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常禮舉要(李炳南老師編述,徐醒民老師講述)李炳南 教授編述徐醒民 老師講述目次緣起.1正文.2一居家.9二在校.23三處世.27四聚餐.46五出門.56六訪人.65七會客.75八旅行.81九對眾.88十饋贈.94十一慶弔.101十二稱呼.104附說.111緣起禮節這件事,在人群中,是決不能少的;就是極野蠻的民族,亦有他們的一套禮節。人與人交通感情,事與事維持秩序,國與國保持常態,皆是禮節從中周旋的力量。自從一般人,不察實際,好奇務怪,起來反對禮教,硬說禮教是吃人的猛獸,主張把他打倒以後,大家就對禮節,存了輕視的心理,自己不去做,也不肯再去教導子弟。這個問題,並不簡單,決不是中國人單獨的問題。行
2、得通,行不通,卻也不敢斷定了!但是現在還是行不通。請看今天客來了,明天訪客去,這裡來饋贈,那裡請聚餐,東街慶弔,西街開會。仔細一考查,還是把那些禮節,一套跟著一套的排演。有人說這些事沒有學過,誰能曉得。那怕你不曉得,你只管不去做,過後請去聽吧!七言八語,訕笑譏誚,絲毫不客氣的,都發表出來了。什麼某人豈有此理,未曾受過教育、沒有常識、粗卑不堪、不近人情、沒見過場面、真討厭、極可笑、遠著他、少來往,一連串的這些名詞,就都給你加在頭上。你的前途,一切一切,也怕因此受到影響!再看那些反對禮教的人,見了比他地位高的人,他也是脫帽鞠躬;見了外國人,也是去拉手;不經通報,你直跑進他的房裡去,他也是不高興;他
3、送你東西,你不說謝謝,他也是不痛快。這真矛盾,為什麼他嘴裡反對禮教,他還去拘泥這些形跡呢?可見他們是空倡怪論,自己也不能實行,專去欺騙他人,尤其是欺騙天真爛漫的青年人。深刻一點說,簡直是損害青年人的社會事業發展!我是在社會裡碰過壁的人,也是吃過無限虧的人。知道沒有禮節,萬事行不通。我深恐青年同胞,不懂禮節,也免不了到處碰壁吃虧,特意檢出通常用的幾條來,貢獻給大家,做個參考。要知禮節是不妨人的美德,是恭敬人的善行,也是自己一種光榮的徽章,是必要通達的!(編者謹識)(一)居家一、為人子不晏起,衣被自己整理,晨昏必定省。二、為人子坐不中席,行不中道。三、為人子出必告,反必面。四、長者與物,須兩手奉接
4、。五、徐行後長,不疾行先長。六、長者立不可坐,長者來必起立。七、不在長者座前踱來踱去。八、立不中門,過門不踐門限。九、立不一足跛,坐勿展腳如箕,睡眠不仰不伏,右臥如弓。十、同桌吃飯不另備美食獨啖。、十一、不挑剔食之美惡。十二、食時不歎,不訓斥子弟。(二)在校一、升降國旗及唱國歌、校歌時,肅立示敬。二、師長上下課時,起立致敬。三、向師長質疑問難,必起立。四、路遇師長,肅立道旁致敬。五、聽講時,應端坐或直立;不支頤交股,彎腰,翹足。六、考試時,不交頭接耳,或左顧右盼。七、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三)處世一、無道人之短,無說己之長。二、家庭之事,不可向外人言。三、口為禍福之門,話要經一番考
5、慮再說。見失意人,不說得意語;見老年人,不說衰喪話。四、交淺不可言深,絕交不出惡聲。五、不侮辱人,不向人開玩笑。六、與殘疾人會面,須格外恭敬。七、於肩挑小販苦力,莫討便宜。八、施恩求忘,受恩必報;開罪於人須求解,開罪於我應加恕。九、善人自當親近,須要久敬;惡人自當敬而遠之。十、遇事要鎮靜,做不到的事,莫妄逞能。十一、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十二、凡事要合理智,不可偏重感情。十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十四、凡求教他人的事,必須造門請問。(四)聚餐一、座有次序,上座必讓長者。二、入座後不橫肱,不伸足。三、主先舉杯敬客,客致謝辭。四、主人親自烹調,須向主人禮謝後食。五、主人敬酒畢,正客須回敬主人。六
6、、舉箸匙,必請大家同舉。七、用箸夾菜,只取向己之一方者,不立起向他角器中取菜。八、箸匙不向碗盤頂心取菜取湯。九、公食之器,不用己箸翻攪。十、匙有餘瀝必傾盡,方再入公食器中。十一、自己碗中之餚菜,不可反回公器中。十二、箸匙所取餚菜,不倍於他人。十三、食勿響舌,咽勿鳴喉。十四、公食以不言為原則,須言亦應避免唾沫入公器中。十五、咳嗽必轉身向後。十六、勿叱狗,不投骨於狗。十七、碗中不留飯粒。十八、不對人剔牙齒。十九、客食未畢,主人不先起。二十、起席,主遜言慢待,客稱謝。二一、宴畢,主人進巾進茶。(五)出門一、衣冠不求華美,惟須整潔。二、見長者,必趨致敬。三、登高不呼,不指,不招呼。四、路上不吸煙,不嚼
7、食物,不歌唱。五、乘車見長者必下,見幼者亦須與之頷首為禮。六、夜必歸家,因事不能歸時,必先告家人。七、車馬繁雜衝區,不招呼敬禮。八、不立在路上久談。九、不走馬路中間,越路須先向左右看清,不可與汽車爭路。十、行走時,步履宜穩重,並宜張胸閉口,目向前視。十一、遇婦女老弱,應儘先讓路讓座。十二、途次有人問路,須詳為指示;問路於人,須隨即稱謝。十三、一人不入古廟,兩人不看深井。十四、逢橋先下馬,過渡莫爭船。十五、在舟車上或飛機上,不探首或伸手出窗,並不得隨便涕痰。(六)訪人一、先立外輕輕扣門,主人讓入方入。二、入內有他客,主人為介紹,須一一為禮,辭出時亦如之。三、入內見有他客,不可久坐;有事,須請主人
8、另至他所述說。四、坐談時見有他客來,即辭出。五、坐立必正,不傾聽,不譁笑。六、不攜一切動物上堂。七、主人室內之信件文書,概不取看。八、談話應答必顧望。九、將上堂,聲必揚。十、戶開亦開,戶闔亦闔;有後入者,闔而勿遂。十一、主人欠伸,或看鐘錶,即須辭出。十二、飯及眠時不訪客。十三、晉謁長官尊長,應先鞠躬敬禮,然後就座;及退,亦然。十四、與長官尊長,及婦女行握手禮時,應俟其先行伸手,然後敬謹與握。十五、訪公教人員,必先問明其上班鐘點,不可久坐閒談。十六、訪客不遇,或留片,或寫字登留言牌。(七)會客一、見先致敬,熟客道寒暄,生客請姓字住址。二、及門先趨,為客啟闔。三、每門必讓客先行。四、入門必為客安座
9、。五、室內有他客,應與介紹,先介幼於長,介卑於尊,介近於遠,同倫則介前於後。六、敬茶果先長後幼,先生後熟。七、主人必下座,舉杯讓茶。八、客去必送致敬,遠方客必送至村外或路口。九、遠方客專來,須備飲食寢室,導廁所,導沐浴。十、遠方客去,必送至驛站,望車開遠,始返。(八)旅行一、將遠行,必辭親友,祭祖辭親。二、遠到目的地,必先拜訪有關人士。三、歸來必謁親友,或略送土物。四、遠行之親友辭行,必往送行,事前或贈物,或宴餞。五、遠方客來拜訪,須往答拜,或設宴接風。六、旅人歸來拜,須詣回拜,或設宴洗塵。七、受人之送行及餞別,達到所在地,須一一函謝。八、人之接風或洗塵畢,須還席。九、入境問禁,入國問俗,入門
10、問諱。十、入國不馳,入村裏必下車馬。(九)對眾一、他人正談話,不在中間插言。二、兩人對談,不向中間穿走。三、不高聲喧嘩擾亂他人視聽。四、不橫坐,不橫腿,不捫腳。五、不隔席談話。六、坐不掀起椅凳之後方。七、衣帽不加於他人之衣帽上。八、不向人噴水吐痰。九、不向人呵欠,舒伸,嚏噴。(十)饋贈一、禮尚往來,來而不往,往而不來,皆非禮也。二、賜人不曰來取,與人不問所欲。三、贈人物品,必謙必敬。四、贈人物品,外必用包裹,婚喪慶壽例外。五、平素贈物,座有他客,須避觀聽,遠來及初晤,可不避。六、受贈先略謙辭後受,稱謝,逾日須往拜。七、長者賜,不敢辭。(十一)慶弔(吊之繁體字)一、參加吉禮,不談衰喪話,不戚容,
11、不啼泣。二、居喪不參加吉禮,只送儀物。三、喪服不入公門,不觀吉禮。四、賀婚在眾賓前,辭不諧謔。五、臨喪不笑。六、裏有殯,不巷歌。七、飯於喪家,酒不赭顏。八、佩會葬徽章者,禮終即卸去,不佩帶他往。(十二)稱呼一、初見面之人問姓,曰貴姓,問名,曰台甫。自說姓曰敝姓某,說名曰草字某某。二、有親戚世交者,應各以其名分彼此相稱。普通稱人曰先生或某兄,自稱曰弟。老者長者,稱曰老先生,自稱曰後學,或稱自名。三、稱人之父曰令尊,母曰令堂。向人稱自父母,曰家嚴,曰家慈。見朋友之父,稱老伯,母稱伯母,自稱晚或姪。四、稱人之祖,曰令祖公,祖母曰令祖太夫人。向人稱自祖曰家祖。祖母曰家祖母。見人之祖父祖母,稱太老伯,太
12、伯母。自稱己名即可。五、稱人之兄弟,曰令兄,曰令弟。向人稱自兄弟,曰家兄舍弟。稱人之姊妹,曰令姊令妹。向人稱自姊妹,曰家姊舍妹。見人之兄弟,稱幾先生,或幾兄,自稱小弟。見人之姊妹,統稱幾姐,稱自曰小弟。(書款則稱侍)六、稱人之妻,曰令正或尊夫人,向人稱自妻,曰拙荊或賤內。見人之妻稱嫂,自稱己名。(女子可自稱妹)七、女子稱人之夫,曰尊府某先生,向人稱自夫,曰外子。見人之夫稱某先生,自以避免稱呼為佳,如必要時,只稱本人即可。八、稱人之子,曰令郎或公子,稱人女曰令愛,或女公子。向人稱自子,曰小兒,女曰小女。見人子稱世兄,自稱弟,稱女曰世姐,自不稱。九、稱人之孫及孫女,曰令孫曰令女孫。向人稱自孫,及女
13、孫,曰小孫,曰小女孫。見人之孫及女孫,稱幾公子幾小姐。十、稱人或稱自之已故上輩,統加一先字。如稱人之故父母,曰令先尊令太夫人;稱自之故父母,曰先嚴先慈之類。稱人已故下輩不必另加字,只雲以前某兄即可,稱自故下輩,但加一亡字,或雲以前某某亦可。十一、稱人之姑丈姑母,曰令姑丈令姑母。向人稱自姑丈姑母,曰家姑丈姑母。見人之姑丈姑母,稱老先生老太太;交厚者,可稱老伯及老伯母。十二、稱人之舅父舅母,曰令母舅令舅母。向人稱自舅父舅母,曰家母舅家舅母。見人之舅父舅母,稱謂仿前。十三、稱人之岳父岳母,曰令岳令岳母。向人稱岳父母,曰家岳家岳母。見人之岳父母,稱謂仿前。十四、稱人之內姪,曰令內姪。稱人之甥,曰令甥。
14、稱人之婿,曰令婿。向人稱自內姪,甥,婿,曰敝內姪,曰舍甥,曰小婿。十五、稱人之親友,曰令親曰貴友。向人稱自親友,曰舍親敝友。十六、稱人之師,曰令師,生曰令高足。向人稱自師,曰敝業師。稱自生曰敝徒。自稱師,曰夫子或吾師。稱自曰受業,或曰門生。十七、稱人之長官,曰貴某長(院部廳局等)。稱人之屬員,曰貴部下或貴屬。向人稱自長官,曰敝某長,稱自屬員,曰敝同事或敝屬,稱其某姓某職亦可。十八、稱人之主人,曰貴上,稱人之僕,曰尊紀。向人稱自主人,曰敝上;稱自僕,曰小價。(附說)一、稱呼一事,本甚繁雜,各地習慣,直接見面之稱,尤多不同,故難備載。本編僅錄其對外交際通常用者。二、親戚之間,稱呼甚為微細,每有錯一
15、字而貽笑者。茲編本為舉要,專為常用,故不詳載。常禮舉要講解這堂課與大家共同研究常禮舉要,這一本書大家都有了,小小的本子,這本書有一些同學已經聽老師講過。所謂禮與佛家的戒律是一樣的,要執持。佛家的戒律在家人當然馬虎一點,出家的有定時的誦戒,為什麼要定時的誦戒呢?就是每誦一遍自己檢討自己任何事照著這個戒律做到了沒有,它有這個意思。我們學禮也是如此,禮在五經裡(現在講十三經)有三禮:周禮、儀禮、禮記。從國家到個人講得很詳細、非常多。這本常禮舉要是從那邊摘錄出來的這簡單條文,雖然簡單,但現在學起來都是實用的。老師給我們編這些條,都是看現在都能用得上的,就寫下來,我們一邊研究,一邊就照著這樣辦。史記孔子
16、世家裡最後講到贊,他曾經說他自己到山東曲阜孔廟參觀,那個時候是漢朝,他還看到孔子一代一代傳下的學生,還經常在孔廟裡研習禮:諸生以時習禮其家。這是司馬遷在孔子世家贊裡有這麼一句話。可見從孔子講禮,一直到漢歷代,以至於到清朝都是講禮。我們今天也是這樣,無論過去聽過與否,現在講的不必多,一條就是一條,按照這樣做我們在社會上做事情或做學問,都有很大的幫助。就是拿修道來講,我們聽老師這麼講過啊!懂得禮,禮就是秩序。辦事和研究學問都要講究秩序,拿現在來講,一般是說科學的辦事精神,名詞不同,事實上都是一樣的。現在來講是科學的辦事方法,科學的辦事精神。對過去的中國文化來講,就是講禮,禮就是有條不紊,無論是在人
17、事、自然界都是有條理、有秩序。古人講的禮在十三經禮記注疏講過,就拿天下來講,天文、星象都是不亂的,若亂了,這星球碰那星球這還了得啊!這就是天地間自然的一種理。拿地球來講,地球上動植物也都有組織、有秩序,我們人在天地之間,人為天地的三才之一,天地之中,人是主宰、是萬物之靈,當然更要講究禮。因此,禮無論是自然是人生,都是自自然然的,不是勉強的。不遵守禮,才是不合乎自然,破壞秩序。禮是合乎自然,講禮是遵守禮,那合乎自然的本末秩序就是合理,要瞭解這個大前題,所以曲禮上講:人有禮則生,無禮則亡。一個人有了禮,懂得禮,依著這個道理做,他就能在天地之間,在人類社會,能夠生存發展,如果沒有禮的話,就很困難,在
18、人類社會到處碰鼻子,招來很多的障礙,就是不在人類社會上,就是在荒郊野外,原始森林裡,如西洋人所寫的魯濱遜漂流記在荒島上,這也要講究禮,為什麼?那是自然的,禮的包括範圍很廣,生活起居、一舉一動合乎自然的理則,這就是禮。該休息的時候休息,該工作的時候工作,這都是禮。我們自己在生活上,若不講究自然法則的話,就把自己身體各方面都破壞了,破壞自己。所以無論講自然講人類社會,都要講求禮。我們修道的更要配合禮。這段講過後,我們看常禮舉要,這本書是一篇一篇按秩序編的,也是一類一類的分門別類。常禮所謂常,示禮、禮之大要,舉共禮之大要。(1) 居家日常在家庭裡要注意那些禮?因為五倫社會裡,家庭為基礎,怎麼知道家庭
19、為基礎呢?一切學都是從家裡做起,我們現在講教育,學校的教育固然很重要,家庭教育亦非常重要,家庭有良好的教育,他的本質就好,將來到學校到社會上,基礎不錯。雖然社會風氣不太好,受了很壞的影響,但家庭教育好的與家庭教育不好的比較起來,究竟是好得多。基於這一點,所以一開始就講居家的各種禮節,第一條就說:一、為人子不晏起,衣被自己整理,晨昏必定省。吾人的教育就是整個文化的整體來講,孝是一個基本的倫常道德,所以一開始就講為人子,做人的子女要怎麼樣?要不晏起,就是早晨起來不要起得太晚,要很早就起來。晏字有兩種解釋:一是太陽已出來了。早晨的時光,太陽已出來,普通天剛剛明的時候沒太陽的。太陽已經出來的話,時間就
20、不早了,很晚了。二、就是直接的講時間很晚了。無論那一個意思,講時間很晚了就是不錯。早晨不要等到父母都起來了,自己還沒起來,等到父母在叫我們了,還不起來,這就不合乎禮了。年輕人睡眠貪睡的比較多,尤其是十九歲、二十歲是最好睡的,最不知道醒,但依禮來講,不能晏起。要訓練,訓練早就起來,起來以後,也不能一起床,自己把衣服一穿其他事就不管了。衣服和蓋的被子,都要自己整理好,衣服除了穿的衣服穿好以外,還有睡衣,睡衣早晨起來不要穿了,不穿了也要把它折好,放好,每天放在固定的地方,被子也要把它疊好,每天如此。軍隊裡,男同學服過兵役的就知道,軍隊裡受訓的時候,早晨起來棉被都一定要疊得方方正正的,這樣要求作什麼呢
21、?就是訓練我們做一切事要有秩序,有條理,不要亂,每天如此。拿現代科學名詞來講,就是一個人的行為訓練,一個人的行為訓練不簡單,無論是任何動物,行動的訓練不是一下子就能訓練得好的,是慢慢的,日久天養成習慣,就會直接的反應了,能直接的反應,什麼樣的行為就大致差不多了。有秩序,長久這樣訓練的話,不知不覺身體就這樣反應,這一點對我們修道念佛的,可是很有關係,我們為什麼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常這樣的念呢:不念時心裡也想呢?這就是有門入,從行為上訓練起,一生的訓練到最後,到臨終那一念,那一念頭到處跑不能管束自己,但行為訓練到成熟的時候,就是到生死關頭,直接的反應自自然然的就不會亂,一心不亂包括這個行為上面,這
22、一點很重要。因此懂得家庭教育的,從小孩子時就要這樣長時地訓練他,讓他把衣服,被子摺疊好,自己的東西自己整理,為什麼要自己整理呢?大人也可以替他辦啊!不是大人辦不了,而最重要的是要教育,讓他養成辦事獨立的一種精神,什麼事情要自己辦,這是一層。再者晨昏必定省晨起早晨,昏是晚間,禮記曲禮中講,凡為人子人子之禮是什麼呢?冬溫而夏凊凊不是三點水,是兩點水,一個青天白日的青字。冬溫而夏凊是什麼呢?冬天要給父母所睡的床鋪,內地的冬天或者是用暖壺或者用火爐,這火爐是特別捂在被子裡的,外邊很保險,放在裡面很容易一下子把被子暖了。夏天呢?凊是一種清涼的,清爽的,夏天天氣熱,做子女的要把父母親所睡的寢室的床鋪,把他
23、所用的墊子,席子抹得乾乾淨淨的,汗氣沒有,再把它扇得很涼爽,冬溫而夏凊。再來是昏定而晨省這個定字就是床鋪上用的被子,夏天用的席子,要去檢查,冬天的被子毯子,要把它鋪疊好,夏天用的墊子要把它安置好,這叫做定,定就是安的意思,這是晚間的事情,一定要把父母親招呼就寢了以後,再回到自己房子裡邊去睡覺,不能說父母還在那兒還沒有睡,自己老早就跑去睡,這在古時候是不許可的,現在當然有許多已不大講究了,老早自己就去睡了,其實禮應讓父母親先睡,睡安、睡好,一切都安然了,自己再去睡,這叫定。晨呢?早晨要去省,省就是要到父母房間去看看省察省察,看看父母這一夜是否睡得好,早晨起來,再問父母有沒有吩咐的事情,這都是必須
24、的。在古時候的建築,比如說中等以上的家庭,父母是一個房子,子女各有自己的房子,不在一起住的時候,早晨起來要更早,到父母房子裡去問安,如果是貧寒之家,房子沒有那麼多,這個時候也要知道父母習慣在什麼時候起床,這個時候到父母房子那裡去省察,看看父母這一夜是不是睡得很安,這是省。定是指晚間講的,省是指早晨講的,為什麼這樣做呢?小時候就這樣訓練,訓練到習慣了,到自己有了年歲了,父母更年高了,年高更是要這樣做。現在很多人不這樣做啊!在外國人常常有這個事情,大概在工商業社會,我們臺灣現在也有這種事情了,子女讀完大學以後,各人就業了,不能跟父母再住在一起,到別處去住了,這是沒辦法的。往往子女不住在家中,父母年
25、紀老了,或者是有父母在一起,兩位老人家互相還有個照應,如果是父親先去世,或者母親先去世,只有一位孤單的老年人,一個人守在自己的空房子中,往往有了病,死在房子中還不知道,不只是美國人,其他外國也常常有這種情形,往往死在房中好幾天才被人家發現,為什麼呢?有些老年人不一定有病,但年紀高時,天氣一轉變,身體有點毛病,別人還沒什麼注意,他一夜之間天氣一變化,早晨就起不來了,往往有這種情形。所以,做子女的從小就要訓練養成習慣,到了父母年紀老的時候,他就更要注意了,晚間要去給他鋪好床,當然要觀察他的身體是不是很好,早晨去看,重要的也是要注意父母的健康如何。晨昏定省這是盡子女的一種孝道,古來人人講養兒防老,積
26、榖防饑現在人覺得這句話落伍了,養兒怎麼防老,現在社會很多結構都改變了,然而所謂:養兒防老除了衣食的意義以外,還有疾病,尤其在老年人臨終時,更需要子女來照顧,若子女不能照顧而送到醫院,在醫院不見得要子女來照顧,因為醫生護士只是把他當病人看待,好多情況瞭解得不那麼周全,而子女看自己父母則情況不同,這都是要從小開始一點一點在行為上面去練習,去盡孝,這是一條。二、為人子坐不中席,行不中道。這也是在曲禮講的,這是從那裡摘要出來的:為人子者,居不主奧,坐不中席,行不中道,立不中門。有這幾句話,我們就講這兩句坐不中席這是講吃飯的,吃飯坐在桌椅之席位,這個自古以來到現在還是要講在家庭裡面就要訓練好,到社會上才
27、知道何種席位在哪個位置,哪兒是首席,哪兒是次要的位子。家庭中不訓練的話,父親坐的位子,小孩子也上去坐,這一點不知道的話,將來到社會上也是不知道,人家修養好的放在心中不講出來,這家子弟家教不好,如果有人不含蓄的話,馬上就表示出來,這就教你難堪,社會上如此,佛家也講禮節,在嚴林寺廟中,正式的過堂那不必說了,就是非正式的過堂,普通的吃飯的席位也要講究。出家有所謂戒臘,比如說你年紀比他大,但你受戒比他晚,戒臘就比他小,你就應該坐在比他次的位子。就有一位戒臘很新的沙彌,他忘記了就坐在首席的位子,其餘的就說:你去年才受戒就坐到首席的位子,那我們坐到那裡去?在佛家的戒律講得非常嚴格,你要看身體,主人坐在哪裡
28、,首要的客人坐在哪裡,你都應該瞭解。坐不中席是什麼呢:座位、桌子有方桌、圓桌兩種,我把它畫圖出來給大家參考:按照方桌子是這樣的,按照號碼,一號二號,分別是第一及第二客人坐的席位,家族是以輩份來序的,社會上則以年齡、道德來序,坐的位子就按照這號數次第,空的那個三角形是主人的位置,主人坐在最末的位置,方的是如此。圓的桌子是按照鐘錶形的,排的時候先當中的,一號是坐在靠房子裡面的,背對門口的即是末位,這是中餐的坐法。西餐則不同,無論是四方或長方桌,男女主人是面對面,女主人在第一個位子,男主人在最末,兩旁是客人,愈接近女主人那一邊,位子就愈大,同時男客人是間隔坐的,中間則坐女客人。按照中國的曲禮講:男女
29、不雜坐男女不能間雜坐席位,應該要分開的,但西洋人認為男女雜坐是一種禮節,應該如此。所以中西文化正好是相反,我們沒法批評人家,因為他一開始就是這樣,所以現在吃西餐必須守西餐的禮,我們若不習慣他的西餐,不參加就是了,你要參加就得跟隨那種禮。所以說這個禮不論是中國或外國,規矩雖然不同,但是一定要遵守它,這個原則不是會變的,譬如吃西餐時,刀叉怎麼拿法,拿麵包是拿那一邊的,除了飲料及酒可以端起來以外,盤子就不能端起來這樣吃,人家會說你一定沒吃過西餐,這都是禮。這裡講為人子坐不中席在家庭中為人父母的就要告訴小孩子不要坐在主要的位子,因為主要位子在家中是父母尊長所坐的,你到外面坐客,人家是正式宴會,他首要位
30、子是主要客人,你是不是主要的客人呢?這個不瞭解的話,那你就不如禮了,會招來人家的笑話。我們學禮只是個原則,坐不中席是一個原則,除了入席以外,其他凡是講禮節的場合都要注意,譬如不是宴會,你到一位朋友家,有三、五位以上的客人,那你就要看房間的方向,愈在裡面的位子愈尊貴,那你就要讓在場那些年紀比你高的坐在裡面,而你就坐在外面,還有現在一般集會的典禮,有臺上或台下的,一般台下位子愈前面愈尊貴,而臺上愈接近主席的愈尊貴,你不能一下就跑去說我跟主席坐在旁邊,那就不行了,要坐到外面來,以此類推,坐不中席就是這個意思。還有行不中道,在古時候,家庭中都講究禮教,到一定的年齡,男女應該異路,女子有女子走的路,男子
31、有男子走的路,所謂中道不要走在中間,各有各的道路。如果家中只有一個路,這時候彼此走的時候都要靠邊一點。在禮記中講,所謂禮不是為某個人講的,而從普通人到皇帝都要遵守,所謂中道古時候皇帝走中道,上朝時臣子只能走左右兩旁,中間不能走,是尊敬皇帝。在家做子女的,他父親在家中,就等於皇帝一樣,所以稱父親為嚴君中道是父親所走的,做子女的不應該走中道,這也是尊敬長輩。我們現在可取其精神應用在日常生活上,譬如在馬路上,我們也要儘量靠邊走,否則就很容易發生車禍。家中的門,也是靠邊走,你讓人家這都是禮貌。所以行不中道含有禮讓的意思在上頭。比如現在大建築物都有電梯,人家電梯門一開了,你站在旁邊有次序地進去,如果你不
32、守秩序,在當中一站,等著進去,那人家怎麼出得來呢?你靠到一邊禮讓人家,就到處不會惹人討厭,主要的意義在此,原則都是可以應用的。三、為人子出必告,反必面。曲禮中說: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所習必有業,恒言不稱老。就是說有事情離家到外面去,無論時間的長或短,都要稟告父母親,因為告訴他以後,他知道子女到什麼地方去辦事,什麼時候才會回來,這是一個;再者,一般所講: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你出門時不能保證在外面一定能平安的回來,現在交通這麼複雜,就更難說了,所以告訴父母之後,到那裡去,何時回來,父母瞭解了,在這段時間他知道你在什麼地方才放心。如果超過時間沒有回來,他就可以打聽,如果不告
33、訴的話,做子女的讓父母親在家中著急,這是不孝。就拿一個團體來講,它都有管理的,比如說到外面旅行,也要受帶隊的人指揮,你不能隨便地不告訴他而單獨地行動,出門時要稟告,再推廣來講,比如說要出遠門,或者一個星期,或者一個月才能回來,這不但要告訴父母,也要告訴尊長,向他告辭,這是一個禮節。再說反必面是指作子女的,按時回來了要去見父母,看看父母的顏色、健康狀況是否安好,等於晨昏定省一樣,反必面是必須要注意的。一則就自己來講,看看父母是否和原來一樣,再者就父母來講,回來時稟告他,讓他安心。為什麼呢?做子女的不知道,你自己有了子女,做了父母時,才能體會到做父母的心理,子女年紀小當然不必說,就是年紀大,成年了
34、,在父母眼中,你還是小孩子,他恐怕你一舉一動還是毛毛躁躁,恐怕在外面有疏忽的時候,發生事故。就拿到外面郊遊來講,年輕人喜歡冒險,登山玩水那裡都有勇氣去,可是這在禮上就不許可。父母在,不登高,不臨危父母在世時,你不能攀登很高的地方,也不能去危險的地方,因為萬一發生危險時,父母的心裡會怎麼難過?我們的身體是來自父母,應該要替父母著想,不能為所欲為。反必面就是回來時要告訴父母,使他心裡安心,所以禮並不是要限制人家,讓人覺得這樣做很麻煩,而是一個人有了良知良能,他天性要如此,必然是這樣做的;有些人不這樣做,他是學壞了,違背了天然的理。比如牛來講,母牛養的小牛,母子常在一起,如果用人為的力量把小牛牽走,
35、母牛會一直在叫。小牛也在叫,母子分開來,叫了半天,再把小牛帶回來,這下可不得了,兩個聯合起來在一起叫,好不容易能會面了,高等的畜生都是這樣,何況是人呢?他的天性就是如此。現在有些人學了壞風氣,自己毫不在乎,可是想想看是愧作了這個人,應該如此嗎?這是出必告反必面。四、長者與物,須兩手奉接。長者包括父母師長,比自己年紀大的,都是長者,還有同一個家族,他年紀比我小,可是輩分比我高,也是我的長者,或者是外戚,比如說你的年紀比你的小舅舅還要大,但他是你的長者,他給你東西,你也得跟長者一樣看待,不能一手就接過來,必須兩手接著才合乎禮。這個奉在這裡讀作捧兩個字一樣,兩手捧著就是承受的意思。人家送東西給我,我
36、兩手捧起來承受,接受下來,所以這個捧就跟受字一樣。受字楷書是這樣寫法,象形字上面是兩個手,手爪子中間表示是一個東西,一個冂下面又是一個手,雙手接才合禮。長者把東西交給我們,為了表示尊重他交付的東西,深怕把它掉下來,雙手捧起來的話,表示把它承受得好好的,不要掉下去。學禮要舉一反三,我們從長者那裡接受東西要用兩手,當我們呈獻東西給長者也是要用兩手送過去,而且按照禮應該是齊眉,或者最低限度當胸拿高一點,比如說我們上香時拿過去,長者他負有教導的責任的話,馬上就要糾正你的不對;在外面,這長者沒有負教導你的責任的話,他在心中就會對你的父母師長不以為然,這種簡單的平常的禮都不教。你看我們很細微的舉動,就給父
37、母師長招來侮辱,這是自己的罪過。現在我們不管人家懂不懂道理,我們送東西給人家,照著規矩來,人家不會以為你怎麼這樣落伍,都會對我們有好感。不但對長輩,對平輩也應該這樣。總之,我們東西交給人家,授給人,授是教授的授,除了受字外,旁邊還加個手字邊,三支手,我們從造字裡面想,更是要自己看重。尤其在現在常有頒獎,頒將時是上面頒發證書、獎狀或獎牌,他當然是長者。長者也要雙手遞過來,接的人更要用雙手穩妥地接過來。若是由你頒發給人,則要穩妥地讓他抓好了,你才放手。如果對方沒接好,你就放手,那獎狀在典禮場合中,這麼一掉下來,就很失禮了,掉下來的獎狀是一張紙或一個木頭牌子,也還罷了,若是大理石雕刻的,那就粉碎了,
38、當時,該難堪呢?所以從小對這些事情就要訓練一舉一動,走路、手所交付的,所接受的都要穩重。行為上的訓練,做事一向如此穩重,自然地就習慣了一切的禮,而能一體萬用。就拿寫字來講,從小就要練習一筆一筆的不要苟且,上了國中、高中就變了,到了專科、大學寫得就不成樣了,他一橫一直都是波浪式的,畫得讓人看不出來。你平時寫的字,讓對方不瞭解,有時郵政劃撥買書,對方看不懂位址是幾巷幾弄幾號,可能把書寄到別處,你就無法收了。再講到現在一般的考試,普考、高考也好,你的字寫得不正規的話,看卷子的先生一看就頭痛,你文章寫得再好,其他學科也答得很正確,他一看就不行,就算現在用電腦閱卷,你數目字寫得不對,資料處理也就錯了。所
39、以,總要守住規矩,要從小到大訓練不苟且,從寫字到做人做事,一切都不能草率,這樣做什麼事都一本正經,規規矩矩,你修道辦事沒有不成功的,這也關乎一個人的前途。同樣去考試,你字寫得比別人端正,他就比不上你。其他一切無不是如此,所以兩手奉接表示尊敬、穩重,應用到日常生活上,則是一體萬用。五、徐行後長,不疾行先長。這是走路時的規矩,你跟長輩一同到外面去,走的時候,你要在長輩的後面。徐是慢慢的,跟在他後面,你不能說長輩走得這麼慢,我跟在後面不耐煩,就超前走吧!我來引導他,我快一點,也許他就會更快一點吧!這就不對了,不能這樣做。他慢是他的體力衰了,不能夠快,你要耐心的跟他後面走。在曲禮中也有講到年長以倍,則
40、父事之年紀比我大了一倍,以父親的禮來對待他,十年以長,則兄事之年紀比我長上十歲,我就把他看成我的長兄、兄長。五年以長,則肩隨之比我大了四、五歲,我跟他一起走的時候,所謂肩隨之是可以並排,但也不能完全成齊的,你稍微比他肩膀後一點,所以隨字就是你的肩隨著他的肩,這比較寬一點。假如長十年兄長,長以輩比我大上廿歲,這樣的話,我只能跟在他後面,而不能用肩隨,是應該這樣的。對父兄是如此,在社會上對一般年長的人,我們也應該如此。禮是原則性的,比如上汽車或者火車,也應該讓長輩先上,你在後面幫著扶持,避免他不小心跌倒。再如長輩騎車子,你也騎車子,和走路的原則一樣,還是要跟在後面,不過有一個可以變通,這裡是講的跟
41、長者到達某個地方去,那當然要跟在後面,假如不是同時出發,而在半路上遇到,你又有必要的事情,這就可以權變了,你可以跟他打招呼,稟告清楚,恕恕罪,有事得先走,取得長者的諒解,就可先走。若泥於呆板,反而覺得禮礙手礙腳了。所以在五四運動那些人,也許自己不善讀書,也許他故意找麻煩,他遇到這到地方就指出來告訴那些先生,你守禮就是有這些不方便的地方。其實那有什麼不方便的地方呢?禮是通乎人情,不是死板地那麼講,死板板是不懂,沒有徹底瞭解。所謂徐行後長,不疾行先長是兩個同時出去,一起到某個地方辦事,這麼講的,原則是如此,還有變通的地方,這是要瞭解的。六、長者立,不可坐,長者來,必起立。無論古今中外,讓人家坐是個
42、禮節。站在那裡總是侍候長者時,應守的禮。比如一國的元首,到他國訪問,他都有侍衛長,你不能說元首到一個地方,站在那裡,而侍衛長坐在那裡,沒有這個道理。一定是元首坐下來,侍衛長站在他後面。為什麼有站著有坐著呢?站在那裡總是比較消耗體力,而坐著則比較安逸,坐著則不如躺下來更舒適。當然一般禮節,不能躺在那裡,坐者比較合乎道理。所以有長者在場,他站著,我們身份比長者低,就不能坐下來。家中有客人來,對小孩來講,客人都是長者,客人沒坐下來,小孩也不能讓他坐。長者來,必起立長者到我們家來,我們還是坐著不動,這當然不敬,外國禮節也是如此。如果洋人來了,我們坐在那裡不動,他也會見怪我們:怎麼那麼傲慢,我來了,你動
43、都不動。所以一定要起來招呼,表示歡迎、尊敬,這也是要慢慢地養成習慣,有客人來,他的舉動不待教,自然就表現出合乎禮節了。七、不在長者座前踱來踱去。長者的座位,就古時來講,國家中有皇帝的,大臣的座位;家庭中有家長經常坐的位子,它有一定的位置,家長坐在那裡時,你不能在他面前跑來跑去。踱字本來的意思,是赤腳在走路,現在一般人講是漫步,踱方步。長者坐在那裡,我們大搖大擺地在那裡旁若無人地走來走去,是不合乎禮的。按照禮來講,長者坐在那裡,我們做晚輩的人,沒必要時不要經過他面前,有事情時,要小快步地走過,小的快步走。趨字,論語季氏篇,孔子的兒子叫鯉,鯉趨而過庭孔子在家中站在那裡,孔鯉經過面前,趨而過庭不是漫
44、步地走來走去,而是很快地走過去,這就是禮。再講到更重要的場合,在皇帝的座位前經過,更要注意,在朝庭中步伐走錯了就失禮。官位再高,能力再強,連基本的禮都不懂,那就完了。宰相、大臣在朝庭中也有固定的位子,當皇帝辦完事,經過大臣的位子,就是大臣不在那裡,他走到空位子面前,也要表示禮貌,不能若無其事的沒有一點表示。在古時,不但位子,就是君主所住的房子、宮門,大臣在外面馬路上坐車經過那個地方,都要下車,表示禮貌,何況長者坐在那兒,你更不能旁若無人踱來踱去。尊敬長上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瞭解,辦到的,所以古時的教育,從小灑掃、應對、進退都包括在其中。這些似乎都很簡單,但是很多人都辦不到,因為他從小沒有養成習慣,
45、長大時就改變不過來了,好壞習慣都是慢慢養成的,由細節養成一個人的小節,小節就影響到大節、人格。細微的方面就是這個禮,慢慢地就養成一個真正的所謂君子,循著這方面去做,關乎一個人的前途,這是非常重大的影響。八、立不中門,過門不踐門限。這也是從曲禮中摘錄出來的,在論語鄉黨篇也有兩句話說孔子立不中門,行不履閾。履是腳踏到面,閾就是門限,中門就是中間的門,古時正式的建築都有三道門,這一家的主人都由中門出入,其餘的人由兩邊出入。朝廷中的中門,只有天子出入,臣子都是從兩邊。現在寺廟中也是如此,中門平時都是關起來,而從兩邊出入,從那邊進,由這邊出,這是有一定的。立不中門本來是講三個門的,假如像現代一般家庭只有
46、一個門,則取其意思為,在家中不能站在門口當中,而要站在旁邊,以免擋住別人出;再如上下樓梯,也要靠邊走,不能在當中走而擋住人家。過門不踐門限你經過這個門,不要用腳踩門限,門限現在很少用,過去一般都有門限,就是門的下面有個木頭橫過來,跟地面是齊的,有的叫門柵比地面高一尺或二尺,它是活動的,可以放下來或拿起來,平常是放下的。所謂限是限制內外,有內外之分,也叫做閾。為何不踐門限呢?注解皇侃疏有兩層意思:第一,因為門限是高起來的,腳踩到門限上,身體提高了,這是一種自高的意思;再者,腳踐在門限上,鞋底下有泥灰,把門限弄髒了,別人再過去時,古人都是穿長衣、長袍,拂在門限上,就把人家的衣服弄髒了,有這兩層意思
47、。但是到了清儒焦循解釋禮記時,又大不相同,他說門限在古時,從朝廷到一般人家,尤其是比較富貴之家,多半都有車子,放在房子中,出大門時,車了要開出去,門限就要拿走,不開車時,門限就放下來。開車時或有正式客人來了,門限撤除,就談不上踐門限的意思。拿這個就代表一個意思,這門限在朝廷來講,是君主出入的通道,在家庭來講,就是一家之主,家長出入的,為臣做子女的就不應該從長者、主人的通道出入,有尊崇長者的意思在當中。並不是說踐這個門限。拿現在來講,我們普通都沒有門限,可以解釋為,到人家門中,要先把鞋底擦乾淨再進去,同樣道理,到人家家裡作客,不要把人家環境弄髒,不踐門限廣義的精神是如此。九、立不一足跛,坐勿展腳
48、如箕,睡眠不仰不伏,右臥如弓。曲禮上講,立勿跛站的時候不要像跛子一樣,我們普通人站著要兩腳著地,很正直地站在地上,跛子因為一隻腳壞了,只有一個著地,另外一個懸空起來無法著地,這叫跛子形狀。一般人常常右腳站著,左腳伸出來,腿還彎起來,站起來就跟跛子一樣,在儀態方面是不對的。我們男同學服兵役時,立正時兩腳站得穩穩的,稍息時,兩腳仍是平均地著在地上,這才正確。以前的稍息不是如此,右腳著地,左腳往前踏一步,可以輕鬆些,那就是跛。一腳跛著那種形狀是隨便的,尤其我們與人家談話,或是見了長者,平時養成這種習慣,那就很失禮了,所以站的時候,要有站相。坐呢?勿展腳如箕坐在那裡,應將兩腳自然地放在地上。展腳如箕則
49、是把兩腳分開分得很大,箕就是鄉村裡用竹子皮編成,畚土的畚箕,上面是小小的,到前面展開成很大的面積,我們坐在椅子上,如果把兩腳斜斜地撐開來,就跟畚箕一樣,這樣展開來是很不雅觀的,尤其是女生更不可以。再說,把腳撐很遠,人家經過時一不小心就給絆倒了,所以坐時不要展腳如箕。睡眠呢?不仰不伏,右臥如弓。曲禮中說寢勿伏,趴著睡叫伏,它只說不可以伏,但可以仰臥或側臥,仰臥就是仰著身體睡,側臥就是側在一邊,側那一邊呢?它也沒講。我們老師比注解的高明,因為他這裡講不仰不伏固然不能伏,也不要仰,伏是不雅觀的,仰更不好,因為在坐理上來講,我們的五臟是在前面,後面是脊椎骨,仰的時候五臟張開來,所吃的東西壓在上面,除了吃的東西不消化,傷害腸胃以外,還有其他很多不好的地方。最好是側臥,但不是左側,而是靠右側,依照生理結構來講,靠右的時候,裡面五臟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