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肱动脉修改确认稿 Word 文档.doc

上传人:hskm5268 文档编号:7374114 上传时间:2019-05-1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肱动脉修改确认稿 Word 文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肱动脉修改确认稿 Word 文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肱动脉修改确认稿 Word 文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经肱动脉入路行下肢动脉造影 60 例临床分析张永红,李晓利, 张旭升(河南省巩义市人民医院介入科,河南 巩义 451200)【摘要】 目的:总结经肱动脉入路经皮穿刺行下肢动脉造影的临床经验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60例下肢动脉疾病的患者,采用改良 Seldinger 技术,在局麻下经皮穿刺肱动脉成功后行腹主动脉及下肢动脉造影术。结果:60例患者经肱动脉穿刺及插管技术成功率100%。其中左侧肱动脉入路 42例,右侧18例。有4例出现穿刺处皮下血肿,2例出现神经轻度损伤,并发症发生率10% (6/60) ,未出现手部缺血坏死、神经功能障碍及异位动脉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结论:经肱动脉行下肢动脉造影操作

2、安全可行 ,掌握相应的操作技巧可提高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对大多数下肢动脉疾病患者可作为首选方法 ,值得推广应用。【关键词】肱动脉;下肢动脉造影;穿刺近年来随着介入医学的迅猛发展,血管腔内介入诊疗已成为下肢动脉疾病的常规诊疗技术。下肢血管造影是诊断下肢血管病变最直接、可靠的方法,是诊断血管病变的金标准 1。既往股动脉是常用的穿刺入路,但在部分情况下如:双侧髂股动脉迂曲、狭窄甚至闭塞,穿刺部位感染等,经股动脉入路操作难度大、风险高,并且术后下肢制动及卧床时间长,给患者生活及护理带来不便。故如何选择更为安全简便的介入入路对临床医生开展下肢动脉疾患介入诊疗显得尤为重要。我科自2009年4月至2012年

3、4月,经肱动脉入路行下肢动脉造影术,共完成60例,均获得成功,临床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2009年4月-2012年4月因下肢动脉疾病行腹主动脉及下肢动脉造影的患者60例,其中男45例、女15例,年龄32-89岁,平均69.5岁。其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42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4例、急性下肢动脉栓塞12例、下肢动脉损伤2例。仪器和设备:美国 GE LCE+血管造影机、MARK V型高压注射器,日本 Terumo 公司5F 普通血管穿刺套装(包括 18G 套管穿刺针、0.035英寸短泥鳅导丝及10cm 血管鞘) 、5F 猪尾巴导管及180cm 泥鳅导丝。造影剂使用碘海

4、醇注射液 (350mgI/ml) 。1.2 方法完善各项术前准备后,患者取平卧位,上肢平伸外展并轻度外旋,掌心向上放置于臂托上,与导管床成40 60角。选择肘窝皮肤皱褶横纹上1 2cm 肱动脉搏动最强处为穿刺进针点,常规消毒铺巾,1%利多卡因2ml 局麻下采用改良 Seldinger 技术经皮穿刺肱动脉(左侧42例、右侧18例) ,见到针尾回血后,将穿刺针外套管向动脉腔内推进少许,拔出内芯后送入短导丝及5F动脉鞘。经鞘管注入肝素钠2000IU 后,在泥鳅导丝引导配合下将猪尾巴导管分别送至腹主动脉中、下段行 DSA 采集,了解肾动脉、腹主动脉及髂股动脉情况;再将导管分别置于双侧髂外动脉内,采用电

5、影记录模式行下肢动脉造影。术毕拔除血管鞘,穿刺处压迫止血5-10分钟后用纱布块及普通绷带行“8”字法加压包扎,绷带交叉点位于穿刺点正上方。术后穿刺侧上肢制动6小时,避免肘关节屈曲,并观察上肢末梢血运情况、感觉有无障碍及穿刺点有无渗血等,24小时后拆除纱布及绷带。2 结果60例患者经肱动脉穿刺插管行下肢动脉造影术均获的成功,技术成功率100%。其中左侧肱动脉入路42例,18例因左侧肱动脉搏动不明显而选择右侧肱动脉。有 4例出现穿刺处皮下血肿,其中一例术后出现前臂皮下广泛淤血,经局部热敷后自行吸收;2例术中及术后一天出现前臂及手指麻木、无力症状,经小剂量激素及营养神经药物治疗后均恢复正常。全组病例

6、并发症发生率10%(6/60) ,未出现手部缺血坏死、神经功能障碍及异位动脉栓塞等严重并发症。3 讨论3.1 肱动脉局部解剖及介入操作要点肱动脉走行在肱骨的前内面,上臂中部稍下方,位置表浅,前方只有筋膜与皮肤,正中神经在其内侧,桡神经在其后方,尺神经在其稍远的后内侧。虽然肱动脉管径仅为股动脉的一半左右,而且不易固定,但在肱动脉使用 5-6F 动脉鞘及导管进行介入诊疗不会受到血管内径粗细的影响,也不会影响远端肢体的血供 2。肱动脉入路的主要并发症为穿刺处皮下血肿形成,正中神经损伤,动脉血栓形成闭塞,假性动脉瘤等 3。穿刺肱动脉时常规选择左侧入路,以肘窝皮肤横纹上 1-2cm 处穿刺进血管点,此处

7、动脉浅表,深部有肱骨,术后压迫止血容易,同时可以避免对正中神经的损伤。局麻药用量一般不超过 2ml,以免局部水肿影响穿刺。本组病例选用 18G 套管穿刺针,待针尖触及动脉搏动后进针,尽量仅穿透肱动脉前壁,待针尾喷血后推进外套管后短导丝进入,以确保在血管真腔内,避免进入血管周围间隙,导致操作失败或皮下血肿发生。肱动脉穿刺要避免盲目反复穿刺或多次经同一肱动脉反复行诊疗操作。本组病例一次穿刺成功率 78.3%(47/60) ,另 13 例经 2-3 次穿刺或改为对侧肱动脉穿刺后成功。其中 50例(占 83.3%)仅用一根猪尾巴导管即可完成腹主动脉及双下肢动脉造影,避免了反复交换导管对动脉管壁的损伤,

8、降低手术风险和医疗费用。术后拔除动脉鞘后,局部压迫止血 510 分钟,力度以能够触及远端桡动脉搏动为宜,再用自制纱布垫及绷带加压包扎。早期绷带包扎时经验不足,4 例发生穿刺周围皮下血肿情况,后期借鉴骨科夹板外固定术的方法,用绷带“8”字捆绑包扎法,使绷带交叉点正位于穿刺处上方,术后避免肘关节屈曲等上肢制动 6 小时,无一例皮下血肿发生。术中导管插入时,在导丝引导下进行,操作要轻柔,本组采用 5F 动脉鞘及导管,无一例肢体缺血或异位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3.2 经肱动脉入路行下肢动脉造影的优势3.2.1 穿刺容易,压迫止血方便,采用 18G 以上套管针及“8”字绷带包扎法,并发症极少。3.2.2

9、 术后不受体位限制,不用长时间卧床制动,易于护理,避免尿潴留,腰背酸痛等不适;避免股动脉穿刺术后下肢制动、深静脉受压继发血栓形成和肺栓塞的风险。3.2.3 避免了股动脉穿刺插管,为后期外科手术和介入治疗留下合适入路。3.2.4 多数情况下一根猪尾巴导管及泥鳅导丝即可完成腹主动脉和下肢动脉造影,髂动脉超选插管方便,缩短操作时间,减少 X 线辐射,节约费用,同时降低交换导管对血管壁的损伤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导致异位栓塞的风险。总之,随着下肢动脉阻塞性疾病诊疗技术的发展,肱动脉入路行动脉造影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只要熟悉肱动脉解剖特点,掌握相应的操作技巧,可以最大限度避免并发症和不良后果的发生。参考文献1 李茂全,程永德 . 糖尿病足介入治疗的几个问题J.介入放射学杂志,2006,15(6):385386.2 廖正贤,曾国斌,郑德中.经皮肱动脉穿刺插管在介入治疗中的应用J. 实用医技杂志,2005,12(9):25342536.3 周玉明,郭启军,冯挠,等. 经肱动脉途径在血管内介入诊疗的应用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6,6(11):45245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