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校园网学习专题站群的建设.doc

上传人:yjrm16270 文档编号:7361370 上传时间:2019-05-1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校园网学习专题站群的建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校园网学习专题站群的建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校园网学习专题站群的建设.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校园网学习专题站群的建设.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校园网学习专题站群的建设.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校园网学习专题站群的建设肖从华教育信息化是在教育过程中比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适应于正在到来的信息化社会对于教育发展的新要求。目前正在进行的“校校通”工程,加速了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为我们将网络应用于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提出一系列新课题。 一、网络不仅是技术平台,它是学习环境的一部分。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目前高中阶段开设的研

2、究性课程,要求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的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这种课程的实施过程,体现了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学习环境要求,这种学习环境的建立,网络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途径。在国外,一些以 WEBQUEST 等形式的探索型学习网站,很好地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师生关系,形成了一个有别于传统教学的学习环境,它为我们提供了网络与研究型课程结合的示例,在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这种学习型网站建设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网络不仅仅为我们学校的教学提供一个技术平台,而是可以创设起一个学习环境,为学校教育教学服务。 二、以站群样式,体现分工协作

3、,从学校内部形成一种网站建设形式。 在学校具备校园网的条件下,应用网络创设起全新的学习环境,其意义与形式是大家都关心的问题。但就如何应用网络资源为学校教学服务,目前存在一些问题。 1.INTERNET 上网络信息资源的建设现状不尽如人意,大量的冗余信息、过载信息使人们难以快速获取所需求的信息资源。同时,中国的基础教育要面对高考,在校学生不能有很充裕的时间上网学习,尤其是想将网络与学校课堂教学结合时,学习效率问题更为突出,因此,信息资源的有效组织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2.尽管宽带技术等网络新技术在迅速发展,但对于分布广、数量大各级各类学校进行“研究“怎样处理这些“货物“,甚至完全忽视“管理员“

4、的存在。那么,这个仓库管理员的思想和行为,他的生命活动最重要的部分,就被剥夺了。 在我们看来,中国教育改革的真正意义在于-从“教育是人的一种生命体验“、“学习是人的生命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出发,在调整“传授性教育、接受性学习“的同时,大力提倡、发展“体验性教育、研究性学习“,还学生一个完整的生命历程。这是我们思考与实践的基本出发点。 二、对于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点的几点认识 我们以为: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基于问题的学习“。这里的“问题“,又是“基于情境的问题“。这里的“情境“,又应该定义为“人的真实的生活“。 由此,我们可以这样揭示“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人的现实生活本身就是在解决一个又一个的具体问

5、题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的。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一个自身价值不断的被认识、被承认的过程,也是作为一个人的价值的体现过程。研究性学习,就是通过训练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解决问题“能力为依托,促使人们更好的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发挥自己的潜力,实现生命的价值! 那么,与“接受性学习“相比,它又有哪些不同呢? 我们以为,这个比较可以从“贯穿学习过程的中心线索“、“学习活动关注的中心“、“学习活动场地的差异“、“学习过程的特征“、“学习者活动的差异“等方面形成这样一张对照表: 从比较中,我们不难发现“研究性学习“的特征: 1)“基于情境的问题“,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核心,是凝聚、汇集、激活人们知识

6、技能的“触发点“,也是检验学习成败的依托。相比而言,在“接受性学习“中,“问题“只是引起学习兴趣的手段或检测学生掌握情况的标杆。 2)既然是“基于情境的问题“,那么,这类学习对环境就有着特别的要求。与接受性学习相比,它更依赖于学习者对现实生活的感悟、把握和理解。惟其如此,产生的问题,才能对学习者产生真正的影响。因此,产生这类问题的情境,不可能预设,只有通过诱导、点拨等方式,引导学生去体会、去感悟,从中产生困惑、形成问题。丰富学习者的生活环境,突现学习者生活环境中有可能引起关注的内容,对于研究性学习的意义远远大于接受性学习。 3)接受性学习中提供给学习者的信息,一般服务于有效讲解,教学者往往过度

7、加工,学习者失却了信息能力的发展空间。研究性学习强调通过生活情境激发学习者对问题的敏感度,生态的、不过度加工的丰富生活环境信息刺激是必要的。 4)对接受性学习而言,学习者在教育者面前,“年相若、道相近“也。有教育者这个“权威“和“裁判“在,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切磋虽有必要,但一般局限于所传授的内容,其功能主要依然是提供“练习“的机会。但研究性学习则不同:同一兴趣爱好的伙伴之间的交流切磋,对于开启研究思路、拓宽信息来源,提高学习质量,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至于通过这样的交流切磋,促进学习者之间的取长补短,养成合作学习的能力,则又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目标。 5)在接受性学习的环境下,学习者需要“发表“的

8、,多是复述、验证。即使在同伴中实现“共享“,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帮助同伴理解教育者所传授的内容。研究性学习则不同,采用一定的方法发表研究的成果,不仅可以促进学习、研究的深入,而且可以满足学习者的展示自己的需求,提高其自信心和积极性。当然还可以找出一些,但我们觉得这五个方面是“研究性学习“区别于“接受性学习“的重要特征。 三、对于研究性学习模型的初步思考 根据前面对研究性学习的分析与思考,我们以为对构成研究性学习的要素主要有: “问题“以及以此为凝聚点的智慧发展,是研究性学习实施中最核心、最关键的部分。但是,这一内容具有较强的“内隐性“,可以说因人而异、因题而异。在进行分析时,我们只能依据在识别

9、、选择、解决、反思等活动过程中所表现的行为来描述和推断。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习者主体所发生的变化,是研究性学习应该实现的目标。对此,我们以为,这个目标应该是一个多维度的,它既应该包含“基础性目标“伴随性目标“表现性目标“三大版块,也应该展示各个不同阶段的具体目标。从另一方面看,这个目标的实现应该是双向互动的。也就是说:学习者原有的经验组块对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必将会产生影响,而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每一个阶段的进程,又反过来促进经验组块的变化、重组、更新。在这样不断互动的过程中,实现研究性学习在人的自我发展中应有的作用。 关于研究性学习活动场地的特点以及所应该提供的条件,我们以为,研究性学习活动实际上

10、是一个从“生活环境“出发,经过“问题情境“、“研究场所“再回到“生活环境“中去的过程。其实,“问题情境“与“研究场境“也是“生活环境“的一部分,只是为了研究的需要而作的理论上的区别而已。 综上所述,我们提出的“研究性学习模型“是 四、网络技术在研究性学习模型中的地位与作用 如果前面所提出的特点与“研究性学习模型“基本成立的话,那么,我们觉得实施研究性学习所必须考虑的条件有以下五个方面: 资讯的需求-大量的信息资讯,是引起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动力所在; 专家的需求-必要的请教、咨询,研究成果的认可、肯定,都需要他们; 伙伴的需求-有了伙伴,特别是“志同道合“的伙伴,才可能在对话中深入思考; 记载的需

11、要-无论是研究的灵感还是情感的体验,总是“稍纵既逝“的; 发表的需要-展示、推销自己的成果,让更多的人知晓、共享的愿望。 认识这些特点和需要,努力创造条件去实现它,是我们应该予以认真思考的。 应该说,真实的生活环境可以满足上述实施研究性学习的需要,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而形成的物质资源、信息资源、智力资源,都是我们开展研究性学习强有力的支撑。 然而,现实的真实的生活环境有其难以克服的障碍: 学习者,特别是我们所面对的中小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者“,圄于繁重的课业负担,“两点一线“的单调生活,限制了他们的视野,获得丰富的信息刺激存在着许多困难; 独生子女的现实生活环境,相对狭窄的生活面,使他们的人际交

12、往有较大局限,在开展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时,很难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 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制约着他们对社会信息资源、专家资源的知晓和利用; 由于现实生活中许多难以逾越的障碍,使学生发表成果的条件受到限制; 实践提出的问题是:必须找到一种办法,能克服上述种种障碍,确保研究型课程的切实开展。 在这一方面,正在生机勃勃发展的网络技术能够满足这种需求。 根据我们的理解,网络具有如下特点: 海量的信息资源 同步、异步并行的交流方式 充分体现个人的主体性 超越时空的信息传递途径 所有这些,有效地弥补了现实生活环境中的种种局限,从而更为有效地满足研究性学习的需要。 我们相信,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普及,网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虚实融合,已经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的特征。因此,不应该,也没有必要把网络看成游离于现实生活的另类工具,在实施研究性学习时,网络更应成为学习社区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是考虑到当前的实际情况,才有必要进一步作专门的强调。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以为,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虚拟环境“也属于“生活环境“问题情境“和“研究场所“的有机组成部分。自然,它也属于“活动场地“的范畴。我们提出的“研究型课程的学习模型“,已经包容了网络技术的应用。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完全可以称之为“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模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