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稳定探析李腊生/詹爱霞2012-12-19 18:29:03 来源: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武汉)2011 年 5 期第59 页【内容提要】 社会稳定是任何一个国家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然而,许多正处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却极易出现社会动荡。其原因是错综复杂的,诸如人们的期望值过高、政治参与渠道不畅等,还有历史的国际的原因。这些国家获得和维持社会稳定的途径主要有:提高政治制度化层次,建立合理而强有力的政党制度,坚定不移地推行全方位的改革政策,强化政府能力和巩固政治权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国也属于正处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我们党和政府应根据中国国情,采取切实
2、有效的措施加强社会管理,建立健全有中国特色的疏导机制、调控机制、缓冲机制等一整套社会稳定机制。Social stability is a basic precondition in smoothly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odernization for any country, but for many countries,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social unrest appears easily, the causes of which are complicated, as excessiv
3、e high expectation from the people, the impeded access to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etc. including other historical and international ones. The approach to obtaining and maintaining social stability for these countries are mainly as follows: to elevate the hierarchy of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pol
4、itics, to establish right and strenuous party system, to promote unalterably reform policy all-around, to reinforce government ability and consolidate political authority, forcefully guarantee and improve democracy. China is one of the countries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Our Party and governm
5、ent should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to strengthen social management according to our countrys condition, establish and perfect a set of mechanisms of social stability as counseling mechanism, regulating mechanism, buffer mechanism, etc.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日 期】2011-05-28【关 键 词】现代化进程/社会稳定/稳
6、定机制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social stability; stability mechanisms【英文标题】Analysing Social Stability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作者简介】李腊生(1964-)男,湖北仙桃人,江汉大学政法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现代化进程研究,湖北武汉 430056;詹爱霞(1974-),女,湖北武汉人,江汉大学政法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湖北武汉 430056中图分类号:D5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639X(2011)05
7、-0005-05现代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各国努力追求的共同目标。在现代化进程中,社会稳定是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然而,许多正处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社会骚乱、暴力冲突、军事政变等事件屡见不鲜,社会发展呈现出紊乱无序的态势,导致现代化进程缓慢,甚至出现停滞乃至倒退的现象。近年来,北非和中东地区剧烈动荡的政治社会局势,再次证明了这一道理。尽管如此,正处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仍然可以通过努力获得相对的社会稳定,为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创造基本前提。一、现代化进程中社会不稳定的基本原因现代化进程中社会不稳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错综复杂的,但又并非毫无规律可循。一般来说,高度传统的社会
8、和高度现代化的社会都是比较稳定的,恰恰是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最容易出现动荡。被誉为“政治安定设计大师”的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塞缪尔P.亨廷顿,在其代表作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中指出:“现代性有助于政治稳定,而现代化却孕育了不稳定。”从心理学和人类行为学的角度分析,处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尤其是第三世界新兴国家)动荡的根源,不是这些国家的贫困和落后,而是它们超越现实的致富和发展的欲望。美国社会学家詹姆斯C.戴维斯的 J 型曲线理论认为:社会不稳定诱发于人们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心态。当社会实际满足低于人们的需求期望时,人们便由此产生一种期望挫折感(相对剥夺感),进而产生对社会现实的不满情绪。社会稳定与否及
9、不稳定程度,取决于人们需求期望与社会实际满足之间的差距度。当两者之间的差距超过一定限度时,不满情绪便会转化为激烈的行为。这一观点,对我们分析社会稳定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我们可以将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的需求期望与社会实际满足之间的变量关系,组合为五种模式:一是期望增长,满足不变;二是期望与满足俱增,但期望的增速高于满足的增速;三是期望不变,而满足减少;四是期望增大,满足先增后减;五是期望与满足同步增长。在现代化进程中,第五种变量关系几乎不会出现,可能出现的是前 4 种变量关系。从大多数处在现代化进程中国家的实际情况来看,在现代化初期和中期,第一、三种情况比较少见,而最有可能出现的是第二、四种变量
10、关系。也就是说,在人们需求期望不断增大的同时,社会满足总是落在其后面。从经济现代化与社会稳定的关系上分析,在经济现代化进程的初期和中期,人们的需求期望之所以急剧增长,是因为:首先,政府常常用诱人的现代化目标来激发民众投身于经济建设的热情,由此也诱发出民众超越一定历史阶段的需求期望;其次,由于对外开放,发达国家的现代生活水准和生活方式对本国人民产生示范效应,使人们在向往中形成一种本国现阶段不可能满足的超前需求期望;再次,在现代化初期,为了快速积累扩大再生产的社会资金,往往实行优惠国际国内投资者的经济政策,其导致的社会后果往往是在一定时期社会贫富差距扩大,同时使中低经济收入者在富裕阶层的高档次消费
11、方式的示范作用和相互攀比心理作用下,产生一种超出自身实际能力的需求期望。几个方面的因素交互作用,导致现代化进程中的“期望增长革命”。由于这类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存在诸多不利于现代化的客观因素,加上现代化战略和策略上的某些失误,其经济增长往往出现先盛后衰或时增时减的波动状况。当经济发展经过一个时期的繁荣而转向停滞乃至后退时,从前的贫困已不再为人们所接受。于是,人们的需求期望与社会满足之间势必在上述第二种或第四种变量关系中拉大距离,不断滋长的期望挫折感和对现实的不满心态一旦找到契机,就会酿成社会骚乱或政治动乱。从社会现代化与社会稳定的关系上分析,社会是否稳定与社会动员、社会流动、城市化等社会变迁因素
12、密切相关。在社会动员、经济发展与期望挫折感三者之间,社会动员与期望挫折感成正比例关系,经济发展与期望挫折感成反比例关系。换句话说,期望挫折感的程度取决于经济发展与社会动员两者之间的速度比率。以宣传、教育为中心内容的社会动员速度越快于经济发展速度,由社会动员激发出来的需求期望就越大于经济发展所能提供的社会满足,由此产生的期望挫折感就越强烈,从而越容易导致社会不稳定。因此,受过基本教育的人数比率快速增长,而国民个人所得的增长却比较迟缓,这两种因素的结合往往是十分有害的。社会流动和城市化与社会稳定的关联性在于:如果社会存在着较多纵向和横向流动的机会,低阶层民众的社会挫折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城市化
13、则有利于缓解乡村居民的不满情绪。一般来说,社会流动性大和城市化程度高,有利于社会稳定。在大多数正处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社会流动性都比较小,城市化速度也比较缓慢。这是这些国家难以摆脱社会不稳定局面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从政治现代化与社会稳定的关系上分析,如果现行政治制度能够通过扩大政治参与,理清众多的利益要求,将广大民众和各种社会团体(尤其是新生社会团体)纳入政治过程,社会稳定也不难获得。然而,许多正处在现代化进程中国家的政治制度并不现成具有这种功能,往往既缺乏聚集各种利益集团利益要求的有效机制,又没有建立起能容纳大众有序参与的政治过程。因此,在制度化政治参与受挫的情况下,各种社会力量便以
14、赤裸裸的方式直接表达和争取各自的利益,诸如农民集会、工人罢工、学生游行、军人政变等现象充斥社会。这些国家的民众,一般对政治行为合法的手段、途径和目标缺乏共识,这就更加助长了社会的不安定。基于这一分析,可以说,社会稳定有赖于政治制度对希望参与政治的个人和团体提供畅通的参与渠道;在政治系统内部,社会稳定与否取决于政治参与和政治制度化的比率。从文化现代化与社会稳定的关系上分析,由于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现代化的内在涵化作用,本国褊狭型传统文化逐渐向参与型现代文化演进。在这一持久而不间断的演进过程中,成长中的现代文化因素必然会与传统文化体系发生冲突,传统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在新文化面前逐渐走向崩溃。在传统
15、文化趋于瓦解而现代文化尚未成型的转型时期,人们会产生一种无所依托的无根感和迷失感,从而出现文化的认同危机。这种发生在人们心理层面的文化认同危机,是导致社会不稳定的潜在因素。处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普遍动荡不安,也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在欧洲和北美发达国家,现代化进程持续了几个世纪。这些早发内生型国家在现代化环境方面具备非常有利的条件。当时,现代化还没有成为人们的自觉意识和自觉行为,其确立现代国家制度和进行工业革命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发展过程中自发地完成的。这一特点,使它们的现代化建设获得了两个极为有利的条件:一是它们没有国际环境的压力,可以在相当长的时期里逐步确立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制度,也有足
16、够的时间咀嚼科学技术所带来的成果,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地将科学技术成果用来发展经济;二是在现代化起步时,它们就已从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掠夺了大量的资源和社会财富,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过程,促进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因此,它们很大程度上是在牺牲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利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正如英国著名记者哈里森所说:“对非西方国家的剥削,就曾对西方资本主义的产生起过关键性的作用。的确,如果没有这种剥削,西方能否实现工业化都是值得怀疑的。”1从政治结构来看,这类国家的政治结构在现代化进程中不仅推动了经济的现代化、政治的现代化,而且推动了社会文化和社会意识形态的现代化,现代化从一开始就表现出全面的系
17、统的特征。究其原因,这是因为,这类国家的政治结构有一个重要功能,即具有相当的灵活性,能够适应社会的改革和变迁,统治集团能在某种程度上对社会各阶层的某种革新要求作出反应,制定出相应的政策。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为维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推动了整个社会的现代化进程。而亚洲、非洲和拉美正处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遭受了几十年甚至数百年的殖民统治,独立时间不长,其现代化的速度比早期现代化国家要快得多。这些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国家整合、社会动员、经济发展、政治参与、社会福利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不是依次而是同时袭来,使政府难以承受,社会秩序很容易由此失控。此外,这些国家的社会不稳定还
18、有不应忽视的国际因素,如强国的侵略或敌视(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大国对其内政的干预等。二、现代化进程中获得社会稳定的一般途径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处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必然会存在不同程度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和现象。但这并不等于说相对的社会稳定无法获得。事实上,任何一个处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都可以通过一定的途径来获得和维持社会稳定。第一,提高政治制度化层次是获得社会稳定的根本保障。政治制度化主要包括政治权力、国家决策、公民参与等的程序化和规范化。政治制度化层次,可以用政治组织和程序的适应性、多样性、自主性、凝聚性等四种特性来衡量。这四种特性的程度越高,越能维持社会稳定。高制度化层次
19、的现代政治系统与低制度化层次的传统政治系统相比,具有政治权威理性化、政治参与广泛化和政治结构分化三大特点。只有在新的政治合法性基础上,建立起大众广泛参与和结构功能高度分化的现代政治制度,社会稳定才能得到根本保障。正处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越能较早地建立起高制度化层次的现代政治制度,就越能减少社会不稳定对现代化建设的冲击。第二,建立合理而强有力的政党制度。政党政治是现代政治的重要特征之一,合理而强有力的政党制度是维护社会稳定和推进现代化的利器。一个强大的政党体系具有两种功能:一是通过体系扩大参与,控制或转移不利于社会稳定的政治活动;二是为吸收新的社会团体进入体系提供制度化的组织和程序。从政治发展的
20、历史来看,在社会力量尚未完全分化的时期,军人政权在一定程度上充当新的政治制度缔造者的角色。但在社会已经高度发展或社会势力已经分化的情况下,惟有政党组织能够担负起建立现代政治制度的重任。这是因为,政党制度不仅能够有效地将社会分化出来的利益集团、社会团体或各种社会力量吸收并同化于政治系统,而且可以产生新的合法性政治基础,导致政治功能与行政功能分离。正因为如此,政党制度既是政治现代化的重要环节,又是社会稳定的一大支柱。政党制度从数量上大致可以分为一党制、一党居优制、两党制和多党制四个类型。在现代化进程中,一党制最有利于社会稳定。这当然是相对而言的,因为从政治发展的角度讲,重要的不在于政党的数量,而在
21、于政党制度形成的合力和适应性。第三,坚定不移地进行全方位的改革。现代化是一个全面的革命性的变迁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包含人类思想和行为的所有领域的变革,不能理解为某一方面、某些方面或某一层面、某些层面的变革。现代化最容易被等同于工业化。这是因为,任何国家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最重要和最明显的表现是以工业的发展为核心的经济增长。显然,现代化不能等同于工业化。工业化指的是由于技术和应用科学研究所产生的经济变迁,主要包括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发展;现代化则是指伴随着工业化而产生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变迁。也就是说,工业化只是现代化过程中许多变迁的基础或一个方面的变迁,绝不是现代化的全部。即使单纯从经
22、济发展的角度来讲,工业化也代替不了经济增长,如农业生产的增长,至少已经证明与以工厂为基础的生产增长具有同样的意义。确切地说,现代化的核心是工业化;现代化除了工业化,还有相应的社会、政治、文化、思想等方面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推进、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要想实现现代化,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行全方位的改革。与一般的社会变迁不同,现代化意味着人类生存方式的深刻变革。这一变革是人类共同向往的巨大社会进步,最终会给人类带来物质上和精神上的美好生活。“要成功地适应现代化,一个政治体系必须首先能够创新政策,即用国家行为来推进社会和经济改革。”2制定正确的全方位的
23、改革战略和运用高超的政治技巧,是维持社会稳定的法宝。为了避免因改革态度上的分歧而造成社会力量的损耗,改革者应设法将保守派和激进派都汇聚到改革的阵营中来,至少不应使他们成为两面夹击改革的反对派。第四,强化政府能力和巩固政治权威。如果政府缺乏治国的能力,实行民主政治和大众参与政治就变得毫无意义。政府控制社会能力的弱化是现代化进程中社会不稳定的一大原因。强化政府能力是达到民主政治和政治稳定双重目标的重要保障。而强化政府能力,有赖于巩固政治权威。这里所说的政治权威,是指建立一种把以传统习惯和个人魅力为合法性基础的传统政治权威,转化为以理性和法律为合法性基础的现代权威。亦即把权力无限的权威转化为权力有限
24、的权威,把任性的权威转化为依法办事的权威,把个人式权威转化为制度化权威。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一旦建立起以理性和法律为合法性基础的现代政治权威,政府的动员和执行能力就会大大提高,政治发展也就可以步入有序变迁的轨道。第五,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必须处理好经济与民生的关系,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让老百姓“生活有保障,未来有希望”,大幅提升他们的幸福感。改善民生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对政府来说也是一个难题。有人认为,抓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是一对矛盾,得先大力发展经济,没有钱怎么去改善民生呢?只有做大“蛋糕”,才有条件去多分点“蛋糕”。用辩证的长远的眼光来看,
25、其实不然。问题的关键是,怎么才算有钱,发展到什么时候才能把民生摆在重要位置上。事实上,合理的分配可以反过来促进发展。只有分好“蛋糕”,才能做大做好“蛋糕”。改善民生不仅是发展经济的目的,也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将民生放在突出位置,以民生需求为导向,社会稳定才有可靠的根基,现代化之路才会越走越宽。三、建立健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稳定机制我国也属于正处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尤其是当前正值发展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中国的最高利益就是稳定”3。这就要求我们的党和政府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社会管理,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推进提供最基本、最可靠的前提条件。上述第二部分论述的
26、只是处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获得社会稳定的一般途径。在此基础上,我国应根据本国国情,建立健全有中国特色的一整套社会稳定机制。首先,建立健全疏导机制。疏导机制的功能是使社会不同利益集团的利益表达按一定方向和通过一定渠道进行流动的机制。人的行为都是以一定的利益和要求为导向的。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落后等原因,社会上还存在着多方面的和程度不同的差别。由此形成的不同利益集团对政治系统提出的要求是各不相同的,而社会又不可能同时满足他们的不同要求。这必然会使他们产生对社会的不满情绪,也会使不同利益集团之间产生矛盾和摩擦。倘若政府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疏导,很容易引起社会的混乱。有效的疏导机制必须
27、具备一致的导向和一定宽度的渠道,公布信息做到及时、准确、真实、透明。在当今“人人都是记录者、人人都是评论家”的网络时代,政府切忌以侥幸的心理和傲慢的态度隐瞒真相,敷衍媒体,漠视公众。目前,我国各级电视台、电台、报刊、杂志、网站等传播媒体都是可资利用的疏导工具。其次,建立健全调控机制。调控机制即运用各种手段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纳入一定轨道的机制。社会稳定是指社会按一定的秩序运转和变迁,而非静止不变。这就要求政府运用法律、公德、良俗等对社会系统进行适当的调控。调控时要采用各种不同的手段,包括种族和宗教的制裁、经济上的补偿和剥夺、社会的认可与摈弃、军事力量的威慑和运用等。在我国,不存在种族和宗教矛盾,
28、对抗性的阶级矛盾已不再是主要矛盾,而大量存在的是非对抗性的人民内部矛盾。因此,只能是运用以法律为主,辅之以道德习俗、传统观念等力量,来对人民内部出现的超前要求和偏激行为进行引导性控制。第三,建立健全缓冲机制。缓冲机制即能分解社会冲突,消化社会混乱的机制。社会中有些不稳定因素有时会冲破社会控制机制,对社会秩序造成威胁。在企业改制、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等幅度较大的变革中,尤其会出现这种情况。这些不稳定因素冲出社会控制机制后,往往会以几何级数迅速扩散,给现代化建设造成巨大危害。如果我们能建立起一种缓冲机制,及时将其分解或消化,就可以减轻甚至消除其对社会秩序的破坏。在我国现阶段,最能发挥缓冲作用的单位是
29、家庭。从某种角度来看,家庭是整个社会系统最基本的子系统。每一个人都离不开家庭,且在家庭度过的时间最长。每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常常首先在家庭初现端倪。这时,家庭就应该利用其特有的血缘关系和共同的利益关系将其缓解和消化。除家庭外,各种群众组织、民间社团、学术机构以及一些利益集团组织,都可以纳入缓冲机制。社会稳定机制是一个系统结构,其作用并非单个机制功能的简单相加,只有发挥其整体功能,才能取得最大的社会效益。社会稳定机制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结构,其功能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社会稳定机制必须与其他稳定手段和途径相结合,形成强大的合力。只有这样,我国的社会稳定才能长期维持下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推进才能更有保障。【参考文献】 1哈里森.第三世界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26.2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140.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