮语不遮语。须识生死语。须识药病语。须识逆顺喻语。须识总别语。说道。修行得佛。有修有证。是心是佛。即心即佛。是佛说。是不了义教语。是不遮语。是总语。是升合担语。是拣秽法边语。是顺喻语。是死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