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思想史/Ideological History 转自:管理学家2009 年第九期栏目主编:刘文瑞教授本期主要撰稿人:张瑜(西北大学)如需订阅或联系作者请联系 01051660976孔茨的贡献,主要表现在管理学科的建设方面。作为国际知名管理学家,他继承和发展了法约尔创立的管理学体系,通过对管理职能的论证,他对管理过程学派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被人们视为这一学派的第三代掌门人。以孔茨为标志,管理职能理论范式走向成熟,变为一个开放体系,广泛吸取融汇了其他学派的相关内容。他发表的管理理论的丛林一文,成为管理学派分析的典范,引起了管理学界的一场大讨论,至今余响不绝。尽管孔茨试图用管理过程学派统一管理学的愿
2、望未能实现,但经他完善的职能理论范式,一直占据着管理学的主导位置;由他创立的学派分析范式,引领着管理领域学术争鸣的不断深化。孔茨不是以学术观点见长,而是以管理学科的体系构建赢得了自己的学术地位。 穿梭在管理理论丛林中的学者孔茨在管理学界名闻遐迩。他梳理管理学流派的论文,至今被学界尊为经典;在管理过程学派的发展中,他留下了里程碑式的著作;世界各地的商学院,普遍使用着他编撰的管理学教材;在学术上,他为推进管理职能的统一所作出的努力,写下了不可磨灭的篇章。孔茨不但是一位跋涉在管理理论丛林之中的探索者,而且是一位发展和传播管理职能理论的教育者,还是一位把管理理论渗透于实际工作的实践者。哈罗德孔茨(Ha
3、rold Koontz,1908-1984)是世界知名的管理学家。1908 年 5 月 19日,他出生于俄亥俄州西部有着“梦幻城”之誉的小镇芬德雷(Findlay, Ohio) 。1923 年,孔茨毕业于奥柏林学院(Oberlin College) ,获学士学位。关于孔茨生平的资料,不论汉语还是英语,都少得出奇。这同他的声望相比,似乎很不相称,但却也反映出孔茨为人不事张扬。我们没查到他在奥柏林学的什么专业,这在美国人看来,或许不算什么。因为在他们眼里,大学的专业划分并不那么重要,而人格的养成和素质的训练更重要。这一点,恰恰是大学和职业技术学院的区别所在。奥柏林学院创建于 1833 年,它奉行独
4、特的教育公平和开放政策,建校两年后,就规定录取学生不考虑种族和性别,是南北战争前第一所实行男女混合教育的高等学校,也是率先招收黑人学生的高等学校。1983 年奥柏林学院 150 年校庆时, 纽约时报发表的评论文章称:“在过去的 150 年间,哈佛为古典课程而焦虑,耶鲁为上帝而不安,奥柏林则为美国和世界操劳。 ”这个学院的务实精神和开放风格,无疑使孔茨受到了良好的熏陶。从奥柏林毕业后,孔茨从事过多种职业。有些介绍文章称,1923 年以后,孔茨先后担任过大学助教等职。但是,我们找不到任何相关资料,无法核实他的这一段经历。这对于想了解他思想轨迹的人们来说,未免是一种遗憾。很有可能是出于实践的需要,再
5、加上 1929 年经济危机对美国的打击,使孔茨重返学堂。在大萧条的背景下,很少有美国人不受到冲击的,但我们知道的仅仅是,孔茨由此开始重新读书。1931 年,孔茨到美国西北大学(Northwestern University)读硕士。西北大学在美国属于学术重镇,这个学校的商学院,在美国一直大名鼎鼎,同哈佛商学院不相上下。接着,孔茨到人文气息浓厚的耶鲁大学读博士。我们依然查不出他读的博士专业。令人疑虑的是,当时的耶鲁,是没有商学院的。也许,孔茨更为看重的是耶鲁那雄厚的基础研究思想史/Ideological History 转自:管理学家2009 年第九期栏目主编:刘文瑞教授本期主要撰稿人:张瑜(西
6、北大学)如需订阅或联系作者请联系 01051660976水平和古典风格。1935 年,孔茨在耶鲁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此后,孔茨进入实业界。从 1936 年起,孔茨进入了诞生过科学管理体系的美国铁路系统,在纽约-纽黑文-哈特福德铁路公司(the New York,New Haven and Hartford Railroad Company)担任成本分析员(cost analyst)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孔茨同多数美国商业人士一样,投入战时生产和服务系统,担任战时生产委员会运输部主任(Chief of the Traffic Branch of the War Production Boar
7、d) 。战后,他还担任过跨世界航空公司总裁助理(Assistant to the President of Trans World Airlines)和康佛尔公司销售部经理(Director of Sales for Convair) 。1950 年,孔茨回归大学,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担任管理学院的教授。1962年起,担任该校的米德约翰逊讲座教授(Mead Johnson Professor of Management) 。同多数美国管理学教授类似,孔茨在教学的同时,还兼任多个企业顾问,有众多的学术兼职。他担任过顾问的公司有:休斯车床公司(Hughes Tool Company)
8、,休斯飞机公司(Hughes Aircraft Company) 、普里克斯公司(Purex Corporation) 、荷兰皇家航空公司(KLM Royal Dutch Airlines) 、大都市人寿保险公司(Metropolitan Life Insurance Company) 、西方石油公司(Occidental Petroleum Corporation)和通用电话公司(General Telephone Company)等。在孔茨的专业贡献与个人荣誉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他在管理学会的殊荣。1957 年,他加入了管理学会(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有些文章把
9、它译为管理科学院,有些译为管理研究院,有的文章因此把孔茨称为美国管理科学院院士。该学会创建于 1936 年,汇聚了全球管理学界的名家,目前有来自于 108 个国家的 19087 名会员,孔茨曾在 60 年代担任过管理学会主席) 。1962 年,他又加入国际管理学会(the 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Management) 。1963 年,在他担任管理学会主席期间,致力于学会向世界各地的发展,使学会变成一个全球性组织。1975-1982 年,他担任国际管理学会主席。1979 年,孔茨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退休,1984 年,孔茨逝世,享年 75 岁。孔茨的一生出版过 19
10、本书,发表过 90 多篇论文。1939 年,他的第一本书,与罗宾逊(T. H. Robinson)等合著的人、团队和社区 (Men, groups and the Community)问世。1941 年,他独自完成了企业的政府控制 (Government Control of Business) 。1956 年,他与加勃(Richard W. Gable)合著私人企业的公共控制 (Public Control of Economic Enterprise) 。他写下了许多管理学界里程碑式的著作。其中最出名的就是与奥唐奈(Cyril ODonnell) 、韦立克(Heinz Weihrich)等
11、人合著的教材管理学原理(Principles of Management:an Analysis of Managerial Functions) ,该书 1955 年初版,1980 年第七版时更名为管理学 (Management) ,至今还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泛的管理学教科书之一,已被译为 16 种文字。在这些教材和专著中,孔茨发展了法约尔等人提出的管理要素和管理职能学说,他是 60 年代以后公认的管理过程学派代表人物。管理学界引用最多的,是孔茨于 1961 年发表的管理理论的丛林 (The Management Theory of the Jungle) 。这篇文章对管理学的不同学派进行了
12、梳理和评析,成为当时乃至以后人们对管理学理论进行归类概括的经典。这篇文章一问世,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并引发了 1962 年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一次管理学研讨会的争辩。孔茨的“丛林”说思想史/Ideological History 转自:管理学家2009 年第九期栏目主编:刘文瑞教授本期主要撰稿人:张瑜(西北大学)如需订阅或联系作者请联系 01051660976甫一提出,就成为这次会议的焦点。1981 年,孔茨又发表了再论管理论丛林 (The Management Theory Jungle Revisited) ,他指出,管理理论经过 20 年的发展,丛林不仅没有消失,反而更加茂密。以孔
13、茨的两篇论文为标志,全世界的管理学家都开始关注并讨论管理学的丛林现象,而孔茨本人,也赢得了穿梭在管理理论丛林的先行者这一声望。孔茨的研究得到学界的重视,他的著作董事会与有效管理 (Board of Directors and Effective Management)一书,在 1968 年获得“管理学会学术书籍奖” (Academy of Management Book Award)1962 年,他获得“米德约翰逊”奖(Mead Johnson Award) 。1971 年,孔茨还得到美国管理促进协会(Society for Advancement of Management,SAM)针对管理
14、学界颁发的最高奖泰罗金钥匙奖(Taylor Key Award) 。在全球管理学界,孔茨享有相当高的声誉。 管理理论丛林探究孔茨在管理学界影响最大的,是他提出的“管理理论丛林” 。在某种意义上,孔茨的“丛林”说,比他的管理过程学派掌门人地位更为令人瞩目。他的世界级影响,一小半来自他的经典教材,一大半来自他对丛林的概括。而这二者又相得益彰。随便打开一本管理学教材就不难发现,凡是对管理思想史进行梳理的概述,基本都跳不出孔茨的“丛林”窠臼。不夸张地说,孔茨的“丛林” ,等于为归纳和分析各种管理思想、管理学说构建了一个话语范式。1961 年 12 月,孔茨在管理学会杂志 (The Academy of
15、 Management Journal)上发表管理理论的丛林一文。此文一出,立即在学界引起了极大反响。孔茨认为,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管理学自从诞生以后,知识领域在不断扩展,不同学科在互相渗透,科学和技术的进步对管理带来了巨大影响,以及越来越多的学者都到这一领域“赶场子” ,心理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统计学家、经济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生物学家、政治学家、工商管理学者以及实际管理人员,纷纷卷入了这个圈子。而管理学本身的趣味、隐含的利益、富于挑战性的刺激,犹如一块巨大的磁铁,散发出诱人的吸引力。内部因素和外界因素的共同作用,使泰罗和法约尔奠基的管理学犹如热带雨林般成长起来。到 1960 年代
16、,各种管理理论已经枝节交错,簇叶蔓生。这种理论丛林看起来很壮观,但要穿越则倍加困难。孔茨的本意,就是拿起一把锋利的砍刀,清理出一条穿越丛林的道路。孔茨抡起砍刀一路砍将下去,一开始信心百倍。但是,这片丛林似乎无边无际。在众多的赞同、质疑、商榷、反驳、批评、重构声音中,孔茨发现,在他的文章砍过的地方,新的枝叶更快地生长出来,有的转眼之间就长成了参天大树。丛林生态一旦形成,就不会按照某个人的意志规规矩矩地发育。孔茨本人可能会有点沮丧,他试图统一管理理论的目的并未实现,反而引发了更多的争论。正如管理史学家雷恩所形容的那样,孔茨的文章,不像清理道路的砍刀,更像浇灌丛林的雨水,理论的砍刀已经钝了,而丛林更
17、加茂密。对此,孔茨作出了回应,在 1980 年 4 月的管理学会评论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上发表了 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一文,承认理论流派的增加和发展,并对自己思想史/Ideological History 转自:管理学家2009 年第九期栏目主编:刘文瑞教授本期主要撰稿人:张瑜(西北大学)如需订阅或联系作者请联系 01051660976原来的观点进行了补充和完善。在孔茨的第一篇文章中,他把各种有影响、有体系的管理理论概括为六大学派。到第二篇文章,则概括为十一个学派。包括:经验学派、人际关系学派、群体行为学派、社会协作系统学派、社会技术系统学派、决
18、策理论学派、系统学派、数学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经理角色学派、管理过程学派。这些学派的差异,主要来自于不同的社会科学理论包括自然科学理论向管理学领域的渗透。不同的理论背景,导致它们对管理活动关注的角度不同,所形成的研究重点不同,但是,它们最终都同管理学的核心概念和原理结合起来。所以,孔茨认为,管理理论的丛林是有可能走向统一的。不同学派之间的理论渊源与相互关系,以及同管理学核心内容的交互影响,如上图所示。孔茨列举出丛林中的十一个学派,大致情况如下。管理过程学派这是孔茨最重视、而且基本上是全面褒扬的一个学派。在孔茨眼里,这一学派才是管理理论的主旋律。之所以称其为管理过程学派,是因为它把管理看作是一种
19、由组织进行的完成工作的过程。这一学派的鼻祖是法约尔,经过了三代人的传承。它的第一代是法约尔,以五大要素和十四条原则的基本框架,奠定了这个学派的根基。第二代以厄威克和古立克等人为代表,他们在法约尔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和分析管理活动,提出了不少新的学说,比如古立克的 POSDCORB 七职能说(七种管理职能的英文字头缩写)和部门分工准则,厄威克对管理经验的深入发掘和对管理原则的不断扩充,使法约尔的理论得到了新的发展。但是,在 1949 年法约尔的著作没有翻译为英文之前,他的理论在企业经营的实际活动中影响有限,泰罗的光辉掩盖了法约尔的光芒,第二代对这一学派的探索,主要还是一种学界的思考。到 1950
20、年代以后,这一学派的影响迅速扩大,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都开始以法约尔理论来指导并衡量自己的管理工作,由此使这一学派成为在管理领域影响最大的学派,涉足其中的学者也越来越多。而孔茨自己则当仁不让地以倡导和弘扬这一学派作为自己的使命。所以,人们一般把孔茨看作这一学派的第三代代表。管理过程学派的基本思想(孔茨把它称为信念)包括以下 7 个内容:管理是一个过程,能够通过对管理职能的分析,建立起认知管理的理性知识体系;这一知识体系以现实的管理经验作为基础,也就是说,它的基本方法在哲学上属于经验主义,根据不同经验提炼出的真知灼见和基本原理,能够在人们理解和改进管理时指明方向,形成启示;这些基本原理能够成为研
21、究活动的切入点,人们正是从这些原理入手来探究管理,反过来又用深化了的原理来提高它在实践中的意义和适用性;这些原理能够为管理理论的建构提供要素和结构,但这些原理并不天然正确,它可以被不断修正;管理活动是一种能够认知和学习的技能,从性质上讲,管理技能同医学的治病技能、工程学的建造技能没有什么两样,它能在实践中根据原理的启发和理解不断改进;现实中的管理人员在特定的环境中,有可能违背某项管理原理,或者采用管理学以外的措施或手段改进管理活动,但这不等于这些原理不可靠,正如医生有可能违反医学原理、有可能用非医学手段治病一样,建筑师也有可能违背工程原理、也有可能采用非工程手段,我们并不能由此而认为生物学和思
22、想史/Ideological History 转自:管理学家2009 年第九期栏目主编:刘文瑞教授本期主要撰稿人:张瑜(西北大学)如需订阅或联系作者请联系 01051660976物理学的原理有问题,管理学原理同样如此;任何学科,它的存在首先建立在“分科”的基础上。虽然管理活动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我们没有必要把所有影响管理活动的知识都纳入管理学领域,正如物理学不探讨事物的化学结构、生物学不探讨事物的物理性能那样,只有界定学科边界,才能真正使管理学走向科学。管理过程学派的基本方法是职能分析。职能分析的过程涵盖四个问题:该职能的特质是什么;该职能的目的是什么;该职能的结构如何;该职能的过程如何。
23、而在这种分析中,可以把其他学派的贡献融合进这一理论体系。最终形成像上图所示的那种理论整合。但是,这绝不意味着可以把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乃至物理学和生物学都纳入管理学之中。不过,在孔茨和韦立克后来修订教材时,上面的示意图就被摆放在管理过程理论的介绍之下。这一方面说明孔茨他们力图用管理过程理论实现管理学的整合,另一方面也说明孔茨十分注意吸取其他学科对管理学的贡献。经验学派这一学派距离管理过程学派最近,孔茨以戴尔(Ernest Dale)为这一学派的代表。后来的人们,往往把德鲁克也看作经验学派的巨擘之一。实际上,公认为属于管理过程学派的厄威克(Lydall F. Urwick) ,可能归入经验学派
24、更合适。他的名著管理备要 ,总结了工业革命以来的众多著名管理思想家,可以看作是同戴尔的伟大的组织者殊途同归的另一本经验学派代表作。而且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厄威克由于英国传统的濡染,可能经验主义色彩更加浓厚。经验学派主张通过分析经验来研究管理,其基本立足点是比较。戴尔反对管理学中的“普遍原则” ,他认为,那种试图建立起管理学普遍原理的著作忽视了具体各别的实际情况,严重脱离了实际,其荒谬之处就像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家讨论一个针尖上能允许多少个天使跳舞一样。他不认为管理是科学,而强调管理是一门艺术。他高度赞扬爱德华兹和汤森1958 年出版的工商企业一书,因为这本书强调,并不存在组织的一般模式,也不存在普遍
25、正确而适用的工业组织原理,但是,人们能从行为的类似性角度,从别人的经验中进行学习。美国 MBA 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同经验主义的影响紧密相关。孔茨批评说,管理学不同于海洋法系的法学,它不是遵循判例的。即便是海洋法系,支撑其判例的基石,是那些判决书后面隐藏的更深刻的普遍性法理。所以,孔茨尖锐地指出,戴尔在反对“普遍主义者”的同时,却又奇怪地从实际管理者那些有价值的经验中提取“一般结论”或“一般准则” 。所以,孔茨断言,经验学派在研究中得出一般性的结论时,实际上就已经变成了管理过程学派。管理过程学派不但不排斥经验,反而高度重视经验。厄威克之所以没有被人们归入经验学派,就是他在经验总结中承认普遍性原
26、理。德鲁克反对别人把他归入经验学派,也同此有关。人际关系学派起初,孔茨把这一学派称为人类行为学派,后来孔茨对这一学派进行了分解。这一学思想史/Ideological History 转自:管理学家2009 年第九期栏目主编:刘文瑞教授本期主要撰稿人:张瑜(西北大学)如需订阅或联系作者请联系 01051660976派的代表人物,毫无疑问属于主持霍桑实验的梅奥。他们的最大特点是重视管理活动中的人员因素。任何管理,不是通过别人去工作,就是要同别人一道工作,因此,这一学派主张围绕人际关系来展开对管理的研究。他们主要采用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方法,注重个人的心理反应和行为激励。他们在人际关系、领导艺术和激
27、励等方面成果累累,颇有建树。但是,孔茨揶揄说,没有人否认人在管理中的重要性,问题是人的行为领域不等于管理的领域。就像心脏在人体中是重要的一样,但不能说对心脏的研究等于对人体的研究。群体行为学派这是从人类行为学派分化出来的另一学派。在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中,麦格雷戈是承继了梅奥传统而又有创造性发展的后起之秀。如果说,人际关系学派以心理学为基础,那么群体行为学派则以社会学为基础。所以,群体行为学派更偏重于组织,也更接近于管理。二者的重合,主要表现在社会心理学方面。组织行为学的迅猛发展,显示了群体行为学派对管理的贡献。不过,即便它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和极为显赫的地位,我们也不能把组织行为学同管理学画上等
28、号。社会协作系统学派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巴纳德,后来西蒙等人又扩展了这一学派的领域。在一定意义上,孔茨所说的社会协作系统学派,是指“巴纳德西蒙理论” 。这个学派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关于协作系统的创见。孔茨认为,巴纳德的思想实质是社会学的,他把所有的合作群体都叫做“组织” ,并力图弄清组织内的文化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网络的系统性质。这一组织概念同管理学中其他学者所说的组织概念很不一样。西蒙则在理性阐释和行为解读方面对这一学派进一步展开。按照这一学派的解释,管理等于人类的社会协作。当然,这个学派的观点还有内部的细微差异,比如,西蒙和马奇强调正式组织,而其他学者则扩及到人类协作关系的所有方面。孔茨承认,社会
29、协作系统学派对管理学有着非凡的贡献。比如,组织的信息沟通问题,组织权力的制度基础问题,外界对企业的影响问题,非正式组织的性质和作用问题,等等,都由此得到了更深刻的理解。管理学家和经理人员由此可以更清晰地看待文化环境对组织的压力、组织内部的冲突及其消解途径,使组织的理论研究和实际运作更加理性更加明智,更为重视来自社会学的影响。但是,这个学派同其他学派的差别,有些仅仅是出于词义上的分歧。社会系统学派对管理和组织的定义域过于宽泛,反而导致对许多管理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的忽视。社会技术系统学派这一学派是孔茨在 80 年代新增的。孔茨认为,英国学者特里斯特(Eric L. Trist)以及由他主持的塔维
30、斯托克研究所(Tavistock Institute of Human Relations)创立了这一学派。思想史/Ideological History 转自:管理学家2009 年第九期栏目主编:刘文瑞教授本期主要撰稿人:张瑜(西北大学)如需订阅或联系作者请联系 01051660976他们既重视人的社会关系,也重视技术对人员的影响。他们通过对英国煤矿中的班组作业和自动掘进机作业的比较研究,讨论技术因素的重要性。根据他们的研究,企业中的技术系统会对社会系统产生很大的影响,个体态度和群体行为都会受到技术系统的限制。但是,他们并不是技术至上者,而是给予人员的社会关系以同等重视,强调技术系统与社会系
31、统的互动关系。孔茨强调,这一学派主张企业中应该把技术系统与社会系统综合考虑,做到二者的协调发展。这个学派不仅在英国,而且在印度、瑞典等地有着广泛的研究项目。他们的研究,对后来的工作团队建设有着重大影响。英国的女管理学家伍德沃德(Joan Woodward) ,也可以归入这一学派,她在英国东南埃塞克斯学院(South East Essex College of Arts and Technology)任教时,对当地的上百家公司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论证了企业的技术系统与组织系统的相互关系。这一学派,在一定意义上弥补了此前管理学研究的不足,它强调社会系统和技术系统的相互作用,指出管理的效果不仅与人
32、际关系有关,还与工作的技术环境有关。社会技术系统学派偏向于工业工程学,他们的大部分工作限定在工厂或其他生产系统。在孔茨看来,该学派对社会系统与技术系统相互作用的完整分析,对管理的有效性以及相关基础知识的补充做出了有价值的研究。但是这一学派只关注管理工作的一个具体领域,而不是管理工作的全部内容。系统学派这一学派也是孔茨在 80 年代新增补的。系统论尽管 30 年代就出现了,但到 50 年代时,其影响还未渗透到管理学领域来。70 年代以后,系统论成为显学,管理学中的系统观点也成了热门。人们一般认为,管理学中的系统学派,来自于贝塔朗菲一般系统理论的哲学影响。这一学派人物众多,以卡斯特、罗森茨韦克、约
33、翰逊等人为代表。但孔茨认为,系统学派来自于巴纳德社会系统理论的分化。系统学派主张对管理进行系统分析,不是注重某个局部或者某个要素,而是注重整体以及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一学派在强调系统之中的作用机制方面,以及在强调系统的等级层次划分方面,还有系统与环境的相互影响方面,都有其优势。孔茨也承认,系统学派的研究,可以提高管理者对内外部环境影响的洞察力,但他也尖锐地指出,系统研究方法虽然看起来很新,但仔细琢磨就会发现,它并不是一种新的科学思想方法。许多经理听到系统论的观点都会惊讶,因为这本来就是他们所熟知的东西。决策理论学派决策学派的人物众多,西蒙可以说是代表人物之一。孔茨指出,决策学派源自边沁的功利
34、主义,来自经济学的效益算计。这个学派的典型特征之一是其代表人物基本是没有实践中的经理,都是学者,而且多数是经济学家。他们重视理性,集中精力于合理决策的选择方法,部分学者的关注点扩展到了心理、社会、决策环境和决策者等方面,而主要分析方法是理性选择工具,所以,他们相当热衷于构建模型和数学分析,动辄使用效益最大化、思想史/Ideological History 转自:管理学家2009 年第九期栏目主编:刘文瑞教授本期主要撰稿人:张瑜(西北大学)如需订阅或联系作者请联系 01051660976边际效应、帕累托改进、相关系数和曲线、风险倾向等等经济学术语。孔茨对西蒙的批评较为直接,他针对西蒙“管理就是决
35、策”的命题提出了反驳。孔茨指出,像西蒙那样认为决策是管理的中心、管理理论依托于决策而渐次展开的设想,有可能偏离管理学过远。因为决策的核心是选择,而选择既有可能是组织的管理行为,也有可能是纯粹的个人行为。孔茨不无幽默地讽喻道:大部分决策理论,不仅适用于美国钢铁公司,而且也适用于漂流到荒岛上的鲁滨逊。除非人们把鲁滨逊式的完全个人的活动也叫做“管理” ,否则以决策理论构建管理学的核心就是有问题的。数学学派这个学派有一支庞大的队伍,基本特征是使用数学模型和程序。同决策理论学派的差别在于,数学学派务实,集中于生产研究。在运筹学与生产管理方面,伯法可以看作一个代表。他们被称为运筹学家、系统分析家,他们自己
36、则往往颇为自负地称为“管理科学家” 。他们有一个信念,就是任何知识都可以用数学关系和数学符号来表示,管理学也不例外。数学方法在管理中确实相当有用,能够为解决复杂的管理问题提供明确简洁的路径,尤其是对于那种想避免管理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人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但是,孔茨也毫不客气地批评说,数学只是工具,严格来说,数学学派并不能构成一个学派,因为他们不能提出通用的普遍性理论。在这里,孔茨继承了法约尔对数学在管理中所起作用的质疑。他把数学学派列为管理学派之一,并不是对这一学派的承认,而是对现实的一种迁就。权变理论学派这是 70 年代以后新出现的学派,代表人物之一是卢桑斯(Fred Luthans)
37、 ,他在 1976年出版的著作管理导论:一种权变方法 (Introduction to Management: A Contingency Approach) ,提出了权变理论的基本思路。也许,孔茨重视卢桑斯,是因为他的另一篇论文权变管理理论:走出丛林的道路 (The Contingency Theory of Management: a Path out of the Jungle)直接回应了孔茨的丛林学说,而且卢桑斯试图实现管理学的统一愿望与孔茨不谋而合。权变理论主张研究情境与管理的对应关系,他们强调管理者的行为取决于相应的环境条件。当然,管理者并不是消极的顺应环境,还会积极地改变环境。权
38、变管理最一般的表述就是“如果那么”如果情况是 A,那么对应的管理是 a;如果情况是 B,那么对应的管理是 b。用汉语表达,权变理论强调的是因地因时因人因事而制宜。孔茨对权变学派基本上持肯定态度,他自己也多次表述过“没有一种到处适用的最佳管理方法” 。不过他认为,管理情境过于复杂,要想找出环境与管理之间的对应变量关系十分困难。经理角色学派思想史/Ideological History 转自:管理学家2009 年第九期栏目主编:刘文瑞教授本期主要撰稿人:张瑜(西北大学)如需订阅或联系作者请联系 01051660976这是当时最新的一个学派,也是一个以一人之力独自撑起一片理论天地的特殊学派。它的代表
39、人物是明茨伯格。明茨伯格通过观察实际工作中的经理,从经理实际在做什么出发,归纳出了三类十种经理角色,进而把经理工作界定在人际关系、信息沟通、决策三个方面。孔茨对明茨伯格的工作是赞扬的,他认为明茨伯格回归了早期管理学那种观察实际工作的优良传统,但也指出,这一学派的创建初期样本数量过小,只有五个观察对象。有些经理活动不属于管理范围,而有一些重要的管理活动却没有纳入观测内容,或者没有进行很好的分析。所以,这一学派有待完善。到孔茨逝世以后,他的合作者韦立克在修改管理学教科书时,不仅没有消除或者减少学派林立的现状,反而又在孔茨讲过的 11 个学派之外又增加了几个,丛林更加茂密了。孔茨对管理学流派的梳理和
40、划分,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在一定意义上,他不仅指出了不同学派的渊源、侧重、特点与贡献,而且探究了学派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在管理学发展中的学术价值。尽管许多人不赞成孔茨统一管理学的想法,却高度承认他对学派的界定。即便是别人对孔茨的批评,也都是以他的学派划分作为立论基础的。可以说,孔茨的丛林说成为众矢之的,正好从另一角度反映出他的丛林说已经成为管理学派的分析范式。这一分析范式,对管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丛林之争和管理学的发展孔茨提出丛林说的意图,是要走出丛林,实现管理学的统一。所以,他对产生丛林的原因多注意其消极一面,而忽视了丛林状态对管理学发展的积极影响。在孔茨眼里,导致管理学界的丛林现象,主
41、要出于以下原因:(1)语义上的混乱。很多词汇往往有着语义的差别,就连最普遍最基本的“管理”一词,不同的学者所说的意思也是不一样的。人们常见的“组织”一词,更是各有各的用法。有人说的组织仅仅指企业,有人说的组织则包括了一切组织;有人仅仅用这个词指称正式组织,有人却把非正式组织包括在内。正是没有统一的语言规范用法,使“鸡同鸭讲”屡见不鲜。(2)知识概念上的混乱。比如,管理活动和领导活动的关系,有人认为管理包含了领导,有人则认为管理与领导是两个领域;管理是一种社会活动,但是不是所有的社会活动都属于管理?街头小贩、家庭父母是不是从事管理活动?这些方面的分歧不是语言的分歧,而是概念和知识理解的分歧。这种
42、分歧会导致“牛头不对马嘴”式的讨论。(3)否定前人的经验总结。有些后来者,为了彰显自己的研究,把前人的经验概括和总结说成“先验的假设”而摈弃,甚至把依据经验发展起来的管理过程理论全盘否定。在这方面,孔茨明显对西蒙此前的批评表现出回应和不屑,对管理学的“经济学帝国”现象提出了某种警告。思想史/Ideological History 转自:管理学家2009 年第九期栏目主编:刘文瑞教授本期主要撰稿人:张瑜(西北大学)如需订阅或联系作者请联系 01051660976(4)曲解他人提出的原理,尤其是对西蒙抛弃法约尔原则的做法表现出强烈的不满。西蒙曾认为法约尔的管理原则是“老生常谈” ,而在孔茨眼里这不
43、过是哗众取宠。孔茨断言,这种“认为自己已拥有一定地位或有可能提出某种独特观点或方法的人”只不过是为了显示自己的研究结论,这些结论仅仅是用不同的语句来表达早已被先哲说过的同一原理。不过,孔茨在这里玩了个巧妙的手法,他点名批评的不是西蒙,而是当时在管理学界出道不久的阿吉里斯。(5)管理学家们不愿意互相了解,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自筑畛域,或者出于专业隔阂,或者担心自己的地位受到冲击,或者害怕暴露出自己的无知,使学者们自说自话。对于孔茨的这种批评,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有许多都是合理的,而且还是很有说服力的。他所指出的问题,在管理学领域里大量存在,我们还可以补充举出更多的事例。现实中,不管中外,这些问题都比
44、比皆是。即便在中国也是一样,而且所犯的错误有可能更为常见,错误的程度有可能更为低劣。管理学界的学术讨论,正因为这些毛病而不能深入,一旦讨论又往往意气用事,有些学者知识储备不够还要强词夺理,有些学者善于曲解他人意思来为自己的正确张目,这都是“司空见惯寻常事” 。孔茨对此的感慨,虽然不一定能够使“江州司马青衫湿” ,但足以使我们看到现实中的这些弊端,有助于学术讨论的深化,也有助于厘清管理学的语义性、知识性分歧,有助于打破知识差异造成的学理性隔阂,最终有助于管理学的发展。但是,孔茨的这些批评并不是无懈可击。孔茨批评其他学派时认为某些说法出于意气用事,而他自己何尝不是表现出意气用事?而且有可能孔茨的意
45、气还要更强烈一些。透过这些批评,孔茨维护管理过程理论核心地位的心态跃然纸上。阿吉里斯在他的著作里,把专业化原则、等级层次结构、集中统一领导、控制幅度原则说成是阻碍个性自由发展的羁绊。孔茨对此点名反驳,认为专业化原则是经济学原则而不是管理学原则,阿吉里斯对其他三条原则的理解有误。这一批评,孔茨表现出的强词夺理有甚于阿吉里斯。就拿专业化原则来说,到底是经济学原则还是管理学原则,可以进行心平气和的讨论,可以通过讨论边界的合理界定来减少分歧,也可以通过逻辑分析来指出对方在推理上的谬误,只有这样,才能“理越辩越明” 。但孔茨没有做到这些,而是用一句“属于经济学原则”把它挡了回去,这未免有点以大欺小不讲道
46、理,因为孔茨尊崇的法约尔明明把“专业化原则”列为十四条管理原则之首。所以,我们要看到,孔茨在批评别人时,自己恰恰也有同样偏失。更重要的是,孔茨基本是从负面影响来看待这种学术分歧的。因此,他对丛林的成因就带有了一定偏见。在这一争论中,我们看到的是孔茨“掌门人”身份。因此,他带有以管理过程理论排斥其他学派的倾向。尽管他也承认其他学派的积极作用,但是,他采用的方法是先用管理过程理论竖起一个标杆,设置了一张“普洛克路斯贰斯之床” (the bed of Procrustean) ,把其他学派都放到这张床上去衡量一下,长短不符者则大加贬斥。这种做法,有可能对管理学的发展造成障碍。当然,在美国,有一个好处
47、是没有谁能在学术观点上强迫别人服从,所以,孔茨的文章并没有产生“一鸟入林,百鸟噤声”的效应,反而招来了不少反驳和批评,把自己变成了其他学派的靶子。在一定程度上,孔茨之所以在 20 年后写出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 ,就是一种对商榷与批驳的进一步回应。而且在再论管理理论思想史/Ideological History 转自:管理学家2009 年第九期栏目主编:刘文瑞教授本期主要撰稿人:张瑜(西北大学)如需订阅或联系作者请联系 01051660976的丛林中,他那种统一管理学的急迫心情也和缓了许多。前后两篇文章的语气差别,或许可以作为这场讨论发展变化的一个旁证。孔茨写管理理论的丛林的初衷是要实现管理学的统
48、一,因此,他提出了走向统一的思路。孔茨自己也承认,丛林发展到这种地步,枝枝蔓蔓过于繁杂,要使丛林即刻被清理干净还不太现实,管理理论还会在漫长的争论中继续下去,最终才会形成统一的概念。但孔茨强调,必须现在就有统一的愿望和追求,否则,任丛林自由发展,只会导致更为杂乱。孔茨坚信,确定一些管理概念与定义,将会有利于管理学者走出这片丛林。出于走出丛林的愿望,孔茨根据产生丛林的原因,提出了在管理学研究中值得考虑的一些思路:给管理这门知识下一个边界明确的定义,这个定义不一定要完整严密无懈可击,但要能够建立起学术讨论的公认范围;把管理学同其他学科结合起来,承认相关学科对管理学的积极作用,但要减少学科边界不清造
49、成的误解,说直白一点,就是呼吁大家不要把心理学、社会学、数学等等都当作管理学;阐明管理学用语的语义,有效克服语义不清造成的互不理解,减少批评中的靶子错误,同时,要尽量少用生造的所谓学术“行话” ,尽可能采用实际管理工作者在现实中锤炼出来的术语,这样,还可以打破学者和经理之间的隔阂;要有提炼和验证基本原理的愿望。管理学的讨论,目的是使它走向科学,而不是为了争强好胜。任何科学,在初始阶段都不可能建立起完全准确的基本原理,需要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修正。平心而论,孔茨尽管有着“一统天下”的夙愿,但他毕竟是一个学者,所提出的讨论思路,具有相当现实的积极意义。即便不同意孔茨一统天下的出发点,仅仅从正常的学术争鸣角度看,孔茨所说的这几条,都是值得学界重视的。而且,其中有些建议,正中学界的软肋。比如,在讨论中曲解对手言论的含义,对理解有分歧的词语自说自话,尤其是弄出一堆云苫雾罩谁也不懂的术语,以貌似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