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病需和脾脓肿、胰腺假性囊肿 、脾脏囊性淋巴管瘤相鉴别。脾脓肿是全身感染的一部分, 主要以高热、寒战、腹痛,白细胞增多为主要特点。脾内呈多个圆形或椭圆形低密度病灶,典型脓肿内有气-液面4 ,结合临床病史可以鉴别;胰腺假性囊肿侵入脾内可与包虫病相仿,出现分隔,但胰腺假囊肿多有急性或慢性胰腺炎病史4;脾脏囊性淋巴管瘤一般无症状,可单发或多发,囊壁薄,其内可有淋巴液,CT 值略高于单纯脾囊肿,其内可见粗大的间隔。往往脾包虫囊肿与肝包虫囊肿共存,而囊性淋巴管瘤者肝脏一般不受累,Casoni 试验阴性5。CT 是目前诊断脾囊肿最有价值的影像检查方法,能明确显示病灶的部位、形态、大小及与周围脏器的关系,
2、其定性诊断符合率较高,可作为脾囊肿首选的检查方法。. 脾脏血管瘤,为良性,常无临床症状,多为体检偶尔发现,典型表现是 MRI:T1WI 为低信号,T2WI 为逐渐增高的高信号。CT 平扫呈低密度,增强后其强化形式是从周边开始,逐渐向中央充填,中央可形成纤维疤痕。较小的血管瘤增强早期即有明显强化,并充填整个病灶,延迟与脾脏实质信号均匀一致或仍高于脾实质。2.脾血管内皮肉瘤,为恶性肿瘤,临床上多有腹痛、腹块、发热、消瘦和贫血,多数病人早期即可出现转移,常见部位为肝、肺、骨骼。CT 表现为脾脏增大,多数为孤立性低密度影,边界不清,增强扫描酷似血管瘤,先从病灶边缘强化,然后逐渐向中央充填,病灶内常伴囊
3、变,囊变区不能充填,由于本病转移早,仔细寻找转移灶有助于鉴别诊断。3.海绵状血管淋巴管瘤,是一种血管性错构瘤 ,肿瘤内含有海绵状血管瘤和 淋巴管瘤成分,肿瘤呈椭圆形或类圆形,在 CT 上呈等密度,密度均匀,在 MRI T 1 WI 呈低信号,在 T 2 WI 呈高信号,信号均匀,增强后 淋巴管瘤部分立即强化,而海绵状血管瘤部分呈 “渐进性强化”。4.脾淋巴管瘤,也称淋巴水瘤或囊性淋巴管扩张症,较少见。临床上,多为中青年,病人一般无症状,除非较大的病变压迫邻近脏器而出现上腹部胀满或轻微胀痛。淋巴管瘤并非真正的肿瘤,属先天发育畸形,因局部淋巴管发育异常,淋巴液回流受阻,导致淋巴管不断扩张而呈瘤样改
4、变。病理学上,本病为多房囊性结构,囊腔内充满黄色淋巴液,囊壁衬以扁平上皮细胞,部分增厚的囊壁内可见少量平滑肌组织,纤维性间隔厚薄不一。按淋巴管的大小,本病可分为三型:毛细血管状、海绵状和囊状,以囊性淋巴管瘤最多见。CT 平扫脾脏轻中度增大,内见单个或多个低密度影,边界清晰, 病灶内可见纤维间隔,囊内 CT 值高于一般囊肿(因含蛋白成分) ,CT 增强扫描,病灶周边及纤维间隔可有轻度强化为其特点。1. 脾转移瘤:有原发肿瘤病史,多数病例脾脏增大,内有多发或单发类圆形低密度影,多数边界清晰,增强扫描壁可见强化,可出现“牛眼征” 。2. 脾脏囊肿:临床上多数无明显症状, CT 表现为圆形或卵圆形的密
5、度灶,壁菲薄,界限清楚,密度均匀,为水样密度。增强扫描后无强化。3. 脾脓肿:患者多有明显的全身感染症状,如寒战、高热、恶心、呕吐、白细胞升高等,CT 表现为单或多发的低密度病灶围以较厚的壁增强扫描可显示增厚的脓肿壁壁外有时见水肿带环绕的低密度环,少数病例脓肿区可出现气泡。4. 脾结核:临床上有结核症状,如发热、盗汗、乏力、消瘦、食欲不振、血沉加快、结核菌素实验阳性,患者多为中青年,有肺结核史,多伴有腹腔其他脏器受累,CT 示脾内有多发或单发低密度影,边界清晰或不清,常可见病灶内或其附近有钙化病灶,增强扫描病灶无明显强化,脾门或脾周可见肿大淋巴结, ,若增大淋巴结表现为中央低密度,周围环状强化,则提示结核可能。5. 脾梗塞:无占位效应,脾内单发或多发的楔形或三角形低密度病灶,基底位于脾的外缘,尖端指向脾门,增强后病灶无强化。6. 脾脏错构瘤:临床多无明显症状,典型表现是含有脂肪和钙化成分。增强错构瘤边缘可强化并有造影剂充填趋势,但其一般不能完全填充。错构瘤可合并囊变,囊变区无强化。其强化表现有别于血管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