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一、背景材料12003 年 10 月 15 日时,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进入预定轨道。这是中国进行的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黄菊等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观着了发射。210 月 16 日 6 时 23 分, “神舟”五号飞船在内蒙古主着陆场成功着陆,返回舱完好无损,航天员杨利伟自主出舱。 “神舟”五号飞船围绕地球飞行了 14 圈,历时 21 小时。这21 个小时的太空之旅,意味着被誉为火箭故乡的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3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是中华民族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征程上完成的一个伟大壮举,是继“两弹一星”之后我国
2、科技发展的又一里程碑。4中国首飞航天员杨利伟当选为第 11 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和“2003 十大中华英才” 。5据报道,杨利伟的家乡已申报水果的“杨利伟”商标。广州市的一家餐馆就打出“杨”姓顾客用餐,一律免费的广告来吸引食客。中国有关部门已抢先将神舟五号航天员“杨利伟”的名字注册,以防被不法商家利用。二、历史学科知识链接1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春秋战国时期天文学的发展:A天文学的发展与农业生产发展紧密相关,农业生产的发展要求有更准确的“天时” ,对天文学,特别是对历法的发展是最重要的推动力。B 春秋记载,公元前 613 年, “有星李入于北斗” 。这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一次关于哈雷彗星的记录。
3、它比欧洲早六百七十多年。C春秋时期我国历法基本上确立 19 年 7 闰的原则。这比西方早 160 年。物理学的成就:墨子中的墨经记载了大量的物理学知识。其中有杠杆原理和浮力理论的叙述,还有声学和光学的记载,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物理学的重大成就。2秦汉时期天文历法对农业生产有直接指导作用。汉武帝时,天文学家制订出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历书“太初历” ,东汉科学家张衡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发明制作的地动仪,是世界上第一台测定地震方向的仪器,早于欧洲 1700 多年。公元前 28 年,西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被世界公认为是有关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3隋唐时期唐朝杰出的天文学家僧一行制订的大衍历 ,比较准确地
4、反映了太阳运行的规律,系统周密,表明中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僧一行还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4五代、辽、宋、夏、金、元元初设立太史局编制新历法。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的贡献:A创制了简仪和高表等天文观测仪器;B主持了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C主持编定的授时历 ,比现行公历早 300 年。5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为世界的科技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西汉前期已经有了絮纸和麻纸。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绘有地图的纸,是目前世界上所知最早的纸。105 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了植物纤维纸(人称“蔡侯纸” ) 。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是书写材料的一
5、次伟大革命。6 世纪起,造纸术传到朝鲜、越南和日本,8 世纪传到中亚,并经阿拉伯传到非洲与欧洲,为人类文化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三大发明印刷术A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B隋唐时期已经有了雕版印制的佛经、日历和书籍。唐朝于 868 年印制的金刚经卷子,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C11 世纪中期,北宋平民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为世界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a活字印刷术发明以后,向东传到朝鲜、日本,向西传到埃及和欧洲。b欧洲人用活字排版印刷比毕升晚了四个多世纪。c用西夏木活字印刷的佛经,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木活字印本。指南针A.指南针在宋代航海交通上已普遍使用
6、。B.13 世纪,指南针传入阿拉伯和欧洲各国。C.指南针对世界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也为欧洲航海家发现美洲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火药A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火药的国家。B唐朝中期的书籍里,已有了制成火药的配方。即硫黄、硝石与碳混合。C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a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b北宋政府在东京设立专门机构,制造火药和火器。c南宋时发明了管形火器“突火枪” ,开创了人类作战史的新阶段。d火药和火药武器在 13 世纪中期传入阿拉伯,后来又由阿拉伯传入欧洲。e金的火器制造较发达,金军曾用火药武器打退蒙古军的进攻,取得局部胜利。2中国近代现代史相关知
7、识: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政府十分重视科学技术工作。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在广大科技人员的努力下,我国在空间科学研究领域取得了很大进步和丰硕的成果。1970 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 1 号”发射成功;1981 年,首次用一枚火箭发射三颗人造卫星,我国是世界上第四个掌握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1984 年,同步实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这是我国首次发射的定点卫星,进行通信、广播、电视的传送。3世界近代现代史相关知识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和发展时间:从 20 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内容: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还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高新技术。这次科技革命被称为
8、“第三次科技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出现的条件:既是由于科学理论出现重大突破,一定的物质、技术基础的形成,也是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各国对高科技迫切需求的结果。A二次大战加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到来。在原子能的利用方面,按照 20 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的质能转换关系式,科学家已预见到核反应是一种可以产生巨大能量的能源,但将它从理论转变为应用,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推动的结果。1942 年,美国开始实施制造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 。它耗资 20 亿美元,投入 13 万人,历时三年。到战争末期,原子弹试制成功。二次大战后,原子能技术用于发电。1954 年苏联建成第一座核电站起,到
9、2000 年底,全世界正式运转的核能发电站共有四百多座,发电量约占世界总发电量的17%。B电子计算机和远程火箭的诞生同样也是由于战争的需要。美国 1946 年投入使用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最初是用于计算炮弹弹道的。德国人在大战期间研制成功 V-2 远程液体燃料火箭,是用于携带弹头空袭英国的,但这一火箭技术却为战后航天技术的发展打下了基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科学和技术密切结合,相互促进。随着科学实验手段的不断进步,科研探索的领域也不断开阔。科学技术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在现代科技发展的情况下,出现了两种趋势:
10、一方面学科越来越多,分工越来越细,研究越来越深入;另一方面学科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渗透的程度越来越深,科学研究朝着综合性方向发展。二战期间和战后出现的部分新科学技术时间 国家 新科学技术1945 年 美国 原子弹爆炸1946 年 美国 电子计算机诞生1947 年 美国 晶体管问世1954 年 苏联 第一座核电站建成1957 年 苏联 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1960 年 美国 激光器出现1969 年 美国 “阿波罗 11 号”登月1972 年 美国 重组 DNA(脱氧核糖核酸)生物基因工程成功1977 年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投入使用1981 年 美国 第一架航天飞机升空1997 年 英国 利用体细
11、胞培养克隆羊“多利”成功1999 年 美国 首次成功制造出人工 DNA 分子2000 年 美、日、法德、英、中公布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A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B以往,人们主要是依靠提高劳动强度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在新科技革命的条件下,主要通过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劳动者素质和技能的不断提高、劳动手段的不断改进,来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A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它造成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而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B为了适应科技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强化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大加强了对科技的扶植和资金投入。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发生了变革。推动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A第三次科技革命也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B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存、联系的日益紧密,科学技术的竞争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地位也日益重要。C科学技术水平的差距,进一步扩大了发达国家同不少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因而,第三次科技革命对每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