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锁用电子控制组件编制说明(征求意见稿)一、工作简况1、任务来源近年来,电子智能锁发展迅猛,但作为锁用电子控制组件的核心电子部件一直没有相关的规范和标准,已经制约了锁具电子化的进程。为此电子智能锁行业和控制组件行业向中国五金制品协会提出制定锁用电子控制组件团体标准立项申请。经中国五金制品协会批准,该标准名称为:锁用电子控制组件;项目编号为:QCT/T xxx-xxxx。2、主要工作过程起草阶段:2018 年 10 月 12 日,在上海召开了“锁用电子控制组件团体标准第一次起草组工作会议” , 共 8 家单位 21 名代表出席了本次会议。中国五金制品协会理事长石僧兰、执行理事长张东立、专职副理事
2、长兼制锁分会秘书长吕基英,中国日用五金技术开发中心主任毕智涛到会并讲话。会议决定由上海图正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担任该团体标准起草组组长单位。接到团体标准的制定任务后,上海图正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立即成立了标准起草组,进行了任务分工和工作计划安排,开始了紧张的标准制定工作,并编写完成了锁用电子控制组件团体标准草案及编制说明。2018 年 12 月 13 日,在广东省珠海市召开了“锁用电子控制组件团体标准第二次起草组工作会议” ,共 8 家单位 16 名代表出席了本次会议。中国五金制品协会专职副理事长兼全国五金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柳润峰同志、中国五金制品协会专职副理事长兼制锁分会秘书长吕基英
3、同志、中国日用五金技术开发中心主任毕智涛同志到会并讲话。组长单位图正公司向与会代表介绍了本标准草案的编制过程和主要依据,与会全体代表根据会议提出的要求,对所有反馈意见逐字、逐条的进行了讨论和研究,并对标准反馈意见的处理意见达成共识。会后按照会议纪要对标准草案进行了修改,形成标准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阶段:审查阶段:报批阶段:3、主要参加单位和工作组成员及其所作的工作等本标准由 xxxxxxxxxx 共同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工作分工情况:二、标准编制原则和主要内容21、标准编制原则 本标准的编制原则:1、符合锁具电子化的需求,在兼顾行业现有技术和制造能力的前提下,突出先进性、前瞻性、科学性;2
4、、符合我国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与相关联的标准保持协调,但突出团体标准高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基本特征。在起草的过程中,起草单位对国内外相关电子锁具标准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分析、对比,并在此基础上提炼电子控制组件部分的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同时综合考虑生产企业的能力和用户的利益并充分体现到标准编制工作上。本标准参考的国外标准如下:1、ANSI/UL 1034-2011 防盗电锁装置安全标准 (Burglary-Resistant Electric Locking Mechanisms)2、ANSI/BHMA A156.25-2013电子锁闭装置 (AMERICAN NATIONAL STAN
5、DARD FOR ELECTRIFIED LOCKING DEVICES)本标准参考的国内标准如下:1、GA 374-2001电子防盗锁及修订版;2、GA 701 -2007 指纹防盗锁通用技术条件 ;3、JG/T 394-2012建筑智能门锁通用技术条件 ;4、QCT/T 001-2017电子智能门锁 ;5、T/CA 001-2017 基于物联网的共享自行车应用系统总体技术要求标准的编写结构和内容编排等方面依据“标准化工作导则、指南和编写规则”系列标准的要求。2、标准的主要内容(一)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锁用电子控制组件(以下简称“控制组件” )的术语和定义、产品分类、要求、试验方法。本标准适用
6、于民用锁具的电子控制组件。该团标是首个锁具适用电子控制组件的标准,本标准编制时我们力求适用范围更广泛,不仅适用于电子门锁、也适用其他电子锁;基本覆盖民用及商用的各种通用电子锁具。本标准没有包含信息安全相关部分,主要考虑目前尚无适用于电子锁具的权威性相关标准,因而难以确认电子锁具核心部件的相关标准,等待电子锁具相关标准确认后再增补相关部分。本团标约束的锁用电子控制组件的应用范围不包括有特殊要求场所的电子锁。(二)规范性引用文件:3规范性引用文件严格按 GB/T 1.1-2009 规定进行,本标准的引用文件共有 9 个:GB/T 2423.1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 2 部分 : 试 验方法 试
7、验 Ab: 低温( GB/T 2423.1-2008, IEC 60068-2-1:2007 IDT)GB/T 2423.2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 2 部分 : 试 验方法 试验 Bb: 高温( GB/T 2423.2-2008, IEC 60068-2-2:2007 IDT)GB/T 2423.3 电 子 电 工 产 品 环 境 试 验 第 2 部 分 : 试 验 方 法 试 验 Cab:恒 定 湿 热 试 验 ( GB/T 2423. 3-2016, IEC 60068-2-78:2012 IDT)GB/T 2423.5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 2 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 Ea 和导则
8、:冲击( GB/T 2423.5-1995)GB/T 2423.10 电 工 电 子 产 品 环 境 试 验 第 2 部 分 : 试 验 方 法 试 验Fc:振 动 (正 弦 ) ( GB/T 2423. 10-2008, IEC 60068-2-6:1995 IDT)GB 16796-2009 安全防范报警设备 安全要求和试验方法GB/T 17626.2-2006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 (GB/T17626.2-2006 IEC61000-4-2:2001 IDT)GB/T 17626.3-2016 电 磁 兼 容 试 验 和测 量 技 术, 射 频 电磁 场 辐 射
9、抗扰 度 试 验( GB/T 17626.3-2016 IEC61000-4-3:2010 IDT)GJB151B-2013 军 用 设 备 和 分 系 统 电 磁 发 射 和 敏 感 度 要 求 与 测 量(三)术语和定义根据 GB/T 1.1-2009 的要求,本标准定义了 11 个术语。电子门锁:参考 GA374 的定义,并将适用范围扩大到门锁以外的其他应用场景。以电子方式识别处理生物特征、电子信息、网络通讯等信息并控制执行机构实施启闭的锁。单机型电子锁和联网型电子锁:本标准中区分了单机型和联网型锁具对控制组件的不同要求,因此分别定义了这两类锁具。这部分术语基本沿用 GA374 的定义。
10、电子钥匙:采纳 GA374 定义,除实体钥匙外,密码等非实物钥匙也包含进来。因此定义为用来控制电子锁具进行启、闭的信息或信息载体(如密码、信息识别卡等) 。生物钥匙:本标准在 GB21556 基础上增加了生物钥匙定义。误识率:在 GB21556 和 GA374 基础上增加了误识率定义,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了认假率和拒真率的定义。密钥量:采用 GA/T73-2015 的定义。电子互开率:本标准新增加的定义,主要是考虑整锁安全性,单一的密钥量和误识率可以表述编码或生物识别技术的安全性,但不能充分表达整锁的安全性,本定义描述了锁4具的电子钥匙和生物识别钥匙的最低安全边界。控制组件:本标准新增加的定义,明
11、确了电子控制组件的用途和组成。(四)产品分类、分级和标记分类:由于单机和联网型两种锁具的控制组件存在本质性的功能差异,因此本标准将控制组件的分为两类:单机型和联网型:分级:本标准按产品保密度、牢固度、耐用度、环境适应性四个方面进行分级,且均采用三级分级。不同等级对应不同的使用场所,附录 A 中对此做了详细描述。(五)要求5.1 保密度5.1.1 电子钥匙密钥量:鉴于控制组件的输入便利性和电子钥匙载体的技术进步,事实上已经无必要对密钥量进行分级,只约定最低指标 10 。65.1.2 误识率:分为认假率和拒真率和互开率两项,根据对现有主流的指纹、人脸、虹膜和指静脉四种识别方式的充分技术调研,综合现
12、有技术条件,我们认为GB21556、GA701、GA374 的相关标准已经偏低,因此本标准提高了对生物识别技术性能的相应指标,同时考虑锁具安全性的需要增加了互开率要求,体现了单纯的生物识别误识率并不等价于锁具安全性的指导思想。本标准未对生物识别特征信息的长度提出要求,我们认为特征的存储量和安全性没有必然关联性且不同生物识别技术的衡量标准也难以用这样的方式来统一。本标准的误识率要求见表 1。表 1 误识率单位为百分比要求条款号 项目A B C5.1.2.1 认假率 0.001 0.002 0.00335.1.2.2 拒真率 3 3 35.1.2.3 电子互开率 0.1 0.2% 0.335.2
13、牢固度5.2.1 抗电磁脉冲攻击:本标准增加了抗电磁脉冲攻击的测试,并采用 GJB151B-2013的测试方法。5.2.2 抗电磁场攻击:本标准增加了电磁场攻击测试,并选定四个频点。该测试可以有效模拟特斯拉线圈和对讲机等大功率无线发射设备对锁具的电磁场攻击。55.2.3 识读装置静压力:表面静压力测试标各标准基本一致.5.3 耐用度:5.3.1 控制组件耐用度:在整体耐用性上,本标准采纳 QCT/T 001-2017 标准,分为三级,同 EN 12209 的要求,也是目前已知标准中最严苛的。5.3.2 机械键盘耐用度:按照每天 10 次操作,10 年是 36500 次,参考这个使用频度,本标准
14、采纳 30000 次的耐用度标准。这个标准高于 GA374 和 GA701。5.4 稳定性:在 GA374 和 GA701 的 70 次基础上提高到 80 次。5.5 气候环境适应性:本标准采用了更严苛的温度范围标准。GA374 的高温要求是55,但实际应用中的室外环境中,受太阳光照射条件下,整锁内部可能承受 6070的高温;其他标准的低温范围我们也认为存在问题,寒冷地区的温度低于-25的情况是普遍存在的,而现行标准中最严苛的低温条件也只是-25,显然不能满足实际需要。鉴于上述情况本标准采用了更严苛的高温和低温极限标准:66和-40,并在此基础上分级。这一标准高于目前最严苛的美标 BHMA A
15、156.25-2013。在这部分内容中,本标准取消了盐雾试验和恒定湿热实验,主要依据是控制组件需要在装配到整锁中后才具备实验条件。 5.6 机械环境适应性:此部分标准内容参照 GA374-2001 及其修订版,并与其一致。5.7 功能:本标准共制定 11 项功能要求,其中部分是可选功能。5.7.1 开启响应时间:新增加的功能功能要求,主要考虑用户基本体验要求而制定,开启响应时间不应大于 1.5s5.7.2 开启、锁闭功能:此项为必备项,与 QCT/T 001-2017 相同。5.7.3 信息保存:此项为比项,与 QCT/T 001-2017 相同。5.7.4 事件记录:此项为可选项,与 QCT
16、/T 001-2017 相同,只限于联网型控制组件。5.7.5 指示、显示功能:此项为必备项,与 QCT/T 001-2017 相同。5.7.6 报警功能:此项为必备项,参考 GA374 制定。a)连续试错的次数只约定了最大数字 5 次,并在 GA374 基础上增加了锁死时间应不少于 30 s 的要求;b)告警声音时间和前强度采用 QCT/T 001-2017 标准。 65.7.7 使用权限管理:此项为必备项,与 GA374 相同。5.7.8 通讯功能:此项目对单机型是可选项,联网型是必备项,与 QCT/T 001-2017相同。联网型的控制组件应能与其它设备(如计算机、手机、服务器等)进行指
17、令和信息的传输与应答。5.7.9 实时时钟:仅对联网型是必备项,此项中我们未对始终精度提出明确要求,主要是考虑实际使用场景对时钟精度要求不高,同时网络校准功能也会保障时钟偏差不会长时间累计。5.7.10 胁迫报警:此项仅限于联网型产品。5.7.11 断网处理:此项仅限于联网型产品。5.8 电源5.8.1 供电方式:此部分要求目前各标准相对统一,采用低电压直流电源(如干电池、锂充电电池等)或交流电网电源转换直流低电压方式进行供电,本标准明确规定了低电压范围为低于 36V 直流。5.8.2 电池容量:本标准采用了连续工作 5000 次的要求,高于大部分现行锁具相关标准的要求,主要基于本项目测试条件
18、为不含驱动执行机构,因此适当提高。5.8.3 欠压指示:本标准在欠压要求方面和其他标准存在本质差异,现有国内标准基本都选择低于额定电压 80%启动欠压提示,但实际上由于电池技术的更新迭代,这个要求已经存在严重缺陷,有新型电池在额定电压 80%情况仍有充足电量和负载能力,对于充电电池这个要求也是不合理的。鉴于上述原因,本标准采取按照企业标称值测试的方式,同时将正常启闭以求增加到 200 次。5.8.4 电源适应性:此项采用 QCT/T 001-2017 标准。5.8.5 应急供电:为力求严谨,本标准明确了前面板安装电池的情况下,不需要应急供电。同时增加了内部电池不应向应急供电电源接口供电的要求,
19、主要是考虑备用电源口如果具备对外供电,可能导致恶意放电问题。5.9 电磁兼容:此部分标准国内外相对统一,因此直接采用 GB/T17626 的要求。5.10 供电安全性:此部分改动较大,我们认为采用低压直流供电的设备不需要抗电强度、过流保护、泄露电流和绝缘电阻的测试需要,转而以约定外供电源转换器需要符合 CCC 认证的方式,解决这些与市电供电相关的安全性要求。本标准增加了错误接线保护要求和电池反接保护要求,主要是考虑控制组件的使用方式与整锁的不同性,控7制组件结构形式多样,接口众多,容易出现错误接线情况,因此在大部分电子锁的标准要求基础上增加了这些内容。(六) 试验方法试验方法本着操作简单、人为
20、影响小、误判率低、能真实反映产品性能的原则而制订。现行的电子锁标准试验方法中均没有规定试验条件,而试验环境对于电子智能门锁的寿命和性能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本标准按照 GB/T 2421.1-2008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 1 部分:概述和指南(IEC60068-1:1988 ,IDT)标准,规定了本标准的试验条件如下:a) 环境温度:1535;b) 相对湿度:25%75%;c) 大气压强:86kPa106kPa。可以保证试验结果更加稳定。(1) 保密度试验6.1.1 电子钥匙密钥量试验参照现行标准的试验方法,根据编码方式计算理论密钥量。6.1.2 误识率试验鉴于生物识别测试的专业性和复杂性,
21、本标准直接采纳其他国家及行标的试验方法。(2) 牢固度试验本标准在牢固度要求中包含三项测试,其中识读装置静压力试验方法与 GA374 一致。另外两项为本标准增加内容,分别为抗电磁脉冲攻击和抗电磁场攻击,其中抗电磁脉冲攻击的测试方法采用 GJB151 标准的测试方法,抗电磁场攻击的测试方法为模拟实际攻击方式。(3) 耐用度试验测试方法基本参照 QCT/T 001-2017 标准制定。(4)稳定性试验模拟实际使用情况,按照稳定性要求进行。(6) 环境适应性试验采用 GB/T 2423.1、GB/T 2423.2、GB/T 2423.3 的测试方法进行试验。(7) 功能试验根据产品具有的功能,按照产
22、品说明书进行功能试验。在报警声音测试时,参考了 GB 12663-2001防盗报警控制器通用技术条件的方法。(8) 电源试验8电池容量试验方法,与现行电子锁相比最大的不同是:增加了“两次启、闭操作的间隔时间不少于 30s”的时间间隔,而不是“连续进行” ,目的是避免频率过快导致电子器件在发热的状态下耗电过高,使试验得出的数据不真实,较合理地模拟了实际使用情况。(9) 电磁兼容试验此部分试验方法较一致,因此引用 GB/T 17626 中的方法进行试验。(10) 供电安全性试验去除了部分市电安全性相关试验。关于检验规则和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部分的内容,本标准未做约定,主要是因为控制组件不是一个独
23、立产品,而是一个核心部件,其合格判定原则因企业要求和产品差异而不同,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的要求也存在同样问题,一般都是企业间通过合同约定方式完成,鉴于上述原因,本标准将这部分内容取消。(七) 附录分为两个附录附录 A:不同等级、功能产品的使用环境条件:是参考欧标的基础上制定的;附录 B:本标准的公差要求同欧标 EN12209:2003,严于欧标 EN12209:2016.两个标准的公差要求对比如下:EN12209:2003 EN12209:2016时间用秒(s): 5% 10%3、新旧标准对比情况本标准为首次制定,无新旧标准差异。4、解决的主要问题本标准是首个锁用电子控制组件标准,区别于现有
24、锁具各种产品标准,他是一个核心部件的标准,是一个先进、通用、独立、完善的新标准,该团体标准的制定,解决了目前智能锁行业亟待解决的核心部件“无法可依”的局面,近几年家用电子锁具发展迅猛,但相关标准滞后,尤其是关于电子控制部分的标准和测试方法一种是薄弱电,所以出现了大量的因电子控制组件引起的质量问题,更严重的是甚至出现了利用电子控制组件的设计缺陷进行技术攻击的手段,例如近期出现的特斯拉线圈攻击事件。针对这些现状,本标准本着科学、从严的出发点和部件标准高于整机标准的指导思想制定,它涵盖了从高防盗要求到一般要求、从恶劣环境到优良环境、从高使用频率到低使用频率、从单机到联网等各种环境和场合使用的各种电子
25、锁具,为行业提供了一个高质量、高水平、通用完善的电子锁具的控制组件标准。三、预期达到的社会效益、对产业发展的作用等情况(1)标准实施后预期达到的社会效益。锁用电子控制组件团体标准制定实施后,将拟补锁用核心控制部件的标准的供给缺陷,促进电子锁具行业质量水平提升,对引导企业生产,规范行业竞争秩序将起到重要作用,必将引导行业快速、健康、规范发展。而且标准的不同分类分级也满足了不同制造9商的需求,让产品的覆盖度和多元化实施更便捷,大量节省厂商在电子锁具制造过程中的核心部件的选择和评估能力,产生良好社会效益。(2)对产业发展的作用近年来,家用智能锁为代表的电子锁具发展迅猛,对制锁行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
26、战。作为传统五金制造业的锁具企业,在控制组件的选择和质量控制环节存在明显短板,该标准在充分研究和参考当今国内外电子锁具标准的基础上制定完成,并对控制组件提出了新的分级分类指标和要求,特别是对保密度、牢固度、耐用度、环境适应性进行了分级,生产厂商可根据锁具企业的不同需求和产品种类采纳不同等级和使用环境条件的产品,从而实现在安全程度、价格区间和接受能力见的平衡,真正使产品达到经济、可靠、安全和实用。从而推动整个锁具电子化的进程,对产业的发展起到很好的引导、促进作用。积极推广和实施该标准,将对电子锁具企业和电子部件供应商的控制模组的设计、制造起到积极的规范和指导作用,改变无标准可用的混乱局面。四、与国际、国外对比情况无同类国际和国外标准。五、 本标准与国内标准对比情况无同类国内标准。六、贯彻标准的要求和措施建议建议本标准批准发布实施后,电子锁具的生产企业和控制组件的生产企业都能积极采用,作为本企业的强制性标准贯彻执行。锁用电子控制组件团体标准起草小组2019 年 1 月 22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