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神经纤维在传递信息时具有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过程。动作电位由锋电位(迅速去极化上升支和迅速复极化下降支的总称)和后电位(缓慢的电位变化,包括负后电位和正后电位)组成。锋电位是动作电位的主要组成成分,因此通常意义的动作电位主要指锋电位。动作电位的幅度约为 90130mV,动作电位超过零电位水平约 35mV,这一段称为超射。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一般历时约0.52.0ms,可沿膜传播,又称神经冲动,即兴奋和神经冲动人体穴位电位的研究有很长一段时间了,自 1780 年意大利神经生理学家 Galvani 的对青蛙的神经收缩现象的观察实验开始
2、了生物电理论的研究。19 世纪 50 年代,日本学者中谷义雄在人体皮肤上载入直流 12V 电压时,发现皮肤上部分点导电性更好,他创造性的将这些点连接起来发现与穴位经络的布局十分相仿,于是提出了“良导点” 、 ”良导络”的概念。人体穴位电位最早开始研究的是英国科学家 BrownML 等人,他们在 1974 年研究穴位定位方法时提出穴位点具有高电位特性。1987 年,fonescu TirgovisteC 等人专门设计了一套采集人体穴位电位的仪器,他们采集到的人体足临泣(GB41)等穴位相对于阴交穴Cv7的电位范围处于 mV 级,并提出了穴位电图eletroacupuncturogram的概念。1998 年,Roand 等人采用高输入阻抗的放大器采集了 10 个健康者的穴位电位,测得其范围在 16 士 17mV(SD)。1999年国内学者郭长青提出了穴位和神经系统的联系认为电位产生点不因在皮肤表层,而应在穴位皮肤下的神经丛、神经末梢、小神经分支中。