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病理思考题.doc

上传人:wspkg9802 文档编号:7333328 上传时间:2019-05-15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14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病理思考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病理思考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病理思考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病理思考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病理思考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第一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1、名词解释:充血:局部器官或组织因动脉输入血量的增多而发生的充血,称为动脉性充血,简称充血。 淤血:局部器官或组织由于静脉血液回流受阻,使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而发生的充血称为静脉性充血,简称淤血。侧枝性充血:当某一动脉由于发生堵塞或受压迫变狭窄时,局部血液循环受阻,发生缺氧和氧化不全的产物蓄积,刺激该部位的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该部位的侧枝血管扩张,血流增强而形成的侧枝循环。贫血后充血:即减压后充血,当机体局部器官和组织长期受压后,组织内的血管张力降低,若一旦压力突然解除,受压组织内的细动脉发生反射性扩张而引起充血,此时称为减压后充血。心力衰竭细胞:在慢性肺淤

2、血时,可见肺泡腔内有些巨噬细胞吞噬了红细胞并将其分解,胞浆内形成含铁血黄素。由于这种巨噬细胞多在心脏衰竭时出现,因此被称为心力衰竭细胞。槟榔肝:周边区的肝细胞因缺氧而发生脂肪变性,此时在肝组织切面上暗红色的淤血区和黄色的脂肪变性区互相交错,形成切面外观状似槟榔断面的斑纹,故有“槟榔肝”之称。2、充血的眼观及组织学病变如何?答:眼观病变:充血的组织或器官含血量多,局部表现为红肿,组织器官颜色鲜红(动脉血) 。在活体状态下,流血速度加快,血管搏动明显,局部代谢旺盛,温度升高,功能增强,体积轻微肿大,是因为含血量增多,且组织轻度水肿。组织学病变:可见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管腔内充满红细胞,扩张的血管

3、周围常出现水肿和炎性细胞浸润的变化。3、淤血的眼观及组织学病变如何?答:眼观病变:淤血的器官、组织呈暗红色或蓝紫色,体积肿大,机能减退,温度降低。组织学病变:淤血区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满红细胞,有时可伴有水肿,严重时可见有淤血性出血。 (习题中的答案)病变:1)肉眼:淤血组织、器官体积增大;呈暗红色皮肤出血时发绀,温度下降;2)镜下:毛细血管、小静脉扩张,充血;有时伴水肿;实质细胞变性。24、哪些原因可以引起淤血? 答:静脉受压:因静脉受压其官腔变狭窄或闭塞,血液回流受阻而导致相应部位的器官和组织淤血。静脉阻塞:静脉内血栓形成或栓塞可阻碍血液回流而引起淤血。心脏机能障碍:在各种炎症性疾病、

4、传染病和中毒过程中,由于病原体和体内有毒产物的侵害,常导致心肌变性或心包积液。发生心肌变性时,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心腔内血液滞留,压力增高,阻碍了静脉的回流,造成全身各器官淤血。发生心包积液时,由于。心脏舒张受限,肺静脉即体静脉回流受阻而发生淤血。二尖瓣或主动脉瓣狭窄或闭锁不全,可引起肺静脉回流障碍,造成肺脏淤血;三尖瓣或肺动脉瓣狭窄或闭锁不全,可引起全身性淤血。胸膜即肺脏疾病:当发生胸膜炎时,由于胸膜胸腔内蓄积大量炎性渗出物,使胸内压升高,同时由于胸膜发炎,胸壁疼痛,使胸部扩张受到限制,从而影响心脏的舒张,静脉血回流受阻,造成全身器官淤血。5、长期淤血给机体带来哪些后果?答:如发生

5、长时间严重淤血,就会引起淤血组织水肿、出血,实质细胞发生萎缩、变性和坏死,间质结缔组织增生和网状纤维胶原化,导致组织器官体积变小,变硬,6、名词解释:出血:血液流出血管或心脏外,称为出血。破裂性出血:是由于血管破裂而引起的出血。渗出性出血:由于微循环的毛细血管和微静脉通透性增高引起的出血。瘀点:皮肤、粘膜、浆膜的较小的出血点。瘀斑:皮肤、粘膜、浆膜的较大的出血点。体腔积血:血液积聚于体腔内者称为体腔积血,如腹腔积血、心包积血。血肿:是指动脉管破裂,由于血压高,血流急,出血量多,而压迫周围组织形成的有腔室的局限性出血灶。血栓形成:活体的心腔和血管腔内,血液凝固或某些成分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叫

6、血栓形成。血栓:血栓形成的过程中形成的固体物质称为血栓。微血栓:就是透明血栓,是毛细血管内,主要由纤维蛋白构成的血栓。栓塞:是指活体心血管内的异常物质,随血液流动阻塞某处管腔的过程。栓子:造成栓塞的异物称为栓子。3梗死:机体器官和组织由于动脉血流供应中断,侧支循环不能代偿而引起局部组织缺血性坏死,称为梗死。贫血性梗死:梗死灶内出血,含血量少者,梗死灶颜色呈灰白,称贫血性梗死。出血性梗死:梗死灶内出血,含血量多者,梗死灶颜色呈暗红色,称出血性梗死。白色梗死:因为贫血性梗死灶呈灰白色或黄白色,故又称白色梗死。红色梗死:因为出血性梗死灶呈暗红色,故又称红色梗死。 7、出血的眼观及组织学病变?答:眼观

7、病变:可见淤点、瘀斑、体腔积血、血肿。组织学病变:可见组织的血管外有红细胞无边界地分布,陈旧性出血灶可见病灶周围有巨噬细胞分布,巨噬细胞胞浆内有红细胞或含铁血黄素,组织中亦可见游离的含铁血黄素。8、血栓形成的条件有哪些?答:心血管内膜的损伤(最重要、最常见)血液状态的改变:主要指血流缓慢、停滞或形成漩涡等,这是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血液凝固性增高:是指血液中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增多,或纤溶系统的活性降低,导致血液的高凝状态。9、血栓有哪几种形态? 答:白色血栓:为血栓的头部,主要有血小板、白细胞和不同数量的蛋白组成。通常见于心脏和动脉系统。混合血栓:继白色血栓之后而形成,构成血栓体部,多见于静脉

8、,主要血小板梁、纤维蛋白网和多量红细胞构成。红色血栓:为血栓的尾部,主要有红细胞和纤维蛋白组成,也多见于静脉。眼观呈红色,故称红色血栓。10、血栓的结局有哪些?4答:软化、溶解、吸收:血栓内的纤维蛋白溶解酶活性增高及白细胞崩解释放的蛋白水解酶均可使血栓溶解,称为血栓的软化。较小的可被完全溶解吸收。较大的血栓在软化过程中科部分地发生脱落,形成栓子,随血液流动而阻塞相应的血管,造成栓塞。机化与再通:血栓被肉芽组织吸收替代的过程,称为血栓机化。使已被阻塞的血管部分地恢复血流的过程,称为血栓的再通。钙化:少数没有完全软化或机化的血栓,可被钙盐逐渐沉着而发生钙化,使血栓形成质硬如石的物质,称为动脉石或静

9、脉石。11、栓塞的类型有哪几种?答:血栓性栓塞:由血栓或血栓的一部分脱落引起的栓塞称为血栓血栓,是栓塞中最为常见的一种肺动脉栓塞:体静脉和右心的血栓性栓子,可导致不同的肺动脉分支的栓塞。体循环动脉栓塞:栓子大多来自左心内膜的血栓,少数来自动脉粥样硬化和动脉瘤内膜表面的血栓。空气性栓塞:当空气和其他气体进入血流,在循环血液中形成气泡并阻塞血管时,称为空气性血栓。脂肪性血栓:当脂肪滴进入血流并阻塞血管时,称为脂肪性栓塞。组织性栓塞:是指组织碎片或细胞团块进入血流而引起的栓塞。细菌性栓塞:寄生虫性栓塞:当某些寄生虫虫体活或虫卵进入血流时,可引起寄生虫性栓塞12、梗死的病变如何?答:贫血性梗死:眼观:

10、肾脏的贫血性梗死灶多呈锥体形,其锥底为肾表面,锥尖指向血管堵塞的部位。心肌和肠道的梗死灶形状不规则,脑组织梗死多呈液化性坏死。镜检:梗死组织的实质细胞肿胀,胞浆呈颗粒状,胞核崩解消失,但组织轮廓尚能辨认。5出血性梗死:眼观:梗死区肿大、硬固,切面湿润,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镜检:梗死组织结构模糊,弥散着大量红细胞,组织细胞坏死崩解,血管扩张,充满血液。第二章 细胞和组织的损伤1、名词解释:萎缩:已发育成熟的器官、组织或细胞发生体积缩小的过程,称为萎缩。全身性萎缩时组织萎缩的顺序:脂肪组织肌肉组织肝、肾、脾、淋巴结、胃、肠等器官心、脑、内分泌器官脂褐素:是一种不溶性的脂类色素,是不饱和脂类由于过氧

11、化作用而衍生的复杂色素,是一种含脂的黄褐色的颗粒状色素。变性:是指细胞或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的数量显著增多,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颗粒变性:是具有细胞肿胀的病变特征的早期细胞肿胀,是组织细胞最轻微且常见的细胞变性。水泡变性:是在变性细胞的胞浆、胞核内出现大小不一的空泡(水泡) ,使细胞呈蜂窝状或网状,所以称为水泡变性。脂肪变性:是细胞内脂肪代谢障碍时的形态表现,其特点是胞浆内出现了正常情况下在光镜下看不见的脂肪滴,或胞浆内脂肪滴增多,简称脂变。透明变性:泛指细胞质、血管壁和纤维结缔组织内出现一种均质无结构的、红染的毛玻璃样半透明蛋白样物质,即透明蛋白或透明素。玻璃样变:又称透明变性

12、。黏液样变性:又称粘液样变,是指组织间质内出现粘液物质(黏多糖和黏蛋白)蓄积的一种病理变化。淀粉样变性:也称为淀粉样变或淀粉样物质沉积症,是指在某些组织的网状纤维、血管壁或间质内出现淀粉样物质沉着的病变。虎斑心:透过心内膜可见到乳头肌及肉柱的静脉血管周围有灰黄色的条纹或斑点分布在色彩正常的心肌之间,呈红黄相间的虎皮状斑纹,故有“虎斑心”之称。坏死:是指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病理性死亡。凝固性坏死:是指坏死组织由于水分减少和蛋白质凝固而变成灰白或黄白、干燥无光泽的凝固状,称为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是指坏死组织因蛋白水解酶的作用而分解变为液态。6坏疽:是指继发有腐败菌感染和其他因素影响的大块坏死

13、而呈现灰褐色或黑色等特殊形态改变。干酪样坏死:属于凝固性坏死的一种,见于结核杆菌和鼻疽杆菌等引起的感染性炎症。干酪样坏死灶局部除了凝固的蛋白质外,还含有多量的由结核杆菌产生的脂类物质,使坏死灶外观呈灰白色或黄白色,松软无结构,似干酪(奶酪)样或豆腐渣样,故称为干酪样坏死。蜡样坏死:多见于动物的白肌病。可见肌肉肿胀,无光泽、浑浊、干燥、坚实,呈灰红或灰白色,如蜡样,故称为蜡样坏死。干性坏疽:肢端;干燥,皱缩,黑褐色,分界清楚。湿性坏疽:多发生于与外界相通的内脏(肠、子宫、肺等) ,也可见于动脉受阻同时伴有淤血水肿的体表组织坏死。气性坏疽:深的开放性创伤;厌氧产气菌感染;显著肿胀、按之有捻发音、切

14、面蜂窝状,奇臭。糜烂:皮肤、黏膜处的浅表性坏死缺损称为糜烂。溃疡:较深的坏死性缺损称为溃疡。2、说明萎缩的眼观及组织学病变。答:全身性萎缩:眼观病变:萎缩的器官一般表现为体积均匀性缩小,原有形状基本保存,边缘锐薄,被膜增厚皱缩,重量减轻,质地变硬,色泽稍淡或变深。组织学病变:萎缩细胞的胞浆内可观察到脂褐素。局部性萎缩:其形态变化与全身性萎缩是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除可看到上述的病变外,还常看到引起萎缩的原始病变。3、按发生原因局部性萎缩分为哪几种类型?答:废用性萎缩:是器官由于功能降低或失用后发生的萎缩。压迫性萎缩:是组织和器官等长期受压迫而发生的萎缩。神经性萎缩:是神经受损后,其所支配的效应

15、器官发生萎缩。缺血性萎缩:当局部小动脉不全阻塞是,由于血液供应不足,引起相应部位的组织萎缩,即缺血性或血管性萎缩。内分泌性萎缩:内分泌功能紊乱(主要为功能低下)可引起相应靶器官7的萎缩。4、试述颗粒变性的眼观及组织学病变。答:眼观病变:器官肿大,被膜紧张,边缘变钝,混浊而无光泽,像开水烫过一样,颜色土黄色,切面隆起,边缘外翻,结构模糊。组织学病变:细胞体积肿大,胞浆内出现大量淡红色的微细颗粒。5、光镜下如何区别水泡变性与脂肪变性?答:光镜下的区别在于二者形成的空泡的不同。 水泡变性的特点是在变性细胞的胞浆、胞核内出现大小不一的空泡(水泡) ,使细胞呈蜂窝状或网状。 脂肪变性的特点是胞浆内出现了

16、正常情况下在光镜下看不见的脂肪滴,或胞浆内脂肪滴增多6、说明脂肪变性发生的机理。答:严重感染、长期贫血、营养不良、化学毒物中毒等 脂肪来源增加、脂肪去路减少 脂肪在肝内沉积发生机理很复杂,但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脂蛋白合成障碍;中性脂肪合成过多;脂肪酸氧化受抑制;脂肪显现;细胞分泌作用的抑制。7、说明脂肪变性的眼观及组织学病变。 (重点写肝脂肪的病变)答:肝脂肪变性: 眼观病变:轻度肝脂肪变性时,眼观无明显改变,如脂肪变性比较显著和弥漫,则可见肝脏肿大,质地脆软,色泽淡黄至土黄,切面模糊,有油腻感,有的甚至质脆如泥。重度弥漫性肝脂肪变性称为脂肪肝。 组织学病变:发生脂变的肝细胞的胞浆内出现大小不

17、等的脂肪空泡(石蜡切片) 。(习题的答案)1)肉眼:肝大、边缘钝,色淡黄、质较软、油腻感;2)光镜:肝细胞体积大、胞质内有圆形或卵圆形空泡,可将核挤至一侧,肝索紊乱,肝窦扭曲,狭窄乃至闭塞。心肌脂肪变性: 眼观病变:灰黄色、浑浊、松软,可见虎斑心。 组织学病变:可见脂肪小滴呈串珠状排列在心肌原纤维之间。肾脏脂肪变性:8 眼观病变:肾脏稍肿大,切面可见皮质增厚,略显浅黄色,有黄色条纹或斑纹。 组织学病变:病变轻微的可见脂滴位于肾小管上皮细胞基底部,严重时散布整个细胞浆,肾小管上皮的刷状缘消失。8、细胞坏死时细胞核如何变化?答:细胞核的改变时细胞坏死的主要形态学标志,镜检胞核变化的特征表现为以下

18、3 个方面:核浓缩:因为核蛋白分解,DNA 游离,核脱水,使细胞核染色质凝聚,嗜碱性增加,故表现为核体积缩小,染色加深,呈深蓝色,提示 DNA 停止转录。核碎裂:核染色质崩解为小块,先堆积于核膜下,以后核膜破裂,核染色质呈许多大小不等、深蓝色的碎片散在于胞浆中。核溶解:染色质中的 DNA 和核蛋白被 DNA 酶和蛋白酶分解,染色变淡,或只见核的轮廓或残存的核影。当染色质中的蛋白质全部被溶解时,核便完全消失。9、坏死可分为哪几种类型?答:凝固性坏死(干性坏死):是指坏死组织由于水分减少和蛋白质凝固而变成灰白或黄白、干燥无光泽的凝固状,称为凝固性坏死。 贫血性梗死;干酪样坏死;蜡样坏死。液化性坏死

19、:是指坏死组织因蛋白水解酶的作用而分解变为液态。脂肪坏死:主要有酶解性脂肪坏死和外伤性坏死两种。坏疽:是指继发有腐败菌感染和其他因素影响的大块坏死而呈现灰褐色或黑色等特殊形态改变。干性坏疽;湿性坏疽;气性坏疽10、说明干酪样坏死的眼观及组织学病变。答:眼观病变:坏死组织的固有结构完全被破坏而消失,融合成均质,红染的无定型结构。病程较长时,坏死灶内可见有蓝染的颗粒状的钙盐沉着。组织学病变:坏死彻底,结构残影消失,红染细颗粒状。11、坏疽可分为哪几种类型?答:干性坏疽:湿性坏疽:多发生于与外界相通的内脏(肠、子宫、肺等) ,也可见于动脉受阻同时伴有淤血水肿的体表组织坏死。气性坏疽:912、坏死的结

20、局有哪几种?答:反应性炎症:因坏死组织分解产物的刺激作用,在坏死区与周围活组织之间发生反应反应性炎症,表现为血管充血、浆液渗出和白细胞游出。溶解吸收:较小的坏死灶可通过本身崩解或嗜中性粒细胞释放出的溶蛋白酶分解为小的碎片或完全液化,经淋巴管或血管吸收,不能吸收的碎片则由巨噬细胞加以吞噬消化。腐离脱落:位于体表和与外界相通的心脏的较大坏死灶不易完全吸收,其周围由于分解性炎,其中的白细胞释放溶蛋白酶,可加速坏死灶边缘组织的溶解吸收,使坏死灶与健康组织分解、脱落,形成缺陷。机化和包囊形成:坏死灶范围较大,不能完全溶解吸收或腐离脱落,由新生肉芽组织吸收、取代坏死物的过程称为机化,最终形成瘢痕组织。如果

21、坏死组织不能被完全机化,则可以由周围新生的肉芽组织将坏死组织包裹起来,称为包囊形成。钙化:指坏死灶出现钙盐沉着,即发生钙化。第三章 病理性物质沉着1、名称解释:病理性钙化:在骨和牙齿以外的组织内有固态钙盐沉积称为病理性钙化。营养不良性钙化:可简称为钙化,是继发于局部变性、坏死组织和病理产物中的异常钙盐沉积。转移性钙化:是由于全身性钙盐代谢障碍,血钙和(或)血磷升高,使钙盐在机体多处健康组织上沉积所致的钙化。含铁血黄素:是由铁蛋白微粒集结而成的色素颗粒,是一种血红蛋白源性色素,为金黄色会棕黄色而具有折光性的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颗粒。因其含铁,故称含铁血黄素。痛风:尿酸盐沉着即痛风,是指体内嘌呤代

22、谢障碍,血液中尿酸增高,并伴有尿酸盐(钠)结晶沉着在体内一些器官组织而引起的疾病。痛风石:尿酸盐大量沉着可使关节变形,并形成痛风石。10结石形成:在空腔器官或排泄管、分泌管内,体液中的有机成分或无机盐类由溶解状态变成石砾样的固体物质的过程。糖原浸润:是指细胞的胞浆内有大量糖原蓄积。2、说明病理性钙化的眼观及组织学病变。答:眼观病变:白色坚硬颗粒或团块,沙砾感。组织学病变:深蓝色颗粒状或片块状。3、含铁血黄素是怎样形成的? 答:是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巨噬细胞吞噬红细胞后由血红蛋白衍生的。4、哪些原因引起尿酸盐沉着?答:蛋白质特别是核蛋白的摄入过多; 肾脏的损害;饲养管理不良;遗传因素。5、尿酸盐沉

23、着有何病变特点?答:内脏型:肾脏肿大,色泽变淡,表面呈白褐色花纹状,切面可见尿酸盐沉积而形成的散在的白色小点。严重时体腔浆膜面及心、肝、脾、肠系膜表面出现灰白色粉末状尿酸盐沉着,量多时形成一层白色薄膜覆盖在器官表面。关节型:特征是脚趾和腿部关节肿胀,关节软骨、关节周围结缔组织、骨膜、腱鞘、韧带及骨骼等部位,均可见白色尿酸盐沉着。组织学变化:在 HE 染色的组织切片,可见均质、粉红色、大小不等的通风结石。在经酒精固定的组织切片上,可见针形或棱形尿酸盐结晶,局部组织细胞变性、坏死,其周围有巨噬细胞和炎性细胞浸润,时久者有结缔组织增生。116、结石有哪些类型? 答:肠结石:真性肠结石、假性肠结石;尿

24、结石;胆结石;唾石;胰腺结石。7、如何把糖原浸润与水泡变性、脂肪变性区别开来?答:检查糖原的组织块用纯酒精固定,而且在整个染色过程中都用酒精处理,不能与水接触,用胭脂红染色,即可见到呈亮红色的糖原颗粒。或用 PAS染色,糖原可染上淡红紫色,水泡变性及脂肪变性呈阴性反应。或者是将病变组织做糖原定量分析。第四章 适应与修复1、名词解释:代偿:是指机体在致病因素作用下,体内出现的代谢功能障碍或组织结构破坏,机体通过原组织、器官的正常部分或别的组织器官的代谢改变、功能加强或形态结构变化来代替、补偿的过程。代谢代偿:是指在疾病过程中体内出现以物质代谢改变为特征的代偿形式。功能代偿:是指机体通过各种功能活

25、动的增强来补偿体内的功能障碍和损伤的一种代偿形式。结构代偿:是指机体在功能增强的基础上伴发形态结构的变化来实现代偿的一种形式。化生:为适应环境变化,一种分化成熟的组织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组织的过程称为化生。直接化生:是指一种组织不经过细胞分裂增殖而直接转变为另一种类型的组织。间接化生:是指一种组织通过新生的幼稚细胞而转变为另一种类型组织的化生。肥大:组织、器官因其实质细胞体积增大而使整个组织器官体积增大,称为肥大。再生:是指为修复“耗损”的实质细胞而发生的同种细胞的增生。完全再生:主要发生在再生能力较强的组织,而且所受的损伤比较小的条件下,如皮肤和黏膜上皮发生较小损伤后常采取此方式。不完全再生

26、:即缺损的组织不能完全由结构和功能相同的组织修补,而由肉芽组织来代替,最后形成瘢痕。肉芽组织:是指新生的富含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并伴有炎性细胞浸润的幼稚结缔组织。机化:机体对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病理产物(如渗出物、血栓、坏死组织)12不能被炎性细胞吞噬、吸收,而被新生肉芽组织清除、取代的过程,称为机化。肺肉变:纤维性肺炎,肺泡内的纤维素机化使肺脏变为肌肉样组织,称为肺肉变。2、代偿的形式有哪几种?答:代偿的形式有三种:代谢性代偿:是指在疾病过程中体内出现以物质代谢改变为特征的代偿形式。功能性代偿:是指机体通过各种功能活动的增强来补偿体内的功能障碍和损伤的一种代偿形式。结构性代偿:是指机体在

27、功能增强的基础上伴发形态结构的变化来实现代偿的一种形式。3、适应的方式有哪几种?答: 生理性萎缩 萎缩 全身性萎缩 废用性萎缩病理性萎缩 压迫性萎缩局部性萎缩 神经性萎缩缺血性萎缩生理性肥大 内分泌萎缩肥大 真性肥大病理性肥大 假性肥大生理性增生增生病理性增生直接化生化生间接化生 4、按再生能力的强弱,体内各种组织、细胞分为哪几类?每一类包括哪些组织、细胞?答:再生能力强的组织:主要包括结缔组织、表皮、黏膜、淋巴造血组织、小血管、骨组织、周围神经组织、干细胞及某些腺上皮等。再生能力较弱的组织:主要是平滑肌、横纹肌、软骨组织等。缺乏再生能力的组织:神经细胞、心肌细胞、骨骼肌细胞等。135、说明肉

28、芽组织的组成成分。答:是由幼稚纤维细胞、新生毛细血管、少量的胶原纤维及一定量的炎性细胞等有形成分形成的。6、试说明机化对机体的利与弊。答:有利方面:机化在消除或限制各种病理性产物的致病性和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性中起着重要作用,是机体的一种具有适应意义的修复性反应。不利方面:机化在某些情况下却会给机体带来不利的影响。例如发生纤维素性胸膜肺炎时,由于机体而使肋胸膜与肺胸膜粘连,可造成持久性的呼吸障碍。第五章 炎症1、名词解释:组织变质:是指炎症局部(即炎灶)组织发生变性至坏死的全过程。渗出:炎液症局部血管内的液体和细胞成分,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体腔、黏膜表面和体表的过程称为渗出。趋化作用:白细

29、胞朝着化学刺激物做定向移动的现象称为趋化作用。趋化因子:能诱导白细胞做定向游走的化学物质称为趋化因子。郎罕氏细胞:感染组织中的多核巨噬细胞。炎症介质:是指在致炎因子作用下,由局部细胞释放或由体液中产生的,参与或引起炎症反应的化学活性物质,故亦称化学介质。菌血症:是指病灶局部的细菌经血管或淋巴管侵入血液,血液中可查到细菌,但全身并无中毒症状。毒血症:是指病原微生物的毒素或其毒性产物被吸收入血。病毒血症:是这病毒在血液中持续存在的现象。脓毒败血症:如果是化脓菌引起的败血症,并继发引起全身性的、多发性小脓肿灶,则称为脓毒败血症。败血症:当毒力强的细菌入血后不仅未被清除,而且还大量生长繁殖,产生毒素,

30、引起全身中毒症状和病理变化,称为败血症。变质性炎症:有的炎症以变质性变化为主,称为变质性炎。渗出性炎症:有的炎症以渗出性变化为主,称为渗出性炎。增生性炎:是指在炎症过程中,组织细胞的增生比较明显,而变质和渗出较轻微的一类炎症。浆液性炎:是以渗出较大量的浆液(血清)为特征的炎症。14纤维素性炎:是以渗出物中含有大量纤维蛋白为特征的炎症。化脓性炎:是以嗜中性粒细胞大量渗出,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为特征的炎症。出血性炎:渗出物中含有多量红细胞,称出血性炎。浮膜性炎:发生于黏膜和浆膜上,特点是渗出的纤维蛋白凝固而形成一层淡黄色、有弹性的膜状物(称假膜) ,被覆于炎灶的表面。假膜性炎:由于组

31、织损伤较轻,渗出的纤维蛋白大部分积聚于黏膜或浆膜表面,凝固形成一层薄的、易于剥离的薄膜,膜剥离后,其下的黏/浆膜结构无损,所以浮膜性炎又称假膜性炎或伪膜性炎。固膜性炎:又称为纤维素性坏死性炎,是伴有严重的组织坏死的纤维素性炎肺肉变:纤维性肺炎,肺泡内的纤维素机化使肺脏变为肌肉样组织,称为肺肉变。脓性卡他:是指黏膜的化脓性炎,渗出物为灰黄或浅绿色的脓性分泌物。积脓:浆膜发生化脓性炎时,脓性渗出物大量蓄积于体腔内,称为积脓脓肿:是指组织内局限性化脓性炎,主要特征为组织发生坏死溶解,形成充满脓液的腔,称为脓肿。蜂窝织炎:疏松结缔组织内发生的弥漫性化脓性炎,称为蜂窝织炎。窦道:脓液穿破组织流至体外所经

32、过的通道,只有一个开口的病理性盲管称为窦道。瘘管:如果脓肿一端向身体表面突破,另一端穿入体腔或某一脏器的腔内,称为瘘管。普通增生性炎:是指一般的肉芽组织增生或一般的组织增生,无特殊的形态结构。特异性增生性炎:又称肉芽肿性炎,是由某些病原微生物(鼻疽杆菌、结核杆菌等)引起的以特异性肉芽组织增生为特征的炎症过程。2、炎灶的基本病理变化有哪些?答:包括组织变质、充血和渗出、细胞增生。组织变质:是指炎症局部(即炎灶)组织发生变性至坏死的全过程。渗出:炎液症局部血管内的液体和细胞成分,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体腔、黏膜表面和体表的过程称为渗出。细胞渗出:白细胞穿过血管壁游出到血管外的过程即为白细胞渗出。

33、3、说明炎性细胞的种类及其功能。答:嗜中性粒细胞:有活跃的游走和吞噬功能;15嗜中性粒细胞溶酶体中的阳离子蛋白可促进血管壁通透性升高,对单核细胞有趋化作用;中性蛋白酶能引起组织损伤,并促进脓肿形成;可释放致热源,引起发热。嗜酸性粒细胞:具有一定的吞噬能力,运动和吞噬作用较弱,能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调整、限制速发型变态反应,同时对寄生虫有直接杀伤作用。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二者均有 IgE 和 Fc 受体,能与 IgE 结合。当受到过敏因子刺激时,带有 IgE 的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与特异性抗原结合后,立即引起细胞脱颗粒,释放出组胺、5-羟色胺和肝素等炎症介质,引起过敏反应。淋巴细胞:T 细

34、胞:参与细胞免疫应答,对其他 T 细胞或 B 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能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B 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通过产生抗体的方式参与体液免疫应答。K 细胞:特点是具有 Fc 受体。K 细胞凭借着其 IgGFc 受体能溶解包裹 着抗原的靶细胞。NK 细胞:NK 细胞无需致敏,就可溶解病毒感染的细胞。其能溶解肿瘤细胞及感染病毒的细胞,在抗肿瘤和抗病毒感染方面较为重要,NK 细胞是抗病毒感染的第一道防线。浆细胞:参与免疫反应,产生抗体,可与相应的抗原结合。单核巨噬细胞: 能吞噬病原体、组织分解物、凋亡细胞及异物。 可形成上皮样细胞和多核巨细胞(如结核灶处) 。 能将抗原信息传递给淋巴细胞。 细胞

35、毒作用,通过与靶细胞紧密接触而杀伤靶细胞(此功能对肿瘤细胞的杀伤及大而不能吞噬的原虫有重要意义) 。上皮样细胞和多核巨细胞/异物巨细胞:具有很强的吞噬能力。树突状细胞:具有有效传递抗原的功能,但吞噬能力弱甚至缺乏。红细胞: 4、请说出 6 种炎症介质。16答:体液中产生的炎症介质:激肽系统、补体系统、凝血系统、纤溶系统、细胞产生的炎症介质:血管活性胺类(组胺和 5-羟色胺) 、花生四稀酸代谢产物(前列腺素、白细胞三烯) 、血小板激活因子、细胞因子(淋巴因子、单核因子)一氧化氮、白细胞产物、神经肽类(以上选 6 个作答)5、组织胺、5羟色胺各有什么作用?答:组织胺:使细动脉、毛细血管静脉扩张,但

36、使细静脉内皮细胞收缩。使细静脉血管通透性增加。对嗜酸性粒细胞有特异性的化学趋化作用。5羟色胺:可释放 5-HT,其作用与组胺类似,主要作用是使血管壁通透性升高,低浓度时有致痛作用。6、炎症的局部临床表现有哪些?答:临床表现:红、肿、热、痛功能障碍。7、试述败血症的病变。答:发生败血症时机体除具有毒血症的症状和体征外,常出现皮肤黏膜的多发性出血斑点,巨噬细胞系统增生活跃,尤以脾和全身淋巴结肿大明显,血液中常可培养出致病菌。 (不确定的答案)8、请将炎症进行分类。答:按炎症发生经过的快慢、持续时间的长短分:超急性炎症;急性炎症;亚急性炎症;慢性炎症。按炎症过程的本质分: 变质性炎;渗出性炎:浆液性

37、炎、卡他性炎(浆液性卡他、粘液性卡他、脓性卡他)、纤维素性卡他(浮膜性炎、固膜性炎) 、化脓性炎、出血性炎; 增生性炎:普通增生性炎(急性增生性炎、慢性增生性炎) 、特异性增生性炎(感染性肉芽肿、异物性肉芽肿) 。第六章 肿瘤1、名词解释:肿瘤:是在机体的各种致瘤因子作用下,局部组织细胞的过度增生和异常分化而形成的新生物,常表现为肿块或组织器官弥漫性肿大。直接蔓延:肿瘤细胞沿组织间隙、淋巴管、血管、脉管壁、神经束衣、浆膜连17续生长,直接延伸并侵入附近组织、器官的过程,称为直接蔓延。种植性转移:体腔内器官的肿瘤蔓延而于器官表面是,瘤细胞可以脱落并像播种一样,种植在体腔和体腔内各器官的表面,形成

38、多数的转移瘤。这一过程称为种植性转移或接生性转移。癌:由上皮组织发生的恶性肿瘤称为“癌” 。肉瘤:由间叶组织发生的恶性肿瘤。癌珠:鳞状上皮细胞癌的癌巢最外层相当于表皮的基底层排列于最外层,内层为棘细胞层、颗粒细胞层,在癌巢中心可见类似表皮的层状角化物,称为角化珠或癌珠。异型性:肿瘤组织在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上,都与其来源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称为肿瘤的异型性。膨胀性生长:是大多数良性肿瘤的生长方式,肿瘤体积逐渐增大,有如逐渐膨胀的气球,可挤压、推开周围组织。白血病:禽 C 型反转录病毒群的病毒引起的禽类多种肿瘤性疾病的统称,主要是淋巴细胞性白血病。2、何谓肿瘤的异型性?表现在哪些方

39、面?答:肿瘤组织在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上,都与其来源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称为肿瘤的异型性。肿瘤组织结构的异型性;肿瘤细胞的异型性:瘤细胞的异型性:呈多形性,大小、形态不一。瘤细胞核的多形性:体积增大、核染色质增多、核大小不一、核形状不一、核分裂像多见、核仁肥大、数目也异常增多。瘤细胞浆的变化:嗜碱性增强。另外一种答案:细胞体积大,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细胞核大,染色深(染色深,提示染色质分布低,分化信号,即将分裂)18核内染色质呈不规则的,不均等的分布;核分裂相和不对称的多极分布;核仁增大和数量增加;核质比 1:1(正常细胞的胞核:胞浆为 1:46)胞浆内有空泡、着色性物质、包涵体

40、、病毒样颗粒等。3、简述肿瘤的命名原则,并举例说明。答:肿瘤命名的原则,一般是根据其组织发生的来源和良性肿瘤或恶性肿瘤的不同而命名的。良性肿瘤:发生肿瘤的组织名称+瘤如由纤维组织发生的肿瘤称为组织瘤;由脂肪组织发生的肿瘤称为脂肪瘤;由腺上皮发生的肿瘤称为腺瘤。恶性肿瘤: 由上皮组织发生的恶性肿瘤称为“癌”:来源组织名称+癌如食管癌。腺癌、鳞状上皮细胞癌。由间叶组织发生的恶性肿瘤则统称为“肉瘤”:来源组织名称+肉瘤如淋巴肉瘤、骨肉瘤、纤维肉瘤、脂肪肉瘤等来自未成熟的胚胎组织或神经组织的一些恶性肿瘤,通常称为母细胞瘤。(还有其他恶性肿瘤,前两点是重点,剩下的为了解内容。 )4、如何区分良性肿瘤与恶

41、性肿瘤?答: 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的区别区别要点 良性肿瘤 恶性肿瘤外形 多呈结节状、乳头状 呈多种形态生长方式 膨胀性生长,常有薄膜形成,可移动,周围分界清浸润性生长,无包膜,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生长速度 缓慢、很少坏死和出血 较快,常伴有坏死和出血,溃疡转移和复发 无转移,手术摘除后不易复发常有转移,手术后可复发核分裂像 无或少 较多见核仁 正常 大且不止一个细胞分化程度 分化良好,异型性小,与原发组织相似分化不好,异型性明显对机体的影响 较小,不致命 影响大,致命195、肿瘤的转移的方式有哪些?答:淋巴道转移、血道转移、种植转移6、简述肿瘤的异型性、分化程度与肿瘤良恶性的关系。答:良性肿瘤异

42、型性不明显,一般都与其来源组织相似,分化程度高,恶生程度低。恶性肿瘤异型性答,瘤细胞排列紊乱,失去正常的排列结构层次,实质和间质比例失常,分化程度低。 7、简述肿瘤对机体的影响。答:有害无益,恶性肿瘤对机体有恶重影响;良性肿瘤对机体的影响小,主要局部压迫、阻塞作用。恶性肿瘤影响:压迫和阻塞(管腔) ;破坏正常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出血、感染、坏死,是其合并症;恶病质:机体严重消瘦、无力、贫血、全身衰竭的状态。第七章 心血管系统病理1、名词解释:绒毛心:浆液性-纤维素性心包炎时,心包膜上的纤维素不断沉着,随心脏搏动而形成的绒毛状外观称为绒毛心。心力衰竭:心肌功能不全也称心力衰竭,是指由于心肌收缩力减

43、弱,以致在静息或轻微活动的情况下,心输出量相对或绝对地减少,不能满足机体组织细胞物质代谢的需要,而出现全身性机体能、代谢和结构改变的过程。心瓣膜病:指心内膜上的炎症,按心内膜炎的病理变化特点,可将其分为疣性心内膜炎和溃疡性心内膜炎。实质性心肌炎:是指心肌纤维出现变质性变化为主的炎症过程,其间质内可见不同程度的渗出和增生性变化。浆液性心包炎:是指以大量浆液渗出为特征的心包炎症。疣性心内膜炎:是以心瓣膜损伤轻微和形成疣状赘生物为特征的心内膜炎症,又称为单纯性心内膜炎。20溃疡性心内膜炎:是以心瓣膜严重损伤并散发多数溃疡为特征的心内膜炎症,也称为败血性心内膜炎。虎斑心:当沿心冠部横切心脏时,可见灰黄

44、色条纹围绕心腔,排列呈环层状,形似虎皮的斑纹,称为虎斑心。2、试述实质性心肌炎的病理变化。答:眼观:心肌松弛、柔软,暗灰色,无光泽,宛如煮肉;心脏扩张,且以右心室更为明显;呈虎斑心。镜检:心肌变性坏死,病程长呈成纤维细胞增生。3、说明浆液性-纤维素性心包炎的病变特点。答:主要由病原微生物所引起眼观:小包表面的血管扩张充血,多量渗出物蓄积于心包,浆液性渗出物初呈淡黄色,透明的水样物,后稍浑浊,渗出物中混有絮状的纤维素团块。镜检:初期心外膜上有少量浆液-纤维素性渗出物,心外膜下间皮肿胀、增生。4、简述心功能不全的发病机制。答:心肌结构的破坏;心肌能量代谢的障碍;Ca 2+运转障碍。第八章 造血系统

45、病理1、名词解释:急性炎性脾肿:是指伴有脾脏明显肿大的急性炎症,主要见于急性败血症性传染病,称为急性炎性脾肿或败血脾。增生性脾炎:是指以脾脏实质细胞或结缔组织大量增生为特征的炎症。坏死性脾炎:是指与脾脏实质急性坏死为特征的急性脾炎,化脓性脾炎可看作是一种特殊的坏死性脾炎。窦卡他:巨噬细胞大部分来自窦内的网状细胞,淋巴窦内的网状细胞明显增生、肿胀、脱落,变成巨噬细胞充满淋巴窦,这种现象称为窦卡他。出血性淋巴结炎:是指伴有严重出血的单纯性淋巴结炎,通常由浆液性炎发展而来。2、简述急性炎性脾肿的眼观及组织学变化。21答:眼观:呈败血脾变化,脾脏显著肿大,被膜紧张,质地柔软,颜色紫红色或黑红色;切面隆

46、起,多血,脾髓软化呈粥样,用刀轻刮切面,易刮下大量脾髓、脾小梁,白髓结构模糊。组织学:脾脏内含有大量血液,毛细血管极度扩张;脾淋巴细胞坏死,白髓体积缩小,严重时几乎消失,有时仅见少量淋巴组织。3、试述出血性淋巴结炎病理变化。答:眼观:淋巴结肿大,被膜紧张,呈暗红色或黑红色;切面湿润,呈暗红色。 (猪淋巴小结的例子)镜检:淋巴小结血管扩张充血,淋巴窦内及周围组织中大量红细胞渗出,甚至淋巴组织被红细胞完全取代。4、增生性脾炎的病变特征如何?答:眼观:脾脏轻度肿大,质地硬实,被膜增厚,边缘稍显钝圆,切面稍隆突,在红褐色的背景上散在灰白颗粒状突起的增大的白髓。镜检:淋巴细胞、网状细胞和巨噬细胞均显增生

47、,脾小体数量增多,体积增大,生发中心明显,含上皮样细胞和多核巨噬细胞的特殊肉芽肿,充满脾髓。第九章 呼吸系统病理1、名词解释:小叶性肺炎(支气管肺炎):是指炎症从支气管开始,继而波及肺泡的一种炎症。大叶性肺炎(纤维素性肺炎):是以支气管及肺泡内充填有大量纤维素渗出物为特征的急性炎症。肺肝变:肺脏体积明显膨大,质度硬实如肝,故称肝变。纤维素性肺炎的发病过程中,由充血水肿期发展而来,肺体积明显膨大,投入水中能完全下沉,肺组织致密坚实,切面呈暗红色,此时,由于肺脏的色泽和质地如肝脏,故称肺肝变。肺肉变:渗出物机化,肺组织变得致密、坚实,呈红褐色肉样外观,故名肺肉变。22肺气肿:是指肺组织内空气含量过

48、多而导致肺脏体积过度膨大。间质性肺炎:是指发生于肺泡壁、支气管周围、血管周围及小叶间质的炎症。2、大叶性肺炎的病变发展分为几期?简述各期镜下病变特点。答:充血水肿期: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腔内有多量浆液状渗出液,呈透明粉红色,并混有少量红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红色肝变期:肺泡壁毛细血管明显地扩张充血,肺泡腔和支气管腔存有大量交织成网的纤维蛋白,网眼内充满多量的红细胞,渗出物中还有少量白细胞、巨噬细胞。灰白色肝变期:肺泡壁毛细血管被挤压缩小,充血消失,而红细胞则逐渐溶解消失,渗出物中主要是大量中性粒细胞和大量网状纤维素。结局期:渗入肺泡内的嗜中性粒细胞大多处于变性、坏死和崩解状态,

49、数量大为减少,巨噬细胞明显增多。3、大叶性肺炎与小叶性肺炎有何主要区别?答:大叶性肺炎 小叶性肺炎范围 肺的大叶 肺的小叶,支气管周围渗出物 纤维素性 浆液性病变特征 大理石样变(四个期) 小叶性岛屿状病因 传染性 自家感染4、小叶性肺炎与间叶性肺炎有何主要区别?答:间叶性肺炎支发生于肺泡壁、支气管周围、血管周围及小叶间质的炎症,特别是肺泡壁有增生和浸润。多由病原微生物、寄生虫等感染。235、小叶性肺炎病变特点是什么?答:眼观:呈岛屿状,呈灶状分布;大小自粟粒大,米粒大到黄豆大;发炎的肺小叶或肺小叶群质地变实,病灶多呈灰黄色或灰红色。镜检:病灶中的支气管、细支气管及肺泡腔内充满渗出物。6、肺气肿的眼观及组织学变化如何?答:病变:气体进入肺间质的疏松结缔组织,肺脏体积增大,膨胀,颜色苍白,肺间质有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