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编制部门 儿科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胸骨穿刺 版本号 A1生效日期 2005-8-1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广州医学院附属广东省妇儿医院 CHG-EK-CZGF-006 页码 1/31.0 适应症:1.1 适用于各年龄阶段患儿。因小儿胸骨骨质松软,易于穿刺;骨髓丰富,取材满意,易于成功;且造成痛苦较轻,患儿及家长容易接受。1.2 各种白血病诊断。1.3 有助于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组织细胞病等血液病的诊断.1.4 诊断部分恶性肿瘤,如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骨髓转移肿瘤等。1.5 寄生虫病检查,如找疟原虫、黑热病病原体等。1.6 骨髓液的细菌培养。2.0 禁忌症:2.1 血友病者禁作骨髓
2、穿刺。2.2 有出血倾向患者,操作时应特别注意。3.0 准备3.1 器械准备:骨髓穿刺包,手套,治疗盘(碘酒、乙醇、棉签、胶布、局部麻醉药等) ,需作细菌培养者准备培养基。4.0 操作方法及程序4.1 患儿仰卧位,颈后及肩部垫高,使其头部向后仰,暴露胸前部(脱掉套头衣服) 。4.2 术者位于患儿右侧,寻找患儿胸骨角,选胸骨正中线上相当于第 2 或第 3 肋间隙水平,作为穿刺部位。4.3 术者戴无菌手套,常规消毒皮肤,铺孔巾。局部不必用麻醉药。4.4 不用骨髓穿刺针,直接用 510ml 一次性干燥注射器,针头 78 号。4.5 术者用左手拇指及示指在穿刺点周围将皮肤绷紧固定。右手持注射器,将针头
3、斜面朝下,与胸骨呈4560 度角,于胸骨柄、胸骨体交界处正中进针,刺入到骨膜后再进针 23mm ,或直到右手有明显的穿透骨质的感觉(落空感),此时穿刺针较稳定地固定在胸骨上,可抽吸注射器,见有红色骨髓液,根据检查需要可抽吸 0.23ml 不等,随后即可拔针。编制部门 儿科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胸骨穿刺 版本号 A1生效日期 2005-8-1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广州医学院附属广东省妇儿医院 CHG-EK-CZGF-006 页码 2/34.6 如一次抽取未成功,可将针退至皮下,改变一定的方向再次进行穿刺。4.7 以消毒棉球或纱布压迫局部针眼片刻,再用胶布固定。5.0 术后处理6.0 护理要点6.1 事先做好
4、患儿思想工作,消除恐惧心理,争取合作。6.2 协助医生摆好固定体位。6.3 操作过程中严格无菌操作。6.4 密切观察患儿的面色、心率、呼吸。6.5 密切观察穿刺点有无渗血、并保持干洁。6.6 根据检查项目及时送检标本。7.0 注意事项7.1 较小患儿必要时可先给予镇静剂使其安静,或另一人协助固定其上臂。停止进针,避免用力过猛、进针过深。7.2 年龄较大患儿可做好其思想工作,说明本法的优点,消除恐惧心理,争取患儿合作。7.3 术者穿刺时双手动作轻柔精细,体察进针深度,一旦右手有落空感时即应停止进针,避免用力过猛、进针过深。7.4 判断骨髓取材良好的指标:7.41 抽吸骨髓一瞬间,病人有特殊的疼痛
5、感。7.42 抽出的骨髓液内含有脂肪小粒。7.43 显微镜下可见骨髓特有的细胞,如巨核细胞、浆细胞、组织细胞、原始及幼稚粒、红细胞。7.44 骨髓细胞分类计数中杆状核细胞与分叶核细胞之比大于血片细胞分类中的杆状核细胞与分叶核细胞之比。7.5 除骨髓培养等特殊情况外,取骨髓量以 0.20.5ml 为宜,否则引起骨髓稀释,影响结果。7.6 抽不出骨髓液的原因:编制部门 儿科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胸骨穿刺 版本号 A1生效日期 2005-8-1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广州医学院附属广东省妇儿医院 CHG-EK-CZGF-006 页码 3/37.61 穿刺位置不佳,未达到骨髓腔。7.62 针管被皮下组织或骨块阻塞。编制: 儿科 审核: 杨涛 审批:杨涛2005-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