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肾动脉粥样硬化肾动脉粥样栓塞一种临床综合征包括根据阻塞肾小动脉粥样物质的量肾功能快速或缓慢减退。肾栓塞发病率随年龄而增长。最重要的非心源性肾栓子是破裂的主动脉粥样斑块。肾动脉粥样栓塞可于弥漫性侵蚀性动脉粥样硬化时自发出现或继发于血管外科手术,血管成形术或动脉造影术。肾动脉粥样栓子典型的为非膨胀性,形状不规则,更易于产生不完全闭塞伴继发性缺血性萎缩而不是肾梗塞。常紧接发生异物反应,引起内膜增生,巨细胞形成和增生和进一步血管腔狭窄。病理反应可能促成肾功能常常于动脉粥样栓塞后 38 周进行性减退。概述症状肾动脉粥样栓塞有哪些临床表现?肾动脉粥样栓塞在年龄超过 60 岁的特发性肾衰病人中应怀疑,特别是
2、当存在进展性动脉硬化的体征时。这种疾病常常是隐匿的,缺乏肾梗塞的临床特征。自发出现动脉粥样栓塞者栓塞形成的确切时间较血管外科手术,血管成形术,血管造影术或抗凝治疗(如华法林,纤溶药物)后的病人难以确定。诊断在自发性疾病或临床表现不典型的病人中可能是困难的。在一些病人中,尿沉渣中含血尿,少数有红细胞管型。有这些表现,应怀疑急性肾小球肾炎或血管炎,特别是如果肾外表现存在时。因为多器官的累及,肾动脉粥样栓塞与多动脉炎可能混淆。经皮肾活检似能检测出约 75%的病例。栓子内胆固醇结晶在组织固定时可溶解,表现为闭塞血管内具有病理学特征的双凹形,针形裂隙。 1检查肾动脉粥样栓塞应该做哪些检查?多数表现为自发
3、性肾动脉粥样栓塞的病人有氮质血症和表现为缓慢进行性肾衰。而那些在血管操作后动脉粥样血栓形成者可发生急性少尿性肾衰。肾衰病人通常无肾脏相关的症状,尽管血管紧张素介导的高血压可在一些病例中发生。尿液分析常为良性的微量蛋白尿,然而偶尔出现肾病范围蛋白尿。在急性期可出现嗜酸细胞增多,嗜酸细胞尿和暂时性的低补体血症。栓塞常常影响其他腹部器官(如胰腺,胃肠道)。分布广泛的外周栓塞的体征(如网状青斑,痛性肌肉小结,明显的坏疽)强烈提示诊断,但不常常出现。视网膜栓塞形成可导致突然失明。在眼底镜检查时可见视网膜小动脉中的橙黄斑。 2西医治疗没有治疗可逆转进行性肾衰。对于动脉粥样化的主动脉行外科手术时,肾动脉粥样
4、栓塞的可能性可通过仔细操作减少。 3治疗前注意事项1.控制热量:摄入的热量必须与消耗的热量相平衡,要通过合理平衡膳食和加强体力活动,把这种平衡保持在标准体重范围内。2.低脂饮食:少食动物油,代之以植物油,如豆油、花生油、玉米油等,用量为每人每日25 号,每月在 750 克以内为宜。要限制食物中的胆固醇量,每日每人应在 300 毫克以内。蛋黄以及肝、肾等动物内脏中脂肪含量较高,应少信用。3.低盐饮食:动脉粥样硬化病人往往合并高血压,因而要采用低盐饮食,每日食盐不要超过 5 克,在烹调后加入盐拌匀即可。如果在烹调中放入盐,烹调出来的菜仍然很淡,难以入口,为了增加食欲,可以在炒菜时加一些食醋、番茄酱
5、或芝麻酱。食醋除可以调味外,还可促进消化和吸收,芝麻酱含钙量高,经常信用可补充钙,钙离子可增加血管内皮的致密性,对防止脑出血有一定好处。4.注意饮水:要少喝含糖饮料,多喝天然饮品和水,尤其在清晨和晚间。饮水的最大好处是可以稀释血液,防止血管栓塞。5.适当运动:只注意饮食调理不能完全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的产生,还需适当运动。要接受健康检查,确定身体没有其它的异常现象,才可开始先做走路、散步等较缓和的运动,进一步再进行散步和慢跑,逐步过渡到做持续的慢跑以及爬山、游泳等运动。 4诊断本病发展到相当程度,尤其有器官明显病变时诊断并不困难,但早期诊断很不容易。年长病人如检查发现血脂增高,动脉造影发现血管狭窄
6、性病变,有利于诊断本病。治疗措施首先应积极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一级预防)。如已发生,应积极治疗,防止病变发展并争取其逆转(二级预防)。已发生并发症者,及时治疗,防止其恶化,延长病人寿命(三级预防)。一般防治措施1.发挥病人的主观能动性配合治疗 已有客观证据表明:本病经防治病情可以控制,病变可能部分消退,病人可维持一定的生活和工作能力,病变本身又可以促使动脉侧枝循环的形成,使病情得到改善。因此说服病人耐心接受长期的防治措施至关重要。2.合理的膳食膳食总热量勿过高,以维持正常体重为度,40 岁以上者尤应预防发胖。正常体重的简单计算法为:身高(cm 数)减 110=体重(kg 数),可资参考。超
7、过正常标准体重者,应减少每日进食的总热量,食用低脂(脂肪摄入量不超过总热量的 30%,其中动物性脂肪不超过 10%)、低胆固醇(每日不超过 500mg)膳食,并限制蔗糖和含糖食物的摄入。年过 40 岁者即使血脂不增高,应避免经常食用过多的动物性脂肪和含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如:肥肉、猪油、骨髓、奶油及其制品、椰子油、可可油等;避免多食含胆固醇较高的食物,如:肝、脑、肾、肺等内脏,鱿鱼,牡蛎,墨鱼,鱼子,虾子,蟹黄,蛋黄等。若血脂持续增高,应食用低胆固醇、低动物性脂肪食物,如:各种瘦肉,鸡、鸭、鱼肉,蛋白,豆制品等。已确诊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者,严禁暴饮暴食,以免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塞。合并有高血压或
8、心力衰竭者,应同时限制食盐和含钠食物。提倡饮食清淡,多食富含维生素 c(如新鲜蔬菜、瓜果)和植物蛋白(如豆类及其制品)的食物。在可能条件下,尽量以豆油、菜油、麻油、玉米油、茶油、米糠油等为食用油。3.适当的体力劳动和体育活动 参加一定的体力劳动和体育活动,对预防肥胖、锻炼循环系统的功能和调整血脂代谢均有禆益,是预防本病的一项积极措施。体力活动应根据原来身体情况、原来体力活动习惯和心脏功能状态来规定,以不过多增加心脏负担和不引起不适感觉为原则。体育活动可循序渐进,不宜勉强作剧烈活动,对老年人提倡散步(每日 1小时,分次进行),做保健体操,打太极拳等。4.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 生活要有规律,保持乐观
9、、愉快的情绪,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分睡眠。5.提倡不吸烟,不饮烈性酒或大量饮酒(少量饮低浓度酒则有提高血 hdl 的作用)。6.积极治疗与本病有关的疾病,如高血压、脂肪症、高脂血症、痛风、糖尿病、肝病、肾病综合征和有关的内分泌病等。有人认为,本病的预防措施应从儿童期开始,即儿童也不宜进食高胆固醇、高动脉性脂肪的饮食,亦宜避免饮食过量,防止发胖。 5药物治疗1.扩张血管药物 解除血管运动障碍,可用血管扩张剂(参阅 “心绞痛”和“ 闭塞性动脉硬化”)。2.调整血脂药物 血脂增高的病人,经上述饮食调节和注意进行体力活动后,仍高于正常,总胆固醇5.2mmol/l (200mg/
10、d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4mmol/l (130mg/dl)、甘油三酯1.24mmol/l 9110mg/dl)者,可根据情况选用下列降血脂药物:仅降低血胆固醇的药物1)胆酸螯合树脂(bile acid sequestering resin):为阴离子交换树脂,服后吸附肠内胆酸,阻断胆酸的肠肝循环,加速肝中胆固醇分解为胆酸,与肠内胆酸一起排出体外而使血胆固醇下降。可用考来烯胺(cholestyramine)3 次/d,每次 45g ;考来替泊(colestipol)34 次/d,每次 45g;降胆葡胺(sephadex,deae)34 次/d ,每次4g。易发生便秘等胃肠道反应,并影响脂
11、溶性维生素的吸收,病人不易耐受。新制剂为微粒型,作用快而副作用少。2)普罗布可(probucol):阻碍肝脏中胆固醇乙酸酯生物合成阶段,而降低血胆固醇和ldl,但也降低血 hdl。2 次/d,每次 500mg。副作用有胃肠道反应、头痛、眩晕等。3)新霉素(neomycin):口服可增进胆盐从粪便排出,减少胆固醇的吸收,降低血胆固醇和 ldl。2g/d 睡前服。副作用有恶心、腹痛、腹泻,可能损害听力和肾功能。主要降低血胆固醇,也降低血甘油三酯的药物1)他汀(statin )类:为 3 羟 3 甲戊二酰辅酶 a 还原酶抑制剂(hmg-goa reductase inhibitor)能抑制胆固醇的合
12、成,加速 ldl 的廓清,使血胆固醇和 ldl 下降,也可使血甘油三酯和 vldl 下降,而 hdl 和载脂蛋白 a增高,是一类新的制剂。可用洛伐他汀(lovastatin)20mg 12 次/d,普伐他汀(pravastatin)20mg12 次/d,辛伐他汀(simvastatin)1040mg 12 次/d,氟伐他汀(fluvastatin)20 40mg 1 次/d。副作用有肌痛、胃肠道症状、失眠、皮疹和转氨酶增高等。2)弹性酶(elastase):为一种易溶解的弹性蛋白,能阻止胆固醇的合成和促进胆固醇转化为胆酸,从而降低血胆固醇。3 次/d,每次 300u。作用较弱但副作用少。主要降
13、低血甘油三酯,也降低血胆固醇的药物。1)贝特(fibrate)类:最早用氯贝特( clofibrate)34 次/d,每次 0.5g,其降血甘油三酯的作用强于降胆固醇,并使 hdl 增高,且有减少组织胆固醇沉积、降低血小板粘附性、增加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和减低纤维蛋白原浓度,从而有抑制血凝的作用;与抗凝剂合用时,要注意重新调整抗凝剂的剂量。少数病人有胃肠道反应、皮肤发痒和荨麻疹,以及一时性血清转氨酶增高和肾功能改变,宜定期检查肝、肾功能。长期应用胆石症发病率增高。现已为同类新制剂所取代,如非诺贝特(fenofibrate)3 次 d,每次 100mg,益多酯(etofylline clofibra
14、te)2 3 次/d ,每次 250mg,吉非罗齐(gemfibrozil)2 次/d,每次600mg,苯扎贝特( bezafibrate)3 次/d,每次 200mg。环丙贝特(ciprofibrate)一次/d,每次 50 100mg 等。2)烟酸(nicotinic acid)类:抑制肝脏合成 vldl 而降低血甘油三酯、胆固醇和 ldl 并增高hdl,还扩张周围血管。饭后服,每次剂量由 0.1g 逐渐增到最大 1.0g。副作用有皮肤潮红、发痒、胃部不适等,长期应用要注意肝功能。副作用较少的烟酸衍化物常用的有烟酸肌醇酯(inosital hexanicotinate),3 次/d ,每次
15、 0.40.6g;烟酸生育酚酯( dl-tocopherol nicotinate),3 次/d,每次 100300mg ;阿西英司(acipimox),3 次/d,每次 0.25g 等。3)不饱和脂肪酸(unsaturated fatty acid):鱼油含有大量的 n-3 不饱和脂肪酸;廿二碳六稀酸(docosahexaenoic acid,dha);植物油含有较多 n-6 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linoleic acid)。它们可抑制脂质在小肠的吸收和胆汁酸的再吸收,可能抑制肝脏脂质和脂蛋白合成,促进胆固醇从粪便中排出。有降低血甘油三酯、vldl、胆固醇、ldl 和增高 hdl的作用,尚
16、可抑制血小板功能、减少血栓形成。可用海鱼油制剂 2 次/d,每次 510g ;多烯康丸 3 次/d,每次 1.8g;亚油酸丸, 3 次/d,每次 300mg。其他尚有月见草油、橡胶种子油等。然而不饱和脂肪酸极易氧化形成致动脉粥样硬化物质,并有胃肠道反应,因此宜慎用。4)泛硫乙胺(pantethine ):为辅酶 a 分子的组成部分,能促进血脂的正常代谢,降低血甘油三酯、胆固醇和升高 hdl。3 次/d ,每次 200mg。副作用少但作用也较弱。其他药物:右旋糖酐硫酸酯(dextran sulfate)、谷固醇(-sitosterol)、藻酸双酯钠、维生素 c、维生素 b6 等也曾作为调整血脂药
17、物应用。中草药:泽泻、首乌、大麦须根、茶树根、水飞蓟、山楂、麦芽、桑寄生、虎杖、参三七、葛根、黄精、决明子、灵芝、玉竹、蒲黄、大蒜、冬虫夏草、绞股蓝等,均曾报告有降血脂作用。调整血脂药物多需长期服用,应注意掌握好用药剂量和副作用。正是由于其不良的副作用,使以入学用的降血脂药物雌激素和右旋甲状腺素被淘汰。3.抗血小板药物 抗血小板聚集和粘附和药物,可防止血栓形成,可能有助于防止血管阻塞性病变和病情的发展,可用于心肌梗塞后预防复发和预防脑动脉血栓栓塞:阿司匹林0.3g/d 或用更小的剂量 50mg/d,通过抑制 txa2 的生成而较少影响 pgi2 的产生而起作用。双嘧达莫(dipyridamol
18、e,persantin )50mg3 次/d,可使血小板内环磷酸腺苷增高,延长血小板的寿命,可减半量与阿司匹林合用。苯磺唑酮(sulfinpyrazone)0.2g 3 次/d ,作用与阿司匹林类似,有报告认为可能防止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猝死。噻氯匹啶(ticlopidine)250mg ,2 次 /d,作用与潘生丁相同,同时也有类似氯贝特能稳定血小板膜的作用。芬氟咪唑(fenflumizole )为咪唑类衍生物,txa2 合成酶抑制剂,50mg 2 次/d。4.其他尚有一些蛋白多糖制剂如硫酸软骨素 a 和 c(1.5g 3 次/d)、冠心舒(20mg 3 次/d)等,通过调整动脉壁的蛋白
19、多糖结构而起治疗作用。 6手术治疗包括对狭窄或闭塞血管,特别是冠状动脉、主动脉、肾动脉和四肢动脉施行再通、重建或旁路移植等外科手术,也可用带气囊心导管进行的经腔血管改形术、经腔激光再通、经腔粥样硬化斑块旋切或旋磨、经腔血管改形术后放置支架等介入性治疗。此外,对药物治疗无效的高胆固醇血症,国外有施行回肠旁路手术或血浆交换法治疗,但费用昂贵或兼有后遗症。 7中医治疗痰浊内阻治法:化瘀,降浊,燥湿。方药:二陈汤加减。药用半夏、陈皮、橘红、茯苓、生姜、甘草、泽泻、茵陈。方中半夏辛温性燥,功专燥湿化痰;橘红理气燥湿,气顺则痰消; 佐以茯苓健脾渗湿,使湿去脾旺,痰无由生;生姜降逆化饮,既制半夏之毒,又助半
20、夏、橘红行气消痰; 泽泻、茵陈利湿降浊;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燥湿化痰降浊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泽泻、茵陈具有良好的降脂作用,泽泻可明显抑制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若脾虚痰盛者,可加炒白术、党参益气健脾化痰;痰热明显者,加竹茹清热化痰 ;大便结者,加大黄通腑降浊。气滞血瘀治法: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药用桃仁、红花、当归、生地、川芎、赤芍、牛膝、桔梗、柴胡、枳壳、甘草。方中桃仁、红花、当归、生地、川芎、赤芍活血化瘀、养血;柴胡、赤芍、甘草、行气和血; 桔梗开肺气,载药上行,合枳壳则升降气机而宽胸;牛膝通利血脉,引血下行。诸药配合,使血活气行。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活血化瘀药在
21、改善脂质代谢、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减轻内皮细胞损伤、抗血小板凝集和对斑块的消退等方面均有明显作用。胁肋胀痛明显者,加青皮、白芥子,以增强理气通络止痛的作用;气郁日久化火者,加山栀、丹皮、川楝子以清热疏肝调气。临证若为气虚血瘀,症见疲乏无力,活动后气短,嗜睡懒言,易汗出,面色少华,舌淡暗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弱或涩,治宜益气活血,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药用黄芪、人参、地龙、当归尾、赤芍、桃仁、红花等。肾精亏虚治法:补肾填精。方药:右归丸加减。药用熟地、山药、茱萸、枸杞、鹿角胶、菟丝子、杜仲、当归、肉桂、附子。方中熟地、山茱萸、山药、菟丝子、枸杞、杜仲滋阴益肾,养肝补脾;肉桂、附子、鹿角胶温补肾阳、
22、填精补髓,以期“阴中求阳” ,达到培补肾中元阳之效 ;当归补血养肝。诸药合用,共奏补肾填精之功。按此分型,是为了辨证治疗的需要,但临证常肾虚、痰浊、瘀血兼见,只是以某一病理变化为主而已。如痰浊为主者,多合以肾虚、血瘀,治疗上以化痰降浊为主,兼以活血补肾。而以肾虚为主者,多兼有痰浊、瘀血。因此,临证应用不可拘泥。(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细请咨询医生) 8病因学本病病因未完全明瞭,目前认为本病是多种因素作用于不同环节所引起,这些因素称为易患因素或危险因素。主要有年龄:多见于 40 岁以上的中老年人。49 岁以后进展较快,但青壮年亦可有早期病变。性别:男性多见,男女比例为 21,女性常见于绝经期之后。
23、高脂血症:血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ldl)、甘油三酯、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载脂蛋白 b100、脂蛋白()(lp()增高,高密度脂蛋白(hdl )、载脂蛋白 a和 a降低,均属易患因素。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人 60%70%有高血压,高血压病人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者较血压正常人高 4 倍,且无论收缩压抑舒张压增高都重要。吸烟:吸烟增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和病死率达 26 倍,且与每日吸烟支数呈正比。糖尿病:糖尿病病人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较无糖尿病患高 2 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人中糖耐量减退者颇常见。较次要的有职业:从事体力活动少、脑力活动紧张、经常有紧迫感的工作较易患本病。饮食
24、:常进食较高的热量,较多的动脉性脂肪、胆固醇、糖和盐者易患本病,西方的饮食方式是致病的重要因素。肥胖:超标准体重的肥胖者易患本病,体重迅速增加者尤其如此。a型性格:进取心和竞争性强、工作专心而休息不抓紧、性情急躁、强制自己为成就而奋斗者易患本病。微量元素摄入:铬、锰、锌、钒、硒不足,铅、镉、钴过多为危险因素。遗传:家族中有在较年轻患本病者,其近亲得病的机会可 5 倍于无这种情况的家族。有认为本病属多基因遗传性心血管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所致的家族性高脂血症,常是本病的易患因素,而作为本病易患因素的高血压和糖尿病也有遗传的影响。其他尚有缺氧、抗原-抗体复合物的作用、维生素 c 缺乏、动脉壁内酶的活
25、性降低等能增加血管通透性的因素,维生素 a、e 缺少,铁贮存增多,也被认为易致本病。近年有认为巨细胞病毒感染也可能与本病有关。半个世纪以来,本病在欧美发病率逐渐明显地增高,至 60 年代末成为流行性常见病,且在有些国家和地区,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心脏病已成为人群中首位的死亡因素。70年代以后,由于注意采取预防措施,本病发病率有下降趋势。以往本病在我国不多见,近年来由于人民保健事业的发展,许多疾病得到控制,人民平均期望寿命增长,生活水平提高,本病相对和绝对地增多,现已跃居于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之列。 9发病机理本病发病机理未完全阐明,近年研究虽有进展,但目前仍然是以多种学说或假说从不同角度来阐
26、述。脂质浸润学说认为本病的九一与脂质代谢失常密切相关,其本质是动脉壁对从血浆侵入的脂质的反应。本病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动脉壁出现楼板样斑块,而胆固醇和胆固醇酯则是构成粥样斑块的主要成分。虽然动脉壁也能合成胆固醇和其他脂质,但近年来对动脉壁和内皮细胞的生理和病理研究以及对粥样硬化病变的组织化学和免疫化学检查的结果,证实粥样斑块中的脂质主要来自血浆。血浆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和磷脂等是与载脂蛋白结合成脂蛋白而溶解、运转的。ldl 含胆固醇和胆固醇酯最多,vldl 含甘油三酯最多,hdl 含蛋白最多,血浆中增高的脂质即以 ldl 和 vldl 或经动脉内膜表面脂蛋白脂酶的作用而分解成残片的形式从下述途径侵
27、入动脉壁:内皮细胞直接吞饮;透过内皮细胞间隙;经由内皮细胞的 ldl 受体;通过受损后通透性增加的内皮细胞;通过因内皮细胞缺失而直接暴露在血流的内膜下组织。脂蛋白进到中膜后,堆积在平滑肌细胞间、胶原和弹力纤维上,引起平滑肌细胞增生,平滑肌细胞和来自血液的单核细胞吞噬大量脂质成为泡沫细胞;脂蛋白又降解而释出胆固醇、胆固醇酯、甘油三酯和其他脂质,ldl 还与动脉壁的蛋白多糖结合产生不溶性沉淀,都能刺激纤维组织增生。所有这些合在一起就形成粥样斑块。脂蛋白中的 hdl 可将胆固醇送到肝脏分解、抑制细胞摄入 ldl 和抑制平滑肌细胞的增生,因而被认为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脂质经过氧化作用而产生的脂质过
28、氧化物,有细胞毒性,损伤细胞膜,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血小板聚集学说前者认为本病开始于局部凝血机制亢进,动脉内膜表面血栓形成,以后血栓被增生的内皮细胞所覆盖而并入动脉壁,血栓中的血小板和白细胞崩解而释出脂质和其他活性物质,逐渐形成粥样斑块。后者认为本病开始于动脉内膜损伤,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增多,血小板在该处粘附继而聚集,随后发生纤维蛋白沉积,形成微血栓。血小板聚集后释出一些活性物质。其中血栓烷 a2(thromboxane a2,txa2)能对抗血管壁合成的前列环素(prostacycline,pgi2)所具有的使血小板解聚和血管扩张的作用,而促进血小板进一步聚集和血管收缩;血小板源生
29、长因子(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可刺激平滑肌的细胞增生、收缩并向内膜游移;5-羟色胺和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fibroblast growth factor)可刺激纤维母细胞、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细胞增生,肾上腺素和二磷酸腺苷可促使血小板进一步聚集:第因子使血小板进一步粘附;血小板第 4 因子(platelet factor4)可使血管收缩;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pai)使血栓的溶解受到抑制。这些物质使内皮细胞进一步损伤,从而导致 ldl、纤维蛋白原进入内膜和内膜下;使单核细胞聚集于内膜,发展成为泡沫细胞;使平滑肌细胞增生,移入内膜,吞噬脂质;并使内皮细胞增殖。
30、都有利于粥样硬化的形成。损伤反应学说认为粥样斑块的形成是动脉对内膜损伤的反应。动脉内膜损伤可表现为内膜功能紊乱如内膜渗透过增加,表面容易形成血栓。也可表现为内膜的完整性受到破坏。长期高脂血症,由于血压增高、动脉分支的特定角度和走向、血管局部狭窄等引起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所产生的湍流、剪切应力,以及由于糖尿病、吸烟、细菌、病毒、毒素、免疫性因子和血管活性物质如儿茶酚胺、5-羟色胺、组织胺、激肽、内皮素、血管紧张素等的长期反复作用;都足以损伤内膜或引起功能变化,有利于脂质的沉积和血小板的粘附和聚集,而形成粥样硬化。单克隆学说亦即单元性繁殖学说。认为动脉粥样硬化的每一个病灶都来源于一个单一平滑肌细胞的增
31、殖,这个细胞是以后增生成许多细胞的始祖。在一些因子如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内皮细胞源生长因子、单核细胞源生长因子、ldl,可能还有病毒的作用下不断增殖并吞噬脂质,因而类似于良性肿瘤,并形成动脉粥样硬化。虽然通过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同工酶的测定,发现绝大多数病变动脉壁纤维斑块中只含有一种 g6pd 同工酶,显示纤维斑块的单克隆特性。但也有认为病变的单酶表现型并不一定意味着此病变的起源是克隆性的,也有可能来源于含有同一同工酶的多个细胞,然而由于不断重复的细胞死亡和生长,使测定结果显示单酶表现型。事实上将粥样斑块内的平滑肌细胞进行培养,还未显示出这些细胞会像肿瘤一样无限增殖。其他与发病有关
32、的其他机理尚有神经、内分泌的变化,动脉壁基质内酸性蛋白多糖质和量的改变(硫酸皮肤素增多,而硫酸软骨素 a 和 c 减少),动脉壁酶活性的降低等。这些情况可通过影响血管运动、脂质代谢、血管壁的合成代谢等而有利于粥样硬化病变的形成。病理改变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变化主要累及体循环系统的大型弹力型动脉(如主动脉)和中型肌弹力型动脉(以冠状动脉和脑动脉罹患最多,肢体各动脉、肾动脉和肠系膜动脉次之,脾动脉亦可受累),而肺循环动脉极少受累。病变分布多为数个组织和器官同时受累,但有时亦可集中在某一器官的动脉,而其他动脉则正常。最早出现病变的部位多在主动脉后壁及肋间动脉开口等血管分支处;这些部位血压较高,管壁承受
33、血流的冲击力较大,因而病变也较明显。正常动脉壁由内壁、中膜和外膜三层构成。内膜由单层内皮细胞、结缔组织和有孔的内弹力板组成,在内皮细胞和弹力板之间(也称内皮下层),除结缔组织外,尚有平滑肌细胞和基质(包括酸性蛋白多糖、可溶性蛋白、脂质、葡萄糖和电解质等)。儿童时期平滑肌细胞极其少见,随年龄的增长内膜平滑肌细胞及基质成份逐渐积聚。在肌弹力型动脉中,中膜几乎全由斜行的平滑肌细胞构成,并有数量不定的胶原、弹力纤维和糖蛋白等环绕平滑肌细胞,其形态一般不随年龄而改变。外膜包含纤维母细胞,此外尚有胶原、糖蛋白,并夹杂平滑肌细胞。外膜与中膜间还分隔着一层不连续的外弹力板。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时,动脉壁出现脂质条
34、纹、纤维斑块和复合病变三种类型的变化。脂质条纹病变为早期的病变,常见于青年人,局限于动脉内膜,呈现数毫米大小的黄色脂点或长度可达数厘米的黄色脂肪条纹。其特征是内膜的巨噬细胞和少数平滑肌细胞呈灶性积聚,细胞内外有脂质沉积。脂质成分主要是胆固醇和胆固醇酯,还有磷脂和甘油三酯等;由于脂质条纹属平坦或仅稍高出内膜的病变,故不使受累的动脉阻塞,不引起临床症状,其重要性在于它有可能发展为斑块。纤维斑块病变为进行性动脉粥样硬化最具有特征性的病变,一般呈淡黄色,稍隆起而突入动脉腔内或围绕血管分支的开口处,引起管腔狭窄。此种病变主要由内膜增生的结缔组织和含有脂质的平滑肌细胞、巨噬细胞所组成。脂质主要是胆固醇和胆
35、固醇酯,细胞外周由脂质、胶原、弹力纤维和糖蛋白围绕。病灶处纤维组织增生形成一纤维膜,覆盖于深部大量脂质之上,脂质沉积物中混有细胞碎片和胆固醇结晶。斑块体积增大时,向管壁中膜扩展,可破坏管壁的肌纤维和弹力纤维而代之以结缔组织和增生的新生毛细血管。脂质沉积较多后,其中央基底部常因营养不良发生变性、坏死而崩解,这些崩解物与脂质混合形成粥样物质,是为粥样斑块或粥样瘤。复合病变为纤维斑块发生出血、坏死、溃疡、钙化季会壁血栓所形成。粥样斑块可因内膜表面破溃而形成所谓粥样溃疡;破溃后粥样物质进入血流成为栓子,破溃处可引起出血,溃疡表面粗糙易产生血栓,附壁血栓形成又加重管腔的狭窄甚至使之闭塞。在血管逐渐闭塞的
36、同时,也逐渐出现来自附近血管的侧支循环,血栓机化后又可以再通,从而使局部血流得以部份恢复。复合病变还有中膜钙化的特点。透视电镜像,示人体主动脉脂纹中的泡沫细胞,胞浆内充满脂滴,胞核移位靠边(6500 )受累动脉弹性减弱,脆性增加,易于破裂,其管腔逐渐变窄甚至完全闭塞,也可扩张而形成动脉瘤。视受累的动脉和侧支循环建立情况的不同,本病可引起整个循环系统或个别器官的功能紊乱:1.主动脉因粥样硬化而致管壁弹性降低,当心脏收缩时,它暂时膨胀而保留部份心脏所排出血液的作用即减弱,收缩压将升高而脉压增宽。主动脉形成粥样硬化性动脉瘤时,管壁为纤维组织所取代,不但失去紧张性而且向外膨隆。这些都足以影响全身血流的
37、调节,也加重心脏的负担。2.内脏或四肢动脉管腔狭窄或闭塞,在侧权循环不能代偿的情况下,使器官和组织的血液供应发生障碍,产生缺血、纤维化或坏死。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可引起心绞痛、心肌梗塞或心肌纤维化;脑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脑萎缩;肾动脉粥样硬化引起高血压或肾脏萎缩;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引起间歇性跛行或下肢坏疽等。3.动脉壁的弹力层和肌层被破坏,使管壁脆弱,在血压波动的情况下易于破裂出血。以脑动脉破裂引起脑血管意外和动脉瘤破裂死亡为多见。本病病理变化进展缓慢,明显的病变多见于壮年以后,但明显的症状多在老年期才出现。据病理解剖资料,我国人同等程度的主动脉粥样硬化病理变化较欧美人平均晚发生 1015年,同等程度
38、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理变化则晚发生约 1520 年。现已有不少资料证明,实验动脉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不论在早期或晚期,在用药物治疗和停止致动脉粥样硬化饲料的一段时间内病变可以消退。临床表现本病发展过程,可分为四期1.无症状期或隐匿期 其过程长短不一,包括从较早的病理变化开始,直到动脉粥样硬化已经形成,但尚无器官或组织受累的临床表现。2.缺血期 症状由于血管狭窄、器官缺血而产生。3.坏死期 由于血管内血栓形成或管腔闭塞而产生器官组织坏死的症状。4.硬化期 长期缺血,器官组织硬化(纤维化)和萎缩而引起症状。不少病人不经过坏死期而进入硬化期,而在硬化期的病人也可重新发生缺血期的表现。按受累动脉部位的
39、不同,本病有下列类别: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枝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脑动脉粥样硬化;肾动脉粥样硬化;肠系膜动脉粥样硬化;四肢动脉粥样硬化等。 10临床表现主要是有关器官受累后出现的病象。(一)一般表现 脑力与体力衰退,触诊体表动脉如颞动脉、桡动脉、肱动脉等可发现变宽、变长、纡曲和变硬。(二)主动脉粥样硬化 大多数无特异性症状。叩诊时可发现胸骨柄后主动脉浊音区增宽;主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而带金属音调,并有收缩期杂音。收缩期血压升高,脉压增宽,桡动脉触诊可类似促脉。x 线检查可见主动脉结向左上方凸出,主动脉扩张与扭曲,有时可见片状或弧状的斑块内钙质沉着影。主动脉粥样硬化还可形成主动脉瘤,以发生在肾
40、动脉开口以下的腹主动脉处为最多见,其次是主动脉弓和降主动脉。腹主动脉瘤多因体检时查见腹部有搏动性块肿而发现,腹壁上相应部位可听到杂音,股动脉搏动可减弱。胸主动脉瘤可引起胸痛、气急、吞咽困难、咯血、声带因喉返神经受压而麻痹、气管移位或阻塞、上腔静脉和肺动脉受压等表现。x 线检查可见主动脉的相应部位增大;主动脉造影可显示出梭形或囊样的动脉瘤。二维超声显像、电脑化 x 线断层显像、磁共振断层显像可显示瘤样主动脉扩张。主动脉瘤一旦破裂,可迅速致命。动脉粥样硬化也可形成夹层动脉瘤,但较少见。(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可引起心绞痛、心肌梗塞以及心肌纤维化等,将在下节详述。(四)脑动脉粥样硬化 脑缺血可引起眩
41、晕、头痛与昏厥等症状。脑动脉血栓形成或破裂出血时引起脑血管意外,有头痛、眩晕、呕吐、意识突然丧失、肢体、瘫痪、偏盲或失语等表现(详见“急性脑血管病 ”)。脑萎缩时引起痴呆,有精神变态,行动失常,智力及记忆力减退以至性格完全变化等症状(参见“脑动脉硬化伴发的精神障碍” )。(五)肾动脉粥样硬化 临床上并不多见,可引起顽固性高血压,年在 55 岁以上而突然发生高血压者,应考虑本病的可能。如有肾动脉血栓形成,可引起肾区疼痛、尿闭以及发热等。(六)肠系膜动脉粥样硬化 可能引起消化不良、肠道张力减低、便秘与腹痛等症状。血栓形成时,有剧烈腹痛、腹胀和发热。肠壁坏死时,可引起便血、麻痹性肠梗阻以及休克等症状
42、。(七)四肢动脉粥样硬化 以下肢较为多见尤其是腿部动脉,由于血供障碍而引起下肢发凉、麻木和间歇性跛行,即行走时发生腓肠肌麻木、疼痛以至痉挛,休息后消失,再走时又出现;严重者可有持续性疼痛,下肢动脉尤其是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动脉管腔如完全闭塞时可产生坏疽(参见“闭塞性动脉硬化” )。 11辅助检查本病尚缺乏敏感而又特异性的早期实验室诊断方法。病人多有脂代谢失常,主要表现为血总胆固醇增高、ldl 胆固醇增高、hdl 胆固醇降低、血甘油三酯增高、血 脂蛋白增高、载脂蛋白 b 增高、载脂蛋白 a 降低、脂蛋白()增高、脂蛋白电泳图形异常,90%以上的病人表现为或型高脂蛋白血症。血液流变学检查往往示
43、血粘滞度增高。血小板活性可增高。x 线检查除前述主动脉粥样硬化的表现外,选择性或电子计算机数字减影动脉造影可显示冠状动脉、脑动脉、肾动脉、肠系膜动脉和四肢动脉粥样硬化所造成的管腔狭窄或动脉瘤病变,以及病变的所在部位、范围和程度,有助于确定外科治疗的适应症和选择施行手术的方式。多普勒超声检查,有助于判断四肢动脉和肾动脉的血流情况。肢体电阻抗图、脑电阻抗图以及脑电图、脑 x 线、电脑化 x 线或磁共振断层显象有助于判断四肢和脑动脉的功能情况以及脑组织的病变情况。放射性核素检查有助于了解脑、心、肾组织的血供情况,超声心动图检查、心电图检查及其负荷试验所示的特征性变化有助于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
44、超声和血管镜检查则是直接从动脉腔内观察粥样硬化病变的方法。 12鉴别诊断主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主动脉变化和主动脉瘤,须与梅毒性主动脉炎和主动脉瘤以及纵隔肿瘤相鉴别;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心绞痛和心肌梗塞,须与其他冠状动脉病变所引起者相鉴别;心肌纤维化须与其他心脏病特别是心肌病相鉴别;脑动脉粥样硬化所引起的脑血管意外,需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脑血管意外相鉴别;肾动脉粥样硬化所引起的高血压,须与其他原因的高血压相鉴别;肾动脉血栓形成须与肾结石相鉴别;四肢动脉粥样硬化所产生的症状,须与其他病因的动脉病变所引起者相鉴别。预后本病预后随病变部位、程度、血管狭窄发展速度、受累器官受损情况和有无并发症而不同。脑、心、肾的动脉病变而发生脑血管意外、心肌梗塞或肾功能衰竭者,预后不佳。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