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 摄像机系统第一节摄像机的工作原理 书本第 2 页1.光电转换系统是摄像机的核心,摄像管或固体摄像器件便是摄像机的“心脏”.2.当摄像机中的摄像系统把被摄对象的光学图像转变成相应的电信号后,便形成了被记录的信号源。录像系统把信号源送来的电信号通过电磁转换系统变成磁信号,并将其记录在录像带上。3 附件:不可或缺的三脚架和反光板三脚架:电视正规军的基础武器三脚架的重要作用保持摄像机稳定最好的方法就是利用专业三脚架,用专业三脚架来支撑摄像机,不但能有效地防止机器的抖动,保持画面的清晰稳定、无重影,而且在上下移摄与左右摇摄时也会运行平稳、过渡自然。第三节 摄像机的镜头与光圈 书本 191 页1.
2、 电视摄像机一般只配备一个倍或倍的变焦距光学镜头。这个镜头包括个焦距范围,即短焦距,标准焦距和长焦距。这种焦距分别具有不同的成像特点和造型表现力。2. 光圈的作用控制进光量 一般摄像镜头的光圈系数为 F1.8(大)F16(小)。调节进光照度:光圈大、进光照度大,反之亦然。调节景深度 景深指镜头对焦处前后所能成像清晰的范围.调节景深效果:光圈大、景深小,光圈小、景深大。3. 景深:光学镜头能把景物空间中一定范围的物体在像平面上成较清晰的像,这个纵深的距离范围称景深。前景深:从聚焦点 A 到最近清晰点的清晰范围。后景深:从聚焦点 A 到最远清晰点的清晰范围。第二章 摄影角度(拍摄角度) 书本第二章
3、1. 电视景别的作用:书本 51 页2. 构图时运用摄影机取景器观察、选择而确定的画面的拍摄位由:拍摄距离,拍摄方向,拍摄高度(画面造型三要素)决定 4. 拍摄方向:正、背、侧、斜侧拍摄角度 拍摄高度:平、仰、俯拍摄距离:远、全、中、近、特指摄影机从什么方位、角度进行拍摄。 (亦称镜头角度) 产生不同的画面效果。从另一方面说,是摄像机“心存偏见”地观看,摄像机已不再是描述,而是评论事件。5. 拍摄距离 拍摄点至拍摄对象之间的距离。在拍摄方向和高度不变的条件下,改变拍摄距离,会产生不同画面范围的景别。6.景别指取景范围大小的区别。 (被摄主体在画面中的呈现范围)影响景别大小的因素:(1) 摄像机
4、与被摄主体间的距离(2)摄像机光学镜头焦距7. 分景别的方法:(1)以被摄主体在画面中所占的比例大小来划分景别;(2)以画框截取成年人身体部位多少为标准。景别的划分是相对的,没有严格的界限和绝对统一的标准。8.远景是视距最远的景别。由远景所提供的视野宽广,景深悠远,能包括广大的空间。 远景在作品中的主要任务是:介绍典型人物所处的典型环境 远景是表现广阔场面的电视画面。常用以展示事件发生的环境、空间背景和规模,表现广阔、深远的景象。它包括的景物范围大,着重于整体气势,内容的中心不明显;创造某种特定的气氛等 远景在抒发情感、渲染气氛方面发挥作用 远景的选用制约着镜头的长度,因为必须给观众留有足够的
5、时间去看清画面的内容。 使用远景时要注意: 1、拍摄时要注意整体结构;2、注意表现空间深度;3、由于电视屏幕所限,一般应少用远景。9.全景:主体全部出现在画面上,并包含一定的环境。全景视野较为广阔,但又有一定的范围,能展示比较完整的场景,可以展示人物动作、人物与环境的关系。运用全景来表现事物,往往重的是环境的渲染和烘托。利用全景,可以:(1)确定人物、事物的空间关系;(2) 利于表现人和事物的动势;(3)作过场镜头,起叙事作用。(3) 全景中的主体应成为画面的视觉中心,内容中心,结构中心在全景中,有了明显的作为内容中心和结构中心的主体,应成为画面的视觉中心。全景往往是拍摄一场戏的总角度,它制约
6、着正场戏中分切镜头的光线、影调、色调、人物方向和位置,使之衔接。全景又称 定位镜头使用全景时,1、注意空间深度的表达 2、注意表达主体富有特征的轮廓线条和主体形状(使被摄主体外轮廓线条表现完整) ;3、注意前景、背景及周围环境与主体的呼应关系4、实拍时,应先拍全景。10中景 主体大部分出现的画面。以主体富有表现力的部分为主。中景是表现成年人膝盖以上的电视画面,能使观众看清人物半身形体动作和情绪交流。 (1)展示人物动作和情绪(展示人物间感情交流) (2)展示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展示位置关系)中景为人眼正常看的情况,在片中常用作叙事性描写。 中景是表现人物交流特别好的景别。 (姿
7、态、手势、部分环境)在一部片里,中景使用较多,往往占较大份量。所以,对中景处理好坏,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一部片成败的影响因素之一。对中景的处理要求:场面调度富于变化;构图新颖优美。场面调度 人物调度, 镜头调度11.近景被摄主体的主要部分出现的画面(表示成年人胸部以上的电视画面)又称:胸景、胸镜。近景用于细致地描写人物精神和物体的主要特征。表现人物时,以突出人物面部神情或质感为目的,着重于细腻地描写人的表情和细微动作,展示人物的心理活动,使观众仿佛置身于事件中,容易产生交流。近景常用于表现人物容貌、神态、衣着、仪表,清晰地展示操作过程。表现物体时,着重其外部的纹理结构质感;12.特写 视距最近的景
8、别,表示物体的局部和细部。表现: 人物的表情、情绪(表现人的头部、眼睛) 物体的关键部分和位置(起形象放大、内容深化、强化本质的作用)特写给人以强烈、集中和突出的印象,能强烈地刺激人的视觉和心理。利用特写,能在繁杂的环境中强调主体;能将人物细致的表情和某一瞬间的心灵信息传达给观众,常用来细腻地刻划人物性格,表现其情绪;用来突出某一物体细部的特征,揭示其含义;鉴于其空间感不强,运用比较灵活,常用于转场时的过渡画面。景别,意味着一种叙述方式和画面的结构方式。景别的选择与创作目的: 不同景别在片中的作用不同。* 景别的选择和变化是电视画面构图的重要因素之一。创作者根据电视片的内容、目的和观众的视觉心
9、理来确定景别。把本质的、重要的、能够引起观众注意的画面保留在镜头的视野中,排除一切次要的、甚至是多余的部分,有利于明确地表达主题。* 不同的景别可以引起观众不同的心理反应,造成不同的节奏。景别的划分,就是运用电视的表现手法,根据表现内容的需要来表现对象的大小、远近。由远到近的组合形式,和画面越来越高涨的情节发展相辅相成,适用于表现愈益高涨的情绪;由近到远的组合形式,适于表现愈益宁静、深远或低沉的情绪,并可把观众的视线由细部引向整体。景别变换的作用:利用摄影机镜头代替人的眼睛,利用景别变换,对观众进行场面调度。景别的变化,不宜过分剧烈,利用主观镜头或人物动作,可以剧烈地转换景别。全景出气氛,特写
10、出情绪,中景是表现人物交流特别好的景别,近景是侧重于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景别。关键是景别的选择与确定。13. 在拍摄距离、拍摄方向不变的条件下,拍摄点的高度不同,画面中的主体、陪体和环境背景的关系也会有很大的改变,可导致画面水平线的变化、前后景物可见度的变化和透视变化。14. 俯角度拍摄(俯拍)1、场景的地平线在画面中处于上部或上部画外;2、俯拍低处景物时,近处景物的地面位置在画面底部,远处景物在上部,分布在地平面的景物清晰可见,能展现景物明确的空间位置,造成空间深度感;(顶角度拍摄除外)3、画面中竖直线条有向下方透视集中的趋势;(运用广角镜头俯拍,有配景缩小之效果)4、较近距离上用过俯角度拍摄
11、,易产生透视变形。俯角度常用于描写环境,处理群众场面产生壮观宏伟气势;有时用来造成压抑、低沉的气氛。第三章 固定画面与运动拍摄(运动书本 132 页固定画面书本 107 页一. 拉镜头的拍摄及其要求 1、拉镜头应有明确的表现意义。2.拉镜头的重点是落幅。3. 拉进速度要与画面内的情绪和节奏相一致。4、拉意保持主体在画面结构中心的位置。二横移与横摇 横摇与横移拍摄的画面效果要视实际拍摄时被摄景物的具体情况以及摇摄角度的变化和摄像机位移变化的幅度大小而定:1.当角度变化和机位变化不显著时,其表现出的画面效果的差异不十分明显;2.当摇摄的角度比较大时, 离镜头较远的物体在画面上的成象面积较小,屏幕影
12、像呈现线条汇聚的倾向。第四章 电视摄像构图一 画面构图的景象构成 主体:视觉的趣味中心 陪体:与主体构成特定情节的对象 前景:突破二维空间限制的标志背景:画面构成的基础 空白:意境与联想的条件二 (一)视觉的趣味点主体 书本 88 页1、主体是一幅画面中主题思想的重要体现者。可以是一个人或某一物体,也可以是一群人或 一组对象,是构图的主要构成成分。2、三个重要作用:表达内容的中心;画面结构的中心;画面的趣味中心 主体的表现形式:直接的表现:使画面中的主体占有突出的位置,光线以及线条的走向、影调的处理等都给予足够的保障。间接的表现:主体在画面中的位置、地位、面积并不明显,常常用各种方式方法引出主
13、体:用环境的陪衬、气氛的烘托、线条的引导、影调的深浅、虚实的变化.3. 安排主体在画面中的位置:(1)用垂线将画面分民三等份,而把主体放置在其中 一条垂直线或接近垂直线的位置上(2) “井”字构图法 将画面分成九等份,而把主体放置在画面中两条平行线和两条垂直线相交片其中的任意一点上放置主体,视觉感受最为正常(3)把主体放置在画面线条的会聚点上,通过线条和环境引出或烘托主体(二)与主体构成特定情节的对象陪体 91 页1.在画面中陪衬、渲染、突出主体,并同主体构成特定情节的被摄对象。(陪体是和主体密切相关并构成一定情节联系的画面构成部分。有时也帮助主体表达主题思想。) 3. 陪体在画面中的作用:(
14、1)能帮助主体说明内容,烘托陪衬主体,让观众理解主题;(2)能使画面更具有生活气息;(3)可以形成与主体的对比,并起到装饰、美化画面的作用;(4)能点明主体的职业特征,正确理解主体(5)能使画面的视觉语言准确完整,有时更富有哲理,使画面有较强的说服力。(三)突破二维空间限制的标志前景 94 页书本重点看书本 位于主体之前,靠镜头最近的景物为画面的前景; 前景在画面构图造型中有以下五种作用: (1)可陪衬、烘托主体,合主题内容的表达更为完美、深刻、准确透彻。 (2)突破画平面二维空间的限制,表现空间感和透视感;(3)渲染现场气氛,赋予时间特性、季节观念和地方色彩。 (4)加强画面的视觉语言,为更
15、深刻地表达主题思想提供可靠的依据。 (5)富有装饰作用的前景可以美化和装饰画面。例如:1 作为前景,柳树的形象影响了主体的表现 2.前景可能是陪体,前景往往是整个环境的组成部分 3.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前景构图:一方面表示表现剧中人物所处的环境,另一方面也通过重重大门隐喻陈家大宅里无处不在的“规矩”束缚 4.前景可以强化画面的空间感和纵深感,增加视觉深度 5.前景讲究形式美,用以美化画面,烘托主体,表达主题。通常情况下的前景应安排在画面附近,有装饰性美感。6 在固定镜头中,前景的运动和变化可活跃画面气氛,强化节奏感和韵律感。.(四) 画面构成的基础背景 注意点在书本 97 页1. 位于主体之后渲
16、染、衬托主体的景物称之为背景。2. 背景在画面中有以下几个作用:(1)交待环境与被摄人物的关系;(2)背景可交待时代气息,给人以明显的时代感;(3)在新闻摄影中,环境能直接影响新闻主题的价值;(4)背景能很好 地体现画面中人物的职业特征;(5)背景具有很强的暗喻色彩,作者的创作想法可通过画面的环境背景体现出来。例如:1.背景通过色彩,影调等视觉元素均衡构图,美化画面,形成图案式的美感。2.背景位于主体之后,远离摄像机的景物,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3.背景用以介绍人物事件所处的时空环境特点,表现气氛、情绪或情调;4.背景增加画面的景物层次、透视关系 6. 考虑安排背景时应注意主体与背景的明暗、深
17、浅、动静以及虚实关系。6 景别较小的画面,背景应当尽可能简洁,在布局上要做“减法”3. 怎样处理好背景:(1)要突出主体、深化主题;(2)要赋予背景一定的意义,形成背景对观众的潜移默化的影响;(3)形成画面影调及色调的对比;(4)利用各种技术和艺术手段,简化环境和背景,去掉与主题无关的杂乱线条;(五) 意境与联想的条件空白 1 画面中除了实体对象以外起衬托实体作用的其它部分为空白;2 空白由单一色调的背景组成:天空、地面、水面、草地、墙壁、夜空、路面等;三、电视摄像构图的要求:要鲜明的揭示主题 要有力的突出主体要巧妙的形成均衡 要大胆的打破成规四、电视画面构图的形式元素(一)色彩对生命历程的体
18、悟 1.色彩的情感反应 红色:喜庆热烈,也是危险、紧急、禁止的信号。2.紫色:漂浮不定的印象、也被用做高贵之色,适于表现神秘不安定的气氛。3.黄色:富丽堂皇,是收获的象征,但又代表极度的哀伤与怀念,鲜黄色有温暖感,4.橙色:给人以成熟与浑厚之感,但有时也为枯萎烦躁。5.蓝色:清新宁静,为大多数人所喜爱,偶尔会流露出忧郁阴冷的感觉。6.绿色:象征着青春和朝气。7.黑色:壮丽肃穆,是安定稳重之色。(二)影调 例子: 1.当背景亮、主体暗时,主体的轮廓清晰 2.逆光拍摄人物,可以表现人物的轮廓曲线 3. 当背景暗、主体亮时,主体可以形成一种浮雕的效果。4.软调画面, 场景的明暗层次不够丰富 5.中间
19、调画面,场景的层次比较丰富,具有明显的透视感(三)线条根据线条形式的不同,可分为直线和曲线两大类。水平直线引导观众视线横向运动,产生宽阔的感觉;适合表现宽广、壮阔的横长形的场面和景物。垂直直线引导观众视线在竖直方向上运动,产生高耸、雄伟的感觉,适合用来强调被摄物体的高度和气势(具体见书本 82 页,有关直线,曲线,斜线,实线,虚线)第五章 电视摄像用光原理 (书本 247 页)一1.正面光它的方向和摄像机的拍摄方向一致,一般采用漫射光,用它均匀地照射整个物体及其周围。正面光又称平光或顺光。 它可以取得普遍的亮度,较好地表现景物的固有色彩。这种光影调柔和,但处理不当,会使画面缺乏亮度层次和立体感
20、,显得呆板,所以要和其他光位的光配合使用。2、前侧光它的位置在被摄对象的右侧或左侧,与拍摄方向成 45左右的夹角,高度可视具体情况而定。这种光能表现被摄对象表面的质感和立体形态、轮廓,产生较好的塑型效果。在前侧光所形成的阴影处,配以适当的照明,可以丰富层次,取得丰满、有力的造型。3、侧光它的位置在被摄对象一侧,与拍摄方向成 90夹角。它能造成人物面部或物体表面明显的明暗面,起到突出物体的表面结构、质感的作用。用它描写景物,能较强地表现出立体形状;用它刻划人物,又能给人坚毅有力的感觉。4、侧逆光侧逆光的位置与拍摄方向成 135的夹角,一般用于勾划轮廓,制造立体感。它能起到使主体与背景隔离的作用,
21、造成空间感。由于侧逆光的光强一般都比较大,所以景物上往往会有一条明亮的轮廓线,给画面带来生气。5、逆光逆光和拍摄方向成 180,它常被用来表现物体或人物的剪影效果。它能将物体或人物与背景隔离开来,勾划出轮廓线条,造成空间的深度感。6、顶光 它是从上向下投射的垂直光线。在顶光下拍摄人物,会产生反常、奇特的效果,如人物的前额发亮、眼窝发黑、鼻影下垂、颧骨突出,只有在须对人物进行特殊处理时,才用这种照明。7、脚光脚光是从被摄物体或人物的下方向上投射的光线。它能产生非正常的造型。常被用来表现画面中的光源,如油灯、台灯、炉火等,所产生的光效,也可以用来拍摄阴森、恐怖气氛中的人物。二造型光 1、主光。主光
22、是表现被摄对象的主要光线,是画面造型中最引人注目的强光。其主要功能是:(1)表现光源的方向和性质。(2)产生明显的阴影和反差,塑造人物和景物的形象。 在外景拍摄时,白天可以阳光作主光。在室内,可用透过窗户的阳光和天空光作主光。在演播室,则可根据布景,使用功率较大的聚光灯,设置主光。在一般情况下,主光常处在前侧光或后侧光的光位上。 2.副光。副光又称辅助光,一般采用漫散射光或柔光。它可用来控制光比,给主光所造成的阴影以补充照明,表现细腻的质感。当主光确定之后,副光就决定了画面的明暗反差。运用副光应注意:(1)亮度不能超过主光。否则将破坏主光的造型效果。 (2)副光照明的阴影部分,应仍保持其阴影的
23、性质。 (3)尽量避免在画面上产生多余的影子。拍摄时,可使副光与拍摄方向一致,并略高于被摄对象。3、背景光。它的主要作用是使被摄对象在背景中得到鲜明的表现。4、轮廓光。它是逆光效果的一种,一般和拍摄方向成 135-180的夹角。它能使被摄对象产生明亮的边缘,勾划出其体态和轮廓。在繁杂、重叠的景物条件下,它能区分前后层次,增强空间感。5、眼神光。 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形象神态可以用眼睛来体现,特别是在人物的近景和特写的情况下,更是如此。用灯光在眼球上产生的光斑,对刻划人物的神态,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1.自然光 在外景拍摄中,主要的光线为自然光,一般可以将一天中太阳升降同地平面所成角度的变化
24、分为 4 个阶段。(1)曙暮时刻:是利用自然光线并辅以人工照明拍摄夜景效果的极好机会。 (2)晨昏时光:是拍摄清晨与黄昏景色的镜头最为理想。(3)正常照明时间:是拍摄外景的最佳时间。(4)顶光时期:太阳光基本垂直照射,人物造形容易失真,背景层次平淡。2.什么叫色温?温度(K)来表示,而不是用摄氏温度单位。假定某一纯黑物体,能够将落在其上的所有热量吸收,而没有损失,同时又能够将热量生成的能量全部以“光”的形式释放出来的话,它产生辐射最大强度的波长随温度变化而变化。例如,当黑体受到的热力相当于 500550时,就会变成暗红色(某红色波长的辐射强度最大) ,达到 1050 一1150时,就变成黄色因
25、而,光源的颜色成分是与该黑体所受的温度相对应的。色温通常用开尔文 一日之间太阳光的色温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时间的变化进行着有规律的变化。早晚偏低、中午偏高。太阳光的平均色温是 5600K。 常见的色温(参考值)如下 1000K 烛光 2000K 日出前 2500K 室内灯光(旧灯泡)3000K 室内灯光(新灯泡) 30004000K 日出和日落,没有雾 40005000K 荧光灯 50005500K 闪光灯 55006000K 工作室闪光灯 60007000K 日光,晴天70008000K 低海拔薄云天气 80009000K 多云乌云密布 900011000K 低海拔雨天或高海拔晴天 11
26、00018000K 高海拔阴天或雪天 当光源为一个在 50005500K 的色温时,呈现为白色 较低的色温光源,偏红;较高的色温光源,偏蓝。3. 在各种不同的光线状况下,目标物的色彩会产生变化。在这方面,白色物体变化得最为明显:在室内钨丝灯光下,白色物体看起来会带有橘色色调,在这样的光照条件下拍摄出来的景物就会偏黄;但如果是在蔚蓝天空下,则会带有蓝色色调。在这样的光照条件下 拍摄出来的景物会偏蓝。为了尽可能减少外来光线对目标颜色造成的影响,在不同的色温条件下都能还原出被摄目标本来的色彩,这就需要摄像机进行色彩校正,以达成正确的色彩平衡,就称为白平衡调整。摄像机只要在拍摄白色物体时正确还原物体的
27、白色,就可以在同样的照明条件下正确还原物体的其他色彩。4.自动白平衡(AWB)调整是摄像过程中最常用、最重要的步骤。使用摄像机开始正式摄像之前,首先要调整白平衡。照明的色温条件改变时,也需要重新调整白平衡。如果摄像机的白平衡状态不正确的话,就会发生彩色失真。5.人工光的运用室内人工光灯具:1.聚光灯它是一种硬光型灯具,模拟无云彩遮挡的阳光直射大地的日光效果。照明时常用作主光、逆光、造型光或效果光。 2.散光灯它是一种柔光型灯具,效果似阴天的天空散射光。照明时常用作辅助光、基础光及背景光。 3.效果灯 基本的布光方法:三点布光 这种布光主要用于人物的形体造型。它由主光、副光和逆光三种基本光线的配
28、合而成。这种布光不但能取得满意的造型效果,而且具有丰富的层次和鲜明的轮廓,是一种较为完善的布光方法。在这三种光线中,它们的光效是相互制约、相互配合的。如果主光光位高,则副光光位就要低;主光光位侧,则副光光位就要正。而逆光可视主光和副光的位置决定其高低和左右。处理得当,三个光线可以互相补充;处理不当,则会互相干扰。 第六章电视场面调度 书本 327 页一、电视场面调度的定义 1、人物调度指拍摄中安排现场中人物运动方向、座位及人物间的关系等视觉画面形象。2、镜头调度指拍摄中安排摄像机镜头拍摄的取景范围、机位、角度和运动方式等现场拍摄方式称镜头调度。三轴线问题 1、轴线的定义是指被摄对象的视线方向、
29、运动方向与运动轨迹及不同被摄对象之间的空间方位关系所形成的一条假想的向量线,有视力轴线、运动轴线和关系轴线三种。(一)轴线在运动的物体或对话的人物中间可假想一条看不见的直线,这条直线影响着屏幕上物体运动方向和人物的相互位置关系,这条无形的线,叫做“轴线” 。 1动作轴线:与被摄主体运动轨迹相对应的那条无形的线,就是动作轴线。2方位轴线:对于一个不动的人来说,他目光直视的视线称为“方位轴线” ;对于对话中的两人来说,方位轴线是两人头部的连线。也称“对话轴线”或“人物关系” 。(二)轴线规律在拍摄一组互相衔接的镜头时,摄像机的拍摄方向应限制在轴线的同一侧,拍摄角度在水平方向上无论怎样变化(竖直方向
30、的角度变化不在此例) ,都不允许超越到轴线的另一侧去;如果跳到另一侧去拍摄,就会产生方向性的混乱,叫做“跳轴”或“越轴” ,这就是拍摄中应遵循的“轴线规律” 。三、遵循轴线原则拍摄时的调度方案 1、内反拍和外反拍 2、平行角度和共同视轴 3、在轴线上进行镜头调度合理越轴的常见基本形式:(1)利用被摄对象的运动改变原来的轴线;(2)利用摄像机的运动跨过原来的轴线;(3)在轴线两边拍摄的镜头间加插间隔镜头(中性镜头、空镜头等) (4)利用双轴线,越过一个轴线,由另一轴线完成画面空间统一的任务。四关系轴线的三角形机位 1 拍摄一场对话,通常可以设置三个机位,这三个机位构成了一个底边与关系轴线相平行的
31、三角形。2 在关系轴线两侧各有一个三角形,拍摄时可以使用其中任何一侧的三角形布置机位,但只能选用一侧,不能超越关系线到另一侧去拍摄。3. 4视平线规则在对话双方不同高度的情况下(如一方站着,另一方坐着) ,应以平均高度拍总镜头,以交待二者之间的关系;以仰角度拍摄视点高的人,表现视点低的人的主观感觉;以俯角度拍摄视点低的人,表现视点高的人的主观感觉五运动轴线的三角形机位 用分镜头表现运动(行走和奔跑) ,应以运动路线作为轴线,把机位三角形放在运动路线的同一侧;在拍摄改变方向的运动时,应在一个镜头中表现出方向的变化。第七章 实践拍摄前期要点SONY DSR-PD190P 摄像机使用指南1.电池的装
32、入与取出:装入电池:SONY 字样竖直朝上,紧贴电池槽顶部放入,按照箭头方向向下用力拨动(有轻微的咔哒声)即可装入取出电池:手提柄位置后侧右边有一个 BATT Release 字样的按钮,用拇指按下的同时,用手指将电池从底部朝上拨出。操作时,应注意将整个手掌罩在电池仓上,以免电池掉落地上,受到撞击损坏。2.磁带的装入与取出:装入磁带,按住 EJECT 蓝色按钮往下拨动,磁带仓打开,将磁带正面朝外(有文字标识的那一面) ,头朝下装入,轻轻下压,保证装入到位。手指按住 PUSH 按钮,稍微用力压磁带仓,磁带即可装入到位。取出磁带,按住 EJECT 蓝色按钮往下拨动,磁带仓打开,手指捏住磁带两端取出
33、磁带,稍用力按压 PUSH 按钮关闭磁带仓。3. 开机与时间设置:打开镜头盖,开机(Camera 模式与 VCR 模式)拇指按住拨动开关的绿色保护钮,拨动开关位置到 Camera 模式,此时摄像机在摄像工作状态,拨动开关位置到 VCR 模式,此时摄像机在录像回放工作状态。4. 取用摄像机须知:试摄像,检查机器是否拍摄与回放功能均正常注意仔细听回放录音是否正常,也可打开摄像机尾部 Audio Level 开关,直接查看录音电平是否正常。检查电池是有足够电量,开机后 10 秒钟,摄像屏幕左上角会显示剩余电量。5. 拍摄基本技巧:手动调焦,能使画面效果更好将机身左侧 FOCUS 开关打到 MAN(手
34、动)档位,利用三脚架稳定画面,使用长焦镜头,可以实现景深变化效果,利用手动对焦环对焦,还可以模糊背景,突出主体,更好的美化画面,遮盖瑕疵。将摄像机尾部 Auto Lock 字样开关打到中间(手动)档,可以手动调整光圈(IRIS) ,往+号方向拨动为增大光圈,往-号方向拨动为缩小光圈,增大光圈可使对焦点以外的物体更模糊,反之则更清晰。6. 拍摄注意事项:1.暂停状态不宜过长拍摄每个镜头应提前录制 5-10 秒拍摄一组镜头或一个动作结束时,不要马上停机,应多录几秒钟这样为下一个镜头的编辑留下余地。2.拍摄一些转场镜头。拍摄有特征的全景镜头。3.注意考虑不同景别的搭配,如全景、中景、近景各占领区 1
35、/3 左右。4.尽量采用顺光或侧顺光拍摄,以色彩的亮度和饱和度的关系来看,只有亮度适中,色彩才最饱和。具体情况应根据编导意图、现场条件而定。7.执机方式 1、固定执机身体不能贴在三脚架或摄像机上,更不能将身体的一部分压在摄像机上。将摄像机放在防震架上,保持画面的稳定。特殊拍摄时,可将摄像机联接在特殊的吸附装置上 . 利用三脚架操纵摄像机,身体和三脚架一定要分离。2、徒手执机使身体姿势处在放松的状态下,可使拍摄能维持较长的时间。拍摄时尽量找一些物体作为辅助支撑。避免似站非站、似蹲非蹲的姿势,时间稍长会导致画面的抖动。徒手执机时,注意控制呼吸并把握好屏息的时间。科学的屏息方法是:先使头部放松,然后
36、深吸气,再慢慢呼出多半,一般大约是五分之四,继而开始屏气。3、肩扛执机将摄像机放在肩上架稳,右手握紧手柄,操纵开关进行变焦和录制。左手轻抚遮光罩或寻像器罩,适时调整光圈和焦距。拍摄时要尽量地利用身旁的依靠物,使摄像机保持相对的稳定。肩扛摄像机进行运动拍摄时,双膝应略弯曲,尽可能地以身体运动代替步伐的移动。8.执机姿势“扛”指扛机拍摄,可用立姿也可用跪姿,其中立姿肩扛式是最常用的持机方式,其视点高度与常人相近,画面具有亲切感、交流感,镜头比较稳定且调度灵活。拍摄时讲究“三紧贴” ,即肘部紧贴身体,脸部紧贴机身,眼睛紧贴寻像器目镜眼罩。 “托”指托机拍摄,适用于便携式小型摄像机,托式拍摄不及肩扛式稳定,尤其是单臂前伸托机边观看显示屏边拍摄时,画面特别容易晃动。应双手持机,眼睛紧贴寻像器,以利于增加稳定效果。 “抱”指抱机拍摄,结合立、蹲、跪姿使用,能降低拍摄机位。向上转动寻像器角度取景,按摄像机上部摄录钮控制拍摄。 “举”指举机拍摄,可抬高拍摄机位,适用于拍摄大场面及前方有人遮挡的情况拍摄,向下转动寻像器或显示屏角度取景,由于机器举起后,难以保持稳定,所以一般采用短焦拍摄。“拎”指拎机拍摄,可降低拍摄机位,移跟拍摄运动目标,能起缓冲作用,减弱画面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