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了凡四训讲解文字版.doc

上传人:yjrm16270 文档编号:7353606 上传时间:2019-05-15 格式:DOC 页数:338 大小:41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了凡四训讲解文字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38页
了凡四训讲解文字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38页
了凡四训讲解文字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38页
了凡四训讲解文字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38页
了凡四训讲解文字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了凡四训讲记净空法师 2001 年 4 月讲于深圳免费赠阅1目 录了凡四训(第一卷) .1了凡四训(第二卷) .19了凡四训(第三卷) .35了凡四训(第四卷) .51了凡四训(第五卷) .68了凡四训(第六卷) .86了凡四训(第七卷) .101了凡四训(第八卷) .116了凡四训(第九卷) .132了凡四训(第十卷) .147了凡四训(第十一卷) .162了凡四训(第十二卷) .180了凡四训(第十三卷) .196了凡四训(第十四卷) .212了凡四训(第十五卷) .229了凡四训(第十六卷) .246了凡四训(第十七卷) .262了凡四训(第十八卷) .277了凡四训(第十九卷) .29

2、4了凡四训(第二十卷) .3112了凡四训(第一卷)2001/4/16、档名:19-16-01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能够在凤凰卫视的摄影棚跟大家见面,来谈谈了凡四训。这本书是我在二十六岁,刚刚接触佛法,第一本念的书;它对我的影响非常之大,可以说影响了我一生。这部书,我对它非常爱好,也常常读诵,也讲过不少遍。过去所讲的跟现在所讲的,当然在境界上有些不同,但是往年所讲的依旧可以做参考。了凡先生姓袁,他的名字叫黄,红黄蓝白黑的黄,字坤仪,他是当时江南吴江县人。他生于明世宗(世宗是明朝第十二代的皇帝)嘉靖十四年,公元一五三五年。这样子,诸位就比较有清晰的概念,距离我们现在有五百多年。了凡四训后面附

3、有一篇文章,俞净意公遇灶神记,也是一篇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一门功课。俞净意生于嘉靖四年,大了凡先生十岁。他们曾经在丁丑年,就是了凡先生第二次去考进士,那一年他是四十三岁,俞净意先生五十三岁,他们两个同科。俞净意考取,了凡先生没有考取。了凡先生一直到丙戌年,他五十二岁才考取进士。我们从他一3生传记里面来观察,改过自新也是相当辛苦的事情,不是那么容易。特别是早年,前二十年很辛苦;到了晚年,功夫成熟了,断恶修善是愈来愈容易。我们来看本文:【余童年丧父】余是了凡先生自称。童年,童子的时候。根据立命之学来看,我们晓得,他丧父决定是在十五岁之前。怎么知道?因为他遇到孔先生那一年是十五岁,所以决定是在十五岁之

4、前。【老母命弃举业学医】举业,就是读书求取功名。他的母亲告诉他,不必去念书求取功名,劝他学医。【谓可以养生,可以济人。】学医有好处,可以养活自己,也可以救济一些病苦之人。【且习一艺以成名,尔父夙心也。】如果你真的把医学学好了,将来能成为名医,这是你父亲对你的一个愿望。【后余在慈云寺遇一老者,修髯伟貌,飘飘若仙,余敬礼之。】4以后,后是他十五岁那一年,公元一五四九年。他在慈云寺遇到一个老人,修髯伟貌,修髯是胡须很长,相貌非常魁梧。飘飘若仙,不像是凡人的样子。他看到之后,对他非常礼敬。由此可知,了凡先生从小家教好,虽然年纪轻轻十五岁,处事待人接物就很懂规矩,这才能讨人欢喜,逗人喜爱。【语余曰】这个

5、老人告诉他。【子仕路中人也】这个老人好象是会看相的,一看到,你是个作官的命。【明年即进学】进学,就是明年你就会考取秀才。【何不读书】为什么不读书?你到处在外面游荡,为什么不读书?【余告以故】他就把他母亲教导他,不要念书,去学医。他在外面游荡,可能是在采药。因为十五岁学医,那一定是学徒;或者跟着大夫,或者跟药店里面作学徒,这都是我们能够想象得到的。所以他把缘故告诉道长。5【并叩老者姓氏里居】向老人请教贵姓,从哪里来的?【曰:吾姓孔,云南人也。】这老人告诉他,他姓孔,他是云南人。【得邵子皇极数正传】邵康节的皇极数正传,现在四库全书里头还收着有。我曾经去翻了一翻,实在说看不懂,完全是属于高等的数学。

6、这个书里头不但是可以讲一个人的命运,讲国家的命运,讲世界的命运,完全是从易经卦数里面来断定。【数该传汝】从定数上来讲,我应该传给你。这个老者第一次跟他见面,怎么知道能传给他?这里头就有大学问。这一种学问,跟佛门宗门教下祖师大德传道,非常类似。【余引之归】了凡先生就引导这个老人回家,看他的母亲,告诉他的母亲。【母曰:善待之。试其数,纤悉皆验。】母亲说:好好招待他。试验试验他算得灵不灵?结果一试验,他算得果然灵。6【余遂起读书之念】从这个地方,他对老者给他推算,他有信心了,这样又生起读书的念头。【谋之表兄沈称】跟他的表兄商量。【言: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家开馆,我送汝寄学甚便。余遂礼郁为师。】他的表

7、兄把他送到郁海谷先生那里,郁海谷在那里教私塾,开馆就是教私塾,他把他送到那里去寄学。了凡先生就拜郁海谷先生为老师。【孔为余起数,县考童生当十四名,府考七十一名,提学考第九名。】孔先生替他推算,他说:你明年到县里面去考秀才,县考是十四名,府考是七十一名,提学考第九名。提学是省考。那个时候考秀才要通过这三关。【明年赴考,三处名数皆合。】明年去考,明年是十六岁。十六岁去考的时候,果然考取了,而且名数完全相合。可见得孔先生算命的功夫很不错,相当高明,他不是江湖术士,他是个真正有实学的数术专家,中国也讲命理专家。他是真的,他不是假的。7【复为卜终身休咎】既然这样灵验,请老先生算算一生的流年,吉凶祸福。【

8、言:某年考第几名,某年当补廪。】廪,也是秀才里面一个等级,相当于我们现在讲公费学生。廪是廪米,它的名额是有一定的,必须要有缺,出缺。秀才里面考试名次最高的,再递补上去,补禀。【某年当贡】贡生比廪生又要高一等,都还是秀才。秀才里头分很多等级,以贡生为最高,廪生为其次。【贡后某年当选四川一大尹】你当了贡生之后,某年,贡生就有资格入太学去读书。所以那个时候入太学,太学就是国家办的大学。古时候只有一个,叫国子监。太学都是设在首都,设在京城。明朝时候有两个国子监,这什么原因?明太祖建国的时候定都在南京,所以南京有国子监。以后到成祖,成祖迁都到北京,所以北京也有个国子监。明朝国家办的大学就变成两个,这个常

9、识我们要懂。贡生以上,才有资格到国子监去读书。这是贡后某一年,你会当选四川一位县长,大尹是县长。8【在任三年半,即宜告归。】你在任三年半,你就要告老还乡。为什么?【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算得这么准确。【当终于正寝】你寿终正寝,你的寿命到了。【惜无子】你命里头没有儿子。【余备录而谨记之】备录,一桩一桩的,他所讲的统统把它记起来。这是他一生的流年。【自此以后,凡遇考校,其名数先后,皆不出孔公所悬定者。】悬就是他算定的。以后每一年读书考试,名次全都被孔先生算定了,丝毫不差。这里面有个插曲。【独算余食廪米九十一石五斗当出贡】就是他当廪生,他领的国家给他的米粮,配给他的米粮,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公费生。他

10、要领多少米粮?要领九十一石五斗,他就出贡。换句话说,他从廪生就升到贡生。9【及食米七十一石,屠宗师即批准补贡,余窃疑之。】算命是给他算,九十一石五斗他才能出贡,但是他领廪米七十多石的时候,这个时候屠宗师,宗师就是当时的提学,管一省教育,相当于现在所说的教育厅长,他就批准补贡生。补贡生,那就是出贡。他心里就疑惑,为什么这个不对?这个算的就不对。【后果为署印杨公所驳】屠宗师批准补贡,文件上去了,被署印,署印是代理,代理的这位杨先生把它驳回来,不准他补贡。【直至丁卯年】丁卯年是明穆宗隆庆元年,了凡先生三十三岁。诸位想想,他十六岁考取秀才,到三十三岁才当上贡生。十几年,这么长的时间。直到丁卯年。【殷秋

11、溟宗师见余场中备卷,叹曰:五策,即五篇奏议也。】这个时候督学,就是主持教学的长官殷秋溟先生。他在闲暇之中,把从前这些秀才,他们那些考试卷,没有考中的这些考试卷,重新拿来看看。突然之间,看到了凡先生他的考卷写得非常好,所以就感叹说:10这五篇,他做的这五篇文章,就等于五篇奏议。他的见解、文字都好,可以比得上大臣对于皇帝的奏议。【岂可使博洽淹贯之儒,老于窗下乎!】博是说他见闻广博,他的学识很丰富;洽是说他对于理论了解得很透彻;淹是说他的文义透彻;功夫一贯。这样的文章,很难得看到。他说:不能让这样一个有学问、有德行、有能力的人,老于窗下,一辈子当穷秀才。【遂依县申文准贡】再给他申请去补贡,这一次批准

12、了。【连前食米计之,实九十一石五斗也。】孔先生算得一点也没错,确确实实他的廪生米领到九十一石五斗,他才能出贡。【余因此益信进退有命,迟速有时,澹然无求矣。】他到这个时候,完全肯定,相信一个人有命运。命运迟早都有时候,强求不得的,于是他的心定下来,妄念没有了,真正做到于人无争,于世无求。所以我说,这种人叫标准凡夫。我们作凡夫都不标准,一天到晚胡思乱想,到处妄求,求不到的。命里有的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妄求,哪里求得到?11【贡入燕都】做了贡生,到燕都,到北京。到北京,当然也许想看看那一边的国家大学。我想他一定是去两个大学都了解一下,选择到底在哪里读书,这是我们能够想象到的。【留京一年,终日静坐,不阅

13、文字。】为什么?一生都是命,想什么都是枉然,所以把妄念止住了。实在说,他是被命运所拘,无可奈何。我们看了凡这个情形,也值得同情,也值得可怜。【己巳归】第二年从北京回到南方。【游南雍】这个时候了凡先生三十五岁。南雍就是南京的国子监。可见得他调查,搞清楚了,他选择南京的大学,想到这个学校去念书。【未入监】还没有上学,在没有上学之前。【先访云谷会禅师】没有上学之前,听说栖霞山,栖霞山在南京,现在南京有个栖霞寺,他到栖霞山去访问云谷禅师。云谷是大师的号,他的法名叫做法会,所以12此地称他会禅师,这是尊称他。云谷禅师是当时佛门的一位大德、一位高僧。这个时候云谷禅师已经是六十九岁,了凡先生三十五岁,云谷大

14、了凡三十四岁。了凡三十五岁去见他,这也是头一次遇见。我们在后面传记里面看到,云谷禅师的行谊,他的道风,他是一个真正开悟的人。虽然很年轻的时候出家,出家的时候也跟现在一样,做一些经忏佛事。但是那个时候经忏佛事,跟我们现在性质完全不一样。后来他觉悟到,出家干这些事情,与了生死、出三界不相干,我不是为这个而出家的,这个出家就等于维持自己的生活而已,所以生死事大。十九岁他就去参学,寻师访道,以后他确实成就了。开悟之后,他在寺院里面韬光养晦,专做苦行,别人不愿意做的苦工他做。以后有一些地方上的名士、官员发现他,这是一个真正有道的高僧,所以就帮助他,希望把栖霞山的道场恢复。他老人家无意于名闻利养,他介绍另

15、一位法师去作住持、方丈。道场复兴之后,他在山后面很隐密的一个地方,建了一个小的修行地方,这个地方叫做天开岩。人迹罕至,他一个人在那边苦修。我想,了凡先生去访问,必定是在这个所在;天开岩,一定在这个所在,因为法师已经六十九岁。13法师是七十五岁圆寂的,也就是一五七五年,这一年了凡先生四十一岁。所以了凡先生跟他见面,与大师圆寂这个时间并不很长,只有七年。我们想想,他一定是住在栖霞山天开岩。大师平常接众,不管哪个人去访问他,他总是丢一个蒲团,叫你坐在那里,叫你参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一句话都不说。一天不讲一句话,都在定中。了凡先生去参访他,大概也不例外。【于栖霞山中,对坐一室,凡三昼夜不瞑目。】跟了凡

16、先生,他们坐在禅堂里面,三天三夜一句话没说。【云谷问曰:凡人所以不得作圣者,只为妄念相缠耳。】特别是修行人,修行人为什么不能成就?妄念太多了,妄想、分别、执着太多,这个心定不下来。【汝坐三日,不见起一妄念,何也?】你很奇怪!你在这里坐了三天,我不见起一妄念,没有看到你起一个妄念。这什么缘故?云谷禅师好奇!平常很少说话,遇到了凡先生,跟他说了这么一大堆的话,不容易,这也是特别的缘分。我们要懂得这里面的道理,人与人之间确确实实有时节因缘。14他遇到了云谷禅师,这才开始转变命运,立命之学是云谷禅师传授给他的。【余曰:吾为孔先生算定,荣辱死生,皆有定数,即要妄想,亦无可妄想。】我早年念到这一句,我想了

17、凡先生这个时候是标准凡夫。也不错,一生按照命运去过日子,到五十三岁寿终正寝;一生没有大过失,来生肯定不堕三恶道,标准凡夫。他的命运被孔先生算定,荣辱死生,皆有定数。这个话同时也告诉我们,我们也不例外。凡人只要你有念头,你就不能没有数;也就是说,你就不能没有定命,只要你有妄念在。如果没有妄念,你就超越命运。了凡先生虽然能够改造命运,他只能改变,他不能超越。云谷禅师了不起,为什么没有把高一层的,超越命运这个方法教导他?这也是要观机授教,看看了凡先生的本质,他的天赋。这些有道德的高僧,都有能力观机,看你是上根,还是中根、下根,应机说法。所以一切众生遇到这些高人,没有不得利益的。我们看看了凡先生,他是

18、中人的根性,他不是上根,他是中根。对中根,当然不能够说上法;说上法,他不能接受。所以说法,契机比什么都重要。法不契机,等15于是闲言语,这是佛经上说的。闲言语,用现在的话来说,废话,白说了。所以必须要契机契理。我们要深深相信,任何一个人都有命运、都有一个定数,只是自己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换句话说,你在这一生当中,你必定是盲目摸索。了凡先生他被人算定,他清楚;他这一生,他所行的方向、目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只是照着命运走就是。我们可怜,我们不知道自己的命运,所以在茫茫大海当中盲目在摸索。如果随顺烦恼,摸索当中还会造许许多多罪业,这些罪业损我们的福报,减我们的寿命;一般讲折寿,折损我们的寿命。

19、这种情形在今天社会,可以说比比皆是。如果善根福德深厚的人,他虽然不知道自己的命运,但是心地善良,没有非非之想,存心、行事都能守规矩,不做伤天害理之事,不做损人利己之事;虽然不知道自己的命运,必定替自己增福,替自己增寿,不知不觉当中得福报。但是现在我们的社会大环境不好,这是古今中外,有史以来从来没有过的。人是凡夫,不可能不受环境的影响,环境不善,我们天天被不善影响;换句话说,我们造不善业的机会就多了,而且不知不觉在造孽。这个事情很可怕!我往年求学的时候,李老师给我讲16了一故事,不是给我一个人说,上课给我们同学们一起讲的。他讲到,从前古时候,有一个地方发生了一个逆伦的命案,儿子杀父亲。这个事情在

20、从前不得了,这是大事情。这个事情上报给皇帝,当然这个儿子处死刑,皇帝下了命令,这个地方的县长撤职查办。县长犯了什么过失?这个地方是你统治的区域,是你教化的地区,你怎么教化这样一个大逆不道的人?你教育失败,县长撤职,巡抚记过,巡抚是当时的省长。这种行政处分还其次,朝廷下命令,那个时候县都有城墙,把城墙拆掉一个角;皇帝下命令,城墙拆掉一个角。这什么意思?你们这个县,出了这样一个大逆不道的人,是你们全县人的耻辱。现在我们在报纸、杂志上,常常看到杀父亲、杀母亲,太多了。古时候的教学跟现在的教育一对比,我们就明白了,为什么古时候社会能安定,长治久安,人民确确实实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再回过头来看看今天,无

21、论是富贵或是贫贱,有亿万财富的人,他活得幸福不幸福?没有幸福;他快乐不快乐?他没有快乐。他生活得很可怜,说个不好听的话,不是过着人的生活。这到底是什么原因,我们有没去想过?这里头都有定数。定数,我们每天起心动念、语言造作,17都有加减乘除。加减乘除的幅度不大,大概距离你的命数不会超越太多,一般算命看相都能算得很准确。如果我们的恶念善念、善行恶行,幅度很大的话,你有大善或者是有大恶,就把你的定数改变了。如果你有大善,你命中不好,它会变好;如果你造的是大恶,你命里头本来很好,会变坏。凡人在所不免,尤其是在现代的社会。现代社会,没有一样不在诱惑人,人心怎么能够定得下来?所以今天修道,今天做学问,不容

22、易成就。能在这个时代,学业、道业有成,都是相当的善根福德因缘;如果没有相当的善根福德,都不可能。你有善根,你能够明理;你有福德,你才不动心。面对所有一切诱惑,不会起心动念,这是真功夫,这是真的福德。古时候古大德,学校是教学的场所,佛门是修行的场所,为什么要选择在山林人迹罕至之处?实在讲,它的目的无非就是避开社会的诱惑,让我们的心容易定下来而已。现在难了,我学佛讲经,虽然这么多年,佛教许许多多的道场,我都没有去过。在中国,我只去过九华山、去过峨嵋山。而现在这些道场,公路开上去了,游客很方便,以前很不方便。我小时候,我是安徽人,我的老家在庐江,距离九华山不算太远,18但是从前朝山要走三天,现在汽车

23、三个小时。从前要走三天,真的要有诚意。还有人三步一拜,大概要走七天到十天,从我们家乡很虔诚的拜到九华山。选择这些地方,无非是交通不方便,游人不方便,不喜欢人家到这儿来,我们这个环境宁静,不要被人破坏。现在开上马路,寺庙里都装上电视,完了,这个染污已经到家里来了。现在修道难了,太难太难了!我在国外这么多年,一直到今年,我们才选择澳洲图文巴的小城,山上,山城。这个小城,人口只有八万。而且这个地方的人非常保守,在现在讲是很难得的做学问、修道的一个好环境。不能选择在都市,都市诱惑力量太强,没有定力决定不能成就。花花世界,你怎么修行?我一九七七年在香港讲经,听那边的同修们告诉我:虚云老和尚曾经到香港,香

24、港同修要挽留老和尚定居在香港,老和尚说:这个地方花花世界,不适合修行。所以住了没几天,就回到中国去。为什么?诱惑力量太大,名利心太重,不是一个修行的处所。如果要像是了凡先生这种心态,那行。他已经知道自己命运,算定了,打妄想也是枉然,他心定下来了。这一说明,云谷禅师就哈哈大笑。19【我待汝是豪杰,原来只是凡夫。】我本来以为你是一个英雄豪杰。什么叫豪杰?一般人做不到的,你能做到,这个人就是英雄、就是豪杰。三天三夜不起一个妄念,不是普通人能做到,了凡先生能做到。再一问什么原因?命被人算定,打妄想也枉然,这样才不打妄想。这是凡夫,这是一个标准凡夫。我们要知道,从这个地方要真正省悟过来,看看云谷禅师怎样

25、开导他,怎样教化他,怎样把他这些错误的观念扭转过来,这是真实的学问。了凡先生能接受,是他的善根。佛家讲善根,是能够明了。能够深信不疑,依教奉行,这是他的福德。有善根、有福德,又遇到这样好的善知识开导他,这是因缘。善根、福德、因缘三个条件具足,他成就了。他能够把他的命运改变,道理在此地。好,我们今天讲到此地。20了凡四训(第二卷)2001/4/16、档名:19-16-02 诸位同学,大家好!前面讲到了凡先生拜访云谷禅师,在禅堂里面对坐三天三夜,不起一个念头。云谷禅师很好奇,问他:这是什么缘故?了凡先生说他自己的命运被孔先生算定,二十年当中丝毫没有差误,他想起心动念也是都是枉然,因此把这个心定下来

26、。云谷禅师这才告诉他:你这一生当中,会被命运拘束住,是因为你还是有妄念,不能算是功夫,只可以说是个标准的凡夫。了凡先生听了之后,反过来向禅师请教。【余问曰:然则数可逃乎?】【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诗书所称,的为明训。我教典中说: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夫妄语乃释迦大戒,诸佛菩萨岂诳语欺人?】这一段话里面,有很深的意思在其中。了凡先生问:人既然有命运,这个命运可以能够逃避吗?提出这么一个疑问出来。禅师告诉他,命是由我作,福是自己求。这两句话里面有很大的学问,首先我们21要明了,六道凡夫都逃不出命数。命数从哪里来的?古圣先贤、诸佛菩萨他们是过来人,他们对于这个事实真相彻底明了,

27、丝毫没有错误,这是我们要信得过的。如果用现代科学家他们的说法,那就是空间是无限维次的,如同他们所讲的三度空间、四度空间、五度空间。在理论上说,空间是无限度数。我们生在人道,只是生活在三度空间里面,四度空间以上维次的众生,我们就不知道。今天科学家告诉我们,确确实实有十一度空间存在,但是如何突破空间维次,现在科学家还在那里研究。空间维次突破了,就是我们一般人所说的,你知道过去、未来。过去造的是什么因,现在得的是什么果报,这一生造的是什么因,来世是什么样的果报,不就都清楚了吗?这不是推算,比孔先生高明多了。孔先生是从数学,易经是一部数学,从数理上推断的,推断得相当正确,但是不敢讲完全正确。因为推断只

28、要有丝毫的差误,结果就完全不相同。但是如果能够突破空间维次,那是决定正确,丝毫没有错误。为什么?过去、现在、未来是你亲眼所见的。这些事情,实在说还不难。在古印度婆罗门教、瑜伽、数论这些大师们,他们都有这个能力。所以六22道轮回这个说法,不是佛教的,而是古婆罗门教的,就是现在所说的印度教。他们的历史,现在在世界上,公认它有八千五百年的历史,比佛教早得很多。这些人都修禅定,佛经里面所讲的四禅八定,因此六道之内的空间维次,他们几乎完全突破了,所以六道里面的状况,他说得很清楚。但是他只知其当然,而未知其所以然。六道怎么来的,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他就不知道了。因此释迦牟尼佛出现在这个

29、世间,他为的是什么?为了这些人有能力观察到这些境界,但是对于这些境界还有许许多多疑惑不能够解除。释迦牟尼佛出现到世间,就是为了这桩事情。所谓是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这样把释迦牟尼佛感应到这个世间,为我们说明这些现象的所以然。佛在大乘经里面讲得很多,特别是在华严经上。不仅是六道,六道之外,还有四圣法界,还有一真法界,这都是归纳起来说的。如果细说,那不是言语能说得尽的。就像科学家所说的,空间是无限维次,跟佛在经典所说的话完全相应。这么多不同维次的空间怎么发生的?佛告诉我们,都是从妄想、分别、执着里面变现出来。我们冷静的去思惟、去观察,众生的妄想无量无边,前念灭了,23后念就生,一天不知道起多少个

30、妄念,不知道有多少的分别执着,这样造成不同维次的空间,造成不同的现象。佛在经上常讲,十法界依正庄严,用现在话就是宇宙人生的现象,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就像我们今天在萤光幕上,萤光幕上现的相,这是心,心现的;这个相它能活动,它在那里产生变化,这个变化是识变的。识就是分别、执着、妄想,这个东西它能把现象改变,变得非常的复杂。这是佛一语把宇宙人生现象的根源,给我们说出来。所以云谷禅师才讲,命由我作,不是别人做的,与别人毫不相关。自己身外的境界是一个幻境,金刚经上说得好,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不是真实的。这种现象佛给我们说,不能说它有,也不能说它无。就如同作梦一样,你不能说没有梦中境界,梦中境界确实

31、存在,但是你不能说它有。为什么?它是虚幻的,确确实实了不可得。如果我们细心的去思惟观察,我们现在在这个世间的确是一场梦。我们晚上睡着了,人家把你的身体抬走,你都不知道,由此可知,身不是我。西方的哲学家很聪明,他知道这身不是我,于是他提出一个理论,我思故我在。那就是承认什么?24物质的身体不是我,虚幻的;但是能够思惟、能够想象的,这个是我。这是比一般人要高出一等,是不是真相?不是的。我思是妄想,不是事实真相。所以佛法比他的境界就更高,连我思也放下,彻法底源,恢复到真心,恢复到本性,然后才看到宇宙人生的真相。这个真相在佛教里头有个名词,叫一真法界,或者叫真如,或者叫第一义谛,名词术语佛用得很多。佛

32、在教学,为什么要说这么多的名词?这里头有个用意,就是教我们明了事实真相,不要执着名词。执着名词,又产生妄想、分别、执着。这是属于教学的方法,教学的艺术。我们既然起了妄想、分别、执着,今天想把妄想、分别、执着断掉,心里想我也很想,问题是什么?断不掉,妄念还是一个接着一个,这就是我们的功夫不能成就。我们虽然在经教里面明白了,深信不疑,这在佛法讲,我们只是解悟,我们没有证得,没有契入真实的境界。要证悟才有用,解悟没有用处,不能解决问题。因此解悟之后要修行,要把这些理论、把这些方法,落实在自己生活当中,逐渐提升自己的境界,这个样子才能解决问题。于是这才说,六道里面25的众生,这是妄想、分别、执着比较重

33、的,命由我作。我们这一生穷通富贵,这是命。这个命是有定数的,定数从哪里来?自己造作的。佛家讲因果通三世,人决定是有过去世、有未来世。佛讲到究竟处,他讲时间讲刹那。刹那,这个时间很短暂。我们今天讲时间单位,最小的讲秒,佛家讲刹那。刹那怎么个计算法?佛用弹指,一弹指有六十个刹那。一弹指不到一秒,我们如果弹得快,一秒钟我可以弹四次。一弹指是一秒钟的四分之一,一弹指有六十个刹那,就是四分之一秒的六十分之一,才叫一刹那。一刹那里面,有九百个生灭。就是念头,一个念头生,一个念头灭,一刹那当中有九百念头生灭。这太微细,我们一般人觉察不到,我们常讲粗心大意。什么人能够观察得到?入定。定就是清净心,把自己的妄想

34、、分别、执着统统伏住。相当深度的禅定,这个生灭现象见到了。那是大功夫,云谷禅师恐怕还没有见到。大乘佛法里面讲,能够见到刹那生灭的头数,大乘圆教八地菩萨。八地叫不动地,跟如来的果位非常接近。八地上面是九地、十地、等觉,那就是佛的果位,非常接近,这才真正了解宇宙人生真相。26我们今天讲念头,是粗念,太粗太粗的念头。我们动一个善念,利益别人,利益社会,利益众生,果报是福。我们动一个恶念,恶念是利益自己,所谓是利己损人,这个念头在佛法叫恶念。恶念,果报是凶,果报是灾祸。所以一个人一生的吉凶祸福,是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的果报,也可以说是言语造作的现象,这就所以说是命由我作。真正明白人、通达人,肯定这个

35、说法,肯定这个事实,他在这一生当中,无论遭遇的是什么样横逆不善的环境,他决不会怨天,决不会尤人。他不会怪别人,反过头来他怪自己,我自己造作的不善,所以才受这种苦报。明了之后,福要自己去求。怎么求法?改过迁善。我在年轻的时候,早年,我的父亲过世也很早,我二十一岁,我父亲过世。我们生活正好遇到中国跟日本的战争,受过八年战争的苦难,学业没有完成。那个期间我们是流亡学生,完全跟家庭脱离。国家对我们算是相当不错,成立了许多国立中学,收容我们这一批流亡学生。学校是我们的家,老师是我们的父母,同学是我们的兄弟姊妹,所以我们那个时候,对于学校、对同学、对老师,那一份真诚的亲爱,现在人没有法子想象。我们是患难当

36、中生活的朋友,彼此27互相照顾,过的生活非常清苦。我父亲过世,家庭里头一无所有。我流亡到台湾,在台湾工作了七、八年,看看自己没有前途。我的老师章嘉大师,为我选择这一个行业,他劝我出家,劝我弘扬佛法。我想了很久,他老人家的指示很正确,我就听从他的教诲,选择这一个行业。我跟他三年,他给我奠定了基础。以后我辞去了职务,到台中跟李炳南老居士学教,在台中住了十年。所以在佛法上,我是接受两个老师十三年的教诲;但是在世间学历上,我只是初中毕业。而后这一生,福自己求。我明白了,我觉悟了,所以从二十六岁学佛以后,我就小心谨慎,依教奉行。年轻时候,也有一些看相算命的给我算过命,这是我们中国人老风俗。年幼的时候,我

37、母亲给我算过命;在台湾,也遇到不少这些高人,算我过不了四十五岁。我的命比了凡还苦,寿命比他还短,他还活到五十三,我四十五岁就没有了。所以在那个时候学佛,我就把我的寿命算到四十五岁;四十五岁以后,没有了。四十五岁这个期间当中,自己一定要有一个成就。这个成就,就是决定要能够往生净土,我把目标定在这里,自己要有个打算。可是到四十五岁那一年,果28然我害了一场病,病了一个月。我也不看医生、也不吃药,因为我自己明白,医生可以医病,不能医命;命到了,你找医生有什么用处?所以就关起门来念佛,求生净土。每天有几个学生替我做一点东西送给我吃,吃稀饭、酱菜。一个月之后,身体慢慢就好了。我是一生都没有生过病。病好了

38、之后,我们还继续从事于讲经弘法的工作。到晚年,愈来愈顺利。记得有一年,我在善导寺遇到甘珠活佛,那也是我的老朋友,他是章嘉大师的学生,大概差不多大我二十岁。遇到时候,他告诉我,他说:净空法师,你过来。我们也是很难得见一次面,非常欢喜。他说:你现在命运完全转了。我说:怎么回事?他说:从前我们都在背后说你。我说:说什么?说:你这个人,人很聪明,可惜没有福报,又短命。我说:这些可以当我面说,不要背后说;我说:我很清楚。他说:你现在这些年弘扬佛法,完全转过来了;不但你有福报,而且你很长寿。我很感慨的是,到第二年,甘珠活佛就过世了。这是藏传佛教里面,一位很难得的大德,是一个真正的善知识,规规矩矩的出家人。

39、现在在这个社会里头,能找到这样规规矩矩的出家人,确实不多见。我在香港遇到一位,就是圣一法师,大屿山宝29林寺的。我对他非常尊重,非常的敬仰。听说这两年,身体也不太好。他对于中国佛教贡献很大。所以命可以改。改命的方法,就是觉悟之后再不造恶。起心动念,要为别人想,要为社会想,要为众生想,不要为自己想。这个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不容易。了凡先生做了十几年,感应才现前。我自己差不多做了三十年,感应才明显的我自己能觉察得到。我学成之后出来讲经说法,二十年才有一个小道场,就是景美的华藏图书馆。我弘法二十年,才有这么一个地方;又过了五年,这才有一个佛陀教育基金会;再过五年,在世界上许许多多地方,我们建立净宗道场。所以到晚年,确实甘珠活佛讲的话应验了,愈来愈顺利,心地愈来愈清净,愈来愈没有替自己想。我今天活在这个世间,为别人活,不为我自己,自己没有了。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享受,早就放下了。印光大师晚年常说,我一无所有,我也不怕死。我现在差不多也入了他的境界,自己一无所有,真的也不怕死。死对我来讲,是一桩欢喜的事情、高兴的事情,因为我知道死了到哪里去。生从哪里来,死从哪里去,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就叫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这个话是真的,一点都不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