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肌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doc

上传人:hskm5268 文档编号:7374062 上传时间:2019-05-16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肌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肌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2 年 10 月小讲课肌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门诊输液室:李媚 职称:护士一、疼痛临床表现:注射局部疼痛、酸胀、肢体无力、麻木。可引起下肢及坐骨神经疼痛,严重者可引起足下垂或跛行,甚至可出现下肢瘫痪。预防及处理:1、正确选择注射部位。2、掌握无痛注射技术。进行肌肉注射前,先用拇指按压注射点10 秒,尔后常规皮肤消毒注射;注射器内存在少量空气可减少疼痛;用持针的手掌尺测缘快速叩击注射去的皮肤(一般为注射的右侧或下侧)后进针,在一定程度上课减轻疼痛。3、配置药液浓度不宜过大,每次推注的药量不宜过多,股四头肌及上臂三角肌施行注射时,若药量超过 2ml 时,必须分次注射。临床试验证明,用生理盐水注射

2、液稀释药物后肌内注射比用注射用水稀释药物后肌内注射更能减轻病人疼痛。4、轮换注射部位。二、神经性损伤临床表现:注射当时即出现神经支配区麻木、放射痛、肢体无力和活动范围减少。约一周后疼痛减轻,但留有固定麻木区伴肢体功能部分或完全丧失,发生于下肢者行走无力,易跌跤,局部红肿、疼痛,肘关节活动受限,手部有运动感觉障碍。受累神经及神经损伤程度:根据受累神经支配区运动、感觉障碍程度,分为完全损伤、重度损伤、中度损伤和轻度损伤。分度标准如下:完全损伤:神经功能完全丧失;重度损伤:部分肌力、感觉降至 1 级;中度损伤:神经支配区部分肌力和感觉降至 2 级;轻度损伤:神经支配区部分肌力和感觉降为 3 级。预防

3、及处理(1) 、周围神经药物注射伤是一种医源性损伤,是完全可以预防的,应在慎重选择药物、正确掌握注射技术等方面严格把关。 (2) 、注射药物应尽量避免刺激性小、等渗、PH 值接近中性的药物,不能毫无根据地选用刺激性强的药物做肌肉注射。 (3)注射时应全神贯注,注意注射处的解剖关系,准确选择臀部、上臂部的肌内注射位置,避开神经及血管。为儿童注射时,除要求进针点准确外,还应注意进针的深度方向。 (4)在注射药物过程中若发现神经支配区麻木或放散痛,应考虑注入神经内的可能性,须立即改变进针方向或停止注射。 (5)对中度以下不完全神经损伤要用非手术疗法,行理疗、热敷,促进炎症消退和药物吸收,同时使用神经

4、营养的药物治疗,将有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对中度以上完全性神经损伤,则尽早手术探查,做神经松解术。三 局部或全身感染临床表现:在注射后数小时局部出现红、肿、热和疼痛。局部压痛明显。若感染扩散,可导致全身菌血症、脓毒败血症,病人出现高热、畏寒、谵妄等。预防及处理:与皮下注射相同,出现全身感染者,根据学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选用抗生素。四 针口渗漏临床表现:推注药液阻力较大,注射时有少量液体自针眼流出,拔针后液体流出更明显。预防及处理:(1) 、选择合适注射部位,选用神经少、肌肉较丰厚之处。 (2) 、掌握注射剂量,每次注射量以 23ml 为限,不宜超过 5ml。 (3) 、每次轮换部位,避免同一部位反

5、复注射。 (4) 、注射后及时热敷、按摩,加速局部血液循环,促进药液吸收。 (5)在注射刺激性药物时,采用 z 字型途径注射法预防药物渗漏至皮下组织或表皮,已减轻疼痛及组织受损,具体步骤如下:左手将注射部位皮肤拉响一侧。右手持针呈 90插入并固定。小心以左手的拇指和食指固定注射器基部(但不可松开组织上的牵引) ,再以有搜反抽活塞确定无回血后,缓慢将药液注入,并等 10 秒让药物散入肌肉,其间仍保持皮肤呈拉紧状态。拔出针头并松开左手对组织的牵引,不要按摩注射部位,因按摩易使组织受损,告诉病人暂时不要运动或穿紧身衣服。五 针头堵塞临床表现:推药阻力大,无法将注射器内的药液推入体内。预防及处理(1) 、根据药液的性质选用粗细合适的针头。 (2) 、充分将药液摇混合,检查针头通畅后方可进针。 (3) 、注射时保持一定的速度,避免停顿导致药液沉积在针头内。 (4)如发现推药阻力大,或无法将药液继续注入体内,应拔针,更换针头另选部位进行注射。 (5)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加药时可改变进针角度,即由传统的 90改为 45,因为改变进针角度,避开斜面,减少针头斜面与瓶塞的接触面积减轻阻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