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牙周病的局部药物治疗局部用药方法较多,包括含漱、冲洗、局部应用缓释和控释药。与全身用药相比,局部用药在牙周病治疗过程中更为常用。其目的是消炎、止痛、除臭、收敛、止血、去腐等。局部用药(通常是能缓慢持续释放药物的缓释或控释制剂) ,因其可减少全身用药的不良反应、局部药物浓度高、持续时间长、不易引起口腔菌群失调、无或较少全身性摄入等诸多优点,已成为牙周病药物治疗的主要用药方式。在不宜全身用药时,局部用药为最佳方式。局部用药是牙周病药物治疗的重要方面,主要用于两个方面:一是预防或减少菌斑的形成;二是作为牙周炎的辅助治疗。作为牙周炎辅助治疗的局部用药,主要用于牙周脓肿等急性炎症以及经过机械治疗(SR
2、P)后仍有5mm 以上的牙周袋并有出血等未控制的部位等。牙周局部用药的方式包括:含漱、龈上和龈下冲洗、涂布以及牙周袋内缓释和控释药物的使用等。临床局部药物及使用方法主要有:一、含漱药物(1) 、0. 050. 2%氯己定液(洗必泰液)( Chlorhexidine)是目前最好的菌斑抑制剂,对 G+菌和 G-菌及真菌都有较好的杀灭作用。每日含漱 23 次,每次含漱 12 min。该药味苦,长期使用可使牙齿及黏膜着色。() 、西吡氯烷(Cetylpyridinium chloride,CPC)西吡氯烷又称西吡氯铵,是一种阳离子季铵化合物,可与细菌细胞壁上带负电荷的基团作用而杀灭细菌,其抗菌作用不如
3、氯己定,但优势是副作用也比氯己定弱,且无牙面着色。剂型有 0.05%0.1%的西吡氯烷溶液,用于含漱。有报道用该药含漱后,可使菌斑的量减少 25%35%,市售的一些含漱液中含有此成分。() 、三氯羟苯醚(Triclosan)三氯羟苯醚又称三氯生,是一种非离子性的广谱抗菌剂,过去数十年用于肥皂、除臭剂等,近年来用于含漱剂中,或加入牙膏中,具有抑制菌斑形成及抗炎的双重作用。有报道用 0.15%的三氯羟苯醚含漱 4 周后,患者的菌斑指数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含漱后在口腔内停留时间短,抗菌斑作用不如在牙膏中明显。() 、氟化亚锡液长期以来,氟化物一直被用于龋病的防治,近年的研究表明,使用 0.05%或 0
4、.1%的氟化亚锡(SnF 2)液含漱,可以有效地抑制菌斑的聚集,起到减轻牙龈炎症的作用,可用于牙周疾病的预防和辅助治疗。但氟化亚锡不稳定,应使用新鲜配制的药液。二 、冲洗药物(1) 、3%过氧化氢液为临床常用牙周冲洗药物,可冲洗龈袋、牙周袋、牙周脓肿腔等,它能释放大量新生态氧,具有抑菌、除臭、清洗、收敛等作用;用后再用生理盐水冲洗,去除多余残液,防止灼伤正常黏膜。兑水 12 倍后,亦可用于患者自我含漱。(2) 、聚维酮碘是碘与表面活性剂的结合物,对各种 G+、G -菌、病毒、真菌、螺旋体等均有杀灭作用。刺激性小,着色轻。剂型为 0.5%聚维酮碘液,用于牙周冲洗。有报道,用聚维酮碘液冲洗牙周袋后
5、,效果与洗必泰相似,可使龈下微生物组成向有益的方向转化,并可改善局部牙龈炎症的状况。三、涂布药物 () 、碘甘油:为刺激性较小的药物,含碘化钾、碘、甘油等,具有一定的抑菌、消炎收敛作用。用于牙周袋内涂布上药。() 、复方碘液:含碘化锌、碘片及甘油等,其收敛和杀菌作用比碘甘油强,需由医师将药涂布于牙周袋内。() 、碘伏:是一种低毒、安全、刺激性小的消毒剂,可涂布于脓肿引流后的牙周袋内,有较好的消炎作用。() 、酚碘液具有较强腐蚀性,可烧灼炎性肉芽组织。使用时应先将局部擦干并隔离,用探针蘸取少许酚碘液,沿龈边缘放入,等待12 min 后,用刮匙去除炎性肉芽组织,可反复数次,最后用 75%的乙醇擦拭
6、以防止灼伤正常黏膜。此法为牙周非手术治疗方法,简便易行,疗效可靠。因其具有较强腐蚀性,目前临床应用不如以前广泛。四、缓释药物局部药物治疗有许多优点,但通常情况下局部药效作用持续时间短,不能长时间地保持局部有效浓度,需要反复给药,增加了患者的就诊次数。因此,能使药物缓慢地释放,在较长时间内保持药物有效浓度的缓释剂的研制、开发、应用,为牙周病的局部治疗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前景。牙周缓释抗菌药物主要适用于经龈下刮治后仍有较深的牙周袋,且探诊后出血的患牙;急性牙周脓肿引流后;有牙周瘘道形成的患牙;急性冠周炎;早期种植体周围炎;以及不宜全身用药的牙周炎患者。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对缓释抗菌药物治疗牙周炎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已研制出多种疗效较好的牙周袋内缓释制剂, 主要有:2%盐酸米诺环素软膏和不可吸收的 5%米诺环素薄片、25%甲硝唑凝胶和 22%甲硝唑药棒、四环素药线、氯己定薄片(chip)等。局部用药是牙周炎药物治疗的一种重要途径, 在SRP 能取得较好疗效的情况下,其局部应用不作为常规,仅在对常规治疗反应较差的位点与SRP结合使用,作为辅助治疗以提高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