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政法干警历史复习材料.doc

上传人:ysd1539 文档编号:7364023 上传时间:2019-05-16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33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法干警历史复习材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政法干警历史复习材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政法干警历史复习材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政法干警历史复习材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政法干警历史复习材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知识框架方法决定成败中国古代史基础第一课时 夏商周的更替和政治制度(考点 1)基础网络建立:禹建夏朝,启继承禹的王位,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建立了初具规模的国家机构。中国进入奴隶社会.时间:约公元前 2070 年至约公元前 1600 年。中心:今豫西、晋南。灭亡:桀王暴虐无道。商汤讨桀灭夏。 时间:从约公元前 1600 年至公元前 1046 年。稳定:盘庚迁殷,从此稳定。商朝由此又称殷朝。灭亡:纣暴,武王伐纣,战于牧野,商兵导人商都,纣王自焚。建立:武王灭商后建周朝,都镐京,史称西周。性质:国有土地制度。内容:一切土地属周王,周王将其分赐诸侯臣下,让其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与买卖,并交纳一定贡赋

2、。奴隶主强迫奴隶集体耕种。作用:奴隶制国家的基础。性质:奴隶制国家的行政制度。周王将土地和人民授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后裔,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诸侯要服从周王命令,按期向周王贡献财物,并随从作战。周初重要诸侯国:齐、鲁、燕、卫、晋、宋。作用: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衰落:公元前 841 年, “国人暴动”赶走周厉王。王室衰微,诸侯不朝贡,战争连年。灭亡:公元前 771 年 9 犬戎破镐京,杀幽王,灭西周。第二年,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第二课时 夏、商、周的经济(考点 2)基础网络作物:“五谷”在商周时都已种植,甲骨文和诗经有记载。农具:绝大部分是木、石、骨、蚌制工具,青铜工具极少。肥类:粪

3、肥、草木灰、绿肥。畜牧业:商朝饲养的家畜很多,用于食用、拉车、祭祀。地位:商周手工业主要部门,三代因此被称为“青铜时代” 。商:官府垄断,作坊集中在王都。西周:产品趋向生活化,日用器具数量大。玉器:商代雕刻精美,数量多,仅妇好墓就出土七百多件。陶瓷:商周遗址里出现原始瓷器。河姆渡遗址出土有红漆碗。商周漆工艺大量用于造车装饰。商民善经商,于是后世将经商者称为“商人” 。商朝以贝为币,商都商业繁荣。交通:商周时建立了邮释传递制度。都城:全国政治、交通中心。商业都市。夏朝商朝统治重要制度 西周井田制分封制 内容西周农业青铜 情况:夏量少,商周繁盛漆器商业商业交通城市城市手工业东方奴隶制的典型。奴隶制

4、文明的基础。城市知识框架方法决定成败第三课时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和社会改革(考点 3)基础网络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诸侯争霸,战争频繁,民族不断融合。春秋:奴隶社会瓦解时期。战国:封建社会形成时期。公元前 475 年,我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背景:周王东迁后,王畿之地只剩洛阳周围二百里。诸侯不听命,不朝贡。目的:取得更多的土地和人民,支配其他诸侯国。基础:管仲改革, “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 ,成为东方强国。经过:用“尊王攘夷”旗号,联合黄河中游诸国,北御夷狄,南制楚蛮,成为霸主。标志:公元前 7 世纪中期,齐桓公在葵丘会盟,王室代表承认其中原霸位。公元前 7 世纪后期,城濮之战晋国大败楚国

5、,大会诸侯,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公元前 6 世纪初,楚军大败晋军,楚庄王称霸中原。吴越争霸:两国先后在南方称霸,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是春秋后期霸主。实质:奴隶主的掠夺战争加速了奴隶制的衰亡,为社会发展和新制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争霸形成了局部的统一,为大统一奠定了基础。战争在客观上加速了民族融合,为华夏族形成奠定了基础。背景:春秋后期至战国前期,不少诸侯国的卿大夫逐渐取代国君掌握大权。三家分晋:公元前 403 年,晋国韩、赵、魏三家大夫被封诸侯,正式分晋。田氏代齐:后来,齐国大夫田氏废掉原姜氏而为诸侯。形成: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兼并持色:战争更为频繁,政治格局变化无常。公元前 3 世纪

6、以后,东方各国衰落,秦国无敌于天下。公元前 260 年长平之战,秦大胜赵。这是战国时规模最大、杀伤员多的战役。分布:北方有匈奴、东胡,西方有戎,南方有越等。主要方式:通过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战争。影响:为后来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时代特征 阶段特征春秋争霸概况齐桓公称霸晋楚争霸影响战国兼并七雄格局形成 经过秦国独霸民族融合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知识框架方法决定成败使用:西周末已用铁器。春秋战国铁农具逐渐普遍使用。意义: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牛耕:提高了耕作效率,是我国农技史上的动力革命。春秋:楚相孙叔敖修芍陂。战国:秦国蜀守李冰修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修郑国

7、渠。冶铸业划时代发展:铸铁柔化技术早欧洲两千年以上。青铜工艺创新:莲鹤方壶精美绝伦,是春秋中期的珍品。金银错技术和雕铸艺术使青铜器皿更为精致美观。漆器:战国出现采用夹纻技术的精巧漆器。纺织:麻布纤维相当细密,长沙战国楚墓出土有实物。煮盐:山西池盐、山东海盐和四川井盐都已开发。酿酒:能用曲造酒,这是酿造技术的重要发明。战国时期出现的手工业工艺专著。记述了齐国官营手工业各个工种的设计规范和制造工艺。价值:我国工程技术发展史上地位重要,当时世界上也独一无二。特点:各地土特产品交流,中原市场有南方象牙、北方马、东方鱼盐和西方皮革。城市:齐临淄、赵邯郸、楚郢。各国政治中心,同时也是商业中心。原因:由于使

8、用铁器和推广牛耕,大量荒地被开垦,出现许多公田以外的私田。表现:私田主人控制私田产品,不交给国君,并采用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种田的人转变为封建农民,私田主人成为封建地主。结果:战国时,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大部被封建土地私有制代替。 特点:用赋税制度和法律条文将封建土地所有制法定下来。春秋:管仲“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都逐步承认土地私有。原因:新兴地主随经济、政治势力壮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代表:魏李悝变法、楚吴起变法、秦商鞅变法。结果:在变法运动中,新的封建制度在各诸侯国确立起来。开始:公元前 356 年,商鞅被秦孝公任命为左庶人,开始变法。废除井

9、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度。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按功授爵,贵族无军功不再授爵。“令民为什伍” ,实行连坐法。统一度量衡。废分封,行郡县。明法令,实行法治。废除了奴隶主的世袭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变法后,秦国逐步强盛,为后来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变法措施在秦国延续下去,法家思想在秦国占统治地位。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有消极影响。春秋战国社会经济和社会改革社会经济农业工具水利冶铸其它各业考工记商业手工业内容作用影响社会变革经济基础井田制瓦解各国变法(上层建筑 )战国商鞅变法主要内容知识框架方法决定成败第四课时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考点 4)基础网络

10、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对立双方相互依存并且不断相互变化。政治主张:“无为” ,反对严刑竣法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春秋晚期人。含义:孔子解释为“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评价:以爱人之心调谐人际关系。古典人文主义。政治倾向:保守,维护周礼, “贵贱有序” 。教育:“有教无类”打破了学在官府、贵族垄断的局面,平民子弟也可受教育。典籍:编订和整理诗经 、 尚书 、 礼 、 易 、 春秋 。影响: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儒家文化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部分。原因:各学派政治主张和哲学看法不同。派别:儒、道、墨、法等、儒、墨最有实力,道家其次

11、。墨家学派创始人名瞿。战国时期人。兼爱:爱一切人,不分阶级差别同等地爱。非攻:反对一切战争。特别是不义战争。尚贤: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施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政在得民” 、反对苛政和“虐民” 、 “暴民” 。给农民一定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认识:自然有规律, “天有常道,地有常数。主张:“制天命而用之” ,造福人类。认为世界是我的主观产物。发展了老子的唯心哲学。鄙视富贵利禄,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的不公平现象。认识:历史向前,今必胜古。应按现实需要进行改革,不必遵循古代传统。特点:法治对象是臣民。国君以外,不论贵贱都要受法约束。评价:有对于打击奴隶主贵族特

12、权。地位: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内容:各诸侯国的民歌和西周宫廷乐曲歌辞、宗庙祭祀舞曲。西周至春秋中叶共 305 篇。意义:人文精神和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对后世影响大。用楚国方言和南方民歌形式创出新的诗歌体裁楚辞。写了许多优秀诗篇, 离骚最有名、表达了对楚国和人民的热爱。特点:以刚柔相济的辩论见长。游扬雄肆。论例:用舍鱼取熊掌说明舍生取义道理。特点:文字优美,想象丰富。名篇:秋水 、 逍遥游等。绘画成独立艺术。长沙楚遗址出土的妇女凤鸟图 、和御龙图 。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帛画。青铜器装饰由图案发展为完整画面。四川出土的嵌错赏功宴乐铜壶刻画着多种场面。音乐水平很高。湖北随州出土了全套青铜编钟和其他乐器。

13、春秋作了世界上哈雷慧星的最早记录。比欧洲早六百多年。春秋时历法已成固定系统,基本确立 19 年 7 闰原则,比西方早 160 年。战国时的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物理:墨经有杠杆原理和浮力理论的叙述,还有声学和光学的记载。关于光影关系、小孔成像等写得很系统,被称为“墨经光学八条” 。名医扁鹊:“脉学之宗” 。用望、闻、问、切法诊断疾病,切脉是主要的。四诊法成为中医传统诊病法。老 子学说辩证思想 道家创始人,春秋晚期人。孔 子仁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代表 儒家发展孔子学说孟子墨家墨子 主张 代表平民利益荀子 具有唯物思想道家庄子法家韩非 主张:以法治国核心部分文学诗经屈原诸子散文孟子庄子艺术

14、科技天文历法知识框架方法决定成败第五课时 秦朝的统治(考点 5)基础网络历史:经济持续发展。民族之间、地域之间联系加强。社会:长期战乱给人民生活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统一。秦国变法比较彻底,国富兵强,实力超过东方任何一国。赢政广用外来人才,部署统一战略和策略。公元前 230 年至前 221 年,先后灭掉东方六国。统一东南和南方的越族,统一西南地区。击退匈奴,取得河套地区。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称雄的战乱局面,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各族人民的安定和交往提供了条件,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建立:公元前 230 年至公元前 221

15、年,先后灭掉东方六国。皇权:至高无上。凡行政、军事、经济等一切大权,均由皇帝总揽。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掌奏章,下诏令,兼理监察。太尉:管理军事。地方:实行郡县制,县下设乡、里等基层行政组织。制订:参照六国律令,制订秦律,通行全国。评价:集中体现了地主阶级意志,对后世律令制订很有影响。承认土地私有,按田纳税。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以秦国圆形方孔钱为统一货币。统一车轨、驰道。书同文:以小篆为标准字体,后又流行更简易的隶书。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教育只能官府办,严禁私学,实行愚民政策。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利于封建经济发展;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对祖国疆域

16、的初步奠定和巩固发展国家的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消极:专制权威大大加强了统治力量,人民处境日趋恶劣。徭役繁重:秦始皇大兴土木,戍边塞,修驰道,每年服役者不下三百万,大量人口脱离生产。刑罚严酷:一人犯罪,株连亲族、邻里,致使数十万人成为囚徒。赋税沉重:有田租,有户赋,还有苛捐杂税。土地兼并:大量农民失去土地。爆发:陈胜、吴广发动,公元前 209 年在大泽乡爆发,不久在陈建立张楚政权。项羽在巨鹿灭秦主力。刘邦军至霸上,子婴投降,秦朝灭亡。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迫使汉初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为汉初“布衣将相”局面的出现奠定了思想基础。条件统

17、一客观主观经过 疆域:东到大海,西到陇西。南濒南海,北抵长城一带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政治政体 中央三公以下设九卿分掌政要皇帝直接任免三公九卿和郡县长官秦律经济 有利于各地经济交往与发展,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意义文化作用积极秦末农民战争原因根本原因:阶级矛盾激化经过继续意义知识框架方法决定成败第六课时 两汉的政治经济制度(考点 6)基础网络特点:汉承秦制,有所损益变化。武帝分全国为 13 州,每州作为个监察区?设刺史一名进行监察。刺史级别不高。但代表中央,可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东汉时期刺史权力增大,东汉末年,执掌州的军政大权。汉初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王国:名义受朝廷节制,实与割据无异。侯国:相当于

18、县,直属朝廷,不受所在郡管辖。“推恩令”:分割王国属地,列侯归郡统辖。“附益之法”:限制诸侯活动,不许招结宾客,不得参政。目的:为适应国家统治的需要。含义:即选举。是由下而上的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西汉主要选官途径。主要方式:举孝廉,据声望乡举里选。衰落:豪强地主势力发展,门第族望成为主要依据,世家地主由此形成发展。皇帝征召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西汉人口最多时近六千万,东汉末年达五千六百多万。身份独立,依资产多少承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兵役。田租较轻,但人口税、更赋及附加税役很重。刺史制度地方政制武帝两手封国两级封国制选官制度 内容察举编户齐民知识框架方法决定成败第七课时 两汉时期的民族关

19、系和对外关系(考点 7)基础网络经济:畜牧为主,也从事农业。铁器深入各个领域。政权:秦汉之际,冒顿单于统一北方草原,占领河套地区,形成强大的奴隶制国家。汉武帝反击,重创匈奴,匈奴被迫迁徒漠北。后来,匈奴内部混乱。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向汉称臣。东汉前期,窦固、窦宪大败北匈奴,北匈奴政权瓦解。汉初“和亲”:迫于国力有限,不得不与之“和亲” ,并进行贸易往来。大战:卫青、霍去病率兵进行了三次。匈奴受重创,被迫迁徒漠北。汉匈争夺重点转到西部。后来,匈奴内战不已。呼韩邪降汉,其他各部游牧漠北,或西迁。昭君出塞:元帝将王昭君远嫁呼韩邪后和睦相处 40 余年。东汉初,匈奴分为南北二部。南匈奴

20、向汉称臣,与汉人杂居;北匈奴退居漠北,威胁中原及河西、西域。窦固、窦宪先后大败北匈奴,最终解除其威胁。北匈奴政权瓦解。目的:武帝为反击匈奴,两次派张赛出使西域。第一次:公元前 138 年到大宛、大月氏等国,获得西域资料,介绍汉朝情况,司马迁称此行为“凿空” 。第二次:公元前 119 年各国纷纷回访,终于建起友好关系。意义:天山南北地区首次与内地联成一体。中原同西域乃至更远地区的联系日益密切,促进了西域社会进步,丰富了中原物质生活。管理西域:公元前 60 年设立西域都护,管理军事、政治,保护商旅往来,标志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东汉:明帝时班超经营西域,联系加强。班超被任命为西域都护,管辖西域。西

21、南夷:西南地区的数十个少数民族。武帝设郡;西汉末年,夷人起兵反抗;东汉初,重入汉朝版图。百越:汉朝时,华东、华南地区越人的总称。温州称东越,两广称南越。武帝在南越设南海等九郡。人员任来:秦汉之际, ”燕、齐、赵人往避地者数万人” ;三韩多次派人晋见武帝和光武帝。文化交流:辰韩“嫁娶以礼、语言、称谓与秦相似,被人称为”秦韩” 。贸易往来:檀弓、果子马等输入中国,中国铜镜、漆器、铁制工具等输至朝鲜。人员往来:武帝时,有 30 多国通过朝鲜“使译通于汉” ;光武帝时, “倭奴国奉贡朝贺光武赐以印绶经” 。贸易往来:中国铁器、铜器、丝帛传入日本。越南:象牙、犀牛、珍珠输入中国,中国铁犁牛耕和水利工程技

22、术在越南推广。路线:出玉门关或阳关往西到中亚、印度半岛等地。意义: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铸铁、井渠、造纸等技术西传。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路线:从广东向西沿海岸线、印支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出马六甲海峡,到孟加拉湾沿岸各国,最远达印度半岛南端。意义:加强了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关系,沟通了东西外交圈之间的联系。安息:西亚大国,利用丝绸之路与汉频繁交往,通过水上丝绸之路在汉与大秦间转手贸易。处于陆上丝绸之路的西端,直接交往受安息等国的阻隔。人员往来:97 年,甘英受班超派遣出使大秦,到达波斯湾。166 年安敦使者到达东汉,后汉书中有与欧洲直接往来的最早记载。 贸易往来:大秦间接地从海上同中国展

23、开丝绸贸易。匈奴兴起衰落汉匈关系西汉 武帝反攻 结果东汉西域西汉张赛通西域两汉时期的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西汉时期的对外关系朝鲜日本中亚、西亚、南亚丝绸之路陆路水路大秦知识框架方法决定成败第八课时 秦汉时期的文化(考点 8)基础网络秦朝“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 ;汉朝独尊儒术进一步统一了思想文化。 秦汉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文化蓬勃发展,风格多样。中外交流频繁:张骞通西域后,中亚、印度半岛文化流人。秦汉文化也广泛外传。先进:造纸术的发明、 九章算术的问世、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影响:国外仍有人称中国人为“汉人” ,称中国学为“汉学” 。气势恢宏:如万里长城、秦陵兵马桶、 史记等。武帝时的“太初

24、历”开始以正月为岁首,是我国第一部较完整的历书。西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世界公认最早。从日、月、地球所处的不同位置,对日食作了最早的科学解释。发明制作可遥测千里外地震方位的地动仪,早欧洲 1700 多年。数学: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介绍许多算术命题及其解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标志我国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内经:战国问世,西汉编定。反映了我国早期医学成就,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神农本草经:东汉著,我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张仲景:被称为“医圣” ,所著伤寒杂病论是后世中医的重要经典。华伦:被誉为“神医” ,擅外科手术,发明麻沸散麻醉药,早西方 1600 多年。 发明:我国最早,西

25、汉前期已有絮纸和麻纸。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了已知世界最早的纸。改进:105 年蔡伦用树皮等造出便书写、料易得、造价低的“蔡侯纸” 。外传:6 世纪起,传至朝鲜、越南和日本;8 世纪传中亚,并经阿拉伯传至非洲和欧洲。董仲舒新儒学独尊于西汉,王充唯物思想弘扬于东汉,反映两汉两种截然不同哲学观点。佛教传人,道教产生,古代宗教发展形成新格局。董仲舒新儒学:儒学为基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是核心,具有神学倾向;独尊儒术。背景:当时神学兴盛,宗教发展,儒学神化,迷信大行其道。万物由客观的物质元气构成。精神依存于形体,人死不为鬼,反对厚葬。佛教:西汉末经中亚传入。明帝时传开。请来两位高僧,用白马驮来佛经。在洛阳

26、传教建白马寺。道教:东汉时,民间神仙方术与道家学说结合而成。 太平经以阴阳五行解释治国之道,宣扬散财救穷、自食其力。司马迁写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以人物传记为主,编年纪事为辅。叙述了黄帝至汉武帝三干多年的历史。体例严谨,内容丰富,有很高的史料和文学价值。汉书:东汉班固写的我国第一部断代史,叙述了西汉一朝的历史。赋:讲究排比,辞藻过于华丽。西汉的篇幅较长;东汉的篇幅较短。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 ,班固的两都赋 。汉“乐府”诗:形式朴实,内容丰富,语言通俗深刻,我国文学明珠。陶塑:秦陵兵马桶,整体表现了秦朝军阵的雄伟气势。奴婢伎乐俑,东汉成都说唱俑和洛阳杂技俑。绘画:墓宝壁画、帛画、木刻画等,

27、多有精品。画像石、画像砖,价值巨大。统一性和多样性的有机结合居世界先进特点天文历法东汉张衡名医名著医学特点科技造纸王充唯物思想观点史学史记文学艺术统一前提下风格多样东汉哲学与宗教 体现在论衡中知识框架方法决定成败第九课时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考点 9)基础网络江南经济发展较快,中原发展相对缓慢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开发的地区从江南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进而扩展到岭南地区与闽江流域南方耕地面积增加;耕作技术有很大的进步,施肥技术与牛耕、铁农具得到推广;水利兴修十分突出;农作物品种增多,单位面积的产量也大有提高。三吴地区发展最快,逐渐成为富庶之

28、地,洞庭湖、鄱阳湖流域和成都平原也有较大的发展。大量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一些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他们共同开发南方,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一些统治者实行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北方粟麦等作物南移丝织业曹魏在纺织业中心襄邑,洛阳等地设有专门的织造机构孙吴时,人们培育出“八辈之蚕” ,产丝质量很高蜀国盛产蜀锦,成都“机抒相和” ,织锦业发达,蜀锦远销魏、吴,驰名全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冶炼技术有了进步,百炼钢工艺相当成熟,发明了灌钢法南方各地盛产青瓷,造型美观南北朝时期,青瓷制作技术传到北方北方不仅会制作青瓷,而且还制成白瓷东晋南朝时,造纸技术有了进步,纸张白度增加,表面平滑,质地细薄

29、。纸的产量也更大,东晋后期,纸张逐渐代替简牍,成为人们最主要的书写材料。北方的洛阳、长安,南方的建业、扬州是有名的造纸中心魏晋南北朝时期,商业萎缩,商品经济发展缓慢北魏迁都洛阳以后,北方商品经济有所恢复。南方商业比北方要发达一些。推行:曹操总结汉朝西域屯田经验,在许下屯田成功。以后魏、蜀、吴三国都实行过。招募流民,按军事编制,几十人一屯,开垦荒地,并设官管理。屯田民享有土地使用权,按比例向官府交纳部分收获物。评价:属封建土地国有制。流民与土地结合,稳定了社会秩序,促进了农业的恢复和发展。485 年,北魏孝文帝实行,前提是不触动官僚地主的土地占有利益。分配国家掌握的土地,给农民一定数量土地,奴婢

30、、耕牛也相应受田。土地不得买卖。官吏在任时按级别在官府所在地就近受田。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丁男还要服摇役和兵役。我国历史上较完备的土地制度。以法律形式确认受田者的土地占有权和使用权,改变了赋税征收的混乱状况。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自耕农的负担,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和各族人民的融合。均田制做法屯田制内容评价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农业江南农业的开发表现主要原因手工业冶炼业制瓷业商业的发展造纸业知识框架方法决定成败第十课时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考点 10)基础网络魏晋刘微:运用极限理论提出圆周率的正确市场计算方法。算出圆周率在 3.14159263.1415927 之间,早于

31、外国近千年。著缀术等书。北朝贾恩勰著,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系统总结了 6 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牧经验、食品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西晋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 ,提出绘制地图的原则。北魏郦道元为水经作的注。以水经为纲,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水道流经区的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是历史、地理和文学价值都很高的综合性地理著作。特点:崇尚老庄的思潮,用老庄思想解释易经,是为士族辩护的消极思想。发展方式:清谈。为逃避现实,崇尚空谈,标榜虚无玄远。主张:奉易 、 老 、 庄为经典、称为“三玄” ,主张君主无为、门阀专政。活动地和代表:洛阳为主,何晏、王粥、 “竹林七贤” 。东晋:葛洪结合儒家思想,宣扬

32、采药炼丹、长生不老,道教成为地主阶级宗教。萧梁:经典增多,陶弘景吸取佛教教义和封建等级观念,丰富道教教义,建起道教的神仙体系原因:灵魂不灭、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的说教为百姓找到精神解脱,也适合统治者需要。 统治者利用佛教教义,使人民甘心忍受剥削压迫,安于现状。统治者广修寺塔,施舍钱财,浪费了社会财富。寺院经济过度发展,广占田宅、侵夺百姓、争夺劳力和税收,农民负担加重。针对佛教形神分离、形亡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形体是统一的,形存神存,体亡神灭。是我国朴素唯物主义的重大发展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从加强统治出发,先后灭佛。特点:承上启下。完成了古诗从四言、五言、骚体到七言诗的过渡。建安文学:建安

33、时期,曹操父子等诗人写出的内容充实、风格苍凉而又富有生气的诗赋。曹操蒿里行王粲七哀诗 、蔡琰悲愤诗 。陶渊明田园诗:向往农村生活,内容清新自然,风格朴实恬淡。 归园田居 、 桃花源诗 。骈文:追求辞藻华丽、对仗工整,庾信的哀江南赋是佳作。南方:缠绵婉转,多描写爱情,如采桑度等。北方:慷慨激昂,有恋歌,也有牧歌、战歌,如敕勒歌 、 木兰辞等。小说兴起: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以笔记形式记录铁闻趣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东汉末:成为一种艺术。蔡邕是著名书法家。曹魏:钟繇开始把字体由隶书转化为楷书。东晋: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 。 兰亭序 、 黄庭经是其代表。其子王献之造诣也极高,与王羲

34、之合称“二王” 。三国:曹不兴是我国佛像画的始祖。东晋:顾恺之画人物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是其代表作往往带有宗教色彩石窟:山西云冈石窟和河南龙门石窟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科技数学南朝祖冲之地理学佛教农学:齐民要术魏晋玄学水经注道教反佛危害齐梁范缜神灭论思想的宗教文学诗歌南北朝民歌艺术书法绘画知识框架方法决定成败第十一课时 隋朝和唐朝的建立到全盛(考点 11)基础网络建立:581 年,杨坚代周称帝,国号隋,年号开皇,都长安。杨坚即隋文帝。589 年,隋文帝派杨广攻入建康灭陈,统一南北。魏晋南北朝后期,各族人民共同生活,互相融合,南北统一条件成熟。北方农业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隋统一的经济基础。隋文帝通

35、过改革,国力日强;加强军队建设,有了渡江作战能力。陈朝政治腐败,军纪松弛,不堪一击。意义: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安定和社会发展。兴建两都:大兴城和东部洛阳,由文帝和炀帝令宇文恺兴建。广设仓库:在两都和地方广设仓库,有洛口仓,含嘉仓。规模之大,积储之多,前所未有。605 一 610 年,场帝开通水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贯通南北。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达余杭,是当时世界最早、最长的大运河。修筑驰道:炀帝为巡游。在北方修两条大道,改善了北方交通状况。表现:滥用民力、三征高丽、奢侈腐化、严刑酷法。结果: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加之天灾严重,民不聊生,被迫反抗。611 年,山东长

36、白山农民首先起义。翟让、李密的瓦岗军及各地农民纷纷响应。618 年,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开国:618 年,李渊称帝,国号唐,定都长安,李渊即唐高祖。几年后全国基本统一。时间: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思想:吸取隋亡教训,强调“存百姓”思想,励精图治。成效: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发展快,国力逐步增强,百姓生活有所改善。 认为“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令臣下“广开耳目,求访贤哲” 。不避仇怨,不拘门第、民族,量才授职。贤相房玄龄、杜如晦,名将李靖、李勋,谏臣魏征,人才济济。革新政治:在隋制基础上,进一步革新、完善制度。轻摇薄赋,劝课农桑;多次减免租税,兴修水利,促进生产发展。戒奢从简

37、,力倡节俭:不准修建台榭,禁止进贡珍奇宝货。文化:兴科举,以儒为师,大办学校。当权:高宗懦弱多病,武则天以皇后身份协助处理朝政,逐步掌权。高宗死后,改国号为周,成为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破格用人创立“自荐”求官制。破格录用有才能的庶人,如名相狄仁杰、姚祟等。成效:当权半个世纪,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国力不断上升。时间: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前期。选贤任能。选拔德才兼备、年富力强者为相,如姚祟、宋景等;精简官吏,定期考核。大力发展生产。限制佛教。裁汰僧尼,禁建新佛寺。实行募兵制。大兴文治。发展科举,设集贤院,广聚学者。成效:出现继西汉前期之后的第二个鼎盛局面政治清明、国家强盛、经济空前

38、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之治”或“开元盛世” 。条件短暂的隋朝统一南北统一南北建设开通运河炀帝暴政短暂的隋朝隋的灭亡贞观之治用人纳谏政绩经济武则天的统治政绩发展科举开元之治政绩唐朝的开国和盛世知识框架方法决定成败第十二课时 隋唐制度的革新和经济发展(考点 12)基础网络隋文帝确立三省为中央最高统治机构,唐太宗进一步划分职权。中书省:决策机构,草拟、颁发诏令。门下省:审议机构,审核政令。尚书省:行政机构,执行政令。既分工又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相权分为三,官品又低,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中国官制的重大变革,历

39、朝基本沿袭。创立: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用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完善:唐:贞观时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为主。武则天时首创武举和殿试。开元时高官主持考试,后成定制。冲破世家大族断仕途的局面,抑制了门阀。扩大了官吏来源,大批门第不高的庶族知识分子通过考试参加了政权。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人才选拔和官吏任命权集中于中央,加强了集权,利于政局稳定。措施:军人户籍编入州县,同样分田,军民不再异籍。与均田制结合。寓兵于农,兵农合一,利于生产,增加了户口和税收,扩大了兵源,也清除了胡汉分治的遗迹。有益于国家的统、富强和民族融合。增加军府数量,l/3 以上驻

40、守关中,利于中央集权。兵将平时不在一起,将帅不易拥兵自重。服役期间免征租庸调,但出征时要自备武器、粮食,军费负担加在了农民身上。随均田制破坏,府兵制失去赖以推行的经济基础。因战事频繁,兵役繁重,兵士逃亡者多。贵族、官僚用府兵为私家役使,社会上耻为府兵。唐玄宗为增强军力,实行募兵制。国家供给衣食,减轻了农民兵役负担,节省了府兵往来于路途的消耗,利于生产发展,国家得以建立强有力的军队。士兵以当兵为职业,将领长期统率支军队,兵将有隶属,导致军阀形成。天宝年间,节度使自行募兵,形成军阀割据势力。均田制:隋唐沿用北魏以来的均田制。隋:沿袭北周, “民年五十,免役收庸” ,开始实行以庸代役制。指导思想:轻

41、摇薄赋。租:每年向官府缴纳定量的谷物。调:每年向官府缴纳定量的绢和布。庸:服徭役期限内,不去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不受年龄限制。农民有了地,生产时间也有保证,赋役相对较轻,使许多荒地开垦出来。赋税收入有保障,府兵制得到巩固。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盛行,政府支配地日减,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财政收入大为减少。为解决财政困难,780 年,唐德宗接受杨炎建议而实行。每户按资产纳户税,按田亩交地税,取消租庸调和杂税、杂役。年分夏、秋两季两次纳税。使唐中期以来极端混乱的税制得到统,赋税收入相对增加,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的财政税收。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惟资产为宗,放松了对农民的

42、人身控制。贵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税,扩大了税源,增加了财政收入,减轻了农民负担。地位:我国赋税制度的重大改革和进步。土地兼并不再受到限制,越来越严重。大地主隐瞒财产,转嫁赋税,政府又增加许多苛杂,农民负担更加沉重。三省六部隋唐制度的革新评价科举制从府兵制到募兵制作用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开元年间府兵制崩溃健全府兵制隋文帝评价唐太宗评价背景实行募兵制租庸调制唐改革作用内容租庸调国家富强两税法原因内容作用问题知识框架方法决定成败国家统一、强盛、交通发达;前期统治者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国内各民族交往密切,互通有无;对外政策较开明,中外经济交流频繁。表现:圩田更普遍,烧山垦

43、地现象也增多。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对自然生态平衡有所影响。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江南成为粮食重要产地。大运河利于灌溉,唐设专官管水利,水利工程多,仅江南就超过六朝总和。创制筒车,发明曲辕犁。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茶成为生活必需品,市场广泛,唐中期开始收茶税。官府手工业:规模大,分工细,产品供皇室、贵族、官僚和军队消费。私营手工业:从事商品生产,作坊一般较小。分布广:丝麻织品遍布全国,瓷窑分布中原和江南许多地区,铁产地有一百多处。规模大、产量多:造世界最大海船,过波斯湾须换小船;唐初仅洪州就造海船五百艘。纺织:丝织品有十几类,每类又分许多品种,绫就有 20 多种。陶瓷:唐三彩,开辟了彩瓷

44、道路:青瓷中的秘色瓷,唐时已出现。冶铸:遍用切削、抛光、焊接等工艺。造船:能造使用推进器的战舰,这是最早使用机械动力的轮船雏形。丝织:发掘的丝织品吸收了波斯织法和图案风格。交通:以运河、长江为主的水运也很方便,商船往来不绝。隋:仍铸五株钱。唐:高祖“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 。开元通宝成为以后历代货币的范式。固定交易场所叫市,有官员管理物价、税收;市中有兼营旅店、货栈和交易场所的邸店也有专营货币存贷的柜坊,这是最早的银行雏形。店铺不能任意扩大,市的买卖受时间限制,唐后期有夜市。农村和偏远地区:有定期举行的草市。隋唐两都,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和商业大都会。长安有坊、市、市分东西两市,各有二百二十行

45、,四面立邸,集四方珍奇。武则天时于洛阳引漕渠开新潭。 “天下之舟船所集,常万余艘” 。长江流域东西两中心。扬州是江南物产的集散地,各国商人在此云集。唐后期,扬州成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经济地位超过长安、洛阳。成都物产富饶,有“扬一益二”之谚语,工商业地位重要。原因:中外交流、边疆与内地交往频繁,各族各国生活习俗渗入中原地区。影响:导致社会生活发生较大变化,出现兼容并蓄、多姿多彩、较为开放的社会风气。因素农业发展 手工业发达分工细品类繁货币统一江南开发农业发展利弊类型农民家庭手工业:生产丝麻为主,除自己消费外,还纳庸调,剩余部分作商品出卖。特点农民家庭手工业:生产丝麻为主,除自己消费外,还纳庸调

46、,剩余部分作商品出卖。技艺高城市兴旺市场发达商业繁荣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社会生活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知识框架方法决定成败第十三课时 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对外关系(考点 13)基础网络北方少数民族建立政权,以畜牧业为主开发边疆。交通发达,中原和边疆往来频繁,促进边疆经济文化发展。中央王朝统治者推行开明民族政策,在边疆设机构,加强管辖。疆域辽阔,东到大海,西达咸海,东北至外兴安岭、库页岛一带,南及南海。兴起于阿尔泰山一带,后逐渐向东迁徒。6 世纪中期建突厥汗国,统一西北地区,中亚各国归附。是沟通中原和中亚贸易的桥梁。分裂:隋初被隋打败,分为东西突厥。隋末强大,中原动乱,不断南扰。贞观初灭亡,被

47、唐军大败,颉利可汗被俘。唐政策:设都督府管辖,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仍以突厥贵族为都督。授入朝的首领以官职;归还颉利可汗家属,赐其良田美宅。太宗:征服依附西突厥的高昌。设安西都护府,辖高昌故地。高宗:大破而亡西突厥。武则天:置北庭都护府。辖西突厥故地,后与安西都护府分治天山南北。7 世纪初在色楞格河一带逐水草而居。受突厥汗国奴役。东突厥灭亡后。南移附唐,太宗任其首领为渤海都督府都督。天宝间,骨力裴罗统一各部。受唐册封怀仁可汗。安史之乱,助唐平叛;肃宗始,几次同回纪可汗和亲。随经济发展,部分贵族兴建官室、城邑,逐步定居。8 世纪后期改名回鹊,9 世纪中期汗国瓦解,西迁渊源:分布在松花江、黑龙江流域

48、,渔猎、放牧为生。7 世纪中期后黑水和粟末两部强大。黑水靺鞨:8 世纪前期正式划入唐版图,唐设黑水都督府,任期首领做都督。栗末靺鞨:大祚荣 7 世纪末建政权。开元初,受唐为渤海郡王,辖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从此,栗末以南海为号 渤海也正式划入唐朝版图。7 世纪前期,云南洱海一带分布着六诏,最南边的南沼逐渐强大,建立政权。8 世纪前期,南沼首领皮罗阁在唐玄宗支持下统一六诏,玄宗封其为云南王。7 世纪前期,松赞干布做赞普,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为巩固统治,他仿唐设官府,建严密军事组织,制定酷法,令人创制吐蕃文字。贞观前期,松赞干布向唐遣使。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公主带去大批手工艺品和多种生产技术、医药书籍。唐蕃结为姻亲之好。8 世纪初,金城公主嫁与吐蕃赞普。9 世纪中期,唐蕃会盟,规定“患难相恤,暴掠不作” ,史称“长庆会盟” 。陆路:长安出发东达朝鲜,西通印度、伊朗、阿拉伯和欧非许多国家。登州、扬州出发,可达韩国、日本。广州出发,经马来半岛、印度,可达波斯湾。政策鼓励:唐政府鼓励外商来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通婚、任官。新罗人留学唐朝最多,崔致远最著名。长安和沿海许多城市设有“新罗坊” “新罗馆” ,接待新罗商旅。立国参用唐制,设国学、教儒学。从唐引入茶种、雕版印刷术和高超的制瓷、制铜等手工业技艺。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