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肿瘤临床治疗的常用手段包括:外科手术 2.放射治疗 3.化学治疗 4.生物治疗肿瘤概念:肿瘤是机体细胞在不同始动与促进因素长期作用下,产生过度增殖或异常化所形成的新生物。肿瘤的特点是 1、不因病因消除而停止2、不受机体生理 调节3、破坏正常器官与 组织概念:一级预防:对肿瘤病因的预防; 二级预防:对肿瘤早期诊断和治疗 ;三级预防 :合理治疗与康复,延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 。 一级预防措施:研究病因,提高机体防癌能力,防患于未然;二级预防措施:筛查癌前病变、早期 肿瘤病例,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三级预防措施:对已患肿瘤患者,减少其并 发症,防止致残;提高生存率、康复率,以及减轻由肿瘤引
2、起的疼痛预防的含义就是:避免不良的生活方式和减少暴露于促使肿瘤发生和发展的环境因素中,使 发病率下降。概念:人体的某些增生性病变容易演变为肿瘤,称 为癌前状态,在病理学上称为癌前病 变。常见肿瘤的十大危险信号:体表或表浅部可触及的肿块逐渐增大,如:乳腺、皮肤、口腔或身体其他部位;持续 性消化异常,或食后上腹部饱涨感;吞咽食物 时 胸骨后不适感乃至哽噎感;持续 性咳嗽,痰中带血;耳鸣 、听力减退、鼻桖、鼻咽分泌物带血;月经 期外和 绝经期后的不规则阴道出血,特 别是接触性出血;大便潜血阳性、便血、血尿;久治不愈的溃疡;黑痣、疣短期内增大、色泽加深、脱毛、痒、破溃等现象;原因不明的体重减轻。肿瘤患
3、者的心理特征分为六个阶段:体验期 怀疑期 恐惧期 幻想期 绝望期 平和期肿瘤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角色紊乱 退化和依赖 焦虑 抑郁 化学治疗临床应用的四种方式:1.晚期或播散性癌症的全身化疗 2.辅助化疗 3.新辅助化疗 4.特殊途径化疗全身化疗通常采用口服或静脉给予化疗药物,平阳霉素、甲氨蝶呤可以肌肉注射。抗癌药物可以通过口服、肌肉注射以及静脉 给药途径,其中以静脉给药作用最快。抗癌药物的主要排泄器官是肝脏和肾脏。可引起出血性膀胱炎的化疗药物是环磷酰胺近代化疗开始于 1946 年特殊途径化疗包括 胸腔内、腹腔内及心包腔内化疗用于治疗癌性渗液。 通过腰椎穿刺鞘膜腔内给药。 动脉插管化疗 膀胱腔内
4、化疗 还可将抗癌药物制成脂质微球,使 药物更集中到达肿瘤靶点化疗按毒副反应出现时间分为:1 立即反应 2 早期反应 3 迟发反应 4 晚期反应根据化疗药物外渗后对组织的损伤程度,可以将化疗药分为三类:1、发疱性化疗药物 外渗后可以引起局部组织坏死的药物。如阿霉素、表阿霉素、丝裂霉素、 长春新碱、长春瑞滨。2、刺激性化疗药物 外渗后可引起灼伤或轻度炎症而无坏死的药物。如足叶乙苷。3、非发疱性化疗药物 无明显发疱或刺激作用的药物。化疗药物外渗的处理:立即抽回血拔出针头,以 2%盐酸利多卡因 5ml+地塞米松 5mg+生理盐水稀释至10ml 更换成 1ml 注射器针头对渗漏局部行环形封闭同时给予局部
5、冰敷 24 小时,冰袋外加毛巾,注意防止局部冻伤。抬高患肢 48 小时 ,若 红肿未消退者可给予 50%硫酸镁局部湿敷。化疗药物常见副反应有哪些:一、局部毒副反 应二、胃肠道毒副反应三、骨髓抑制四、心脏毒性五、泌尿系统毒性六、肝脏毒性七、肺毒性八、神经系统毒性九、过敏性反应十、皮肤毒性及脱发阿糖胞苷毒性的临床表现为小脑毒性, 脑病,脊髓毒性等。长春碱类药物毒性的临床表现:外周神经的病变,22表现为腱反射消失自主神经病变一般表现为胃肠动力障碍,极少数出现直立性低血 压脑神经麻痹中枢神 经系 统症状肿瘤放射治疗的基本原则(1)照射范围应包括肿瘤(2)要达到基本消灭肿瘤的目的(3)保护邻近正常组织和
6、器官(4)保护全身情况及精神状态良好放疗一般要经过四个环节:体膜阶段 计划设计 计划确认 计划执行口腔粘膜反应:口腔粘膜反应出现时间较皮肤早,一般在放疗后 2-3 周最为严重,表现为充血、白点、融合成片和浅表溃疡,可有伪膜形成。放射源以两种基本形式进行治疗:A. 体外照射 B.体内照射 肿瘤放射敏感性是指肿瘤局部对放射线的敏感程度,临床上表现为治疗后肿瘤体积变化情况,有完全 缓解,部分缓解,无变化,进展等几种。放射治疗按目的可分为:根治性放疗 姑息性放疗 综合性放疗放疗中的护理:1 戒烟、酒2 穿全棉内衣,避免腰带过紧过 硬3 放疗后静卧休息 30 min 以上,禁食 3060 min,以避免
7、和减轻胃肠反应,加强饮 食营养4 鼓励多饮水,每日饮水 3000 mL 以上,以增加尿量,加速体内毒素排泄5 保护放射野皮肤,忌搔抓,防止外伤,禁用热水袋,放射野内皮肤勿贴胶布、膏药 ,保持放射野 标记清晰完整6 腔内照射前晚用温盐水灌肠,排空大便。治疗前嘱病人再次排空大小便,以减少直肠、膀胱受照 剂量7.密切观察放疗中躯体反应,正常组织的放射反应及处理原则(一)早反应组织受照射后的表现皮肤、粘膜、骨髓、精原细胞等属于早反应组织1.皮肤反应和损伤 (1)急性反应 (2)慢性反应 (3)处理:放射治疗时,保持皮肤干燥、清洁,避免理化刺激,放疗中禁止湿敷、热敷、化妆品及有刺激的药膏,避免烈日暴晒或
8、严寒冷 冻,衣服要柔 软,禁忌搔抓、按摩,避免外伤全身性放射反应1 消化道反应: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 恶心、呕吐及腹泻等。2 造血系统抑制:常见为白细胞和血小板下降。3 皮肤过敏反应:可发生皮肤瘙痒、丘疹 样寻麻疹等。4 免疫功能抑制放疗后护理1.放疗结束后,应做全面体 检及肝肾功能 检查。2.照射野皮肤仍需保护至少一个月。3.随时观察患者局部及全身反应消退情况。4.向患者讲清照射后局部或全身仍可能出现后期的放射反应,以免患者届时 惊慌。5.口腔照射后 3-4 年内不得拔牙。6.加强照射区的功能锻炼。7.嘱患者按时复查。 肿瘤治疗从其彻底程度来分可分为根治性治疗和姑息性治疗目前,临床上按操作方
9、式将介入放射学分 为血管性介入治疗和非血管性介入治疗介入术后护理要点:1.病人回病房后护士与护理人员进行交接班,了解病人术中情况及治疗相关情况。2.床边心电监护 24 小时,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变化。3.指导病人绝对卧床休息 24 小时,穿刺 侧肢体伸直并制动 812 小时,禁止弯曲。4.伤口加压包扎后以 1kg 沙袋压迫止血 68 小时。观察穿刺点有无渗血,出血,局部有无血肿形成,肢体远端血液循环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5.若穿刺侧肢体出现小腿疼痛,感 觉障碍,趾端 苍白,皮温下降时应考虑是否是包扎过紧而压迫血管或者是否有下肢血栓形成。保持穿刺点周围皮肤的清洁干燥,避免敷料浸润。术后 24 小时可解
10、除包扎。 。6.介入术后 2 小时无不良反应,即可开始 进食,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先从流质,半流质开始,再 过渡到软食,普食。静脉炎的分级标准 0 级:没有症状 33 1 级:输液部位发红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2 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 3 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条索状物形成,可触摸到条索状的静脉 4 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条索状物形成,可触及的静脉条索状物长度大于1 英寸,有脓液流出概念: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
11、管,其尖端定位于上腔静脉。用于为患者提供中期至 长期的静脉输液治疗(7 天至 1 年) PICC 置管后 护理要点 置管术后小 时内更换贴 膜,并观察局部出血情况,以后酌情每周更换 -次。更换贴膜时,护士应当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 术, 换药时沿导管方向由下向上揭去透明贴膜 定期检查导管位置、导管 头端定位、流通性能及固定情况 每次输液后,封管不要抽回血,用 10ml 以上的注射器抽吸生理盐水 20ml 以脉冲方式进行冲管,并正压封管 治疗间歇期每周对 PICC 导管进行冲洗,更换贴膜、正压接头或肝素帽 密切观察病人状况,发生感染 时应当及时处理或者拔管化疗药物污染途径:直接接触、消化道、呼吸道操
12、作者误触化疗药物处理:操作者不慎接触药物立即脱去手套,以大量清水冲洗双手如果眼睛内溅入化疗药物,立即用大量清水或生理盐水持续冲洗 5 分钟疼痛的原因 直接由癌症引起的疼痛 各种治疗手段引起的疼痛 诊断检查引起的疼痛 精神紧张、焦虑引起的疼痛 存在与癌症无关的疼痛依疼痛持续时间分类 急性疼痛 慢性疼痛 突发疼痛依疼痛发生部位分类 内脏性疼痛 钝性、绞榨样疼痛,定位不准确 可放射至其他部位 躯体性疼痛 定位明确,刀割样、 针刺样疼痛 神经病理性疼痛 自发的、烧灼样、触电样疼痛疼痛被列入五大生命指征: 呼吸、血 压、脉搏、体温、无痛状态WHO 癌症三阶梯止痛治疗原则基本原则:1、按阶梯给药 2、口服
13、给药(无创给药)3 、按时给药4、个体化 5、注意具体细节第一阶梯代表药为阿斯匹林、扑 热息痛第二阶梯代表药为可待因第一、二阶梯用药有天花板效应 以吗啡为代表的第三阶梯药物, “无天花板效应”阿片类药物常见副作用:镇静、 恶心呕吐、便秘、呼吸抑制、尿潴留疼痛评估内容:疼痛部位及范围、疼痛性 质、疼痛程度、疼痛发作的相关因素、疼痛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疼痛治疗史控制疼痛的标准:数字评估法的疼痛强度3 或达到0、24 小时疼痛危象次数3、24 小时内需要解救药物次数3疼痛评估的原则 相信患者的主诉是评估疼痛的关键 询集全面、详细的疼痛病史 注意患者的精神状态及分析有关心理社会因素 仔细的体格检查 评估患者疼痛的程度,并要定期、全面、动态评估疼痛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