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八年级语文下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阅读练习及答案-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7358683 上传时间:2019-05-16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下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阅读练习及答案-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阅读练习及答案-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本文 主要探讨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作者的结论是:希望我们这一代人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 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阅 读 3、4、5 段1. 大学里讲的“格物” “致知”是指什么?(大学里的“格物”是指推究事物的原理;“致知”是指获取知识。 ) (了解四书 五经 )2. 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是什么?( 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 ,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为什么说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

2、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进行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袖手旁观,而是进行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3、传统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的原因是:“因为社会制度。 ”4、 大学里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达到平天下。5、第四段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错在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格”的意思是 探索6、这 3、4、5 段文字的论点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7、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证明论点?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8、概括 35 段的论点:传统的中国 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9、这三段论述文字是如何紧扣全文的中心论点的?作者提倡格物致

3、知精神。首先论证在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格物致知并不是作者所倡导的“格物致知”即实验,这一点必须讲明白,不然会引起人们的误会,以为作者老调重弹。为了把这点论述清楚,作者除了分析“格物致知”在中国的起源以论证它的真实目的外,还举了大学问家王阳明的例子,这就非常富有代表性,很有说明力。10从这几段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王阳明的态度吗?作者对王阳明先生的行为并不持批判态度,而只是以他的行为为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相反他认为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 。阅读 6-13 段1、第 6 段的作用:承上启下。2第 8 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是为了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通过消极的 观察,而是要积极的动手栽种,研究

4、竹子的生长过程和进行科学的观察。 (也是本段论点)3第 9 段主要讲的是什么道理?(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 的测量,而是需要小心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4、第 11 段中告诉我们王阳明的思想对中国学生的影响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不愿动手。5、第 12 自然段,作者以己为例为了证明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以个人经验证明光“用功”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举例论证。 )6、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7、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是指实验精神,实验精神的含义是:“不管研究科学发现

5、事物的真相。”8、选文 13 段论述的主题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应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中心是真正的 格物致知精神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是不 可少的。本段划 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是阐明格物致知的重要性,第二层是揭示真正格物致知的意义,第三层是提出作者的期望。9、第 13 段中, “真正的格物致知”在研究学术和应付环境应该如何落实?2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不能盲目接受,要自己有判断力。10、 “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 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中的加点“新的”和“真正”应该如何理解?试结合原文回答。“新的”不是传统 意义上的“格物致知”而

6、是作者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和精神。 “真正的”是说中国文化还缺少实验精神。11、 “学术权威”上加的引号的作用是表示突出强调。阅读文章 6-12 段,回答下列问题1、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科学研究中的实验精神是非常重要的。2、在科学实验过程中,需要怎么做?在求知过程中,又该摒弃哪些不良的学习习惯?为什么?在科学实验过程中,需要积极的探测、具体细致的计划、有恰当的目标作向导;在求知过程中,必须摒弃埋头读书、不愿动手,过度依赖老师的坏习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新知识,才能在研究工作需要拿“主意”时,有了“主意” 。3、从初中学过的课文中选取一位科学家的事例做事实论据,以支持作者所阐述的观点

7、。示例一:“两弹”元勋邓稼先数十年如一日,进行了无数次的实验。为证实实验效果,经常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先后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示例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投身到水稻增产的研究。为实验秧苗,他像慈母似的守护在秧田边,亲身实践,奋斗九年,终于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创造世界一大奇迹。示例三:两获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在实验室里对成吨可能含镭的工业矿渣一锅一锅地冶炼,终于提取出 0.1 克纯净的镭。(应突出“注重实验或实践”这一要点)阅读文章 3、4、13 段,回答下列问题、第三段开头为什么说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

8、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 “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的错误在于什么?“格”在此句中是什么意思?把探索外界误认为探索自己。探索。 、本段选文中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例证法、道理论证、 “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中“唯一”可以删掉吗?为什么?不能。 “唯一”一词强调了除此之外,别无其他,突出了“探索”在“寻求真理”上的作用。6、你认为,我们今天的教育,应该如何做到培养实验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际操作的能力,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获得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