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浅谈大学生恋爱从众行为.doc

上传人:gnk289057 文档编号:7344181 上传时间:2019-05-1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大学生恋爱从众行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浅谈大学生恋爱从众行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浅谈大学生恋爱从众行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浅谈大学生恋爱从众行为法学 1101 班 毛维薇摘要:从众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大学生由于心理尚不成熟,因而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容易出现较多的从众行为。本文主要探讨大学生的恋爱从众行为,分别对其现象、形成原因及影响等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应对措施,以帮助大学生们摆脱恋爱从众的困扰。关键词:大学生 恋爱从众 心理分析从众心理,俗话说就是“随大流” 、 “人云亦云” 。从众,是指个体在群体的影响和压力下,在知觉、判断以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多数人一致的现象。大学生由于心理尚不成熟等,通常表现出较多的从众行为,甚至在情感方面,大学生也表现出愈来愈强的从众心理。一、大学生恋爱从众现状如今,在大学中

2、流行类似“大学期间不谈恋爱,大学生活就不完整”之类的话语,很多大学生一进入大学校园最重要的目标不是学习,而是要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而“你有男(女)朋友吗?他(她)是哪个学院的?他(她)帅(漂亮)吗?”等等成为了日常交流的话题。在教室里同读一本书,在食堂同吃一碗饭,互相喂饭的现象随处可见,一些人由是以此为奋斗目标,疯狂寻找对象。有的班级或有的寝室在某阶段几乎没有人谈恋爱,而在某个阶段则出现了一大群。根据相关一些调查显示,大学生恋爱从众的比例颇高,甚至可与大学生消费从众的比例相匹敌。多数调查显示大学生恋爱从众比例在 60%-66%之间。二、大学生恋爱从众行为的原因分析1、自身的心理压力。校园

3、恋爱是极富感染性的。一些大学生认为谈恋爱或被异性朋友追求证明自己有魅力、有能耐。而一些无人问津的同学则会感到寂寞、失落和低人一等。大学生有强烈的被他人理解和尊重的需要,特别重视群体评价,对群体舆论敏感,这种心理需要导致个体面临较强的从众压力。这也是大学生恋爱的从众心理如此之高的原因之一。2、强烈的心理需求。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处在成年早期的人的社会化需求,主要是在家人之外寻求情感归属对象,包括与同性朋友建立友谊,与异性朋友恋爱。若情感无所归属,不能与他人正常交流,就会处在痛苦的孤独之中。同时,大学生心理和生理尚不成熟,在情感方面缺少经验。由是,为了避免孤独,顺应大流,恋爱被提上重要日程。3、

4、群体的凝聚力和一致性。人是社会动物,大学生是大学校园的一员,大学生要适应大学校园的生活就要向着群体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在恋爱成风的大学校园中,要想完全的融入大学生活,就得同大多数人一样,谈恋爱,结交异性朋友。4、从众的习惯性。在日常生活中,大学生已习惯了从众。比如,选择专业从众,参加活动从众,旅行从众,购物从众,择业从众等等。一系列的日常从众行为,已很难让大学生在恋爱上突然怔住,然后放弃从众。从众几乎已经成了一种习惯、一种惯性。5、文化的影响。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价值和规范体系。例如法国文化鼓励独立和个性,即具有反从众的规范。一项对我国本土的从众性研究表明:100%的汉族人被试至少有一次从众反应(

5、实验中设计了四项测试内容) ,苗、瑶、汉三个民族被试的总均从众率为45.8%。可见,中国人的从众性是较强的。我们也不难看出,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国人倾向于爱面子,对他人的评价敏感,看重人缘,怕被孤立等等,这些特征都有助于增强从众性。大学校园又怎能逃脱此种文化氛围的影响,恋爱从众也便产生了。三、如何应对恋爱从众行为从上面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恋爱从众是客观存在的。为了使当代大学生能健康成长、成才,我们必须正确的认识大学生恋爱从众的原因及其心态,防止其消极作用,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恋爱观、人生观,提高其独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使大学生在对待感情问题时,既要慎重考虑多数人的意见和做法,也要有自己的思考

6、和分析,并要以自我的想法和观点为主,从而使判断能够正确,并以此来决定自己的行动。(一)最重要的是要培养自己具有个体倾向性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爱情观。正确引导,因材施教。从众是人类心理的共性,大学生从众不可避免,可恋爱从众给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这就要求把握、选择引导的时机,适时引导。作为教师、家长、学长(姐)要因势利导,循循善诱;要分析其恋爱心理,因材施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帮助其树立正确个恋爱观,改变其不良的恋爱从众心理,避免恋爱从众行为的发生。(二)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社会、学校(尤其是学校)要注意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造成一种正确的社会舆论,形成一种无形的压力,有意识

7、地创造改变恋爱从众的条件,如召开座谈会,举办辩论会,围绕相关热点问题,就审美评价、道德评判、爱情观展开辩论,以明辨是非,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爱情观与价值观。情感教育也是大学教育的内容之一。(三)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性。要有较强的独立性,不能总是有依赖、顺应别人的心理和想法,要用独立的思想和明晰的脚印使自己主动融入集体的行列。当前大学生的独立意识很是欠缺,在很多问题上没有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因此也容易造成大学生恋爱从众行为的发生。在集体中,一方面要融入团体,维护和遵守团体的规则,另一方面也要时刻保持自我个性,明确自己的位置和方向,有自己独立的观点和想法以及独立的判断和明辨是非的能力,要保持一个独立而积

8、极的精神世界。(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帮助学生增强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即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及意义。培养大学生能充分肯定自我潜能的存在,并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利用他的能力,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可开展迎新生系列活动、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参加大学生各类挑战杯竞赛等活动,使大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发挥自我潜能,从而实现自我价值,远离空闲所带来的无聊和空虚,对不盲目从众恋爱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五)我们积极探索真理,营造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校园文化的灵魂。在德育宣传工作中,一方面加强宣传的方向性和说理性;另一方面大力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积极向上的学习、科技活动,努力创建一个充满学术氛围和人文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

9、。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精神状态、心理素质、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优良的塑造。(六)要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即:要正确的认识自己,愉悦的接纳自己,自觉的控制自己。实际上,每个人的行为都遵从各种各样的社会和文化规范,但是,在这种特定的社会和文化规范中,个人要正确地认识到自己各方面的需求和潜能,根据自身条件取需舍弃,更应该在实际生活中不断地积极自我认同,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相信自己,欣赏自己,才会有信心,有动力保持立场和原则,避免盲目跟从他人的脚步,从而更好地驾驭自己的情感,处理自己的情感问题。在大学,恋爱从众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对大学生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大学生之所以有恋爱从众心理是因为他们渴望更好的融入大学这个群体,期望得到更好的发展,体验到更加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他们的初衷并不都是不好的、错误的,可是他们大多选择了一个错误的实现方式,那就是跟随大流,从众行动。 大学生已然步入成人行列,我们应该建立一个正确的、成熟的认识观、世界观以及爱情观,要正确的把握自我的想法与追求,要有自己的判断力,并形成良好的爱情观单身是为了等待对的人出现,要敢于追寻那个对的人,好好珍惜。参考文献:1.对从众行为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文明 乐国安 文军2.浅谈大学生从众心理表现3.大学生从众行为及引导 孙龙国4.浅谈大学生小群体对大学生从众行为的影响 周冬雨 李庆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