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白杨第二课时大兴九小 李冬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课标要求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并且小学生高年级段的课外阅读量不少于 100 万字。提高语文课堂实效性是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学背景分析白杨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北京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课文,写了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回内地接将要上小学的两个孩子,在返疆的火车上,向孩子们介绍戈壁滩上的白杨,以树喻人,歌颂了扎根西部的建设者博大的胸怀和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以及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够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精神。对于五年级的孩子,完全有能力多接触几篇借物喻人的文章,故在本课上教学生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再练习两篇借物喻人的文章,来提高学生的
2、阅读量,最终达到会写这类文章的目的。在课堂上给学生补充的两篇文章是桥颂、梅花赞,都是典型的借物喻人的文章。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情景教学法、诵读质疑法、媒体演示法。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白杨的特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2、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以读导读,使学生能够自学这一类文章。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4、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服从祖国需要,报效祖国,无私奉献。教学重点:了解白杨的特点,体会爸爸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思想感情以及他对下一代的希望。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并且能够运用这种方法学习这类文章。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外材料、课外文章教学过程:课前:1、同学
3、们喜欢旅游吗?你们见过大戈壁吗?2、你们见过白杨吗?导入:同学们咱们今天来继续学习(白杨)。1、导入新课,理解白杨的特点。(一)外形特点。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咱们知道白杨是一种树,那么白杨树什么样呢?它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爸爸介绍白杨的语句用直线画下来。并想一想白杨树的特点是什么?2、谁能为大家读一下这段话,大家想一想这段话说出了白杨树的哪些特点?(生读,ppt 出示三句话)学生汇报白杨树的第一个特点(高大、直)3、引入资料,辅助理解我们在路旁看到的杨树,还不是白杨树。咱们来看看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是怎么描写的。出示句子: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
4、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请同学们浏览文段,并对照课文,你能用文中的一个四字词语来概括白杨树的这个特点吗?(高大挺秀)高大挺秀是白杨树的外形特点。而在爸爸的眼中却是它一贯的品性。(2)内在精神1、咱们再来读一下爸爸的话,爸爸还看到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ppt 出示爸爸的话。“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哪儿需要它,它就很快地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
5、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2、学生汇报白杨的第二个特点。(服从需要)(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1)请你你想一下,哪儿更需要它?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你们所说的地方环境都非常的(恶劣)。(2)这种地方文中有没有出现?什么地方?(戈壁)大戈壁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呢,文中有没有对戈壁的描写?高年级同学要能够统观全文,联系上下文来分析文章。
6、请同学们认真听,看看谁有本事能把这段话读薄,用一两个词语来概括大戈壁的特点?(荒无人烟、浑黄一体、荒凉)(3)那么在这种荒无人烟的地方,需要白杨树做什么?(需要白杨防风固沙改变这里恶劣的环境)(4)师生接读:大漠孤烟直的地方需要它,它就在那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地方需要它,它就在那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大漠沙如雪的地方需要它,它就在那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北风卷地白草折的地方需要它,它就在那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什么样的环境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白杨
7、服从环境需要。3、咱们再来读一遍爸爸的话,爸爸还说了白杨什么特点?(学生汇报白杨的第三个特点。)(坚强不屈)(1)学生汇报。这里的风沙、雨雪、干旱、洪水,都是指白杨树面对的什么?(困难)那么白杨树不怕风沙、雨雪、干旱、洪水,也就是不怕困难。(2)同学们来对比这两个句子,哪个好?出示:“遇到风沙、雨雪,遭到干旱、洪水,它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小结:(不管总点红)关联词语的作用有多么大啊!加入关联词语更突出了白杨面对任何困难都不低头,面对挑战不退缩的特点。(3)你能把白杨树不怕困难/坚强不屈的特点读出来吗。你们能把白杨树的特点读出来吗?小结:白杨不但具有高大挺秀的外在特点,还具有生命力顽
8、强、不害怕困难的内在精神,让我们一同赞美着高大挺秀的白杨树吧。(齐读)2、认识建设者的精神1、过渡:爸爸只是在介绍白杨树吗?不,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但是爸爸要表白的心作为年幼的兄妹俩还不晓得,他们出示:(学生接读)他们只晓得爸爸在新疆工作,是自愿去的;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也是自愿去的。他们只晓得爸爸这回到奶奶这里来,是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晓得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2、什么叫“只晓得”?(只知道一点点)也就是兄妹俩有好多东西是不知道的。兄妹俩不晓得的,你们晓得吗?这也是通过通过文字的表面来揣摩文字的内涵。通过文本表面直接写了的,来感受文本内在
9、的没直接写的。你要根据他们知道的来推出他们不知道的。同学回答。预设:他们只晓得爸爸在新疆工作,是自愿去的;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也是自愿去的。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自愿去。因为新疆需要他们。那么你联系上下文对应哪里?因为“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与前面白杨树的特点对应。父母服从祖国需要。师生接读:爸爸在新疆工作,是自愿去的;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也是自愿去的。因为(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他们只晓得爸爸这回到奶奶这里来,是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接他们去。因为父母不只是奉献了自己,要让他们也去建设新疆,要生根发芽。
10、与前面白杨树的特点对应。师生接读:爸爸这回到奶奶这里来,是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因为(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他们只晓得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他们不知道新疆很荒凉,很艰苦。也就对应着“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师生接读: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因为(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父亲担不担心儿女软弱、动摇,不能够面对困难?请你联系上下文,画下你的理由,看你能不能从文字表
11、面,体会到文本的内涵。(担心。因为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陷入的沉思就是对儿女的担心。)(不担心。因为在白杨树的身边有几棵小树在风沙中成长起来。)同学们能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文本了。那么你能不能理解文本背后的含义呢?白杨树是谁?白杨树身边的几棵小树是谁?(爸爸和儿女)3、去新疆建设的只有他们的父母吗?(不是,还有很多人)请你在联系上下文,找到你的理由。作者是写在了文字表面,还是藏在文本背后呢?文中有没有说很多人?(在通往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白杨树,这儿需要它们,他们就在这儿生根了。)同学学会联系上下文来分析文章了,也会通过文字表面来体会文本内在了。那么白杨树仅仅是代表爸
12、爸吗?(代表那些边疆建设者。)4、教师出示资料补充介绍。资料:1954 年祖国号召有志青年去支援新疆建设,像爸爸妈妈这样的建设者服从祖国的需要(板书),来到了环境恶劣的新疆。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开垦荒田,植树造林。正像扎根边疆 50 多年的一位建设者所表述的那样:“新疆虽然不是我的故乡,但我对这片热土充满了无穷无尽的深情和热爱,因为我已经把新疆当做了第二故乡,我为建设第二故乡无怨无悔!”同学们,这就是边疆建设者的心啊!这篇文章表面上写的是(白杨),实际上写的是(边疆建设者),并赞美了他们服从需要,不怕困难/ 坚强不屈的精神。这种写法就叫做借物喻人。把物的特点与人的品质相对应。同学们,白杨树的特
13、点和边疆建设者的品质中服从需要和坚强不屈都对应了,那高大挺秀对应上了吗?是说每一个边疆建设者的外形都是高大挺秀的吗?(内心)。边疆建设者的外形是不是高大挺秀姑且不论,而他们的内心、品质一定是高大挺秀的,大家可以看到文中白杨树的三个特点都一一对应在边疆建设者的品质上。那么这篇文章借物喻人中借的物能不能不是白杨?(柳树、红杏、荷花)不能。为什么?(他们不具备边疆建设者的特点)也就是说借物喻人中物与人要有共同的特点。3、练习阅读借物喻人这类文章,巩固学法1、下面我们就再来学习两篇借物喻人的文章桥颂、梅花赞,我们每组挑一篇自己喜欢的文章按照提示进行自学,然后讨论交流。提示:(汇报时:可以是有主发言人,
14、也可以是一人负责朗读三人分别做汇报)(1)这篇文章是借什么物?(2)喻什么人?赞什么精神?(3)找出最能体现借物喻人的段落进行朗读。2、学生汇报:(屏幕表格)文章 借物 喻人 赞精神 朗读桥颂梅花赞4、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首先学习一篇文章白杨,同学们通过联系上下文和通过文章表面体会内在含义的方法,理解了作者借白杨来比喻边疆的建设者,赞美他们服从需要、不怕困难的精神。接下来我们又练习了两篇借物喻人的文章,我想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借物喻人这类文章的学习方法。(视时间情况,也可以由学生谈收获。)5、阅读推荐我国传统文化中就有很多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不食五谷吸风饮露的蝉来比喻清廉的人,中空有节的竹子来比
15、喻谦虚有气节的人,梅花香自苦寒来来比喻不怕困难的人,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来比喻默默奉献的人。你们知道花生比喻什么样的人吗?推荐文章:许地山的落花生板书设计:高大挺秀 白杨 服从需要 建设者 坚强不屈 借物 赞精神 喻人 附:桥颂弯弯的拱桥如彩虹横跨江面,坚实的桥墩屹立于江心,桥下是流淌不尽的江水,桥上是川流不息的行人。过桥的人啊,成千上万,有谁注意过普通的拱桥?然而,拱桥是值得赞美的。我要赞美这平凡的桥。 我赞美桥的朴实。比起那几十层的高楼大厦,也许它算不上雄伟;比起那玲珑的建筑物,也许它算不上精致。然而,它朴素、庄重。它虽然没有华丽的外表,但它有一颗充实的内心。你看,无论人们把它安置在哪里,它都
16、默默地在那里承担着自己的义务。它把为人们开辟一条伸向彼岸的通道,当作最大的快乐。 我赞美桥的辛勤。清晨,拱桥迎来了第一辆早班的汽车;深夜,桥上闪烁的灯光送走了最后一批夜班工人。每日里,无数车辆从它身上驶过 ,成千上万的人们从它的身上走过,脚下的流水也一刻不停地冲击着它。然而,它从未有过半点倦怠,也从未有过半句怨言,它只是埋头在自己的岗位上,履行着自己的职责我赞美桥的无私。桥,是通向目的的必经之路。人们在为到达终点而欢欣的时候,往往忘记了这曾经走过的桥,而桥却无私地把自己的一生贡献给人们,甘当人们的垫脚石。 我赞美桥,更赞美我们敬爱的老师。老师像桥一样朴实。他们既不像著名科学家那样驰名中外,又不
17、像电影明星那样引人注目。他们普通而平凡,但他们担负着培育下一代的重任。老师像桥一样的辛勤,多少静静的深夜啊,老师还在灯光下备课,批改作业。那作业本上的条条批语,个个红钩,不全凝聚着老师的心血吗?老师把一批批学生送到各个工作岗位上,而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却像火炬一样燃烧着自己。老师像桥一样无私,如果将来我能取得一些成就,那我要说,是老师默默无闻地用身躯为我架起了通往成功之路的桥梁。老师啊!您为我们无私地贡献了一切。梅花赞梅花确实是不平凡的花,我赞美它!在寒风刺骨的严寒,我独自走在公园的小路上,只见一株梅花怒放着。它,开得那么奔放,开得那么坚决,那么痛快!它的枝,直挺挺地向外伸展,对抗着西北。它的
18、花饱满、奔放、朴素、不修饰、不渲染,却格外美丽! 它是对着严寒庄严宣战的勇士。梅花虽然不及牡丹那么富丽,秋菊那么娇挺;虽然没有杨柳婆娑的姿态,没有龙爪槐那样屈曲盘旋的虬枝,却拥有桃花的颜色,菊花的性格,松竹的风姿;虽然没有玉兰那股清香,却洋溢着浓郁的战斗气息! 它不但蕴藏 着诗情画意,被人誉为“冰雪遍天涯,红梅雪上花”,而且还有着一副凌寒傲骨,一阵西北风吹过,别的花枯的枯了,谢的谢了,花落花飞,再见它们的容貌,只有等待来年。但在这百花凋零的寒冬,梅花却先天下而春,热情奔放,不畏严寒,不折不挠,给大地增添了无限生机。这些,哪种花能相比?只有松竹才能和它媲美。梅花确实是不平凡的花,它有顽强的生命力
19、,在寒风刺骨的严冬,不折不挠,仍旧开出鲜艳的花朵,和我国英勇的人民相像。我赞美梅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我国英勇的人民,尤其象征我们今天社会主义建设中那种奋发图强,不怕困难,自力更生的精神和意志。梅花是不平凡的花,我高声赞美梅花!学习效果评价设计文章寓意深刻,耐人寻味,在教学中本课抓住课文体裁、题材的特点,围绕教学目的,设计出丰富多样的教学环节,体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学生在整节课的求知欲很高,学得很投入。体现出了新的教学理念,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思考问题,最终解决问题,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而非塑造者。教师巧妙地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走,
20、创设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情境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课文是个平面,创设情境可以是文本形象化,作者描述的画面通过情景创设,达到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效果,帮助学生想象和联想,在头脑中建构文本的形象,从而逐渐让学生与文本零距离对话,形成阅读习惯。教学中合理质疑,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直奔重点,突出主题。教学设计特色说明与教学反思白杨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北京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课文,写了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回内地接将要上小学的两个孩子,在返疆的火车上,向孩子们介绍戈壁滩上的白杨,以树喻人,歌颂了扎根西部的建设者博大的胸怀和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以及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够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精神。在本文的讲授过程中穿插进入古诗文的艺术世界,让学生在学习现代文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祖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也能够体会到中华文化的一脉相承。在本文的讲述之后又加入了两篇同样的借物喻人的文章的阅读训练,因为要想提高课堂实效性就必须加大课堂的容量,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又多多阅读其他相关文章,提高了学生的阅读量,使学生终身受益。通过这节课我知道了如何提高课堂实效性,如何在课堂上进行德育渗透,如何把学生作为学习主体。今后我还要继续研究,继续努力,真正把自己的课堂变为学生们成长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